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絕大多數欲望和衝動都是互相關聯的,
驅使人類的是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求,
它們是人類天性中真正的內在本質,文化無法扼殺它們,只能抑制。
▎滿足需求引起的病態人格
物質生活的富裕使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疾病,
其症狀包括厭倦感、自私自利、「理所當然」的優越感等。
•心理富裕導致病態
病的起因是由於患者得到無微不至的愛護、關懷且被寵愛、崇拜、歡迎所包圍、被膜拜到忘乎所以的地步,無論在什麼地方,各種欲望都能得到滿足,甚至成為人們甘願為之自我犧牲和自我克制的對象。
•「超越性病態」
生活缺乏價值觀念、缺乏意義感和充實感。許多人本主義者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確信全部基本需求的滿足並不能自動地解決歸屬感、價值體系、生活目的、人生意義等問題。
有些人對幸福熟視無睹或視它為理所當然,甚至忽略了幸福的價值,
對於這類人,讓他們經歷失去幸福的滋味,才能重新意識到身邊的幸福。
▎發展人性向上的基本需求
對於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其全部基本需求都能部分得到滿足時,
生命才會存在,也才有自我實現的基礎,而且此基礎是相對的。
如果這種基礎較高,那麼,他的生存需求層次也高,他自我實現的機會也多。同時又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缺憾,只有具有某種缺憾就會不斷去追求,才能不斷達到自我實現。
•雖然生存需求沒有等級之分,但它卻有相對之分。
某種生存狀態對於某些人是滿足的,但對於某些人卻是遠遠不夠的。一般來說,只要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正常人都能夠生存,卻不會因此就感到滿足。唯有如此,人類才會發展。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那生理需求將主宰著他的身體,他會摒棄其他需求。
▎生存基本需要的特點
有些人的理想目標可能永遠處於壓低或者壓抑狀態,
在層次序列中占劣勢的目標可能被丟失,甚至永遠消失。
•永久喪失愛
有些人從生命的頭幾個月開始就缺乏愛的哺育,現在已經永遠喪失了愛的需求和給予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就如同動物因出生後並未立即鍛鍊而喪失了吸吮或啄食的反應能力一樣。
•需求等級顛倒
一個可以長期得到滿足的需要被抹殺了價值,這是導致等級顛倒的另一原因。
【舉例】一個從未經歷過長期飢餓的人很容易低估它對人的折磨,將食物看成可有可無的東西。
在更基本的需求長期匱乏之後,會出現需求等級顛倒。優勢需求將會在曾經將它輕易放棄的人的意識中占據優勢地位。
【舉例】一個為保其自尊而寧願失去工作的人,在經歷了6個月的飢餓後,可能會非常願意找回工作,甚至不惜犧牲尊嚴。
一個人同時缺乏兩種需求時,他會想滿足其中更基本的那個,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一定會依欲望行事,因為除了需求和欲望,
行為還有許多的決定因素。
★本書特色:本書在馬斯洛著作《科學心理學》和《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採取通俗表達的方式,便於讀者閱讀掌握和運用。書中詳細探討了行為的多種動機、滿足需求引起的病態人格、愛情的終極體驗等心理學觀點,是一本深入探討「人性」的心理學著作。
作者簡介: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心理學家。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智商高達194的天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斯洛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並擔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垢文濤,專職譯者。
馬良誠,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作為個體化整體性的人
有一個問題在這裡必須要聲明一下,我們所提到的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一體化有組織的社會最小單元。心理學家非常同意這個理論上的聲明,然後又平靜地開始在實際的實驗中忽視它。只有理解了它是實驗上和理論上的現實,合理的實驗和動機理論才會成為可能。在動機理論中,包含許多具體的要點。
例如,受到影響的是個人的整體而非局部。在有效的理論中,不存在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求,而只有這個人的需求,是約翰‧史密斯需要吃東西而不是他的肚子需要吃東西,並且,感到滿足的是整個人,而不僅僅是他的一部分,食物平息了約翰‧史密斯的飢餓感而不是他的肚子的飢餓感。
如果實驗者們把約翰‧史密斯的飢餓感看成是他的消化系統的功能,那麼他們就忽略了當一個人感到飢餓時,他不僅在腸胃功能方面有所變化,而且在他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方面都有所變化。他的感覺改變了(他會比其他時候更容易發現食物);他的記憶改變了(他會比其他時候更容易回憶起一頓美餐);他的情緒改變了(他比其他時候更緊張、激動);他思想活動的內容改變了(他更傾向於考慮獲得食物,而不是解一道代數題);這些內容可以擴大到生理和精神方面的有其他的感官能力和功能。換句話說,當約翰‧史密斯飢餓時,他被飢餓所主宰,他是一個不同於其他時候的人。
不管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際上看,把飢餓當作所有其他動機狀態的典型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透過嚴密的科學邏輯分析可知,追求飢餓驅動是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以格式塔派(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和哥爾德斯坦派(Goldstein)的心理學家的方式來看,它比其他動機更孤立;其他動機比它更常見。最後,它與其他動機的不同還在於它有一個已知的軀體基礎,這對於動機狀態來說是少有的。
那麼更直接、更常見的動機有哪些呢?透過對日常生活過程的反省,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發現它們。意識以外的往往是對衣服、汽車、友誼、交際、讚揚、名譽以及類似事物的欲望。習慣上,這些欲望被稱為次級的或文化的驅力,並且被視為與那些真正「值得重視的」或原始的驅力(即生理需求)各屬不同等級,實際上,就我們本身而言,它們更重要,也更常見。因此,用它們其中之一而不是飢餓衝動來作典型才恰當。
通常的設想往往是:所有驅力都會仿效生理驅力。但在這裡可以公正地斷言,這點永遠不會成為事實,絕大多數驅力不是孤立的,不能把它們部位化,也不能將其視作當時機體內發生的唯一事情。典型的驅力、需求或欲望不會並且可能永遠不會與一個具體的、孤立的、部位化的軀體基礎有關係。典型的欲望顯而易見的是整個人的需求,選擇這類的衝動作為研究的範例會更好一些。比如,選擇對金錢的欲望,或者選擇更基本的欲望,而不是選擇單純的飢餓驅力,或更具體的局部目標。
從我們掌握的全部證據來看,也許可以說,不管我們對於飢餓衝動有多麼深的知識,都不能幫助我們全面理解愛的需求。的確,一個更強有力的斷言有可能成立,即:透徹研究飢餓衝動與全面了解愛的需求相比,我們能夠透過後者更多的解釋普遍的人類動機(包括飢餓驅力本身)。
這一點使我們聯想起格式塔心理學家經常對單一性這個概念進行的批判性分析。其實,比愛的驅力似乎要簡單的飢餓驅力並不那麼簡單。透過選擇相對獨立於機體整體的孤立的事例活動,既可以獲得單一性的顯現,也可以輕而易舉地證明一個重要的活動幾乎與個人身上所有其他重要的方面都有動力關係。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根本不普遍的活動呢?難道只是因為用通常的(但不一定是正確的)分離、還原的實驗技術更容易對付它,或者它對於其他活動具有獨立性,我們就選出這種活動並加以特別注意嗎?假如我們面臨這樣的選擇:一方面,解決實驗上簡單然而價值甚微或意義不大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實驗上極為困難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理所當然會選擇後者。
綜上所述,在研究人的動機需求,應選擇一般的而非特殊的動機實例。對人而言,前者能更加明顯地反應整個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面臨一個與心理病理學中的症狀的作用十分相似的狀況,這些症狀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本身,而在於它們最終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在於它們最終的目標或結果是什麼,在於它們要幹什麼或者它們的作用可能是什麼。
正確對待人的生存欲望
認真分析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種種欲望,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通常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例如,我們需要錢,目的是買一輛汽車,原因是鄰居有汽車,而我們又不願意覺得低人一等,所以我們也需要一輛,這樣我們就可以維護自尊心並且得到別人的愛和尊重。當分析一個有意識的欲望時,我們往往發現可以究其根源,即,追溯該人的其他更基本的目的。
也就是說,我們面臨一個與心理病理學中的症狀的作用十分相似的狀況,這些症狀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本身,而在於它們最終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在於它們最終的目標或結果是什麼,在於它們要做什麼或者它們的作用可能是什麼。研究症狀本身價值並不大,但是研究症狀的動力意義卻是重要的,因為這樣做成果卓越。例如,它使心理治療成為可能。談到一天中數十次在我們的意識中閃過的特定的欲望,比它們本身重要的是它們所代表的東西,它們所導致的後果,以及我們透過更深入的分析了解到它們的最終意義。
如果再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特點,即,欲望總是最終導向一些我們不能再追究的目標或者需求,導致一些需求的滿足。這些需求的滿足似乎本身就是目的,不必再進一步證明或者辯護。在一般人身上,這些需求的特點是,經常不能直接看到,但經常是繁雜的有意識欲望的一種概念的引申,也就是說,動機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是人類的終極目的、欲望或需求的研究。
這些事實意味著更合理的動機理論的又一個必要性。既然這些目的在意識中不易直接見到,我們就不得不立即解決無意識動機的問題。僅僅仔細研究有意識動機的生活常常會遺漏許多與有意識中看到的東西同等重要或更重要的方面。精神分析學反覆論證過,一個有意識的欲望與它下面潛藏的最終的無意識目標之間的關係完全是直接的。的確,就像在反應形成中所表現的,這種關係實際上可能是否定的。最終,我們可以斷言,無意識生活是合理動機理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充足的人類學證據表明,全人類的基本欲望或最終欲望不完全像他們有意識的日常欲望那樣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於,兩種不同的文化中能提供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來滿足基本特定的欲望。
同原動力塑造不同欲望
充足的人類學證據表明,全人類的基本欲望或最終欲望不完全像他們有意識的日常欲望那樣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於,兩種不同的文化中能提供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來滿足基本特定的欲望。讓我們以自尊心為例,在一個社會裡,一個人靠成為好獵手來滿足自尊心;而在另一個社會中,卻要靠當一個偉大的醫生、勇猛的武士,或者一個十足鐵石心腸的人等等來滿足欲望。
因此,如果我們從根本上考慮問題,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這個人想要成為好獵手的欲望與那個人想要成為好醫生的欲望有著同樣的原動力和根本目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斷定,把這兩個看起來不相關的有意識欲望歸於同一範疇,而不是根據單純的行為將它們分為不同的範疇,這將會有益於心理學家。顯然,目標本身遠比通向這些目標的條條道路更具有普遍性,原因很簡單,這些道路不會受特定的文化局部所制約。
促動狀態是一個行為特殊的與眾不同的狀態,與機體內發生的其他情況界線分明。然而,合理動機的理論的設想卻是一切機體狀態的普通特點,即,動機是連續不斷的、無休止的、起伏的,也是複雜的。
作為個體化整體性的人
有一個問題在這裡必須要聲明一下,我們所提到的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一體化有組織的社會最小單元。心理學家非常同意這個理論上的聲明,然後又平靜地開始在實際的實驗中忽視它。只有理解了它是實驗上和理論上的現實,合理的實驗和動機理論才會成為可能。在動機理論中,包含許多具體的要點。
例如,受到影響的是個人的整體而非局部。在有效的理論中,不存在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求,而只有這個人的需求,是約翰‧史密斯需要吃東西而不是他的肚子需要吃東西,並且,感到滿足的是整個人,而不僅僅是他的一部分,...
推薦序
前言
馬斯洛說:「我們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的淪喪……這種危險狀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嚴重。」
他認為,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繁榮,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誠美好的願望,都沒有帶給人民真正的和平、友誼、寧靜和幸福,這主要是因為物質財富的追求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而對精神價值的渴望卻一直未能獲得滿足。人們普遍認為:這個社會值得信仰和為之終身奉獻的東西太少了,人人都為物質財富的目標而奮鬥,一旦得到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追求的虛幻性,進而陷入精神崩潰的絕望。馬斯洛指出許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驚呼在我們的時代,「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真正瀕臨災難的階段了」。
馬斯洛在探討人性能夠達到多高境界的新問題時,他深深意識到傳統科學否認人的價值的極其危險性和全部科學非道德技術化的嚴重後果。他發現傳統科學具有太多的懷疑論、太冷酷、非人性。他認為傳統科學一直宣稱它只關注事實的認知,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倫理或一種價值體系,它無法幫助人們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當涉及到人性對事實的認知時,科學常常表現出一種對潛能、對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馬斯洛要求科學不能排斥價值,要從人性事實的研究中提供給人們生命的意義和理想。
馬斯洛認為一般科學模式都是承啟於事物、物體、動物以及局部過程的非人格科學,因此我們認知和理解整體與單一的人物和文化時,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學無法解決個人、單一和整體的問題。他認為科學是一種人的事業。作為一種社會事業,它應具有目標、目的、倫理、道德、意圖等因素,認為科學本身就是一部倫理學法規,一種價值系統。主張將價值如事實般得到科學的研究,將價值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將價值研究轉向人性內部,使價值研究深深植根於人性現實的土壤。
馬斯洛認為傳統科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一般地解決個人的問題,以及價值、個性、意識、美、超越和倫理的問題。從原則上來說,科學應產生出各種規範的心理學,諸如心理治療心理學、個人發展心理學、烏托邦社會心理學,以及宗教、工作、娛樂、閒暇、美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方面的心理學。這種科學是採取心理分析,使其潛力充分發揮。馬斯洛的真正意圖是在擴展科學研究的範圍,主要是將科學與價值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研究。
馬斯洛致力於有關人性的科學事實的蒐集,試圖使價值論的研究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而成為「價值科學」,以使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根本有別於古典的人道主義。
馬斯洛科學與價值的理論大多以筆記、談話、試驗、演講等方式闡述,整個思想顯得比較分散,時間跨度較大,缺少集中歸納總結,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較晦澀的內容,致使我們一般讀者難以全面掌握馬斯洛的深刻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為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斯洛的科學與價值理論,本人在馬斯洛著作《科學心理學》和《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基礎上,根據一般閱讀習慣,結合現代成功勵志思想,進行條分縷析和歸納總結,採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既突出了馬斯洛的科學價值的思想,又便於讀者閱讀掌握和運用。當然,馬斯洛的整個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書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如有不正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信本書能啟迪讀者,並能充分地指引自己的動機與行為,指引自己的認知與創造,指引自己的科學與心理,指引自己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前言
馬斯洛說:「我們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的淪喪……這種危險狀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嚴重。」
他認為,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繁榮,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誠美好的願望,都沒有帶給人民真正的和平、友誼、寧靜和幸福,這主要是因為物質財富的追求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而對精神價值的渴望卻一直未能獲得滿足。人們普遍認為:這個社會值得信仰和為之終身奉獻的東西太少了,人人都為物質財富的目標而奮鬥,一旦得到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追求的虛幻性,進而陷入精神崩潰的絕望。馬斯洛指出許多「成功人士」...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探索生命的需求
作為個體化整體性的人
正確對待人的生存欲望
同原動力塑造不同欲望
作為管道的生命意欲行為
人總是在希望著什麼
生存需求安排表的荒謬之處
人類動機生活分類的基礎
動機需求的核心問題
影響有機體動機的因素
人生存所需的特殊能力
如何理解超動機的表現性行為
關注動機達到目的的可能性
現實對本我衝動的影響
發展人性向上的基本需求
人只有靠麵包活著嗎
創建有序生命需求的祕訣
必須服從的生存需求規律
增強自信的生存需求途徑
塑造獨特個人的方法
生存基本需求滿足的先決條件
導致生命「智力營養缺乏症」的因素
較高級的審美生存需求
生存基本需求的特點
生存需求的文化特性
行為的多種動機
促進需求的充分潛力
達到生命目的的生存手段
人的平衡挫折與病理狀態
滿足是需求產生的附帶現象
生存方式和基本需求的滿足
需求的滿足和性格的形成
需求滿足和生命健康
生命心理治療的動力因素
決定需求的挫折因素
滿足需求引起的病態人格
基本需求的滿足現象
生存長期缺失基本滿足的特徵
成長需求與基本需求的差異
需要的愛和非需要的愛
對生命本能理論的重新考察
生命存在本能的基本需求
判斷需求類似本能的標準
認同有機體自身的價值等級
如何完善自身的人性
戰勝致病挫折的途徑
客觀解決威脅生存的衝突
生存威脅的本質特徵
威脅對自我實現的妨礙
個人生命成長的一種失敗
脫離醫學模式的生命激進運動
人怎樣向豐滿人性成長
抵制神經症的「特效藥」
防禦逃避畏懼的方式
破壞性不是生命的本能決定
如何掌握正確的生活原則
自我創造的人生價值
活著是否值得
真正的工作是值得崇拜的
第二章 創造人性的境界
人最終能變成什麼樣子
人生要有熱忱追求的事業
傾聽生命內在衝動的呼喚
從永恆的方向理解人的追求
破除自我認識的防禦機制
自我實現者的生活哲學
超越自私的協同生存準則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之源
積極培養整合的創造力
創造性人物的重要性
培養隨機應變創造力的方法
預防工作中緊張的緩解機制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藝術
解除愛情關係中的防衛性
培養愛與被愛的能力
愛情意味著分享責任與需求
培養對他人個性的接受能力
愛情的終極體驗是什麼
生命的分離與人的個性建立
健康的人更具人生趣味
優美心靈管理的「異途」
第三章 實現自我的價值
啟發人生的超然理念
更加有效地洞察現實的能力
改變接受自然產物的能力
自我實現者的道德準則
以問題為中心的突破口
超然獨立生活的行為準則
人生自我實現依靠的手段
欣賞存在價值的時時常新
神祕的美好幸福體驗
人類社會感情的風範
自我實現者的人際關係
培養民主性格的方式
如何掌握現實生活的善與惡
自我實現型幽默的教育形式
自我實現型創造力的形式
在缺陷的文化中做一個健康人
自我實現者的缺陷
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動力
自我實現者整合二歧的原則
第四章 體驗人生的幸福
避免存在認知危險的策略
永遠快樂生活的祕密
連繫沉思與活動的途徑
探索高峰經驗的形式
人性能達的最高高度
自我實現者的性格特徵
客觀生存的有效性問題
高峰經驗時的同一性問題
還生存個體以本來面目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探索生命的需求
作為個體化整體性的人
正確對待人的生存欲望
同原動力塑造不同欲望
作為管道的生命意欲行為
人總是在希望著什麼
生存需求安排表的荒謬之處
人類動機生活分類的基礎
動機需求的核心問題
影響有機體動機的因素
人生存所需的特殊能力
如何理解超動機的表現性行為
關注動機達到目的的可能性
現實對本我衝動的影響
發展人性向上的基本需求
人只有靠麵包活著嗎
創建有序生命需求的祕訣
必須服從的生存需求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