總緒
賽馬與香港
賽馬是香港社會生活的體現,它關乎香港社會的趣味和生活節奏。筆者早年在黃大仙看到,算命先生們如果沒有客人,個個都在看馬報。尖沙咀做西裝的舖頭,師傅也在談論當日的賽馬,餐館的女侍應和銀行職員,個個都對賽馬情報十分熱衷,這使整個社會有一種很好的交流話題,一種意趣盎然的氣氛。
所以我們先說香港賽馬的歷史,談談賽馬在香港社會的作用,普羅大眾為甚麼熱愛賽馬。
一、香港開埠,政府高層就直接參與推動賽馬運動,歷史悠久。
賽馬是隨英國人來到香港的。1840 年鴉片戰爭後,香港島被割讓予英國,1845 至1846 年香港開始有跑馬活動。現在的香港馬場(編按:指跑馬地馬場,俗稱快活谷馬場)是
1844 年開始修建的,最初建造的,是一條跑道,這跑道建於黃泥涌邊。
黃泥涌是一條圍繞着該處農田的用以灌溉的小涌,經鵝頸澗出海。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的,由於涌水經常混有黃泥,故名黃泥涌。現時繞着馬場的馬路,稱黃泥涌道,正是黃泥涌的遺跡。
大約在19 世紀40 年代中期,黃泥涌馬場開始興建,叫作「快活谷」(Happy Valley),這名字與倫敦附近一處墳場的名字相同,含有「極樂世界」之意。在1842 年至1843 年間,不少駐港英軍染上瘧疾而死,死後即葬於黃泥涌的山邊。現在馬場對面仍然是墳場,墳場內有不少墳墓,是早期英軍的葬身地。(編按:1840 初,政府平整黃泥涌沼澤,用作英軍軍營,但因瘧疾傳染,不少軍人因病身亡,便下葬於黃泥涌峽,故此地被命名為「Happy Valley」。1846 年馬場正式開放後,沿用此名。)
關於香港跑馬歷史的記載,最早見諸文獻的是熱衷賽馬的港督梅含理爵士(任期1912—1918)所著的《1845 至1887年香港小馬與賽馬備忘錄》(Notes on Pony and Horse Racing
in Hong Kong, 1845—1887)。
據香港最早的一份英文報紙《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記載,香港於1846 年12 月17 日至18 日舉辦了開埠以來的第一場賽馬,賽事命名為「全權盃」,港督戴維斯親往觀賽並
為冠軍得主頒發獎盃,場面十分熱鬧。
早期的港督都積極參與賽馬活動。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任期1844—1848)於1846 年出席了香港首屆「全權盃」賽事。繼任港督文咸爵士(任期1848—1854)亦是位資深馬迷,他的一匹名叫「誘惑」(Temptation)的阿拉伯馬成績卓著,曾出征1850 年的賽事並奪得桂冠,此後又參加過「廣東盃」並拔得頭籌。文咸爵士在快活谷觀賽時曾親自下場牽頭馬,成為香港首個牽頭馬的港督。
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在香港度過了他的大半生。在出任港督之前,曾在港府先後擔任過多項要職。早在軍校受訓期間,梅含理就已活躍於馬場上。在1887 年的一次比賽中,他因坐騎撞欄而折斷腿,卻忍着傷痛繼續比賽,最後還是被拋下馬。
梅含理對賽馬的最大貢獻,是記錄了香港早期賽馬歷史,他的著作《1845 年至1887 年香港小馬與賽馬備忘錄》為後人研究早期香港賽馬歷史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早期的馬主都是洋人,最為有名的為渣甸爵士。渣甸對賽馬樂此不疲,即使因賽馬而弄傷腿腳亦不願意放棄心頭所愛。渣甸家的馬房就設在距跑馬地不遠的禮頓道附近,渣甸還鼓勵他的雇員養馬或充當業餘騎師,並每年舉辦一次「怡和距離讓賽」,只有渣甸雇員才有資格參加這項比賽。渣甸家族的馬匹在賽場上很容易識別,那些身穿白藍色服裝的騎師胯下坐騎,便是渣甸家族的馬匹。從1885 年起,渣甸家族的馬匹便交給John Peel 馬廄管理。
1884 年,在當時的大會堂舉行的一次會議上,34 名與會人士投票決定成立「正式的賽馬會」,為香港賽馬的發展建立更穩固的根基。香港賽馬會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的俱樂部組織,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賽馬機構之一,以及亞洲最高級的私人會所。作為香港唯一合法的博彩機構,其主要業務為會所經營、速度馬競賽營運、六合彩彩票事務和足彩管理,後三者是主要營收來源。香港的合法賭博,除麻將天九耍樂之外,論歷史悠久就是賭馬了。
二、賽馬是香港城市管治的重要手段,是英式生活方式的體現。
香港的賽馬運動,是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徵。這不光因這項運動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賽馬彩池,更因為賽馬其實是香港城市管治的重要手段,故在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時,國家對港人的承諾,就是香港社會要「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五十年不變。
其實賽馬運動是英國人對幾乎所以殖民地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在香港發展得尤為突出。在近代史上,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儘可能多的殖民地人民,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產生密切的認同感,但由於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界限分明,有時會產生尖銳的種族矛盾。
在英國的殖民地裡,被統治者和統治者之間,雙方的感情上對立得不是太厲害。其中,賽馬就是英國人維護殖民統治最巧妙的方法之一。
英國人每到一個新統治的地方,就傳播有組織的賽馬活動,並與當地人共同參與。這樣一來,當地的老百姓就對殖民者的管制多了一份認同感。因為在馬場上,不分國籍,不論貧富,大家都有同一個目的,就是進行賽事投注。有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大家就可以說話投機、和睦相處了。何況賭馬在理論上是人人輸贏機會均等,絕對公平。這在相當程度上,模糊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界線。賭馬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需要龐大而長期的投資,這也同樣需要全社會合作,維護安定和諧的環境。
但香港賽馬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與方式,是有一個長期的演變歷史的。其實香港賽馬應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純粹的賽馬,另一階段是賭博性的賽馬;其中1842 年至1891年為無賭博性賽期,1891 年起至今是賭博性賽馬期。
香港賽馬會之所以獲得政府的信賴和社會的認同,不僅因為其非牟利的運營理念及卓越的工作精神,更源於悠久的公益捐助傳統。
賽馬以賭馬的形式體現,這樣才有廣泛與持久的群眾基礎。賭馬是用賽馬的形式進行的一種賭博,沒有賽馬就沒有賭馬。例如1978 年1 月14 日,馬會的馬房工友採取工業行動,不把當日賽跑的馬匹牽到馬場去。是日宣佈停止賽馬,賭馬也只好停止了。
三、賽馬是香港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是積極有效的社會慈善和福利制度的核心部分。
其實香港賽馬會是一個歷史悠久,管理成功的慈善組織,其目標是致力提供世界最高水準的賽馬、體育及博彩娛樂,同時維持全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的地位。並把「竭誠令顧客百分百滿意,對於賽馬觀眾、投注人士、獎券投注者、本會會員、慈善機構、公益團體、香港政府,以至全港市民,都不能有負所望,務必置身全港最備受推崇機構之列」作為其使命。
馬會的慈善事業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專責管理。
馬會捐款的四大範疇主要包括社會服務、教育培訓、醫藥衛生及康體文化。現在馬會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不斷檢視慈善捐款,對於一些在社會上較為急切的項目,適時提供援手,其中特別以支援弱勢社群為重點。
目前馬會是香港最大的雇主之一,馬會共聘有4000 多名全職員工及14000 多名兼職員工。除此之外,馬會還是香港特區單一交稅最多的機構,每年納稅約佔港府稅務局總稅收的10%。馬會將全年總投注額的15% 左右提成,作為運作和交稅(約為11%),及社會慈善事業(約為4%)。從下表歷年的投注額,可見該款項之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