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超過半世紀的臺灣圍棋史縮影,棋界各路高手、圍棋愛好者的青春與回憶。
*海峰棋院院長楊泰雄─臺灣圍棋的推行者,在臺灣棋壇闖蕩一甲子的珍貴見證!
*一部真實的棋路歷程,如果您看過日本卡通《棋靈王》,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關於臺灣棋界的「棋人棋事」。
對許多圍棋愛好者而言,圍棋與棋界的人、事、物,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一部臺灣圍棋界值得珍藏的故事與記憶,許多早期圍棋的十大名手、業餘高手、圍棋的愛好者、比賽的贊助者等,在作者的妙筆下,形象鮮明,彷彿讓讀者重溫了各大比賽,以及關於棋界的各個大小事。
作者除了記錄下自身在圍棋界走過一甲子的心路歷程,也重閱過去所有資料,包括圍棋雜誌、媒體報導、棋會會議記錄、棋院行事記錄等,就事件日期和內容詳加比對,也親訪當事人,務求實證。完成這本回憶錄,除了記錄個人一生的圍棋之旅,也希望為日後史家保留真實的參考資料,讓每一位棋界的棋人們的青春與奮鬥的足跡留在棋史裡。
作者簡介:
楊泰雄
生日 1949 年7月3日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Austin)語言教育博士(Ph.D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業餘圍棋七段
經歷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創辦人
財團法人海峰棋院院長
現任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副理事長
臺北市圍棋文化協會副理事長
圍棋著作
《詰棋三昧》、《無心:圍棋與佛教》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弈園
臺灣早期圍棋發展的中心在「弈園」。沒有弈園,臺灣圍棋不會有今日的發展。
民國40年,原先發軔於重慶的「中國圍棋協會」在臺復會,由時任參謀總長的周至柔擔任會長。臺灣圍棋人口本來不多,大陸變色後,許多圍棋高手陸續來臺,棋界才開始熱鬧起來。由於大陸棋友的推動,才有圍棋協會的復會。有了圍棋組織後,就需要一個辦公及棋友交流之處。當時臺北只有一兩家棋社,地方小,人流少,難以長久維持,不適合作為棋會的會所。民國41年圍棋協會邀請吳清源返臺,贈予「大國手」榮銜,就沒有一個「家」可以作為接待場所。
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當時叫介壽路。在介壽路與懷寧街口處有一間茶店,面對總統府,背依大片公園,又靠近臺北車站,地點很好。剛好茶店準備歇業,棋會理事袁惕素召集四十多位棋友認股,籌足資金,將其頂下,「弈園棋社」就在民國42年元月開幕了。
弈園所在本屬公地,臺北市政府一直有意收回。但棋會領導人周至柔是政界要人,在46年更擔任臺灣省主席,聲威顯赫。有他力保,弈園屹立在總統府旁近三十年,成為中國圍棋會總壇也有二十年之久。
弈園風情
弈園棋社是棟平房建築,入口處懸著一幅張北海教授所題,嵌有弈園兩字的門聯:「弈局似長安,一不留神成浩劫。園林亦祇樹,且來歇腳喝杯茶。」上聯從杜甫詩句:「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化出。下聯「祇樹」指佛經中的「祇樹給孤獨園」,乃是印度舍衛城內釋迦牟尼佛講經之處。此聯將弈園比喻成修道場所。不過當時我學淺,不解其中深意,只感覺全聯雅俗兼具,既可言傳,也可意會,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後遇見舊友,談起這幅代表「弈園」風味的聯語,大都記不得全貌。
弈園進門後可見左右兩個弈棋廳。右廳較小,專屬象棋棋友。我在弈園期間,絕少踏入,感覺像是另一個世界。左大廳是圍棋廳,相當寬敞,可容五、六十人下棋。大廳有偏門,出去就是大公園(當時名新公園,現在改名為二二八公園)。進了棋社,有時放下棋子,到公園透透氣,舒緩心神,也是一樂。林海峰小時候,由爸爸帶到弈園。爸爸下棋,他就跑到公園玩耍。爸爸輸棋了,就跟對手說:「你不要走,我叫我孩子來報仇。」於是到公園裡把兒子找回來下棋。只見林海峰隨手落子,就把對手殺得大敗。這是弈園老棋友津津樂道的故事。在弈園下棋,蟬聲伴隨落子聲,樹蔭不時灑落棋盤上,一派幽然境界。弈園歇業後,我在臺北跑過多家棋社,都是在高樓大廈裡進出,此情此景已成絕響。
弈園開張後,立刻成為推行圍棋的重鎮。它既是圍棋協會總壇,重要的比賽都在這裡舉行,推廣的活動也在這裡規劃。中國圍棋協會復會後,曾與橋牌界合作,出了《棋橋》雜誌(41年),有了「弈園」做辦公室,《圍棋》雜誌於民國45年獨立創刊,這是我學棋時代的精神食糧。
弈園平時就有很多高手下棋,遇到比賽,更是冠蓋雲集,四○及五○年代有所謂「十大名手」,在這裡都可以遇見。當時沒有獨立的比賽室,比賽多在大廳舉行,引來多人圍觀。有了觀摩名手的機會,還有好敵手相互切磋,提升棋力,對於有志上達的棋友而言,沒有比弈園更好的地方了。如果我只是在學校裡下棋,未曾到過弈園,我對圍棋的情感與棋上的造詣必然與今不同。後來在弈園下棋,成為職業棋士的陳永安、陳秋龍、陳士等人相信會有同感。
一般人所了解的棋社就是下棋的地方。但以前的棋社,除了下棋,還是喝茶聊天的好地方。現代人要聊天有很多地方可去,也不一定喝茶,棋社這方面的功能因此逐漸失去。弈園可說是末代的舊式棋社。現代棋社有飲水機,加熱水要自助。弈園則是由跑堂提著熱水壺,應客人叫喚,隨時過來添水,多了一份人情的互動。弈園茶資六元,泡一杯茶後,隨你消閒終日。棋社也有廚房提供麵食,必點的是排骨麵,滷排骨軟嫩可口,令人回味。聯考日我在弈園的午餐當然就是排骨麵。排骨麵和鄰近不遠(懷寧+ 衡陽街口)「公園號」的酸梅湯是跑弈園的許多學生棋友共同的回憶。
跑弈園者多為常客,彼此熟稔後,稱呼不用姓氏,而用綽號,像大將、冠軍、宗兄、小哥哥等。我到弈園認識許多棋友,只知其號不知其名。因為我是晚輩,以綽號招呼對方不禮貌,只能打聽其姓氏,以先生稱呼之。至於同輩棋友,以綽號相呼,此起彼落,彼此還互相打趣,聽在耳中,令人感覺格外溫馨。
十大名手
在四○年代,臺灣幾乎沒有公開的比賽,棋社就成為高手的競技場。弈園開張後,因為地點環境皆優,成為高手雲集之地。我到弈園之初,即風聞棋壇有「十大名手」,而這些名手就在棋社裡下棋。懷著崇拜的心理,我當然想認識他們。
「十大名手」包括:吳滌生、張恆甫、黃水生、唐景賢、周傳諤、胡哲讓、陳翔文、凌潔泉、董之侃、郭哲卿等。其中黃水生與郭哲卿是本土棋士,其餘皆是光復後從大陸陸續來臺者。我在弈園前前後後見過八位名手,董之侃與郭哲卿則未曾謀面(也可能是見面不識)。董之侃是林海峰的啟蒙老師,郭哲卿在五○年代聽說已退出棋壇。
弈園裡時常見到的是張恆甫、周傳諤、唐景賢、陳翔文、凌潔泉五人。初見時我因棋低,跟他們沒有下棋的機會,頂多是伴隨其他棋友一旁觀棋。張恆甫對棋友相當親切,粉絲最多。他是上海人,棋社有一批同鄉,彼此鄉音交談,我因此學會幾句上海話。有一位邱梁,具有段位棋力,張恆甫喜歡逗他。邱的年紀看來大於張,張卻叫他「小邱梁」。兩人下棋,邱下不過張,嘴巴卻不認輸,喜歡說:「吾不過水便都都」(我隨便下下而已)。
周傳諤棋癮很大,一到棋社就下個不停。他喜歡殺棋,不喜收官,綽號「老虎」。他不挑對手,不拘對子或讓子,還會主動找年輕人下。我晉段後才開始與張恆甫、周傳諤交手,也與二老培養了深厚友誼,交情一直延續到後弈園時期。我們的互動下文另有敘述。
唐景賢是名手中最年長者,大家都稱他為「老將」。他看來仙風道骨,仰之彌高,乃是我到弈園後最早接觸的名手。「老將」喜歡研究中國清代古譜。棋社裡有一個小房間,乃是《圍棋》雜誌的編輯室,「老將」時常利用來擺棋研究。當時我只知有日本棋譜,對清代棋事完全無知,看見他手中的古譜,出於好奇,問了一些問題,開啟了我們的互動關係。言談中我了解他非常推崇古人的棋藝,認為范西屏、施襄夏等清代高手可以授他四子。「老將」為人謙虛,在雜誌上解說棋譜,總是冠上我見、淺解、我的拙見等語。因為景仰其風範,我為建中為棋社找老師時,很自然地找上他。以名手之尊到學校教棋,他也是第一人。
陳翔文與凌潔泉下棋對象以熟人居多,較少與後輩互動。據說陳翔文中年才學棋,卻能迅速躋身高手之林。印象中他是位落子謹慎,棋品絕佳之君子棋士。凌潔泉紅光滿面,看來身體很硬朗。不過他下棋只為消遣,幾乎不參加比賽,是名手中最低調的一位。
吳滌生是吳大國手之兄,他在臺灣圍棋發軔初期,以白水閣筆名在《新生報》主持圍棋專欄,推廣圍棋近三十年,貢獻厥偉。黃水生在日據時期代表臺灣赴日參加比賽,日人譽為「臺灣本因坊」。兩人平常不在弈園下棋,有比賽才出現。黃水生在家中設「水生棋塾」,指導後進,新生代棋手王懷琦、陳國興、王學傳等皆出自門下。我曾在升段賽中向黃水生請教一局。我與吳滌生的棋緣則要等到二十年後。
最後一位名手胡哲讓,之前在海外工作,我晉段後他回國參加比賽才認識。比賽碰到兩次,算是很有緣。胡哲讓下棋認真,遇到複雜局面一定長考,因此綽號「魔王」(魔與磨同音)。記得第一次對陣,雙方都不斷長考,只為打一個劫,搞得盤面凌亂不堪,無法清楚點空。結局是我半目險勝,當時感覺氣力都已耗盡。胡哲讓比吳大國手年長兩歲,纏功與耐力卻一點都不輸年輕人。
我曾經好奇十大名手的名號是如何得來的。當時棋界並沒有公開的比賽,又如何把這些高手湊在一起?民國55年《中華日報》與中國圍棋會共同舉辦「中華第一名位賽」,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新聞棋賽。在那之前,偶而會有報社邀請兩位高手下十局賽。弈園開張之前,高手多聚集在「新生」、「南亞」,等規模較小的棋社切磋,經過好事者渲染,就有所謂「五虎將」、「四金剛」等稱呼。後來棋友認定的高手增加,便湊齊十人,成為「十大名手」。所以「名手」的來由是透過棋友「票選」,而非經過比賽認證。依我觀察,「十大名手」棋力並非等高,張恆甫、吳滌生、黃水生屬於第一線,唐景賢與周傳諤則介於第一與二線之間。第一屆「中華第一名位」由八人循環產生,其中五人由棋友海選,其他由中國圍棋會指定。被指定者正是張吳黃三人,可見他們棋力較強已有公論。
第二章 弈園
臺灣早期圍棋發展的中心在「弈園」。沒有弈園,臺灣圍棋不會有今日的發展。
民國40年,原先發軔於重慶的「中國圍棋協會」在臺復會,由時任參謀總長的周至柔擔任會長。臺灣圍棋人口本來不多,大陸變色後,許多圍棋高手陸續來臺,棋界才開始熱鬧起來。由於大陸棋友的推動,才有圍棋協會的復會。有了圍棋組織後,就需要一個辦公及棋友交流之處。當時臺北只有一兩家棋社,地方小,人流少,難以長久維持,不適合作為棋會的會所。民國41年圍棋協會邀請吳清源返臺,贈予「大國手」榮銜,就沒有一個「家」可以作為接待場所。
...
推薦序
推薦序
何信仁(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理事長)
楊泰雄老師的新作—《棋路一甲子》,堪稱是臺灣圍棋發展的一部全像圖。楊老師不但喜愛下棋,也親自參與了數個圍棋團體的創立,他對於圍棋的熱情,不管身處何處,總是不曾稍減。
書中的人物,是早期圍棋的十大名手、業餘高手、圍棋的愛好者、比賽的贊助者等,都在楊老師的妙筆中活了過來,讓讀者們重溫了圍棋界的美好回憶。
希望這一甲子的回憶,能讓未來更多的圍棋人知道,有那麼多的前輩,為了圍棋付出了許多青春、汗水,並更珍惜現在的環境,努力再創造下一個甲子的棋運。
推薦序
何信仁(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理事長)
楊泰雄老師的新作—《棋路一甲子》,堪稱是臺灣圍棋發展的一部全像圖。楊老師不但喜愛下棋,也親自參與了數個圍棋團體的創立,他對於圍棋的熱情,不管身處何處,總是不曾稍減。
書中的人物,是早期圍棋的十大名手、業餘高手、圍棋的愛好者、比賽的贊助者等,都在楊老師的妙筆中活了過來,讓讀者們重溫了圍棋界的美好回憶。
希望這一甲子的回憶,能讓未來更多的圍棋人知道,有那麼多的前輩,為了圍棋付出了許多青春、汗水,並更珍惜現在的環境,努力再創造下一個甲子的棋運。
作者序
自序
自從初中畢業,學會圍棋後,我這一生就與圍棋結下不解之緣。雖然我非職業棋士,也從未以棋營生,圍棋卻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先是努力追求棋道,成為一名參加比賽,努力在棋壇闖出名號的棋士。然而因緣際會,我從棋士身分轉變成為一個圍棋推行者,數十年不渝。我創辦雜誌,設立圍棋協會,又長期在海峰棋院任事,如此走在棋路上,前後一甲子。這期間,發生於棋壇之大小情事,我若非親身參與,也多有牽扯。因此我認為將個人經歷,透過回憶,記錄下來,正可為超過半世紀的臺灣棋史作一見證。
臺灣圍棋自民國四○年代開始發展,至今不過七十餘年,恰與我一生交疊。鑒於這層深厚的淵源,我在垂暮之年,興起寫作一部棋史的念頭。然而寫史工程浩大,才、學、識、德缺一不可,我力有未逮。同時我是局中人,所謂當局者迷,寫來或有不客觀之瑕,因此這工作尚待有心來者。退而求其次,我完成這本回憶錄,除了記錄個人一生的圍棋之旅,也希望為日後史家保留真實的參考資料。由於此一懸念,我在寫作過程中,不敢僅憑個人回憶隨意落筆,而是小心謹慎,重閱過去所有資料,包括圍棋雜誌、媒體報導、棋會會議記錄、棋院行事記錄等,就事件日期和內容詳加比對,也親訪當事人,務求實證。因此歷經兩年多,本書才得以完成。
關於部分臺灣棋史,坊間曾有專書披露,也有人加以引用,寫成學術研究論文。不過我發現其中有些資訊,來源是二手傳播或未經求證的片面媒體報導,因而有所謬誤。本書以個人經驗提供第一手資料,希望予以匡正。
個人推行圍棋的生涯,歷經先破後立的過程。讀者或許對於我與棋界當權者抗爭的許多故事感到興趣,但我更希望讀者注意到,在我努力為棋界有所建設時,有許多人士也以相同的熱忱,默默地的提供支持與贊助。表揚這些同志,讓他們的足跡留在棋史裡,才是書寫本回憶錄最主要的目的。
人生如棋。我走過一甲子的人生棋局終有落幕之時。掩卷之際,除了感嘆時光荏苒,一個問題一閃而過:此生如果未曾有過圍棋,不知是何光景?既然落子無悔,此問無解。
是為序。
楊泰雄
民國111 年5 月
自序
自從初中畢業,學會圍棋後,我這一生就與圍棋結下不解之緣。雖然我非職業棋士,也從未以棋營生,圍棋卻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先是努力追求棋道,成為一名參加比賽,努力在棋壇闖出名號的棋士。然而因緣際會,我從棋士身分轉變成為一個圍棋推行者,數十年不渝。我創辦雜誌,設立圍棋協會,又長期在海峰棋院任事,如此走在棋路上,前後一甲子。這期間,發生於棋壇之大小情事,我若非親身參與,也多有牽扯。因此我認為將個人經歷,透過回憶,記錄下來,正可為超過半世紀的臺灣棋史作一見證。
臺灣圍棋自民國四○年代開始發...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第一章 初識圍棋
第二章 弈園
第三章 大學棋道
第四章 南臺棋蹤
第五章 棋壇新局
第六章 美國棋緣(一)
第七章 征戰新聞棋
第八章 圍棋官司
第九章 《圍棋天地》
第十章 美國棋緣(二)
第十一章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
第十二章 海峰文教基金會
第十三章 海峰棋院
第十四章 百年新象
第十五章 退與休
第十六章 棋人棋事瑣憶
推薦序
自序
第一章 初識圍棋
第二章 弈園
第三章 大學棋道
第四章 南臺棋蹤
第五章 棋壇新局
第六章 美國棋緣(一)
第七章 征戰新聞棋
第八章 圍棋官司
第九章 《圍棋天地》
第十章 美國棋緣(二)
第十一章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
第十二章 海峰文教基金會
第十三章 海峰棋院
第十四章 百年新象
第十五章 退與休
第十六章 棋人棋事瑣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