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哲學家伯曼(Marshall Berman):《宣言》是「第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the first great modernist work of art) 。
今天要如何解讀《宣言》?
------------------------------------------------
馬克思與恩格斯於1848年2月出版《宣言》,距今已超過了一個半世紀。《共產黨宣言》一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文獻及歷史文獻……同時也是一部理論作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陳述階級鬥爭的理念,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在此基礎上,《宣言》分析現代社會(或者稱之為「資產階級社會」或「布爾喬亞社會」)的特徵以及來龍去脈。就這一方面而言,《宣言》是一部分析現代性的作品,而它分析現代性主要是從階級的角度出發,資產階級乃現代社會及現代世界的創建者和主角。要理解現代社會(或現代性)必須理解資產階級;而要理解現代社會的未來則不僅要理解資產階級,也要理解無產階級。
──摘自《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共產黨宣言》導讀
作者簡介: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猶太裔德國人,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記者、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他的觀點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1867年–1894年)等。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曾經領導國際工人運動,主要著作有
《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人員 黃瑞褀
名人推薦: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人員 黃瑞褀
作者序
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
《共產黨宣言》導讀
Modernity and beyond:Reading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它〔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生産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共產黨宣言》
要成為充分地現代,就要反現代。——伯曼(Marshall Berman)
一、今天要如何解讀《宣言》
馬克思與恩格斯於1848年2月出版《宣言》,距今已超過了一個半世紀。《宣言》一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文獻及歷史文獻,具有強烈的實踐意圖,企圖喚起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解救無產階級的日漸貧困,乃至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壓迫、剝削、異化以及間歇性經濟危機等問題。然而馬克思與恩格斯終其一生畢竟未能在歐洲發動一場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宣言》同時也是一部理論作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陳述階級鬥爭的理念,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在此基礎上,《宣言》分析現代社會(或者稱之為「資產階級社會」或「布爾喬亞社會」)的特徵以及來龍去脈。就這一方面而言,《宣言》是一部分析現代性的作品,而它分析現代性主要是從階級的角度出發,資產階級乃現代社會及現代世界的創建者和主角。要理解現代社會(或現代性)必須理解資產階級;而要理解現代社會的未來則不僅要理解資產階級,也要理解無產階級。故《宣言》第一節的標題就是「資產者與無產者」,而根據它的思路,無產階級在未來社會創建上將扮演主要的角色,它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從現代性的角度來解讀《宣言》可見其精彩之處,伯曼(Marshall Berman)甚至說:《宣言》是「第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the first great modernist work of art) 。
二、階級理論
馬克思對社會分析或社會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創立階級理論,他也應用這個觀點分析西洋歷史以及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下詳)的一部分。他說過「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的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僕、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宣言》)階級劃分主要根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與一個時代的生產力辯證的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該時代的生產方式或經濟基礎。
在馬克思的用語當中,「資產階級」是指占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雇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而「無產階級」則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雇傭工人階級。
三、階級鬥爭史觀
根據馬克思的思想,歷史上充滿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歷史的一個動力:「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宣言》)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代替了舊的。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每一個時代有不同的階級以及階級鬥爭,總而言之,可以說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這其中蘊含了「剝削」、「勞動價值論」以及「剩餘價值觀」等,在《宣言》中並未闡述,而在《資本論》中則有詳細推地演論證。
四、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說
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而這個鬥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這個基本思想完全是屬於馬克思一個人的。(《宣言》)
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也有雷同的說法:
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屬於馬克思的。這個思想就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宣言》)
恩格斯把歷史唯物主義詮釋得清晰易懂。階級以及階級鬥爭是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部分,無產階級想要翻身,就必須顛覆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特性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最為經典的表述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話: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裡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要的思想貢獻,恩格斯曾經說過:「在我看來這一思想對歷史學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影響歷史學,還影響到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以分析一個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階級關係來理解該時代的政治、文化及思想等在當時確實是一大創見。
五、意識形態理論和知識社會學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衍生出後世的知識社會學。他說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資產階級偏見,隱藏在這些偏見後面的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宣言》)這句話背後的思路是階級利益形塑階級偏見(意識形態)。「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宣言》)等等說法都給後世的意識形態理論和知識社會學很大的啟發。意識形態就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學概念,它除了思想內容之外,主要是根據一個觀念的社會存在或社會作用來理解該觀念。知識社會學則是更加體系化的研究觀點,不用於政治鬥爭,分析敵對者的觀念及立場,而是比較中性的學術觀點。
六、現代性
1. 資產階級與現代性──一點詞彙分析
首先應該注意馬克思在談論西方當時的時代、社會和文化時所用的一些名詞:「現代資產階級社會」(modern 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時代」(epoch of the bourgeois)、「資產階級文明」、「現代文明」等等。按他的意思,「現代西方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統治的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現代文明」就是資產階級創造或主導的文明,即「資產階級文明」。所以,馬克思講的現代性和歐洲的資產階級密不可分,現代西方的社會和文化被蓋上了資產階級的印記。要理解他的現代性理論,必須看他對資產階級的論述(評價和批判)。
2. 城市和資產階級──一點歷史考證
然則歐洲近代的資產階級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必須追溯到歐洲中古高峰時期(High Middle Ages)的城市復興。所謂「中古高峰時期」指大約1050至1300年左右,在這段時期「歐洲蓬勃的商業、熱鬧的城市、文化的生氣、政治的創意、軍事的擴張、宗教熱誠的提升,使人毫不懷疑:重大的活力正在運作──西方基督教世界終於成為一個重要的文明了。」 11世紀歐洲人口大幅增長,食物生產也在上升,農業科技也有革命性的發展。與此同時出現的是商業的復興和城市生活的復甦。
歐洲自古已有城市,羅馬帝國的軍政城市逐漸衰落,中古初期的教堂城市代之而興,二者都是依賴鄉村而生存;而中古高峰期的城市代表新的現象,大部分是商業及工業城市,有自己的收入來源,依賴商人和工業活動而生存。此種新城市漸漸成為一個再度充滿生機的文化焦點。這種商業城市乃歐洲最早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隨著國際商業的興盛和本地農產品市場的不斷開拓而成長。它們起初是早期教堂城市的郊區,或是9、10世紀建築的堡壘城牆外邊作簡陋的殖民發展。這種城市被稱作“burgh”,原來特指城市發源地所在的「城堡」或「堡壘」,後來泛指堡壘周邊發展起來的整個城市。城市居民稱為“burghers”或“burgesses”(市民)。 此新城市市民來自於流浪者、出走的佃農、鄉村的剩餘人口。他們從領主手中買得或爭得自治權(「特許狀」〔charter〕),可以有各自的地方政府、法庭、收稅機關和習俗,因而他們把他們的城市稱作「公社」或「城市公社」。但是這種城市並不因此而達成民主。特許狀的最主要受惠者是成功的商人和工匠師傅,這班人掌管市鎮的治理,形成一個狹窄的寡頭階級,統治著城市裡地位較低的居民。有些城市裡大生產家和受薪工人之間開始出現重大分裂。 城市商人也以集體行動爭取行業的基本特權,這些基本特權是:個人自由從奴隸身分中解放出來、遷徙的自由、免除過分的關稅、可以擁有城市地產、要受城市法庭管轄、執行商業契約,以及買賣自由。
歐洲中古高峰期的城市乃資本主義的誕生地,也是現代性的根源。後來歐洲的資產階級就是此種商業城市的市民階級發展而來的。馬克思在《宣言》中提到「從中世紀的農奴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 上述的歷史敘述可提供一個背景知識。
另外,韋伯對市民階級有類似但是比較具有分析性的說法。依照韋伯的分析,在社會史的意義上,「市民階級」一詞有三種不同的概念:一是經濟的概念,即包括有特定之經濟利益關係的一群人。依照這個概念的市民階級並非為統一之物,例如富裕市民與貧窮市民,企業者與手工業者皆可稱為市民階級。二是政治的概念,即包括享有一定政治權力的國家公民或市民。三是社會身分的概念,即有教養或有財產或者二者兼備的階級,例如企業者,藉財產收益來生活的人,以及有學院教養、有身分地位的人。
3. 資產階級與世界體系
近代西方之所以能主宰世界,主要是因為征服了海洋,即向未知的遠海探索,導至新航路及新大陸的發現。從15世紀以降,歐洲航海家繞過非洲到印度、中國的航路的開拓,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替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廣闊的活動場所。由於市場的開拓、殖民地的占有,以及貿易量的增加,使得航海業、商業和工業大大地發展,而馬克思認為此一發展使得中古封建社會加速崩解。封建的或行會的工業經營方式已不能滿足新開拓之市場的需要了,於是逐漸被「工場手工業」取代。行會師傅被工業的「中間等級」排擠掉了,各種同業公會之間的分工隨著各個工場內部的分工的出現而消失了。
隨著市場的擴大及需求的增加,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了。於是蒸氣和機器遂被引進生產活動裡頭,引起了所謂的「工業革命」。「現代大工業」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大工業家或現代資產者代替了工業的中等階級。依照《資本論》的劃分,從資本主義的「簡單協作」(大約14、15世紀)發展到「工場手工業」(大約從16世紀中到18世紀末),再發展到「機器大工業」(18世紀末以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三個階段。
依馬克思的說法,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準備好「世界市場」的形成,大工業的生產實現了或確立了此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促進了西方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而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愈是擴展,資產階級也愈是發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資本,愈是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階級(僧侶、貴族)排擠到後面去了。 資產階級遂成為歐洲社會的主導階級了。
所以,馬克思認為,現代資產階級是歐洲歷史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變革的產物。這是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論旨,即一個階級的崛起和沒落是依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定。
世界市場的建立,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創業,到處建立據點,到處建立聯繫。 這樣使得資產階級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或普遍的階級。
依照馬克思的說法,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資產階級使得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底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新的工業取而代之。許多民族都致力於新的工業的建立,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區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
物質的生產是如此,文化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文化產品成了全世界共同的財富。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被打破,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種世界文化」。 這主要是馬克思對未來的一種展望,他從資產階級的興起,看到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進而推論到世界文化的形成,因為在19世紀,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很深的隔閡,根本談不到「世界文化」。即便到20世紀末,雖然很多人談「全球化」或「國際化」的趨勢,對於有沒有一種世界文化,或什麼是「世界文化」還是有許多的爭議。
由於生產工具及交通工具的不斷改進,歐洲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都捲到西方文明的漩渦裡了。 從而確立了西方的霸權。資產階級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征服非西方人的武器。它迫使其他民族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推行西方文明的制度,變成了資產者。馬克思對於資產階級的歷史業績給予高度的評價,資產階級「第一次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它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德式教堂的『奇蹟』;它完成了完全不同於民族大遷移和十字軍東征的遠征。」 總而言之,「歐洲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形象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所以依馬克思的說法,現代社會及現代世界乃資產階級按照其性格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理解資產階級是理解現代世界或現代社會的關鍵。
4. 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性
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從大約1760年工業革命至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撰寫《宣言》時)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 簡言之,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在馬克思來看,這是資產階級的主要歷史業績,也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意義之所在。
又依馬克思之意,資產階級社會或現代社會有什麼特性呢?
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係,從而使所有社會關係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繼續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有的生產方式,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係不停地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有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固有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急遽的變革可說是現代性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此特徵部分是根源於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家為爭取「超額利潤」──即率先採用新的生產方法而獲得的利潤──遂不斷地發展新的生產工具和方法,亦即不斷要將其他的競爭者甩在後頭。急遽變革導致傳統也急遽瓦解。對此馬克思頗有懷舊情結(nostalgia):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係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的熱誠、小市民的傷感都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交換價值」,用「貿易自由」來代替特許的和爭取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直接的剝削」代替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在此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與封建社會的若干差異,凸顯了資產階級社會及現代性的特徵,可看出他對現代性的批判態度,同時發現浪漫主義的影響。下文有進一步的闡述。
5. 現代性的病態和危機
現代性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裕、便利以及效率,也帶來了心智上的啟蒙及解放,同時還帶來了對人類未來的樂觀期望。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美好,可是曾幾何時,現代性出現了陰影,而且越來越擴散。馬克思如何面對現代性的陰暗面,如何加以分析及批判?以下就他反現代或批判現代的一面分成兩點來加以論述:其一是阻礙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異化勞動(alienated labour),另一是將導致資產階級社會崩潰的經濟危機。
6. 現代性的衝突和矛盾
馬克思是一位19世紀的歐洲人,19世紀是現代文明或現代性的興盛期。歐洲人從中世紀末期以降,歷經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資本主義興起、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的變革,西方現代文明或現代性已然成形,到了19世紀益發興盛。現代性藉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傳播到世界各地,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逐漸形成。到了20世紀,人類歷經兩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許多思想家(韋伯、史賓格勒、湯恩比…)都倡言西方現代文明的沒落。二次大戰後,種族問題、環境污染、失業、犯罪、冷戰、意識形態衝突等困擾著西方世界,現代性或現代主義顯然不足以應付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了。於是後現代主義應運而興,企圖解決現代性衍生出來的問題。然而後現代主義似乎是沿襲西方式的思考模式,強調權力和抗爭。它和現代主義不同的主要是從弱勢或邊陲的觀點來對抗「中心」的宰制,試圖解消一元化、普遍化以及總體化的趨勢,轉而強調去中心化(decentration)、多元化、本土化(localization)。馬克思學說的基本性格雖然還是現代(主義)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雖然強調「整體性」(totality) ,也同樣強調其中的矛盾、衝突、危機,以及崩潰的可能性,也強調階級鬥爭,鼓勵工人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宰制和剝削,所以和後現代主義不無契合之處,也有反現代的一面。馬克思在19世紀──歐洲現代性以及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興盛期──就已看出西方現代文明和資本主義的敗象,並且像《聖經》中的先知一樣,大聲疾呼:
這裡有一件可以作為我們19世紀特徵的偉大事實,一件任何政黨都不敢否認的事實。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像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頹的徵象」,這種衰頹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
現代性固然有其光輝的一面,同時也有其陰暗面。對於這兩面性馬克思進一步加以申述:
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具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於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了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彷彿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科學與現代貧困、衰頹之間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係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辨的事實。
從馬克思來看,矛盾、弔詭(paradox)和反諷(irony)是現代性或現代文明的基本特徵,現代性絕非一個「和諧的整體」。而此矛盾是多層次、多面向的,最根本的矛盾乃發生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或許是因為如此,他發現黑格爾的辯証法正好適合思考及探究資產階級社會或現代性之用。
為什麼「科技及工業的進步」與「現代的貧困和衰頹」會同時存在於現代文明中?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看,前者代表生產力的發展,由於舊的生產關係無法適應新發展的生產力,於是造成「現代的貧困和衰頹」。如果真是如此,關鍵就在生產關係的變革了。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按馬克思的想法,係寄託在工人階級身上。
7. 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和工人階級
如上所述,按照馬克思的學說,資本主義社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階級的矛盾,此矛盾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或生產過剩的危機,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異化勞動,影響到現代人的勞動及生活,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的矛盾和衝突,必將導致其本身的衰落及崩潰。此預言的實現和工人階級的誕生及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工人階級乃大工業的產兒,其實從工場手工業的階段開始,此新興階級就逐漸形成了,所以是資產階級所創造的世界的一部分,「資產階級即資本愈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的工人階級也就愈發展」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人聚集在工廠裡,從事集體勞動。這種環境可培養工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加強溝通及互動,促進階級意識的形成,而此又是階級行動的必要條件。工人作為一個階級幾乎是位於資產階級社會的最下層,其自我解放意味著資產階級社會的徹底顛覆。再者,工人受資本主義異化的禍害最深,其自我解放也意味著人類從異化狀況的解放,即所謂「人類解放」(human emancipation)。所以馬克思把資產階級社會變革的希望寄託在工人階級上。「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餘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 工人階級是馬克思「反資產階級社會」或「反現代」的執行者;他力圖証明,這不只是理念上或理論上的反對,而是有其歷史社會內在的脈絡及根據可尋,也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和矛盾以及工人階級的出現,對馬克思而言,都只是造成資本主義毀滅的結構上的可能性而已。從這裡來說,資本主義並不必然會崩潰。所以在這裡必須銜接上馬克思的實踐觀,亦即透過對工人階級思想的啟蒙以及行動的組織來顛覆資產階級社會。正如〈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所說的:「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重要的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理論研究所找到的現代工人階級正是他的實踐觀所寄託的。
七、結語
本文旨在從西方現代性的角度,重新對馬克思學說(主要是《宣言》)作一個探測及詮釋;同時藉馬克思思想來理解及豐富現代性的內涵。馬克思從小的成長環境深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現代思潮的影響,大學時代受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影響,逐漸轉向人道主義及無神論。他對現代社會思想傳統固然有所繼承,並亟思加以實踐,但也有所反省和批判,故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的,同時也是反現代的。馬克思從階級分析和意識形態的觀點來看,「現代」思想傳統有其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的,由此可追溯到其階級主體——資產階級。
馬克思雖然同情工人階級的處境,厭惡資產階級,但絕不低估歐洲資產階級在現代世界史上的意義和作用。資產階級可說是現代性的開創者及承載者,所以他說「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一個世界來」。資產階級也創造了龐大的生產力,這個生產力已經無法適應於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了;在此同時,資產階級也創造了一個工人階級。馬克思預言資產階級(社會)必將沒落,由於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及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衝突所造成的經濟危機以及異化勞動的病態現象等,以他自己的話來說,資產階級鍛造了毀滅自己的武器——現代高度的生產力,同時也創造了使用這個武器的人——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掘墓人,也是馬克思的革命執行者。他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中,找到這個執行者,準備在資本主義危機的縫隙裡,來實現他的理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
馬克思與現代性之間至少有三重關係。他接受或繼承了現代思想傳統,如人文主義、「全人」的理想、進步論、科學觀、社會改革以及理性社會等思想。在社會理論方面他是最早有系統地、深入地探討現代性(尤其是資本主義)的思想家,而且作為一位19世紀的歐洲人,他關注並欲導正現代文明的未來。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馬克思是一位「現代主義者」,如上所引伯曼說《宣言》是「第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 。然而馬克思絕不是一位客觀中立的探究者,他同情工人階級的貧困和被剝削,他批判資產階級社會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意圖以革命實踐顛覆資產階級社會。就這一方面而言,馬克思是一位「批判現代者」或「反現代主義者」。他批判現代性的某些層面,強調其中的矛盾、衝突、危機以及階級鬥爭,並號召工人階級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由於馬克思在思想上還沒有全然超越現代性,仍然受其深刻的影響,所以不能說他是一位「後現代主義者」。從李歐塔(J.-F. Lyotard)的觀點來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他所謂「宏大敘事」(他認為現代性之表徵)的一個典型代表。
馬克思看出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大工業的解放潛力,這是現代性可以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但是資本主義的所有制或資本和勞動的分離及對立,卻形成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從而也形成了現代性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馬克思並沒有放棄青年時代關於人和社會的理念,他相信現代性的潛力有可能實現這些理念的。換言之,上述的理念原來也是資產階級思想家,在該階級興起時期提出來的,但在資產階級社會裡,無法實現或無法充分實現。依照馬克思的構想,只有摧毀資產階級社會,才能使資產階級所創造的生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以實現資產階級興起時所提出的社會理念,而執行摧毀任務的乃是資產階級創造出來的工人階級。如果就這一個意義來說,馬克思是一位「基進的現代主義者」(radical modernist),即以基進的方式促使現代性進一步發展,以便更好地實現現代性的許諾。哈伯馬斯所說的「啟蒙方案或現代性方案仍是一個未完成的方案」表達了雷同的精神及定位。
本文稱馬克思為「基進的現代主義者」,而不是後現代主義者,一個主要的理由是從他的觀點來看,由於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或所有制的桎梏,啟蒙運動關於人及社會的理念未能實現,巨大生產力的潛能也未能施展。所以馬克思所要做的是進一步去實現或發展現代性的潛能,其方法乃是去批判及顛覆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及社會體制。誠如伯曼所說的:
要成為充分地現代,就要反現代。從馬克思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時代到我們的時代,如果沒有對現代世界的一些極其顯著的現實加以憎惡及抗爭,就不可能掌握及擁有現代世界的種種潛能。無怪乎,誠如偉大的現代主義者暨反現代主義者齊克果所說的,最深奧的現代思想必須透過反語或反諷來表達。現代的反語或反諷在過去這一個世紀激發過許多偉大的藝術及思想作品;同時,它也傾注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
《共產黨宣言》導讀
Modernity and beyond:Reading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它〔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生産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共產黨宣言》
要成為充分地現代,就要反現代。——伯曼(Marshall Berman)
一、今天要如何解讀《宣言》
馬克思與恩格斯於1848年2月出版《宣言》,距今已超過了一...
目錄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黃瑞褀導讀──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
共產黨宣言
一、資產者和無產者
二、無產者和共產黨人
三、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
1.反動的社會主義
(甲)封建的社會主義
(乙)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丙)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
2.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3.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四、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
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2年俄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注釋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黃瑞褀導讀──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
共產黨宣言
一、資產者和無產者
二、無產者和共產黨人
三、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
1.反動的社會主義
(甲)封建的社會主義
(乙)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丙)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
2.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3.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四、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
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2年俄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注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