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不斷紛爭,如何跨越不安?我們更需要多點和平觀!
一部當代華人學者的畢生思考,
以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觀點為基石,細數世界三大文明,
泛基督教、伊斯蘭教與東亞文明的衝突與交流,企盼找出和平的關鍵。
作者畢生致力推廣漢學文化,
英國知名的歷史學教授湯恩比指出:
「解決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問題,
將借助於中國儒家學術和佛教思想的東亞文明。」
細數世界三大文明多世紀來的衝突,
作者探索以中華漢字文化為主軸的東亞文明圈,
在東亞文明圈中如何面對中國文明周邊的東亞文化國家,
包括大和民族、朝鮮民族、安南三邦、蒙古、以及東南亞其他各民族,
思考中華文明能量及文化縱深度,如何樹立出千年樹文明,
過去泛基督教、伊斯蘭教與東亞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我們在世界文化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和平的關鍵,答案似乎在中華千年樹文明。
【本書特色】
本書係於2017年至2019年間,在中華文化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基金會與梅門文化基金會共同開辦的「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系列研討會的講稿,彙集而成。內容橫除了立基於中國文化,並跨世界三大宗教觀、中日韓文化關係、美國文化觀。
榮獲美國馬奎士世界名人錄〈Who is who in the world〉及2012-2021年 連續十年名人榜,作者投入中華文化保存及研究多年,融會人生豐富閱歷及學術專業,在深感對台灣這片歷史土地的熱愛下,歷經多年找到了文明和平解答。
從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工作經驗下,在多年收集史料館藏及跨文化交流經驗,作者筆觸帶有人生智慧及包容力、和平企盼之心,以及從和平觀點下蘊含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中華歷史文化的熱情,出自研究,出自人生走過歷史經驗,出自史書彙整領悟,也是出自對中國與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跨文化跨領域,各有其獨特之處,但最終回到心,和平的觀點在包容,找回平靜的背後,是勿忘生命之根的熱情與愛。
作者簡介:
顧敏
臺灣漢學中心主任及國家圖書館館長。西元1945年出生於上海浦東川沙。國際著名圖書館及中文資訊應用專家、教授。迄今已著專書十種、中文英文論述200多篇。
榮獲美國傳記研究院American Biography Institution ABI 2011年的年度名人、美國出版的馬奎士世界名人錄〈Who is who in the world〉2012~2021年連續十年名人榜。西元1998年列名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西元2003年列入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第二輯。
章節試閱
第一講 傳播科技與文明
數千年前生存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種,
共同的用肉眼去觀察,太陽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行關係,
歸納出了不同的太陽曆法和月亮曆法,運用其間的週期關係,
造福了早期的人類生活,尤其是農耕社會的生活。
最新的考古,發現了八千年前的文字遺跡,證明了人類是懂得保存記憶,善用傳播工具的生物。我們也知曉,設置在中國雲貴高原某處直徑達五百米的單口射電望遠鏡,一方面是探索宇宙深處的訊息;二方面也希望接獲遙遠無際在更深邃外天空中的訊號,探求可能的通訊。
正如數千年前生存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種,卻共同的用肉眼去觀察,太陽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行關係,歸納出了不同的太陽曆法和月亮曆法,運用其間的週期關係,造福了早期的人類生活,尤其是農耕社會的生活。
我們如今大約可推知,人類文明的真正初成,在紀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時地球上散佈在不同地區的人群,適巧出現一批探索智慧的人;如第一講所述,紀元前一千年是人類文明的真正初始時期,再以前只能說是人類文明的孕育期。在第一輪的人類四大古文明中,都產生了「文字」包括古埃及的楔形文字、兩河流域巴比倫蘇美人的文字,古印度的梵文,以及中華文化的甲骨文字,這是第一輪古文明的特色。
除了古文明之外,追溯人類文明,具體可以區分為三大時期:
•初始時期:紀元前一千年
•發展時期:紀元後二千年
•成熟時期:自二十一世紀開始
人類文明的前三千年中,無論是否初始的一千年,或是發展時期的二千年,都是處於各自發展的狀態。人類文明的前三千年中,無論是否初始的一千年,或是發展時期的二千年,都是處於各自發展的從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成熟時期,人類事實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大民族;生活在三大文明內的大民族,需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慨念,在融和與融合之中,共同為永續生存和生活,攜手發展。
1.文字傳播能力決定文明的存續
中華文化及中華文明,由於中國漢字的幾千年發展,形成了整個大中華文明所代表的東亞文明,能夠源源不竭的演進到今天。
相對於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個古文明,他們的古文字都已經埋藏在歲月之中;古埃及文、蘇美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梵文,在那三個古文明誕生地上的現今居民,已經不會或是不再使用那些文字了,例如印度次大陸現在能夠全域通行的是英文。
只有中華大地的子民,有福份可以和先祖分享共同文字,甚至可以完全解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了解他們的占卜紀事,炎黃子孫一脈相傳的文化基因,和古人今人透過相同文字的符號思想溝通,大有關係。另方面,一直沿襲祖宗的文字至今,也確保了文化本身的傳承。
根據「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自西元二○○一年開始的考古調查,從良渚、陶寺、石峁等三個不同遺址發掘到的事物證據,位於中國浙江北部的良渚水壩遺址,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一千年。那麼,為什麼大禹治水成經典,而中國浙江北部的良渚水利工程,默默無聞。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一則有文字記載,另外一則沒有文化紀錄。所以,如果我們更加仔細的來觀察中華文明,就能明白文字符號的重要性,中華文明的內容有多廣闊、多深厚,也深深受到「文字」的影響。
漢字是多變的視覺符號
漢字,是全世界生命力最長的人類文字,漢字不尋常的生命力,替人類記錄也保存了許許多多的人類知識和經驗,漢字紀錄不僅僅含括漢民族本身的資料,也涵蓋了周邊許多民族的記憶,例如匈奴、突厥、蒙古、党項等民族,此外日本、朝鮮、印度、安南等地的部分史實,也因為漢字的記載,得以保存下來。
漢字,提供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漢字承載的文明價值,更提供了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的人們,在世界三大文明中,對比認知、相互理解、借鑒長處、自我修正、合建共識,一起走向人類生命共同體。
西方基督教文明,在約五百年前就注意到了漢字文化所代表的東方文化。他們展開了幾百年的「漢學研究」稱為Sinology,也成立了許多漢學研究院,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漢學專家。早年西方人士研究東方,往往借助傳教士的努力,從四百多年前天主教耶穌會的利瑪竇傳教士(Matteo Ricci,1552-1610)開始,利瑪竇完成了第一部東西語文的大字典──葡萄牙文∕中文字典,正式啟動漢字文化和西歐國家文化之間的語文傳播,成就了了不起的劃時代貢獻。
文字符號,相對的是一種比較精確的信息遞送方法,將思想、感情、敍述傳達出去,接受方也可以避免誤會、誤解、和誤導。
漢字符號意義之深厚形塑了高度知識化的中華文明。我們都知道,漢字中的「形、音、義」三元素,有著非常絕妙的內涵。形,這個元素,發展出了不同的字體包括:楷書、隷書、形書、草書等等,由此又演化出書法、書道等人生哲學的生活學問。
音,這個元素,發展出了中國的詩詞曲文學包括:賦文、駢體文、五言七言絕句、詞句等等和聲有關的各式文學體裁表達,又譬如楚辭漢賦,天生就可以唱頌、朗誦,作為詩人的生活情感表達。
義,在形音的基礎上,中文漢字演譯出從古到今在社會上的字意與語意,全世界的語言中,只有中文漢字的字意和語意兩者之間,是可以直相同,又可以相異。例如有名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漢字的單字和詞句之間的關係,也是可以分,可以合的,例如「楓橋夜泊」四個字是一個詞,但是也可分開來拆成「楓、橋、夜、泊」四個單字,四個場景。同樣的「禮義廉恥」是一個四維體,也可以分別的將「禮、義、廉、恥」四個字分開來,當作四個徳行或是道德來討論,及研究其內在的人文價值。
•重疊造字出新意
漢字的單字,可以用加權指數的原理,加以重疊起來運用,延伸出更多的文字及文化上的形音義,作為表述的另外一層基底,兹舉例如下:
三個刀念刕『梨』
三個力念劦『協』
三個又念叒『若』
三個土念垚『搖』
三個士念壵『狀』
三個子念孨『轉』
三個小念尛『魔』
三個心念惢『蕊』
三個手念掱『爬』
三個止念歮『色』
三個毛念毳『脆』
三個水念淼『秒』
三個火念焱『驗』
三個牛念犇『奔』
三個犬念猋『標』
三個田念畾『雷』
三個白念皛『小』
三個目念瞐『末』
三個吉念嚞『折』
三個羊念羴『山』
三個耳念聶『涅』
三個舌念舙『化』
三個言念譶『踏』
三個貝念贔『必』
三個車念轟『烘』
三個直念矗『觸』
三個金念鑫『心』
三個泉念灥『尋』
三個風念飍『休』
三個飛念飝『飛』
三個香念馫『心』
三個原念厵『元』
三個隼念雥『雜』
三個馬念驫『標』
三個魚念鱻『先』
三個鹿念麤『粗』
三個雷念靐『並』
三個龍念龘『達』
漢字的形音義單字元素,經過重複及再複,甚至三重複合後例如燚、㵘等,其所形成的新單元文字元素,在理論上是可以無限大的擴張,以滿足文字使用者在文化上的需要。甚至,有些片詞字串,亦因為文化表達上的需要,而將其組合成漢字文化圈中獨有的文化創意和意念,春節期間我們可以常見這種例子,例如將「日進斗金」合為一體字、「恭賀新禧」合為一體字等,形成一種新象形符號;或是象形指事文字,是中文字體和中華文化互相融合及結合後,所産出的文字體創作。
•漢字排列有妙趣
漢字在古代,不是由右向左横式的書寫;便是由上向下的直式書寫。近代的漢字,則偏向由左向右書寫,一則配合與羅馬拼音文字的互註使用,再則配合電腦列印上的方便性,這是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漢字書法共識。事實上,中文自古即可「左右開弓」,又可以「上下射鵰」;例如這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流行的「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向左向右書寫及唸句,都是一樣的,中國文化中的漢字文化,真是絕妙維肖。
這是中日抗戰期間,在兵荒馬亂中的文人所想出來的絕妙上聯,近年又有各地人士想出了同樣邏輯性的下聯,例如:「人過大佛寺佛大過人」、「山東落花生花落山東」、「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等等佳句,北京大學的學生,更是對出了「香山碧雲寺、雲碧山香」。以及安徽大學生對出的「黃山落葉松葉落山黃」等詩情畫意的中文傳世佳作。文字的感染性和傳播性所產生的能量,遠遠超過文字本身的力量。
又譬如下列的漢文書寫、排列順序,可由上而下,亦可以由下而上的讀唸,在不可思義中的可思議;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和奧秘了。
春
似酒
味醇厚
歲月悠悠
轉身又回首
再無喜樂哀愁
往事如煙花依舊
唯友誼綿長如水流
緣牽一路有你陪著走
晨曦襯彩霞雨中漫遊
待到紅葉濃時再聚首
品茶論酒賞石敘舊
落英滿地雲舒袖
歡聲笑語不休
夕陽掛枝頭
紅塵看透
別無求
靜候
春
工作忙的人,由上而下讀;令人惜緣、惜福、惜光陰。已退休的人,由下向上念;令人平靜、平心、平和。
同樣的漢字文字,順著唸和倒著唸均可,唸法不同,感受也不同。這種絕妙,只有漢字中文了。漢字是象形文字,但是漢字的形、音、義三者之間,又可以分開表達;不同演化,例如「形」可以有不同的書法,「音」可以有不同地區的方言發音,「義」則是隨著時間而不停演變。漢字的「形音義」,其容度很大,所以可以影響到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文化發展,一點也不奇怪。
•漢字詞牌含時代蘊味
漢字的另一特色,用漢字寫作的作品,可以跨越許多的文法,形成不同體裁的作品。從中國先秦時期的散文到兩漢時期的楚辭漢賦、六朝時期駢文、唐詩宋詞、以至於中國五四運動推行的當代白話文,由文字演化出來的文學,每每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與生活總結。
盛行於唐宋時期的中國詩詞,更有一種詞牌,原稱調名的文字韻律、規則和創作,到元明時期更演變成為「曲牌」形式,中國文學中的詞,最初亦可以伴曲而唱,文字的押運成為了提律、節奏,又能回饋到中文文字本身的創作上來,文學家又同時變成了音韻家,這也是人類文字中絕無僅有的事實現象,也是漢字文化的獨特優勢。
中國文學的特是多維化跨空間的一種精神,譬如網路上流傳有人用漢字漢語的六種文體表達方式,翻譯了一首英文詩,令全世界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漢字運用的魔力表達。英文原文如下: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轉譯成當代白話體: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
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
你卻躲在陰涼之地;
你說你喜歡風,
但清風撲面的時候,
你卻關上了窗戶。
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
轉譯成古代《詩經》文體: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轉譯成古代《楚辭.離騷》文體: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轉譯成古代五言詩文體:
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
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
片言只語短,相思繾綣長。
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
轉譯成古代七言絕句文體:
微茫烟雨傘輕移,
喜日偏來樹底棲。
一任風吹窗緊掩,
忖君心事總猶疑。
轉譯成古代七律文體:
江南三月雨微茫,
羅傘輕撑細細香。
日送微醺如夢寐,
身依濃翠乘陰涼。
忽聞風籟傳朱閣,
輕蹙蛾眉鎖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
錦池只恐散鴛鴦。
漢字所形成的漢語和漢文,經過兩千年時間的累積,居然沒有任何的替代性出現,漢文的句型結構,和漢字中的「形音義」三元素,千百年來形成一種「語言文字物理學」,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為子東亞文化的文化基因,不同傳播科技和傳播技術的科學化日新月異,成為子東亞文化內容傳播及延續的DNA。
文字本身是一種符號,隨著時代不同,演變出不同的文體結構,我們可以從這些文體看出其代表的過去時空之漢文化意識,雖然上文翻自同一首英文詩,卻產生不同時代的漢字美感和意境。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種語言,可以像我們的中文一樣,擁有如此妙美的韻律,累積歷史上的豐盛語文祖產,充滿信心的隨需應變,依照時光隧道的剎那停留,以最適宜的繫情繫心感,不擔心有任何扞格或是生澀,直接而自然的出文成句,出句成章。
漢字的文采,有這麼豐富的表達形式,我們如何能夠不支持傳統文化?文學來自一個文化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粹煉,令人不得不肯定及贊嘆老祖先運用漢字表達的文學美。漢字能夠形成所謂的「漢字文化圏」,並非是歷史的偶然。相反地,是一種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所致。
漢字是整個東亞文明的基礎。漢字的字體本身具有想像力、具有傳達意念的力量。漢字,兼具生活的、工作的、思想的、想像的、語音表達的,至少五方面的生命內部傳播、向外傳播的作用。尤其漢字的形、音、義,可以分;也可以合。這是其他文字,所沒有的。
第一講 傳播科技與文明
數千年前生存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種,
共同的用肉眼去觀察,太陽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行關係,
歸納出了不同的太陽曆法和月亮曆法,運用其間的週期關係,
造福了早期的人類生活,尤其是農耕社會的生活。
最新的考古,發現了八千年前的文字遺跡,證明了人類是懂得保存記憶,善用傳播工具的生物。我們也知曉,設置在中國雲貴高原某處直徑達五百米的單口射電望遠鏡,一方面是探索宇宙深處的訊息;二方面也希望接獲遙遠無際在更深邃外天空中的訊號,探求可能的通訊。
正如數千年前生存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種...
作者序
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系列講座開幕語
各位先進、各位學者專家、各位朋友,大家好!大家快樂!
感謝各位共襄盛舉!我們大家一起來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及文化,植上一株有文化內涵、又有文明光亮的價值樹。剛開始我們種的只是一棵小樹,但是我個人深信我們本著中華傳統觀念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持之以恆的精神,今天我們共同種的這棵樹是為了「千年樹文明」。那麼我們要樹什麼樣的文明呢?如何樹呢?其實,並不困難的。首先我們不妨明白一下,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和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人類文明有何不同?近兩百、三百年來,人類文明的大趨勢,的確是不同的。
十九世紀人類文明的大趨勢是交通建設;包括硬體的鐵道、公路、郵政,以及相對軟體性的學校建設及提倡語文識別能力。二十世紀的人類文明大趨勢就是經濟建設;提倡生產力及消費力,希望藉此改善「人的生活」,不管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所企盼的都是如此。可惜二十世紀的人類主流文明,引發了盲目追求與盲目競爭的流弊,最後連生活起碼的食物安全、空氣、水都不能獲得保障。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已經發生而無法拒絕的基礎上,為了人類能順利走向二十二世紀,只好也只能以建設「人類意識」,也就是英文中的human being sense,中文叫做人本意識。人類意識就是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意思,建立「人類意識」需要有一套新時代的倫理(ethics)。
大家願意遵守的共同倫理,這是人類社會未曾有過的一個大工程,千年樹文明的工程。惟有懂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精神的中華民族成員,才願意嘗試和推動這項偉大的千年文明工程。
我個人深信,「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這個課題是具有正能量的一個思考性、研究性、文化性及前瞻性的題目。由於各位的熱心與熱忱參與,我們共同植下的這株文化小樹,終有一天會成為文化大樹、文化森林、文化山河、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天空、文化宇宙,慢慢形成及發展出一個適合全體人類永續居住的星際樂園。
一個文化的形成,至少要百年;一個文明的定型,則要千年以上的功夫來沈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樹文化;樹了文化,才有文明。相同的,一個文明的衰敗,也是要有一個時間上的過程;千年喪文明、百年退文化、十年危教育。豈能不慎思文化,不重視教育,不明辨流行乎!文明的興盛與衰退,皆自取也。
同時,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文化努力,將逐漸影響世界三大文明圈,包括基督教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和以中華漢字文化為主軸的東亞文明圈,在東亞文明圈中如何處理好中國文明周邊的東亞文化國家,包括大和民族、朝鮮民族、安南三邦、蒙古、以及東南亞其他各民族,在在考驗著炎黃子孫的文明能量及文化縱深度,當東亞文化可以真正和其他兩大文明圈並駕齊驅時,中華文化才談得上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更企盼在大家的互榮、互助、互信、互愛、互善、互諧、互享的新文化下,能夠完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工程,因為文明是人類在時間長河及宇宙空間中所留下的奮鬥痕跡和組織化的成果。
顧敏教授
中華文化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基金會
二○一七年十二月三日
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系列講座開幕語
各位先進、各位學者專家、各位朋友,大家好!大家快樂!
感謝各位共襄盛舉!我們大家一起來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及文化,植上一株有文化內涵、又有文明光亮的價值樹。剛開始我們種的只是一棵小樹,但是我個人深信我們本著中華傳統觀念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持之以恆的精神,今天我們共同種的這棵樹是為了「千年樹文明」。那麼我們要樹什麼樣的文明呢?如何樹呢?其實,並不困難的。首先我們不妨明白一下,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和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人類文明有何不同?近兩百、三百年來,人類文...
目錄
自序 開幕語
第一講 傳播科技與文明
1. 文字傳播能力決定文明的存續
2. 傳播科技推動文明生命力
3. 人類文明向前看──文明衝突的影響
第二講 地球村下文明的隱憂
1. 二十世紀的文明潛在隱憂
2. 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現象──流行與創新
3. 當代人類面臨的十大困境
4. 地球村的新考驗
第三講 世紀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1. 人類三大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2. 中國儒釋道與儒法墨的融合於一
3. 東亞文明集中在中華文明
第四講 中日韓的文化糾結
1. 東亞文明的再現──中國
2. 原始根基在農耕文明
3. 中華文化中的物質文化
4. 中華文化中的知識文化
5. 近世中日韓的文化糾結(一)
6. 近世中日韓的文化糾結(二)
7. 近世中日韓的文化糾結(三)
8. 近世中日韓的文化糾結(四)
9. 東亞文明的新願景
第五講 西方文明的考驗
1. 二十世紀是美國的文化世紀
2. 西方文明進入考驗期
3. 美國人的嚴重自信焦慮
4. 中觀的中華文化
5. 文明的進步,在於相互學習
第六講 世紀文明的創新
1. 五四運動,仍需不惑在心
2. 新舊文化之間,抉擇在信心?
3. 奔相向外取經,改革步伐未停
4. 社會主義與中國
5. 臺灣文化的創新
6. 美國文化淺碟化,強權依舊?
跋
自序 開幕語
第一講 傳播科技與文明
1. 文字傳播能力決定文明的存續
2. 傳播科技推動文明生命力
3. 人類文明向前看──文明衝突的影響
第二講 地球村下文明的隱憂
1. 二十世紀的文明潛在隱憂
2. 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現象──流行與創新
3. 當代人類面臨的十大困境
4. 地球村的新考驗
第三講 世紀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1. 人類三大文明的衝突與交流
2. 中國儒釋道與儒法墨的融合於一
3. 東亞文明集中在中華文明
第四講 中日韓的文化糾結
1. 東亞文明的再現──中國
2. 原始根基在農耕文明
3. 中華文化中的物質文化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