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靈性生活,迫切需要的理性平衡**
在這靈性蓬勃發展的當代社會
各種體驗已經來到了飽和點
我們能明確感受到,世界呼喚著關鍵思辨力
就像在心中展開一張明晰的意識地圖
使你在紛陳選擇中不致迷失
☆所有精進靈修者必須擁有的分辨思維☆
☆一本靈性「除魅經典」,打破虛幻「靈性神話」☆
☆透過更高階「自我知識」,真正認識我們的永恆本質☆
“這本書所深入的第三眼,並非坊間常談論的靈視力
也不是開天眼的技術教學
而是一種向內看的精微分辨
直至剝除一切使人由真相分離的詮釋
回到根本法性,回到真我“
「聰慧的『大師們』輕易地愚弄大眾,
聲稱他們已消滅了虛假的小我,那全是垃圾!」現在的唯靈主義,全都雜亂無章地混雜在神祕主義與神話學之中,主要是因為多數人帶著盲目的信念,盲目追隨、歌頌神祇及穿得像僧侶的名人。我們忽略了這個主題的精髓,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你唯一要做的是,探索並發現你的「真我」。
靜心、瑜伽、禪、內觀、太極等正念式的鍛鍊,都只是過渡的方式,讓我們的心智收斂,卻不見得能意識到那「終極的真我」──靈。我們相信的「主格我、受格我、我的」,不過是非二元性的「靈」為了體驗這個世界的二元性而短暫地化身,那也相對造成了人類情感面的苦難。
最終,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不是自己的心智」,我們是端坐於心智內的「觀察者」,便能超越所有的心智面的依附與認同,那會讓我們的「靈」覺醒,進而喚醒第三眼。吉安.庫馬爾不僅採用印度吠檀多哲學的觀點解釋靈與靈性,更納入量子力學的角度,兩者都呼應著這樣的觀點:我們最終都是股單一的絕對性能量,而那正是古代聖賢們所說的「梵」,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摧毀,只是如其所是地存在於其絕對性之中,究極的一。
本書特色:✧適合每一個渴望明晰思辨的叛逆靈魂
✧推薦給《奧義書》、克里希那穆提的讀者,帶領你透過邏輯性語言和哲學思辨,接近真實義:我們都是超越時空的永恆之靈,透過觀察靜靜地見證一切。
✧剝除一般對「靈性」眩目而不實的包裝,引領真正的靈性尋求者直達「靈性」的核心。
✧穿透各種宗教與靈性教派的層層詮釋,指出成為「個體化的靈魂」的必經之路。
✧在崇尚成功法則的社會中,若你希望暫時慢下腳步、思考人生意義,這本書將是你沉靜而誠實的良伴。
✧你將透過當代思想的理性清晰,親近《八曲仙人之歌》奧義
✧許翊誠 加州整合學院心理教授
張仙武 身心靈工作者 智慧推薦
作者簡介:
吉安.庫馬爾
Gian Kumar
生於緬甸的傳統印度家庭,孩童時期起,便發現生命中有著自己難以理解的悖論。他曾在一所奉行嚴格宗教訓練的基督教寄宿學校就讀,學校的訓練與家中印度教的傳統日常準則、習慣大相逕庭,在這樣價值高度衝突的環境中,造就了這位天生思想家超越宗教與派別的思辨方式,而潛藏於宗教之下的混亂與教條也終究讓他揚棄宗教,改投靈性的懷抱。吉安博士希望能以此書為媒介,與人們分享透過自身體悟所學習到的。
他現在與家人住在新德里。
www.giankumar.com
譯者簡介:
嫣然
熱愛心靈、命理、大自然奧祕的專職譯者,期待以譯作為讀者帶來新的視界。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內在的恆星
一顆恆星要誕生,一定要有一件事:氣態星雲一定要坍縮。
於是坍縮。崩潰。這不是你的毀滅。這是你的誕生。
坐下來撰寫本書時,我觀察到種種想法在腦海裡翻來覆去,看似模糊。跟往常一樣,我多工作業,不僅想著手邊的事物,也想著其他事情。我有意識地從這個無意識的睡眠中醒來,變得專注,而且也只有在那之後,那些胡思亂想才開始消失。奧修貼切地解釋了這個現象,他說:「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在觀照與心智之間創造一道間隙……隨著你更為深植於觀照之中,思想開始消失。你在,但心智空蕩蕩。那是開悟的瞬間。」
現在,問題出現了,我們如何在觀照與心智之間創造這道間隙。唯靈主義的主題在印度盛行了五千多年,不同的先知們在此期間聲明「我是梵」(Aham Brahmasmi)。那表示,我們是靈性的意識能量;身體與心智並不構成真我。存在的一切並非我們以感官看見或聽到的事物,而是我們覺知到的事物。真我並不是因為肉身的存在,而是因為「存在性」的臨在。
因此,心智透過其知曉(knowingness)所看見和破譯的一切之所以發生,只是因為我們是事件的觀照。由於觀照或觀察,使心智先變得覺知,然後意識到要比較、推斷其所看見的事物。它是覺知性/意識性的法則,使這份可能性進入這個宇宙中一切存在的現實。再者,它是這股有覺知的意識能量,而我們通常忽略了,因此,我們生活在紊亂和絕望的世界裡。沒有人要認真地下工夫知道、理解我們的靈性真我。我們只是被有限的心智固定在歡樂與痛苦的惡性循環之中,並仰賴著他人提供的資訊。
我們都知道,宇宙包括內含物質和能量的無限空間,但是除非我們意識到它們,否則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並不會出現。我們的覺知之臨在是源頭、力量,它會實現所有的可能性,放射出我們大腦中的意識場,才能體驗、理解心智感知到的內容。因此,覺知更常以抽象的存在性狀態率先出現,而不是可以被量測、具體化的狀態。那表示,「主格我(I)、受格我(me)、自我(self)」全都是誤導。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我們暫時以身體狀態中的「我」存在,並永恆地以「無我」(I-less)的存在性狀態存在,後者與任何空間、時間,或因果關係無關。每當我們以名稱和敘述來指定任何實物時,無論是人類的神祇,還是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那都比較是科學和唯靈主義所定義的幻相。因為當我們在最根本或亞原子層次觀察任何客體物質時,它只是由可互換的能量粒子和能量波構成。
同樣地,我們的心智也受到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制約,因此有偏見。我們錯誤地假設,心智及其思想就是真我。思想從連結著過去的記憶中浮現,將那類資訊投射到未來的思想中。然而,存在於思想前後的是覺知,也就是那份「如是」(is-ness),它始終臨在於永恆的當下,每一個概念(包括過去和未來)都由此而生。真實了解這個「存在性」的真正精髓之人理解到,「我現在是」、「我過去是」、「我將來是」只是疊加於沒有「我」的一波波無我之(selfless)覺知能量上,那裡沒有概念,孕育著可想像性。那只是存在於不變的空無狀態中的萬物基質之臨在。
原因很簡單,身體與心智靠自己什麼也感覺不到,什麼也不知道;全知性(all-knowingness)源自於能量的惰性,那有著可被覺知的屬性。從奈米到核子的所有其他能量形態都是暫態的。唯一永久存在的是覺知。它就是終極,存在於所有物質和意識之前、期間、之後,授權所有暫態物的感知。因此,宇宙在存在性的範圍裡展開,在我們的眼睛和心面前,但是唯有在我們覺知到之後才會發生。覺知是感知的本質。
唯靈主義探索你的存在性那真實的永久性質:「汝即是彼」。這句大膽的名言宣稱:我是終極,我是「梵」,我是無形無相、覺知的靈,放射著意識能量場,那超越「你」和「我」的肉身形相。「梵」指的是絕對、終極的宇宙實相,源自於梵語字根brh(擴展、演進、實行,同時保持恆定且不可分割)。它指出恆定的要素,那獨自存在,不需要任何支持,但卻以相異的暫時形相顯化其自身。
假如我們能夠探索、定義、清楚地理解這個真相,我們便征服了生命的奧祕。這個大膽而深奧的學說是我們的靈性哲學之核心,它宣稱個體是「我」,而且任何人類的神祇都沒有意義。若想要擺脫對名字、性別、宗教等所有認同和依附,我們首先需要充分理解,造物者就是造物,將一切存在含納為一個存在體,而非兩者。在此,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存在的一切都被疊加於唯一的覺知/能量之靈上。靈是一切存有的基礎。只有在那之後,你才可能深入理解你的實相之真實性質,那是本書的根本基礎。
生命不過是一連串的體驗。只要心智和身體在靈魂的指引下繼續體驗,生命便會繼續下去。當這個過程停止,心智就會橫衝直撞,隨機而恣意地多工作業,這裡忙,那裡忙。在這項研究中,你會發現自己的實相的實際性質,也就是正確地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被告知「我思故我在」,然而靈卻澄清道:「我在;因此心智可以思考。」我是存在性,那是「感知的精華」。心智根本無法否認,只有在心智有所覺知之後,那萬物皆存在於其中的宇宙才是有可能的,那表示,內在的存在性會揭露我的實相的真實性質。
靈/覺知先於一切存在,並保持其永恆性。因為所有存在都會變動,也都會消亡,並非永遠恆定。只有覺知是真實的,在任何造物之前後都持續存在。其他一切都只是幻相。看似真實的東西並不真實,因為它們並非恆定的,而且容易變動。覺知是唯一的存在,它是真實的—始終如一、持續存在,總是在那裡,在自由流動的永恆宇宙能量的無我狀態中。
我們的存在性、覺知的臨在,總是臨在於永恆的當下。無論我們醒著、作夢,或睡著了,覺知總是與「本然」(what is)同在。當我們沉睡時,意識是被動的;覺知依舊活躍,允許我們的身體、心智內的一切同步運作。入睡前留下一個問題,醒來時便有了答案。覺知始終臨在,為的是闡明過去、現在、未來,從而讓一切流動。要知道,你是你個人覺知性能量的強度之臨在,其以代表「性質、狀態」的字尾-ness表示覺知(awareness)。要自發地流動;不要來自心智的抗拒、抑制、排斥,或支配。只要流動,並運用個體靈魂內含的存在性臨在觀照心智,那意味、象徵個體的觀照者或那位觀察者,透過心智觀察被觀察的一切。
覺知性能量之靈不會改變,而且擺脫了所有的束縛、認同、依附。它從童年時期就保持不變,歷經青年和老年,並使你的意識擴展、進化,邁向所有存在之完整。若要體認到這個實相,你需要讓自己的心智準備好,去知道、理解,才能喚醒這個蟄伏於內在的靈。它存在於你心智的無意識區,那裡沒有思想。正是這股覺知性能量的存在啟動了心智,並被指定為內在的靈,也就是居住在靈魂之中的潛在神性。它擁有的能力使心智首先變得覺知,然後意識到它自己的身體和心智,之後隨著你的成熟和老去,在其自我、人格面具(persona)、身分、性格,以及自我意識中流動,形成你獨一無二的個體性。
就此而言,任何研究都有兩個主要因素—主體與客體。以我們的例子來說,透過覺知而發生的「內在感知」是主體,而感官從其思想意識或下意識地評估所感知到的「外在意識」是客體。誰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說「進入你的內在自我」,而且同樣輕而易舉地讓信徒們假設,在聆聽某些宗教布道之後,就可聲稱他們已經「有了靈性」。但這個「內在自我」是高度複雜的主體,比較可以被「理解」,而不是被「體驗」。當心智清楚地理解了這個主體,一個人便理解了整體感以及與身體、心智、靈性有關的身、心、靈之間的連結。
靈性尋求者應該要在心智上做好接受的準備,才能區分無形無相的靈與身體、大腦的形態。當形而上的靈與機械式的心智接觸時,生命就開始了。在我們的例子中,主體是覺知,靈是絕對(純粹而完全)的能量,而客體則是以二元性運行的心智在相對性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心智將每一種暫態能量分離成其對立面,為的是體驗物質層面中的物質性,從而有意識地體驗生命。如何辦到呢?當靈觀察的時候,心智會變得覺知,並在那之後,意識到內在及外在的感知兩者。這意味著,除了觀察並逐漸覺知到環境之外,人腦也具有這份保持自我覺知的能力,那是向內觀照的過程。這發生在當心智的自我注視、觀照那些「內在」的隨機思想時;靈覺醒,使心智領悟到,除了「思考我」(thinking self),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內在「自性」(Self)注視著心智的所作所為。
然而,假如心智對這種形而上的能力一無所知,那靈便保持蟄伏而被動。生命依舊是潛意識經驗的流動,無意識地從過去的覺知中取得物質性資訊,那就是今天發生著的事。在你閱讀之際,人們因絕望、抑鬱、沮喪而憂傷。人類瀕臨自我毀滅的邊緣,數十億人在痛苦中挨餓,好讓某些人可以為了浪費、歡樂、利益,而以數十億人作為享受品味的代價。
心智不知不覺地度過人生,沉浸在欲望和依附、歡樂與痛苦之中,不知道生命的真實意義和目的。唯靈主義使心智具備內在之靈的知識及其能力,可以帶領心智邁向較高的意識,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而不是過度地仰賴機械化、數位的舒適性。這個主題的實踐就是我們所謂的靈性(spirituality),那構成心智面的努力和技巧,可
以訓練你的物質小我/自我邁向靈性覺知的核心性存在,好讓你可以運用平衡的方法走上生命的道路。
請記住,「靈」透過其個體「靈魂」只去注視和觀照;感覺、思考、行動、享受、體驗的是心智。兩者有所區別,並由這套哲學所定義,而且靈性追尋者需要充分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抽象的靈構成純粹的覺知性能量」這種概念宣稱「造物者就是造物」,而那始終很難讓大眾領會。基於這個原因,唯靈主義的主題目前在不同的宗教
和哲學文獻中被神祕主義和神學術語稀釋、改變,為的是順應、安撫大眾,使他們比較容易在表面上了解這個主題。
然而,在唯靈主義的哲學中,顯化在宇宙中的一切是究極的一。「多」之中的「一」,以及「多」背後那同樣的「一」,其被稱作「靈」或「梵」。顯然的,我們甚至不能將《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或《羅摩衍那》(Ramayana),乃至佛陀的教義視為靈性的。它們關心的比較是正法方面的努力(dharmic efforts)和行動當中的正念自我,而不是獨立的靈在超越心智範疇時所扮演的角色。簡言之,就視角而言,一切都是有限的,但是當我們更深入,就會揭露出無限的非二元維度。那是在任何人類自我之內的存在性之無我狀態,能量的最高屬性,我們稱之為靈;那是屬靈的神性永恆地覺醒、了悟,為「汝即是彼」的靈性主張提供了可信度。
在唯靈主義的真實本質中,唯靈主義主要與覺知(主體-存在性)和意識(客體-成為性)有關,在此,靈與意識分別扮演其各自的角色。覺知在心智中具現成一股精神力的「力道」,結果具化成其意識「場」,承擔著所有精神面的活動,才能成為某種物質性的東西。兩者同等重要。需要個體強度的覺知,才能評估終極實相和意識的至福之真實性質,這反過來又反映了你的個體的中間實相(mid-reality)轉瞬即逝的物理性質。前者存在於「存在性的狀態」中,而後者擴展、演進為你的「成為性」,也就是意識。
不管怎樣,「靈」擺脫所有認同與依附,因為它只是帶著觀察的力量流動,不參與任何心智的活動。這個至高無上的無形能量、終極的存在,或「靈」,被認為是使其造物擁有力量的造物者;心智則被認為要透過自我觀察而自我覺醒。「靈」雖然安坐於大腦之中,卻不是觀察者、思考者、知者、行為者、體驗者,或享受者……而只是觀察的源頭。它包含一波波絕對的能量,使你的心智能覺知到其無意識活動。被指定為觀察者的是個體的靈魂。心智只有在有所警覺之後才會變得覺知,而且如果能夠專注,就會意識到它感覺到、想到、體驗到、了悟到的一切。你無所警覺的時候,記憶和思維能力便接管;然後心智出自其過往覺知的潛意識層面,在無意識的自動駕駛中作為記憶者(remember-er)而運行。
第一章 內在的恆星
一顆恆星要誕生,一定要有一件事:氣態星雲一定要坍縮。
於是坍縮。崩潰。這不是你的毀滅。這是你的誕生。
坐下來撰寫本書時,我觀察到種種想法在腦海裡翻來覆去,看似模糊。跟往常一樣,我多工作業,不僅想著手邊的事物,也想著其他事情。我有意識地從這個無意識的睡眠中醒來,變得專注,而且也只有在那之後,那些胡思亂想才開始消失。奧修貼切地解釋了這個現象,他說:「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在觀照與心智之間創造一道間隙……隨著你更為深植於觀照之中,思想開始消失。你在,但心智空蕩蕩。那是開悟的瞬間。」
...
推薦序
超越我他,全然安住於智慧和真理
我們處在一個很有趣的時代,科技快速地發達,而天災人禍普及,每天從各個管道得到的許多資訊都是激烈的、煽動的、負面的。這也讓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匱乏,越來越孤單。也由於這樣的背景,各個宗教、靈修、身心學派迎接了大量的關注與發展,各門各派都努力宣揚喜悅的道路、離苦的捷徑。這本身是個多元社會很重要的發展,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屬於最適合自己的成長之道,但這也是個挑戰。畢竟要從這訊息爆炸的社會理清一個脈絡並不容易,加上身心靈又是個抽象複雜的主題,所以也創造了空間,讓有心人士基於私欲而利用他人情感的脆弱,來進行操控與傷害。原是靈魂最純粹、最自然的渴求,卻變成掉入陷阱的動能。
所以我們如何在追尋靈魂答案、身心整合時,不被絢麗煽動的靈性宣傳語所迷惑?在面對那麼複雜的資訊與親身經歷時,不迷失方向跟動力?到底靈性追尋的本質又是什麼?
這幾個問題就是透過《第三眼》的作者吉安.庫馬爾想跟大家分享的──超越不同靈性體系所用的技巧與型態,回歸靈性的本質,以思辨與覺察,發現靈性最原始的樣貌與動能。靈性跟宗教、學派不一定要畫上等號,畢竟信仰並不是靈性探索必要的先決條件。但也不是要排斥宗教而形成去信仰運動,反之,可以提供探索路途上的一盞明燈。所以不管始於任何信仰背景,這本書都可以提供回歸本質的指南針,當遇見疑惑與迷思時,指點方向。
庫馬爾基於對八曲仙人之歌的認識,結合自身的經驗與覺察,用現代的語言呈現第三眼這本書。透過一層層的解剖跟反思,讓我們認識意識,了解心智的本源,從而更深地進入靈性,喚醒稱之為超意識心智的存在。過程中我們猶如進入一個思辨,一步步的過濾對於心智與靈性的認知。這旅程也是回歸當下的實踐,畢竟當心看向自己,它就必須停下來,必須扎根於此刻,成為最本質的「在」與圓滿。靈性的樣貌在這個時刻會最鮮活地呈現,而當我們越能保持在這個狀態,我們就越來越能發展出作者所提到的「心智與心靈的力量」,進入真理探索者、修行人所說的神聖區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三眼。
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好好思考、體悟每一字一句。每次的停歇就如同書中所講的觀照,留意因閱讀所啟發的感受與洞見,安住於當下,感悟每段智慧的顯現。就好像我跟作者還有八曲仙人一起喝著咖啡,討論生命與靈性,偶而會有寂靜的時刻,不是因為無聊或沒話說,反之是進入「在」的航續狀態,超越我他,全然安住於智慧和真理。
很開心能遇見這本書,也期待每位讀者在進入第三眼的神聖殿堂時,能讓各自最獨特的靈性之路清晰化,睜開屬於你們的第三眼,與真我相遇。
許翊誠
心理諮商師、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師
加州整合學院心理教授
超越我他,全然安住於智慧和真理
我們處在一個很有趣的時代,科技快速地發達,而天災人禍普及,每天從各個管道得到的許多資訊都是激烈的、煽動的、負面的。這也讓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匱乏,越來越孤單。也由於這樣的背景,各個宗教、靈修、身心學派迎接了大量的關注與發展,各門各派都努力宣揚喜悅的道路、離苦的捷徑。這本身是個多元社會很重要的發展,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屬於最適合自己的成長之道,但這也是個挑戰。畢竟要從這訊息爆炸的社會理清一個脈絡並不容易,加上身心靈又是個抽象複雜的主題,所以也創造了空間,讓有心人...
作者序
前言
今天我們發現,唯靈主義(spiritualism)的主題全都雜亂無章地混雜在神祕主義與神話學之中,主要是因為多數人沒有耐心,也沒有認真地下工夫,獨立地研習、理解這個主題。帶著盲目的信念,我們不斷大發議論並重複,卻不曾嘗試去理解這個主題的基本原理。我們把自己局限在其外緣,盲目地追隨、八卦、歌頌我們的神祇及穿得像僧侶的名人。我們忽略這個主題的深度訊息或其教導的精髓,那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你唯一要做的是,探索並發現你的「真我」,其餘的都會不請自來。
較高階的知識是「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也就是真我,那並不是指我們的身體和心智。在我們的主題中,低階知識是現象世界的知識。若要理解「我們是誰」這個複雜的專門知識,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多元閱讀、全神貫注,一遍又一遍始終如一地重複那些字詞、句子、含義。這是獲得那種清明所需的,也是任何學科的本質。要帶著開放的心好好閱讀本書,才能經驗不同的事物,即使本書提供的資訊與先前別人告訴你,或要你相信的資訊並不一致。幾個世紀以來,為了揭開實相的性質背後的真理而深入研究,比較是要化解我們心智這麼多世紀以來的堅固制約。我相信「自我知識」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紛亂的世界裡,除了利益和娛樂之外,我們是否需要平衡的生活、心靈的平靜與安寧。
人類身體和大腦的虛幻存在根本上奠基於「我」、「我的」、「我自己」等短暫的實相。我們似乎沒有領悟到,我們不僅是「身體」(body)和「心智」(mind)獨一無二的映像,也是「靈」(spirit)獨一無二的映像,統一且連續。根據唯靈主義所指涉的,追根究柢,我們實際上就是「靈」。那是宇宙的非個人組成部分,包含在個體的靈魂之中,而我們非常自由地使用著,但實際上,卻不曾費心了解它是什麼,或它在我們的個人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的身體和心智出現於,也消失於那個絕對的部分,也從中物質化和非物質化。不管怎樣,個體性(individuality)—或是由意識引導的獨特性(uniqueness)—會在死亡之後留下特定的傳承,那是我們可以讓所有人記得的行為之總和。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這個第三種能力關乎於什麼,因為,儘管擁有所有物質性和社會性的安逸,但除非心智充分理解這個意識性的法則,否則它難以平靜。
本書就跟我的其他著作一樣,並不鑽研超自然的信念和寓言,也不圍繞著宗教打轉。它認真、嚴格地忠於眼前的主題,要求你在閱讀的時候全神貫注,但是當然,是要以自由和開放的心態。我重申,以不同的詞語重複解釋靈性的概念,是為了要讓訊息清晰易懂,也是這個主題的實際精神。
當我們生活在囿限的空間和時間裡,有著獨立的名字和性別,就沒有「摩克夏」(moksha)、自我了悟(self-realization),或在純粹的意識中變得純粹這種事。身體和心智的設計和限制是要體驗二元性,比方,神和魔兩者的相對性,讓靈性的自我得以經歷短暫的物質顯化。你就是無法忽視其中一個面向;只能單純地在兩者之間穿梭。一方面,「靈」永遠醒悟、理解,而身體和心智則有機會體驗、理解如何及以何種方式踏上通往高階意識的道路。就像走鋼索的人,你要抬起頭來平衡那根桿子,睜開第三眼,歡慶你的物質生命。
生命循環往復地移動,就跟所有其他形態的能量一樣,就進化而言,這是從一方超越到另一方。那從其意識和潛意識經驗中創造出某種「成為性」(becoming-ness),在此,死亡只代表著新的開始。能量以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圓形模式振動、移動,就像行星或季節,盤旋環繞,最終崩解成暗物質(dark matter)或暗能量(dark energy),我們稱之為「空性」(Shunyata)。根據科學的說法,宇宙只是由能量構成,而這樣的能量包含大約百分之五的物質、意識,以及剩餘百分之九十五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在亞原子的層次,物質和意識只是振動,在其各自的量子場中以不同的頻率共鳴、同步。此外,能量往往在「熵」(entropy)中隨機移動,好比以思想為例—創造、毀滅、再創造,好去擴展和實現。那需要覺知性的意識能量才能穩定、演進、轉化。另一方面,暗物質和暗能量只不過代表在平衡之中的純粹至福。
一旦心智開始清楚地知道,它的真正主人是非個人的「存在性」(being-ness)狀態,也就是「靈」,那所有個人神祇的想像以及個人的「我」之想像都會消失。只有人類的心智才有這份能力,可以充分理解宇宙並利用「汝即是彼」(Thou Art Tha)的主張背後的潛力。在明確地接收到自我知識後,大腦承認宇宙是種連續的實相統一場,在「空性」之中保持強力、潛伏、順從。不管怎樣,當這股本體的能量振動、碰撞,在物質和意識形態中的各種現象性特質便會復甦並持續一陣子,直到屈從於宇宙那覺知性能量的蟄伏狀態。本書後續會詳細說明這點。
前言
今天我們發現,唯靈主義(spiritualism)的主題全都雜亂無章地混雜在神祕主義與神話學之中,主要是因為多數人沒有耐心,也沒有認真地下工夫,獨立地研習、理解這個主題。帶著盲目的信念,我們不斷大發議論並重複,卻不曾嘗試去理解這個主題的基本原理。我們把自己局限在其外緣,盲目地追隨、八卦、歌頌我們的神祇及穿得像僧侶的名人。我們忽略這個主題的深度訊息或其教導的精髓,那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你唯一要做的是,探索並發現你的「真我」,其餘的都會不請自來。
較高階的知識是「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也...
目錄
推薦序 超越我他,全然安住於智慧和真理
前言
第一章 內在的恆星
第二章 使心智靜止;喚醒靈
第三章 放下靈性
第四章 覺知與意識
第五章 人類意識的三個層次
第六章 「存有」與「成為」的本質
第七章 有靈性是什麼意思?
第八章 觀照
第九章 理解人類心智的本質
第十章 你就是終極實相
第十一章 如何成為你人生的主人
第十二章 兩個心智
第十三章 發展靈性成長
第十四章 人類心智的力量
第十五章 人類之靈的力量
第十六章 超意識心智
致謝
推薦序 超越我他,全然安住於智慧和真理
前言
第一章 內在的恆星
第二章 使心智靜止;喚醒靈
第三章 放下靈性
第四章 覺知與意識
第五章 人類意識的三個層次
第六章 「存有」與「成為」的本質
第七章 有靈性是什麼意思?
第八章 觀照
第九章 理解人類心智的本質
第十章 你就是終極實相
第十一章 如何成為你人生的主人
第十二章 兩個心智
第十三章 發展靈性成長
第十四章 人類心智的力量
第十五章 人類之靈的力量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