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聯合國發表《斯德哥爾摩宣言》,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地球高峰會,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
面對國際上的環保、永續思潮,張隆盛(1940-2021)於1980年代營建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 4 座國家公園,過程中面臨各行政部門權責之間的協調折衝,以及環境保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各種衝突。
訪談中,張隆盛提及當年國家公園設置時的種種爭議:墾丁候鳥如何保育宣導與核三廠、玉山新中橫公路開闢、陽明山氣象雷達站與太魯閣立霧溪發電廠興建……,旁及營建署相關人物的回憶,以及原住民權益等議題。儘管相關爭議不斷,張隆盛依然貫徹「永續」的理念,試圖在環境、經濟、社會各面向取得平衡,他認為:「『美麗的勝利是短暫的,醜惡的勝利是永遠的。』國家公園在自然環境保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糾正人類意欲征服大自然的作法,讓人和大自然趨向調和。」
作者簡介:
張隆盛(1940-2021)
曾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等職。任內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及太魯閣等4座國家公園,並規劃高雄、臺中2座都會公園,推動都市更新及永續發展,實為臺灣設置國家公園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著有:《勇闖企鵝王國》(2007)、《漫遊白令的領域》(2010)、《北極的呼喚》(2011)、《冰海奇航》(2012)、《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2014)、《看見野性印度》(2018)。
曾華璧
現任國立陽明交大榮譽退休教授,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臺大歷史學與哈佛教育學雙碩士,並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英國UCL地理系訪問學者。曾任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長庚核心課程規劃與教師多元升等委員會主席,於2009年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出版:《民國初期的閻錫山:元年至十六年》(1981)、《十年來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歷史省察》(1990)、《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2001)、《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2011)等學術專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名人推薦: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章節試閱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我就讀美國賓州大學的「城市和區域規劃系」(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Department),從學於瑪哈教授(Ian L. McHarg),他是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鼻祖;他認為我是他的高徒之一。「景觀建築」一詞的內涵,是指要從生態學的角度,談論區域發展,並非僅談景觀。當時正逢美國環境運動興起,1970年美國頒布《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同年12月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斯德哥爾摩宣言》(Stockholm Declaration;正式全名是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當時我躬逢其盛,這些經歷與事件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1972年我提早完成碩士學位,「亞洲基金會」重視我已經擁有的工作經驗,便延長我的進修時間半年,讓我到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Virginia, UVA)擔任訪問學者,且主持一堂討論課,我有辦公室,可使用設備,等同於學校的成員。我在賓大與維吉尼亞大學的期間,曾經走訪附近的景點,包括維吉尼亞大學旁邊的「仙納度國家公園」(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和「大煙山國家公園」(Smo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先前1969年,我曾接受日本在聯合國設立的「地域開發中心」之邀請,考察日本的住宅政策,也參觀過若干國家公園。1975年我也得到「艾森豪交換學者獎學金」(Eisenhower Exchange Fellowships)出國,那時我年三十餘歲,能夠擁有造訪各地的機會,讓我深受啟發,也覺得臺灣應該要設置國家公園。
〈推動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
回國後,我在營建署的公職任內,總計推動設立了四座國家公園,後來出任環保署署長。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也稱Rio Summit),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目的是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就是發展必須同時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面的均衡關係。其後我擔任經建會專任委員,「兼任」成員包括央行總裁、財政部、經濟部、農委會、主計處、環保署、勞委會等部會首長。我在江丙坤主委的支持下,召開了「永續發展論壇」。1997年擬定《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綱領草案》,我認為年輕人對「永續發展」應該有所認識,便從該年度起,每年舉辦一次「青年論壇」,至今2000年已是第4屆,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我也同時成立「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主要的目的是資助碩博士班的在學學生,要求其畢業論文主題必須和永續發展有關。兩屆獲得補助的學生獲邀在「(永續發展)青年論壇」上發表論文,也鼓勵社會青年和公務員提交論文。至2000年的歷屆主題,分別是:「國土的永續發展」、「東部區域以及原住民的永續發展」,以及「震災和臺中都會地區的永續發展」。
我擔任經建會專任委員時,身兼1997年2月成立的「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之下設有「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臺灣屬於東亞分會(Eastern Asia, EA),我在去年(1999)9月被推舉為2002年第四屆會議諮詢委員會的主席,任期六年,因此我會開始參與處理國際性的事務。在國內方面,我預計要推動設置海洋保護區、李登輝總統提及在中央山脈設置之「綠色廊道」的計畫、以及整合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統合系統,以結束目前保育工作各自為政的狀況。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我就讀美國賓州大學的「城市和區域規劃系」(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Department),從學於瑪哈教授(Ian L. McHarg),他是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鼻祖;他認為我是他的高徒之一。「景觀建築」一詞的內涵,是指要從生態學的角度,談論區域發展,並非僅談景觀。當時正逢美國環境運動興起,1970年美國頒布《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同年12月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召開「人...
推薦序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
文/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我和張隆盛先生認識半個世紀,共事三十餘年,對我來說,他亦師亦友,2021年4月23日睡眠中安祥辭世,讓我感到非常不捨。曾華璧教授訪談張署長多次,把訪談內容整理成冊,張署長生前多次校稿確認內容,今出版付梓,十分珍貴。
張署長服務公職數十年,經歷行政院經合會(聯合國援助下的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簡稱UHDC)、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經建會、以及退休後的都市更新研究發基金會。他在每一個工作單位,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其中在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更是有優秀的表現、重大的貢獻。其中,最為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他任內推動設立四座國家公園。
從此書中,張署長一再強調,在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因為很多長官的肯定、專家學者的協助,還有工作同仁的努力,才是國家公園成立最重要的因素。他為人個性不居功、不推諉,在臺灣環境保育啟蒙初期,面臨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權衡,他本於初衷不畏困難、認真做好本分,以及長官、專家學者、同仁共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都可從本書中窺知一二。
此外,我要補充張署長在營建署另外一項重要的貢獻──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在張署長1978年就任營建司司長時,臺灣已發布的都市計畫有四百餘處,公共設施保留地,共有一萬多公頃,很多遲未徵收,造成該土地無法使用,徵收又遙遙無期,影響民眾權益甚鉅,造成民怨。因此,1972年立法院修正都市計畫法,訂定徵收期限最多為十五年,屆時如未徵收,即撤銷徵收;換言之,都市計畫如缺少道路、公園、綠地和學校等公共設施用地,都市計畫將無法實施,1987年是最後期限。
張署長接任營建司司長後,他認為這項工作是當時營建司最重要優先的工作,如果沒有妥善解決,1987年期限到時,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張署長就任後即積極推動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工作。經實地調查統計,需要優先取得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共八千餘公頃,所需徵收經費為六千億元(相當於現在的十兆元)。經由張署長的多方努力,終於在徵收期限前爭取到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支持編列專案預算,順利解決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為日後都市計畫奠定很好的基礎。
張署長退休後,喜歡到各國世界遺產及國家公園旅遊與攝影,看著他的攝影作品、聽他說古蹟的典故,還有親自到南北極,觀察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對南北極生態影響的體驗,都能感受張署長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對自然保育的關心。
透過本書曾教授詳盡整理,讓我們重溫張署長談國家公園的往事、憶述尊敬的長官,以及對原住民權益關係、國家公園的看法。若讀者能從中更了解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的甘苦,我想他會感到欣慰與光榮。
〈序〉
文/曾華璧
在詮釋歷史時,「隱佚歷史」(hidden history)的存在,常令歷史研究者感到無奈,而口述資料的意義,便在於它們可供我們參酌、利用,減少一些漏失與遺憾。我的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自1997年起,我訪談了臺灣戰後環境科技文官與地方環保運動人士,總數不下三十餘人。1999年開始,我執行前科技部(國科會)兩年的研究計畫,主題是「國家公園與永續發展」。張隆盛署長接受我的訪談,時間自2000年4月至2001年7月;本書是綜合各次的訪談文稿,梳理而成,他關切臺灣自然保育之未來,所以提出發展藍圖,並評論臺灣的社會價值觀。
張隆盛有著獨特的受訪風格,思維極具條理與整體觀,所以有關國家公園設置的經歷、問題、與未來的發展等課題,都被他鋪陳得極為細密與完整。我是小二之後,搬家到花蓮長大的東部小孩。初次雙足被太平洋海水浸潤的感覺、明義國小「背倚能高山,面臨太平洋」的校歌、花蓮女中六年朝朝面對中央山脈升旗的時光,至今記憶依然鮮活。訪談張隆盛時,他提到三棧、崇德、太魯閣、玉里,這些都是我讀書時代多次造訪之地,所以對他的訪談,屢屢勾起我對故鄉人事物的懷念,是一段相當難忘的訪問。
每一次整理好的訪談稿,都會送給張署長核閱。遺憾的是,因我教研工作的忙碌,所以全部的訪談稿,直到2019年退下教職之後,才能開始統整、編輯。感謝張署長沒有責怪我,每次仍詳細地審閱我編寫的文稿,斟酌內容的妥當性。我們多次信件來往,釐清問題,補充資料,讓我再次感受到他的嚴謹與負責;他的助理廖美莉小姐,熱心協助,提供珍貴的照片,且一一標註照片中的人物。
2021年4月中,《臺灣文獻》通知我,署長訪談錄通過審查;但在我要傳達此一消息之時,得知署長猝然離世。頓時,那個因張署長再也無法親見文稿出版的失落感,重擊著我,哀戚久久不退。憶起美莉曾告知我,署長認為我寫的內容,是他生平最好、最真確的一份訪問紀錄;唯此方使我稍釋遺憾!
我形容臺灣的國家公園制度,是一「準綠色戒嚴令」,因為有它,我們才更能守護好自然環境。誠如張隆盛署長所說的:國家公園是臺灣的「綠色奇蹟」,可與政治經濟奇蹟,並列於史。張隆盛的訪談錄恰似一組經緯線,勾勒出1970年代之後臺灣的一頁環境保育史,這也是張隆盛訪談錄對臺灣歷史的貢獻。此書的付梓,正是我向他一生志業的最高致敬!
致謝
張隆盛署長接受著者七次(2000年4月19日至2001年7月9日)、共12小時的訪問。感謝訪談逐字稿的主要整理人劉慧蘭(臺大歷史系)、第七次整理人簡思惟(交大數學系)、與彙整為可讀稿初稿之袁經緯(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著者彙整全文段落與章節,並於2019年9月11日親赴張署長辦公室,查閱相關的代表性照片。本書之出版,係張署長的祕書廖美莉小姐與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及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之鼎力協助;張署長親自攝影的照片與營建署授權歷史照片之使用,增益本書甚多,特此致謝。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
文/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我和張隆盛先生認識半個世紀,共事三十餘年,對我來說,他亦師亦友,2021年4月23日睡眠中安祥辭世,讓我感到非常不捨。曾華璧教授訪談張署長多次,把訪談內容整理成冊,張署長生前多次校稿確認內容,今出版付梓,十分珍貴。
張署長服務公職數十年,經歷行政院經合會(聯合國援助下的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簡稱UHDC)、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經建會、以及退休後的都市更新研究發基金會。他在每一個工作單位,都...
目錄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林益厚
序/曾華璧
前言
個人經歷
公職生涯簡述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推動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
營建署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國家公園
成立墾丁國家公園
成立玉山國家公園
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規劃蘭嶼國家公園與挫敗
憶述重要人物與評述營建署之角色
建置國家公園之重要人物
營建署的角色
對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關係之看法
有關原住民文化的議題
政府的角色:由上而下?
對國家公園的看法與社會文化之省察
國家公園的任務目標應依發展階段而不同
應該進入保護區的系統
生態保育管理事權統一之重要性:《培利修正案》
我對社會文化與環境保育的看法
結語
臺灣國家公園的特色與價值
對參與保育工作之自我回顧
張隆盛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林益厚
序/曾華璧
前言
個人經歷
公職生涯簡述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推動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
營建署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國家公園
成立墾丁國家公園
成立玉山國家公園
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規劃蘭嶼國家公園與挫敗
憶述重要人物與評述營建署之角色
建置國家公園之重要人物
營建署的角色
對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關係之看法
有關原住民文化的議題
政府的角色:由上而下?
對國家公園的看法與社會文化之省察
國家公園的任務目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