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一天,就勢必和百轉千迴的心思相依為命,心理學的博大精深,和我們生活之緊密相連,更是超出我們的想像。黃國彥教老師從事教育工作近四十載,作育英才無數,在他八十大壽的特別的日子,曾受教於老師的、在心理學各領域學有專長的弟子們,用最新的、專業觀察研究論文,祝賀黃國彥老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期待所有守心人的努力,讓每位讀者擁有安心自在的喜樂人生。
作者簡介:
鍾思嘉
美國奧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修慧蘭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兼任副教授
張雅惠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
現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輔導中心主任
王以仁
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嘉義大學輔諮系兼任教授
吳怡君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輔導教師
賴嘉凰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輔導教師
倪履冰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輔導教師
孫頌賢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莉榛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博士
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季力康
美國普渡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兼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
楊建銘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學院心理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王志寰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
浙江師範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世琤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科學英語博士學位學程教授
張幼恬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臺北市立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好合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張裕隆
美國南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工商組織心理學博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魏晴秋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人力資源資深協理。
章節試閱
高中輔導工作實務經驗談
三、關於親子關係
(一)我擔心你、你擔心我
佩佩(化名)和媽媽很親近,初次晤談,需媽媽的陪同,兩人像是連體嬰走進辦公室,佩佩手勾著媽媽,全然的貼著媽媽緩緩地移動,現場幾乎都是媽媽主述,佩佩只會說不知道或搖頭或哭,用著三歲小孩的聲調;媽媽一講到佩佩的情形,便掉眼淚及出現焦慮、擔心、不安與不捨的反應,敘說著要專心照顧佩佩,於是辭掉工作專職主婦,及珮珮不知道為何會變成如此退縮的無奈。
佩佩很小的時候去上學就會哭,有著明顯的分離焦慮,甚至媽媽稍微離開去做自己的事情,都會擔心媽媽會消失不會再回來,國中後知道媽媽身體不好,便開始擔心媽媽有一天會過世,這樣的擔心深深埋在佩佩的心底,像是心中無形的黑洞,耗竭了佩佩因應外在的能力。
佩佩是個貼心的小孩,會將身邊的人的喜好放在心上,並做出回應,但貼心的她也讓自己的需要放在一邊,直想著如何才是對別人好的選擇及方式。佩佩有著許多的溫暖及細膩,喜歡唱歌、喜歡看小說、喜歡畫插畫,閱讀量頗大的她,談及推薦的書籍可以很有自己的想法,語調會出現難得的確定感。
沒有媽媽在一旁的晤談時光,佩佩能討論出許多自己的想法,但媽媽在一旁就會馬上變成小嬰孩般,看似親暱的兩人關係,卻隱藏著對彼此許多的擔心及秘密。
媽媽似乎是佩佩最親近的人,但是對佩佩的不舒服症狀似乎都忽略,於是佩佩也在媽媽面對假裝自己好了許多,但在一次又一次的答應,又做不到中充滿挫折,漸漸地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在自我能力評估及實際可以做到的行為上產生落差,也就對自己的評估能力喪失信心,漸漸地不敢做夢,不敢對未來抱持希望,也就不知道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所以每天在家不想出門,也不想做什麼。
幾次談話後,隨著媽媽願意練習放心去做自己的活動後,佩佩開始有一些進步,佩佩漸漸從呼吸急促、恐慌反應,只要去人多的地方久一點,就會很不舒服、放聲大哭,到可以由家人陪同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咖啡廳寫文章,分享自己的筆記,更跨出去一步,開始計畫自己可以做什麼,報名參加營隊的甄選、寫小說、請教他人如何寫得更好。
我很佩服佩佩的勇敢,印象很深刻,有次佩佩出現很難過的大哭,可以感受到這個眼淚從很深的內在世界傾洩而出,要承認自己是需要協助的,對一直以來都盡可能地撐著的佩佩,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真的需要好大的勇氣。
有的時候我們多希望和別人不一樣,比他人特別,但有的時候我們又多麼希望和別人都一樣,一樣的可以上學,但對某些人而言這卻是夢想已久,卻又難以達到的事,這是一件多大的挫敗,特別是這件事在別人的眼中是一件不用很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事時,心中的苦就更難以說明了。
當然這樣的陪伴不是一兩天,需要一、二年的時間,看見佩佩可以肯定自己,看見自己的優勢,也願意將自己當一回事,很替溫暖貼心的她感到開心,我也相信佩佩能孕育出屬於自己的美好。
(二)理論背景
J. Bowlby 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提出,幼童會因情感之需求與照顧者產生親密關係,當重要他人不在幼童身邊時,會產生焦慮感(黃苡瑄,2018)。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影響著孩子獨立成長的因應方式,由社會學習理論來看,成長中的孩子在經驗中發現,媽媽的離開和不舒服的感覺常常伴隨一起,那媽媽的離開將成為一種制約作用的焦慮反應。客體關係的概念也常應用於此,分離焦慮之產生在於個體經歷與母親的共生期時,分不清與母親的界線而產生退化的傾向,即在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中無法與母親產生心理上的分離,導致無法順利地個體化,且無法忍受分離及孤獨(楊馥榮,2018)。
依附關係是可以修復的,來到認知發展漸趨成熟的青少年階段,是可以透過示範、討論、循序漸進的練習,來修復關係,關係調節是動態的,分離焦慮及依附關係都是孩子保護自己學習適應的一部份,親子之間的親密自主需要有各自的空間,才有機會長出屬於自己的樣子,家長此時需要練習放手,練習不要幫忙,這時不要幫忙也許對孩子而言,是最大的幫忙及支持了。
(三)輔導策略
1. 建立穩定的諮商輔導關係,需要腳步慢一點的陪伴,太急的速度會讓孩子有所退縮,如果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狀態,孩子會主動去產生新的不一樣的行動,在她的前面拉著她或一直催促,對這類型的孩子會適得其反,這類型的孩子是有能力的,她需要的是有人相信她,能依著自己的速度前進。
2. 家長的合作,親子關係的改善是孩子前進的重要因素,這樣的孩子都敏感的將目光放在父母的身上,父母過不好,孩子就會焦慮不前,覺得一定是自己造成的或一直為著父母擔心,如何讓孩子安心地做自己,到自己該有的位置及能力,這部分要不斷讓家長有所理解並產生改變的行動。
3. 教育資源的彈性,前進的路是反覆的起落,讓老師們了解給予孩子一些學習上的彈性及空間,可以讓孩子有較大的機會渡過這個壓力極大的時期,也在安穩自己的內在衝突及不那麼挫敗的外在環境中漸進成長。
高中輔導工作實務經驗談
三、關於親子關係
(一)我擔心你、你擔心我
佩佩(化名)和媽媽很親近,初次晤談,需媽媽的陪同,兩人像是連體嬰走進辦公室,佩佩手勾著媽媽,全然的貼著媽媽緩緩地移動,現場幾乎都是媽媽主述,佩佩只會說不知道或搖頭或哭,用著三歲小孩的聲調;媽媽一講到佩佩的情形,便掉眼淚及出現焦慮、擔心、不安與不捨的反應,敘說著要專心照顧佩佩,於是辭掉工作專職主婦,及珮珮不知道為何會變成如此退縮的無奈。
佩佩很小的時候去上學就會哭,有著明顯的分離焦慮,甚至媽媽稍微離開去做自己的事情,都會擔心媽...
作者序
感恩、心獻、耕耘
鐘思嘉
今年 5 月 28 日是我們的恩師黃國彥教授的 80 歲大壽,幾位弟子想送老師一個祝賀禮物,然而老師什麼都不缺,也不喜歡學生送禮,而且常說只要看到學生有好的表現就感到欣慰。經過費心思考,決定邀請老師教過的學生撰文結集出書,作為報答老師多年來教導之恩。
書名取為《風華心現》出自於黃蘭雯的靈感,「風華」代表弟子們對老師風度和才華的敬仰,「心現」是弟子們向老師彙報各自在心理學領域的表現,也是弟子們感恩的「心獻」。老師一向勉勵學生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因此本書內容包括關注兒童到老人的不同年齡層,立論於中國哲學或不同宗教、心理學哲理,以及涉及不同的應用場所,這正是受到老師鼓舞的「開枝散葉」成果。本書不是回憶式或懷舊性的紀念冊,而是一群堅守心理學崗位的夥伴們在研究和應用的經驗累積,期盼能給同行和後進的一點參考價值。
在聯繫出書的三天內,即獲得許多學長們的熱情回應,雖然一些學長因個人或時間因素無法應允寫作,但都樂意贊助出版來共襄盛舉,特致上謝意。也感謝接受寫作任務的學長們,在寒假期間仍盡力埋首書桌前,並如期交稿。也正是這麼許多學長的心力付出,才有這本書的誕生,特別致上誠摯的敬意和謝意。感謝「張老師」基金會的涂喜敏執行長與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萬儀總編輯,她們在提出構想時即承諾大力支持,並在兩個半月內完成編輯和出版。
國彥老師曾為張老師的指導委員,多位作者也曾為指導委員或義務張老師,大家都樂意將本書的版稅捐贈給「張老師」基金會,使本書的問世更有意義。感謝修慧蘭和陳莉榛在春節前後的忙碌中,除了寫作還盡心盡力地聯繫和催稿。
國彥老師喜歡運動,早年常打網球,後來練太極拳,近年來則以勤走鍛練,身心健康,精神矍鑠。今欣逢壽誕,弟子們謹以歡慶之心,敬祝老師福康安泰,松鶴長春。
感恩、心獻、耕耘
鐘思嘉
今年 5 月 28 日是我們的恩師黃國彥教授的 80 歲大壽,幾位弟子想送老師一個祝賀禮物,然而老師什麼都不缺,也不喜歡學生送禮,而且常說只要看到學生有好的表現就感到欣慰。經過費心思考,決定邀請老師教過的學生撰文結集出書,作為報答老師多年來教導之恩。
書名取為《風華心現》出自於黃蘭雯的靈感,「風華」代表弟子們對老師風度和才華的敬仰,「心現」是弟子們向老師彙報各自在心理學領域的表現,也是弟子們感恩的「心獻」。老師一向勉勵學生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因此本書內容包括關注兒童到老人的...
目錄
序言 感恩、心獻、耕耘──鍾思嘉
楔子 傳承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慈悲──黃國彥口述、鍾思嘉紀錄
思想篇
01 中國特色的心理危機介入策略──鍾思嘉
02 試論佛法的「三學」在心理諮商教育上的應用-修慧蘭
03 從生理、心理、到宗教/靈性的療癒之路—以「成癮行為」為例-張雅惠
心理治療與諮商篇
04 中學生網路成癮問題之剖析-王以仁
05 高中輔導工作實務經驗談──吳怡君、賴嘉凰、倪履冰
06 愛在第二回合─依戀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孫頌賢
07 女性參與代間學習之成效──陳莉榛
08 在競技運動中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的概念與應用──季力康
09 失眠的心理與行為介入之發展:睡眠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楊建銘
腦與神經科學篇
10 ADHD 兒童神經回饋訓練:心理治療的新展望──王志寰
11 跨感官情緒的訊息整合的認知神經機制之初探──黃世琤
職涯篇
12 探索華人思維的領導力定義與領導行為模型-張幼恬
13 WICS 領導技能對組織轉型能力、競爭力及獲利之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調節效果──張裕隆、魏晴秋
序言 感恩、心獻、耕耘──鍾思嘉
楔子 傳承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慈悲──黃國彥口述、鍾思嘉紀錄
思想篇
01 中國特色的心理危機介入策略──鍾思嘉
02 試論佛法的「三學」在心理諮商教育上的應用-修慧蘭
03 從生理、心理、到宗教/靈性的療癒之路—以「成癮行為」為例-張雅惠
心理治療與諮商篇
04 中學生網路成癮問題之剖析-王以仁
05 高中輔導工作實務經驗談──吳怡君、賴嘉凰、倪履冰
06 愛在第二回合─依戀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孫頌賢
07 女性參與代間學習之成效──陳莉榛
08 在競技運動中賦權與削權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