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貝克特和比昂相遇,使用精神分析象徵來做彼此的連結,本書為您導讀他們的作品與理念。
◎比昂的理論是以精神病患者和後設心理學作為分析基礎,但現有的術語無法說明他的經驗,因此後來引進中世紀的神祕宗教語彙,而這有些接近禪宗的論點。
◎貝克特於1969年以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天才地用語言的音樂性、光影的對比性、空間的侷促性,勾勒出比昂的「beta元素」。
◎讓我們一起探求貝克特和比昂對人類原始心智、潛意識溝通、存在意義和本質的看法,他們的作品在在解構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建構,但卻化作浩瀚的大海,充滿謎和解答。
如果在出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會是怎麼樣的故事?
而出生後,更多的碎片像隕石般射進原始的心智中,
這一切,比昂稱之為「beta元素」。
beta元素紛之沓來,疊放在潛意識中,那是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史前時代,
也無法像原始人一樣在壁洞留下刻痕和「圖畫」,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演繹?
如同禪宗,要說明他們體會到的人性奧祕時,言語是窮困不足的,
因此以「公案」的故事型式,做為「參公案」的方法學。
我們借用比昂和貝克特間的故事,
以及他們的理論或劇本的某些經驗做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參這個人性之謎,
在精神分析方面甚至不必然只是要談比昂的理論,
而是讓我們和朋友們一起聯想,
看我們能從這些故事和劇本,以及一些些理論裡,
可以有更多的相互激盪的想像為主。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10003.pdf
作者簡介:
邱錦榮、王明智、葉曉菁、陳瑞君、李芝綺、陳建佑、許瑞琳、王盈彬、翁逸馨、黃守宏、徐溢謙、劉玉文、郭淑惠、劉又銘、莊麗香、蔡昇諭、蔡榮裕
◆邱錦榮
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
前臺大文學院副院長
前臺大外文系系主任
前臺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
曾擔任臺灣莎士比亞學會會長
「世界莎士比亞書目」國際委員會通訊員
【薩所羅蘭】的成員密切合作,走在精神分析的心理風景裡,和文學、藝術、戲劇、電影、人類學等密切交流。我們不是只談論診療室的工作場景,我們更是「回到佛洛伊德」,回到他當年草創精神分析時,在各種資源裡尋找語言,來描繪臨床所經驗的想像和情感等。我們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和心理師的組合,目前有資深成員「薩所羅蘭的山」,和年輕協力者「薩所羅蘭的風」。
【薩所羅蘭的山】
陳瑞君、王明智、許薰月、劉玉文、魏與晟、陳建佑、
劉又銘、謝朝唐、王盈彬、黃守宏、郭淑惠、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風】(年輕協力者)
李宛蓁、魏家璿、白芮瑜、蔡宛濃、曾薏宸、彭明雅、
王慈襄、張博健、劉士銘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薩所羅蘭的神話/許瑞琳
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是古人對世界形成的想像: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未分,混沌一片,巨人盤古在混沌中沉睡一萬八千年。一天醒來,他用大斧將混沌劈天,淸氣上升成天,濁氣下沉成地,盤古手擎天,腳踩地,身子每天不停生長。天日升一丈,地日厚一丈,最後累死了,身體倒下血肉筋脈化作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頭髮化為滿天星斗,世界就形成了。
如果在出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又會是怎麼樣的故事?母親的血肉筋脈化作山川河流,流進一片混沌的子宮,一天又一天,胎兒吸收天地之正氣,身子不停生長,化作手,化作腳,化為左眼和右眼,化為頭髮、包覆著擁有記憶的腦,化為雙耳、聆聽母親的心跳和世界的聲響,但,不管是困在子宮裡不由自主,還是徜徉在子宮中享受全能的供給,終究某一天,在子宮迫切的宮縮下,出生……,不管是不是情願地、準備好地。
在子宮中,這些混沌、聲音、若有似無的記憶,像碎片般儲存在原始的心智中,當子宮像是被大斧劈開後,嬰兒從沉睡中醒來,開始要自己吸吮、喝奶餵飽自己,也許也像盤古手擎天,腳踩地,是件多麼累人的事,更何況天地間有太多的混亂和刺激,更多的碎片像隕石般射進原始的心智中,這一切,比昂稱之為beta元素,紛之沓來,疊放在潛意識中,那是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史前時代,也無法像原始人一樣在壁洞留下刻痕和圖畫,到底要如何演繹?請看貝克特的戲劇就對了,看這位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劇作得獎者,多麼天才地用語言的音樂性、光影的對比性、空間的侷促性,勾勒出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八仙過海」:某年八月八日,八仙在蓬萊仙島上聚會飮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意猶未盡,對眾仙提議,乘興到神山一遊,要各憑本事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用蒲扇作舟,何仙姑佇立於荷花,曹國舅乘坐白玉板,鐵拐李騎葫蘆,張果老乘紙驢,呂洞賓御劍,韓湘子駕笛,藍采和坐於花籃上,大家借助寶物、各顯神通。
2022年9月18日,受到蔡榮裕醫師的邀請,參加薩所羅蘭以文會友活動:「餘生—餘地:兩個難搞的人搞出了兩把後現代刷子」,大家要坐時光機回到比昂和貝克特相遇那刻,掉落在他們用潛意識交織的網,循著線去思考,他們當年所交流激盪的火花,如何延續著,讓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光發亮,他們所探求的人類原始心智、潛意識溝通、存在的意義和本質,他們的作品在在解構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建構,化作浩瀚的大海,充滿謎和解答,我們只能各顯神通,借助理論、臨床經驗、自身感受、和其他藝術作品去接近,想辦法渡海,到他們建造的神山一遊,蔡醫師特別安排兩人一組的與談,像互相扶持的孿生兄弟,各自帶著羅盤,不會一個掉落就迷失在汪洋大海裡,看完難懂的貝克特劇本和難懂的比昂理論,發現大家都一樣茫然時,頓時安心不少,等待「空無」到「有」想法的過程、或是將紛雜的感覺安頓下來的過程,若非知道迷宮中還有另一個夥伴也在如是探索,眞的會有種「我走不出迷宮」的恐懼,我很感謝在這個過程,建佑一直是我的堅定的好夥伴。
當天,大家所交流激盪的火花,就像蓬萊仙島中的蟠桃盛宴,八場精彩的對談,是八道豐盛無比的料理,讓人大呼過癮,大家的想法像有了仙術般一直在展演、變化,端出好多盤精彩的小菜來,眞心邀請您,打開這本書,跟著我們一起過海、到神山一遊。
名人推薦:薩所羅蘭的神話/許瑞琳
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是古人對世界形成的想像: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未分,混沌一片,巨人盤古在混沌中沉睡一萬八千年。一天醒來,他用大斧將混沌劈天,淸氣上升成天,濁氣下沉成地,盤古手擎天,腳踩地,身子每天不停生長。天日升一丈,地日厚一丈,最後累死了,身體倒下血肉筋脈化作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頭髮化為滿天星斗,世界就形成了。
如果在出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又會是怎麼樣的故事?母親的血肉筋脈化作山川河流,流進一片混沌的子宮...
章節試閱
《等待果陀》:關於虛空,如何呈現?/邱錦榮
◎《等待果陀》的誕生
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的《等待果陀》先寫法文版En attendant Godot (1952末),擱置一年半後自譯為英文版Waiting for Godot(Grove press, 1954),當時的打字稿現在保存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圖書館。貝克特經歷二戰(WWII, 1939-45),接續目睹冷戰(Cold War, 1947-91)和越戰(Vietnam War, 1955-75),他的戲劇作品刻意與當時流行的寫實主義戲劇區隔,例如:田納斯•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蕭伯納的《人與超人》,舞台佈景繁複,大量的人物上場下場。貝克特掀起了極簡風,他讓觀眾看到舞台上僅僅有戲劇性的想像,褪去層層包裝,化繁為簡,像醒世寓言。他透過劇場的媒介反映對於所處世界的感受,像敲響報喪的喪鐘。
《等待果陀》的成功可以說一半歸功於偶然。1953年首演的導演羅傑.布林(Roger Blin)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並不是因為他個人被這齣戲的多重面向所吸引,而是基於一個極為簡單的原因:他的左岸劇團(Left Bank)經常短缺經費,他知道可以向文化部申請補助,而演繹一齣全新,非法國人寫作的法文戲最有機會獲得補助。因為這齣戲的背景道具極為簡單,製作成本可以壓縮到最低。
鏡框式的舞台,簡單道具,演員的服裝都是過時的正式服裝,包括圓形帽,幾乎都是自家或朋友家棄置在衣櫃裡面的不要的衣物。另外,白蘿蔔和胡蘿蔔在外面市場隨便就可以買到。五個人物裡面,導演自己跳下來演潑佐,所以成本又可以卡掉一些。但是這齣戲竟然翻動了劇場界,引起巨大的迴響。貝克特的極簡原則(minimalism),也是他的經濟原則,在製作當中被發揮到淋漓盡致。經濟學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大化的效果,這是我外行人的註解,但在《等待果陀》成功的演出史得到驗證。
◎果陀是誰?是什麼?
貝克特多次被問到「果陀是誰或是什麼」(Who or what is Godot?),劇作家回答:「如果我知道,我早就在這部戲裡面說了。」(If I knew, I would have said so in the play.)在眾多猜測中很有參考價値的是:go deo 與Godot發音/go-doh/相似,是愛爾蘭語的forever,作家命名一個神祕的角色時,是否想到他的母語?於是這個劇本要表達的是Waiting forever。
◎果陀是二十世紀流行文化的符碼
果陀從來沒有出現,而且可能根本不存在,但是他竟然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之中。果陀被形容為流行文化中的幽靈(phantom, ghost),像吸血鬼德古拉(Count Dracula)(註一)一樣。作為這齣戲的主角,果陀是一個「缺席的角色」,他像吸血鬼一樣,成為我們在文化中的一個知覺,儘管很多人並沒有讀過這個劇本,甚至也不知道作者貝克特。果陀也受到醫學論文命名的矚目,有一個例子:Waiting for Godot: a common-sense approach to medical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註二),可以略窺現代醫學對於「子宮內膜異位」診斷的焦慮。政治漫畫也用它作為取笑的對象,例如:嘲諷英國國衛院缺乏效率,標舉NHS admission(The National Health System, UK)的漫畫捕捉患者在無望中等待的荒謬感。貝克特的《等待果陀》自1950年代起成為大眾文化的元素,從遊戲軟體到卡通都利用「果陀」的符碼,如果它起初承載的意義飄移不定,現在則被隨意、創意地的挪用,任憑自由心證。例如遊戲軟體Godot Game Engine(2016發行)以果陀為名。至於以「果陀」為主題調侃等待的漫畫則不勝枚舉,試舉幾個例子:疫情中Zoom視訊會議等沒人(Tom Gauld imagines Waiting for Godot in the pandemic ‒ cartoon, Jan. 2021);打發時間的方式(Thing to kill time while waiting for Godot):兩個男子在一棵枯樹下各自滑手機;在果陀國際機場,接機司機手持尋人牌子「果陀」等不到人(Another day at Beckett International Airport. BizarroComics.Com)。
以上內容節錄自《餘生—餘地:兩個難搞的人搞出了兩把後現代刷子 Bion =? Beckett》邱錦榮等 著.薩所羅蘭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10003.pdf
《等待果陀》:關於虛空,如何呈現?/邱錦榮
◎《等待果陀》的誕生
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的《等待果陀》先寫法文版En attendant Godot (1952末),擱置一年半後自譯為英文版Waiting for Godot(Grove press, 1954),當時的打字稿現在保存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圖書館。貝克特經歷二戰(WWII, 1939-45),接續目睹冷戰(Cold War, 1947-91)和越戰(Vietnam War, 1955-75),他的戲劇作品刻意與當時流行的寫實主義戲劇區隔,例如:田納斯•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蕭伯納的《人與超人》,舞台佈景繁複,大量的...
作者序
開場白/蔡榮裕
其實,我們是在不懂的心境下,想要能夠大方的談談,我們是如何在不懂的情境下,尋找其它想法做聯結,以及找各位來提供想法,讓這些不同疑問、困惑和想法,可以透過這些聯結成有趣的概念,但今天不會是結論的時候。希望這是一場,我們在內部和朋友間,嘗試的最文靑活動,起心動念準備這場討論會,是覺得薩所羅蘭幾位朋友一年來,嘗試在精神分析之外的學門,尋找更好的故事,更有趣的情節,更生動的想法,來想像和了解比昂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這不是一場我們要做比昂專家的會議。而是覺得比昂的某些想法,雖有爭議但亦有趣的地方,這場會議只是我們想要讓自己走進比昂的世界的開始。我們從比昂和貝克特之間的事情開始,也許就是以文靑開始呢,不一定要談太多深澈的理論,如果想談當然也是不錯。
何況後來發現,比昂的理論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分析做基礎,雖有克萊因的後設心理學做基礎,但他從自身經驗發現,現有的術語是無法說明他的經驗,因此後來引進中世紀的神祕宗教的語彙,雖然他強調,仍是要維持精神分析的方法學。雖然他的方法學可能涉及,他對於什麼是精神分析的整套觀點,不過他的引進的神祕學語彙,是有些接近我們在地的禪宗的論點。不過如果要細細比對是另一件大工程,不是今天可以達成的,何況對於比昂的論點還需要更多的思辯。
如同禪宗,要說明他們體會到的人性奧祕時,言語是窮困不足的,因此以「公案」的故事型式,做為「參公案」的方法學。我們借用比昂和貝克特間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理論或劇本的某些經驗做基礎,讓我們一起來參這個人性之謎,在精神分析方面甚至不必然只是要談比昂的理論,而是讓我們和朋友們一起聯想,看我們能從這些故事和劇本,以及一些些理論裡,可以有更多的相互激盪的想像為主。
最後,我仍是強調,在後設心理學的語言上,是如佛洛伊德時代,從其它學門尋找能夠幫我們更好說明臨床經驗的故事,但仍得站在精神分析的方法學上,至於這是什麼,也是値得我們來探索的。
開場白/蔡榮裕
其實,我們是在不懂的心境下,想要能夠大方的談談,我們是如何在不懂的情境下,尋找其它想法做聯結,以及找各位來提供想法,讓這些不同疑問、困惑和想法,可以透過這些聯結成有趣的概念,但今天不會是結論的時候。希望這是一場,我們在內部和朋友間,嘗試的最文靑活動,起心動念準備這場討論會,是覺得薩所羅蘭幾位朋友一年來,嘗試在精神分析之外的學門,尋找更好的故事,更有趣的情節,更生動的想法,來想像和了解比昂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這不是一場我們要做比昂專家的會議。而是覺得比昂的某些想法,雖有爭議但亦有趣...
目錄
序文:
.薩所羅蘭的神話/許瑞琳
.深耕與多元/莊麗香
.寬闊無垠的事物本質的思辨/蔡昇諭
.從兩個人到十六個人/王盈彬
開場白(蔡榮裕)
《等待果陀》:關於虛空,如何呈現?(邱錦榮)
《等待果陀》心死後:搞不淸楚比昂,沒有關係(王明智)
誰是比昂?(與談人:葉曉菁)
《等待果陀》就是餘生:搞不懂貝克特,沒關係(陳瑞君)
等待與思考(與談人:李芝綺)
《等待果陀》走過絕處:兩個難搞的人莊嚴地活著(陳建佑)
黑暗中的光(與談人:許瑞琳)
《等待果陀》轉身是餘地:今晚不會來,但明天一定會來(王盈彬)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與談人:翁逸馨)
《終局》:尋找「不可知、不可得」的O(邱錦榮)
《終局》荒原:結束了,已經結束了(黃守宏)
從「不懂」開始,向「不懂」走去——終始、死生、與荒謬的隨想(與談人:徐溢謙)
《終局》絕地:快要結束了,應該快要結束了(劉玉文)
從荒謬難解處擠出一道光(與談人:郭淑惠)
《終局》異境:結束在開始時就出現了,然而還在繼續(劉又銘)
經歷過死亡的原初心靈,繼續下去是為了找回O或神話(與談人:莊麗香)
《終局》殘酷:走出這裡,就是死亡!(蔡榮裕)
走出終局的房間,牆內牆外,你又看見些什麼?(與談人:蔡昇諭)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序文:
.薩所羅蘭的神話/許瑞琳
.深耕與多元/莊麗香
.寬闊無垠的事物本質的思辨/蔡昇諭
.從兩個人到十六個人/王盈彬
開場白(蔡榮裕)
《等待果陀》:關於虛空,如何呈現?(邱錦榮)
《等待果陀》心死後:搞不淸楚比昂,沒有關係(王明智)
誰是比昂?(與談人:葉曉菁)
《等待果陀》就是餘生:搞不懂貝克特,沒關係(陳瑞君)
等待與思考(與談人:李芝綺)
《等待果陀》走過絕處:兩個難搞的人莊嚴地活著(陳建佑)
黑暗中的光(與談人:許瑞琳)
《等待果陀》轉身是餘地:今晚不會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