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本書乃錢穆先生以當時新學術門類探討中國學術傳統之作
詳述中西學術思想史之異同
引導我們從中國學術舊傳統出發
進而迎合時代新潮流
中國重和合會通,西方重分別獨立,一切人生及學術,無不皆然。遠自《漢書‧藝文志》,下及清代《四庫全書》,讀其目錄,中國學術舊傳統大體可知。近代國人一慕西化,大學分院分系,乃及社會學人論學,門類風格,煥然一新。即如宗教、科學、哲學諸名稱,皆譯自西方,為中國所本無。既無此名詞,亦無此觀念,又何能成此學術?今國人乃以新觀念評舊學術,遂見其無一而當。
本書即就近代國人所承認之學術新門類及其新觀念,還就舊傳統,指出其本屬相通及互有得失處。既具體條舉諸例,並諸條加以詳細發揮。使讀此書者,一則可以明瞭中西雙方學術思想史之本有相異處,再則可以由學術舊傳統,迎合時代新潮流,而創開一新學術之門戶,以待後人之繼續邁進。
【本書特色】
1.錢穆先生以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音樂等十二種新門類,闡述中西新舊學術思想之異同。
2.面對西學東漸的趨勢,錢穆先生認為今日之西學與中國學術,有可會通之處,希冀能藉由本書喚起國人對中國學術之重視。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作者序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將先生上述作品全數改版完成,搭配極具整體感,質樸素雅、簡潔大方的書封設計,期能以全新面貌,帶領讀者認識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序
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民國以來,中國學術界分門別類,務為專家,與中國傳統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循至返讀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響將來學術之發展實大,不可不加以討論。
晚清之末,中國有兩大學人,一康有為,一章炳麟。其時已西化東漸,而兩人成學皆在國內,未出國門一步。故其學皆承舊傳統。康氏主今文經學,章氏則主古文經學。而世風已變,兩人雖同治經學,其崇儒尊孔之意實不純,皆欲旁通釋氏以為變。康氏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並自號長素,其意已欲凌駕孔子。其為《大同書》,雖據《小戴禮記‧禮運篇》「大同」一語為號召,但其書內容多採釋氏。惟康氏早已致力實際政治,謀求變法維新,故其宏揚釋氏者並不顯。章氏以為文排滿下獄,在獄中讀釋氏書,即一意尊釋,而排滿之意則無變。自號太炎,乃尊顧炎武之不仕清廷,而亦顯有凌駕顧氏之意。此下著書,皆崇釋抑儒,孔子地位遠在釋迦之下。如其著《國故論衡》,一切中國舊傳統只以「國故」二字括淨。「論衡」則僅主批評,不加闡申。故曰:「中國有一王充,乃可無恥。」其鄙斥傳統之意,則更昭之矣。惟其書文字艱抝,故其風亦不揚。
章氏去日本,從學者甚眾,然皆務專門,尠通學。惟黃侃一人,最為章氏門人所敬,則以其猶守通學舊軌。康氏門人少,惟梁啟超任公一人,早年曾去湘,故亦受湘學影響,知尊湘鄉曾氏。先創《新民叢報》,後改為《國風報》。創刊辭中大意謂,國風相異,英法皆然,中國亦當然。其識卓矣。後為《歐洲戰役史論》,敘述當時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來源,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如任公,實當為一史學巨擘。惜其一遵師旨從事變法維新之政治活動,未能專心為學,遂亦未臻於大成。
及第一次歐洲戰役既畢,任公遊歐歸來,草為《歐遊心影錄》一書。大意謂,歐洲文化流弊已顯,中國文化再當宣揚。其見解已遠超其師康有為遊歐歸來所草《十三國遊記》之上,而亦與太炎大不同。惜任公為學,未精未純,又不壽,年未六十即辭世,此誠大可惋悼矣。
與梁任公同在北平講學者有王國維靜安。先治西學,提倡《紅樓夢》。新文學運動受其影響甚大。然靜安終以專治國故,名震一世。當時競治殷墟龜甲文,而國維教學者,應先通許氏《說文》為基礎。可謂當矣。惜靜安亦不壽,先任公而卒,亦大堪惋悼。
胡適之早年遊學美國,歸而任教於北京大學,時任公、靜安亦同在北平。適之以後生晚學,新歸國,即克與任公、靜安鼎足並峙。抑且其名乃漸超任公、靜安而上之。蓋自道咸以來,內憂外患,紛起迭乘,國人思變心切,舊學日遭懷疑,群盼西化,能資拯救。任公以舊學加入新思想,雖承其師康氏,而所學實有變。適之則逕依西學來講國故,大體則有採於太炎之《國故論衡》。惟適之不尊釋。其主西化,亦不尊耶。而其譏評國故,則激昂有更超太炎之上者。獨靜安於時局政事遠離,而曾為宣統師,乃至以留辮投湖自盡。故三人中,適之乃獨為一時想望所歸。而新文化運動乃竟掩脅塵囂,無與抗衡。風氣之變,亦誠有難言者。
舊學宏博,既需會通,又求切合時宜,其事不易。尋瑕索疵,漫肆批評,則不難。適之又提倡新文學白話文,可以脫離舊學大傳統,不經勤學,即成專家。誰不願踴躍以赴。其門弟子顧頡剛,承康氏「託古改制」義,唱為疑古,著《古史辨》一書,尤不脛而走,馳譽海內外,與適之齊名。同時有馮友蘭芝生,繼適之《中國哲學史》首冊之後,續為《中國哲學史》一書,書中多採任公諸人批駁胡氏意,其書亦與適之書同負盛名。對日抗戰時,余與芝生同在湘之南嶽,以新撰《新理學》手稿示余,囑參加意見。余告以君書批評朱子,不當專限「理氣」一問題,朱子論「心性」,亦當注意。又其論「鬼神」,與西方宗教科學均有關,似亦宜涉及。芝生依余意,增〈鬼神〉一篇。並告余,朱子論心性,無甚深意,故不再及。並在西南聯大作講演,謂彼治哲學,乃為神學;余治史學,則為鬼學。專家學者,率置其專學以外於不論,否則必加輕鄙,惟重己學有如此。於是文學、史學、哲學,及考古發掘龜甲文等各項專門之學,一時風起雲湧,實可謂皆自新文化運動啟之。
但適之提倡新文化運動,其意不在提倡專門,凡屬中國舊學,逐一加以批評,無一人一書足資敬佩。亦曾提倡崔東壁,然亦僅撰文半篇,未遑詳闡。適之晚年在臺灣出席夏威夷召開之世界哲學會議,會中請中、日、印三國學人各介紹其本國之哲學。日、印兩國出席人,皆分別介紹。獨適之宣講杜威哲學,於中國方面一字不提。則適之所主持之新文化運動,實為批評中國舊文化,為新文化運動作準備。當時有唱「全盤西化」之說者,而適之僅提倡「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兩項,於宗教則避而不談,又主哲學關門。適之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語。其所假設者,似僅為打倒孔家店,中國舊文化要不得。一意廣泛批評,即其小心求證矣。至「民主」、「科學」兩項,究當作何具體之開創與設施,則初未之及。亦別有人較適之更作大膽假設者,如線裝書扔毛廁、廢止漢字、改為羅馬字拼音等。又如陳獨秀之主張共產主義。適之對此諸端,則並無明白之反對。要之,重在除舊,至於如何布新,則實未深及。
不幸而日本東侵,又繼之毛政權上臺,政府播遷來臺,而一切情勢皆大變。在大陸,已無學術可言。臺灣惟科學、民主兩項仍在提倡。而中國舊文化、舊傳統、舊學術,則已掃地而盡。治學則務為專家,惟求西化。中國古書,僅以新式眼光偶作參考繙閱之用,再不求融通體會,亦無再批評之必要。則民初以來之新文化運動,亦可謂已告一段落。
繼此當有一大問題出現。試問此五千年摶成之一中華大民族,此下當何由而維繫於不壞?若謂民族當由國家來維繫,此國家則又從何而建立?若謂此一國家不建立於民族精神,而惟建立於民主自由。所謂民,則僅是一國家之公民,政府在上,民在下,無民族精神可言,則試問西方國家之建立其亦然乎?抑否乎?此一問題宜當先究。
又所謂分門別類之專家學,是否當盡棄五千年來民族傳統之一切學問於不顧?如有人謂,非先通康德,即無以知朱子。但朱子之為學途徑與其主要理想,又何嘗從先知康德來?必先西方,乃有中國,全盤西化已成時代之風氣,其他則尚何言。
早於治朱子必先通康德之說之前,已有人主張不通西洋史即無以治中國史。於是「帝王專制」與「封建社會」之兩語,乃成為中國史之主要綱領。又如謂非取法西方文學,即無以建立中國之新文學。於是男女戀愛、武力打鬥,乃為現代中國新文學必所共有之兩項目。以此而言,一切學術,除舊則除中國,開新則開西方。有西方,無中國,今日國人之所謂現代化,亦如是而止矣。
余曾著《中國學術通義》一書,就經、史、子、集四部,求其會通和合。今繼前書續撰此編,一遵當前各門新學術,分門別類,加以研討。非謂不當有此各項學問,乃必回就中國以往之舊,主「通」不主「別」。求為一專家,不如求為一「通人」。比較異同,乃可批評得失。否則惟分新舊,惟分中西,惟中為舊,惟西為新,惟破舊趨新之當務,則竊恐其言有不如是之易者。
此編姑分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音樂為十二目。其名稱或中國所舊有,或傳譯而新增。粗就余所略窺於舊籍者,以見中西新舊有其異,亦有其同,仍可會通求之。區區之意,則待國人賢達之衡定。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冬錢穆自識於臺北士林之外雙溪時年八十有九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
目錄
錢穆作品精萃序
序
略論中國宗教一
略論中國宗教二
略論中國哲學一
略論中國哲學二
略論中國科學一
略論中國科學二
略論中國心理學一
略論中國心理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一
略論中國史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三
略論中國史學四
略論中國考古學
略論中國教育學一
略論中國教育學二
略論中國教育學三
略論中國政治學一
略論中國政治學二
略論中國社會學一
略論中國社會學二
略論中國文學
略論中國藝術
略論中國音樂一
略論中國音樂二
略論中國音樂三
略論中國音樂四
錢穆作品精萃序
序
略論中國宗教一
略論中國宗教二
略論中國哲學一
略論中國哲學二
略論中國科學一
略論中國科學二
略論中國心理學一
略論中國心理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一
略論中國史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三
略論中國史學四
略論中國考古學
略論中國教育學一
略論中國教育學二
略論中國教育學三
略論中國政治學一
略論中國政治學二
略論中國社會學一
略論中國社會學二
略論中國文學
略論中國藝術
略論中國音樂一
略論中國音樂二
略論中國音樂三
略論中國音樂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