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來自拉丁美洲各地的創作者同聚一堂,定下「新拉丁電影運動」這個名詞。在新思潮與古巴革命成功的影響下,拉丁各地影人應聲而起,新的藝術運動此起彼落,陸續展開。電影工作者的新思維是把電影當作社會變革的工具和政治解放的武器,無論是阿根廷新電影、智利的民粹團結電影、由學院派領導的古巴新電影,或是力度最大的巴西新浪潮,都以各自形式深入社會本質。
此外,拉美電影還出現一批新新浪潮,它們與美國關係密切,借重美國大公司的全球發行,並吸收英語世界的能量,在世界影壇大放光芒。透過布紐爾、阿莫多瓦、羅恰、巴班柯等才華洋溢創作者的鏡頭,向國際發聲,展現拉美深厚瑰麗的人文與精神底蘊。
知名電影人焦雄屏多年出任各大指標性國際電影節評審,曾親身走訪當地、和多位大導演與製片等影視工作者當面交流;從國際電影節評審的試片室、與主席、導演相聚的餐桌前,甚或布宜諾艾利斯的街頭抗議體驗,她總結各種經驗及評論,多層面地理解、賞析拉丁電影文化,帶領讀者一同認識複雜迷人的拉丁電影。
本書特色
「憤慨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布紐爾
親身走訪,當面訪談,多層面理解賞析
知名電影人焦雄屏 解析百年拉美電影浪潮
剖析22位導演、40部經典作品
中文世界最權威的拉丁美洲電影專著
安達魯之犬|黃金時代|無糧之地|被遺忘的人們|薇瑞狄安娜|泯滅天使|青樓怨婦|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朦朧的慾望|修女夜難熬|壞教慾|我造了什麼孽?|我的母親|玩美女人|沉默茱麗葉|慾望的法則|綁住我,捆住我|顫抖的慾望|破碎的擁抱|痛苦與榮耀|鬥牛士|切膚慾謀|飛常性奮!|露西亞|低度開發的回憶|再見巴西|無法無天|燃燒的時刻|蜘蛛女之吻|愛是一條狗|你他媽的也是|羊男的迷宮|可可夜總會|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情慾飛舞|樂士浮生錄|北方|我是古巴|古巴與攝影師|墨西哥萬歲!
作者簡介:
焦雄屏
著名電影人,集製片、監製、教育、寫作於一身,在國際上贏得「台灣新電影教母」之稱。監製多部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二弟》、《綠帽子》、《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五月之戀》、《戰‧鼓》、《白銀帝國》、《上海王》等,獲獎無數,至今仍在監製若干電
影與網劇,如《再見,少年》、《尋羌》。她帶領焦雄屏編劇工作室,培養眾多創作新手。
她早期在台灣推動新電影運動,從評論到辦電影獎,最終將電影推上國際舞台。她是兩岸知名導演走向國際的主要推手之一。她在1980到1990年代成功在本土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之後在國際為台灣新電影和大陸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作重要論述與介紹,促使華語電影揚威國際,著作等身。
她曾任金馬獎主席,在任期間改革評審制度、創立合拍平台,並推動金馬獎國際化,引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和奈派克亞洲電影推廣聯盟,使金馬獎再現公信力與競爭力,成為華語電影節榮譽最高指標。她曾創立中時晚報電影獎,成為台北電影獎前身。她也曾任中華民國電影年執行長,在任推動十六個國外
台灣電影回顧展,舉辦各種攝影、美術、錄音訓練班,也出版各種電影史叢書,為台灣電影打下堅實的產業與研究基礎。
她曾在全世界各大中電影節任評審,爭取華語文化發言權。又曾任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培養子弟無數,近來做電影製作外,並做網路教學節目。
焦雄屏著作
2020 法國電影新浪潮[最新圖文增訂版](蓋亞)
2019 歲月留影:中西電影論述 (商務印書館)
2019 雕刻歲月:藝術電影與民族經典 (商務印書館)
2019 法國電影新浪潮(修訂版)(商務印書館)
2019 黑澤明:電影天皇(蓋亞)
2018 映像中國(蓋亞)
2018 映像台灣(蓋亞)
2013 焦雄屏的電影天地(龍門書局)
2010 二十一世紀世界重要電影產業板塊移動—工業形勢的變化與成果(躍昇)
2005 映像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台灣電影九○新新浪潮(麥田)
1998 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遠流)
1998 風雲際會:大陸當代電影研究(遠流)
1995 光影紅顏-蕭芳芳寫真(萬象)
1995 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萬象)
1994 歌舞電影縱橫談(遠流)
1994 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萬象)
1991 談影錄(遠流)
1991 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遠流)
1990 閱讀主流電影(遠流)
1989 藝術電影與民族經典(遠流出版社)
1985 焦雄屏看電影:台港系列(三三書坊)
1985 焦雄屏看電影:好萊塢系列(三三書坊)
焦雄屏翻譯作品
2017 對白:文字、舞台、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Robert Mckee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認識電影插圖第十二版(Louis Giannetti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認識電影全彩插圖第十二版(Louis Giannetti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 閃回:世界電影史 (Louis Giannetti & Scott Eyman著、蓋亞)
2006 導演視野︰遇見250位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Geoff Andrew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認識電影第十版(Louis Giannetti著、遠流)
1998 認識電影第二版(Louis Giannetti著、遠流)
1998 再見,吾愛(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著、臉譜)
章節試閱
序
來去拉丁
台灣對拉丁文化是陌生的。從來就是親美親日,受這兩種文化影響,甚至會透過他們的流行文化膚淺片面地去理解世界。
回想小時候,電視初到台灣,我看到的第一個電視節目是黑白的美國情境喜劇《我愛露西》,傻大姊露西和她那個經常被嘲笑的古巴丈夫,應該是我的第一個拉丁印象吧?後來又有個大型綜藝節目,叫《拉丁歌舞》,是大型夜總會的表演,有爵士大樂團和兩個伴舞的美女瑪芝和芝芝。兩拉丁美女總是穿黑網襪露出美腿,從腰部向後膨出一大片有很多縐褶的蛋糕裙,扭起來裙子一掀一翻,熱情帶勁。這些艷舞對我們小蘿蔔頭很有吸引力,別忘了這還是國產綜藝《群星會》時代,像閻荷婷、紫薇等老上海式的歌星,仍在慢悠悠唱著「荷葉上露珠兒轉呦」的小調歌曲,讓小蘿蔔頭們百般不耐煩。拉丁熱舞直接吸引我們,挑戰我們年少的文化味蕾。古巴是什麼?拉丁又是什麼?我們一點都不理解,但是這些形象、名詞不知不覺深植在我們腦海。
除了喜劇和歌舞外,拉丁印象總出現在美國西部片中,大英雄約翰・韋恩身旁老看到操著「申牛雷,申牛雷」口語的墨西哥小鬍子們,不是酒吧老闆,就是客棧主人,帶點喜趣帶點狡猾。和那個華納卡通裡嚷嚷著「安德雷,安德雷!」一溜煙跑過銀幕的墨西哥小老鼠一般可愛。這些美式流行文化的點點滴滴都在塑造我們對拉丁的刻板印象。它們應該是美國文化塑造出的誇大、扭曲、讓拉丁人不舒服的形象;就像我們看到好萊塢電影如《大地》中吊著眼睛的假華人,或者戴著長指甲套,邪惡陰險的福滿州那樣感覺不快。
後來上映了一部轟動全台的西班牙電影《不如歸》(Un rayo de luz, 1960),終於不是美國人眼中的拉丁了。裡面的小童星瑪麗莎(Marisol),老是高昂激動地唱著西班牙式的吶喊歌曲。她有驚人的肺活量,唱起歌來聲驚四座,或歡樂或悲傷,充滿了感染力。這部電影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轟動,幾個月也不下片,估計瑪麗莎作夢也沒想到她在台灣有如此海量的粉絲。主要電影中強調孤女對母親的嚮往,這種親情是華人觀眾最無法抗拒的。
有頭腦的商人將瑪麗莎從西班牙請來台灣,隨一部假的《不如歸》續集登台,還隨票贈送五張瑪麗莎的彩色照片。瑪麗莎出現時,觀眾非常困惑,首先那瑪麗莎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不復那紮兩條小辮子的天真模樣。原來《不如歸》是幾年前的舊片,大概拍好四年後才在台上映。差距幾年,西方人又發育得快,模樣就不是同一人了。我擠在國都戲院靠舞台前面看她載歌載舞,心中充滿失望的情緒。她沒有唱《不如歸》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西班牙舞蹈我們又霧裡看花,節目最後還插科打諢地推出「台灣瑪麗莎」的小女孩高歌一曲,那小女孩名叫鄧麗君。我們把失望之氣出在鄧麗君身上,哼,一點都不像!其實我們心中的OS是,大瑪麗莎一點兒都不像《不如歸》裡面可愛的小瑪麗莎。
到了大學,西班牙能稍微對焦了。台灣出了個漫遊者三毛,用生花妙筆把荷西和西班牙帶進了台灣,乃至後來也進入大陸的視野中。荷西是那個浪漫等三毛幾年的西班牙人,是會做木工、跑到西屬撒哈拉潛水的西班牙人,是冷幽默笑匠和有同情心的西班牙人。三毛筆下的西班牙文化和好萊塢電影裡不一樣,總算這是台灣人自己的第一手報導啊!從小說到現實有段差距,我到美國留學才真正接觸到拉丁文化。德州首府奧斯丁是個非常白人的學校,但到底是臨近墨西哥,市裡拉丁裔不少,TACO等速食店也比比皆是。在德州也曾去過聖安東尼奧,參觀一下阿拉莫建築牆上的子彈孔,遙想《邊城英烈傳》(Alamo)中白人與墨西哥人的戰爭。約翰・韋恩和李察・威麥好壯烈啊,最後都為維護家園犧牲了。我們當時沒有知識,到底是誰從墨西哥人手裡搶來德州的?白人忘了真正的侵略者是他們自己,如此正義凜然。那段時間和我一起在圖書館整理目錄打工的瑪利亞是墨西哥裔,她黑不溜秋、矮矮胖胖,平日喜歡和我聊天。她是學音樂的,請我去看她參與演出的音樂劇《天皇》(Mikado),我在台下找來找去看不到她在哪裡。她應該演的是一個宮女,大堆頭演員吊著眼睛演東方人,寬鬆的戲服一穿,舞台妝一化,Chicano臉和白人臉也分不清了。我們對拉丁文化不了解,其實把臉部特徵一遮,大家沒有什麼不同,種族主義真是無聊的東西。
圖書館裡還有一個女孩來自尼加拉瓜,美人胚子,有個台灣男生特別迷她,老想約她出去玩,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平常笑靨如花,但只要一問起她的家鄉,臉上就飄過一絲哀傷,什麼也不肯說,估計也是政治流亡之類的悲劇。
我們系裡墨西哥裔不多,倒是幾年後,奧斯丁出了一個大導演學弟,勞勃・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擅長商業動作片,拍了墨西哥三部曲(《殺手悲歌》、《英雄不流淚》、《英雄不回頭》),有吳宇森風格,合作的演員有西班牙阿莫多瓦藝術片出身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和墨西哥的性感尤物莎瑪・海耶克(Selma Hayek)。有一年,我應邀去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電影節當評審,海雅在飛機上坐我的旁邊,她帶著一個保鏢/男友,從起飛到降落一副荷爾蒙氾濫模樣,大聲調情十分囂張。我心中罵她bimbo,靠身材吃飯,沒想到她日後演出墨西哥國寶畫家《揮灑烈愛》(Frida),還提名了奧斯卡,演技相當不賴。那一年該片也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我又當評審,和她打了不少照面。後來我自我反省,拉丁文化本來就是熱情洋溢,我用自己的文化觀點理解別人,很容易產生偏差。
說起當評審,我因為常常出席電影節,有挺多機會四處遊走。有一年我去南美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擔任評審,彼時阿根廷經濟被國家貨幣基金(IMF)整得負債累累,老百姓吃足了苦頭。於是他們走上街頭。那一天,他們拿出家裡的鍋鍋鏟鏟,敲敲打打地抗議遊行,隊伍綿延幾公里。我在酒店聽到如雷的嘈雜聲,慌忙到大街上看熱鬧,四處打聽詢問大家在抗議什麼。阿根廷隊伍中沒有什麼人會說英文,嚇了我一跳,它不是國際大都會,怎麼這麼少人會說英文呢?後來比手畫腳終於從隊伍中被推出一人來應付我的詢問。那是個大鬍子,他一開口就憤怒地罵政府,罵國際貨幣基金,罵美國人,末了問我打何處來。我說台灣,來參加電影節,他說,你是Peggy Chiao(我的英文名)嗎?我愣住了,好傢伙,我都出名到阿根廷了,連路人甲都知道我。搞了半天,他不是路人甲,他在電影節做事,知道我是評審,而且他熱愛台灣電影。您說說這緣分!
台灣駐阿根廷的代表王豫元先生在我一下飛機後,就請電影節主席夫婦與市政府文化局的官員,和我吃了一頓傳統阿根廷式的烤肉大餐。讓我賓至如歸,不致有第一次到南美洲的陌生感。到底是畜牧業發達的草原文化,各種肉烤了無止盡地送上來,著實見識了肉品王國的陣仗。王代表與我有緣,後來他出使到荷蘭,巧的是我們每年都去鹿特丹電影節,少不得又碰見一次;最後他出使梵蒂岡,我恰巧帶台灣電影代表團去參加羅馬亞洲電影節,那一回,魏德聖、鄭芬芬、陳懷恩都享受到以貴賓身分參觀梵蒂岡美術館的排場和便利。
王大使不但介紹我認識阿根廷文化,也派助手當我的嚮導。助手問我想去哪裡?我說我想去看看裴隆夫人艾薇塔(Evita)所葬的墓園。他聽了感覺面有難色,但是有外交官的禮儀並不說明。我們走路到雷科萊塔公墓(La Recoleta),這是阿根廷第一公墓,就在市區高級住宅區內,顯然南美洲文化沒有亞洲人的忌諱。走進園裡彷彿森林,有條非常空曠的大道,兩旁有大樹,安靜渺無人跡。一股極臭沒有聞過的味道撲鼻而來,我非常納悶,忍了好久終於問他為什麼這麼臭?他說,屍臭,此地習俗棺材不入土在地面,都存在各家的墓祠堂中。我一聽真是頭皮發麻,恨不得立刻離開,也是硬著頭皮走完全程,無心欣賞那些著名的花雕和青銅。艾薇塔的墓其實很樸實,與她聞名世界的聲譽不太匹配,簡單的祠堂沒法進去,大門上零零星星插了一些花。旁邊有一些銅片刻字,看不懂也不想理解,只想快快離開。偌大的墓園,沿途只有一對看來是日本來觀光的年輕情侶或夫婦,大家嚴肅地打個照面,連點頭都省了。
慚愧得很,我知道的阿根廷的人物就艾薇塔和足球大腕馬拉度納了。電影節也派一個小天使給我做地陪。他是個戴著金絲眼鏡斯文的小伙子,名叫狄亞哥,長得挺精緻,一見面就忙著告訴我他是義大利後裔,彷彿這樣就有歐洲範兒,這是不是殖民心態呢?阿根廷有意識地要做白人的南美洲國家,原住民和有色人種佔的比例都遠比其他中南美洲國家少。我們評審之餘有自由活動的時候,小天使好意問我想去哪裡走走?我說想看看馬拉度納踢足球的地方。他說好,帶你們(還有一位韓國監製)去看他長大的球場,在較貧民的地方。我們搭車到一個公園入口,一望無際的草坪,沒半個人影,得用走路的。因為是貧民區,我就多了個心眼,全程戒備,不過半個小時也沒有看到半個人。走完大公園,旁邊是球場,水泥道路,迎面來了個看來是遊民的人。我二話不說立刻過馬路,回頭看小天使狄亞哥和他在拉扯,有點驚嚇。韓國人嚇得也立刻過馬路往我這兒來,可是小天使和流浪漢很快也就分開各走一方了。我們過馬路回去和小天使說願聞其詳,小天使說得很平淡:「那人說,給我錢,我說,沒有,他就走了」。我和韓國人對看一眼,不知如何回應,這到底是搶劫還是乞討?兩人明明有拉扯,光天化日,挺危險的,但小天使表現如此地日常,彷彿司空見慣。那個流浪漢也很年輕不像痞子,看來阿根廷經濟真的很不好。
電影節招待得很好,帶我們去看米隆加舞場(milonga)的探戈表演,正宗阿根廷式探戈不是台灣國標舞。舞者們在台上玉腿盤纏飛舞,旖旎又性感。我們喝著咖啡啤酒,輕鬆愜意地欣賞拉丁文化。評審決賽討論那天,大會還帶我們去吃豪華的古巴中餐廳。這個名詞我第一次聽到。聽他們介紹,原來古巴有很多華人移民,發展出適合拉丁口味的中式餐點,流行到阿根廷走高檔路線,是阿根廷人宴會的首選之一。味道如何,我已經忘了,當然不可能與我們習慣的中餐相比。但是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到這裡才知道古巴有很多華裔,後來再看資料,有些非常古巴面孔的女孩,稱自己是華裔,而且會穿老祖輩留下來的戲服粉墨登場,唱全本的廣東大戲。
幾年後我有幸又去南美巴西聖保羅電影節當評審。和我同屆的評審還有日本新浪潮名導演吉田喜重、德國大監製費爾斯伯格(Ulrich Felsberg,溫德斯的製片,兩人曾合作拍攝《樂士浮生錄》的古巴紀錄片),與提名金獅獎的美國導演麥克布萊德(Jim McBride)。每日大家面對面坐著小巴士去試片室看電影,吉田夫人高雅又美麗,常讓我目不轉睛盯著覺得面熟。好幾天後才發現她是以前的大明星岡田茉莉子,這使我在巴西特別高興,奇怪,要到南美洲才覺得和小津安二郎等人靠近了一點。費爾斯伯格拍的古巴紀錄片《樂士浮生錄》我也很喜歡,他剛從上海回來,斬釘截鐵地告訴我,中國的進步太嚇人,絕對幾年後會成為超級大國。我們每天看電影,欣賞巴西文化,實在太愜意了。唯一的擔憂又是治安,大會警告我們晚上不要獨自在路上走,因為會有搶劫,富豪們都是搭直升機上下班,足不落地。
聖保羅感覺很像台北,都會感很強,人的感覺也很像,日本人特別多,全是移民。我們一直在城中商業區活動,像《街童日記》或《無法無天》(City of God, 2002)那種貧民區壓根看不見,據說都被圍了起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是李昂・卡考夫(Leon Cakoff)所辦,他是猶太亞美尼亞裔的移民,喜歡藝術片,發行電影很成功。他喜歡台灣電影,曾買一些我們的電影去發行,和我是多年好友,說實話在聖保羅看到很多人來看台灣電影,隔著千山萬水他們竟然可以接受這麼陌生的文化,心裡還是十分感動,也感謝像李昂這樣的文化人將台灣文化帶到巴西。他也努力推銷巴西文化給我們認識,帶我們去看巴西森巴嘉年華的慶典,又精心安排巴西美食,令我們賓至如歸。可惜他已在十年前去世,後來電影節看不到這個熱情巴西人的身影,使我每次到柏林和坎城都非常悵惘。
有一年我在鹿特丹電影節,當日飄著鵝毛大雪,大夥都躲進了屋裡廊下,只有我忍不住地興奮,一個人在大廣場上迎接著雪片。不多久另一個人出現了,是李昂的夫人,她也走到廣場中央,抬著頭享受我們在熱帶、亞熱帶見不到的雪。我們相視一笑,我想起《再見巴西》裡魔術師製造雪景,讓村民沉浸在巴西沒有的雪景幻境中,寒帶的人是不會理解我們看雪的心情的。
我也因為佛羅里達電影節來到邁阿密,行禮如儀地去了最南的西礁島(Key West),是美國離古巴最近的地方,僅有一百四十五公里之隔,不曉得有多少部黑色電影以此地為背景拍攝。西礁島以日落著名,聽說每個人一生都應該來這裡看看美得不敢相信的日落。我們花了近三小時搶座位,在那裡啜著海明威最喜歡的古巴Mojito雞尾酒,遙想著海先生在古巴寫的《老人與海》。我們從小就因為甘廼迪被刺和古巴飛彈危機,對古巴印象都很壞,也被教育說那個古巴狂人卡斯楚是壞人,後來發現連西班牙籍的大明星瑪麗莎嫁阿根廷人都由他證婚,足見他在拉丁文化中的地位。拉丁美洲人被美國欺負多年,許多人崇拜不向美國屈服的卡斯楚和格瓦拉,他倆是拉丁民族的硬頸大英雄。
有一年我去瑞士佛里堡(Freiburg)國際電影節當評審,同組有一位古巴導演費南多・裴瑞茲(Fernando Pérez),金絲眼鏡,小鬍子,說起話來非常溫柔斯文,和想像的古巴人太不一樣了。我們倆後來變成朋友,在評審過程中同一陣線,後來在柏林、坎城幾個電影節都見了幾面。我也邀他的《口哨人生》到台北放映,中文片名也是我譯的,可惜他本人沒能來成。認識他以後,長期被美國電影塑造的古巴刻板印象在我心中一夕瓦解。
經過那麼多年看電影與理解世界史,美國高大上的形象已經在我心中起了問號。美國以世界警察的姿態,以冷戰後維持世界秩序為由,干預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對照美國近年以美國優先,予取予奪蠻橫地對待亞洲國家(韓、越、日、台港中)的方式,幾乎與近百年來剝削拉丁美洲如出一轍。我的世界觀有一定的改變。
中南美洲離台灣如此遠,但其外交在台灣與大陸間短兵交接。聽說台灣現存的外交國多剩在中美洲,多半是金錢外交,少得可憐,有些小國連名字都叫不出,台灣人對他們也一點不理解。
我有一個詩人朋友,一直炫耀能背出所有台灣邦交國,二十年來,從三十幾個,背到今天只剩十來個了。他的名言是漲潮時,台灣邦交國土地會小一半,因為好幾個國家領土海水漲潮時會淹沒一半。可以想像那些國家有多小。中南美洲莫名其妙成了中美對峙的棋子,號稱是台灣在世界上僅存的友邦。它們對台灣處境那麼重要,可大部分台灣人卻連聽也沒聽過這些國家,遑論理解他們的文化了。可悲可笑的是,他們卻撐住了台灣可憐的主權自尊,號稱是台灣主權仍在的證明。台灣每年大把銀子撒出去任人宰割,偶爾還要首長飛來飛去做友情秀,這戲演得滑不滑稽?寫到這裡,海地總統剛被暗殺,台灣老百姓既不關心也不了解,這個曾到台灣訪問的總統和他的國家,也只是台灣外交的棋子,其餘的事誰關心哪?
還有一回去紐約翠貝卡電影節,主席史加利先生(Peter Scarlett)請我到他家吃飯,席間來了一位貴客,是巴西大導演巴班柯,那個以《街童日記》和《蜘蛛女之吻》出名的藝術導演。他終身穿梭於巴西、阿根廷、美國之間,是一種選擇性的流亡。他不太說話,顯得不快樂,眉宇間總是深鎖。他曾說過自己是永遠的局外人,父母是烏克蘭和波蘭的猶太人,移民到阿根廷,但巴班柯自我放逐到巴西,最後又到了好萊塢。他拍攝電影有時如打游擊穿梭在巴西貧民窟中,有時資金充裕好整以暇窩在好萊塢,他的拍片生涯都是極端,永遠有一種邊緣的客觀和理性。這樣的邊緣人還有不少,因為拉丁美洲的政治社會太動盪了,導演們流亡是挺普遍的事。巴班柯對拉丁電影傳統有一定貢獻,尤其對近年新興的墨西哥新貴大導演們而言,他們視巴班柯為偶像。
除了從書裡、影視作品裡,我得到拉丁文化的各種印象,另外,在我國際電影節旅行的生涯裡,又曾在地或與影人面對面理解拉丁文化,那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和經驗。這本書僅是我個人努力透過電影想去理解拉丁文化的多個層面。前陣子在洪建全基金會之敏隆講堂系列演講中分享心得,反響很好,所以決定出書,以饗更多對拉丁文化有興趣的人,一起來了解多彩多姿、複雜迷人的拉丁文化。
做這本書,在許多資料中獲益甚多,其中陳小雀教授的《魔幻拉美》上下兩冊書對個人啟迪最多,在此謝謝他淵博的知識和深入淺出的傳授。此外,敏隆講堂的蔡雅惠和陳妍伶、我的助理劉維泰,以及長期的編輯區桂芝和沈育如都惠我良多,一併感謝。
焦雄屏
二〇二一年
序
來去拉丁
台灣對拉丁文化是陌生的。從來就是親美親日,受這兩種文化影響,甚至會透過他們的流行文化膚淺片面地去理解世界。
回想小時候,電視初到台灣,我看到的第一個電視節目是黑白的美國情境喜劇《我愛露西》,傻大姊露西和她那個經常被嘲笑的古巴丈夫,應該是我的第一個拉丁印象吧?後來又有個大型綜藝節目,叫《拉丁歌舞》,是大型夜總會的表演,有爵士大樂團和兩個伴舞的美女瑪芝和芝芝。兩拉丁美女總是穿黑網襪露出美腿,從腰部向後膨出一大片有很多縐褶的蛋糕裙,扭起來裙子一掀一翻,熱情帶勁。這些艷舞對我們小蘿蔔頭...
目錄
序・來去拉美
總論・拉丁面面觀:從歷史、政治、文化到電影
西班牙
歷史與電影
好萊塢式西班牙片行銷全拉丁
西班牙新電影:嚴格審批下的迂迴象徵主義
後弗朗哥時代:新浪潮崛起
布紐爾:超現實主義.離散墨西哥
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扛鼎先鋒
醜聞與榮耀圍繞的《無糧之地》、《被遺忘的人們》
政治信仰:共產黨同路人,反布爾喬亞,反宗教
凱旋回國:《薇瑞狄安娜》再度醜聞與榮耀纏身
再度離散:《泯滅天使》、《青樓怨婦》、《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布紐爾的終極意識本質:《朦朧的慾望》
阿莫多瓦:馬德里新浪潮
拉丁文化與社會
顛覆宗教的道德表象:《修女夜難熬》、《壞教慾》
女性之母親與閨蜜:《我造了什麼孽?》、《我的母親》、《玩美女人》、《沉默茱麗葉》
性與慾望:《慾望的法則》、《綁住我,捆住我》、《顫抖的慾望》、《破碎的擁抱》、《痛苦與榮耀》、《鬥牛士》、《切膚慾謀》、《飛常性奮!》
美學與現代主義:《鬥牛士》、《顫抖的慾望》、《愛慾情狂》、《破碎的擁抱》
致敬電影/劇場/文學:《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玩美女人》、《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古巴
歷史與電影
數百年的革命史
獨立後,再度淪為美國次殖民地
卡斯楚革命成功
與美斷交,靠向極左
硬頸對抗十一位美國總統
中南美洲革命精神燈塔
古巴電影新浪潮
第三電影典範:《露西亞》
三個階段的革命史詩
紀錄片的風格
視覺形式的高反自覺
革命過後的知識分子徬徨:《低度開發的回憶》
巴西
歷史與電影
巴西電影早期:唱唱噠和森巴女王
巴西新浪潮
熱帶主義
由政府推動的文藝復興
巴西電影的文藝復興:《再見巴西》
拉丁少年暴力:《無法無天》
阿根廷
歷史與電影
得天獨厚的世界糧倉
擺盪在政變與革命中
阿根廷電影
第三電影宣言
阿根廷新新電影
第三電影宣言到實踐:《燃燒的時刻》
國際團隊演繹阿根廷文學:《蜘蛛女之吻》
阿根廷移民眼中的巴西街頭現實
墨西哥
歷史與電影
因為戰爭補位,造成黃金時代
外來者的影響
商業與新浪潮並行
新新浪潮
墨西哥三友之一:《愛是一條狗》
墨西哥三友之二:《你他媽的也是》
跨拉丁電影文化
墨西哥導演拍西班牙內戰:《羊男的迷宮》
直白的象徵主義
墨西哥人眼中的西班牙近代史
美國皮克斯拍墨西哥亡靈節:《可可夜總會》
墨西哥亡靈節
行銷拉丁文化符號
美式敘事戲劇性
巴西導演拍阿根廷參與古巴革命英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誰是切.格瓦拉:神話的起源與事蹟
爭議、改革與剷除異己
輸出革命的失敗
不碰政治的青春道路電影
西班牙導演拍阿根廷探戈舞劇:《情慾飛舞》
探戈的激情與鄉愁
國際合拍電影
過去與現在,虛與實,人生與戲劇
德國導演拍古巴音樂紀錄片:《樂士浮生錄》
人文和藝術永遠超越政治
重現好景俱樂部的古巴爵士樂
革命英雄的詩意情懷:關達拉美拉
美國導演拍偷渡移民血淚史:《北方》
由殖民地到黃金國
蘇聯導演宣傳古巴革命竟成藝術傑作:《我是古巴》
蘇聯藝術家的映像語言原創性
先鋒式宣傳變成傑作,還原古巴舊時風貌
遺留在古巴的文化傳承
美國導演記錄古巴近代史:《古巴與攝影師》
蘇聯大師眼中的墨西哥歷史文化政治:《墨西哥萬歲!》
超時代的創作
序・來去拉美
總論・拉丁面面觀:從歷史、政治、文化到電影
西班牙
歷史與電影
好萊塢式西班牙片行銷全拉丁
西班牙新電影:嚴格審批下的迂迴象徵主義
後弗朗哥時代:新浪潮崛起
布紐爾:超現實主義.離散墨西哥
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扛鼎先鋒
醜聞與榮耀圍繞的《無糧之地》、《被遺忘的人們》
政治信仰:共產黨同路人,反布爾喬亞,反宗教
凱旋回國:《薇瑞狄安娜》再度醜聞與榮耀纏身
再度離散:《泯滅天使》、《青樓怨婦》、《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布紐爾的終極意識本質:《朦朧的慾望》
阿...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