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斐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唐代宮廷整套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台、茶碗等共十六件。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文化因素,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作者簡介:
傅及光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立空中大學、南臺科技大學等大學兼任講師與助理教授多年,並任教於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負責中國古代文學欣賞、古典小說選讀、詩選、國學經典選讀等課程,以及現代應用文課程等。研究領域含括唐代文學、飲食文學、茶文化、詩詞欣賞等。
著作有《唐代茶文化》、《唐代飲食文化研究》等學術論著。並發表有〈唐代茶文化探究〉、〈唐代茶畫、茶碑、茶帖之研究〉、〈唐代茶詩之研究〉、〈唐代茶政之研究〉、〈文體‧文心‧文化—唐代散文之研究〉、〈唐代茶文之研究〉、〈論白居易之飲茶觀〉、〈隨園三妹詩作探析〉、〈《瀛寰志略》之寫作思想研究〉等多篇論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茶是中華民族獻給人類的一種上好飲料。茶自發現、利用,迄今已有五千年歷史。 1 茶一直伴隨著炎黃子孫,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社會。啜茗一飲,芳留眾口,香飄四海,以其獨特的功效,受到世人們的喜愛。茶既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健康之液,又為精神生活的靈魂之飲,且為文化藝術之珍品佳賞。從茶飲逐漸形成茶禮、茶俗、茶道乃至茶會、茶宴、茶禪等整套道德風尚與民俗風情。透過騷人墨客之特意渲染,為後人留下許多與茶相關之詩詞、典故、戲曲、書畫、雕刻等文學藝術作品。品茶似清風明月、格韻高絕,香馥若蘭,味爽鮮醇,形成中國茶文化千峰競秀之壯觀景象。
在中國,由於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茶風始起,就被注入強烈的文化意蘊。繼而在茶的種植、採摘、加工、沖泡、品飲的過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學意識。在潔淨無染的茶飲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通過茶之澄碧翠玉,齒舌留芳,把我們引進一個閒靜清高的人生境界,達到茶中極境。因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意涵。
研究唐代茶文化,必先瞭解「文化」的定義。「文化」一詞,古即有之。歷史上,「文化」一詞常用來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行「文治」、「教化」的總稱。在先秦典籍中,雖時常見到「文」與「化」二字,但二字並未連成一詞。如《尚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漢‧孔安國傳:「文命,孔云文德教命也。」或《易經‧賁卦‧彖辭》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釋之為:「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可見古籍中的「文化」,是指詩文禮樂、政治制度、道德禮俗等之綜合體。韋政通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引述泰勒(Tylor)、克羅孔(Kluckhohn)等人對於文化的定義,指出:「文化包括規範的、藝術的、認知的、器用的各方面,不論是有形的書籍、繪畫、建築;無形的語言、信仰、習慣以及作為生活規範的道德、宗教、禮儀、倫理統統是文化的內容」。 2
藉由上述對「文化」定義的解說,我們可以用此為基礎,探討茶文化的內涵及特性。茶文化在中國綿延數千年,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之一環。不論帝王貴族、文人學士、平民百姓,都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層面上,有滋有味的喝茶品茗,又各自以不同的文學藝術將萬千茶事紀錄或表述,積澱成豐厚的文化。此文化乃以茶葉為載體,以茶的品飲為活動內容,展示民俗風情、審美情懷、道德精神和價值的大眾生活文化。
唐代茶文化包含茶之生產、製造及飲茶方式,還包括茶文化相關的活動,諸如茶詩、茶文、茶書、茶碑、茶帖、茶具等內蘊文化。從茶文化豐富內涵中折射出來的風俗美、藝術美,廣泛的滲透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諸如以茶示禮,藉表崇敬;以茶會友,淡而瀰親;以茶休閒,悠然塵外;以茶寄情,情深意遠;以茶雅志,寧靜淡遠。這些茶事活動,使飲茶不再只是單純的品飲茶湯,而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經驗及文學、思想的創作題材,這些都是在茶的製造、品飲過程中所發展的文化現象,值得吾人深入探討及研究。
有關茶文化之研究,在中國大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顯學,不乏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尤其是唐代茶文化,已從貴族廳堂,轉入尋常百姓家。有更多的文學家、藝術家以茶事為題材,創作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詩人咏茶,畫師繪茶,書家寫茶,匠人藝師設計茶具,這些豐沛的資料,皆可供研究。陸羽《茶經》所揭示之茶文化,不僅於茶「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命其煮」使其茶道文化更加深入。且讓唐代茶事極為講究,從採摘、曬青、烘焙至茶飲,配合各種茶具,使茶藝文化更為繁盛。上至皇家貴族品茶、賜茶,下至僧侶種茶、嗜茶,文人贈茶、頌茶,百姓製茶、戀茶。飲茶風俗蔚然成習,茶道、茶禮逐漸產生。茶不僅成為詩人、文人精神上之「飲品」,也成為尋常百姓普遍的飲品。
飲茶者通過品飲,而達到淡薄、超脫和心靈上的愉悅,進入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使日常生活的飲茶,昇華為充滿情趣和詩意的文化現象,使茶道達到澄心靜意、暢心怡神的空靈境界,雖歷經時代歲月之遞嬗,仍然像璀璨之星,傳諸後世。是以追溯根源,以「唐代茶文化」為論文,藉以闡明泱泱大唐,追求美妙的青綠茶色,誘人的各式茶器,體驗中和,標揚真趣,講求寧靜、天籟、情境美的茶文化。
茶為中國國飲,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之,因而茗飲的文化軌跡遍於各個階層。從君王宰輔,至挑夫耕戶,莫不好之,因此或雅或俗的各類文學,通行於各個角落。職是之故,唐人以茗飲為題材,入詩、入文、入畫、入帖成為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第一章
緒論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茶是中華民族獻給人類的一種上好飲料。茶自發現、利用,迄今已有五千年歷史。 1 茶一直伴隨著炎黃子孫,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社會。啜茗一飲,芳留眾口,香飄四海,以其獨特的功效,受到世人們的喜愛。茶既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健康之液,又為精神生活的靈魂之飲,且為文化藝術之珍品佳賞。從茶飲逐漸形成茶禮、茶俗、茶道乃至茶會、茶宴、茶禪等整套道德風尚與民俗風情。透過騷人墨客之特意渲染,為後人留下許多與茶相關之詩詞、典故、戲曲、書畫、雕刻等文學藝術作品。品茶似清風明月、格韻高絕,香馥若蘭...
作者序
序文
唐代裴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1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閑,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則與茶境不符。一人獨飲,或與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筆者年幼時每至飯後,常看到祖父手沏一杯香茗,悠閒的坐在搖椅上,抱著小收音機,或聽歌,或聽戲,或閱讀古書,當時對這種品茗的悠閒情懷,心生仰慕,喜歡喝祖父大鋼杯裡帶有香氣、苦澀而有回甘的香片茶。讀大學後,開始自己學著泡茶,從剛開始的一個小沖泡壺,漸擴充成為一整套茶具。也曾因看中一個非賣品的手工聞香杯,欣羨之餘寫一首小詩,去向店主討杯的輕狂舉動。雖然大學時代,沒辦法買到較高檔的茶葉,但是只要有朋友相聚,我都會以自沏的高山清茶待客,漸漸的在同學間有一點「茶名」在外,朋友們來訪,都會攜帶一小罐的高山茶、烏龍茶或花茶給我,結果住處的茶葉越堆越多,就在那時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後,考上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後,在李立信教授的指導下,曾寫出一篇〈唐代茶文化探究〉的單篇論文,闡述法門寺與唐代茶道之關係。很幸運的發表在《嘉義大學通識學報》上,於是覺得自己可以就「唐代茶文化」,持續這主題,再深入探討,來作為自己論文之延伸。
讀研究所時,剛好有一學術交流機會,接受大陸西安市西北大學歷史系
主任徐衛民之邀,前往西北大學作為期一個月的研習及資料收集。 2 每日早出晚歸,到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去尋訪資料。西北大學是當時中國前百大重點之大學,設有唐代研究室、博物館及圖書館,收藏文物古籍甚多,文化底蘊甚為豐富。
西安是古唐都長安的舊址所在,地下有著豐富的文化層,出土古文物甚多,故其文化、歷史之研究非常發達。而今西北大學校址,正好是唐代太平坊一坊之地。其格局恰與今西北大學校園外四周街道一致。唐太平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皇城,是名符其實的天子腳下。有清明渠自南向北流過,小橋流水,夾岸竹柳。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云:「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3
校園中央還有唐代著名寺院「實際寺」(唐宣宗大中六年改為崇聖寺)遺址,寺內凈土院有名畫家尹琳繪山門,吳道子繪佛教鬼神等壁畫,並有出土石刻佛頭、飛天造像及漢白玉供養人造像等古物,存放在西北大學歷史系陳列室中。其歷史系與中文系因地利之便,收藏唐代文物資料甚多,博物館與圖書館收藏唐代飲食及茶資料頗為豐富。因此我在西北大學研習期間,收錄影印許多相關的單篇論文研究資料。更幸運的是有緣向歷史系唐史研究專家楊希義教授請教許多關於唐代飲食文化方面的問題,幸蒙楊教授不吝指導,提供許多唐代茶飲文化資料,讓我有如獲至寶之欣喜。
去西安研習前,指導老師李立信教授曾言及陜西師範大學有不少唐史研究之學者,於是根據老師之介紹,特地拜訪陜西師範大學唐代律法研究專家杜文玉教授,他指出在那段時間,西安有一個大型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剛好落成,需要許多有關唐代飲食方面之研究。因此在西安正飆起一股「唐宮熱」風,我正好盛逢其會。從杜教授處,有幸獲得一整套香港《東方美食月刊》影印本,裡面有系統整理出版的飲食文化短篇論文集,對撰寫本書《唐代茶文化》,極有幫助。
在西安研習時間,藉由徐衛民主任之引薦,得以參觀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能一覽法門寺出土之皇帝御用供佛器物和佛骨舍利。並觀賞到舉世聞名的整套幾近完整、無損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臺、茶碗等共十六件;精緻多樣,造型優美,且質地精良,為中國歷代考古所僅見,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而珍貴的「鎏金銀」茶器,及令人驚艷的「秘色瓷」瓷器,對唐代茶飲文化之呈現,佔有重要之地位。藉此可瞭解唐代茶具之形制設計與工藝之美,及大唐深蘊茶文化之生動體現。心中之雀躍驚喜,當非文字筆墨所能形容。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瞭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境界,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傅及光2021.6.8
序文
唐代裴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1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閑,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污濁則與茶境不符。一人獨飲,或與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筆者年幼時每至飯後,常看到祖父手沏一杯香茗,悠閒的坐在搖椅上,抱著小收音機,或...
目錄
序文 (3)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二章 唐代茶飲之淵源與傳播 005
第一節 中國茶飲之淵源 005
第二節 唐人茶飲之傳播 009
第三章 唐茶之製造與茶飲方式 017
第一節 唐茶之製造 017
第二節 唐人飲茶方式 034
第三節 唐代傳世之名茶 048
第四章 唐代茶政 085
第一節 貢茶 086
第二節 稅茶 094
第三節 榷茶 100
第五章 唐代茶文化藝術 107
第一節 唐代茶具 107
第二節 唐代茶畫、茶碑、茶帖 139
第六章 唐代茶文學 157
第一節 茶詩 157
第二節 茶文 205
第三節 茶書 235
第七章 結論 249
參考書目 253
序文 (3)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二章 唐代茶飲之淵源與傳播 005
第一節 中國茶飲之淵源 005
第二節 唐人茶飲之傳播 009
第三章 唐茶之製造與茶飲方式 017
第一節 唐茶之製造 017
第二節 唐人飲茶方式 034
第三節 唐代傳世之名茶 048
第四章 唐代茶政 085
第一節 貢茶 086
第二節 稅茶 094
第三節 榷茶 100
第五章 唐代茶文化藝術 107
第一節 唐代茶具 107
第二節 唐代茶畫、茶碑、茶帖 139
第六章 唐代茶文學 157
第一節 茶詩 157
第二節 茶文 205
第三節 茶書 235
第七章 結論 249
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