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瀕危語言六等級,台語屬於重大危險類級,搶救台語是當務之急。本書收集一些漸漸少用或已被誤寫的台語詞彙,保留台語的典雅,更期待台語不要消失。
源自古漢語的台語,保留了許多古典優美的用法,在北京語的強勢壓擠下,許多台語逐漸被遺忘,老一輩口中許多用詞,對新一代的孩子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
「趡趲」、「唱喏」、「扽蹬」、「薦盒」、「傀儡練鑼」…作者以輕鬆日常的方式敘述,期待透過一點一點的撿拾,能為保留消失中的台語盡一份心力。
作者簡介:
陳志仰
台南將庄人。藉著阿娘講的話--台語,尋找自己的根。
這個美麗的語言,從阿嬤阿公、阿娘阿爸,代代傳下來,有的我們曾經熟悉現在忘記,有的根本鮮少聽聞。
現在媽媽的話透過志仰的筆,從《阿娘講的話》、《偕厝邊頭尾話仙》兩冊開始,現在透過《講一句較無輸贏的》繼續努力,讓台語,不消失。
章節試閱
●219 鋟蚵仔
中秋連假返鄉,吃過午餐懶懶地躺在客廳沙發看電視,看到一段北門區三寮灣東隆宮樹仔腳蚵炱和粉粿的報導,決定下午過去買回來享受家鄉地方味。
將軍溪出海口的南側是馬沙溝,北側是蘆竹溝,《阿娘講的話》冊056篇〈馬沙溝〉有提到這地名由來,但是我覺得可能都是「海溝」的緣故,將軍溪古稱「蘆溪」,舊時溪邊都是蘆竹因而得名,附近有個「蘆竹溝」也就不難想像。
蘆竹溝有個小漁港,以前很多人在這僱竹筏出海釣魚,現在有一片牡蠣養殖場。海上一排排的蚵架,在夕陽的映照下,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十月黑腹燕鷗路過時,常有各地賞鳥客前來。
這個村子很多人都養蚵,家家戶戶屋旁都堆滿的蚵殼。蚵是被蚵殼緊密包覆,要吃牠還得費點勁,將蚵殼撥開。剝蚵殼的工具北京語叫「蚵刀」,長的很像鑿子,台語叫「蚵鋟仔」,挖牡蠣的動作叫「鋟」,【金二出】(chhim-2,刻板)。(「鋟」在北京語是當動詞「刻」的意思,例如:「鋟木是刻書版,也指刻版印書」。)
這裡產蚵,但是不流行吃「蚵仔煎」,我們吃「蚵炱」。我到蘆竹溝東邊的三寮灣買蚵炱,跟老闆娘說我是看電視來的,她問我看的是哪一台?(因為來報導過得太多了。)我說是從台北回來,今天中午剛好看到的,但是沒注意是哪一台。她說她已經炸五十一年的蚵炱了,現在交給她兒子做;我看她兒子細心熟練地將高麗菜和蚵仔混勻,用他大大的手掌抓起餡料壓在平板勺子,料好實在,蚵仔又新鮮,難怪生意好。
將軍溪南邊的馬沙溝也有一個漁港,村子有捕魚也有種蚵的,附近還有魚塭,以前這裡虱目魚養殖風氣很盛,我堂姊夫每天早上都吃虱目魚肚粥當早餐,聽說數十年如一日。虱目魚魚刺很多,為了方便食用,特別是做魚肚粥用的,都會先將魚刺拔掉,拔魚刺要沿中間脊骨切開,拿起主幹魚刺,再一根一根拔除其他的小刺,據說一條虱目魚有220~266根魚刺,要快速拔完魚刺是需要功夫的。這樣拔魚刺的動作叫「拈」。「拈」音【兼一柳】(liam-1),拈取物也。
如果是魚皮,那就是用「剝」的,跟所謂「剝皮寮」的「剝」是一樣的。烏賊身體裡有個舟型石灰質內殼台語叫它「船」,將它取出也叫「剝」。把一幅畫從畫框中拿出來,或是把掛在牆上的畫拿下來、把招牌拆下來,都用「剝」。「剝」,【江四邊】(pak-4),落也、割也。
但是吃螃蟹要「剝」開牠的身體,以及吃橘子先「剝」皮,則是用「擘」。「擘」,【嘉四邊】(peh-4),擘開也。
我點的蚵炱炸好後,老闆娘的兒子每一塊用一個小紙袋裝起來,他多裝了一塊,他說他媽媽交代多送我一塊包肉的。包肉的我們也叫「肉炱」,如果不要牡蠣也不要肉,那就叫「菜炱」。你也可以點肉和牡蠣混著的,但是你不要跟我說要「芋仔」的,很多人「蚵仔」和「芋仔」分不清楚。
有時候,我們吃的不只是食物,還是家鄉味、是回憶,也是一種土地的親、人的親。
●244 紅膏赤蠘
不知道是這世界本來就小還是現代的社群媒體太強,我最近天天在臉書上看到一位高中畢業至今未曾謀面的同學的貼文照片,或者是早餐午餐,或者電影的某個鏡頭要你猜電影片名,或者是他公司的員工照片—兩隻貓課長,也常是他在電梯裡一身勁裝備準備出門騎自行車加上他一臉的誇張笑容。
我在Y協會當小志工,他在C公益劇團是大贊助者,我們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在這兩個團體都擔任義工。某天這位共同的朋友和他聊天,聽他說他是台南人,於是問了他就讀的高中,然後問他認不認識某某人,他說:「我同班同學呀!」就這樣,我找到高一同班,之後因為分組重新編班分開,幾十年沒聯絡的同學。
新北市北海岸「萬里蟹季」的公關與宣傳活動是他做的案子,我突然聯想到他出門騎自行車的樣子和一句台語—「要去紅膏赤蠘,轉來鼻流瀾滴」。
「紅膏赤蠘」是形容一個人臉色紅潤,身體健康,例:「伊食到七十外矣,猶更是紅膏赤蠘(他活到七十多歲了,還是臉色紅潤身體健康)。」
一般來說,豐滿而帶有紅色的光澤,可以用「紅牙」來形容,例:「伊的面色紅牙紅牙,看著真勇健(他的臉色紅潤紅潤,看起來很健康)。」而「紅牙」通常會重疊使用,如前面例句所說「紅牙紅牙」。
但是「紅膏赤蠘」的強調的不僅臉色紅潤,更是強調身體健康。我們所說的蟹黃是指母蟹的卵(黃色或橘色)及肝胰臟(黃色);公蟹沒有卵,所以公蟹所看到的黃色「蟹黃」是牠的肝胰臟;而公蟹的精稱為「白膏」,但因部分蟹卵呈膏狀,也被稱為「紅膏」。簡單來說,具有「紅膏」就是精力旺盛的蟹傢伙。但是至於何謂「赤蠘」,我並沒有找到說明,而從詞義上來看,我認為這裡的「赤」並不是顏色,而是表示「兇悍」的用法,與「赤查某」用法相同。蠘的殼比蟳多刺、螯更尖,兇巴巴的蠘是「赤蠘」,精力旺盛又兇巴巴的蠘就稱為「紅膏赤蠘」。
因此,教育部說「紅膏赤蠘」的異用字是「紅膏赤脂」,以致有人把這詞解釋為「形容女子氣色很好、臉頰紅紅像蘋果似的」,這樣的引申就偏離了原本的詞義了。還好,至少目前網路上查得到的大多還是用「紅膏赤蠘」這四個字,看來這又是教育部帶頭發揮無限的創意。要提醒一下,「脂」的讀音是【居一出】(chhi-1),而「蠘」是【居八出】(chhih-8),雖然同音但不同聲。
關於「赤」,除了紅棕色,也當「裸露、空無一物」,例:「褪赤腳」是「打赤腳」。另一個常用的用法是「烹調食物的時候因為火候足夠使得食物呈現微焦的紅棕色,但是還沒有燒焦的程度」,例:「這尾魚仔煎了有赤(這條魚煎得微焦)。」
前面提到「要去紅膏赤蠘,轉來鼻流涎滴」這句話,表面上是「出門時紅光滿面,回來時卻狼狽不堪」。父親建議我不要寫這句話,他說這句話是「有顏色的」,但是我覺得這是語言的真實面,不需要特別避諱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當面見到我這位失散多年的高一同學,改天要去拜訪他,看看他,不是看長得「紅膏赤蠘」的他,而是看他會不會請我吃萬里的「紅膏赤蠘」。
●262 唱喏
很多詞彙我們常常用,跟著爺爺奶奶唸、跟著爸爸媽媽說,但是卻不知道它的意義,更遑論該怎麼寫。
為了減少空氣污染,近年來有些宮廟都勸導不要燒金紙,甚至不要燒香,不過,還是有很多人習慣燒香、燒金紙,特別是在家裡拜拜的時候。
香,北京語的量詞是「柱」,台語也可以說「柱」,不過比較常用的是「欉」。
拜拜時當酒過三巡,神明吃飽之後,將紙錢拿去化掉前,要把紙錢以雙手捧起,向神明鞠躬致意,這個動作叫做「唱喏」,口語會說「唱一个喏」。
「唱喏」是一面作揖,一面出聲致敬,或說「古代貴人駕車出行時,由差役前導,高聲喏喝,使人規避」,它在古文中還頗常見,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邦老做拜旦兒科云)嫂嫂,我唱喏哩。」《西遊記》第五回:「大聖歡喜謝恩,朝上唱喏而退。」明周祈《名義考》卷六人部「唱喏」:「貴者將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
百度百科上則說:「『唱喏』,古代的一種交際禮俗,指男子作揖,並口道頌詞。宋代已流行。用於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即給人作揖同時揚聲致敬。原為應答之聲,東晉時王氏子弟用以為禮,當時人頗以為異,後乃遍用之。唐裴鉶《傳奇》〈崔煒〉:『女酌醴飲使者曰:崔子俗歸番禺,願為挈往,使者唱喏。』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今所謂喏,乃始于江左諸王。簡單地說,就是作揖答禮。』」
「唱」在字典裏有三個音,【姜三出】(chhiang-3)、【恭三出】(chhiong-3)與【薑三出】(chhiun-3),但是我們平常口語說「唱歌」是【茄三出】(chhio-3)的音(同「笑」)。
這裡的「喏」,北京語讀做「ㄖㄜˇ」,台語的讀音是【迦二入】(jia-2)。不過,我們平常講的都變了調,「喏」應該是第二聲,卻都讀成第四聲都說成【茄三出】【迦四入】。
當紙錢快燒完的時候,會將敬神的酒潑到燃燒紙錢的灰燼中,有人說它叫「彥錢」,是為了以防止紙灰飛散。但這說法與寫法應該都不對。
「熞」,【干三語】(gan-3),把燒紅的鐵浸入水中淬火,今稱「蘸火」。簡單地說,「熞」是把燒紅的鐵放入水中讓其冷卻,它的效果是讓鐵鋼性變硬。
這裡的用法是「熞錢」,也就是把燒紅的紙錢冷卻,可能是這樣神明比較方便拿走。所以不是「彥錢」,而且「彥」,讀【干七語】。
不過,我們這裡的風俗不太一樣,我們是將酒灑在金爐的周圍,灑成圓圈形狀,我記得媽媽都會唸:「熞圓圓,互你大趁錢!」
後記
蔡先生補充:「(冫彥)水」。
依照教育部閩南語字典,「(冫彥)錢」指祭拜祖先或普渡結束時,將祭拜的酒灑在即將燒完的紙錢周邊或繞著灑,完成祭拜儀式。例:「祭拜愛會記得(冫彥)錢(祭拜要記得奠酒)。」
字典中「(冫彥)」解釋為閩南語的「冷凍,凍得透骨」或「使冷卻」,但是「(冫彥)錢」和「奠酒」是不一樣的事,教育部的例句有點奇怪。
●219 鋟蚵仔
中秋連假返鄉,吃過午餐懶懶地躺在客廳沙發看電視,看到一段北門區三寮灣東隆宮樹仔腳蚵炱和粉粿的報導,決定下午過去買回來享受家鄉地方味。
將軍溪出海口的南側是馬沙溝,北側是蘆竹溝,《阿娘講的話》冊056篇〈馬沙溝〉有提到這地名由來,但是我覺得可能都是「海溝」的緣故,將軍溪古稱「蘆溪」,舊時溪邊都是蘆竹因而得名,附近有個「蘆竹溝」也就不難想像。
蘆竹溝有個小漁港,以前很多人在這僱竹筏出海釣魚,現在有一片牡蠣養殖場。海上一排排的蚵架,在夕陽的映照下,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十月黑腹燕...
推薦序
●推薦序
府城 謝龍介
近百年前,府城大儒連雅堂作臺灣語典時,不敢自慰且懼嘆曰: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傳統漢學(臺語),歷經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政策失當,逐漸流失,惜哉。
漢學(臺語)傳自漳、泉二州,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源遠流長;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皆可以漢學臺語頌吟出其典雅優美之音律。華夏文化最珍貴的遺產,迄今留存在咱的美麗寶島臺灣;近百年來,雖有濟濟有志之士投入漢學臺語、詩詞等探討研究,但臺語文字及呼音之保存,仍然日漸凋零、岌岌可危。
志仰兄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收集諸多漢文俚俗語匯集成冊,並以十五音切音法為本,對詮釋優美典雅的漢學臺語,有莫大的助益;其精闢內容,堪為漢文俚俗語之經典,亦可作為漢學臺語教本之用,個人十二萬分的敬佩。
今民眾交流之間,漸減臺語之運用,或因年輕傳承日減,或因不識臺語音韻典雅及淵源之深,甚而對漢學臺語妄自菲薄,實令我輩有志者感慨著急。今聞 志仰兄願拋磚出冊義舉,個人藉此祝福,並深深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對漢學臺語繼續薪火相傳、進而發揚光大。
●作者序
上白醮請水繞境的這一天,我完全是在一個母語的環境。在媽媽生活一輩子的村子、跟同樣受到保生大帝庇佑的人們,聽著、說著相同用詞、腔口、聲調、口氣的「阿娘講的話」,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感動。
是保生大帝的庇佑,這天我溫習了更多的台灣俗諺。有趣的是,有些俗諺是發生在我們村子的真實故事!
是大道公祖的指示,這天我發現了更多的台語語彙。值得玩味的是,有些語彙甚至是我只會說不會寫。當我試著連結他們,追本溯源到古文的時候,更加驚嘆台語的典雅與精妙!
隔天早上,我繞過可能塞車的區域,開車直奔宅仔港去看隔壁學甲區慈濟宮的第二天繞境,慈濟宮遶境最特別的是它有目前台灣僅存的用人力扛行的蜈蚣陣,蜈蚣陣浩浩蕩蕩,陣頭綿延數公里。午餐後返回台北的路上,從「繞境APP」上騖地發現如果我走一號高速公路從西螺轉省道,可以在溪洲追到大甲媽祖神轎;就這樣,跟著APP,我隨著媽祖神轎小小地走了一段路,從來沒參加過繞境的我,在這兩天跟了三個遶境活動。
對於極度虔誠、能夠持續跟隨著神轎走好幾天的信眾,我真的很佩服,有朋友跟我說他走十幾年了,我這種玩票的人,實在是很難想像。不過,一路北上,我一直想,大家在追的到底是什麼?
是神像?神轎?是熱鬧?還是沿途信徒熱心奉獻的點心、飲料?
又或許追的只是單純的祈求平安?
我們可以追的只有這些嗎?
白醮亭請水,源頭是赴福建同安白醮亭謁祖,是慎終追遠的心情,是緬懷先人的虔誠,追的是根;而根,包括前人、土地、信仰、風俗、習慣、傳統、語言、文字……,不是嗎?
是的,語言也是、文字也是。完成第201篇到300篇之後,我想到「大道公風,媽祖婆雨」這個開天氣和二位神明玩笑的俗諺。疑惑的是大道公和媽祖婆都是福建同安人,何必這樣爭吵?又何必計較法術的輸贏?來個沒輸沒贏不是很好?剛好,有句台語是「講一句較無輸贏的」,於是,就把這一冊定名為「講一句較無輸贏的」吧!
台17線往南走,一過將軍溪橋右轉約莫300公尺就是將軍庄(台南市將軍區將軍里)金興宮的白醮亭,這裡平時人煙罕至,只有幾隻野狗在蘆竹中嬉鬧、覓食。白醮亭上「源遠流長」的刻石,提醒著人們1683年施琅登陸臺灣後,在此建立「將軍府」,以及施琅族親施士聰和施琅副將威略將軍吳英他的族親吳挺谷二人同來此地拓荒的歷史。
妙的是,他們都是福建省晉江縣南門外錫坑鄉人,是屬泉州,但是現今我們村子所說的台語腔調是「漳泉濫」偏漳,不是偏泉,更不是泉州腔。
1758年,嘉南地區洪水氾濫,溪流改道,倒風內海開始淤積,1823年曾文溪衝破蘇厝甲,注入台江,後來八掌溪漫過汫水港北方進入威里和內連桁間的內海,曾經波光粼粼的倒風內海縮為魚塭,最後陸浮為平原。
我要說的是:土地尚且都會變,又何況是語言。
而這片土地的歷史幸虧有不同時期繪製的地圖而被保留下來,但語言呢?我們的母語呢?
立身於白醮亭,古時蕭壟半島的尾端,白醮亭面前古稱蘆溪的將軍溪,風吹過蘆草輕撫溪水,溪水伴著夕陽緩緩流向海峽,遠方隱約地傳來的,是先民蓽路藍縷辛勤拚搏的聲音。
2022.8 志仰於台南將庄
●推薦序
府城 謝龍介
近百年前,府城大儒連雅堂作臺灣語典時,不敢自慰且懼嘆曰: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傳統漢學(臺語),歷經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政策失當,逐漸流失,惜哉。
漢學(臺語)傳自漳、泉二州,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源遠流長;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皆可以漢學臺語頌吟出其典雅優美之音律。華夏文化最珍貴的遺產,迄今留存在咱的美麗寶島臺灣;近百年來,雖有濟濟有志之士投入漢學臺語、詩詞等探討研究,但臺語文字及呼音之保存,仍然日漸凋零、岌岌可危。
志仰兄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收集諸...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201 樹杈
202 死鱉活鱉
203 啣
204 繚
205 便便
206 鵝管仔
207 討債
208 目瞬囝仔
209 按
210 無才
211 二步七仔
212 伸縮
213 老歲仔
214 碌個豎個
215 水坔
216 自作自專
217 叫電
218 食市
219 鋟蚵仔
220 拈捻捏
221 黃梔
222 消水
223 軟略
224 中甌茶
225 鬱歲
226 郊關
227 走相逐
228 頭殼尖尖
229 三不五時
230 敢若
231 龜腳趖出來
232 大富大富
233 無
234 分个
235 翕相
236 舀水
237 稺、薖
238 㖺
239 事先走
240 濕一下
241 話屎
242 趡趲
243 吞忍
244 紅膏赤蠘
245 銅管仔車
246 雞母尻川鴨母嘴
247 咖啡
248 屎礐
249 匒
250 零星
251 無對同
252 傀儡練鑼
253 棉褯被
254 著災
255 捎無寮仔門
256 一箍遛遛
257 三角六尖
258 儼硬
259 (土焦)勻
260 摼芳
261 姑成
262 唱喏
263 (尸志)(尸注)
264 接神
265 互你
266 緩分
267 抻一下
268 扽蹬
269 目睭毛無漿湆
270 生狂
271 袚、
272 輪仔
273 婦人連
274 趁眾趁眾
275 指面个
276 面底皮、心底意
277 不過心
278 現抵現
279 出酒
280 寫一陣會仔
281 親情五十
282 生成
283 阿里不達
284 花巴哩貓
285 塌人
286 氵常
287 凍霜
288 遷延
289 薦盒
290 畀
291 讓跟扯
292 捽
293 配景
294 陷眠
295 美醜
296 龜叨鱉趖
297 崁腳
298 閂
299 未、無、不
300 扣棒球
推薦序
作者序
201 樹杈
202 死鱉活鱉
203 啣
204 繚
205 便便
206 鵝管仔
207 討債
208 目瞬囝仔
209 按
210 無才
211 二步七仔
212 伸縮
213 老歲仔
214 碌個豎個
215 水坔
216 自作自專
217 叫電
218 食市
219 鋟蚵仔
220 拈捻捏
221 黃梔
222 消水
223 軟略
224 中甌茶
225 鬱歲
226 郊關
227 走相逐
228 頭殼尖尖
229 三不五時
230 敢若
231 龜腳趖出來
232 大富大富
233 無
234 分个
235 翕相
236 舀水
237 稺、薖
238 㖺
239 事先走
240 濕一下
241 話屎
242 趡趲
243 吞忍
244 紅膏赤蠘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