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囡仔了解家鄉事的最佳讀本★
最完整的家鄉導覽手冊,
最系統的中小學社會自然領域知識,
從歷史、地理、生態三大方面來趟驚奇紙上環島旅行,
認識與愛上養育我們的土地!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系統性+批判思考:從史前到現代,認識臺灣重大歷史事件與關鍵轉變!
*全方位+自我精進:文圖輕鬆詳實,好讀好記,孩子一步步獨立學習!
*跨領域+多元理解: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不同角度認識臺灣!
*本書內附:臺灣與世界的歷史大事年表,幫助理解歷史脈絡。
*三步驟建立知識網:圖文對照 → 提問 → 找出關鍵點,這樣學,不會忘!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系統性+批判思考:從島嶼誕生開始,圖解臺灣五大地形的特色與成因,理解整體脈絡!
*全方位+自我精進:文圖輕鬆詳實,好讀好記,孩子一步步獨立學習!
*跨領域+多元理解:地形、森林、海洋、天氣、產業與人地關係,不同角度認識臺灣!
*三步驟建立知識網:圖文對照 → 提問 → 找出關鍵點,這樣學,不會忘!
《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
*系統性+批判思考:認識臺灣多樣生物與生態樣貌,理解整體脈絡!
*全方位+自我精進:文圖輕鬆詳實,好讀好記,孩子一步步獨立學習!
*跨領域+多元理解:從高山到離島,涵蓋森林、溼地等,不同角度認識臺灣!
*三步驟建立知識網:圖文對照 → 提問 → 找出關鍵點,這樣學,不會忘!
各界好評推薦!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敏迪(國際新聞 Podcaster)/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 Party 創辦人)/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按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全方位X系統性X 跨領域
學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系統性理解
掌握人事物物概念、了解脈絡與關鍵點,就不用記人名、背名詞!
明明讀了書,歷史還是考不好?闔上書也說不出重點?為什麼?
因為學歷史除了看故事記名詞,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來龍去脈與關鍵!
例如關於臺灣的史前文化,本書帶你這樣學──
*先看史事!一萬八千多年前,臺東的長濱文化人為了吃骨髓,會使用礫石砍器力敲骨頭。
*提問!這塊考古挖出來的石頭看起來很普通,有什麼特別?仔細看石器上的凹凸邊緣,那是長濱人刻意敲打出來的!
*找出關鍵點:石頭上有刻意敲出的凹痕,代表什麼意思?要知道,地球上只有人類會使用、同時製造工具!長濱人真的很厲害!
這樣讀歷史,是不是清楚又輕鬆?
除了臺灣史前、原住民各族的豐富文化,本書還要告訴你──
臺灣與大航海時代如何接軌?明鄭時期的臺灣是什麼情況?清朝的臺灣如何在邊陲卻隱隱發光,漸漸躍上世界舞台。別忘了臺灣被日人統治時的無奈與角色,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臺灣的轉變──難以磨滅的二二八、外交挫敗中逐漸飛躍的經濟發展,以及今日讓世界無法忽視的多元包容與民主成就!
帶著你的好奇,翻開《少年讀臺灣──臺灣史》,跟著書中精采圖文認識臺灣!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全方位X系統性X 跨領域
學地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系統性理解
掌握地形成因、了解地理特徵,就不用記數字、背地名!
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
看了許多書,也努力記,但每次被問到這類問題,舌頭瞬間打結……怎麼辦?
看圖學地理!地理是空間與時間的產物,了解它的最好方法是實地探境。不過由於許多地方無法親身經歷,就用精彩的插畫照片幫助學習!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每頁都有精彩插畫與照片,比如「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這個疑問,我們帶你這樣學──
*圖、文一起看!先在世界板塊圖裡找臺灣,再搭配臺灣誕生圖目擊臺灣島誕生──時間大約六百萬到兩百萬年前,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臺灣島山多又高還很年輕!
*提問!山多又高、是高山島……那這些特點跟平原少有沒有關係?
*找出關鍵點!
河流!河流又急又快,從山出谷迅速入海,無法沖積成大平原,這是臺灣平原面積比較少的原因之一。另外臺灣右邊是深海……
此外還有
*宜蘭沒有水庫,為什麼從來不缺水的祕密。
*香Q的池上米,好吃的祕訣跟地理有關?!
*黑潮其實很清澈,那為什麼以「黑潮」?
最後,還會告訴你:島上兩千三百萬人哪裡來?臺北什麼時候超越臺南成為最大城市?為什麼中國與臺灣都有「東石」這地方?以及這些看起來跟地理沒關係的知識,為什麼會收入本書裡!
帶著你的好奇,翻開《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跟著書中精采圖文認識臺灣!
《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
全方位X系統性X 跨領域
了解臺灣生態,最好的方法就是系統性理解
掌握地理、環境與生物的關係,探索臺灣多元精彩自然樣貌!
把地球陸地分一千份,臺灣占不到三份,但這裡植物超過四千種,野生動物超過兩萬五千種………
記了多名詞與數字,你知道小小的臺灣為什麼是地球生態寶庫嗎?本書帶你這樣思考:
*圖文一起看!生活在某地的生物,一定與該地理環境有關。看臺灣在世界的位置──北緯22到25度之間
*提問!地球上位在這範圍的陸地大部分都是沙漠,臺灣為何不是?原來臺灣位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 跟最大陸地(歐亞大陸)之間,有地球最明顯的季風現象,夏秋還有颱風,雨水充沛。
*找出關鍵點:別忘了臺灣是座高山島!臺灣地勢最低最高相差四千公尺,驚人的高度差,讓小小台灣構築了隨著高度變化地豐富的生物空間。這是臺灣生物豐富的原因之一。另外,四周的海洋也……
這樣認識臺灣生態,是不是清楚又輕鬆?
本書還要告訴你許多關於臺灣生物故事──
*大火後森林一片光禿禿,哪些植物不畏艱難,最先冒出頭?
*燕子為什麼選擇跟人類當鄰居?
*冬天時,一群群小鰻魚跟著洋流到臺灣做什麼?
帶著你的好奇,翻開《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跟著書中精采圖文認識臺灣!
作者簡介:
許耀雲、吳立萍、賴佳慧/文
許耀雲
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編譯,從事出版工作多年,致力推動兒童閱讀。
吳立萍
曾任職地誌類及兒童類雜誌、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著有深度旅遊相關書籍,並從事兒童書籍及期刊編撰。作品載於自由時報、世界地理雜誌等。著有《我的臺灣小百科》、《My Taiwan Journal》、《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著作人獎入圍)等。
賴佳慧
文字工作者,著有《在野臺灣人》(遠流出版)、《過新年、迎新丁》、《敬義民、祭黃蝶》(遠足文化)等書。
九子、程宜方、顏寧儀、吳建豐、邱意惠等、阿曼、張振松、李憶婷/繪
九子
出生於桃園,曾擔任中研院考古館標本繪圖人員,現為插畫接案工作者。2016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主要作品有:繪本《草帽飛起來了》、《亞斯的國王新衣》、 《敲敲木的胡桃鉗國王》,其他作品散見於書籍和報章雜誌。
程宜方
喜愛圖像創作,成立「小島研究站」專頁,分享插畫創作,包含自然動物、奇思妙想的生活體驗與親子故事。
顏寧儀
自從被送了第一隻綠繡眼之後,愛上鳥類,現在家裡養了六隻鳥,並且還在自家窗口開了鳥餐廳,鳥餐廳生意極好,還因此開了分店。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插畫家,因為喜歡鳥,畫什麼都要加幾隻鳥進入畫面,作品散見於書籍雜誌及商業合作,也獲得美國3x3、英國AOI等插畫大獎。
ig #ningiyen_illustrator
吳建豐
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現為自由工作者。曾做過室內設計、建築裝潢等工作,畫過卡通背景、雜誌插圖、廣告及產品海報、童書繪本、書籍封面。繪有《神奇樹屋》系列書籍等。
邱意惠
現職平面視覺設計、編排與插畫/圖表製作,並協助各類型專刊製作。
插畫以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相關為主,以達教育傳播之效。作品見於各出版社刊物及媒體,也略涉網路及公關等其他領域。
平日喜歡聽音樂及在影片搜尋和分享平臺研究新的事物,並以"every day may not be good but there is something good in every day."鼓舞自己正向思考。
阿曼
喜歡聽故事、讀故事,有時也住在故事裡。有時間就到處走走,蒐集陽光、古老房舍、老得不能再老的樹、黑夜覆蓋的小山坡……將它們放在腦中保溫,孵化成美麗又奇幻的夢。
張振松
1965年生,專職插畫家,曾與多家出版社合作,作品有::
《八千歲亮島人》(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品推薦)、 《晒棉被的那一天》(時報開卷最佳童書)、《目連救母》、《老鼠捧茶請人客》(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田都元帥》(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等。
李憶婷
李憶婷 Yiting Lee
童書作者及插畫家。
出版繪本作品有《Mr White》、《Mr White in Love》、《再玩一下下嘛!》、《美好動物園》、《一封邀請函》及《美好食堂》。插畫作品散見於兒童刊物。
www.yitinglee.com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審訂
賴進貴(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審訂
方力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教授)/審訂
章節試閱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開天闢地說臺灣
什麼時候臺灣開始有人住?
臺灣的老祖先們是從哪裡來的?
古早古早的時候,在臺灣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呢?
幸好有考古學家,幫我們把答案找出來了!
遠古時候,臺灣還不是一個島。
一直到一萬八千年前,那時候,冰河時代就要結束,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大,冰河慢慢融化,海水多了起來,比較低漥的臺灣海峽被淹沒了,臺灣才和大陸分開,變成一個島。臺灣島的形狀因為板塊運動,加上土壤不斷沖刷,以及海水的漲落而變化,大約又經過了八千年,才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麼,究竟是多久以前,就有人住在臺灣呢?考古學家在臺東的長濱發現了一些石頭,那可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兩萬多年前的人類所用的器具!長濱文化人住在洞穴裡,他們會把石頭敲薄,拿來當刀用;也已經懂得打獵,還會鑽木取火唷!
●舊石器時期
這個時期的人類,還不懂得自己種東西,主要是靠打獵或採集為生。他們懂得生火,還會用打剝的方式,把撿來的石頭敲成具有砍伐、切割等功能的工具。六千多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不只農耕,也懂得製陶。不過於此同時,仍有一些人還延續著舊石器時代的技術,繼續生活了一段時間。
六千年前到兩、三千年前,臺灣的老祖先們不只會把石頭磨成斧頭、刀子、箭頭等,還會燒陶器,做成水罐、鍋子或盆子呢。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當時人類生活的痕跡,原來,這些人除 了打獵、採貝類或野菜來吃,慢慢的,也開始養動物,自己種東西了,所以他們就不必常常搬家,跟著動物跑,而開始定居在一個地方,形成一些聚落了。
到了一千八百年前,人們更厲害了。考古學家在新北市的八里,發現了一個「十三行文化」,證明那時候的人已經懂得煉鐵,開始使用鐵器了!這可是了不起的進步,比方說,鐵刀就比石器鋒利多了,人們雕刻或製作木器都會更容易,生活就方便了許多。鐵器進入大家的生活中,慢慢的,臺灣島上許多人開始減少使用石器,進入金屬器時代。
人類學家判斷,臺灣的老祖先們並不是從同一個地方來的,有的可能是從歐亞大陸東南沿岸來的,也有的是從東南亞來的,來的地方不同,來的時間不同;定居臺灣之後,各族群又會產生新的變化,尤其是進入金屬器時代以後,文化的變化更快、更多元了,慢慢就形成二十多個族群,各自在土地上生活著,也發展出各自特色的文化樣貌,這也就是原住民之所以分成那麼多族的由來。
●新石器時期
人類愈來愈厲害,在新石器時代,他們不只會敲打,還會用磨的,把石器做得更銳利、更好用;他們也已經會把土燒成陶器,製成陶罐、陶盆、陶鍋等來裝食物或水,會用樹皮織布、編草藤做藤器,種種發明讓他們的生活更便利了。
這時候,除了打獵、捉魚或採集之外,人類也已經懂得自己種芋頭、小米或稻米,慢慢的開始有聚落了。
在臺灣,「大坌坌坑文化」是最早的新器時代文化,年代大約在六千年前左右,之後各地的人群在不同環境下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方式,形成多元的文化樣貌;一直到一千八百
年前,開始進入金屬器時代之前,臺灣各個地區的文化都算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
多采多姿的原住民
當世界不同地方的文明悄悄發展的時候,
臺灣這個小島上,也蘊藏了二、三十多種不同的文化;
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有一片天地,
創造出各有特色的生活、信仰、藝術與社會。
了解原住民族的歷史,
臺灣島上的人們也許會相處得更好。
誰是「一家之主」呢?在阿美族的傳統社會裡,媽媽是一家之主,當初結婚時,爸爸「婚入」媽媽家──就是爸爸「搬進」媽媽從小住的地方;之後小孩出生,姓氏是跟媽媽一樣,而不是跟著爸爸。
嫁女兒一定分喜餅嗎?從前布農族人會上山打獵,水鹿、山豬⋯⋯抓到什麼就分給親友什麼,這是布農族爸爸向族人分享嫁喜悅的心意。
在十七世紀以前,臺灣島上已住了不少族群,他們依靠打獵、游耕來生活;但是每個部族很獨立,也很自由,彼此之間有時會婚嫁、結盟合
作,有時也會戰鬥。
就這樣,千百年來,大家分別依照祖先遺留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因此,小小的臺灣島上,有著非常非常多樣的生活方式及社會文化,有的部族住在平地,有的住在高山;有的部族擅長織布,有的很會雕刻;有的部族喜歡紋面,更有部族崇尚紋身。
二、三十個不同的族群,各有各的社會規則,你會發現,哇,原來人類可以發明出那麼多種生活法則,實在太有意思啦!
只是,一直像是海角樂園的臺灣島,終於在十七世紀前後,被捲入了世界歷史的洪流之中。歐洲人、漢人、滿清、日本陸續主宰了這片土地,原住民的文化、語言、信仰、藝術各方面,都受到巨大的衝擊,祖先遺留的規範慢慢的改變,甚至消失了。
●原住民的祖先
臺灣的原住民到底從哪裡來?目前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在五、六千年前,陸續從中國華南,或菲律賓、印尼移居而來;也有學者認為,臺灣本身就是原住民族的發源地。但無論如何,就語系來看,臺灣原住民,以及現在大部分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的族群,都是「南島語系」,分布範圍西從馬達加斯加島、南到紐西蘭、東到復活節島,北到臺灣。這些地方族群的語言,與臺灣原住民有相通的地方。
●認識平埔族
「平埔」意思是平地,平埔族不是「同一個部族」的人,而是指「住在平地的人」。所謂平埔族,實際上是許多不同原住民。當大量漢人移居到臺灣,原本這些住在平原與丘陵的平埔族人,遭到的衝擊最大,他們失去了賴以維生的土地,生活方式也被迫改變。
右頁地圖上標示的是十七世紀臺灣一些平埔族的生活區域;在那之後,有些族人陸續遷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中部平原的族群開始往中央山脈移動,南部的西拉雅族有的甚至遷到花東地區。
更多的平埔族人因為通婚,以及生活漸漸被漢人同化。三百多年來,平埔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及語言,很多已經消失了,只有極少數語言得以留存下來。不過,從許多由原住民語音轉換而來的地名,例如「牛罵頭」(清水)、「北投」等,我們可以確知他們曾經在這些地方生活;臺南的「麻豆」至今仍是西拉雅族主要居住的地方。
●平埔族以外的原住民
識了平埔族後,我們再來談談大家熟知的原住民族。他們多半居住在山地,分布在西部高山,以及中央山脈以東的宜蘭、花蓮、臺東一帶。
以前為了治理,原住民被稱作「高山族」,但這並不正確,因為從海洋到山區,都是臺灣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前面介紹的平埔族,就是生活在平地的原住民。而原本就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呢?他們因為生活的地方較難入侵,逃過了荷蘭及滿清政府的統治;在日本殖民臺灣之前,他們大多被隔離在漢人社會之外。跟早就被漢化的平埔族比起來,山區的原住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後來也慢慢流失了獨特的語言與文化。
………………………………………………………………………………………………
「紅毛番」治臺灣
幾百個荷蘭人靠著火繩槍和大砲,
征服了原住民和漢人,打敗了西班牙人,
建立了第一個統治臺灣的「政府」。
從此臺灣就像是荷蘭在亞洲的一個大公司,
專門經營、外銷糖和鹿皮,
替荷蘭的老闆們賺了好多錢。
猜猜看,誰是第一個臺灣島主?
十七世紀以前,中國從來沒有派官駐守臺灣。世外桃源的臺灣島上,原住民各自劃地為王,各部落由頭目發號施令,誰也不統治誰。因此,你會驚訝的發現,第一個真正治理臺灣,在這兒設「政府」、抽稅的,既不是中國的皇帝,也不是原住民的頭目,竟然是遠自歐洲來的荷蘭人!
怎麼會這樣?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吧。
●紅毛番
「紅毛」是髮色,「番」是傳統中國對外國或少數民族的稱呼。後來,臺灣人所說的「紅毛番」一詞專指荷蘭人。而新加坡、馬來西亞人所說的「紅毛番」,則是英國人。
●西班牙人與臺灣
除了荷蘭人,西班牙人也曾占據臺灣。1626年,西班牙人攻下臺灣社寮島(現在的基隆和平島),在那兒蓋了一座「聖薩爾瓦多城」。不久,臺灣北部和東北部都被他們占領,天主教也隨著進入臺灣。這段時期,基隆一度成了菲律賓與福建之間的轉口港,海運很發達。在統治了北臺灣十六年之後,西班牙人才被荷蘭人趕走。
十七世紀時,歐洲有著當時世界上最棒的船艦和火砲,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強國,都拚命派艦隊到世界各地,搶占新的領土,尋找發財的機會。荷蘭占下了印尼的爪哇島。不久,他們想攻下澎湖;西元1622年,荷蘭人二度進占澎湖。兩年後,明朝終於把他們趕出澎湖,這些荷蘭人於是轉進臺灣,占領臺南安平。
荷蘭人到臺灣之後,陸續招降了漢人及原住民。到了1642年,總算打敗西班牙人,把他們趕出北臺灣。這時,荷蘭長官算是一統江湖,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臺灣島主。
不過,在臺灣的荷蘭人其實不過一千多人,為什麼統治得了臺灣呢?
原來,那時候,原住民雖然近十萬人,但他們零散分布,用的武器又只是弓箭,當然打不贏有長槍、大砲的「紅毛番」;漢人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勢力,又缺少共同的領袖,所以只好聽荷蘭人的。
1599年,荷蘭艦隊駛回到阿姆斯特丹港情景。那時來自神祕東方的絲織品與瓷器,轉手就是暴利,荷蘭商人嗅到商機―三年後,一群商人成立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到世界做生意。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占領臺灣的荷蘭人其實不是荷蘭政府的正規軍隊,而是一個政商結合經營的「荷
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設在印尼雅加達(當時叫做巴達維亞)。
大航海時代,商人或貴族想到海外淘金,荷蘭政府讓他們結合起來組成「荷蘭聯
合東印度公司」,同意他們對外代表政府。
除了槍砲的威嚇之外,荷蘭人還用宗教收服原住民的思想。藉著上帝之名,基督教的傳教士同時也輔助地方官,透過「長老」治理原住民部落。為了傳教,荷蘭人還教原住民用羅馬拼音拼出自己的語言,並設立了學校。有些原住民部落百分之百都受了洗,可見基督教是多麼成功的進入了原住民的心靈。
不過,荷蘭人占領臺灣,是為了賺錢。一開始,他們只把臺灣當作是海上貿易的跳板,慢慢的,荷蘭人發現臺灣物產豐富,開發臺灣可以賺更多錢。於是,荷蘭長官把土地收歸公司所有,然後提供種子及農具,從福建找來好幾萬農民,專門種甘蔗和稻米。為了增加農業生產,荷蘭人鼓勵漢人從福建、澎湖運水牛與黃牛到臺灣來。從此,牛成為臺灣農家最重要的家畜,除了耕田,所有粗重的事,例如在糖廍部軋甘蔗等,幾乎都靠牛來做。
荷蘭人還叫原住民大量獵鹿,當時荷蘭外銷的鹿皮,曾有一年二十萬張的紀錄!臺灣島上的百萬隻野生梅花鹿,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裡,險些被殺光,幾乎絕種。
這時的臺灣像是一個大企業,老闆是荷蘭長官,原住民和漢人是員工,不過員工領的錢很少,還要被抽稅。精明的荷蘭人將糖和鹿皮等銷售到日本等國,把稻米賣到中國。原本是蠻荒海島的臺灣,在荷蘭統治時期,開始變成了出口貿易的轉運站。荷蘭人從臺灣賺了大把的銀子,不過,這些錢多半回到荷蘭,並沒有用來建設臺灣,造福臺灣人民。
●用數字管理臺灣
每年,在臺灣的荷蘭長官都必須向總公司提出報告,所以得經常做調查,算出臺灣人口有多少?耕地面積有多大?捕了多少鹿?外銷多少糖?為了更精確掌握臺灣,他們還派人上山下海,畫出精確的地圖。現在荷蘭的海牙檔案館,還可以看到這些珍貴的調查報告和地圖。 雖然調查目的是為了荷蘭的利益,不過這些紀錄十分詳盡,讓臺灣提早
有了現代化政府的管理基礎,同時也是了解臺灣的最好資料。比如這張荷蘭人1625年畫的地圖,是世界上第一張形狀比較正確的臺灣地圖―臺灣本島是完整的,而不是被畫成破碎的三座小島。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臺灣島誕生了 !
你知道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蘭嶼與綠島,
什麼時候誕生在這地球上嗎?
它們當中誰最早出現?
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許多人都說臺灣本島像個番薯,也有人說像海裡的大鯨。它的兩頭尖,中央寬,看起來果然和番薯有幾分相似,但它可不是一出生就這副模樣喔!是經過了好幾千萬年慢慢從海裡隆起、擠壓成型的。剛出生的臺灣本島是什麼樣子呢?它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讓我們回到一億年前,現今臺灣的位置還是一片汪洋,一直到了七千萬年前,古太平洋板塊不斷往歐亞板塊擠壓,硬是拱出小小的隆起,這就是臺灣本島的前身(圖①)。
大約五千萬年前,古太平洋板塊不再繼續往歐亞板塊擠,而是朝反方向拉;這一拉,不但在歐亞板塊東南角拉出南中國海板塊,也使得後來海底出現好幾條裂縫,底下灼熱的岩漿湧出來,愈積愈多,最後冒出海面,冷卻後形成澎湖群島(圖②)。
古太平洋板塊「走」了,但是歐亞板塊的「壓力」還沒解除呢!換成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大約7公分的速度,從東南方朝歐亞板塊擠過來。這撞擊力道實在太強了,不但使海底岩漿迸射,還不斷的堆積,形成冒出海面的小火山島,像現在位於花東沿海的海岸山脈,以及臺東外海的綠島、蘭嶼等,都是在這時期誕生的(圖③)。這時臺灣本島還只冒出一點點頭,樣子跟現在不同;倒是周圍的離島們,大都已是今天的模樣了。
到了大約六百萬到兩百萬年前左右,最精采的一幕開始了。菲律賓海板塊的撞擊力道增強,將原本只冒出一點點頭的臺灣再往上拱,臺灣本島終於誕生!而南北一條像脊椎骨似的中央山脈,也是在這一連串的撞擊中形成的。(圖④)
臺灣本島是板塊硬擠出來的!有沒有證據呢?島上東南側有一道很長的花東縱谷,它就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接的地方。直到今天,菲律賓海板塊仍在繼續推擠,我們通常感覺不到,但有時撞得太劇烈,就會形成有感地震;每次地震,你不妨
留意一下新聞,震央是不是經常都在板塊交接的附近?
●現在的臺灣。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不斷的推擠,中央山脈及其他山脈,也每年大約以0.5公分的速度「長高」。也許臺灣將來的形狀不再像個番薯,而會是其他模樣!
●板塊是什麼?
1960年代前後,有專家提出有關「板塊」的學說,認為地球表面100公里厚的部分由岩石組成,稱為「岩石圈」,並分裂成好幾大塊,稱為板塊。
這些板塊依照組成岩石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大陸板塊密度較小,浮在地球表面,例如歐亞板塊;海洋板塊則完全位在海洋底下,例如菲律賓海板塊。
板塊下方是灼熱可移動的物質,稱為軟流圈。軟流圈會帶動板塊漂移或互相推擠,有時會將上面的陸地拱起成高山;有時也會帶動板塊分離,裂縫進一步冒出岩漿產生新的岩石圈。板塊交界的地方通常也是地震最頻繁的地方。下面是板塊運動的三種類型:
*聚合型
海洋板塊往大陸板塊堆擠、向下隱沒。海溝、火山島弧大多出現在這裡。地震震源從很淺到大約700公里深都有。
*張裂型
兩塊板塊漂移分離,形成張裂型的板塊邊緣,經常出現在海底,這裡的震源深度多在100
公里以內。
*錯動型
兩塊板塊相遇時,彼此滑動,這裡不會生成新的岩石圈,也不會有岩石圈被破壞。
地震深度通常很淺。
看圖想一想,為什麼臺灣常地震?經常地震的地方,如:日本、印尼或土耳其,它們又位在什麼樣的板塊上?
……………………………………………………………………………
站在臺灣的屋頂
臺灣本島是座多山島,
五大山脈從北向南縱走,一一排列;
中央山脈像是脊椎骨,其他山脈陪在兩側,
一座一座像是在比高。
如果有機會登上臺灣本島的高山,會發現天際線立刻不同:青綠色的山連綿不斷,像沒有盡頭似的;大大小小的山彼此相連,形成一串串的山脈;其中中央、玉山、雪山、
阿里山與海岸山脈,是最主要的五大山脈。
臺灣本島的山脈又多又高,還不約而同以南北方向穿越整座島嶼,島中間的山最高,其餘的漸漸往四周變緩、變矮,最後由丘陵銜接平原,與海岸線相連。
●山與山脈
山跟山脈不太一樣, 山是一座座的獨立山峰;一連串的山連在一起則形成了山脈。臺灣本島有五大山脈,它們由巨大的板塊運動形成,擠成一座座高山,彼此相連。臺灣本島面積3 6 , 0 0 0 平方公里, 竟擠了近二百七十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除了高山多、山勢險峻,不同山還有各自的地景風貌,就像有自己的個性。
臺灣本島的五大山脈中,中央山脈是身形最「長」的老大哥。從北部的宜蘭蘇澳鎮的烏岩角,一路綿延到最南端的屏東縣鵝鑾鼻,豎立在臺灣島中央偏東的位置,全長大約340公里。除了最長,中央山脈還擁有最多座山,其中包辦了許多高山—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一百八十幾座。不僅如此,臺灣本島有九座山被登山者視作此生必登之山,簡稱「五嶽三尖一奇」,其中有一半以上位在中央山脈上。
如果你想找個好位置欣賞中央山脈,知名的合歡山是不錯的觀景點。合歡山在中央山脈的中段,攀登難度不高,主峰高度約3,417公尺,視野開闊。天氣晴朗時,可以將周圍的中央山脈面貌看得很清楚。
假如你是登山好手,也可選擇攀登中央山脈的最高峰「秀姑巒山」,由最頂端眺望山脈群峰。秀姑巒山海拔高度超過3,800公尺,距離最高山玉山很近,這地帶板塊推擠劇烈,因此高山較密集。
●走,登山去!
在網頁搜尋引擎打「中央山脈」四個字,後面就會出現「大縱走」,那是什麼呢?原來是攀登整座中央山脈的特定路線。除了玉山,這也是許多登山客的夢幻路線。最先進行大縱走的,是一群熱愛登山的人,當時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週年而發起。那次的大縱走開啟了大眾的登山風氣,之後許多人開始愛上登山──用「腳」認識臺灣!
中央山脈身體最長,不過高度卻輸給了玉山山脈。
在玉山山脈的家族裡,身高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是臺灣最高的山峰,也是東亞
第一高峰;玉山群峰還有東峰、西峰、南峰與北峰,除了西峰,每一座都超過3,800公尺。因此,玉山成為登山人士此生必登的聖山,更是臺灣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新臺幣一千元的鈔票上,就有玉山雄峻的身影。
玉山上還有一座全臺灣最高的建築物──玉山氣象站。它位在3,858公尺的北峰上,是遠望主峰的最佳位置,許多登山者會在這裡稍作停留。
●為什麼山上氣溫比平地低?
每次寒流來,氣象預報總會說「玉山、合歡山等高山可能會下雪」,這是因為海拔愈
高、溫度愈低。但為什麼高山的溫度會比平地低呢?首先,空氣會保存熱,高山上空
氣稀薄,熱不容易被留下來;而且地面會蓄積太陽光的熱能,高山離地面比較遠,能保留的熱就更少了。
雪山主峰其實很高,和玉山主峰差距不到100公尺。日治時期日本人叫它「次高山」,玉山是「新高山」,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們的排名了。高度雖然比不上玉山,雪山卻擁有一座全島海拔最高的湖泊─翠池。在沒有汙染的環境裡,翠池的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鏡子倒映著四周的青色山巒,顯現出碧玉一般翠綠呢!
中央、玉山與雪山這三大山脈家族,可說是囊括了臺灣本島所有最高的山,喜歡爬山的人,還選定了其中一百座山峰,定為「臺灣百岳」。包括最高的玉山主峰、次高的雪山主峰,還有開車可以到的合歡山,都列在這一百名以內。不過,除了少數幾座像合歡山交通比較方便的大山,大部分的百岳都不是很好爬。因此想要征服臺灣本島高山,領略山勢之美,除了得好好認識山,平日也要做好登山與戶外求生訓練,以免發生憾事。
●雪山的聖線
把山最高的地方連起來會形成一條線,那是山的「稜線」。1927年,那時的臺灣還是日本人統治,有位日本籍的山嶽會總幹事第一次從大霸尖山攀登到雪山,爬完後寫了一篇文章:「⋯⋯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從此雪山的「聖稜線」盛名不脛而走。
五大山脈中,有一座山脈像是「外來家族」似的,以一道很長的花東縱谷,和大家區隔開來,那就是位於東部的海岸山脈。
還記得嗎?花東縱谷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這麼一來,誰和誰的「親戚」關係比較近,就一目了然。位在東邊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原本有一連串海底火山;而其他位在西邊的山脈:中央、玉山,雪山與阿里山山脈,幾乎都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也因為如此,海岸山脈的地質,反而跟綠島、蘭嶼相同。
比起玉山山脈與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不算高,最高峰大塔山,海拔僅2,663公尺。但因為擁有絕佳的日出與雲海風景,以及許多長相奇特的巨木,加上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特色,因此成為聞名中外的觀光勝地,名氣一點也不輸給同樣平易近人的合歡山。
阿里山還有一個有名的特色,即是森林鐵路,是世界僅存三條登山鐵路之一。這條鐵路興建於日治時期,一開始是用來運送木材,整條鐵路從海拔30公尺處爬升到2,216公尺高,可看到不同氣候的植物和地形景觀。
●海岸山脈的誕生過程
菲律賓海板塊蓋過南中國海板塊時,劇烈的衝擊力量,使下方的南中國海板塊熔化成岩漿,並沿著菲律賓海板塊的裂縫向上冒出,形成一連串海底火山。菲律賓海板塊持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它先擠壓歐亞板塊的邊緣,使得古中央山脈再度隆起;另一方面,先前形成的海底火山也逐漸接近歐亞板塊,最後與臺灣本島擠在一起,形成今天的海岸山脈。
●臺灣有沒有「活」火山?
由於火山的活動週期(例如兩次噴發的間隔時間)可能隔好幾百萬年,時間長到人類無法記錄,因此用最近一次噴發時間來判斷一座火山是不是會噴發的活火山,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方法。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地底下岩漿多少、地震頻率、山有沒有噴發氣體等火山活動,來判定火山狀態:死火山地底下沒有岩漿,不會再噴發;休火山底下有岩漿,但火山活動並不活躍;至於活火山,除了庫存岩漿,還有規律的地震週期,像臺灣的大屯山和龜山島就屬於活火山。
●從火山誕生的地形
先翻到第9頁的「世界板塊圖」,回想一下:為什麼臺灣本島多地震?
因為臺灣就位在板塊交界的地方,也就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世界有9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並且有許多火山。因此,臺灣本島擁有不少從火山形成的地形。
例如海岸山脈原本是海底火山,現在成為臺灣本島的一部分。北部七星山、紗帽山,外觀大不同,但都是大屯火山群。外觀沒有火山口的九份、金瓜石一帶,也屬於火山地形。另外連綠島、澎湖這些離島,更都是火山活動所產生。
*七星山─尖尖的火山
陽明山是臺灣北部知名的旅遊景點。這個包含了大屯山、七星山、面天山等二十多座山的火山群,是臺灣最大的火山群,稱為「大屯火山群」。其中許多山有尖尖的錐狀山
頭,例如有七座山頭的七星山。紗帽山─圓圓的火山除了錐狀火山,大屯火山群還
有另一種火山:鐘狀火山。比如紗帽山,遠看像一頂中國古代官員頭頂的烏紗帽,也像一口掛在寺廟裡的鐘。
*九份、金瓜石─沒有火山口的火山
除了大屯火山群,臺灣本島還有一個不太像火山的火山群─基隆火山群。範圍包含新北市的九份和金瓜石,現今是以礦產遺址聞名的山城。基隆火山群,誕生年代和大屯火山群差不多,不過形成的方式卻很不同,是「悶葫蘆」。當時,灼熱的岩漿沿著地層裂縫往上湧升,大約到接近地表的地方就停住了,然後逐漸冷卻成岩石,並且在岩層間產生了一連串變化,成為金、銅礦藏十分豐富的地方。
*綠島與蘭嶼─海上的火山島
綠島、蘭嶼這兩個小島,與海岸山脈有「親戚」關係喔!它們原本都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一連串海底火山,海岸山脈在前半段,綠島和蘭嶼位在中間部位。當初它們全部位在海上,後來海岸山脈撞上了歐亞板塊,與臺灣本島連在一起;綠島和蘭嶼則像是與海岸山脈隔絕似的,成為海上的小島。
*澎湖─流出的熔岩變成方山
到澎湖旅遊,請不要錯過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小島喔!其中桶盤嶼、員貝嶼等小島的山壁,像一大把直立排列的鉛筆,也像擠在一塊的希臘神殿柱子,上方則像廣場一樣平坦。這種小島有個很貼切的名字──「方山」,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一種地形。
大約在一千多萬年前,澎湖海底地殼發生張裂活動,冒出的熔岩流得很快,在海底漫流成一大片,遇到冰冷的海水後,由於溫度突然降得太低,因此從表面向下裂開,形成一根根柱子形狀的結構。後來再被板塊擠出海面,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不同的火山岩石
岩漿從地底冒出地面之後,遇到冰冷的海水或溫度較低的空氣,會逐漸冷卻成堅硬的岩石,由於是火山熔岩形成的岩石,所以稱為「火成岩」。常見的火成岩有三種,分別是玄武岩、安山岩與花崗岩。有趣的是,當它們還是岩漿時,噴發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例如大屯火山群爆發時,熔岩四散迸射,過程相當火爆,等到冷卻凝固之後所形成的岩石為「安山岩」。而像澎湖群島的方山噴發力較弱,熔岩由火山口慢慢湧出,形成平台狀的「玄武岩」,過程較為溫和。至於「花崗岩」則形成於地底,是「悶葫蘆」型火山熔岩的產物之一。不過,臺灣本島上只有少量花崗岩,主要分布在離島金門及馬祖。
《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
美麗的生態樂園
不同的生物適合不同的環境,
有的喜歡高山,有的喜歡溪流,
有的喜歡大海……
臺灣豐富的環境,形成了一座生態樂園
在校園裡,經常可以看到正在訪花吸蜜、翩翩飛舞的蝴蝶;在海邊的沙灘上,會看到神氣活現、橫著走的螃蟹將軍。到郊外爬山時,看到的生物更多了,有各種植物、昆蟲和鳥兒,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發現樹上的松鼠大方現身呢!
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生物會不同呢?原來,每一種生物適合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有的喜歡高山,有的喜歡溪流,有的喜歡大海,還有的喜歡在介於水陸之間的地方生活。我們居住的地球就好像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不同的環境與生活其中的生物,各自組成了很有秩序的體系,我們稱為「生態系」。
●生態系的秩序
生態系的組成包括各種生物,以及牠們所生存的環境。如果以吃與被吃的關係來劃分,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例如植物是生產者,吃果子的鳥和吃樹葉的蚱蜢是消費者,以動植物屍體為生長養分的蕈類則是分解者。生物之間這種環環相扣的關係稱為「食物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而形成複雜的「食物網」,組成生態系的秩序。
每個地方的生態環境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而有不同,氣候就是其中一個,溫帶區、極地區、熱帶雨林區或沙漠區的生態差異極大,也因此能孕育出不同的生物。當然,地球的氣候區不只有這幾區而已,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氣溫,和它在地球上的緯度高低
有關,緯度愈高的地方,氣溫就愈低;相反的,緯度愈低的地方,氣溫也就愈高。
另外,一年當中的雨下得多或少,也會影響生態,通常在年雨量少於250公釐的地方,會形成乾燥的沙漠;250到760公釐的是草原;超過760公釐、雨量充足的地方,則會形成植物種類眾多的森林。
此外,地形也會影響溫度。如果一個地方有高聳的山地,也有低矮的平原,那麼即使在相同緯度及降雨量的條件之下,氣溫也會隨地形高度而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爬高山的人,一定都要全副武裝,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受寒的原因。
●生物的棲地
不論是動物或植物,都會找尋適合生存與繁衍後代的環境,也就是「棲地」。小到一
棵倒木,大到一片森林,甚至整個地球生物圈都是生物的棲地。有的生物終其一生都在
同一個棲地生活;有的會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或季節,從一個棲地遷移到另一個棲地
打開地圖,你會發現臺灣本島位在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地方,中央還橫跨一條北回歸線,那是熱帶及副熱帶氣候區的分界。臺灣本島位在這兩個氣候區之間,氣候溫暖舒適,雨水充足,一年的雨量大約有2,400公釐,所以森林占了廣大的面積,適合許多生物生長。
本島是溫暖多雨的副熱帶島嶼,地形相當複雜多變,最大的高低差距約有4,000公尺,將近八座臺北101大樓的高度!也因此,本島內還可再分成好幾個不同的生態環境,包括陸域的森林和平原、淡水水域的河流和池塘、鹹水水域的海洋,以及海陸交界的海岸地區,這些生態環境各有不同的生物棲息其中。根據統計,臺灣本島光是植物的種類就超過4,000種,這還不包括數量龐大的苔蘚、地衣、真菌以及藻類;野生動物的種類超過25,000種;海洋生物的種類也占了全球總數的10%。以臺灣本島占地球陸地不到千分之三的袖珍面積來說,能夠成為世界上生物種類最多的地方之一,真的很驚人!
臺灣在許多條件的配合之下,成為擁有各種生態環境的寶島。不過,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既然是座四面環海的島嶼,除了能夠隨水漂浮的植物種子,以及會游泳和會飛的動物之外,其他生物怎麼來到這裡呢?
在本島誕生的這段時間裡,地球曾經經歷過多次「冰河時期」。在冰河時期的階段,海平面降得很低,臺灣海峽甚至見了底,許多生物可以從歐亞大陸「走」到臺灣島上。
另外,還有許多生物是從寒冷的北方南下來避寒的。當冰河時期結束,全球氣溫逐漸升高以後,臺灣海峽的海水回來了,許多不會游泳、不會飛的生物,無法回到北方寒冷的故鄉。怎麼辦呢?還好本島是個高山島,高山上的溫度比較低,氣候條件和北方的家差不多,於是牠們紛紛往高山遷移,另覓新家。
●生物大舉來臺
在兩個冰河時期之間,全球氣溫比較溫暖的期間稱為「間冰期」。在冰河時期和間冰期互相交替之下,臺灣本島和歐亞大陸有時有「陸橋」相連,有時被海洋分開。
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時期,發生在大約一萬到十二萬年前,那時海平面降得比前幾次都還要低,由臺灣海峽海底所形成的陸橋非常廣闊,生物便藉著陸橋來到臺灣。
歐亞大陸面積非常大,年代比臺灣本島古老許多,一些生活在上面的動物,可以用走的跨過這座天然陸橋來到這裡。牠們身上或許還黏附著植物的種子,有的是排出來的糞便裡含有種子,那些植物就此落地生根,從此把臺灣當成家。
回不去的不只有北方的生物,許多歐亞大陸來的生物也得在這裡定居。從距今最近的第四紀冰河時期結束一直到現在,這些生物之中,有的為了適應這裡的環境,逐漸在身體構造或生態行為上產生變化,成為和家鄉同類不一樣的生物,這個改變的過程稱為「演化」。而這些別的地方沒有,臺灣才有的生物,包括美麗的臺灣藍鵲、活潑的臺灣獼猴、穿黑大衣的臺灣黑熊、身上有雪花斑點的臺灣梅花鹿等,都是臺灣特有的生物。
此外,由於正好位在候鳥南來北往遷徙路線的中間點,島上的生態又很豐富,食物的來源非常充足,因而吸引了大批外地的候鳥來作客。候鳥是會隨著季節變化遷徙的鳥兒,冬季天氣寒冷時,北方的候鳥會飛到溫暖的南方度冬;夏季時,有些南方的候鳥會前往北方
在臺灣,不但有冬季飛來的冬候鳥,也有夏季過來繁殖的夏候鳥;還有許多遷徙路線經過臺灣的過境鳥,牠們會停下來歇歇腳、養足精神,再繼續往目的地飛行。哇!不僅陸地上有各種生態環境,空中也很熱鬧,再加上四周汪洋大海裡的生物物種十分可觀。我們很幸運能和這麼多生物同住在一座島上,和牠們生活在一起。
…………………………………………………………………………………………………
森林之島
臺灣本島約60%的面積覆蓋著森林,
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著不同類型的森林,
可以說是副熱帶上的綠色奇蹟。
轉一轉地球儀,你會發現,好多陸地都黃黃的,那裡是沙漠地形,大約占地球陸地面積21%。那麼,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沙漠呢?因為地球受到太陽照射影響,熱帶
地區溫度高於南北極,熱空氣會上升往兩極流動,然後在南、北緯30度的地方下降,同時也將乾燥的空氣從高空帶往地表,幾乎沒有植物能夠生存,所以造成南、北緯15到35度之間的地區很容易出現沙漠。
臺灣本島大約位於北緯22到25度之間,正好是地球容易形成沙漠的地方,但這裡不但有海洋調節,帶來充足水氣;季風、颱風也會帶來豐沛的雨量,植物生長茂盛。所以臺灣沒有變成沙漠,而是一片綠意盎然,到處是森林。
再換個角度,從西部來看臺灣這座島嶼,可以發現臺灣本島中央的高山幾乎是從平地陡直向上拔起,光是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將近兩百七十座,像一連串橫亙南北的綠色屏風。
如果有機會從花蓮太魯閣,沿中橫公路坐車上合歡山,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將低海拔闊葉林、中海拔針闊葉林、高海拔針葉林到高山寒原全部看透透。這種垂直分布、什麼森林都有的地方,在世界上並不多見,因為針闊葉林通常都生長在中緯度地區,針葉林生長在高緯度,寒原則出現在極地。所以,臺灣本島可以說是涵蓋了北半球所有森林生態系的縮影,很像一座大型的天然植物園。
另外,臺灣本島還有海岸林和局部性的季風雨林。這些森林都是動物們的棲地,是牠們賴以為生的家園。
一起從下而上,認識臺灣森林的「垂直分布」吧!
*海拔0∼20公尺
海岸林:以熱帶海岸林植物最具特色,如棋盤腳、蓮葉桐等。它們會利用海水傳播種子,在海岸繁殖形成森林。另外,河口紅樹林也是一種海岸林。
*海拔1,500公尺以下
低海拔闊葉林:以樟科、楠木類和殼斗科等闊葉樹為主,生物種類豐富,但也是人類最主要的開發區域之一。
*海拔1,500∼2,500公尺
中海拔針闊葉林:由闊葉樹和針葉樹組成,常年雲霧繚繞的珍貴檜木林也在這個範圍。
*海拔2,500∼3,500公尺
高海拔針葉林:氣溫較低,以耐寒的針葉樹為主。
*海拔3,500公尺以上
高山寒原:終年低溫,冬季白雪覆蓋,能夠適應的動植物種類不多,也不見高大的樹木。
低海拔郊山是許多人休假時最喜歡去的地方。來到郊山,可以留意一下周圍的樹木,有沒有一種樹木的樹幹上有很深的縱紋,搓搓葉子還有樟腦香?這就是臺灣本島低海拔森林常見的樟樹。此外,生長在500公尺以下的楠木類、500到1,800公尺的殼斗科樹木,也都是主要的樹種。
不過,因為距離人類活動的範圍比較近,從一百多年前開始,樟樹被用來提煉樟腦油,楠木也被製成家具,在大量的砍伐之下,現在原始林相已經不容易看到了。
在北部比較潮溼的山漥,如果原始的樟楠林被砍伐,有可能長出筆筒樹―這是一種很像樹木的樹蕨類,直挺挺的莖部像樹幹,還有大型的羽毛狀葉片。
●戴帽子的果實
生長範圍從低海拔到中海拔的殼斗科樹木,包括青剛櫟、栓皮櫟、小西氏石櫟等,都是殼斗科家族的一員。
秋天時,它們會結出堅硬的果實,基部還有一個像帽子似的「殼斗」。儘管全副武裝,但門牙堅硬的松鼠,還是有辦法咬開,吃裡面的種子。
看過高大的檜木神木嗎?在宜蘭棲蘭、嘉義阿里山等中海拔山區,生長了許多巨大的檜木。在臺灣,檜木是紅檜和臺灣扁柏的統稱,它們可以長到好幾千歲,是森林裡長壽的樹種。站在這些巨木底下,會讓人覺得自己好渺小,對它們也就多生一分敬意!
檜木屬於針葉樹,在中海拔森林裡,還可以看到許多其他不同種類的針葉樹,以及殼斗科家族、秋天葉子會變紅的楓樹等闊葉樹。
針闊葉樹木混合的森林形態,代表中海拔的氣候介於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間,沒有很冷,也不會很熱。針葉樹通常是適應寒冷乾燥氣候的樹木,葉子為針狀或呈狹長形,可以減少和空氣接觸的面積,避免水分散失;闊葉樹葉片寬闊,通常生長在溫暖潮溼的地方,但有些適應力強的樹種,也能在中海拔的氣候生長。
●雲霧繚繞的霧林帶
世界上只有1%的森林可以稱為霧林。臺灣本島雖然面積不大,卻擁有豐富的霧林分布,尤其是以檜木為主要樹種的霧林更是珍貴。由於高聳的山峰攔截了夏季的西南氣
流及冬季的東北季風,在中海拔山區形成了濃厚的雲霧帶。霧林的特色是森林樹冠層能攔截大量霧水,珍貴的檜木正好喜歡這樣的環境。
過去,檜木曾因為是製造家具的高級材料而被大量砍伐。現在,已經列為保育對象,不可再砍伐了。
高海拔氣溫低、溫差大,動植物不易生存合歡山是臺灣最平易近人的高山,到這裡不只有欣賞冬天的雪景,還可以看到類似北方國家的森林!
高海拔山區氣候乾冷,有些地方冬天會下雪,大部分闊葉樹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只有針葉樹能夠蓬勃生長。在這片針葉樹的王國裡,每個成員喜歡生長的海拔高度都不太一樣,比較低的地方是鐵杉,再高一點是冷杉。由冷杉所形成的森林,是臺灣海拔最高的原始針葉林,再往上去,大約超過3,500公尺以上的地方,就看不到森林了。
在沒有森林的高山頂上,日夜溫差大,風很強勁,空氣也很乾燥,而且地表幾乎都是碎石坡。放眼望去,成片的玉山箭竹像披在山頭上的青綠色絨毯,占了大片面積,其他只有苔蘚、地衣、長不高的高山杜鵑和矮小的草花點綴在其中。
高海拔山區的環境雖然很惡劣,但植物們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寶。有的植物葉子布滿
絨毛,有的又厚又亮,有的會反捲、下垂,這些都是為了減少和空氣接觸的面積,以減
少水分蒸發的妙招。它們矮小的身材,是為了不要和強風硬碰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趴」著生長的玉山圓柏了,它原本可以長成高大挺拔的大樹,但在這裡卻彎腰匍匐。
為了把握住短暫的夏天,草本植物的生長週期很短,它們會在夏天趕緊開花、結果,冬天枯萎前完成生命大事;有的植物只有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莖等到明年春天再萌芽;而動物們也很堅強,像臺灣長鬃山羊、水鹿、岩鷚鷚、雪山草蜥,以及山椒魚等動物,都能抵抗嚴峻的高山環境。
秋天的山林,可以看見成片金黃色的芒草原,再晚一些時候,又會由金黃轉成白茫茫的一片,十分美麗。其實,除了美麗,芒草在森林演替上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如果原本的原始森林曾經坍塌、發生森林大火,或是被砍伐、開墾,露出光禿禿的地面,喜歡陽光的芒草可能會率先落腳。它們繁殖得很快,沒多久就可以長成一大片,為土地帶來養分。大約三到五年以後,同樣喜歡陽光的一些樹木也會跟著落腳繁殖等到它們長得比芒草還高,晒不到太陽的芒草會因此枯萎,將地盤讓出。這些跑在第一線的植物,稱為「先驅植物」。
再過幾年,當這些樹木長得更高,並且張開枝枒,像一支支綠色的大傘時,底下就會開始出現一些可以在樹蔭下發芽、成長的樹種。等到它們的高度超過先驅植物,也會像大傘一樣把陽光都遮蔽住,喜愛陽光的先驅植物就會慢慢消失,各式各樣耐陰的藤蔓、蕨類等進駐,成為一座成熟的森林。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開天闢地說臺灣
什麼時候臺灣開始有人住?
臺灣的老祖先們是從哪裡來的?
古早古早的時候,在臺灣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呢?
幸好有考古學家,幫我們把答案找出來了!
遠古時候,臺灣還不是一個島。
一直到一萬八千年前,那時候,冰河時代就要結束,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大,冰河慢慢融化,海水多了起來,比較低漥的臺灣海峽被淹沒了,臺灣才和大陸分開,變成一個島。臺灣島的形狀因為板塊運動,加上土壤不斷沖刷,以及海水的漲落而變化,大約又經過了八千年,才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麼,究竟是...
作者序
【推薦序】
<認識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比認識國際來的更加重要>
國際新聞Podcaster 敏迪
2018年10月,巴西選出新總統,是極右派的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波索納洛當選總統前已經是個政壇老手了。他以紮實的極右派立場著稱,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價值,支持槍枝合法化,並反對毒品合法化。經濟方面,波索納洛強烈擁抱資本主義,鼓勵大肆開發雨林開墾,還要在雨林地帶挖礦。以上種種,使得他的上任特別受到國內外人權和環保團體關注。
當時敏迪選讀才開張不到一個月,讀者不過300多人。我心想,要如何讓大家知道巴西這位新總統象徵的意義呢?於是我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越認識遙遠的世界,越能明辨近在咫尺的危險。」
這就是敏迪選讀的核心價值。我們讀國際新聞不是只為了增廣見聞,更重要的是帶著新的觀點回頭審視我們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
但這個願望必須建構在一個前提下:「先認識我們自己。」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巴西公民,但你不知道原來巴西的熱帶雨林有兩個印度這麼大,而這些樹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阻止地球暖化,那你會意識到波索納洛的當選將帶來什麼影響嗎?
回頭看台灣,如果我們要在某個公共政策上做重要決策,我們是否能立刻想起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國家?走過什麼歷史?有哪些自然資源可使用,又有哪些生態環境有待我們用心保護?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國家都不夠了解,那我們辛辛苦苦從國際新聞上累積的知識和觀點,恐怕都只能存於腦袋深處,無法學以致用了。
而且這個思維反過來也會通喔!當我們足夠了解台灣是以什麼能力見長、文化與誰比較相似、價值觀和哪一國比較契合,我們反而更能夠快速了解國際局勢的變化。例如這兩年有越來越多歐美議會參訪團來台,每一位都說台灣的民主自由很重要,需要全世界一起守護。如果我們自己對於台灣歷史足夠熟悉,知道台灣之所以成為全球民主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便能立刻明白這些議員來台的原因。不僅如此,我們也能反向輸出屬於台灣的「國際觀」給其他國家。
像是這座小島有著豐富多樣的珊瑚生態、賞鳥人士喜愛的候鳥棲息帶、熱鬧盛大的傳統祭典,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把台灣推廣給外國朋友的最佳風景。也讓國際友人知道,和我們一起守護台灣這座民主和多元文化的島嶼,是多麼重要的任務。
這套書的系列名稱叫《少年讀台灣》,但我更認為是「台灣人讀台灣」。像我這輩讀國立編譯館長大的六、七年級生,求學期間花在中國地理歷史的時間竟然比花台灣的篇幅還多。當我翻閱這三套書,腦中除了驚艷,更多的是愧疚。關於台灣的一切我認識得太少,現在追趕亦不算晚。
如今出版社願意花心力整理這些台灣的點點滴滴,用生動活潑的插畫讓大人小孩都一目了然。不僅少年好讀,書裡頭的知識含量肯定也夠大人吸收了。更難得可貴的是,這套書沒有太多意識形態干擾,忠實呈現已發生的歷史脈絡。
台灣之所以成為台灣,正是因為我們在每一段好與壞的政權統治下記取教訓,再加上越來越多人真心關懷這座島嶼的生態和環境,最終堆疊出現在這座美麗的福爾摩沙之島。
有這樣一套用心策畫的台灣知識集,我非常感激。在推薦文的最後提醒我自己,認識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比認識國際來的更加重要,也更必須。
【推薦序】
<認識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比認識國際來的更加重要>
國際新聞Podcaster 敏迪
2018年10月,巴西選出新總統,是極右派的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波索納洛當選總統前已經是個政壇老手了。他以紮實的極右派立場著稱,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價值,支持槍枝合法化,並反對毒品合法化。經濟方面,波索納洛強烈擁抱資本主義,鼓勵大肆開發雨林開墾,還要在雨林地帶挖礦。以上種種,使得他的上任特別受到國內外人權和環保團體關注。
當時敏迪選讀才開張不到一個月,讀者不過300多人。我心想,要如何讓大家知道巴西這位新總統...
目錄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一 、開天闢地說臺灣
二、多采多姿的原住民
三、發現美麗島
四、「紅毛番」治臺灣
五、超人鄭成功
六、渡臺悲歌
七、進步的一省
八、別說我是日本人
九、中華民國在臺灣
附錄 臺灣與世界的歷史大事年表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一、臺灣島誕生了
二、凹凸有致的番薯島
三、站在臺灣的屋頂
四、又短又急的河川
五、擁擠的平地
六、到海邊走走
七、海上的離島老前輩
八、老天的臉色
九、土地上的人
《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
一 、美麗的生態樂園
二、森林之島
三、人類與平原
四、河流與湖泊
五、沿海地帶
六、海洋世界
七、離島天堂
八、認識國家公園
《少年讀臺灣:臺灣史》
一 、開天闢地說臺灣
二、多采多姿的原住民
三、發現美麗島
四、「紅毛番」治臺灣
五、超人鄭成功
六、渡臺悲歌
七、進步的一省
八、別說我是日本人
九、中華民國在臺灣
附錄 臺灣與世界的歷史大事年表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一、臺灣島誕生了
二、凹凸有致的番薯島
三、站在臺灣的屋頂
四、又短又急的河川
五、擁擠的平地
六、到海邊走走
七、海上的離島老前輩
八、老天的臉色
九、土地上的人
《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
一 、美麗的生態樂園
二、森林之島
三、人類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