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知道上帝的公義,就應當戰戰兢兢(Quakers)!
你一定知道「桂格」這個品牌,
但你可能不知道它與貴格會有關;
你一定聽過諾貝爾和平獎,
但你可能不知道貴格會是唯一獲得過此獎項的教會組織;
你或許聽過解放黑奴的「地下鐵道」,
但你可能不清楚這是由貴格會教徒(Quakers)建立的跨國逃亡路徑系統……。
從英國的潘頭山,到中國南京六和縣,再到寶島福爾摩沙,貴格會三百多年的教會歷史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喬治‧福克斯等創始先賢信徒,除了積極參與解放黑奴、監獄福利、移民法案等,亦成就了許多重大改革,堪稱公共神學的實踐者。
台灣貴格會更是打破圍牆,走進鄰舍,走向群眾,致力參與地方公共政策,默默耕耘,在教會外的黑暗境地作鹽作光。
貴格會友是如何在神國裡做主基督的忠心管家?又如何以社會公義的思維與規模建造教會?
且讓我們一同來領受這股顫抖的力量!
作者簡介:
廖金河
基督教台灣貴格會中心教會主任牧師,亞洲時代新葉聯盟&高點城市轉化聯盟召集人並國度321理念牧者平台連結者;台中同工聯禱會1998、2001-2002主席&台中市教會發展策略聯盟理事會員。
學經歷:
․台大法律系法學組學士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
()
章節試閱
貴格會教義沿革
1.貴格會好朋友
貴格會(Quakers)身處英國宗教改革並內戰(cival war)背景中,是由英國一位年輕人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於1652年所創立,原來英國多比郡的法官本尼特(Bennett)是第一個稱呼福克斯和跟從者「顫抖者」(Quakers)的人,這個稱呼當時出於氣憤與嘲笑,因為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出庭時命令法官和他的隨從人員聽到神話語時,要存敬畏和戰兢的心,而今「顫抖者」這個稱呼已經成為一個尊稱。Quakers原意為在法庭顫抖的人 ,延伸意義即為在神面前戰兢恐懼、敬虔順服。在前述十六、七世紀英國國教會(亦名安立甘教會the Anglican Church)主導下,其他基督徒團體或組織一概不能稱為「教會」,貴格會後來發展為朋友教會(Friends Church)或朋友宗教社團 (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選用「朋友」這個名詞,乃因耶穌對門徒說過:「你們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直到今天,貴格會仍努力遵行耶穌所吩咐的。這教會成立不久就獲得「貴格」這綽號,並且這別名很廣泛地被使用,甚至有許多商品以「Quaker桂格」為商標,如老人牌燕麥、桂格燕麥片、桂格奶粉 ,而貴格會在世界各地的會友,都被稱為貴格會友 。貴格會會友帶給那世代的衝擊之大,其實遠超乎他們人數和社會地位所能及 。
2.實在先生:誠實信用
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年輕時曾當製鞋學徒,因認真學習深得老闆的賞識,逐漸將一切經濟管理權交託給他,別人曾慫恿他趁機報虛帳大撈一筆,但無論如何他都不肯,堅持只得當得的,因此被取綽號為「實在先生」 。他認為基督徒每一句話都是實在的,反對假冒偽善,他有句名言:「你在社會上如果有影響力,則更當做個誠實人……打開心門接納耶穌,才是基督徒。人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不論社會地位階級,都是罪人,惟有耶穌才能拯救社會。」早在1656年,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就寫一篇文章給商人,要求對商品的標價必須合理,他抨擊商場上的詐欺、訛傳、不實的斤兩,因此博得「實在先生」的美名。從起初,貴格會信徒們就非常注重商業道德,認為只有重言語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所以他們與人交易、訂立契約,從不失信。後來人們都稱讚「貴格會的人一諾千金(“A Quaker’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由於貴格會信徒在商業界已建立起相當的威望,因此,隨著他們的增加與散布,一股反對奢侈品的影響力,也越趨龐大,許多從事絲帶花邊等物品的生意都相繼倒閉。相反的,許多實例證明,由於貴格會人士的貨品價廉可信,不但老主顧一直上門,還吸引許多新顧客。
此外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也曾攻擊法庭上不道德的措施、過低的工資及許多不正確的事。他曾經寫道:「上帝教導我,在凡事上要做一個忠誠的人,對上帝忠誠,與人們相處也要忠誠,上帝也教導我言語要寡少,且要像調和的鹽那樣柔和,我也不應該暴飲暴食以致於生活混亂,這樣做乃是為了健康的緣故 。」,他很早就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與教訓,有時人們會嘲笑他過於誠實、不知變通,他依然執著要按真理而行 。因此,早期貴格會信徒非常注重他們的生活品質,他們盡力做到完全真實無偽,並堅持過簡樸的生活,他們只說真話、只信事實,絕不奉承,對人說話只用「坦白的言語」(Plain Language),這是指對人說話只用單數的代名詞,如「你」、「妳」,而不用當時人常用的複數代名詞:「你們」、「你們的」,我們今日已很少聽到這樣的說法。其實有一些貴格會用複數代名詞說到個人或群體,但其中並沒有任何奉承或虛假 。
3.內在的基督之光
1652年,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這個不過是20多歲的年輕人,登上英格蘭中部蘭卡郡(Lancashire)的潘頭山(Pendle Hill),他稱之為「神的山」,在山上,他看見一個異象「成千上萬身穿白衣的人,在河邊歡歡喜喜朝見上帝」 ,這就是貴格會開展的最初始異象,因此貴格會的起源,其實是一種延續自宗教改革精神 的宣教運動。在此之前的1647年,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曾面臨一段內在信仰的掙扎和蛻變歷程,令他困惑的是,他看見一些人自稱為基督徒,行事為人卻與世人無異,這種言行矛盾的表現,使他懷疑基督教信仰真的能改變人的生命 。特別是在他浪跡天涯,尋找內心疑問的答案許久未果到,不再有任何外在事物能幫助他、給他解答,就在看似信仰之路走到盡頭的時候,他聽見一個聲音說:「有一位,就是基督耶穌,祂能給你解答。」那聲音是上帝的啟示;「內住的基督」(Christ Within )會向人說話,且不分男女,是直接、親自說的話,不假外在的宗教禮儀形式,亦即真正的信仰不是外在的宣稱、外在的禮儀,而是生命內裡的改變,這是一種靈性死亡到靈性復活的改變。人若要在生命冊上有分,不需藉外在儀文,乃要藉神拯救的神蹟 。上帝藉著「內住的基督」啟示祂的真理,這就是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教導的中心點,也是貴格會中心信息的來源──「內住基督」的真理,近代稱之為「內在的光」(The Inner Light) 或「內在的基督之光」(The Inner Light of Christ within) ,那是真實永活的基督,向每一個謙卑尋求祂的人說話 。
經過這段內心的衝突調適,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不再是徬徨虛空的尋求者,相反的,他是個快樂的發現者 ,他開始將這樣的領受分享給人,當時這樣「內在的光」的信息顯然被政府官員明文禁止,也引起國教尖頂房子(steeple-houses)──教堂的牧師極大的反感,將他修理一頓,或是被押入牢房 ,但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不為所懼,仍然執意宣講,結果迫使他從1649年到1675年,曾入獄坐牢九次,而他的跟隨者也效法他的榜樣,有時會有上千位貴格會友同時被關在監牢裡,因此,在貴格會運動開始的前半世紀,有超過500位會友死於牢中,特別在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ll,1630~1685)復辟後,於1662年通過針對貴格會的「貴格法案 」,從此監獄中又開始擠滿貴格會友。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曾如此寫道「為神的真理放膽剛強……,贏得屬靈和天然的自由為獎賞……,牢獄中真理依然同住……」,這真是令人可歌可泣的生命見證 ,也因此影響當時一群號稱「六十豪傑」的年輕人跟隨他。其中一位雅各.巴瑞爾(James Parnell)是滿有能力和影響力的,不幸在19歲那年即殉道,成了貴格會第一位殉道者,並留下令人感動的遺言「為真理受苦犧牲,比為私慾埋沒真理,實在好得太多!」因而在整個貴格敬虔運動中,帶來一波殉道的新浪潮。逼迫行動不只發生在英格蘭本島,連遠在清教徒聚居的美洲新大陸麻塞諸塞州也受波及 。
貴格會教義沿革
1.貴格會好朋友
貴格會(Quakers)身處英國宗教改革並內戰(cival war)背景中,是由英國一位年輕人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於1652年所創立,原來英國多比郡的法官本尼特(Bennett)是第一個稱呼福克斯和跟從者「顫抖者」(Quakers)的人,這個稱呼當時出於氣憤與嘲笑,因為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出庭時命令法官和他的隨從人員聽到神話語時,要存敬畏和戰兢的心,而今「顫抖者」這個稱呼已經成為一個尊稱。Quakers原意為在法庭顫抖的人 ,延伸意義即為在神面前戰兢恐懼、敬虔順服。在前述十六、七世紀...
作者序
前言
筆者是貴格會的牧師,對貴格會自有不同於一般人的體悟,並有足夠深入和充分的史料可參考,這是「真實的存有」,先不假外求,而是深入反省筆者「心目中的貴格會」;這絕不是賺錢的職業,而是宗教的志業。筆者成為「生活世界」中對貴格會,與反省過的「問題之間的關聯」的切身觀察者。
筆者是台灣人,因特殊的、地理的、文化的、宗教的,以及教育上的種種因素,特別認同貴格會,並進一步成為牧師。從現象學結合詮釋學所隨之而至的「主觀的價值關懷」來看,貴格會透過這個價值關懷,成為筆者研究的「個案文本」,這正是結合牧師的宗教志業和生命理解的「貴格會」。貴格會當然也就是一個「台灣人視野中的貴格會」,並恰如其分地表達形塑「台灣貴格會」,以下即是筆者對貴格會的整體觀察。
貴格會這個貌似平凡、極不起眼且人數不多的微小宗派團體,是由喬治.福克斯所創始。因身處英國國教的逼迫氛圍下,使得這一介平凡的年輕鞋匠對社會信仰現狀的不滿,進而掀起一波激進的宗教改革運動。「有一位,就是基督耶穌,祂能給你解答。」那聲音是上帝的啟示「內住的基督」,也開啟了貴格會所帶動的心靈更新運動。這股由「內在的基督之光」的啟示,轉化成社會革新的信仰力量,對當時清教徒主義也產生一股淨化律動。而這粒貴格種子後來漂洋過海,遠播到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殖民社會,繼而傳到太平洋彼端的中國華人社會,最後轉進福爾摩沙台灣寶島並全球各地。
貴格會是「上帝的好朋友」,因品格誠實有信用而贏得「實在先生」的美名,也因著許多可歌可泣的信仰見證法規,在英美的公共社會運動中無役不與,顯著者如改革監獄管理、主張種族平等、不可歧視且率先倡議釋放黑奴,並開教育風氣啟蒙先河,更因人道關懷二戰戰俘而獲頒 1947 年「諾貝爾和平獎」榮譽,顯見貴格會是滿有社會影響力的一群。即或自 1887 年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的華人社會(南京、六合縣),仍然藉著宣教士的活見證,透過教育興學傳承和醫療奉獻服務,散發基督的馨香氣息,而今美東貴格會自 1954 年轉進寶島台灣已近 70年,顯而易見呈現「多元柱化」的發展特色,並邁向亞洲旗艦領航者的標竿。
台灣貴格會超過一甲子的發展,對公共社會的參與,發軔於最基本的社區服務,進而提升為社區營造、公益社會關懷,漸次發展亦是朝向「多元柱化」的百花齊放。顯著者如恩友關懷街友、災後重建家園、人文藝術造街、花都環保城市、中部城鄉網絡連結和國會「同性婚姻」議題的發聲等等,在社會角落的貢獻不勝枚舉,這顯明是貴格會在台灣地土處境化的公共社會參與典範。展望未來,企盼台灣貴格會能重拾(塑)貴格文化精神,維持福音派的宣教熱誠,汲取保守派的靜默等候並自由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經驗,加以融合發揚光大。
最後,因應多元柱化的教會發展模式,台灣貴格會的確需要有一個異象清晰、持續一致且實際可行的長期發展規劃、策略和節奏。因應台灣新住民的文化挑戰,台灣貴格會要做好宣教培訓準備,在其生活掙扎適應、甚至所衍生的文化衝突中,尋找福音契機,並適度調整教會內部的聚會型態,俾將新住民帶進永恆的國度。
因應多元柱化的社區服務(事),各教會可順勢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或「基金會」,或者善用聯會已成立的「台灣貴格會全人關懷協會」,成為社區營造窗口,落實社福和福音「雙福」,突破教會四堵牆圍。面對日益多角化的公共社會現象,持續在「政教分立不分離」的原則下適度參與,表達合乎聖經的價值觀。
面對政府有意重新修訂宗教財團法人法和宗教團體法,目前雖因民間宮廟團體 2017 年 7 月曾集體站上凱道,向政府陳情抗議新版宗教團體法似將逼迫滅香,甚至謠傳未來合法宮廟香油錢要報稅,沒有登記的小廟不能進行宗教活動,這似乎延宕整個宗教團體法立法時程。即或這兩項立法芻議對一向不必燒香拜拜且依法完稅的教會團體較不受影響,但至關教會運作定位的宗教法人建制,台灣貴格會也當盡早做好法制化的研究準備,以降低將來新制上路後教會可能面對的不利益和不經濟,方為上策。
前言
筆者是貴格會的牧師,對貴格會自有不同於一般人的體悟,並有足夠深入和充分的史料可參考,這是「真實的存有」,先不假外求,而是深入反省筆者「心目中的貴格會」;這絕不是賺錢的職業,而是宗教的志業。筆者成為「生活世界」中對貴格會,與反省過的「問題之間的關聯」的切身觀察者。
筆者是台灣人,因特殊的、地理的、文化的、宗教的,以及教育上的種種因素,特別認同貴格會,並進一步成為牧師。從現象學結合詮釋學所隨之而至的「主觀的價值關懷」來看,貴格會透過這個價值關懷,成為筆者研究的「個案文本」,這正是結合牧師的宗教志...
目錄
致謝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教會
重構信仰特色
書寫理念
1. 探討教會變遷:現代到後現代
2. 釐清教會政治觀:雙城論與兩國論
3. 詮釋宗教現象
4. 挖掘珍貴文獻
5. 建構公共福音神學
「宏觀」與「微觀」
CHAPTER 2
Quakers 顫抖的力量
貴格會歷史背景
貴格會教義沿革
1. 貴格會好朋友
2. 實在先生:誠實信用
3. 內在的基督之光
4. 貴格主義的進化
信仰見證法規
1. 反對政府高權措施
2. 反對世俗常規陋習
3. 反對死刑處遇
4. 反對迫害基本人權
5. 反對宗教信仰迫害
6. 反抗的義舉功效
信仰生活化的典範
CHAPTER 3
波瀾壯闊的平權戰役
呼籲監獄改革
樹立移民造鎮典範
公平對待印地安人
解放黑奴行動
1. 解放黑奴的天使
2. 解放黑奴的事工
3. 解放路線中道並蓄
4. 解放後的持續關懷
人道關懷行動
教育的啟蒙先河
打造公共社會雙福效力
CHAPTER 4
潘頭山→中國→福爾摩沙
中國 1887 年:三位女教士與一位女醫生
1. 滿清末年時期
2. 民國肇建時期
3. 內外戰亂時期
4. 共黨建政時期
5. 中國宣教果實永存
台灣 1954 年:福音種子,從嘉義萌芽
1. 聯會模式
2. 區會模式
3. 新埔模式
4. 合一模式
5. 活水模式
6. 中心模式
7. 模式整合
福音派與本土化
永續信仰的火炬
CHAPTER 5
無牆教會 台灣貴格會的公共社會參與
學校宣教典範
恩友慈善典範
公益重建典範
社區營造典範
1. 人文藝術造街
2. 菜市爾夫人團
3. 角落裡的關懷行動
細水長流 深耕第一線
CHAPTER 6
建立主基督的國 台灣貴格會的公共政策參與
台中城市轉化典範
1. 牧養整個城市國家
2. 確立全城市教會願景
3. 中部城鄉網絡一體成形
4. 建構家庭安全網絡
5. 台中屬靈市長美譽
國家轉化典範
1. 維護婚姻家庭制度
2. 教會公民社會運動
3. 保障同性伴侶權益
4. 亞洲時代新葉聯盟
國家認同典範
1. 形塑國家合一利益
2. 形塑兩岸國度利益
政教互動典範
1. 政教合一:互相介入
2. 政教分離:互不棣屬
3. 政教分立:互相合作
4. 台灣貴格會的政治選擇
從歷史中尋找新動力
CHAPTER 7
我的城邑必再豐盛發達
宗教組織法人化趨勢
多元柱化的發展模式
多族群的生命共融體
多元柱化的社區服務
多角化的公共參與接觸
重塑貴格文化的公共社會參與
1. 歷史的重塑新意
2. 宣教的斷裂思維
3. 建立無牆的教會
4. 公共的視域融合
5. 男女平權的思維
6. 做上帝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二、英文
三、英文(延伸閱讀)
附錄一 台灣貴格會各教會人數普查統計表
附錄二 台灣貴格會各教會人數普查分析表
附錄三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附錄四 回應貴格會在台灣的發展及其參與公共社會的展望
附錄五 來自 Arun Massey 的祝賀
歷史的長河(照片集)
致謝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教會
重構信仰特色
書寫理念
1. 探討教會變遷:現代到後現代
2. 釐清教會政治觀:雙城論與兩國論
3. 詮釋宗教現象
4. 挖掘珍貴文獻
5. 建構公共福音神學
「宏觀」與「微觀」
CHAPTER 2
Quakers 顫抖的力量
貴格會歷史背景
貴格會教義沿革
1. 貴格會好朋友
2. 實在先生:誠實信用
3. 內在的基督之光
4. 貴格主義的進化
信仰見證法規
1. 反對政府高權措施
2. 反對世俗常規陋習
3. 反對死刑處遇
4. 反對迫害基本人權
5. 反對宗教信仰迫害
6. 反抗的義舉功效
信仰生活化的典範
CHA...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