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為法器,承繼佛陀禪宗法脈;辯破偏執六宗,聲名馳五印。
遠渡重洋,歷三載而至漢土;尋個「不受惑」之人,以傳禪法。
付衣傳法,一花開五葉,綻放漢傳禪宗千年之燦爛!本書揉合達摩祖師的生平事蹟與禪法思想,傳記可讀性高,亦富含思想義理,讓讀者得以親近達摩的平實面目,也能了解中國禪宗史的初期發展與思想。
達摩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一代祖師」,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由印度經海路來到中國廣州。因與南朝梁武帝話不投機,「一葦渡江」,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民間認為,除了傳來禪宗,達摩祖師還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經》、《洗髓經》、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產生許多傳說。達摩祖師為華人所熟知,是中國佛教史的傳奇,有著難解的神祕色彩,對於祖師的刻畫不僅不一致,在相關的記載中,甚至有著奇蹟似的神力,例如極長的壽命、瞬間移動、一葦渡江、乃至於死後仍住世等。這些歷來的描述,旨在刻畫達摩的神聖形象;隨著撰述作者的想像與預期的效果,於是產生了形象豐富且神祕的禪宗祖師。
雖然如此,若要為中國禪宗思想溯源的話,了解達摩的思想,仍是一個重要起點。
有別於坊間對於達摩祖師的書寫,或側重其神通和傳說,或偏重禪學研究或禪宗史、佛教史的論書;本書則試圖將祖師生平事蹟與禪法思想進行揉合,在增加傳記可讀性的同時,亦不偏廢思想義理的解讀;同時將達摩進入中土後,南北朝佛教發展的歷史進行介紹,希望對於讀者的閱讀能有所助益。
對於後人而言,有關禪宗祖師的歷史記憶源頭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蘊藏其中不斷獲得詮釋和再詮釋的、散發永恆光輝的佛學智慧和精進求道的大無畏精神,才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白照傑(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簡介:
李明書
一九八五年生,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佛教哲學,尤其重視人文思想與生命之間的關係,應用於生命實踐上。著有《論心之所向──《論語》與《雜阿含經》比較研究》、《神秀禪師──北宗禪之祖》、《六祖惠能──禪源曹溪》等專書,及四十餘篇學術論文。
曾獲第四屆華夏古典教育研究獎優秀獎、李叔同教育思想研究徵文活動一等獎、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第六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論文優勝獎、復旦大學國學論壇論文特等獎等多種學術獎項。
推薦序
品味祖師故事的不朽智慧
◎白照傑(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初識明書,是在寒冬裡的宜興大覺寺。那年,佛光山組織了一次學術論壇,明書兄與我都還是未出茅廬的在讀博士。在大覺寺的學術討論以及會後的揚州鑑真圖書館參訪活動中,明書與我多有交流,成為朋友。幾年下來,彼此都已步入學海正途,互相督促,略有斬獲。二〇二一年秋,因工作之便,得在杭州與入職浙江大學不久的明書相會;茶飯之餘,明書囑我為新書《達摩祖師──漢傳禪宗初祖》寫序。誠惶誠恐,自無不允之理。
明書其人,常年致力於佛教教義的探索,近來又深入儒家與佛教的比較研究,具備較高的思辨和材料組織能力。在繁雜忙碌的純學術研究之外,更能發揚精誠善意,參與佛教文化推廣工作,以寫作的方式協助教界純潔人心、開發智慧、共建人間淨土,實在難能可貴,令人讚歎。
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幾乎是東亞地區婦孺皆知的偉大佛教人物;他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在佛教內部常被認為具有改變中國佛教發展軌跡的歷史意義!明書之所以命我為這部以達摩為主題的專著作序,可能與我此前也曾出版過一部研究菩提達摩的小書有關(《聖僧的多元創造》);但那部書與眼前的《達摩祖師》所關心的問題全然不同,二者對比頗為有趣。
簡單而言,我接受胡適以降海內外學者對禪宗文獻所呈現的菩提達摩事蹟的深深疑慮,而試圖探索傳說情節產生的過程及其背後的推動機制;關口真大、佛爾(Bernard Faure)等學者對達摩的經典討論,基本也是採取這一研究路徑。這一路徑,追索的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對於純粹學術之推進自然意義非凡。然而,之於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和信仰者而言,此類研究無疑過於艱深瑣碎,味如嚼蠟,有時甚至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讓人誤以為學術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構」祖師之形象及信仰,其立場是「反宗教的」。
明書這部書(以及之前出版的《神秀禪師》、《六祖惠能》),則選擇了另一種寫作路徑,所追尋的對象似乎可以說是一種「信仰真實」。這種「信仰真實」,常常表現為包涵甚深智慧的祖師事蹟/傳說/故事,這類「事蹟」在不同時代的記述和書寫中常常被增刪衍化,但依舊可能成為當時信仰者團體的「歷史記憶」而得到普遍認可和傳續。
對於後人而言,有關禪宗祖師的歷史記憶的源頭(那個曾經的歷史真實,如果確實存在的話)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蘊藏其中不斷獲得詮釋和再詮釋的、散發永恆光輝的佛學智慧和精進求道的大無畏精神才具有超歷史(或者說超時空)的普世價值。至於「歷史」,有時只是增加權威性的一種工具;當將目標定為「月亮」時,「指月之指」便只具有階段性的結構意義,絕不是產生終極意義的根據。這一看法,與鈴木大拙當年反對胡適觀點的立場多少有些類似。
因此,儘管就個人學術旨趣而言,我更傾向於以處理「歷史記憶」的方式來理解相對晚出的佛教史傳材料;但我對明書這部《達摩祖師》依舊保持較強的信心,尤其對其之於現世人心的教誨功能抱有期待。相信這幅憑藉文史研究方式繪製的祖師肖像畫,能夠引領對佛教感興趣的讀者進入禪宗祖師的信仰世界,品味祖師故事所蘊含的不朽智慧,通達唐宋禪師們的良苦用心。
期待明書兄筆耕不輟,新作不斷。
品味祖師故事的不朽智慧
◎白照傑(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初識明書,是在寒冬裡的宜興大覺寺。那年,佛光山組織了一次學術論壇,明書兄與我都還是未出茅廬的在讀博士。在大覺寺的學術討論以及會後的揚州鑑真圖書館參訪活動中,明書與我多有交流,成為朋友。幾年下來,彼此都已步入學海正途,互相督促,略有斬獲。二〇二一年秋,因工作之便,得在杭州與入職浙江大學不久的明書相會;茶飯之餘,明書囑我為新書《達摩祖師──漢傳禪宗初祖》寫序。誠惶誠恐,自無不允之理。
明書其人,常年致力於佛教教義的探索,近來又深入...
作者序
【編撰者序】
祖師何來?
達摩祖師是禪宗在漢地流傳的開創者;與許多宗派的開創者的特質相比,達摩既有相似又有相異之處。
相似之處在於祖師的能力與佛法見解,確實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高山,是許多思想精華的源頭;相異之處則是祖師的身分與來歷,有著難解的神祕色彩。在相關的記載中,對於祖師的刻畫不僅不一致,甚至有著奇蹟似的神力,例如極長的壽命、瞬間移動、一葦渡江等,這些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是故,本書的撰寫,除了盡可能選取相較真實的記載之外,還花費了很大的心力在將這些記載串聯成還算有條理的脈絡。
在研究達摩祖師的方法上,白照傑老師的觀點頗值得參考。他認為達摩的形象是經由後人塑造而成,所以道教與佛教都依據了自家的思想背景,將其塑造為自家期望的形象。
白老師在《聖僧的多元創造──菩提達摩傳說及其他》一書中,探討了達摩在道教中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而成;本書在撰寫祖師傳記時,發現其在佛教中的形象也是如此。例如,達摩在臨終之前數次被毒害,但前幾次均能不受毒物影響,直到最後一次,由於傳衣付法已畢,所以索性接受毒物效力,從容而終。(詳見本書「示現」第七章)《傳法寶紀》、《景德傳燈錄》等皆記載這一事件,但明顯地越往後的典籍描述的情節越顯浮誇,像是中毒次數的增加,或是毒物被達摩吐出後化為毒蛇。這些描述,旨在刻畫達摩的神聖形象;隨著撰述作者的想像與預期的效果,於是產生了形象豐富且神祕的禪宗祖師。
雖然達摩祖師的形象難以捉摸,其思想內容卻無疑為禪宗一系的思想奠定了基礎,例如「安心法門」、「壁觀婆羅門」等止觀之法,後來的惠能與神秀大師都明顯傳承了這些法門而有所開展。在筆者完成《六祖惠能──禪源曹溪》與《神秀禪師──北宗禪之祖》之後,有感於若要為中國禪宗思想溯源的話,了解達摩的思想,肯定是一個重要起點。
基於上述的考量,以及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編賴志銘博士的邀請,筆者花費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終於完成《達摩祖師──漢傳禪宗初祖》這本書。有別於坊間對於達摩祖師的書寫,或側重其神通和傳說,或偏重禪學研究或禪宗史、佛教史的論述;本書則試圖將祖師生平事蹟與禪法思想進行揉合,在增加傳記可讀性的同時,亦不偏廢思想義理的解讀;同時將達摩進入中土後,南北朝佛教發展的歷史進行介紹,希望對於讀者的閱讀能有所助益。
除此之外,在賴志銘博士的建議下,專章書寫「達摩及梁武帝」。關於祖師與帝王的會晤,雖然至今仍有爭議;不能否認的是,「祖師與帝王」對佛教貢獻,影響至今。許多人對於達摩的認識,都是從其與梁武帝的會晤開始;這段美談也被編寫為故事、電視連續劇與電影情節。
相較於前兩本高僧傳記,本書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以期能達成自我的期許,並且不負基金會的信任。然而,書中仍有許多未盡之處,例如受限於篇幅,本書盡可能基於佛教史傳的脈絡進行書寫,取材以較為可靠的史書、禪宗典籍及相關研究論文為主;至於明清小說、其他宗教信仰或民間傳說中對於菩提達摩的描繪往往過於誇張,人物的性格較為錯亂,甚至流於迷信,是故本書未採用。
本書是在去年(二〇二〇年)六月正式動工,當時筆者尚在武漢,疫情期間,往來兩岸不便,因此委請友人代為尋找學術資料。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與上海社會科學院白照傑研究員,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持。白老師不僅毫不猶豫地應邀作序,並且給予我學術觀點與文獻方面的建議,對於本書的完成是莫大的助力;並且,聞知筆者將撰寫本書之後,立刻將其大作寄給我,使我能很好地學習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手法。此外,曹舜賢校長與黃玉真學姊,特地掃描論文提供筆者參考。當然,還有功不可沒的主編賴志銘博士,耐心地與筆者溝通本書的體例與內容,提供專業的編輯建議。
背後的功臣,除了內人之外,還有家中的兩隻小犬龍龍與寶吉。我在去年獨自待在武漢將近九個月的時間,若非有他們,恐怕難以度過難熬的防疫期間。當時還有同在武漢的王丁教授不時在線上慰問,以及解封之後的關心和扶持,才能讓我潛心寫作。
待得內人回到武漢相伴之後,在今年(二〇二一年)七月從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轉到浙江大學哲學系(現為哲學學院)工作,搬家的瑣事之重,自不待言。今年五月之際,寶吉罹患心因性肺積水,險些喪命;當時經梁春燕獸醫的搶救,以及參考了王欣醫師的建議,終於救回小犬。想來也可能是撰寫《達摩祖師》的功德,回報到了小犬身上。
趁著本書完稿,向這眾多助緣表達無盡而真誠的謝意!並願將此一功德迴向給小犬與所有受苦的生命身上。
【編撰者序】
祖師何來?
達摩祖師是禪宗在漢地流傳的開創者;與許多宗派的開創者的特質相比,達摩既有相似又有相異之處。
相似之處在於祖師的能力與佛法見解,確實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高山,是許多思想精華的源頭;相異之處則是祖師的身分與來歷,有著難解的神祕色彩。在相關的記載中,對於祖師的刻畫不僅不一致,甚至有著奇蹟似的神力,例如極長的壽命、瞬間移動、一葦渡江等,這些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是故,本書的撰寫,除了盡可能選取相較真實的記載之外,還花費了很大的心力在將這些記載串聯成還算有條理的脈絡。
在研究達...
目錄
「高僧傳」系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品味祖師故事的不朽智慧 白照傑
編撰者序
祖師何來?
【示現】
第一章 香至國的三王子
神慧疎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
南天竺的香至國
志存佛業的王子
與跋陀師父學解脫道
第二章 從「菩提多羅」到「菩提達摩」
既而尊者(般若多羅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
寶珠之辯
諸物三問
捨位出家,改號「菩提達摩」
付法傳偈
第三章 降伏六宗,聲馳五印
(六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師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般若多羅尊者預言
般若多羅傳說
達摩降伏六宗
異見王毀佛
波羅提智度異見王
震旦緣熟,行化時至
第四章 達摩與梁武帝
帝(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達摩)曰:「並無功德。」……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
達摩入華年代的討論
菩薩皇帝──梁武帝蕭衍
有為之善,非真功德
聖諦第一義:廓然無聖
一葦渡江,入於魏邦
第五章 壁觀婆羅門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
北魏平城時期的佛教
巍峨壯闊永寧寺
游化嵩洛,少林壁觀
神光求道
三詔三賜而不動
第六章 傳衣付法,端坐而逝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皮、肉、骨、髓
內傳法印,外付袈裟
關於「袈裟傳法」的考察
付《楞伽經》
遊千聖寺為太守說法
端居而逝,葬熊耳山
第七章 祖師傳說
魏宋雲奉使西域迴,遇師于蔥嶺,見手携隻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
祖師被毒
流支三藏、光統律師是加害者?
隻履西歸
梁武帝為祖師立碑
追賜「圓覺」,塔曰「空觀」
【影響】
壹.與菩提達摩相關的著述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少室六門集》與《少室四論》
《二入四行》的版本與流傳
其他「冠名達摩」的著作
貳.達摩的主要思想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曇林作序
化繁為簡:「理入」與「行入」
參.達摩的弟子及其法脈傳承
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二祖慧可
達摩之後的傳法世系
慧可後之衣缽傳承
附錄
達摩祖師年譜
參考資料
「高僧傳」系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品味祖師故事的不朽智慧 白照傑
編撰者序
祖師何來?
【示現】
第一章 香至國的三王子
神慧疎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
南天竺的香至國
志存佛業的王子
與跋陀師父學解脫道
第二章 從「菩提多羅」到「菩提達摩」
既而尊者(般若多羅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
寶珠之辯
諸物三問
捨位出家,改號「菩提達摩」
付法傳偈
第三章 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