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極具地理學和文學價值的著作,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5~1641.3.8),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遊記》是一部散文遊記,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
章節試閱
遊天台山日記浙江台州府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到浙江旅遊,先遊珞珈山(普陀山),以後循海南行,第一次遊覽天台山和雁蕩山,本篇記敘的就是他第一次遊天台山的情況。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徐霞客對此山十分嚮往,所以遊覽時的心情是欣喜而充滿期待的。文中許多詞句都表現了他極度激動的心情,如「幾不欲臥」「意甚樂之」等。
全篇比較詳細地記敘了前後九天遊覽天台山的過程,作者對於天台山的著名景觀,或較詳或較略地作了介紹和描述,是全景式的敘述描寫。雖無特別濃墨重彩之處,但諸如「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石樑臥虹,飛瀑噴雪」等景物描寫,簡練優美,生動而傳神,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地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注釋】
1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有創建於隋代的國清寺,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隱居修行,還有相傳為詩人李白曾在此山讀書的太白堂,更早的還有關於劉晨、阮肇採藥迷路遇仙女的美麗傳說。自然景觀方面,有華頂、赤城、瓊台、桃源、寒岩以及最為著名的石樑飛瀑等名勝。
2台州府:治臨海縣,即今浙江臨海,天台縣在其轄內。
3癸丑: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晦:農曆每月最末一天。癸丑年三月三十相當於1613年5月19日。自2011年起,中國將每年的5月19日即《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定為「中國旅遊日」。
4寧海:明代縣名,隸屬台州府,即今浙江寧海縣。
5梁隍山:即梁皇山,位於今浙江寧海縣城西的前童古鎮北部邊境。
6於菟:老虎的別稱。此處應指華南虎。
【譯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 從寧海縣城西門出城。此刻天空陰雲盡散,陽光明媚,人的心情和山間的風光,都有喜悅之態。走了三十里路,到達梁隍山。聽說此地道路兩旁有猛虎出沒,一月間就傷害了數十人,只好停下來住宿。
遊天台山日記浙江台州府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到浙江旅遊,先遊珞珈山(普陀山),以後循海南行,第一次遊覽天台山和雁蕩山,本篇記敘的就是他第一次遊天台山的情況。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徐霞客對此山十分嚮往,所以遊覽時的心情是欣喜而充滿期待的。文中許多詞句都表現了他極度激動的心情,如「幾不欲臥」「意甚樂之」等。
全篇比較詳細地記敘了前後九天遊覽天台山的過程,作者對於天台山的著名景觀,或較詳或較略地作了介紹和描述,是全景式的敘述描寫。雖無特別濃墨重彩之處,但諸如「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
目錄
前言
遊天台山日記浙江台州府
遊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
遊黃山日記徽州府
遊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遊廬山日記江西九江府
遊黃山日記後篇
遊九鯉湖日記福建興化府仙游縣
遊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遊太華山日記陜西西安府華陰縣
遊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遊天台山日記後篇
遊雁宕山日記後篇
遊五台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台縣
遊恆山日記山西大同府渾源州
別江東諸友
遊秦人三洞日記
湘江遇盜日記
遊七星岩日記
遊灕江日記
與靜聞永訣日記
遊白水河瀑布日記
遊盤江橋日記
遊太華山記
隨筆二則
黃草壩札記
麗江從教日記
遊茈碧湖日記
遊大理日記
越高黎貢山日記
遊石房洞山
遊雞足山日記
溯江紀源
前言
遊天台山日記浙江台州府
遊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
遊黃山日記徽州府
遊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遊廬山日記江西九江府
遊黃山日記後篇
遊九鯉湖日記福建興化府仙游縣
遊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遊太華山日記陜西西安府華陰縣
遊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遊天台山日記後篇
遊雁宕山日記後篇
遊五台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台縣
遊恆山日記山西大同府渾源州
別江東諸友
遊秦人三洞日記
湘江遇盜日記
遊七星岩日記
遊灕江日記
與靜聞永訣日記
遊白水河瀑布日記
遊盤江橋日記
遊太華山記
隨筆二則
黃草壩札記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