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是我對人生負責的第一步!
「療癒系說書人」芬妮Fannie首本作品
記錄蛻變歷程的淚與笑、暗與光、恨與愛
三十年來,在母親悉心栽培之下,芬妮按部就班地完成求學、結婚、生子等各階段大事。她從來不曾懷疑過母親的安排與社會的期待。高學歷、好工作、適婚年齡出嫁、適產年齡得子,都讓母親臉上有光,也符合傳統世俗眼光的欽羨。
日子確實過得順風順水,母親功不可没。然而一宗鄰居人倫慘劇意外成為她人生的破口,造成倉促搬回娘家的芬妮與母親衝突迭起:
◆ 我想好好痛哭一場,卻被告知要立刻振作……
◆ 我需要時間與低潮共處,卻被期待要一絲不苟地打理生活細節……
◆ 我的負面情緒渴望全然地被接納與包容,卻只得到忽略或苛責……
◆ 事情未必是我的錯,為什麼總要我當先低頭的那個?
失眠、焦慮症、陰道炎紛紛纏身,還得苦撐著工作育兒兩頭燒。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低谷中,她看見了情緒素養的缺乏,長期以來總是被告知:好事不值得讚美與肯定,壞事更不需要放在嘴上說,彷彿任何一點情緒的洩漏,都會造成品格上的缺陷。
芬妮終究認出了在壓抑與隱忍之下,那個乖巧又努力的女兒,日漸稀薄的自我。於是她開始練習聽從內在的聲音,知道唯有打破家教與社會框架立下的慣性與限制,才能透過縫隙把自己一滴一點地找回來。
這趟心靈成長與禮教反動之旅,芬妮走得跌跌撞撞,與其說是跟母親的對壘,更像是內外在自我的兩人三腳。唯有身心都成熟獨立,才能踏實擔起人生的諸多角色,理清不同的關係界線,並在正視恐懼與挑戰時,看見陰影中潛藏的愛與祝福。
作者簡介:
劉馥寧(芬妮Fannie)
前臺灣萊雅數位行銷與媒體業務經理,平民老百姓界的閱讀推廣人,是個非常忙碌但很會善用時間的雙寶媽媽。
從小到大沒有閱讀習慣,卻在人生低潮失序時,因緣際會被閱讀滋養支持,從此相信閱讀輸入後的思維改變和行動實踐,有強大的力量能夠翻轉人生。願自己真誠的分享,能帶給身邊的人內心覺察與突破現況的勇氣。
【Facebook】芬妮說書booksfannie
【Instagram】@booksfannie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尚瑞君(作家、講師)
林佳樺(作家)
葉妍伶(未來鑄造空間創辦人)
劉中薇(知名作家/編劇)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媒體推薦:
我們不想要成為母親的複製品,卻又從媽媽身上,看見愛是如何的滋養,又是如何的一刀兩刃。讓人感受彼此的存在,卻又矛盾受傷害。──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她在閱讀中得到強大的能量,找到生命中的解答;她在書寫中釋放壓力,勇敢地自我揭露。面對千古不變的議題,她抽絲剝繭帶著我們解開愛的「家」鎖,讓愛自然地流動,享受與珍惜。──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
在我成為母親,開始寫教養專欄之後才知道,很多母女難相處,更多母女是不知道如何相愛!
如果妳跟母親有心結難解,有愛卻在代間中迷路,來看這本書,可以開啟妳們母女和解,而走進彼此心中好好相愛的契機。──尚瑞君(作家、講師)
作者年輕時對母諸多順從,但中年時由心理分娩出全新的自我,此時親子間拉扯力道甚鉅,作者在文中提起自己一生、只受過母親體罰兩次。然而有時語言更扎人。
觀完全文,赫然翹翹板另一端,坐的是自己。──林佳樺(作家)
芬妮毫不掩飾,真誠書寫母女間的相愛相殺,若說生孩子有什麼神聖之處,應該是芬妮本人的二次誕生,重新擁抱母親,最終與自己和解。恐懼與愛,有智慧的芬妮終究選擇了愛,也帶領讀者看到了愛的樣貌。──劉中薇(知名作家/編劇)
芬妮用她的書回答了我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成就超群但自我價值感超低?
媽媽是最強大的催眠師,媽媽如何嚴格地評鑑孩子,孩子就如何苛刻地挑剔自己。那些「我知道你可以更好」的勉勵話都成了「我知道我還不夠好」的內心話。
練習不聽話吧,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體會內心最真摯的感受,擁抱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葉妍伶(未來鑄造空間創辦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楔子/三十失序
三十歲以前的我,幾乎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覺知,我不知道人生目標是什麼,也不太關心社會議題,但是我獨善其身,在教育體制和母親的栽培下,成長過程雖有顛簸,卻也順風順水了三十載。
努力念書升學,名校光環加身,碩士畢業即就業,落腳全球財星前五百大知名外商,日日勤勉工作,職涯得意。承蒙愛神眷顧,我在適婚年齡結了婚,又在適產年齡生了第一胎,成了產房裡相對適齡的新手媽媽。
一切皆符合社會期待。
不是每件事情按照計畫都能完成
從小,母親就教我做時間管理與學習計畫,每天要寫多少評量、一周要複習多少章節,考前多久要開始衝刺,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成績多半名列前茅。
人生也差不多依樣畫葫蘆,如果二十七歲要結婚,二十三歲就要積極擇偶,好歹留給雙方四年的時間磨合;如果三十歲以前要生第一胎,二十九歲務必懷孕,不然到時候會來不及在產婦屆高齡前生下第二胎。若想成家立業兼顧,生小孩前勢必得爬上一席之地,產假後回崗位繼續工作,努力爭取下一次升官加薪的機會。
只要妥善安排或被安排,我就一定能達成目標,對此,我從未有過任何一絲質疑,凡是偏離計畫的不如預期,都會讓我焦慮不安、難以接受。
然而,三十歲初為人母後,我卻迎來了一連串的挫折與失控。
母乳不是業績,我無法控制乳房每天定量的產出;孩子不是機器,我無法預測他睡多久會醒來、喝多少奶量是足夠;為母不強,日夜勞累與睡眠不足,我無法確定自己究竟有沒有信心把孩子養大。
世事無常,我無法干預他人對生命的決策,隔壁鄰居帶著孩子離開世界,留給我莫名巨大的悲傷;遠離傷心地,舉家搬回娘家與父母同住,生活起居卻漸起摩擦,母親對我說:「我以為妳只是回來住一個禮拜而已,沒想到妳還真的把全家都搬來了?趕快找房子搬出去,不然妳和女婿一直住在娘家會沒出息。」
就這樣,我成了一個產後抑鬱的新手媽媽,以及暫住在娘家而因此沒出息的已婚女兒。唯一寬慰我的,是我在外商公司的經理職,掌管我非常喜歡的國際品牌電商網站,和情誼深厚的同事們一同奮戰,工作壓力不因我是產後婦女而減輕,回家後母親的臉色也不因我是職場女力而變得和藹慈祥。
當時好傻好天真,從沒想過三十歲當媽媽以後的人生,很多計畫並不管用。
愛與接納並沒有固定的形式
有一回,和外派回臺的友人相聚午餐,他說,別看他隻身在異地職場奮鬥,其實個中辛酸無人知曉,一覺醒來竟成了憂鬱症患者。他一通電話打給母親訴苦,說是想回家了,他的母親在話筒中傳聲:「回來吧,人沒事就好,家裡永遠是你的避風港。」
他坐在我對面,雲淡風輕地說著這段經歷,我早已淚灑餐桌,直視他的雙瞳,投以羨慕的眼光。想起我也曾在最需要被人同理安慰的時候,得到的並不是這麼直接了當的愛與接納。
搞不定嬰兒喝奶睡覺不是我的錯,鄰居離世留給我的悲傷也不是我的錯,逼不得已暫住在娘家更不是我的錯,沒有了學習計畫和評量考試,我連拖鞋該如何放置、瓦斯爐該如何清潔、地板該如何擦拭到一塵不染,都做不到娘家女主人的標準,在挫折低潮的時候,每天還被要求生活起居的所有細節,難道我都沒有頹廢哭泣的權利嗎?
我知道母親一定是愛我的,然而,人生驟然失序的我,在那個當下,從母親身上感受不到任何我所需要的溫柔包容與無條件支持,說不怨她恨她是騙人的。
多年以後,我能明白母親當時的所作所為是希望我振作,不要因為人生一時的挫折而喪志,雖然嚴苛,但她卻有始有終、問心無愧,對我是一貫的用心栽培與高標要求。
失序後的蛻變與省思
在強烈的憂鬱悲傷與工作家庭的多面夾擊下,我終究還是病了,反覆陰道炎、睡眠障礙與廣泛性焦慮症纏身,再怎麼鞭策我也無法馬上振作。
這病實在不討喜,人生目標得了便宜還賣乖,三十歲就扛不住命運的壓力,草莓世代果然太嫩。職場女性哪一個不是家庭工作兩頭燒?生命的來來去去在社會上層出不窮,誰又奈何得了?哪個女兒跟媽媽沒有母女衝突,此乃自古以來的老掉牙戲碼,我豈不是大驚小怪?
我大可以繼續按照世俗劇本隨波逐流,要麼忍辱內傷一輩子,要麼怨天尤人一輩子,但是我都不想啊!
那句「一直待在娘家會沒出息」的迫切,倒是讓我五感全開,新潮一點的說法,我不再像三十歲以前「靈肉分離」,三十歲以後的我,終於「靈魂覺醒」,充分地體驗憤怒、恨意、委屈、失落、悲傷、痛苦、恐懼、愧疚、同理、信任、慈悲、昇華、愛與寬恕,尤其針對母親、孩子和我自己。
從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釐清情緒覺察在我身心上演的化學作用,並試圖理解母親的教養對我造成的影響。我也成為了母親,這條養兒育女的漫漫長路,有哪些方針我該向她請益,又有哪些枷鎖是我不該世襲的?
三十歲以前,很幸運地有母親生養栽培,保我前半生平安順遂。三十歲以後,我再度從心理與她分娩,長出了豐厚的心靈羽翼,充滿自己的想法與覺知,告別過往、勇敢蛻變,我敢說:十分地有出息。萬分感恩與母親相愛相殺,更感恩失序病痛喚醒我的覺知,這是宇宙用毒藥包裝過的禮物,若不是刀刀見骨,沒到絕處怎麼會逢生?
這本書記錄了我從母女關係的衝突中,對三代親緣的省思,也是自我覺醒的經驗談。各篇章的故事情節,大抵是我記憶中的真實片段,或是我曾聚焦投射所創造的實相,事件真相無法還原,當事人或許也會做出一千萬種抗辯,但我的情緒感受卻是千真萬確,難以壓抑與隱忍,過往社會教育體制所缺乏的心靈素養,我倒是從這場失序中修習了學分,身為「靈魂伴侶」的母親與孩子,不僅功不可沒,更是讓我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愛。
希望我的心路歷程能帶給讀者勇氣與力量,願你看見逆境中的探光不在別處,而在你的心中。
名人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尚瑞君(作家、講師)
林佳樺(作家)
葉妍伶(未來鑄造空間創辦人)
劉中薇(知名作家/編劇)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媒體推薦:我們不想要成為母親的複製品,卻又從媽媽身上,看見愛是如何的滋養,又是如何的一刀兩刃。讓人感受彼此的存在,卻又矛盾受傷害。──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她在閱讀中得到強大的能量,找到生命中的解答;她在書寫中釋放壓力,勇敢地自我揭露。面...
章節試閱
同一個屋簷下
兒子出生後不到五個月,我因故舉家搬遷至母親新購的房子和父母同住。人們都說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我如此幸運,直接住進了每個女兒的靠山――那個名為「娘家」的地方。
然而,我卻是鬱鬱寡歡,身心狀態每況愈下,難以向他人傾訴,究竟一個女兒住在娘家,能有多憂鬱?
打個比方吧,一般媳婦住在婆家有多不自在,我住在娘家就有多不自在。
這個譬喻對婆婆不公平,對媽媽不公義,但是對不住婆媽了,暫且怪罪給修辭吧,這時候只有文字願意接納情緒傷口。
屋簷下的第一周
母親看我搬了那麼多東西進家門,一臉錯愕,尤其新生賀禮的尿布多箱,堆在她的主臥室門口走道,她看了難受,便開始拆箱,把尿布塞進櫃子,東塞一條,西塞一條。
我慌忙著想跟她解釋,口氣略帶急躁:「我等一下會自己收拾那些尿布。」
她突然如火山爆發,對著我大吼:「妳還真把妳家都搬來啦?好,算我多事了,但我告訴妳,這幾箱尿布擋住我的路了!」隨後,她把幾條尿布狠甩在地上,揚長而去。
那一天,我倔強地忍著脹奶痛楚而不擠不餵,一忍就是七小時,分秒必爭地收拾家當,如果我沒有在當天把一切收納妥當,她只會更加憤怒。
屋簷下的第一個月
也許是照顧嬰兒過於勞累,也許是退休生活突然被我們打擾,每天下班我一開門回家,門把才剛轉開,大門都還沒關上,便聽到母親甩房門回主臥室的聲音,她留下寶寶在客廳,換我接手。
見不著她的人,但甩門透露的不滿,在空氣中迴盪。
屋簷下的第二個月
寶寶白天送托,大幅減輕照顧負擔,開始見著她的人了。
有時她甩門後會累到睡著,有時她會板著臉出房門檢查家裡是否整潔依舊,叮囑我瓦斯爐要趁熱擦拭、孩子掉在地上的飯粒要用濕抹布用力擦乾淨、出門時拖鞋要放入鞋盒、孩子的用品不要佔用其他空間、不准鋪幼兒大地墊免得擋路、別再餵母奶不然她不知道要抓多少奶量。
拋光石英磚大概是太容易顯髒了,她時常蹲在地上從側面檢視,挑剔我這裡沒擦乾淨、那裡沒用力清理。
有一天,我帶著孩子在她的書房玩耍,她拿著拖地抹布進來,對著我說:「妳不要進來這個房間好不好?妳一直掉頭髮,我擦地很麻煩。」
屋簷下的半年
她甩門、臭臉、挑剔,以上天天重複,而我也沒擺過什麼好臉色。
新手媽媽的育兒樂趣,我自然是不曾享受過的,光是應付這些言語與要求,就足以令我窒息。
娘家,一夕之間成了著火的靠山。
***
我鮮少向人提起,如此自虐式的搬家,究竟所為何事?
起因特殊,特殊到我也難以輕易啟齒。
我原住處的隔壁鄰居帶著孩子自殺,獨留她先生心碎,也留給我莫名巨大的悲傷,為避免觸景傷情,也依風俗民情迴避,我才帶著必備衣物與育嬰用品,舉家搬回娘家借住一陣。在財務金流的限制下,娘家確實是在「物理上」最快能讓我容身的場域,只是母親在「心理上」無法給予我當下所需要的同理與安慰,感受不到愛與接納的我,著實受傷很深。
有些漫畫家會把女兒回娘家畫得很像廢柴,吃完飯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等著媽媽切水果。
不不不,這些都畫錯了,我要是吃完飯躺在沙發上軟爛,很快就會被質問:「碗洗了嗎?桌子擦了嗎?地板清乾淨了嗎?」
身為家教良好的女兒,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後來跟著先生回公婆家,我更認為漫畫家真的是畫反了。
孩子在婆家用餐又掉了一地米飯,我看著被玷汙的木地板發慌,急急忙忙跪在地上猛擦,婆婆見狀走過來,疑惑地對著我說:「媳婦妳在幹麼?為什麼要跪著擦地板?我等一下拿掃把掃掃就好了啊。妳不要跪著擦地喔!」
語畢,她去前陽臺拿掃把進來,三兩下就把飯粒掃光。
那個畫面讓我震懾不已,原來陽臺有灰塵的掃把可以拿進來掃餐廳?原來孩子吃飯掉飯粒我不必馬上擦拭?原來我不必因地板髒汙而覺得惶恐?原來我不必為了怕長輩生氣而處處小心謹慎?最恍然大悟的是,我早已被訓練成繃緊的神經,鎖死的發條,隨時可能斷裂。
躺在婆婆家的沙發上,吃著婆婆剛切好的水果,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不羈,但是這種心情幾乎找不到同溫層。
只有我,與眾不同的孤獨。
屋簷下家的期待
我很喜歡電影《腦筋急轉彎》詮釋大腦的情緒與記憶,十一歲主角萊莉的腦中,有五種表現情緒的模式:快樂、憂傷、厭惡、恐懼和憤怒,她因父親工作轉職而舉家從明尼蘇達州搬遷至舊金山,新居環境與她的期望相去甚遠,又得試圖振作融入新生活,但內心的憂傷卻如排山倒海襲來,導致搬家成了她抑鬱的核心記憶。腦中情緒幾經翻騰,電影的最後萊莉離家出走失敗,回到家哭著向父母承認自己懷念昔日在明尼蘇達州的生活,得到了父母的體諒與安慰,一家人相擁而泣,破涕為笑。情緒歷經悲喜,形成嶄新的家庭核心記憶。
初為人母後又因故舉家搬遷至娘家,我的腦中也上演了如此複雜的情緒,明知應該感謝母親願意支援,我努力強顏歡笑振作,但那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像個遭逢人生巨變的小女孩,每天過得戰戰兢兢、動輒得咎,一股委屈和怨懟的熊熊火焰在我心底燃燒,但我只能拿冰冷的孝與感恩嘗試滅火,那股悶燒的灰燼,嗆得我滿腔瘡疤。我並沒有預期,在人生挫折低潮時,還得把生活細節照顧得處處讓人滿意,自主權盡失,被剝奪感再次襲來,我對母親說話的口氣時而帶著驚嚇恐懼、時而帶著荊棘怒氣,她也不遑多讓地回敬我三分。
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我在搬家的轉折中,丟失了我的快樂,正向能量像個洩氣的氣球,萎縮在地。對母親威嚴的恐懼,讓我求得在屋簷下苟且生存,我加以還之厭惡與憤怒,為想被溫柔善待的盼望導航。
衝突中,我想我是忘了好好表現我的憂傷。
憂傷,可以使我們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能開啟觸角去感受別人的愛與關懷,使得悲傷痛苦過後的快樂更加刻骨銘心。
我能回娘家和母親同住的「幸運」,來自於社會悲劇的「不幸」。幸與不幸,都是我們當下認為的別無選擇。在別無選擇下,我意外地承擔了「在母愛中失戀」,也承擔了對生命輕重的省思。
社會悲劇離我太近了,我有太多的疑惑與不捨,不知往何處宣洩。我期待母親能夠像《腦筋急轉彎》中萊莉的媽媽一樣擁抱我的無助,給予我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但母親只是單純地認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再怎樣消沉,生活起居該有的規矩還是得遵守。
如果當時我能在一開始就抱著母親痛哭一場,娓娓訴說我的憂傷與感受,告訴她我同情共感鄰居和孩子的死亡,以及我像萊莉一樣不適應娘家新居的生活,或許我們就能互相傾聽與理解,「家」其實沒有固定的形狀,母女之間的愛,也可能存在於凝結的冷空氣中。
母親在屋簷下用規矩畫成的家,成得了方圓,也成了我探索情緒覺察的敲門磚。
嗨!內在小孩
住在娘家的種種不適,讓我羞於啟齒我的遭遇,深怕被貼上「不孝」與「不知感恩」的標籤,我只能在夜深人靜時,默默舔拭我的傷痛,一舔就是半年。
嘴巴難以開口的話語,全寄託於心理諮商及其他作者的書寫。說來非常慚愧,打從有升學壓力以來,我幾乎沒再讀過教科書以外的「課外書」,若對於人生有任何疑難雜症,母親多半足以扮演足智多謀的角色,回家誠心問事,三言兩語便有了方向與答案,快速又有效果,閱讀對我來說,無疑是大海撈針。
猶記剛踏入職場之時,主管眾多,且每個人個性迥異,有的論事明理、有的情緒激昂,無所適從的我,在各部門間周旋得很疲憊,回家請母親開示,母親一句「順著毛摸,沒事」,勝過書中千言萬語。
當角色置換,輪到我和母親之間有衝突了,我該去找誰問事呢?
藉由書寫認回受傷的自己無助的雙手,往書海裡撈針,偏偏在那個時空中,不費吹灰之力地撈到了當時的新書《跟家庭的傷說再見》。這根針,不是普通針線的針,而是針灸的針,直落我的死穴,鬆開了我和母親之間的誤會冤結。
封面上那段「不敢說出口的祕密,最需要被聽見」吸引著我的目光,急著翻開扉頁,冀望拋開「家鎖」,讓自己的心靈自由。
作者周志建老師在書中寫了很多有關「故事療癒」的案例,鼓勵讀者說出(或寫出)自己的創傷故事,誠實面對痛苦與傷口,接納自己受傷的情緒,才能把自己「認回來」,勇敢地當「內在小孩」的母親。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內在小孩」這個詞彙,原來,我的內心還住著一個人,一個受傷的小女孩,正是因為她恐懼、驚嚇、憤怒、失落、沮喪、憂傷,才讓我鬱鬱寡歡,而我永遠都有機會施展我的權利,好好保護我的內在小孩。
邊哭邊讀這本書,胸口好悶,我真的敢寫出我的心情與故事嗎?寫完要給母親看嗎?還是默默地刪除算了?
書本看穿我的膽怯,周志建老師繼續寫道:「人之所以活得痛苦不堪,都是因為你不敢面對痛苦與傷口。當你否定痛苦、否定過去時,你就是在否定生命。
「說故事,其實就是在幫助你我﹃誠實面對自己﹄。這也是所有的心理治療,最想做的事。
「當你澈澈底底地認回了那個受傷的自己、焦慮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我們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有了這本書撐腰,我文思泉湧地寫下成年後給母親的第一篇作文,有別於小時候手寫母親節卡片的雀躍心情,這一次是眼淚沾濕了手機通訊的螢幕。
「媽,我的心受傷了。
前天,飢腸轆轆的我,煮麵不小心溢了麵湯,灑了整個瓦斯爐,我好害怕妳生氣,妳可能沒看見,我因為恐懼,已經在發現溢湯的當下冒著被燙傷的危險,急急忙忙用紙把大部分的湯吸乾。我說我會清理的,但妳出門前還是拿起了瓦斯爐上的鐵架提醒我要清理,並責怪我上次的健忘。那個當下,我覺得自己又被否定,在妳心中,我存在的價值不如一個髒掉的瓦斯爐、不如拋光石英磚上的一根頭髮、不如一片可能被刮壞的窗簾、不如一雙放錯位置的拖鞋。
搬來這裡後,打擾妳的生活,佔用妳的空間,我真的很抱歉,但我也因此極度不快樂,回到家戰戰兢兢,深怕做錯什麼又惹妳生氣不開心。
這半年以來,睡眠障礙糾纏我,生理心理都傷痕累累,做了幾次心理治療,我才發現,原來我脆弱得像個怕闖禍的小女孩,渴望小時候母親的愛與關懷,我難以接受一夕之間我怎麼就不是妳疼愛的寶貝女兒了?我們像小時候那樣的親密,怎麼這麼容易就被新家的起居給磨光了?
這個新房子,搶走了我的母親。
這裡是家也不是家,我像個房客在這裡苟活,得到的回應總是『多心,別太在意』的二度傷害,我只是想勇敢地告訴妳,這些生活上的耳提面命,我受傷很深,那段曾經親密的母女關係一下子變了調,我必須正視這樣的創傷。我想試著了解妳,了解這樣的母親,也勇敢當我自己的母親。
我相信妳不是有意讓我受傷,但是我的心受傷是個事實,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才有辦法療傷走出來,為了坦然面對這一切,猶豫許久,我選擇誠實說出來,解救我內心害怕闖禍的小女孩,謝謝妳願意接納那個小女孩,也謝謝妳被迫接受我的誠實,愛妳。
媽,我真的還是很愛妳的喔,我時常複習以前我們的甜蜜回憶:懷孕偷吃泡麵、出國旅遊、跟爸爸玩躲貓貓、做蛋糕、串手鍊,那些我還沒當媽前的回憶,只屬於我們的回憶。
謝謝妳和爸爸幫忙照顧孫子,我希望妳和爸爸能快樂地過退休生活,不要被我們綁住。如果妳想出去上課、跟朋友出去玩,我們都願意配合。我喜歡看見快樂的妳,妳每次上課回來,很有成就感地分享烹飪作品,那個妳神采飛揚,很美、很快樂,我很喜歡,愛妳。」
子夜四點,按下送出鍵,沒有人批改的作文,只能倚靠絕處逢生的勇氣。
療癒為親子關係開啟新的可能
清晨五點,螢幕那端顯示已讀。
母親回訊,不改本色地解釋了生活起居應有的規矩與禮貌,苦惱她溝通不擅言詞,又讓我多心,以後還是少說話為妙。她說她還是很愛我的,叮囑我要好好把孩子養育成人,我終究會明白母親的愛,每個階段的成長皆有傷痛,傷會自癒,因為愛。
我哭紅腫了雙眼去上班,日升日落照常運轉,我的內心竟覺得自由踏實許多,上緊的發條突然鬆開,音梳彈奏出如釋重負的眼淚。原來周志建老師說的是真的,如果我們不去認回驚恐的內在小孩,人將一輩子驚恐不安。這篇由情緒導航的作文,無懼世俗的任何批判、教條與標籤,不僅認回了我的內在小孩,也一同認回了我的母親與寬容。
內在小孩在百轉千迴中顯示了已讀,並回訊:「順著毛摸,沒事。」
嗨!初次見面,我的內在小孩。適逢兒子的一歲生日,我和內在小孩初識擁抱,一年內,我彷彿當了兩次母親。
自從摸順了內在小孩的情緒,讓我明白,很多旁人無法感同身受的幽暗,並不是自尋煩惱,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內在小孩真的像個受傷的孩子一樣,尚不知宇宙萬物的兼容並蓄,也不懂得跳脫框架讓思考迴路轉彎,迷失在死胡同的孩子,任誰都應該心疼他的傷口。
幾個月後,兒子牙牙學語,已經懂得表現喜怒哀樂;到幾年後,兒子會鬧脾氣了,開始執拗哭泣生悶氣,我的情緒也難免起波瀾,但我早已習得如何安撫內在小孩,看穿表面行為下的情緒密碼――我的密碼與孩子的密碼,讓我及早覺察我們彼此該冷靜梳理。昔日令我驚恐的母女關係,竟為我構築雙向傾聽溝通的母子關係,我反覆細讀那篇寫給母親的作文,內在小孩的眼淚與傷,都綻放著和煦的光。
同一個屋簷下
兒子出生後不到五個月,我因故舉家搬遷至母親新購的房子和父母同住。人們都說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我如此幸運,直接住進了每個女兒的靠山――那個名為「娘家」的地方。
然而,我卻是鬱鬱寡歡,身心狀態每況愈下,難以向他人傾訴,究竟一個女兒住在娘家,能有多憂鬱?
打個比方吧,一般媳婦住在婆家有多不自在,我住在娘家就有多不自在。
這個譬喻對婆婆不公平,對媽媽不公義,但是對不住婆媽了,暫且怪罪給修辭吧,這時候只有文字願意接納情緒傷口。
屋簷下的第一周
母親看我搬了那麼多東西進家門,一臉錯愕,尤...
目錄
楔子──三十失序
輯一從頂峰墜落
初為人母的矛盾
同一個屋簷下
嗨!內在小孩
病裡尋根
五味雜陳的母親節
房子再見
輯二在低谷探光
分家。新家
時間慢走
解密兒子
從書裡找藥方
承認脆弱不軟弱
遲來的道歉
輯三穿越時空的指北針
腹中的藥師佛
願力大於業力
氧氣罩
衣櫃裡的祝福
小雲朵上的約定
持家探戈
輯四心是回家的路
見血
微小的恩人
枕邊說心事
鏡頭下的暗潮
酵母
化恐懼為愛
後記──後來的我們
楔子──三十失序
輯一從頂峰墜落
初為人母的矛盾
同一個屋簷下
嗨!內在小孩
病裡尋根
五味雜陳的母親節
房子再見
輯二在低谷探光
分家。新家
時間慢走
解密兒子
從書裡找藥方
承認脆弱不軟弱
遲來的道歉
輯三穿越時空的指北針
腹中的藥師佛
願力大於業力
氧氣罩
衣櫃裡的祝福
小雲朵上的約定
持家探戈
輯四心是回家的路
見血
微小的恩人
枕邊說心事
鏡頭下的暗潮
酵母
化恐懼為愛
後記──後來的我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