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每天報導著各式各樣的「犯罪事件」,
五花八門的犯罪形式,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但是人為什麼會起心動念,
犯下明知不該做的「歹事」呢?
讓我們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
剖析犯罪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犯罪總是層出不窮、無法止息?
►不同犯罪模式,不同的心理層面
►犯罪是個人問題,還是環境因素?
►犯罪能夠預防嗎?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歷史
透過豐富的犯罪案例,分析其背後的心理因素
搭配上Key Word告訴你的相關專業術語
讓你讀懂犯罪者的心理!
本書特色
◎從生活周遭常見的順手牽羊到連續殺人等重大案件,一本書匯集各種犯罪類型
◎從科學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剖析各種犯罪心理
◎探討真實犯罪者的深層心理,搭配豐富的圖解,迅速掌握關鍵
◎key word關鍵知識整理,從專業術語切入,讀懂犯罪心理學
作者簡介:
福島章
1936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習完畢。醫學博士,主修精神醫學。曾擔任東京醫科牙科大學助理教授、上智大學教授,現為上智大學名譽教授。除以疾病誌(Pathographie)權威身分聞名之外,也是曾擔任過精神鑑定醫師和經手過多起著名事件的犯罪心理學者。
譯者簡介:
簡中昊
輔仁大學日文研究所畢業,目前就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曾任觀光局對日旅客訪問員,並曾協助翻譯日本民法。現任兼職譯者。譯有《身體乾燥?小心老化提早報到》、《生活科學常識110》、《看穿人心的小動作》、《如何看懂天氣預報》
章節試閱
【犯罪心理學的思考模式】
每個人的心裡都潛藏著的犯罪是?
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事,犯罪者可以幫我做到
●藉由犯罪者的行為解放自己累積的不滿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對犯罪者或犯罪行為產生好奇或是關注呢?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會對犯罪行為、以及在社會中屬於少數派的犯罪者感到好奇。若我們回溯歷史,可以發現日本江戶時代的死刑犯必須「在市中心遊街示眾再斬首」,這具有表演性質的要素;現在在人道考量下並不會這麼做,但是在人們的心底,似乎還是渴望能夠看到這樣的行刑方式。
而且,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時常需要和四周的人協調,並且為了經營這樣的社會生活,在我們的心裡,有些本能上的衝動行為絕對不能顯現在外。於是,基於這樣的需求,有時我們也會需要藉由犯罪者的行為,達到心理欲求的代理滿足和模擬體驗。也就是說,我們平時隱藏慾望,憑藉著獲得犯人或其犯行的細節資訊,體驗其犯罪經驗,得到替代性的滿足。以「淫樂殺人」和「獵奇殺人」為主題的小說或電影每每都能大賣,我們或許能從這種現象得到解釋吧。
●犯罪心理學所追尋的人類「本性」
也就是說,我們原本以為早就被理性壓抑且永遠驅離的人類最原始之性衝動和攻擊衝動,其實還隱藏在犯罪當中。換言之,犯罪是人類內心深處「黑暗面」具體化的結果。
犯罪心理學這一門學問,以科學分析犯罪者和犯罪行為背後的心理、利用所得的資料為刑事政策以及社會福利帶來貢獻。除了這個實際功效之外,其目的也是藉由深入研究犯罪者這一群個體,找出全體人類內心的異常性和本性。
【生長環境與犯罪】
年幼時期的體驗會成為犯罪的秧苗嗎?
缺乏關愛或虐待,會成為心裡難以抹滅的傷痕……
●缺乏關愛的孩子心中的空虛與絕望
小嬰兒在出生後,除了從母親身上獲得食物(母乳)之外,也會得到愛和安心感,體驗到盡情撒嬌的滿足,於是開始對世界產生基本的信賴。此時如果沒有獲得母親的關愛,反而被送往育幼院或者是其它的狀況的話(母愛剝奪),有可能會造成孩童的心靈被空虛感和絕望占據。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心理,有的人還會在補償心理的驅使之下行竊、或者將自己無處宣洩的憤怒與怨恨訴諸暴力。
另外,如果在幼兒期充分感受到母親的疼愛,但和父親非常疏遠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沒有完全消除的話,將來很可能會變成造成精神疾病的原因。
●虐待也有可能會衍生暴力的延續
虐待也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非常大的傷害。除了拳打腳踢這一類的身體虐待、性虐待、言語上的虐待以外,在衣食住方面不負責照顧孩童的棄養行為(Neglect),也是一種虐待。這些虐待不但可能會變成造成孩童身體上、精神上發育遲緩的原因,也很有可能在孩子長大後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或解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等各種問題行為的肇因。而我們目前已經可以確定的是,具有凶性的犯人大多都有被虐待的經驗。
而且,這些生長在暴力環境當中的孩童在長大之後為人父母的時候,也有的人會虐待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說,他們會在無意識中強迫性地將自己的被虐經驗在下一代的身上重演。
對於幼童來說,面對剛出生首先會遇到的人,只能完全性的依賴,但是雙親的態度如何,將會左右將來孩子是否會成為犯罪者的主要因素。
【綁架.監禁】
藉由幽禁別人能獲得什麼樣的滿足?
綁架、監禁的深處,有狩獵動物來飼養的快樂
●想要隨心所欲支配他人
2001年1月,警方在新潟市內逮捕了一位涉嫌誘拐並監禁少女的男性。這位少女在1990年9歲的時候被帶走,在該男子的房間內大約被監禁了10年。在這段期間,少女在男子的暴力與脅迫之下受到男子擺布,而為了避免少女逃亡也對她進行飲食限制。男子藉由支配這名少女,滿足自己對「愛的幻想」。
像這樣誘拐、監禁年輕女性,依照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飼養的這種幻想,有時特別會發生在具有精神分裂傾向的青年身上。
●「返祖」──回到人與家畜的關係
但是,監禁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性方面的動機而已,監禁的目的同時也隱藏著想要讓對方在自己的拘束下任憑擺布,依照自己的想法教育、調教對方的偏執熱情。
在人類的生活方式進步到農耕和畜牧階段時,為了能夠自由地吃肉並勞役動物,人類學會了飼養家畜。也就是說,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支配」等於快樂的感受刻入了人性也說不定。像這種藉由飼養他人、隨心所欲地教育、支配他人而獲得快樂的行為,應該可以說是回到人類與家畜關係的返祖現象吧。
[Key word]性虐待(Sadism)
這是憑藉著給予對方身體上的痛苦和凌辱,以獲得興奮和滿足的性倒錯行為之一。由性虐待產生的強姦行為,比起性交更能在凌虐和暴行中得到性快感。性虐待(Sadism)這個詞,其實源自於18世紀後葉法國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的文學作品,以及他自己本身的性癖好(又稱薩德主義)。
【犯罪心理學的目的】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探索犯罪者的內心,尋找犯罪的原因
●探究犯罪者及犯罪行為的內心
人為何會犯罪呢?犯罪者跟一般人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要如何讓善良市民、社會重新接受他們呢?研究這些事情的就是「犯罪心理學」。
原本「犯罪學」就被分類為研究整體社會的「犯罪社會學」,以及從犯罪者個體展開研究的「犯罪生物學」。
在後者中,主要是從生物學、身體構造方面進行研究的是「犯罪人類學」;將焦點放在心理學這一焦點上的是「犯罪心理學」,在這之中特別著重研究精神障礙與犯罪間之關係的則被分類為「犯罪精神醫學」。
●所有人都是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犯罪心理學困難的地方,在於其研究對象「犯罪者」並沒有心理學上的定義。「犯罪」為社會性、法律性的行為,就算精神處於危險狀態,但只要未被逮捕,那該人就不是犯罪者。
犯罪心理學除了想透過對犯罪者進行科學性的研究來減少犯罪以及逮捕犯罪者這種實務上的目的外,也可說是想透過犯罪者來研究人類心中的異常性以及本性。
[Key word]魔女審判
在犯罪學確立之前,在人們曾認為犯罪是「惡魔的行為」。尤其歐洲在13∼17世紀為止,曾掀起「魔女審判」的狂潮,有許多男女被視為受到「惡魔附身」而遭受處決。這在研究人與犯罪之間的關係時,可說是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犯罪心理學的思考模式】
每個人的心裡都潛藏著的犯罪是?
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事,犯罪者可以幫我做到
●藉由犯罪者的行為解放自己累積的不滿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對犯罪者或犯罪行為產生好奇或是關注呢?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會對犯罪行為、以及在社會中屬於少數派的犯罪者感到好奇。若我們回溯歷史,可以發現日本江戶時代的死刑犯必須「在市中心遊街示眾再斬首」,這具有表演性質的要素;現在在人道考量下並不會這麼做,但是在人們的心底,似乎還是渴望能夠看到這樣的行刑方式。
而且,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時常需要和四周的人協調,...
作者序
我們的報紙與電視新聞沒有一天不刊登或報導犯罪的情事。殺人、竊盜、詐欺、企業家與政客的不法行為⋯⋯我們好似就生活在被犯罪包圍的世界之中。
說到犯罪者,我們很容易認為那是一群和我們不一樣的「特別」人類。但是,這些犯罪者和我們之間的界線,到底是什麼呢?而且,說到底,這條線實際上是否真的存在呢?
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研究犯罪者的身與心,希望有助於犯罪調查,乃至深入理解人類整體的本質──這門學問就是犯罪心理學。
當然,雖然說都是犯罪,但也分成冷血殺人、利用人心弱點的詐騙、臨時起意順手牽羊、自我毀滅的藥物犯罪、酒後開車,以及組織內部的不法行為等,其種類之多樣,無法簡單地以一詞而論定。犯罪行為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一個時代與社會環境變化下不能忽視的問題。這是因為在犯罪發生之前,必定有眾多錯綜複雜的因素。
本書針對上述各種五花八門的犯罪,從各個觀點廣泛地挑選內容項目,儘量以最平易簡單的方式進行解說。
首先,我們將會從我們對於犯罪最容易產生的疑問開始思考(第1章),接著,深入理解殺人、誘拐、詐欺等各種犯罪心理(第2章),理解誤入歧途的少年心理(第3章),以及為防止犯罪所實施的策略(第4章),犯罪者的更生(第5章);最後,也將提及有關犯罪心理學的歷史和成果概述(第6章)。現代社會正面臨巨大的轉變期,我們可以發現,隨之而來的犯罪者心理和犯罪傾向也正逐漸轉變。
藉由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才能屏除對於犯罪或犯罪者的刻板印象,以客觀、科學的角度去理解犯罪者;同時,如果本書讓大眾開始思考我們在防範犯罪上所能採取的對策,將會是我們最大的喜悅。
我們的報紙與電視新聞沒有一天不刊登或報導犯罪的情事。殺人、竊盜、詐欺、企業家與政客的不法行為⋯⋯我們好似就生活在被犯罪包圍的世界之中。
說到犯罪者,我們很容易認為那是一群和我們不一樣的「特別」人類。但是,這些犯罪者和我們之間的界線,到底是什麼呢?而且,說到底,這條線實際上是否真的存在呢?
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研究犯罪者的身與心,希望有助於犯罪調查,乃至深入理解人類整體的本質──這門學問就是犯罪心理學。
當然,雖然說都是犯罪,但也分成冷血殺人、利用人心弱點的詐騙、臨時起意順手牽羊、自我毀滅的...
目錄
前言
第1章、人為什麼會成為犯罪者?
【犯罪心理學的思考模式】每個人的心裡都潛藏著的犯罪是?
【犯罪的基本公式】人為什麼會犯罪呢?
【犯罪者與其性格】犯罪者和我們有哪裡不同?
【情緒控制差的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凶殘的殺人犯難道沒有良心嗎?
【心理疾病與犯罪】心病會引起犯罪嗎?
【刑法第39條】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犯行就不算犯罪嗎?
【生長環境與犯罪】年幼時期的經歷會成為犯罪的秧苗嗎?
【都市化、資訊化】是社會引發人們犯罪的嗎?
【確信犯】何謂正義?何謂邪惡?
【犯罪的定義】基本上「犯罪」到底是什麼?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1) 永山則夫――連續射殺事件(1968~1969)
【酒精與犯罪】酒會驅使人們犯罪嗎?
【日本人的犯罪】日本人最常發生的犯罪類型?
【女性與犯罪】女性最容易犯的罪是?
【高齡者的犯罪】高齡者的犯罪動機?
【酒後駕車】為什麼無法根絕酒後駕車的行為?
【犯罪的現狀】凶殘的犯罪行為不斷增加的原因?
將內心的缺陷昇華為創作的天才們◎三島由紀夫
第2章、引起各種犯罪不同的心理層面
【殺人】為什麼殺人?
【大量殺人、連續殺人】為什麼一個接著一個殺?
【淫樂殺人】為什麼殺人會感覺到快樂?
【隨機殺人】為什麼要殺不認識的人?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2) 大久保清——大量女性殺人事件(1971)
【綁架、監禁】藉由幽禁別人能獲得什麼樣的滿足?
【強姦】襲擊女性的原因?
【猥褻青少年】襲擊年幼的孩子的原因?
【竊盜】隱藏在「偷竊」心理當中的真正欲望是?
【誘拐】綁架的理由?
【幽禁人質】說服犯人的方法是?
【劫機】劫機犯獨特的心理是?
【劇場型犯罪】寄送「恐嚇信」的目的是?
【詐欺】為什麼能若無其事地欺騙人呢?
【暴力】動手是人類的本能?
【縱火】想要縱火是一種病嗎?
【跟蹤狂】什麼樣的人會成為跟蹤狂?
【虐待】欺負自己的小孩的原因?
【偷窺】為什麼要偷看呢?最後會動手觸碰嗎?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3) 梅川昭美――三菱銀行北畠分店人質強盜殺人事件(1979)
【白領階級犯罪】何謂菁英犯罪?
【邪教與犯罪】與社會對立的邪教是什麼?
【黑道組織】與社會悖離的幫派犯罪
【自殺】為什麼要自殺?
【藥物成癮】為什麼會對藥物上癮?
將內心的缺陷昇華為創作的天才們◎杜斯妥也夫斯基
第3章、造成少年非行的是環境還是本質
【青少年非行】少年犯罪與成人犯罪不同嗎?
【少年法】為制裁少年罪犯所制定的法律是?
【本性與環境】造成少年罪犯的原因是本性還是環境?
【負向認同】「誤入歧途」是什麼意思?
【青春期危機】何時是青少年最容易誤入歧途的時期?
【現代的青少年非行】現今的非行/從前的非行?
【遊戲型非行】犯罪變成一種遊戲?
【黑羊】「好竹」為什麼會出「壞筍」?
【撒嬌與攻擊性】「暴怒」的原因?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4) 宮崎 勤――連續誘拐女童殺人事件(1988~1989)
【吸毒取樂】毒品或藥物的魅力?
【暴走族】聚眾飆車的理由?
【校園暴力】在校園內施暴的原因?
【拒絕上學與繭居族】不想上學的原因?
【霸凌】霸凌與被霸凌的原因?
【家庭暴力、弒親】弒親的原因?
【家庭與非行】造成非行的責任在父母身上嗎?
【學校的病理】在學校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的問題?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5) 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1995)
第4章、有可能防範犯罪於未然嗎?
【犯罪與環境】容易引發犯罪的環境?
【犯罪的演變與警察】警察面對犯罪的處理態度是如何演變的?
【創造防範犯罪的城市環境】為預防犯罪,在社區中的我們能做些什麼?
【新型媒體與犯罪】犯罪會受到電視和影片的影響而發生嗎?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6) 酒鬼薔薇聖斗――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1997)
【人格障礙】什麼樣的人容易和周圍發生摩擦?
【多重人格】患有多重人格疾病者的犯罪,可以問罪嗎?
【犯罪心理學在調查犯罪上的應用】用犯罪剖繪就能逼犯人認罪嗎?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樣的傷害深深烙印在被害者的心靈?
將內心的缺陷昇華為創作的天才們◎尚.惹內及其他
第5章、罪犯能夠重返社會嗎?
【審判的流程】罪犯如何接受審判?
【精神鑑定】利用精神鑑定能獲得什麼訊息?
【精神鑑定方法1】利用心理測驗能獲得什麼訊息?
【精神鑑定方法2】利用腦部檢查能獲得什麼訊息?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7) 宅間 守――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兒童殺傷事件(2001)
【刑罰】刑罰存在的理由?
【死刑】死刑能抑制犯罪嗎?
【監獄的機能】監獄是什麼樣的地方?
【少年觀護所的作用】少年觀護所是什麼樣的地方?
【更生與回歸社會】累犯是可以避免的嗎
【罪犯的治療】有可能藉由醫術治癒嗎
集中Key Word◎死刑制度的未來發展
第6章、犯罪無法根除嗎?∼翻開犯罪研究的歷史∼
【犯罪心理學的目的】犯罪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犯罪心理學的起源】研究犯罪者的起源是?
【犯罪研究的發展】何謂各種犯罪者的分類方式?
【智能與犯罪】智慧與犯罪被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
【施耐德提出的10種犯罪類型】性格偏頗的人易成為罪犯?
解讀當時事件與犯罪者專欄(8)小林 薰――奈良女童殺害事件(2004)
【犯罪與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與超我】從分析心理結構看罪犯的內心世界?
【犯罪生活曲線】從犯罪經歷可以看出累犯的類型?
【精神障礙診斷手冊】分類精神障礙的DSM是什麼?
【犯罪社會學1】一般人會成為罪犯的理由?
【犯罪社會學2】犯罪行為會因為被模仿因而逐漸擴散?
【標籤理論】因為被貼上標籤所以就成為犯罪者?
【環境犯罪學】何謂防範犯罪於未然的研究?
【被害者學】被害者所遭受的二度傷害是什麼?
【未來的犯罪心理學】我們期待犯罪心理學能夠扮演什麼角色?
集中Key Word
◎目擊者的證詞與心理
◎如何戳破罪犯的謊言
◎沒有浮上檯面的犯罪與黑數
◎網路犯罪
前言
第1章、人為什麼會成為犯罪者?
【犯罪心理學的思考模式】每個人的心裡都潛藏著的犯罪是?
【犯罪的基本公式】人為什麼會犯罪呢?
【犯罪者與其性格】犯罪者和我們有哪裡不同?
【情緒控制差的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凶殘的殺人犯難道沒有良心嗎?
【心理疾病與犯罪】心病會引起犯罪嗎?
【刑法第39條】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犯行就不算犯罪嗎?
【生長環境與犯罪】年幼時期的經歷會成為犯罪的秧苗嗎?
【都市化、資訊化】是社會引發人們犯罪的嗎?
【確信犯】何謂正義?何謂邪惡?
【犯罪的定義】基本上「犯罪」到底是什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