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
愛情經典詮釋
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後的宗教,是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
本書為德國社會學大師對愛情的經典詮釋,從社會學角度重新檢視愛情的現代風貌:一幅隱身在愛情、家庭與個人自由之間利害關係的衝突圖像。
-----
愛,世俗的宗教
愛是兩個人的徹底民主形式,
愛是全然個人的自我負責。
愛就是與自我相逢,是再創由你我組成的世界,
是瑣碎而不帶道德禁令的浪漫主義,
正變成一種大眾現象:愛,世俗的宗教。
那些期待找到愛的人,都正尋求此時此刻的救贖,
所謂的「彼岸」就在此世,
有它自己的聲音、形體與意志。
宗教告訴我們有死後的生命,
愛卻說,生命在死之前。
如果不正是因為另一個人使我成為我,
我為何要將另一人據為己有呢?
不過這正包括了一個佔據的特殊模式,
另一人的自由本身正是我們想要擁有的。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新的父職與母職,友情與交友。當代的愛情可以說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
本書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愛情,將個別的生命史經驗放在較廣泛的社會秩序中來理解,或許更可以領悟到:混亂與正常都屬於秩序的一部份,正常或穩定代表著理想的狀態,混亂或不穩定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就是這兩種矛盾的統一。
作者簡介:
烏利西.貝克 Ulrich Beck
德國社會學家,於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擔任教授。
伊利莎白.貝克-葛恩胥菡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德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於艾爾朗根-紐倫堡大學(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擔任教授。
譯者簡介:
蘇峰山
台灣大學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魏書娥
德國德國畢勒菲爾德大學(Universität Bielefeld)社會學學院社會科學博士,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自由譯者。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路西法效應》、《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等書。
章節試閱
導論 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
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
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
新的母職與父職、友情與交友。
這種趨勢蔚為風潮,且無中止的跡象。
我們可以說這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
「為什麼你要跟這個男人结婚?」在麥可.康尼翰的小說《世界末日的一戶人家》一書中,一位女兒這麼問著她母親。「你難道從不擔心自己可能犯下長久的錯誤,就好像失落自己真正生命的軌道,甚而做了一個永遠無法把轉的改變?」她母親對這問題揮了揮手,好像要趕走隻一直在旁邊嗡嗡煩人的蒼蠅一樣,她手上的蕃茄醬閃閃發光。「我們從來就不去想這種偉大的問題,」她說。「想這麼多,計畫這麼多,妳不覺得這很辛苦嗎?」(Cunningham, 1991:189-90)。
在《證明的負擔》一書中,史考特.特羅用同樣的話描述一位父親,他女兒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無盡的疑惑,這位父親窮於招架:「聽著松妮(他女兒)的話,哀求,被各種情緒包圍,諷刺以及憤怒,這些衝動與激情折磨著她。這些令史坦和克拉克(他太太)吃驚,可是他運氣比較好。在他那個時代,一切都有比較清楚的界定。那個年代裡,在西方世界長大的中產階級男女都會想要生兒育女,還有做一些大家都會做的事,每個人都沿著相同的軌道前進。但是在新的時代中,對晚婚的松妮而言,每件事都是一個選擇。她每天起床都要從頭再來一遍,質疑兩性關係、婚姻、男人,還有她選擇的心性不定的伙伴——在她眼中,那個男人還像是個大男孩一樣。這些令她想起瑪塔,她常說自己需要男人時,就用手指挑一個」。(Turow, 1991:349)
到底什麼是「新的時代」(The New Era)?這本書要討論的是,新時代的主要風貌是在愛情、家庭與個人自由之間利害關係的衝突。以往核心家庭是環繞著性別角色地位建立起來的,而今核心家庭正遭受(婦女)解放與平等權利等議題的衝擊。這些議題不再像從前一樣,不會侵入我們的私生活。結果是相當常態性的混亂(normal chaos),我們稱之為愛情。
如果這個診斷是正確的,接手家庭,接手天倫之樂的將會是什麼?當然還是家庭!只是不同的,更多的、更好的(家庭):磋商家庭、輪替家庭、多樣性家庭、離婚後的新安排、再婚、再度離婚,對於你的、我的、我們的小孩,我們以前和現在的家庭重新分類配對。那將是核心家庭的擴展,卻是在時間中擴展;那將如往昔一般是個人之間的聯盟。那將會被大大地頌揚,因為在我們這個富裕、冷漠、不確 定社會的冰冷環境中,傳統不再,各種風險傷人的冰冷環境中,家庭代表了一種避難所。比起從前,愛情將更為重要,但也益發不可能。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新的母職與父職、友情與交友。這種趨勢蔚為風潮,且無中止的跡象。我們可以說這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status struggle)。在財富和社會安全已有相當水準的國家中,和平與民主權利已是理所當然。在這些國家中,人們不再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壓迫所苦,那已不再是日常抗爭的對象,因此家庭需要與個人自由,或者家庭需要與愛情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再為這種日常鬥爭所掩蓋。當傳統的社會認同逐漸消褪時,男女之間關於性別角色的對抗日漸成為私人領域的核心。一連串看似瑣碎卻又重要的問題,從誰來洗碗爭到性事、忠貞以及各種態度問題,這些對立開始直接或暗地裡改變了社會。在以個人成長為中心的社會中,愛情如偶像般被膜拜,如此為衆望所託,以致愛情似乎不知滑落至何處。當愛情承載了更多的希望,它似乎更快地散入輕煙中,不再有任何社會情義 可言。
正因為這一切都是在愛情領域中出現的,所以以一種偽裝的、隱密的方式秘密地發生。首先這種對立被認為只是「你」與「我」之間的相互厭惡。愛情的緊張常因這種對立而起,我們愈是關切這種對立,將之視為當事人的直接衝突,是他們的性格、錯誤和盲目所引發的,結果導致個相互攻訐而又想逃離的戰場,卻沒有想到這種對立的出現,乃是矛盾的社會角色所形成的。說得世俗一些,工人與管理階層也把他們的不同視為個人問題,可是至少他們並非注定要相愛,合組一個家庭,讓婚姻順暢,共同養兒育女。然而在男女的家庭關係上,他們共持家務,這使得他們之間的不協調都成為私人問題,而令人感到痛苦。夫妻想要將外面的世界放在一邊,而從相愛中創造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試圖依個人考量來安排一切事實,也就把兩人世界必有的不合轉變為私人困難。
愛情已不再令人安適,而人們卻對愛情投注更高的希望,這只不過是粉飾愛情,以對抗諸如私人背棄這種令人不快的現實。「下一次會更好」這種安慰人的廢話結合了兩個層面:失望與希望,同時激起這兩種情緒並將之個人化。這一切是那麼可笑,平淡無奇,令人啼笑皆非,有時則以悲劇收場,這一切是那麼複雜而又紊亂——而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也許人們只是喪失其他議題的軌跡。或許,愛情負了期待與衝突,已成為我們這種去傳統生活所環繞的新核心。愛情將自身表現為希望、背景、渴望與妒忌——就算德國人這麼嚴肅的民族都不免為情所苦。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愛情的常態性混亂。
個人化:一個新的起點,一種新的社會?
可是到底是什麼驅使人們以他們的自由,他們想成為自己的渴望,以及他們對抗的自我等一切事物作為成敗的關鍵?為何你要深入探究自身最遙遠(因為也是最親近)、最神聖,也是最危險的内陸?這種顯然是高度個人化卻又普遍的模式,這種遊走於身不由己的執著,這種迎接痛苦,這種處處皆是的殘酷,將人連根拔起,將人撕裂質疑自身是否健全,我們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
許多人認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個人主義本身正是問題所在,關鍵在於個人主義的需求與不滿,個人渴求刺激,不願配合別人,不願屈於人下,無所謂的態度。
一種普遍的時代精神掌握了人們,驅使他們各行其是,人們盡可能地遂行其意,恣意混雜期望與現實,而這種時代精神的影響也就無所不至。
這種解釋卻引發更進一步的問題。許多人過得困頓不安,卻又逃出家庭之外,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成千上萬的離婚者並不想要這樣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們背後也沒有一個工聯責求他們要自治,要爭取罷工的權利。就他們的了解,他們是在對抗一種威脅要控制他們的力量,他們相信自己正在為內心深處的渴望奮戰。每一次的悲歡離合看起來都像是每個人獨有的劇碼,穿戴著高度個人化的戲服,事實卻是,在世界各地的大都會中,儘管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使用相同的道具,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同一齣戲。
在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人彷彿陷入集體癲狂般,依個人意願決心放棄往昔婚姻帶来的喜悅,用以換取一份新的夢想,他們選擇不受安全系的保護或法律保障外,共營「開放的婚姻」,或者獨立扶養小孩,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而今這樣的夢想已有如夢魘,但他們仍執意如此過活,追逐著獨立、多樣變化等觀念,持續翻開新的一頁自我,為什麼他們寧願這麼做呢?這是一種自我的流行病嗎?是一種需要以倫理的滴劑、「我們」的藥糊,以及以共善為基礎的日常格言加以治療的熱病嗎?
或者這是朝向新領域的先驅之航,探尋不為人知而卻是較為理想的解答?這些個體好似以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為裝備展現耀眼的槍術決鬥,他們會是一種深刻轉變的行動者嗎?他們會是一群先鋒,宣告一個新時代,一種個人與社會新關係的來臨嗎?這會是不一樣的共同基礎:不是建立在以古老箴言保障共識的共同基礎。每一步都要爭論質疑,找出新的安排方式,面對新的需要,辯護自己的決定,共同基礎由如此的個人生命史中浮現;而人們必須保護這樣的基礎,以避免遭受會威脅我們生命秩序的離心力和變幻無常之破壞。這是本書所要呈現的觀點和理論,其關鍵詞是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或譯為個體化)。在此我們先就個人化與晚近的例子做個比較,以說明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十九世紀末,家庭危機的徵兆已經顯露,德國民法之父(這個孩子〔指德國民法〕只有父親絕非只是巧合)對婚姻做了如下的界定,婚姻乃是以其自身為目的,依其自身為合法基礎的制度,是一個已婚之人尤其沒有資格批評的制度。人們可以在他的討論中看到這樣的說法(就好像是從一本功能論教科書,「一般價值系統」那一項影印下來的内容),「符合一般德國人民的基督徒觀點,這份草案的基本觀點是在婚姻法當中……個人自由原則不該成為主導力量,而婚姻更應該是獨立於夫妻雙方意志的法律秩序。」
個人化產生並朝向全然相反的原則。生命史擺脫了傳統的誡律與確定性,不再受外在情境的控制與一般道德法規的限制。生命史成為開放的,只依個別決定而成形,並且是每個人該去成就的工作。生命中與決策無關的可能性正逐漸消失,而開放給決策及個人主動開創的部分則逐漸增加,標準的生命史轉變成「抉擇的生命史」(Ley, 1984),這樣的生命史則充滿了在交換中得到的「自由的戰慄」與強制(von Wysocki, 1980)。
換另一種方式說,家庭、婚姻、親職、性或愛的意義是什麼,它們應該是什麼樣子,可以是什麼樣子,關於這一切已不再可能有一套固定的說法;這些事情的實質內涵、例外情況,規範與道德變化多端,因人而異,因關係而變。想要回答這些問題。人們必須在如何、為何、為何不是以及到底是什麼等細節上下工夫、安排與證明;雖然這麼做可能會將原本在細節裡打盹的衝突與大家認為已被馴服的惡魔釋放出來。精確一點說,那些想要生活在一起的個人,越來越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立法者、自己罪行的法官,消解自身罪惡的祭司、鬆動自身往事束縛的精神醫師。然而,他們也逐漸成為復仇者,對一直不斷的傷害施以報復。愛情成為一面空白,戀人必須跨過日漸擴大的生命史之溝渠,將自身填入這面空白裡,這種將自身填入愛情的行為可能是受到流行抒情歌曲、廣告、色情作品、言情小說或心理分析的影響。
感謝宗放改革,人們得以從教會與神聖有秩序的封建層級中解放出來,進入一個社會的、布爾喬亞的、工業的世界,這個世界運用科技的畫板。提供人們一個看似無限的空間,用以征服自然並培育他們的興趣。與此相似的是,身處當前繁華與常規的舒適中,藉由現代科技之助,個人不再被某種責任所限制,然而現代科技卻可能接管人們的生命,使他們不得不懷疑現代世界是否真的是繁華進步的。人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塊孤獨之域,在這裡他們必須為自己負責,自己下決定,並且將自己的生活與愛情置於險境,只是他們對這些工作尚未有充分的準備,他們的成長過程並沒有培養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來面對這些工作。
工業社會對核心家庭生活中的性別角色下了一定的準則,個人化意謂著男女雙方都能擺脫這樣的性別角色規範,而這使得整個處境益形惡化,他們發現自己必須在物質條件不利的折磨下,被迫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所能憑藉的乃是勞動市場、訓練與升遷,如果有必要的話,還需要以家庭,人際關係或朋友為代價來追求自己的生活。
因此表面上是個人努力追求自由,發現真實的自我,轉而形成一股順從普遍無上命令(a general imperative)的趨勢。這要求個人的生命史必須以勞動市場為核心來進行規畫;這預設了個人必須具備了一定的資格,而且可以自由流動,對那些極力主張快樂家庭的重要性,卻又否定其成立條件的人來說,上述的要求更是被強調。自由的感覺以及實際的自由推翻了舊有的家庭生活圖像,並鼓勵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家庭生活,這種自由感並非個人的發明,而是晚近勞動市場的產物,另一方面還受到福利國家的抑制。這樣的自由實際上是勞動市場的自由,那表示每個人都有自由去順從某些壓力,符合職業市場的要求,重要的是你會將這些壓力內化,將這些要求納入你的人格、日常生活以及對未來的規畫考量,儘管你的家庭必然會排斥這些要求,這些要求必然會與你家庭的需求及家庭內的分工相衝突,你還是會這麼做。
從外部來看,或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表面看來是個人的失敗,尤其大多是女性伴侶的失敗,實際上卻是一種家庭模式的失敗。這種家庭模式能調和一個勞動市場的生命史與一個終生家管的生命史,卻無法調和兩個都是勞動市場的生命史,因為勞動市場的內在邏輯會要求夫妻雙方都優先考慮自己。要銜接兩個分道揚鑣的生命史需要一番工夫,是一種驚險的平衡動作,在先前的時代,這並不是個普遍的期望,可是未來的世代,有愈來愈多的女人追求自我解放,這樣的要求勢不可免。
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可是這淸楚顯示了在性別角色之間,整個牛仔與印第安人的遊戲已浮現某些矛盾,毫無疑問的即是與性愛無涉的矛盾:那是在勞動市場的需求與各種關係(如家庭、婚姻、母職、父職,友情等)的需求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勞動市場所傳達出來的理想形象乃是完全機動的個人,這樣的個人將自己看作是可任意變通的工作單位。充滿了競爭性與野心,隨時可以不顧自己的存在與身分認同價值為工作付出。這種完美的受雇者符合職業的要求,隨時準備配合工作需要來遷移。
個人化一詞涵蓋了極為複雜而又分歧的現象,更精確地說個人化包括了一整個社會轉型的現象;我們必須區辨出這個名詞的各種含義,而每個含義的實際意思都不該被忽視。一方面個人化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另一方面則代表順應內化需求的壓力;一方面它表示對自己負責,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你必須依賴自己全然無法掌控的情境條件。因此每一種鼓勵個人主義的情境都會產生一種你不熟悉的新依賴形式:你有責任標準化你自己的生存樣態。從傳統限制解放出來的個人會發覺自己被勞動市場所支配。他們必須依賴職業訓練計畫,社會福利的控管與照顧,從大衆運輸系統到托兒所設置地點與開放時間,入學許可到退休計畫都是他賴以生存的情境條件。
換言之,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並不就代表限制,而現代的個人生活並非就是自由。簡而言之,乃是一個同時具有限制及自由的混合體被另一個混合體所取代,而後者似乎顯得較為現代,更具有吸引力。儘管現代人從這樣的生活中也得不到什麼,卻很少人想要回到「過去美好的時光」,可見這種生活形式是比較能適應現代的挑戰。當然也有一些男性想把時光倒流,不過並不是想讓他們自己回到過去,而是讓婦女回到過去。
往日規範的力量逐漸消褪,不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以往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生命歷程,現在則常被提出來檢討、溝通、討論、尋求新的同意,也往往因此不再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在追求親密關係時,行動者轉而成為自己的批評者、指導者和聽衆,他們將自己的行動變成檢討的對象,所以雖然他們渴求親密關係,對於達成目標的規則卻無法形成共識。那些規則往往被證明是錯的、不公平的一偏之見。在這樣的環境中,那幾乎就像把救贖托身於嚴苛的生活,於新舊截然二分的思維中,只好說,「就現階段而言,那已經夠了。」
其結果複雜多樣,卻充滿了特異且矛盾的眞理。人們嘗試制訂新的禁令,並將之視為規範。這種懷疑是帶有傳染性的,因此就算人們覺得安穩地特在舊有的確定性中,也不禁會有疑惑的眼光。毫無疑問的,多樣性要求相互容忍,可是從相對的觀點看來,多樣性也很容易呈現出失序、放蕩或道德上的無政府狀態,因此難免有人籲求要鐵腕整頓。我們可以依此來解讀對傳統確定性的渴望,這樣的渴望回應了人們對失去自己的生活與社會地位之恐懼,也回應了強烈的文化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被個人化的過程所喚醒,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每個角落中。我們到處聽得到人們信誓旦旦地說,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性別角色的區別都已瓦解,令人憂心,並且宣稱只有祖國、民族等等才能拯救這種沈淪。
導論 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
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
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
新的母職與父職、友情與交友。
這種趨勢蔚為風潮,且無中止的跡象。
我們可以說這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
「為什麼你要跟這個男人结婚?」在麥可.康尼翰的小說《世界末日的一戶人家》一書中,一位女兒這麼問著她母親。「你難道從不擔心自己可能犯下長久的錯誤,就好像失落自己真正生命的軌道,甚而做了一個永遠無法把轉的改變?」她母親對這問題揮了揮手,好像要趕走隻一直在旁邊...
目錄
〈序1〉愛情、婚姻、家庭的生命圖像 ◎葉啟政
〈序2〉愛情,隱身在正常的混亂之中 ◎顧忠華
導論: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1要愛情或者要自由
共同生活、分居或爭執
自由、平等、愛情 性別鬥爭的現況
從男性觀點看婦女解放及家務工作
工業社會:封建主義的現代形式
個體的終結,抑或無限主體的復興?
2從愛情到姦情
個體化社會中的關係變遷
愛情變得比以前更重要
傳統紐帶的斷絕 個人穩定性的來源
作為內在支柱的愛情與婚姻
愛情比以前更困難了 獨自生活的優缺點
中年危機 孩子是替代品? 尋找烏托邦?
3自由戀愛與自由離婚
解放的一體兩面
從前:義務與確定性
現在:更多自由、更少安全感
尋找共同世界 徹底詳談——愛情是家庭功課
變遷的倫理——全面導正 辛苦的堅持
4對孩子的摯愛
想要一個孩子 孩童是意義與自我的經驗
因為愛小孩所以不要有小孩?
題外話:愛情、責任與不確實感的糾葛
渴求孩子:想成為父母就像病人一樣
仍然是一種誘惑 愛之適足以害之
5夏娃最後的蘋果
或愛情的未來
喚醒錯誤的希望:重回核心家庭
離婚是婚禮的來賓:婚姻契約
親子關係是一組建材:基因工程與設計後代
消逝的點與暫時的身分認同:超越男性與女性的角色
6愛,我們的世俗宗教
婚姻、家庭與親密關係的解組與崇拜
資本主義中產階級、打破慣例和通姦
當前的浪漫主義:愛是一首流行歌曲
愛作為主觀的立法者:自有邏輯、衝突邏輯、弔詭
來自未來的回顧,或是最後的情人節
〈序1〉愛情、婚姻、家庭的生命圖像 ◎葉啟政
〈序2〉愛情,隱身在正常的混亂之中 ◎顧忠華
導論:個人化、生活與愛的方式
1要愛情或者要自由
共同生活、分居或爭執
自由、平等、愛情 性別鬥爭的現況
從男性觀點看婦女解放及家務工作
工業社會:封建主義的現代形式
個體的終結,抑或無限主體的復興?
2從愛情到姦情
個體化社會中的關係變遷
愛情變得比以前更重要
傳統紐帶的斷絕 個人穩定性的來源
作為內在支柱的愛情與婚姻
愛情比以前更困難了 獨自生活的優缺點
中年危機 孩子是替代品? 尋找烏托邦?
3自由...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