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福音書更有滋味,
你需要專業工具來協助!
剛接觸做菜的朋友,多半是一把刀走天下,剁肉、片魚、切菜全用這一把,最多是區分切生食和熟食的刀子,就算很講究了。等到做出興趣想提升自己手藝,會開始想挑選不同的刀來處理食材。這時候就要考慮刀的各種條件,到底用途是切麵包、剁大骨,還是做中餐?材質要不銹鋼、高碳鋼,或是陶瓷?原來一把好刀不只讓做菜的人得心應手,也讓食材藉由刀工來提升美味程度,可說一舉數得。
基督徒在讀經的歷程中,也有類似的情形。我們初嘗讀經滋味的時候,常常覺得「這句經文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是前輩教導的,聽起來也很合理,就視為理所當然的唯一解釋。直到有一天,想要做一些進深的探索,我們試著研究解釋經文的方法,原來有歷史鑑別、文學鑑別、意識型態鑑別等,每一種大方向底下還有更多方法,然後發覺原來選擇不同的方法能夠帶來讀經的新亮光,讓我們發現自己過去只是看到、但沒體會的經文深意。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施展「心理敘事」刀法,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曾思瀚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聖經研究博士,現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加拿大安布羅斯大學(Ambrose University)教授新約和講道學,並致力於世界各地推廣其研究和講課事奉。精通英語、粵語和國語,以旺盛的創作力與深刻的解經著述著稱,中英文作品超過五十本,是產量多、學界評價佳,能打入英文神學圈的華人聖經學者。二〇一一年,憑《士師記的刻劃研究──領袖、女性與家庭的故事》獲得香港基督教金書獎最佳作者(學術)。他以教導更好的聖經閱讀方式,使讀者提升聖經閱讀能力,進而能以更好的方法來釋經為己任。
章節試閱
第一部 馬可福音的「必須」言論
早已在其他討論馬可福音的著作裡,探討過馬可福音作者身分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只會做個簡單摘要。基督教傳統認為「馬可」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也認為馬可從友人彼得那裡收集資料(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Dial. 106.3)。這個傳統很合理,因為「彼得」一名在馬可福音出現的次數比其他福音書更多。某種程度上,馬可福音本身就成為彼得故事的詮釋,至少帕皮亞(Papias)如是說(優西比烏〔Eusebius〕HE 3.39.15)。因此,馬可記下彼得的見證時,彼得就成了馬可福音的見證人;當他編織這個故事時,它也就成為馬可對「福音」真諦的理解。我們對作者本身的資料並不多,只知道寫作日期大約在主後六○年代晚期至七○年之間。最好是能找出那些回應馬可著作的歷史聽眾,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那個問題。
馬可福音的聽眾
雖然我們希望能夠確定聽眾身處何方,以便更加準確地詮釋馬可福音,但是事實上卻無能為力。學者眾說紛紜,聽眾到底身處羅馬、敘利亞或巴勒斯坦,全倚靠詮釋者的假定。研讀馬可較有果效的方法是,根據我們設定底線的資料,找出主後六○年代晚期至七○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愛任紐〔Irenaeus〕Ad Her. 3.1.1-2)。只有極少數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在更早的時候成書。因此,讓我們把寫作日期定於主後六○年代晚期至七○年。無論聽眾身處何方,他們都要面對相似的政治處境。讓我在下文把他們的處境分為兩個相關的範疇。
首先,早在兩約之間的時期,人們就十分崇敬政治英雄。到了奧古斯(Augustus)過世時,羅馬人早已按著奧古斯都的理念,把他們的帝國理想化。提庇留(Tiberius)之後的卡里古拉(Caligula),即使在世時也積極地自稱為神,在他死後,此說延續下去成為羅馬文化的一部分。不論馬可何時撰寫他的福音書,亦不影響這個文化。整個帝國瀰漫著這個文化,一般羅馬家庭都有某種崇拜皇帝之靈的「神主牌」,很多家庭都有小小的儀式,每天拜皇帝。這種文化的信息十分清楚—凱撒是主。
其次,若我們暫時沿用這個日期,那麼馬可的作品就是寫於尼祿(Nero)的時代和之後。尼祿是第一位抓捕、逼迫基督跟隨者的皇帝,我稱他們為基督跟隨者,因為那時候他們還是猶太教的一部分,人們要到後來才正式稱這群人為「基督徒」。尼祿事實上是否曾逼迫基督徒,因著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於第二世紀的記載(Annals 15.44),到了今天仍有爭議。要找出誰是「基督徒」十分困難,因為一般的基督跟隨者(除非他是猶太人)打扮與其他羅馬人無異。不過,熱心傳福音可能是個線索,但這必須靠著鄰居告發,方能找到這些基督跟隨者。其他找出這些人的方法,包括在公開敬拜凱撒的儀式中看看他們是否參與。假如尼祿的逼迫真正發生了,那麼馬可執筆時的狀況就十分嚴峻。即或事實並非如此,基督跟隨者也肯定在奮力抵抗由羅馬制度所形成的風氣,他們那種另類國度的習俗(例如主餐和拒絕敬拜凱撒)總會惹人注目。若我們在原初讀者的情況上再多考慮一層,把日期推至主後七○年,那麼馬可執筆的時期,就是猶太人身處於第一世紀中最嚴苛的時代。從加利利開始的反羅馬人騷亂,蔓延到耶路撒冷,引發一場反羅馬人的全面起義。那場起義最終導致聖殿被毀,羅馬太平的理想被徹底粉碎,但是復興以色列國的理想,也在這段時期痛苦地幻滅。
上述社會情況,有助於我們理解馬可的聽眾最初接觸到他的作品時,如何接收這個福音。進入經文之前,讓我提供最後一個詮釋指引,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解讀這些敘事。筆者近期關於馬可福音的比喻著作指出,馬可福音的詮釋者往往忽略了一點—馬可福音的比喻很少,大部分都記載在馬可福音四章1∼34 節裡。耶穌生平以馬可福音十二章1∼12節的園戶比喻結束,清楚地宣告他將要面對的、無可避免的受難。因此,馬可以這些比喻,首尾呼應著耶穌的使命,主要是強調馬可福音開始時的連串比喻。上述觀察影響著我們解讀的方式。在這份耶穌生平的記錄裡,馬可絕對可能有意以開始時的比喻,來類比耶穌要做的一切事。某種程度上,馬可福音四章1∼34 節可算是引言,介紹耶穌的使命。如此一來,假如讀到馬可福音裡不是比喻的故事時,最好看看這個故事怎樣與比喻連接。研讀馬可的言論時,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敘事者的話、與耶穌對立者的話、耶穌自己的話。
敘事者的話
第1章 彌賽亞是否必須死(可八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
引言
敘事者的這句話,也在馬太福音十六章21節和路加福音九章22節出現,內容相似。馬太和路加很可能認為這是個關鍵概念,總結了耶穌彌賽亞的使命。路加直接記載耶穌的話,馬可和馬太則透過敘事者的聲音,間接地表明作者(很可能透過彼得或其他門徒的見證)如何理解耶穌的使命。假如馬可是第一手資料,那麼路加透過耶穌的口來說這話,若非是從其他見證人而來,就是路加描繪受苦彌賽亞的文學手法。
情節概覽
這個故事應該從馬可福音八章27 節開始,原因是這裡的地點改變了。馬可往往對地理十分敏銳,因此馬可福音八章27 節應該成為這個故事的背景。
故事開始處,記載耶穌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去。這個城市是重要文化象徵,它按著凱撒奧古斯都命名。對馬可的讀者而言,馬可執筆之時,這個城市特別崇拜尼祿,又是羅馬行政中心。提到這個城市,既展現出羅馬帝國的影子,也表明了它原本屬於以色列地土上的影響力。耶穌在馬可福音八章27 節問:「人說我是誰?」正是以這裡的地理和政治處境為背景,答案不僅與耶穌有關,也與凱撒有關,無論當時掌權的是哪一位凱撒。在耶穌的時代,提庇留是凱撒;在馬可執筆的時候,尼祿是凱撒。這個地方只有「凱撒」這個通稱,不過明顯地,由於它是按著奧古斯都命名,奧古斯都就成為了凱撒的原型,在他以後的每一個凱撒都試圖仿傚他。
門徒在馬可福音八章28 節有不同的回答—施洗約翰、以利亞或先知裡的一位。根據猶太教,這些都是偉人,為猶太人(或就以利亞而言,即是以色列人)帶來給以色列的希望。這些回答十分大膽,因為若然屬實,耶穌和凱撒就無法共存。這些盼望要求人推翻羅馬人。耶穌接著在馬可福音八章29 節,問門徒認為他是誰,彼得作為十二人的代表,說耶穌是基督。耶穌就命令他們不要告訴人。
對比之下,看看馬可福音八章31 節。很多人把這節經文當作獨立記載,忽略上下文,僅僅視之為耶穌使命的總結。這樣解讀並沒有錯,但是不夠全面。我們要對比馬可福音八章31節與耶穌吩咐門徒不要告訴人彌賽亞身分的警告。這裡的情況暗示門徒並不完全理解彌賽亞是怎麼回事,以凱撒利亞腓立比為背景的答案,與當時象徵著帝國力量的凱撒成為對比。馬可的見解是,耶穌的教導是透過軟弱而呈現的另一種力量,從他的死亡開始,並以他的復活結束。耶穌說他「必須」這樣做,以顯示出他就是人子。
我們之前隱約感到門徒誤解了耶穌的身分,如今彼得在馬可福音八章32節證實了。彼得責怪耶穌說他必須死,因為耶穌的話明顯與門徒和彼得的理解背道而馳。耶穌接著在馬可福音八章33節責備彼得,稱他為撒但。耶穌接下來的話很有趣,他說彼得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換言之,上帝的意思就是馬可福音八章31節,即是人子必須受苦(和復活),而人的意思卻是馬可福音八章28∼29節。耶穌之後在馬可福音八章34∼38節吩咐門徒背起十字架跟從他,就是叫所有人體貼上帝的意思,不要體貼人的意思。因此,馬可福音八章31節就成為關鍵和轉捩點,而不僅是以敘事者的聲音總結耶穌的使命。
傳統解讀馬可福音八章31節耶穌使命的方式,是耶穌必須受死,成為贖罪祭,但那是把馬可福音十章45節讀進這節經文裡。按這裡的上下文,敘事者並沒有那個意思;敘事者不過是在區分人的意思和上帝的意思。人的意思包括普羅大眾反帝國的盼望。耶穌的死,固然證實了帝國的惡;反帝國的彌賽亞盼望,卻也不是上帝的意思。耶穌反而認為,上帝的意思是透過軟弱勝過帝國勢力,以及上帝最終得勝,並且叫所有跟從他的人也這樣做。因此,根據馬可福音八章34∼38節,所有跟從耶穌的人也要在自己的見證中重演他的彌賽亞道德觀,成為驕傲的跟隨者。這個呼召是顛覆性的,因為十字架是專為社會最低層的非公民而設,被釘死的人往往是叛亂者和奴隸。耶穌的呼召要人一生卑微(甚至受辱),服事世界。
按著這情節概覽,我們可以說馬可福音八章31 節是敘事者對比耶穌對抗人類權勢的方式;人運用權力抬高自己,耶穌卻是使用羞辱和謙卑。這個故事本身,並沒有在默許羅馬帝國主義和復興以色列國之間做出明確的選擇,反而提供了第三條路—耶穌的跟隨者展現耶穌的受苦使命。雖然沒有人會喜歡受苦,為真理受苦卻成為耶穌見證那個真理的方式,他的跟隨者也一樣。
人物刻畫
在這裡,第一個人物刻畫是透過門徒間接描述的群眾,他們是想要復興以色列國和宗教的人。群眾的刻板描述,在馬可福音八章27 節、耶穌和門徒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尤其明顯,那裡記載眾人以希臘文現在時態「說」耶穌是誰。按大眾的習慣,這是他們對耶穌的描述,是普遍眾人對耶穌的共識。同樣的人物刻畫,對門徒來說也一樣,他們幾乎已經告訴了所有人「耶穌是基督」。至於那是什麼意思,這裡並沒有說明,只能從之後的敘事反映出來。我們要怎樣評估這類人物刻畫?耶穌在馬可福音八章34∼38 節中清楚糾正這個誤解,透過耶穌對群眾和門徒的話,我們更明白這種人物是負面的。
不過,彼得的人物刻畫則比較立體。馬可用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來刻畫彼得,有兩個描述:第一,耶穌稱他為撒但。彼得明顯不是撒但,但這是個類比。撒但在馬可福音裡的角色,由此看來包括試探耶穌(可一13)和擔當敵對者(可三23、26,四15)。換言之,彼得扮演著敵對者,要試探耶穌放棄使命。由於「撒但」意指敵對者,彼得其實是不經意地反對了耶穌的國度使命。耶穌對彼得的第二個人物刻畫是馬可福音八章33節,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責備彼得體貼人的意思,不體貼上帝的意思。這個描述值得細看,我們可以這樣意譯耶穌這話的希臘文意思:「你總是想著人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方式。」藉著這樣說,耶穌意指彼得並非偶爾這樣想,而是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這樣想了!很多詮釋者或講員認為這段經文是指三種想法:群眾的想法、門徒的想法和耶穌的想法,然而根據耶穌這裡的話語,經文其實只提到兩種想法:人/撒但的想法和耶穌的想法。因此,彼得的人物刻畫表明他與眾人無異,即使彼得正確地說耶穌是基督,馬可福音八章32節耶穌對彼得所說的話卻證明了彼得其實不明所以。與馬可福音八章34∼38節的群眾和門徒一樣,彼得也被訓斥了。在這個故事,馬可並非要貶低彼得,反倒是記錄了一個與國度遙不可及、無惡意的意識型態的誠實故事。
最後的人物刻畫是耶穌。如前所述,耶穌那時身處凱撒利亞腓立比,展示了兩個國度的對比(或甚至是衝突)。有趣之處顯然是馬可福音八章31節,馬可說明耶穌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彰顯上帝的旨意。因此,若要以馬可福音八章33節來定義「上帝的意思」,答案就是馬可福音八章31節。動詞「受苦⋯⋯棄絕⋯⋯被殺⋯⋯復活」的希臘文時態,全部指向十字架和復活的單一事件,換言之,馬可認為基督的使命並非純粹擔當老師的角色,而是在三天內受苦、死亡和復活,作為其事工的高峰,跟隨者也要考慮這個事實,以此為生活方式的基礎。
第一部 馬可福音的「必須」言論
早已在其他討論馬可福音的著作裡,探討過馬可福音作者身分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只會做個簡單摘要。基督教傳統認為「馬可」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也認為馬可從友人彼得那裡收集資料(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Dial. 106.3)。這個傳統很合理,因為「彼得」一名在馬可福音出現的次數比其他福音書更多。某種程度上,馬可福音本身就成為彼得故事的詮釋,至少帕皮亞(Papias)如是說(優西比烏〔Eusebius〕HE 3.39.15)。因此,馬可記下彼得的見證時,彼得就成了馬可福音的見證人;當他編織這個故事時,它也...
推薦序
序
對觀福音的心理敘事:「必須」的力量
有時候,愈是多寫某個課題,就會對這個課題寫得愈多。我早已寫過很多關於路加的著作,事實上,討論路加的拙作數量早已超越了我有關保羅的作品(後者卻是我專注的研究範圍),不過我還是無法放下新約敘事。當我繼續讀路加福音(以及新約),有些東西深深吸引著我:這些故事往往使用「必要/必須/dei」一詞,例如「耶穌要⋯⋯」,標示著目的和使命。這個詞彙如何影響上下文的敘事,實在值得探討。在福音書作者當中,路加最常使用這個詞彙,尤其是出自耶穌的口。本篇研究將探討這個洞見如何影響當下的故事,幫助我們對準焦點,認清故事的目的和使命。
本書十分簡單,並不是什麼深入鑽研詞彙的著作(偏向學術研究的讀者可別感到驚訝),而是一本討論如何活用某些詞彙,幫助我們更能明白福音書作者信息的小書。我一直對敘事的心理層面很感興趣,但我卻無意分析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作者早已離世;我所指的心理狀態,是指作者的人物刻畫,透過文本所告訴我們的東西。有時候,文本會描繪出故事中人的內心世界;其他時候,某個人物會明言他的意願,如果清楚闡述,就能說明某個行為的動機。本書旨在探討「必要性」背後的更大力量,就是責任感、意願或職責;是什麼導致某個人有責任去做或去想某件事?古代的作者刻畫了新約敘事中某些人物,以呈現出我們除此之外無法得悉的內心世界。這些人物刻畫並非偶然,這些意圖如何在敘事中呈現,將會展現出這些意願、目的或使命會怎樣影響關係、歷史,甚至整個世界。這與現代基督徒讀者的關係昭然若揭。不同的力量和使命,驅動著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些動機或許與新約所描繪的敘事相仿,透過本書的探討,我們就可以藉由這些故事,來探究我們行動和思想背後的動機,這些文本有助於我們反思動機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和社會。本書最終並不僅是一本釋經書;它以釋經為起點,帶我們走上一條神學旅程,並以倫理和牧養關懷為終點。
本書的進路
我將如此鋪排本書:首先,我會略略交代原初聽眾的背景;忠實的讀者想必早已讀過筆者對原初讀者的討論(不論是馬太、馬可、路加或約翰福音的研究皆然)。有意深入探討的讀者,可以詳參我的福音書相關著作,我只會在這裡簡單總結,為那些未曾讀過我其他福音書相關著作的讀者提供基本資料。我會把每個出現「必須」一詞的例子,分為以下四個步驟來解讀:(一)總結敘事情節;(二)探索人物刻畫,包括包含「必須」一詞的人物;(三)探討人物刻畫和敘事情節如何配合整卷書的宏大故事;(四)討論從以上第一和第二點所得到的結論如何賦予原初的新約讀者意義,以及對今日基督教倫理的影響。
序
對觀福音的心理敘事:「必須」的力量
有時候,愈是多寫某個課題,就會對這個課題寫得愈多。我早已寫過很多關於路加的著作,事實上,討論路加的拙作數量早已超越了我有關保羅的作品(後者卻是我專注的研究範圍),不過我還是無法放下新約敘事。當我繼續讀路加福音(以及新約),有些東西深深吸引著我:這些故事往往使用「必要/必須/dei」一詞,例如「耶穌要⋯⋯」,標示著目的和使命。這個詞彙如何影響上下文的敘事,實在值得探討。在福音書作者當中,路加最常使用這個詞彙,尤其是出自耶穌的口。本篇研究將探討這個洞見如何影響當下...
目錄
序 對觀福音的心理敘事:「必須」的力量……009
第一部 馬可福音的「必須」言論……013
敘事者的話 第1章 彌賽亞是否必須死(可八31)……019
門徒的話 第2章 以利亞必須要先來(可九11)……031
門徒的話 第3章 彼得(不)可能的死(可十四31)……039
耶穌的話 第4章 將來的道路如何(可十三7、10、14)……049
第一部結論……059
第二部 路加福音的「必須」言論……061
敘事者的話 第5章 必須要恆切禱告(路十八1)……065
敘事者的話 第6章 逾越羔羊必須犧牲(路二十二7)……075
耶穌的自我展示 第7章 必須要以父的事為念(路二49)……087
耶穌的自我展示 第8章 必須廣傳福音(路四43)……095
耶穌的自我展示 第9章 必須顧及人性尊嚴(路十三14、16)……101
耶穌的自我展示 第10章 必須踏上受苦之路(路十三33)……109
預言用法 第11章 必須有承擔危險的心(路九22,二十四7、26、44)……117
預言用法 第12章 必須要彰顯上帝國度(路十七25)……125
預言用法 第13章 必須清楚認識彌賽亞之禍(路二十一9)……133
救恩言論 第14章 必須要慷慨施予(路十一42)……143
救恩言論 第15章 必須歡喜快樂慶祝(路十五32)……153
救恩言論 第16章 必須學習國度的價值觀(路十九5)……167
第二部結論……177
第三部 馬太福音的「必須」言論……179
敘事者的話 第17章 無法避免的使命(太十六21)……183
門徒的話 第18章 以利亞必須要先來(太十七10)……193
門徒的話 第19章 彼得(不)可能的死(太二十六35)……201
耶穌的話 第20章 帶有意圖的權柄(太十八33)……211
耶穌的話 第21章 顛倒的次序(太二十三23)……219
耶穌的話 第22章 預先命定的事件(太二十四6)……229
耶穌的話 第23章 真正的利益(太二十五27)……239
耶穌的話 第24章 經文必會應驗(太二十六54)……247
第三部結論……259
總結……261
序 對觀福音的心理敘事:「必須」的力量……009
第一部 馬可福音的「必須」言論……013
敘事者的話 第1章 彌賽亞是否必須死(可八31)……019
門徒的話 第2章 以利亞必須要先來(可九11)……031
門徒的話 第3章 彼得(不)可能的死(可十四31)……039
耶穌的話 第4章 將來的道路如何(可十三7、10、14)……049
第一部結論……059
第二部 路加福音的「必須」言論……061
敘事者的話 第5章 必須要恆切禱告(路十八1)……065
敘事者的話 第6章 逾越羔羊必須犧牲(路二十二7)……075
耶穌的自我展示 第7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