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作王,是你想的那個樣子嗎?
「主啊,祢是坐在寶座上的王,祢彰顯公義,我相信祢會替我伸冤!」看到發生不公義的事,或是在生活中被他人欺負、占便宜時,你是不是也常這樣禱告?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耶穌想像成法庭上的法官,站在正義的一方,並且永遠不會令我們失望!於是,只要生活不順遂時,我們便會大聲呼求祂的信實和公平,求祂替我們報仇,最好是給那些惡人一點顏色瞧瞧!
然而,這樣的想像,多少是要耶穌按著我們的意思來彰顯公義,替我們打抱(爆)不平!這位彌賽亞真的會像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和暴力嗎?
熟悉新約的學者賴特,在仔細聆聽了四福音的信息之後卻發現,耶穌來,從不是要憑凱撒一般的武力征服世界,也不是用暴力使人信服祂的權威。
祂是以謙卑溫柔,甚至軟弱的姿態,發起一場犧牲捨己的革命;祂雖上了十架以拯救世界,卻也是在此登基,最終,祂復活,同時開啟一個超乎人想像的得勝、愛的上帝國度。
你還在因為這位自稱為王的神,沒有替你解決問題而生氣嗎?看見疾病、戰爭仍在發生,所以對這位王心灰意冷?
丟下那些對耶穌作王侷限的想像吧!
讓我們跟著賴特的腳步,重讀福音書,去發掘十架與上帝國的關聯,好看清耶穌是如何成為這世界的王、祂如何開啟祂的國,而祂作王對你我,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經常讀到福音書的開頭和結尾,而沒有讀到中間那一大段,其中國度的信息響亮而清晰。我向每一個想了解福音書信息的人推薦這本書,它不僅能啟發智慧,還能改變生命。」
——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
魏士蒙學院聖經研究甘德里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賴特
現擔任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的賴特,是現今國際上重量級的新約聖經學者。曾任八年英國聖公會主教,現今多以學術研究與寫作服事眾教會。其作品強調信徒須回到第一世紀的歷史文化脈絡,才能真正讀懂福音書、認識耶穌。
賴特的作品多達三十多部,包括學術性鉅作《新約與神的子民》、《耶穌與神的得勝》及《神兒子的復活》等書;也包含較平易近人的倫理學著作《信主了,然後呢?》、再思終末的《天堂,有什麼好期待?》,以及關於歷史耶穌的《認識耶穌的10堂課》等作品。
賴特欲藉《耶穌作王,什麼意思?》,揭示幾世紀以來,教會在哪些層面上誤讀福音書,導致信徒嚴重忽略福音書的核心——神藉由耶穌,身為君王的身分。賴特扎實且具批判力的文筆,讓樂意接受挑戰及再思自己所信之信徒,重新對焦,看見福音書那長久被忽略的重要信息。
章節試閱
PART 1 空外袍
第1章 中間失落的部分
本書希望討論的問題,可以從近五十年前,我所發生的故事說起。我還是中學生時,與幾個朋友嘗試開始一個基督徒的讀書會。在某個學期,我們決定對耶穌做一系列研究,每次都要以「為什麼?」當作開頭。我們討論的主題包含:為什麼耶穌要降生?為什麼耶穌要活這一遭?為什麼耶穌要死?為什麼耶穌要復活?以及為什麼祂要再來?(我不記得我們有討論為什麼耶穌要升天?雖然應該要討論這題。)總之,不知怎麼地,我被分配到主責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耶穌要活這一遭?
即便當時懵懵懂懂,我很快就發現自己十分倒楣。畢竟,如果分配到耶穌的降生,還能討論道成肉身、神成為人的主題。我們都記得聖誕節的講道,也都曉得「基督不只是平凡人,祂是神」是多麼重要的事;我們甚至能討論處女生子的問題。總之,可討論的題材多的是。
負責耶穌受死一題也是。即便在稚嫩的年紀,我們不只曉得「祂為我們的罪而死」非常重要,甚至還懂得繼續追問耶穌的死如何發生、有什麼意義。這個主題可說是領我進入信仰的關鍵:我對個人信仰最早的記憶,就是在我還小的時候,只要想到耶穌是為我而死,便會不禁難過流淚。我不認為中學男生能確實明白所謂的「贖罪神學」(atonement theology),但我們知道要去研究一些重要的問題,並試著抓住信仰的核心。
復活的主題亦然。事實上,關於耶穌再臨的題目也是。讓我再次說明,我不確定我們那時是否夠深入探討,那些能幫助我們理解信仰核心的經文,但這些都是很令人著迷的主題;當中有許多可以討論、咀嚼的空間,不只讓我們想破頭,更可以因為相信耶穌、試著活出基督徒的樣式而感到歡欣。
至於,我所被分配到的這個題目,又該怎麼說呢?換個方式問,我們該怎麼看從馬槽到十字架之間的故事?許多聖誕節詩歌和其他聖詩都直接將耶穌的一生,用一句「卑微的馬槽到痛苦的十字架」交代過去。四福音書記載耶穌人生的最後階段,曾有短時間密集、激發人心的公開事奉,而這段記載是否重要?我們能從中習得什麼真理?為什麼作者這樣記載?祂的所言、所行、所是,真的重要嗎?假如聖經只記載由處女生下的神子耶穌,果真從沒沒無名突然聲名大噪,並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沒有記錄祂的所做所言,那會造成任何差別嗎?如果不會,又為何不會?
於是,當時的我便發現,許多基督徒在讀福音書時,並不會問這些問題,而我也在近幾年更加確定這件事。若改寫一句知名的管理書籍《覺醒的年代》1(譯註:書名原文為The Empty Raincoat,意為「空雨衣」)的句子,此類讀者所體會到的福音書,就只是一件空袍子,只見那外衣—耶穌的降生、受死和復活。但穿起這件外袍的是誰?耶穌在中間做了什麼?裡面有人嗎?這又是否重要呢?
想到這裡,就感到挫折。我完全忘記自己在當年那場討論中說了什麼,也不知道我是如何理解耶穌為何而活。也許在某個布滿灰塵的盒子深處,還存有我年少時的筆記,試著回答這個困擾我一生的問題。但至少我記得那時我很困惑,而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會困惑是很自然的事。並不是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曉得答案,我當時也只是尚未領會。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剛好摔跌在今日基督信仰框架中的一個脆弱之處—而且我懷疑,這弱點很早以前便存在了。眼前的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中,就是這一切可以解惑的答案。為什麼?我們又應該怎麼去理解這一切?
PART 1 空外袍
第1章 中間失落的部分
本書希望討論的問題,可以從近五十年前,我所發生的故事說起。我還是中學生時,與幾個朋友嘗試開始一個基督徒的讀書會。在某個學期,我們決定對耶穌做一系列研究,每次都要以「為什麼?」當作開頭。我們討論的主題包含:為什麼耶穌要降生?為什麼耶穌要活這一遭?為什麼耶穌要死?為什麼耶穌要復活?以及為什麼祂要再來?(我不記得我們有討論為什麼耶穌要升天?雖然應該要討論這題。)總之,不知怎麼地,我被分配到主責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耶穌要活這一遭?
即便當時懵懵懂懂,我很快就發現自己...
推薦序
導讀:主若為王
賴特主教在《耶穌作王,什麼意思?》指出西方教會在過往歷史,有著將屬靈與屬世作出不必要的二元割裂傾向,又或將信仰私有化,靈性個人化,不知不覺地遺忘了四福音書的核心為何物。其實以上的毛病不獨在西方教會發生,也是華語教會的通病。因此,賴特透過本書向信徒提出福音常被遺忘的四個面向。
首先,福音書視自己為以色列故事的高峰。早期教會馬吉安(Marcion)「唯獨新約,摒棄舊約」的主張當然早被教會定為異端,但沒有將舊約與新約的上帝連結好好理解,對尋求申張公義的上帝充耳不聞,只把祂視作溫柔、愛心滿滿的「好好先生」,對賴特來說,這也是某種「馬吉安2.0」。
賴特想要信徒重新閱讀福音中描述圍繞耶穌的事件,為的是引導由舊約開始的以色列長篇史詩回到正軌,回到故事的高峰。上帝的揀選故事早自舊約開始,舊約預言對信徒理解耶穌的身分及其作為有著重要的聯繫。福音書描述的耶穌基督正將整個以色列史引向巔峰。如此,要理解耶穌基督本身,也絕不應抽離了以色列歷史背景,對新約時代的猶太人來說,耶穌的一言一行,也給予熟悉妥拉(Torah)的上帝子民很多信仰的挑戰與聯想;但對於你我這些現代的外邦人,讀福音書可能只讀到表面,而不大能意會當中心意。
因此,賴特第二個面向要指出,福音書描述的耶穌故事,同時是上帝回歸以色列民的故事。我們在福音書看到的基督耶穌,作為上帝兒子的形像,若從熟悉舊約詩篇第二篇和撒母耳記下第七章的以色列民理解,這身分不只是抽象的神性形像,而是耶穌以上帝子民期望的王者之姿臨在其中。在華語世界,我們也有所謂「天子」的觀念。皇帝是神聖的,是天之子。透過這個類比,我們可以看見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不單凸顯其神性,更表達其王權。
賴特又舉出耶穌曾將自己等同上帝的殿的例子,這對耶穌時代的人來說,他們因為理解舊約中上主在約櫃和聖殿裡向其子民顯現,所以會明白箇中的意義。這形像也在五旬節後教會對自我理解的使命中傳承下來,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作為信仰群體,也都是上帝的殿,讓自己的同在成為他人經歷上帝臨在的管道,這成為了基督傳遞給歷世歷代教會的使命。
第三,當我們如實地理解福音書以上帝作王的意思,福音啟動了信徒更新變化成為上帝在世的子民群體,這群體以聖言(Word)和聖事(Sacrament),學習和接收主耶穌的教導為生命中心,共同活出當中的新生命,在世拓展上帝國度,就是以耶穌基督為王的國度。
賴特認為要重申以主為王的生命,來平衡西方主流的個人主義,過分「靈意化」基督教的盼望,如死後離開肉身,靈魂永遠在天堂愉快地活著等這類幻想。如果我們說,將舊約與新約二分是「馬吉安2.0」,那麼上面所述個人靈魂得救的盼望,就絕對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2.0」了。
賴特第四個要強調的面向,就是基督事件(Christ event)乃關乎上帝國與凱撒國的衝突故事。一如天子,羅馬凱撒也自稱給予羅馬人民平安的神子。若主耶穌才是主平安之君,那麼凱撒便不如他所宣告的。要理解昔日凱撒的「偽福音」並不困難,因為在今天社會也充斥著不同的意識型態,或世俗化的終末論,嘗試取代耶穌作王,自稱能帶來普世和平。我們看到世間充斥著很多應許帶來和平的「和平主義」,可惜帶來的似乎不是和平,而是更多的割裂、仇恨與戰爭。
四福音就是要在耶穌基督身上,述說上帝如何在我們身處的世界作王。大公教會的信經「跳」得太快,讓人容易遺忘福音書對耶穌的言行,忽略了祂與同代人交流的豐富描述,信經從道成肉身一跳,耶穌便跳上十字架了,彷彿救恩毫不「接地氣」,耶穌談論天國的福音變得「離地」,而忽視了十架與上帝國要放在一起,才能真正找回福音書在世亦在天的基督信仰。賴特提出信徒要把十架與上帝國連在一起,來理解基督作王的觀念,這是全書的第三部,也可說是全書的核心。
其實,把福音裡耶穌上帝國的教導,與十架連在一起閱讀和思想,本是再平常也不過的;偏偏基督教二千年發展,卻讀出一條迂迴曲折的冤枉路。在基督教發展早期,因要確立教義,對抗異端思想,強調耶穌的神性,於是在信經裡只重視道成肉身的誕生和死後復活升天,給人「耶穌在世生死之間幾十年彷彿無足輕重」的印象。
若我們細心閱讀馬太、馬可、路加與約翰福音,便會發現正典福音書花了很多篇幅,講述耶穌傳講天國福音的旅程。天國近了,上主為王似乎是福音的核心,但信經只強調其神性的降生與死後復活的神能,賴特認為這是歷史裡偏離福音核心的第一個偏差。
到了十八世紀懷疑一切權威的啟蒙運動時代,在「把神權奪回」的精神下,啟蒙思想家抱持「如果有神,也不應干擾人間」的前提,去進行歷史耶穌的研究。如此,他們轉過來把過往信經最重視的道成肉身與死後復活,排除於歷史事實之外,只把耶穌故事中間的部分視作史料。如此,得出的結論只有三個可能:一、耶穌是推翻羅馬未遂的革命分子;二、耶穌是期待末世來臨的天啟先知;三、耶穌是宣揚愛的天父與大同世界的「好好先生」/智者。
結果,這三個耶穌形像和福音原型相去甚遠。若把耶穌視為復國的革命家,祂沒有殺死羅馬凱撒,反而死在羅馬人手上,這個耶穌形像注定是失敗者。若把耶穌視作期待末世來臨,更新萬有的天啟先知,這預言的實現也未免花了太長時間,到現在我們仍不知要等多久。如果把耶穌視為「人畜無害」的好好先生,宣揚無殺傷力的人生哲學,建基於上帝之愛的大同理想,祂只是世間又一位哲人導師,這樣一個人又不致招惹殺身之禍。
賴特從整個歷史進程,審視研究福音信仰的偏差:不是從神學立場擷取福音書的片段,作為教會需要確立的教義理據,就是用該時代的前設,去重新詮釋福音書內容,達至符合自己立場的結論。無論哪一種偏差,都沒有如實、好好地去從頭到尾閱讀福音書中耶穌的整個故事。賴特邀請讀者嘗試把天國與十架連在一起閱讀,我們會發現基督信仰既重視超越,又重視底蘊;既強調終末,也強調此世。
賴特主教在書中不斷重申,四部福音書透過拿撒勒人耶穌的故事,談論上主如何作王。這王權因為不像我們世人所熟知的威權,所以我們容易忽略或看走了眼,將耶穌的神性身分與天國的信息分割開來。賴特認為關鍵正在於如何一併理解十架與國度的關係。
賴特主教引用了復活主與兩位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途中的對話,引述了舊約將彌賽亞引向苦難的典故,之後復活的主說:「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他的榮耀嗎?」無論是以賽亞書的「受苦僕人之歌」,或十架上耶穌引述的詩篇第二十二篇,都向我們表明耶穌這源自希伯來聖經悠久的彌賽亞傳統,不獨關乎其國度,更在經文中展示如何達到並進入這國度。十架正是整個以色列故事的巔峰。上帝呼召以色列作為拯救世界的媒介,因此上帝聖子道成肉身,耶穌基督作為以色列彌賽亞君王的代表,在十架上完成這「從受苦到榮耀」的救贖之舉。
在舊約,以賽亞和以西結先知重複顯示,上帝使用彌賽亞這角色來建立衪的國度,透過祂作為以色列全子民順服受苦的代表,這角色和祂所達成的,正是只有上帝能完成的、那橫跨並連貫舊約和新約的整個救贖史。
因此,賴特認為「十架上猶太人的王」這個設定,最能表明耶穌結合了國度與十架,帶來在地若天的救恩。他認為約翰福音十九章19∼22 節,給了較詳盡的描述:彼拉多知道耶穌並不認同他關於「王」的理解,在他們的對話中,耶穌自己重新定義何謂「王權」,並堅持祂的王權是為真理作見證的。約翰福音驅使我們看見,耶穌的死是君王的死,是與將臨的國度有關。當時歡呼迎接耶穌進城的群眾也期待這國度來臨,耶穌也為此而生;不過使群眾難以理解的是,上帝以受苦的方式,來讓其見證真理的國度降臨。
四福音書也藉著十架展示上主在地若天的降臨,彌賽亞耶穌行使大衛兒子真實的身分,從死亡與十架中重新定義上帝國度要帶來的真理。因此,復活的基督不單是故事的大團圓結局。復活主站在上帝的新國度,充滿創造力和復和的愛,宣告死亡權勢的失效。復活標誌著十架不止在來世得勝利,十架也成了凱旋的旗幟,宣告上帝在今世已經作王。
賴特除了渴望我們從福音書中,透過基督事件看見上主如何作王,他也渴望讀者除去過多先入為主的前設和期望,認真如實地讀一次四福音。
的確,先懂得如何讀福音書,才懂得那位自創世以來一直介入人類世界,選召以色列為其子民,並透過道成肉身的上帝兒子成為彌賽亞、猶太人的王,去代表、承擔這苦架,去成就救恩,以及今世在地若天、帶來真理的國度。上主在今世為王,也期望我們不要等待來世,在今世便好好追尋祂的腳蹤。
在結語裡,賴特主教邀請我們用耶穌會福音默觀(Gospel contemplation)的方式去禱告,容讓自己的生命以主基督為主、為王,進入福音故事的不同場景,在不同人物的視角,或不同的互動參與中,經歷上主的帶領和啟悟。這是對每一位讀者的邀請,歸回福音的初衷,進入上主的故事裡,以主為王,從心出發,隨主帶引,在言行中拓展在地若天的上帝國。
范晉豪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主任牧師
導讀:主若為王
賴特主教在《耶穌作王,什麼意思?》指出西方教會在過往歷史,有著將屬靈與屬世作出不必要的二元割裂傾向,又或將信仰私有化,靈性個人化,不知不覺地遺忘了四福音書的核心為何物。其實以上的毛病不獨在西方教會發生,也是華語教會的通病。因此,賴特透過本書向信徒提出福音常被遺忘的四個面向。
首先,福音書視自己為以色列故事的高峰。早期教會馬吉安(Marcion)「唯獨新約,摒棄舊約」的主張當然早被教會定為異端,但沒有將舊約與新約的上帝連結好好理解,對尋求申張公義的上帝充耳不聞,只把祂視作溫柔、愛心滿滿的...
目錄
推薦序:福音內涵,完整呈現/劉加恩 015
導讀:主若為王/范晉豪 017
前言 025
PART 1 空外袍 035
第1章 中間失落的部分 037
第2章 相反的問題:只有身體,沒有外袍 063
第3章 論據不夠充分的答案 079
PART 2 調整音量 099
第4章 以色列的故事 101
第5章 耶穌的故事作為「以色列神的故事」 125
第6章 被神更新的子民,新的開始 151
第7章 國度的衝突 175
PART 3 國度與十架 207
第8章 我們困住之處:啟蒙、權力與帝國 209
第9章 國度與十架的四個向度 229
第10章 國度與十架:意義的再造 269
PART 4 信經、正典與福音 313
第11章 如何歡慶神的故事 315
延伸閱讀 343
附註 345
經文索引 348
推薦序:福音內涵,完整呈現/劉加恩 015
導讀:主若為王/范晉豪 017
前言 025
PART 1 空外袍 035
第1章 中間失落的部分 037
第2章 相反的問題:只有身體,沒有外袍 063
第3章 論據不夠充分的答案 079
PART 2 調整音量 099
第4章 以色列的故事 101
第5章 耶穌的故事作為「以色列神的故事」 125
第6章 被神更新的子民,新的開始 151
第7章 國度的衝突 175
PART 3 國度與十架 207
第8章 我們困住之處:啟蒙、權力與帝國 209
第9章 國度與十架的四個向度 229
第10章 國度與十架:意義的再造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