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解封了,但孤獨的心裡,還有多少傷痛與情緒,尚待探索和發現?
◎本書收錄「臺灣醫療人類學會」、「臺灣精神醫學會」、「薩所羅蘭」成癮工作坊、「臺灣醫療人類學會」、「中研究民族所」等多個學術研討之重要論文。
◎生與死,在個體和群體的連續性裡,承載生死文化經驗的心理因素在哪裡?
◎疫情下,隔離的孤獨,生死與文化的情感經驗,是怎樣的心理路程?
薩所羅蘭走進臺灣精神醫學會、臺灣醫療人類學會、昆明防治中心中、研院民族所,說說我們腦海裡澎湃的想法。我們不知是否有走音,或脫了調?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眼光和回應裡,再度看見了我們不曾看見的,或我們視而不見的。看見我們覺得重要的,他人卻是如風吹過,而我們不在意的,卻是他人緊緊守住的分寸。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10027.pdf
作者簡介:
【薩所羅蘭】的成員密切合作,走在精神分析的心理風景裡,和文學、藝術、戲劇、電影、人類學等密切交流。我們不是只談論診療室的工作場景,我們更是「回到佛洛伊德」,回到他當年草創精神分析時,在各種資源裡尋找語言,來描繪臨床所經驗的想像和情感等。我們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和心理師的組合,目前有資深成員「薩所羅蘭的山」,和年輕協力者「薩所羅蘭的風」。
【薩所羅蘭的山】
陳瑞君、王明智、許薰月、劉玉文、魏與晟、陳建佑、劉又銘、謝朝唐、王盈彬、黃守宏、郭淑惠、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風】(年輕協力者)
李宛蓁、魏家璿、白芮瑜、蔡宛濃、曾薏宸、彭明雅、王慈襄、張博健、劉士銘
章節試閱
第7章 疫情下,與病毒共生,從自己和客體的「好壞善惡」到「生死」間的心理路程?
王盈彬、陳瑞君
◎摘要
對於看不見的病毒,只能從被感染後的症狀,和生病的人數裡,知道它眞的存在。做為人的「客體」病毒,它的存在及因此撞擊出人性裡的匱乏和無力感,不再只是古典精神分析的性學課題,也不只是克萊因(M. Klein)對於no breast的no的匱乏,所主張的那是好壞善惡客體而已,而是涉及了生死了,有個「自己」(psyche)或身體(soma)會消失的死亡。這會和Winnicott說過的,人在嬰兒期都曾經死過的「死亡經驗」,後來的事件和先前的經驗,它們之間的連動影響是什麼呢?此刻疫情下會牽動的身體的死亡,是讓人會怕死,但是人在怕死的經驗下會實際上走向什麼方向呢?動員一切來避免走向死亡,或者可能會出現相反的現象,反而讓自己傾向走向此刻身體的死亡呢?這不必然會發生明顯實質的傷害,卻可以讓我們來觀察和思索,何以在如此恐懼下,有人反而容易聽進那些會帶來危險的言論呢?就像怕鬼卻喜歡聽鬼故事,我們想要透過這些疫情下的事件,來探索這事件的反應裡,可能有著多深層的心理經驗,尤其是「死亡經驗」被再度挑撥出來,以及如何影響「怕死」心理後的不同反應?
◎本文
「你可能治癒了你的病人,卻不知道是什麼讓他或她繼續生活。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公開承認沒有罹患精神官能疾病可能是健康的,但這不是生命。一直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的精神病患者,迫使我們去看這個眞正不屬於精神官能症,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問題。我聲稱這些對我們的精神分裂症或『邊緣性』患者來說生死攸關的相同現象,出現在我們的文化體驗中。」(王盈彬譯)
健康的議題,是建立在已經活著的基礎上,於是會成為這樣的組合「要活得如何?」,會是與好壞善惡相關的層次,也就是要如何把生命過得比較好、比較豐富、比較正向、選擇做善的事情、不要做壞事或惡意對待別人……等。然而,生死的議題,則是屬於生命存在與否的層次,也就是要「要如何活著?」的命題,要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但是我們確實也會有這樣介於其間的組合層次,「好死不如歹活」,「好的要死、壞的要命」……等。兩個不同層次的事情,會是經歷如何的路程而相遇組合成為一個中間的層次,又或是中間的層次是如何獨立存在的?當Winnicott企圖要把這一個交界交接,放在文化體驗中來思考定位時,又如何與我們在精神科描述的邊緣性狀態做對照呢?母嬰關係是Winnicott的論述中,很重要的一對組合,媽媽會在嬰兒初生之時,扮演一個被嬰兒占據操作的主觀客體,以便在後來慢慢的將媽媽所屬的現實世界的點點滴滴介紹給嬰孩,嬰孩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存在,以及與外在現實的區隔,並因此獨立成為一個可以認識非我存在的現實世界,包含眞正的媽媽。而當文化被定義為一群人共存共榮的生活方式時,其縮影也正是母嬰關係琢磨過程的擴展。
回到這三年的疫情期間,不斷會看到疫情指揮中心有許多滾動式的政策在執行著,一個政策的出現,雖然是為了保護全民的生命安全,但是這一條線一畫,卻也就區分出了不同的群體,常常激起許多的反應,「戴口罩是對的嗎?」,「隔離的時間是對的嗎?」,這些「焦慮」反應的底層,存在著不同強度的能量,也就是說,那個對不對的議題,不盡然只是科學驗證的防疫作為,不是只有比較好或比較壞的差別,而是也有著不這樣做就會有生命危險的「恐懼」能量運作著。就像是在「要活得如何?」的底層,其實是可能隱藏著「要如何活著?」的更基本的命題。
這雖然只是一條線,但是放大來看,這條線其中包含了來自不同的群體之間的交流,也就如同Winnicott所標示出來的過渡現象或過渡客體的文化所在的位置。
以上內容節錄自《跨出去:被一束黑暗,點亮起來》王盈彬等著.薩所羅蘭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10027.pdf
第7章 疫情下,與病毒共生,從自己和客體的「好壞善惡」到「生死」間的心理路程?
王盈彬、陳瑞君
◎摘要
對於看不見的病毒,只能從被感染後的症狀,和生病的人數裡,知道它眞的存在。做為人的「客體」病毒,它的存在及因此撞擊出人性裡的匱乏和無力感,不再只是古典精神分析的性學課題,也不只是克萊因(M. Klein)對於no breast的no的匱乏,所主張的那是好壞善惡客體而已,而是涉及了生死了,有個「自己」(psyche)或身體(soma)會消失的死亡。這會和Winnicott說過的,人在嬰兒期都曾經死過的「死亡經驗」,後來的事件和先前的經...
作者序
總得走出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才有更好的機會,看看自己的樣子是否老化了?是否把原本活生生的想法,無意中已老化成拄著枴杖了?是否自己卻不曾驚覺?
薩所羅蘭走進臺灣精神醫學會、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昆明防治中心、中研院民族所,說說我們腦海裡澎湃的想法。我們不知是否有走音,或脫了調?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眼光和回應裡,再度看見了我們不曾看見的,或我們視而不見的。看見我們覺得重要的,他人卻是如風吹過,而我們不在意的,卻是他人緊緊守住的分寸。
就這樣,我們把2021、2022這兩年相關的部分文字和想法結集成冊,為了不讓它們如流水般逝去。由於這兩三年的疫情,因此這個主題也占了重要的位置,我們也仔細討論了一個成癮者的夢,好像我們還在尋找,那些未知的世界裡還有著多少,我們依然無知的所在?這些交流也在摸索,診療室外的世界可能是什麼?尤其在精神分析取向傾向將外緣因子,都先假設成內在的移情來觀察,也許這樣子讓我們對於外在現實是太扁平化的了解,因此我們就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會如何看我們?
總得走出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才有更好的機會,看看自己的樣子是否老化了?是否把原本活生生的想法,無意中已老化成拄著枴杖了?是否自己卻不曾驚覺?
薩所羅蘭走進臺灣精神醫學會、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昆明防治中心、中研院民族所,說說我們腦海裡澎湃的想法。我們不知是否有走音,或脫了調?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眼光和回應裡,再度看見了我們不曾看見的,或我們視而不見的。看見我們覺得重要的,他人卻是如風吹過,而我們不在意的,卻是他人緊緊守住的分寸。
就這樣,我們把2021、2022這兩年相關的部分文字和想法結集...
目錄
◎「臺灣精神醫學會」2022第61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第1章 生死大事裡「昇華」概念的窮困,還有什麼承載生死存亡和心身安頓的心理概念?(王盈彬、劉又銘)
第2章 都是生死交關,從小的餓得要死、冷得要死、熱得要死,這些死的心理經驗是什麼呢?(陳建佑、黃守宏)
第3章 活著的,都沒眞的身體死過,死亡經驗如何影響心碎裡個體的連續性?(黃守宏、陳瑞君)
第4章 從Winnicott & Carl Jung,談個體和群體連續性裡,承載生死文化經驗的心理所在?(蔡榮裕、王明智)
第5章 對原始苦痛的想像及處理時的相關技藝,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在當代的演進是什麼?需要從自我療癒學習什麼呢?(蔡榮裕)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2022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第6章 疫情下,從隔離到分離之間,孤獨的心理村落有多少(生死)地名待探索和發現?(劉又銘、王明智)
第7章 疫情下,與病毒共生,從自己和客體的「好壞善惡」到「生死」間的心理路程?(王盈彬、陳瑞君)
第8章 疫情下,生死由命和對unknown的心理經驗,是在接納和承載什麼創意呢?(陳瑞君、黃守宏)
第9章 疫情下,生死的情感經驗裡,文化經驗是心理所在的何方神聖?(王明智、蔡榮裕)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202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第10章 信心和造神之間的差異,如果兩者都需要錯覺(illusion)?(劉又銘)
第11章 透過幻覺(hallucination)的細縫,被一束黑暗,點亮起來。(陳建佑)
第12章 面對病毒,「部分客體」(part-object)的原始性是什麼意思呢?(王明智、陳瑞君)
第13章 從「基本假設團體」(basic assumption group)探索兩極化的群眾反應(蔡榮裕)
◎「薩所羅蘭精神分析的人間條件10」2022.11.13成癮工作坊
第14章 夢:破碎的自己勉強支撐塌下來的一場夢(一)(王盈彬)
第15章 夢:破碎的自己勉強支撐塌下來的一場夢(二)(蔡榮裕)
第16章 記憶:現在突然覺得自己是個已死掉的人(一)(陳建佑)
第17章 記憶:現在突然覺得自己是個已死掉的人(二)(魏與晟)
第18章 創傷:憤怒裡心身激烈交織的移情和受苦(一)(劉又銘)
第19章 創傷:憤怒裡心身激烈交織的移情和受苦(二)(陳瑞君)
第20章 移情:無助感裡罪惡撐起來的天空有多大(一)(黃守宏)
第21章 移情:無助感裡罪惡撐起來的天空有多大(二)(郭淑惠)
◎2021.08.24中研院民族所
第22章 溫尼科特觀察被玩的「鴨舌棒」:嬰孩「野蠻人」口水裡流露的心身原始精神現實(陳瑞君)
第23章 溫尼科特觀察嬰孩「野蠻人」眞假我的本能流動:mind如何帶壞psyche,讓soma從小孤單駐守原始地帶?(蔡榮裕)
◎「臺灣精神醫學會」2022第61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第1章 生死大事裡「昇華」概念的窮困,還有什麼承載生死存亡和心身安頓的心理概念?(王盈彬、劉又銘)
第2章 都是生死交關,從小的餓得要死、冷得要死、熱得要死,這些死的心理經驗是什麼呢?(陳建佑、黃守宏)
第3章 活著的,都沒眞的身體死過,死亡經驗如何影響心碎裡個體的連續性?(黃守宏、陳瑞君)
第4章 從Winnicott & Carl Jung,談個體和群體連續性裡,承載生死文化經驗的心理所在?(蔡榮裕、王明智)
第5章 對原始苦痛的想像及處理時的相關技藝,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