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思想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
心智是人類行為的絕對控制者,
就像是一部引擎,指引著我們做出「任何」事情──
清除錯誤思想×形成道德判斷×運用心智能量,
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成為自身命運的控制者!
▎當不和諧的思想進入心靈
「在我意識到這事出現前,它就已經發生了。」
我們對外界事物傳遞出的心理暗示進行回饋時,
可能會讓不和諧的思想突然進入心靈的世界。
有時,這會成為我們不繼續之前行動的藉口,
但這藉口不該成為繼續放任這些思想存在的理由。
•每種類型的思想在心智中出現的速度其實沒有差別
和諧思想與不和諧思想占據心靈的速度一樣快,
只不過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罷了。
我們應該果斷將不和諧的思想從腦海裡趕走,
然後迅速全力歡迎和諧的思想進入腦海。
▎當一種心理狀態造成傷害
「一半時間做事,另外一半時間擔心所做之事的後果。」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焦慮」的人,
這些人往往都會為他們的家庭帶來極大的困擾。
焦慮、遺憾、為無法挽回的事流淚,這毫無意義!
在焦慮情緒中消耗時間,遠比純粹浪費時間更糟糕,
因為,這會讓我們無法安然入睡、性情變得乖戾;
扭曲我們的判斷力,讓心智變得軟弱且搖擺不定。
•抹去對未來的焦慮,埋葬無法改變的過去
對未來的不安其實就只是焦慮的另一個名目而已,
對過去的悔恨其實就是不安與焦慮的雙胞胎姐妹,
這些情緒對於所有和諧的思想來說都是有害的。
▎當負面心理暗示成為現實
「一塊鵝卵石能夠在宇宙中最遙遠的門廊裡迴響。」
那麼,人的一個思想所產生的作用豈不是更加深遠?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舉棋不定,處於猶豫的狀態時,
他人的心理暗示就會成為轉捩點,影響我們做出決定。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種未表達的思想都可能具有暗示意義。
•說話者的語氣越誠懇,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即使你懷著最大的善意對一位坐在窗前的人說:
「你不怕開窗會著涼嗎?」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
負面心理暗示所帶來的傷害比真實情況更加嚴重。
•關於心智的改變──
這改變不論是在催眠者的安靜狀況下做出來,
還是他們對某位朋友的言語暗示做出的回饋,
或是因為某些外在行動或狀況所產生的心理暗示,
甚至是在自身思考過程中出現,然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這些情況都讓身體結構以及心靈將某些不真實視為真實。
本書特色:近幾年來,人們已清楚了解到「心智」控制著行為,並指引著人類從事各種工作。每個人都有責任將自身的能量最大化發揮出來,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有更為全面與充分的認知,透過本書詳盡且深入的說明,心理學大師亞倫‧克萊恩將協助讀者實現這項目標。
作者簡介:
亞倫‧克萊恩(Aaron Martin Crane,西元1839~1914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作家、教育家、新思想運動代表人。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家》、《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章節試閱
思考對身體行動的影響
心智始終都處在一種思考的狀態中。思考,就是心智處在運動狀態時的一種活動。思想就是心智活動最後的結果。這只是對心智活動的一種闡述,絕對不是對心智本身的一種描述或者定義。我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心智只能夠透過自身對行動的意識去進行感知。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意識,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在談論心智或者別的我們正在思考的東西時,我們能夠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些什麼。
在追尋人類活動的各種起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從順序上來說,思考是最早出現的活動。也就是說,人類如果不是首先產生了第一個念頭的話,他是不會做出任何舉動的。
即使是在我們最懶散或者最習慣的情形下,不管我們對此是否有所察覺,在我們用發音器官說出某個詞語的時候,這個詞語必然已經首先存在於我們的思想當中了。思考活動可能是在我們發出聲音之前極短的時間裡就出現了,以至於我們根本察覺不到這樣的思考是否存在過,雖然在我們說出這個詞語之前,關於這個詞語的思想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之中了。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我們其他所有的表達方式,無論表達的形式如何,只要是表達,就必然需要我們發出聲音,以一種外在的方式去呈現自身的某種意圖、情感、思想或者感覺,而我們發出的聲音是絕對不可能走在思想之前的。因此,我們做出的每種行為都不可能超過或者跑贏我們自身的思想,而只能永遠追隨著思想的腳步。
機械師首先會做出計畫,然後按照這樣的計畫去進行構造,當然他的這些計畫都是自身思考的結果。建築師可能會在他所建造的房子裡找到一些缺陷,然後將其拆掉,再按照另外一個計畫去做,這樣的情況更加佐證了上面所提到的事實,那就是思想必然是走在行動之前的。因此,建築師在建造房子之前,必須事先就對此進行思考,而他之後之所以要拆掉那間存在缺陷的房子,其實也是思考之後做出的行為。在這之後,他又重新想出了一個建設計畫,於是開始了重建的工作。「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樣東西對人類來說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人類的意志在決定事情的走向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意願本身就是選擇的結果,而無論是選擇還是意願,都是思考的一種模式而已。
這種行為出現的順序,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行為進行充分的闡述,就以我們舉起自己的手作為例子。肌肉的收縮會引起手的運動,神經所傳遞出來的衝動會造成肌肉的收縮,大腦的一些活動也會沿著神經將這些衝動傳遞出去。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動機的能量,要是沒有了這樣的能量,那就不會出現大腦、神經或者肌肉所表現出來的任何活動。而心智的能量則控制著大腦、神經與肌肉的能量,要是沒有心智的允許,我們身體這架機器也是不會允許我們提起手臂的。正如要是沒有了燃燒的火,水就不可能變成蒸汽,而要是沒有了蒸汽的驅動,活塞就不會有任何運動,而要是活塞不運動的話,那麼工廠裡的機械就不會運轉。
通常來說,心智之外的一些事情也會引起心智做出一些行動。但如果心智本身沒有產生某些行動的話,就不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任何的行動。或者說,如果我們的心智沒有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去表現出來的話,身體的活動也不會做出任何異常的行為。正是心靈的活動才讓我們做出身體的活動,從而展現出我們自身的特殊品格。但是,就心智本身而言,它是可以在不受任何外在刺激或者影響的情況下運轉的,而身體的活動此時也會依照心智進行改變,展現出心智活動本身就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這一點。
如果我們說所有外在的影響都能夠對心智產生影響,那麼心智依然是身體做出一系列行為背後的「始作俑者」,要是沒有了心智的允許,我們的身體幾乎不會做出任何的運動。另外一個強有力的證據可以從這樣一個事實裡找到,那就是如果我們失去了心智,就好比那些死人一樣,是根本不會移動的。神經、肌肉、韌帶以及骨頭──這些身體的組成部分──都是非常神奇的組織,但只有在接收到了心智的命令之後,才能夠做出該有的活動。就這些身體組成部分而言,要是沒有了當事人心智所發出的指令,那麼它們所具有的能量不會超過一根鐵棍。
「人的所有行為都源於動機的刺激,這也是行動當事人展現出自身想法的一種表現。無論是動物所表現出來的最簡單的還是最複雜的動作,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行為,都是如此。無論是政治家的外交手腕還是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都是受到了內在動機的影響。」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動機也屬於一種思考的形態或者心智的狀態,因此,正如柯普所說的,所有動物表現出來的一切動作都可以歸納為一點,即它們都是受到自身想法的影響做出某種行為的。
生理學家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了心智所具有的能量與手部的運動存在著直接的關係,而且這還是從物質本身的角度去進行觀察的。從機械學的角度去看我們身體的前臂的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槓桿。槓桿的支點距離給力點只有1英寸,距離另一端的重物則有15英寸左右。因此,按照機械原理,肌肉傳遞出來的力量是它自身的15倍。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應該能夠提起50磅重的物體,這意味著我們的心智透過作用於肌肉,產生了超過物體重量本身15倍的能量,也就是750磅的重量。這樣的能量以磅為單位呈現出來,就是心智能量的一種表現方式。
但事實也並不完全是這樣的。如果相同的肌肉群在750磅的重量下進行活動,我們就需要用一根木頭將物體掛在兩邊,讓物體到身體的距離實現等距,從而分散物體重量對身體所帶來的壓迫感。這說明了我們的心智不僅能夠傳遞出背起重達750磅物體的能量,而且能夠讓身體肌肉累積同等的能量。相似的情況也存在於身體的肌肉活動當中。
心智行動、大腦活動、神經組織與身體的其他器官都存在著緊密與神奇的關係。正是透過這樣的緊密連結,心智的某些行動能夠讓神經與肌肉都處於活動狀態。沒有人知道心智到底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去影響或者控制大腦的活動的,也沒有人知道神經到底是如何影響肌肉的收縮或者放鬆的。沒有人知道心理與身體系統之間連結的媒介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著這樣一種媒介。我們只是知道一點,那就是心智能夠按照某種恰當的方式運轉,從而驅動其他活動按照順序去進行。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許多專家都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解釋。一些專家堅持認為,心靈與物質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關聯,因此他們認為,說這些活動之間的關係就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就顯得太過了。但在現實的研究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可一點,那就是如果心智沒有處於一種活動狀態的話,身體肌肉或者身體的其他部分是不會有任何反應的。專家們之所以認同這一點,是因為心智能夠準確的發出某些指令,而身體則嚴格的遵循這些指令,毫無保留的完成。因此,一些天文學家說,正是太陽引起了太陽系其他星球的轉動,但他們卻始終不能找到太陽與其他星球之間存在具體關聯的證據,甚至對這樣的現象本身也無法給出讓人信服的證據。
即使我們認為這樣的關係並沒有產生因果關係,而只是統一的次序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假設是正確的,那麼接下來必然會有許多相同的形態或者次序表現出來,用來表現這樣的因果關係。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稱之為一串反應次序或者一串因果關係,叫什麼關係都不大。因此,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點,那就是這場討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到一點,即心靈活動可以造成身體的活動,而身體的活動則始終追隨著恰當的心靈活動,它永遠不可能在沒有心智引導的情況下自行出現。
幾乎所有人都會認可一點,那就是感知的事實可以證明身體的行動作用於心智。類似的,我們所產生的意願,其實也能夠以一種結論性的方式證明心智的行動可以作用於身體。比方說,疼痛可以被稱為身體運動的一種表現,但是在疼痛與運動之間,卻是心智行動對疼痛的感覺,並且直接作用於身體的行為。有了這樣的指引與對應,疼痛本身才會與我們自身沒有任何關係。有人可能會說,人之所以要吃東西是因為人會感到飢餓,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受到了生理感知的影響。但對這種感知的察覺其實就是感知的心理能力,要是沒有這樣的感覺能力,人就不會感到飢餓,當然接下來也不會出現諸如腸胃消化或者物質吸收等複雜的身體活動。因此,在進行了上述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心智的活動讓我們的身體做出一連串的反應與活動。
對正常人來說,心靈對身體肌肉活動的控制能力已經得到了神奇的發展。這樣的肌肉能夠完全按照心靈的指引去做事,正如我們可以看到的一些運動細節以及精確度方面,都可以發現運動所具有的力量與能量。請注意那些寫在紙上的文字,或者注意藝術家用畫筆在帆布上所畫的,或者觀察一下音樂家的手指在鋼琴上的彈奏,都是非常精確的,因為他需要按照內心的想法去演奏,正是這樣的想法指引著他的手指演奏出他想要聽到的樂曲。幾乎在所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身體的肌肉按照心智的指令,去完成一些精細與美妙的動作。有人稱之為肌肉訓練的結果。事實上,這是我們訓練自身肌肉去服從心智的過程。如果心智對身體肌肉的活動有了這樣的控制力,那麼為什麼心智對身體其他功能的控制就不能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呢?
有人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就是這樣明顯的區別反而經常遭到人們忽視。手臂的運動並不是意志能量作用的結果。一個人可能會透過意志能量讓手臂按照他的意願運動,但如果心智不按照同樣的方式去做的話,我們是不會這樣做的──除非心智所想的東西與意志的思想截然不同──否則,我們的手臂依然處於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儘管如此,還是會有一些人認為,手臂的運動是由意志能量造成的,這樣的事實依然擺在我們眼前,那就是意志能量其實就是心智能量,因為意志本身就是心靈活動的一種表現形態,也是自身選擇的一種表現形態。而選擇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屬於一種心靈活動,因此一般人認為身體的活動就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這樣的想法依然是正確的。
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這些事實,這本身就說明了心智並不單純只是身體狀況或者行為的集合,也不是這些狀況或者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而是某些與身體系統完全相反的東西,對身體進行控制與施加影響。當我們了解到身體的各種活動都能夠按照上述思考去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它與心智的關係是完全一樣的,於是這樣的說法就完整了。
具有思考能力的心智同時具有行動、指引或者控制的力量。這集合了大腦、神經、肌肉、韌帶以及骨頭──最終構成了一具由心智建構與使用的、完美的人體機械。
思考對身體行動的影響
心智始終都處在一種思考的狀態中。思考,就是心智處在運動狀態時的一種活動。思想就是心智活動最後的結果。這只是對心智活動的一種闡述,絕對不是對心智本身的一種描述或者定義。我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心智只能夠透過自身對行動的意識去進行感知。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意識,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在談論心智或者別的我們正在思考的東西時,我們能夠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些什麼。
在追尋人類活動的各種起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從順序上來說,思考是最早出現的活動。也就是說,人類如果不是首先...
推薦序
前言
幾年前,我就開始以一種基本的思想為基礎來構思這本書,此後這樣的思想慢慢成形。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將這一基本思想以及相關聯的一些思想都集合起來,在各種不同的演說場合,面對著不同的聽眾進行闡述。當然,對於將這些內容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我的內心依然忐忑不安,因為當前這本書的思想並非十分完善,這些思想依然在不斷拓展。但是,看到很多讀者按照書中的內容進行實踐獲得了不俗的改變,這又讓我感受到了無上的榮耀,所以我懷著真摯的情感,希望能夠將這本書寫好,為更多的讀者帶來幫助。
在人生這所學校裡,我們所學到的第一堂課,就是了解自身的個性或者性格,從而對自己的真實價值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運用自身的長處,避免放任自己的弱點橫行。一個人應該透過對自身情況的了解以及對自身進行的思考,進而按照自身的思維方式、外在形象以及談話的方式,去將自身的能量展現出來。每個人都有責任將自身的能量最大化的發揮出來,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自己有著更為全面與充分的認知。本書就是要協助讀者實現這個目標。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分別是善意的影響與惡意的影響、和諧的影響與不和諧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幾乎充斥著人類的生活,塑造並影響著所有人的一切行為。在這兩種影響當中,其中一種影響被消除了,另外一種影響依然還會存在。如果不和諧的影響被我們消除了,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會只剩下和諧的影響。善意與絕對和諧的影響必須是持久的,因為這樣的影響都是源於神。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消除邪惡或者不和諧的影響,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也包括了我們需要不斷進行自省、自我提升以及不斷獲得進步。
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專注於闡述一些人們能夠擺脫的外在事物,從而更好的感受積極的影響。當我們將所有阻礙自身變得更好的思想去除時,就能夠看到一個絕對完美的真正之人的雛形,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就是造物主賜給他的。在那個時候,他就會感覺到,純潔與完美的神性高度原來是可以攀登的,而在之前,他肯定會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還有另外一個話題,要比這個話題更有吸引力,它能幫助每個人將自身完美的神性全部展現出來。當然,這本書將在以後出版。
前言
幾年前,我就開始以一種基本的思想為基礎來構思這本書,此後這樣的思想慢慢成形。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將這一基本思想以及相關聯的一些思想都集合起來,在各種不同的演說場合,面對著不同的聽眾進行闡述。當然,對於將這些內容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我的內心依然忐忑不安,因為當前這本書的思想並非十分完善,這些思想依然在不斷拓展。但是,看到很多讀者按照書中的內容進行實踐獲得了不俗的改變,這又讓我感受到了無上的榮耀,所以我懷著真摯的情感,希望能夠將這本書寫好,為更多的讀者帶來幫助。
在人生這所學校裡,我們所學到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思考對身體行動的影響
第三章 有意的行動
第四章 無意的行動
第五章 一般的論述
第六章 其他專家的看法
第七章 心智與身體的相互關係
第八章 外在事情的影響
第九章 法則
第十章 不和諧的思想
第十一章 如何控制思考
第十二章 如何運用替代的思想
第十三章 即時的行動
第十四章 堅持不懈
第十五章 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第十六章 身體態度的影響
第十七章 完全屬於你一個人的工作
第十八章 摧毀不和諧的思想
第十九章 進退維谷
第二十章 道德辨別力
第二十一章 一點分析及其運用
第二十二章 習慣
第二十三章 思考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第二十四章 原則的摘要重述
第二十五章 焦慮的習慣
第二十六章 商業成功
第二十七章 集中注意力
第二十八章 早期訓練的重要性
第二十九章 三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十章 罪惡的懲罰
第三十一章 一個故事及其教訓
第三十二章 關於契約的故事
第三十三章 借據的故事
第三十四章 關於這些故事的討論
第三十五章 敏感
第三十六章 憐憫
第三十七章 心理暗示
第三十八章 催眠的控制
第三十九章 環境的影響
第四十章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身負責
第四十一章 思想控制才是真正的自我控制
第四十二章 人是自我的建構者
第四十三章 完美的可能性
跋
前言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思考對身體行動的影響
第三章 有意的行動
第四章 無意的行動
第五章 一般的論述
第六章 其他專家的看法
第七章 心智與身體的相互關係
第八章 外在事情的影響
第九章 法則
第十章 不和諧的思想
第十一章 如何控制思考
第十二章 如何運用替代的思想
第十三章 即時的行動
第十四章 堅持不懈
第十五章 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第十六章 身體態度的影響
第十七章 完全屬於你一個人的工作
第十八章 摧毀不和諧的思想
第十九章 進退維谷
第二十章 道德辨別力
第二十一章 一點分析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