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是一種「看得見」的語言,它具備立體的空間性,能透過手形、移動、位置及手掌面向的搭配,呈現事物之描述。
本書從交朋友的角度出發,共規畫十單元談天時常用的手語主題,包括打招呼、介紹家人、描述外貌特徵和個性,能相約時間地點等。
每單元除了豐富的單字、對話和短文內容外,並附有影片QR碼,讓您輕鬆又活潑地一起學習手語。
作者簡介:
◎本會成立於民國47年4月,原名為「臺灣省聾啞福利協進會雲林分會」,於民國87年7月登記成為「社團法人雲林縣聾啞福利協進會」,並於91年6月申請登記為「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我們歷經過九二一地震會館倒塌的危機,為了在另一頭等著我們聽語障者,我們沒有放棄,在各界的協助之下,終於在96年3月正式啟用「雲林縣聽語障者生活重建中心」,會館落成至今逾10年,不過留在我們心中的感動卻歷久彌新,因為會館的一磚一瓦都代表各界對我們的「無聲關懷,真情付出」。
而我們這些年秉持著「聾人事務、聾人參與」﹙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核心價值,在推動每一項服務,希望能夠讓聾人有自己的舞台可以展現自信與優勢,我們更是希望能夠由聾人來擔任掌舵手,帶著臺灣聾人一起改變!
章節試閱
◎
〈和我一起認識聾人文化〉
陳怡靜
技術士技能檢定「手語翻譯」職類術科測試監評人員(聾人)
聾人文化
聾人文化,與透過血緣、地區傳承的客家、原住民等......族群文化大不相同,最早從啟聰學校開始萌芽,而非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形成。有90%-95%的聾孩童父母是聽人,大部分的聽人父母不會手語,因此,在1940年代義務教育實施後,適齡聾孩童會被送至啟聰學校就讀。
啟聰學校是一所聾人教育學校,全台共有三所,依成立順序分別是臺南、臺北、臺中。早期因交通不便,大多聾孩童需要住校,其語言的學習除了學校老師會以手語進行課程外,大部分是透過與同儕朝夕相處的互動習得手語,在啟聰學校共同生活的環境下,聾人們得以建立人際關係、看見共同擁有的文化、群體生活的意念,在成長互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聾人文化」,並對此擁有獨特的認同感。
聾人的語言──手語
聾人使用的視覺語言即是手語,一種「看得見」的語言。由手形﹙handshape﹚、移動﹙movement﹚、位置﹙position﹚、手掌面向﹙palm orientation﹚、非手勢訊號﹙non-maual﹚共同組成,是視覺─手勢模式的3D語言。它不同於口語語序呈線性排列,手語具備立體空間性,能透過手勢、位置、動作的搭配,呈現事物之描述。
以「車子」為例﹙圖1﹚,它定著不動即是「車子」的意義,若前進就是「行駛」的意義,叫它往後即是「倒車」的意義,大家可以試著舉起手打看看「右轉」、「翻車」的手語。再來,雙手打「車子」的手語,讓它們的車頭相撞即是「車禍」。手語透過手形加上不同的移動、位置和手掌面向可以組合出不同的詞彙,還能夠立體呈現主詞與受詞的關係。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手語還可以表達「兩個事物同時進行」的狀態,像是「我一邊講電話一邊吃東西」的手語就會同時打出「講電話」﹙圖2﹚和「吃」﹙圖3﹚來表達句子的意義。也因此,聾人在表達上會特別強調視覺、空間和動態的描述。在描述事情經過時,會以視覺空間、發生順序來表現,有如電影情節的鋪設,看聾人打手語就彷彿在觀賞一部生動的電影。
聾人文化和手語的關係
聾人會將眼前所見的各種事物以及共同的經驗,反映在手語詞彙的組成上,因此手語大多是聾人透過視覺管道觀察其外表或動作去模擬而來的,例如:「結婚」﹙圖4﹚,兩手分別代表「男」及「女」,讓它們各往中間靠攏,代表男女相結合為夫妻;「醬油」,則會想到倒醬油的動作,加上醬油是黑色的,因此「醬油」手語打法是「黑色 倒﹙醬油﹚」﹙圖5﹚。
筆者的求學階段皆在啟聰學校,聾人在學校揮舞著雙手,與老師、同學溝通無礙,在這樣的互動中自然而然發展出聾人文化,比如:生活模式、歸屬感、自我認同等等。在生活上,把鬧鐘及手機的聲音改用閃光或是震動的方式提醒;在學校,上下課用指示燈,紅燈亮即上課,綠燈亮即下課;在會議或課程會以關燈、開燈的方式吸引聾人的注意;而大家最常用的鼓掌,我們則是雙手高舉過頭,用力揮舞來取代掌聲。
聾人文化的核心價值
等到聾人畢業踏出校門後,在如此仰賴聽覺器官傳遞及接收資訊的聽人社會中工作,聾人無法像在學校生活般暢所欲言,在接收訊息上也無法像在學校時能夠100% 地參與,僅能憑片斷資訊拼湊出大致概念,但經過片段拼湊的訊息又常常與事實有落差。唯有讓聾人對於各項事務能夠充分掌握完整的資訊,才有機會參加社會活動,進而提升聾人的社會地位,聾人在社會上的價值才能得到肯定,下一代的聾小孩才有學習的榜樣。
儘管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出現了電子耳或助聽器等聽力輔具,希望讓聽不見聲音的聾人能夠進入有聲世界,但是他們發現即使聾人聽見了聲音,主流社會仍然聽不見聾人的聲音,因此轉而踏入聾人社群尋求自我認同,開始學習手語、認識聾人文化,並持續探索曾經錯失的聾人價值。
我們期盼有更多人看見聾人的好、手語的美以及聾人文化的價值,讓「聾聽平權」不只是口號,期盼「無障礙」、「機會均等」及「尊重差異」的理念深植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心中,並實踐於你我日常生活中。
◎
〈和我一起認識聾人文化〉
陳怡靜
技術士技能檢定「手語翻譯」職類術科測試監評人員(聾人)
聾人文化
聾人文化,與透過血緣、地區傳承的客家、原住民等......族群文化大不相同,最早從啟聰學校開始萌芽,而非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形成。有90%-95%的聾孩童父母是聽人,大部分的聽人父母不會手語,因此,在1940年代義務教育實施後,適齡聾孩童會被送至啟聰學校就讀。
啟聰學校是一所聾人教育學校,全台共有三所,依成立順序分別是臺南、臺北、臺中。早期因交通不便,大多聾孩童需要住校,其語言的學習除了學校老師會以手語進行課...
作者序
◎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成立於民國47年,秉持著「聾人事務,聾人參與」(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精神,服務雲林縣在地聾人逾60年。
協會裡有九成的會員使用臺灣手語作為主要語言,常常在辦理活動時,看到大家相聚一起、舞動著雙手盡情地聊天,這是一件自然且珍貴的事情。反倒是第一次踏入聾人場合的聽人,看著大家開心地打著手語,而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只能以比手畫腳去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常會覺得自己才是「有障礙的」。
本會從成立至今致力於手語推廣及推動聾人的無障礙環境,我們了解到中南部的手語資源長期不足,於是我們在民國106年啟動「臺灣手語師資培訓計畫」,培養在地優秀的聾人,組成師資團隊,教授他們的母語──手語。除此之外,近幾年我們更是積極製作多元化的手語節目,如:「手語星球」、「聾人幸福食堂」等……(請上Youtube搜尋,或掃描頁末QR碼)。希望讓聾人透過鏡頭和大眾互動,提升臺灣手語在社會上的能見度,增添手語學習的趣味性與活潑性,並讓臺灣手語這個美妙的語言,可以透過社群平台輕易地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打造聾人的友善環境。
我們並不滿足於此,決定更進一步挑戰自我,注意到市面上手語教材的稀缺,民國109年我們開始籌畫屬於本會的第一本手語書。經過一年多來的分工和討論後,最終決定以生活日常的角度出版本書──《用手語交朋友》。這是一本適合初學者的教材,共分為十個單元:自我介紹、介紹家庭成員、約定時間地點、描述外貌和個性等……,每個單元除了應用的單字、對話和短文之外,並附有聾人小知識,希望各位讀者除了學習語言,還可以對聾人有更多的認識,了解手語真正的內涵。我們並邀請聾人手語老師錄製示範影片,只要掃描QR碼就能馬上觀看,讓大家能夠更輕鬆、無負擔地學習手語。
學習臺灣手語,就如同找到了聾人文化大門的鑰匙,想要用手語和聾人交朋友嗎?勇敢踏出第一步吧,跟聾人比出第一句手語:「你好」!
◎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成立於民國47年,秉持著「聾人事務,聾人參與」(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精神,服務雲林縣在地聾人逾60年。
協會裡有九成的會員使用臺灣手語作為主要語言,常常在辦理活動時,看到大家相聚一起、舞動著雙手盡情地聊天,這是一件自然且珍貴的事情。反倒是第一次踏入聾人場合的聽人,看著大家開心地打著手語,而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只能以比手畫腳去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常會覺得自己才是「有障礙的」。
本會從成立至今致力於手語推廣及推動聾人的無障礙環境,我們了解到中南部的手語資源長期不足...
目錄
◎
序文
和我一起認識聾人文化
Chapter 1很高興見到你
Chapter 2這是我家人
Chapter 3身高一七二公分
Chapter 4約中午十二點見面
Chapter 5我喜歡跳舞
Chapter 6他短髮、戴眼鏡
Chapter 7你們個性不一樣
Chapter 8一起吃晚餐
Chapter 9你要去哪裡?
Chapter 10我想當廚師
臺灣手語手形表
數字表
檢索
◎
序文
和我一起認識聾人文化
Chapter 1很高興見到你
Chapter 2這是我家人
Chapter 3身高一七二公分
Chapter 4約中午十二點見面
Chapter 5我喜歡跳舞
Chapter 6他短髮、戴眼鏡
Chapter 7你們個性不一樣
Chapter 8一起吃晚餐
Chapter 9你要去哪裡?
Chapter 10我想當廚師
臺灣手語手形表
數字表
檢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