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走過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幽谷,
才塑造出今日美國的樣貌?
● 從「紅色海市蜃樓」到「藍色位移」,美國總統選舉辦法究竟怎麼回事?
● 當羊皮紙的憲法遇上不斷變異的病毒,民主憲政實驗最久的美國如何應對?
● 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也有叛黨競選,美國初選究竟經歷什麼演變?
● 林肯解放黑奴已超過150 年,為何至今「黑命攸關」運動越演越烈?
● 南北戰爭的成果到哪去了?
● 美國引以為豪的學術自由有多少抗壓性?
● 象牙塔裡沒有暗藏魔鬼嗎?
● 帶領世界擊敗納粹德國的美國,國內有多少納粹同情者?
● 在美國,新聞自由真如空氣、日光、水一般,理所當然供應給每位記者嗎?
● 美國耀眼的運動明星,四處代言,四處宣揚美國價值,如同婚、黑權、言論自由,但在金權與價值之間,他們如何取捨?
● 從國際強權的平行線切入,冷戰、烏俄之戰、台灣奧運之路走到「強尼士太配」,可以看到怎樣的國際現實主義的轉折與台灣奴才主義的變形⋯⋯
這些問題,通通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玉米田中的李中志教授,以洗練理性的健筆,冷靜爬梳相關議題的來龍去脈,帶我們一同進入「你沒讀到的美國」!
本書特色
美國中西部一個四周環繞玉米田的大學城中,
李中志教書、生活,認識新祖國美國,也懷念故鄉台灣。
台美兩國同年總統大選,同遇防疫政治的挑戰,同臨台美中關係的改變,如何應對各自的民主困境與政治困局?
我們從歷史中找到對應,尋出對當代的建議。
深度讀懂美國、反思台灣,不可錯過的一本書!
★走進「你不知道的美國」:原來美國人是這樣想!拋開想當然耳,爬梳美國通史脈絡,深入思考美國的憲政自由民主價值,帶你看到「你沒讀到的美國」。
★「中志流」論證刀法:理工背景出身的李中志教授,其論理風格基進又穩健,「在有限的字數內表現深度,離開同溫層自我合理化的論述,以世界時事與歷史為參考座標,釐清政治論壇似是而非的觀念。」
★最高CP值的思考肌肉鍛鍊:本書整理近五年台灣與世界大局所引發的觀念辯論,從台美兩國的總統大選、防疫政治,到台美中關係的改變,申論各自引發的民主困境,引領讀者深度讀懂美國、反思台灣。
作者簡介:
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李中志教授出生於台南麻豆,五歲即隨家人搬家往台北,就讀私立及人小學、延平初中、高中,取得淡江大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學士、美國德州拉瑪大學(Lamar University)電腦科學碩士、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電腦資訊科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伊利諾州州立大學(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研究與教學的主要領域為計算理論、演算法、密碼學、離散數學等。
雖去國多年,李中志教授長期關切台灣的局勢,曾任「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理事、會長。以中文發表的文章散見於台灣的報章雜誌,觸及的範圍廣泛,遍及西方的史哲與政治思想。雖以理工背景出身,其文章的深度與廣度不在人文學者之下,曾被譽為北美洲台灣人教授第一健筆,多年來累積了相當的讀者群。
近年李中志的文章多發表於電子平台,如小英基金會的《想想論壇》與台灣智庫的《思想坦克》。2019年以《思想坦克》的一系列文章入選「卓越新聞獎」的「新聞評論獎」,入選的評語為:「在有限的字數內表現深度,離開同溫層自我合理化的論述,以世界時事與歷史為參考座標,釐清政治論壇似是而非的觀念。」「堪稱有份量與擲地有聲的評論。」
李中志FB專頁:www.facebook.com/chungchih.li.9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本書部分內容入選 2019年「卓越新聞獎」的「新聞評論獎」,入選的評語為:「在有限的字數內表現深度,離開同溫層自我合理化的論述,以世界時事與歷史為參考座標,釐清政治論壇似是而非的觀念。」「堪稱有份量與擲地有聲的評論。」
名人推薦:
——當代國際關係、政論思潮的健筆・迎浪者誠摯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專任研究員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蔡其達|《思想坦克》總編輯
賴秀如|《想想論壇》前總編輯、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
賴怡忠|台美國際關係專家、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得獎紀錄:本書部分內容入選 2019年「卓越新聞獎」的「新聞評論獎」,入選的評語為:「在有限的字數內表現深度,離開同溫層自我合理化的論述,以世界時事與歷史為參考座標,釐清政治論壇似是而非的觀念。」「堪稱有份量與擲地有聲的評論。」名人推薦:——當代國際關係、政論思潮的健筆・迎浪者誠摯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專任研究員
陳嘉宏|《上報》總主筆
蔡其達|《思想坦克》總編輯
賴秀如|《想想論壇》前總編輯、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
賴怡忠|台美國際關係專家、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章節試閱
Ⅰ.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在瘟疫與暴亂中落幕,尋求連任的川普總統黯然離開白宮,由年邁的前副總統拜登挑戰成功。這次選舉政黨惡鬥的程度前所未有,有趣的是,在美台僑一反多數移民對川普的惡感,一枝獨秀成為最支持川普的移民族群。許多長年反抗國民黨的台僑掛了一輩子自由主義的招牌,決定在這場大選中任性一次,把票投給川普。亞州國家的民意也是如此,多數如美國的移民反對川普,只有台灣明顯倒向川普,而在這些亞洲國家中,台灣卻是最民主、立法最靠向自由派的國家。
川普或許不是戰後台灣政權最喜歡的美國總統,但絕對是台灣民間最熱愛的美國總統。原因完全可以理解,長年美國外交建制派對台灣的主張不可忍受的壓制,讓川普反而成為完全可以忍受的必要之惡。台語「惡馬惡人騎」,對川普這惡人騎在中國這匹惡馬頭上,十個台灣人九個看得心花怒放。尤其武漢肺炎的疫情重創川普原本穩定的連任之路後,讓他一反對習近平亦敵亦友的曖昧態度,清楚逆轉了美國建制派40年來的中國政策。雖有論者說這是中國吃相難看,大搖大擺崛起後與西方必然的衝突,這點從拜登就任後不但延續,還加碼對抗中國的政策中可得到證實,但川普確實是美中建交後第一人,他不顧中國跳腳,一連串具體的挺台言行,讓國家意識飽受國際壓抑的台灣人點滴在心頭,自然成為川普最忠實但沒有選票的支持者。
選舉期間美國主流媒體對川普則做過多的負面呈現,反川普不遺餘力,甚至不惜自毀媒體中立的立場,對選舉新聞做選擇性或誘導性報導,實已逾越媒體專業的底線,反而增加川普支持者對網路消息的依賴,惡性循環。選後網路消息更加混亂,真真假假,讓這場選舉沒有在投下票後結束,演變成隔年1月6日的國會暴亂,美國彷彿成了動盪的第三世界國家。感覺上亂糟糟,一些獨裁國家樂得以「美國選舉亂象」來做大內宣,大喇喇告訴人民,獨裁統治才是安定與幸福的保障。
不像中國幸災樂禍,唯恐美國不亂,民主的台灣對美國的選舉則充滿善意的期待,但由於距離與對美國選制的陌生,台灣輿論對美國選情的觀察自選前就已失準,看到川普落選,難免失落。選後的紛擾與各式各樣的陰謀論成為談話節目的最佳題材,名嘴推波助瀾,似是而非,讓台灣的輿情也走不出川普情結。不少國人甚至認為美國的選舉已被中國滲透操控,而想要以我們民主化才20幾年的選舉制度,指導總統選了兩百多年的美國,似乎對美國的民主與抵抗中國的能力失去信心,而藍營的疑美論,居然因川普落選在台派間找到一些共鳴。
不可否認,在疫情失控的焦慮之下,2020年的總統大選讓美國經歷了內戰以來最嚴重的憲政危機,尤其選後尋求連任失敗的川普總統拒絕接受選舉結果,引發川普支持者在2021年1月6日攻擊國會,企圖阻擋國會正式計算選舉人票,舉世震驚。美國這個自傲的民主大國顏面無光,連獨裁國家如中國都趁機取笑美式民主。然而這些幸災樂禍的國家,終究沒有看到美國民主因此崩潰。美國選民激情過後,逐漸恢復平靜,當選者拜登也行禮如儀成為行憲後第46位總統。其實美國政權轉移的憲法條文並不清楚,然而建國兩百多年來,從未因程序的爭執而引發內戰。是什麼樣的力量,維持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其實不是憲法法條,而是維繫共和的憲法精神,值得我們從各個角度細看。⋯⋯
Ⅱ.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
美國1776年宣布獨立,脫離英國殖民,成為史上第一個無君王統治的共和國,最高統治者由人民定期改選。美國獨立後召開制憲會議,它的典章制度於18世紀末成形,隨著時間演進,慢慢確立了今日美國政黨政治的模樣,堪稱現代民主制度的締造者。世界上許多新興國家,或多或少都是以美國為範本,描繪出自己的建國藍圖。
包括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也不例外,對美式民主亦步亦趨,成為我們最熟悉的民主典範,然而我們真的有看到全貌嗎?當權力的慾望在政治人物體內燃燒時,遊戲規則不會被扭曲嗎?美式民主的制度隙縫,藏有什麼樣的魔鬼?
有許許多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價值,就像走進豪華餐廳,見到一盤盤擺在餐桌上的佳餚,井然有序,色香味俱全。但若我們從後門走進任何豪華餐廳的廚房,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廚房高溫燠熱,有滿頭大汗,手藝高超的大廚,也有失敗棄置一旁的糕點與湯水,小廚師們慌亂穿梭,不時還爭執咒罵。這也是民主廚房的實況,值得我們走進去多了解一點,方知這頓美味的民主大餐,是怎麼做出來的?我們吃到什麼?
以下讓我們再度以美國最熱鬧的歷次總統大選為主題,對照美式民主在台灣引發的問題,進到美國這位民主老大哥的廚房,紀錄我們的一瞥,也許我們更能知道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
Ⅲ.美國價值下的陰影
二戰之後,美國的國力達到顛峰,美國文化向全世界輸出,影響之廣,從憲法到飲食娛樂,到處有美國的影子,更甚於美國的政治與軍事勢力。舉凡平等、人權、多元、包容,等等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其實就是二戰後的美國價值。即使如台灣社會有著時代的斷裂,戰後仍從不同的歷史軌跡進入美國的重力場。
對許多後進國家的人民而言,美國儼然是一個現代版的卡美米洛城(Camelot),也就是傳說中亞瑟王的聖城,一個四海歸心、富庶、充滿正義的黃金城堡。然而就像傳說中的卡美米洛城有它陰暗的一面,美國也有。這當然不意外,我們並不陌生媒體經常觸及的種族、毒品、槍枝等等美國社會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如何沉積沉出來的?這個現代版卡美米洛城陰暗的深處,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美國走過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幽谷,才塑造出今日美國的樣貌?例如種族問題,林肯解放黑奴已超過150 年,為何至今「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越演越烈?南北戰爭的成果到哪去了?美國引以為豪的學術自由有多少抗壓性?象牙塔裡的沒有暗藏魔鬼嗎?帶領世界擊敗納粹德國的美國,國內有多少納粹同情者?在美國,新聞自由真如空氣、日光、水一般,理所當然供應給每位記者嗎?美國耀眼的運動明星,四處代言,四處宣揚美國價值,如同婚、黑權、言論自由,但在金權與價值之間,他們如何取捨?
讓我們走進這些幽谷,仔細分辨裡面的陷阱,不只是為了好奇,也是我們以美國為美好想像的同時,要小心避開的。⋯⋯
Ⅳ. 瘟疫下的歷史軌跡
瘟疫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破壞力,更甚於戰爭,但瘟疫沒有勝利者,甚至連失敗英雄都沒有,因此對它的書寫遠遠不及戰爭。西方較廣為廣泛記載的瘟疫,應該只有第六世紀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與14世紀的黑死病,但也都只被當成大時代的插曲。中國史書針對瘟疫的記錄更少,但「大疫」、「十室九空」的簡單標記,仍然散落在史書各處,不難看出瘟疫週期性的肆虐。
即便是發生在近代,例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遠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但人們對它的記憶並不如大戰本身深刻。家族會紀念在大戰中捐軀的先人,但不會宣揚他們是死於瘟疫。例如美國總統川普的祖父在紐約經營旅館生意,也死於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但這不是家族值得記載的事,是媒體挖出來諷刺川普的。
歷史對瘟疫善忘,但瘟疫從未遠離,反覆在歷史上出現。每一次大瘟疫出現,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一兩百年的週期才會消失,期間來來去去,間隔長則二、三十年,短則每年復發。從古埃及、希臘、羅馬、中世紀到現代歐美,瘟神可以說始終如影隨形。也就是說,如果真能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那些我們熟悉的歷史時刻,有很大的機會,我們將現身在一個大瘟疫流行的時代,因為那是人類群聚成社會後所處的常態。
例如眾所皆知的鼠疫,若說許多帝國的命運被老鼠改變,並不為過;又如可怕程度僅次於鼠疫的天花,受害者可溯至古埃及的法老王,散布歐亞非三洲,遠至日本,在第八世紀消滅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到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不是靠著當時仍笨拙的火槍征服美洲,而是靠天花滅絕了印加帝國與美洲原住民,改變了美洲人種的樣貌。霍亂則晚至19世紀初才寫入瘟疫史,但迅速從印度沿著貧窮的板塊散布到全世界,種下一百年後俄國革命的遠因。還有來自海地的黃熱病,1793年夏天重擊費城,美國剛行憲不久,這個新共和國差點因黃熱病而無法運作。意外的是,黃熱病也讓拿破崙的遠征軍病倒,導致拿破崙打消在新大陸的野心。有拿破崙這個轉念,才有後來美國政府在路易斯安那的大購地。
然而在這些歷史的決定時刻,瘟疫很少直接被列為歷史的參與者,總是隱身幕後,暗暗散發一股巨大的暗黑力量,把歷史推向一個始料所未及的軌道。雖然隱身幕後,但瘟疫的破壞力太大,史家推算瘟疫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並不困難,比較困難的是,我們幾乎無法從歷史經驗中學得如何面對瘟疫。不管是戰爭還是天災,古代的帝國和現代國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與動員系統來面對國家急難,唯獨面對瘟疫總是一籌莫展,儘管這是好幾千年來任何古老的帝國與現代國家都要反覆面對的老問題。
到了21世紀,國家制度與科學早已發展到古人無法想像的境界,但我們面對失控的疫情有比較高明嗎?好像也未必。SARS的記憶猶新,武漢肺炎再度猛爆,如虎兕出柙,直撲全世界。繼鄰近的日韓最早告急,旋即義大利成為歐盟倒下的第一張骨牌,一發不可收拾;中亞的伊朗連國會議員都紛紛染病,還以釋放5萬多名囚犯來防止監獄群聚感染;美國則人心惶惶,物資出現缺口,聯準會調降利率,仍難挽股市狂跌。事實上西方國家的麻煩或許才正要開始,30年來以中國為世界工廠的便宜事,這次恐怕連本帶利要賠個精光。截至2022年中為止,全球已超過5億5,000萬人染疫,超過600萬人死亡 ,經濟損失無法估計。病毒像連鎖反應般的核分裂,威力與核彈無異,若說世界經歷了自二戰後最黑暗的時代應該不為過。
然而台灣在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意外成為世界的大亮點,堪稱民主國家的典範。原本礙於兩岸關係密切的現實,全世界都認為台灣的醫療防護絕無挺住的可能,硬生生把台灣疫情的發展和中國綁在一起。然而台灣全體上下一心,走了一條與世界不同的防疫之路。在醫療先進國家紛紛倒下後,台灣依然挺立,一時之間國際側目,台灣成為抗疫的典範,不但是世界媒體的焦點,甚至是於許多國家國會議堂上討論的對象,台灣是怎麼辦到的?
經歷兩年多的嚴密控制,終於等到2022年病毒感化,台灣按部就班,逐步慢解封,從容回到世界的軌道。其實台灣戰勝的不只是病毒,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反對黨,處處掣肘。台灣能有這樣的防疫成績,堪稱奇蹟。多年來台美人一直以美國做為台灣建國的藍圖,這世紀瘟疫,意外讓我們首度覺得在太平洋的彼岸,國人同胞活在一個比美國還幸福的國度。除了我們從媒體看到的美國防疫亂象,若我們更仔細看看美國在疫情中錯失了什麼,不但值得我們警惕,也許我們也會更有信心,給自己按一個大大的讚。⋯⋯
Ⅴ.國際強權的平行線
現實主義(realism)在二戰之後成為研究國際關係的顯學,地位穩固,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是國際局勢分析的重要工具。現實主義的分析非常機械,而學者做為一個獻策者,機械式的分析讓他們看起來比較理性、客觀,也讓國際關係這門學問更像自然科學,更合乎科學主義與學術界的要求。
現實主義的假設非常簡單,國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國際之間沒有正義,謀取國家利益與生存是唯一的道德。在這樣的假設下,國家的行為成為一個可觀察、可預測的理性產物。然而現實主義者最大的盲點,是對各國內部複雜的政治現實與歷史背景視而不見,把民族記憶裡的榮耀與屈辱、決策者的人格與視野、道德、文化,等等複雜的因素,統統把它們放在一邊,再把各國擺在最佳化的公式上,期待世界照著一個現實而單純的因果律運作。
冷戰能和平落幕,世界沒有往最壞的方向發展,是現實主義者喜歡津津樂道的功勞。他們認為美蘇兩大陣營小心翼翼,或有區域性的代理人戰爭,但沒有直接對撞;或許有些時刻千鈞一髮,但核子大戰終究沒有發生,是現實主義讓核武大國深思熟慮,努力避免衝突升級為人類的悲劇。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似乎誇大了理性的能耐,終究還是無法量化、無法放在最佳化公式上的良心(conscience),才是拉住強權的手,不讓他們按下核武按鈕的真正力量,而不是保證互相毀滅的理性警告。
冷戰之後,現實主義仍是國際關係理論的最大建制派,但幾乎無法解釋為何西方強權一而再,再而三地介入遙遠國度的屠殺?違反人類罪總是成為大國出手的理由,而且往往吃力不討好,還製造更多問題。也無法解釋在國際化的浪潮下,為何分離主義不減反增?為何中國、俄羅斯,甚至是伊朗、阿拉伯世界,仍然執著於追求民族的榮耀?為何香港、台灣不安於大國設定的邏輯,自作主張?理性在哪?
21世紀才過不到四分之一,現實主義如何分析這個不平靜的世紀?2022年早春,正當來自中國的病毒經過兩年肆虐仍然瀰漫全球之時,俄羅斯總統普丁揮軍烏克蘭,發動本世紀最無正當性的侵略戰爭,舉世震驚。普丁在想什麼?烏克蘭人民在劣勢中奮起抵抗,他們在想什麼?我們看到一個頑強的烏克蘭國族主義,是自俄帝時代起,經蘇聯至冷戰結束前,在國際上完全無法想像的平行世界,但烏克蘭人民在砲火中,好像走在國際強權的平行線上,創造了再也無法摧毀的烏克蘭命運共同體,逼國際強權正視。這不也是台灣的故事嗎?
台灣也孤獨地走在國際強權的平行線上,創造經濟與民主的奇蹟,最重要的,再也無法摧毀,屬於台灣國族的命運共同體,逼國際強權正視。這是弱國寡民創造歷史與文明價值的故事,讓現實主義的大國遊戲不再擁有道德正當性。烏克蘭的苦難,更勝於台灣人的悲哀,但同樣在大國的陰影下,有相同的無奈與迷失,值得我們花更多心思去爬梳。⋯⋯
Ⅰ.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在瘟疫與暴亂中落幕,尋求連任的川普總統黯然離開白宮,由年邁的前副總統拜登挑戰成功。這次選舉政黨惡鬥的程度前所未有,有趣的是,在美台僑一反多數移民對川普的惡感,一枝獨秀成為最支持川普的移民族群。許多長年反抗國民黨的台僑掛了一輩子自由主義的招牌,決定在這場大選中任性一次,把票投給川普。亞州國家的民意也是如此,多數如美國的移民反對川普,只有台灣明顯倒向川普,而在這些亞洲國家中,台灣卻是最民主、立法最靠向自由派的國家。
川普或許不是戰後台灣政權...
推薦序
【推薦序1】玉米田裡打造的夢境與實境
蔡其達(晏山農)|《思想坦克》總編輯
黃澄澄的玉米田,讓人想到什麼?對我這棒球迷來說,1989年由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演出的《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就是我對「玉米田─棒球─美國夢」的最鮮明連結。
片中,凱文.科斯納飾演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名農夫,有回他聽到一個聲音:「你蓋好了,他就會來!」,於是他在一片玉米田中闢出一塊平地作為棒球場,當棒球場落成後,他曾經的偶像「無鞋喬」竟出現在他面前,其後「無鞋喬」還夥同「黑襪事件」的其他涉案球員在這塊「世外桃源」打球。藉由棒球夢,農夫也和老父冰釋和解。
這電影並非在替「黑襪事件」翻案,而係人必須有夢想才能突圍造景,自由才得以實現。玉米田是美國中西部普遍的生態,保留著西部拓荒與維繫美國精神的象徵。玉米田造棒球場的意象,若置於台灣時空,我們可以想像成是在民主怠耕、眾聲喧嘩的荒地裡闢出一塊言論園地,當園地落成後各種奇行能士會一一現行。
其中最吸睛者是個叫李中志的強打者,理工背景出身,但對法政的析理不像一般清談文人祇是泛論,他直指法理核心渾似一般法學教授,接著他從中探索出美國憲政或「中華民國憲法」的肌理剖解,這又超出一般的法政研究者。更讓人驚豔/驚悚的,他的文字顛覆味頗濃,常讓人瞬間不知所以,卻深歎此人了得。李中志造出一股殊異的論政刀法,或可謂「中志流」!
初識李中志的文字似乎是在《蘋果日報》,其後偶然因素我進入「蘋果論壇」,既是我的轄區,他的投稿幾乎是篇篇留用;但報紙囿於空間,長篇頂多一千多字,想必對喜好議論的李中志手腳難以伸展。其後我逐水草先後到《想想論壇》、《思想坦克》,自然給予李中志更多空間暢言廣論。而他確實來自玉米田所在的伊利諾州,他就是《夢想成真》的今時版!
如今李中志將其多年於《想想論壇》、《思想坦克》筆耕的文字匯聚成書,光看其條列的綱目:Ⅰ,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Ⅱ,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Ⅲ美國價值下的陰影;Ⅳ,瘟疫下的歷史軌跡;Ⅴ,國際強權的平行線。就得深讚其對美國歷史、憲政了解之深,以及蘊涵於李中志心中的憲政自由價值,既以之針砭美國,更期在自由路上蹣跚學步的台灣莫走歪、莫跌入深淵。
李中志文字中有種既基進又穩健的特色,這大概是長居美國多年才有的特色,但更重要的是,他絕非蝸居象牙塔的學院人物,他敢於先在玉米田中造棒球場,然後自願投入台灣的玉米田論壇園地,似由小聯盟而大聯盟,而其身手絕對有資格在大聯盟先發且成中心打者。
除了憑恃學識,李中志更有著淑世精神、奮勇打怪的不屈意志。這樣的理工男絕非台灣那批輕賤文法學科的醫理工匠徒所能相埒。這是古典的回歸,而如斯的神往,通常維新又新的力道是非常可觀,不信者一讀便知!
【推薦序2】在玉米田裡寫就的美國通史
賴怡忠|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好友中志筆耕不輟,近日將其部分的評論文字結集成書,問我有無興趣為序推薦。因為中志兄無論是在《想想論壇》或是在《思想坦克》的專欄,一向是我的必讀功課。原因無他,中志文章的理路清澈又夾帶詼諧,讀來不甚吃力,但也不是很簡單。隱藏在中志兄文字的邏輯析理一定要咀嚼再三。這個過程不僅可以鍛鍊個人的思考肌肉,其旁徵博引的例證更可以增加不少知識。每次讀中志的文章,即便我增不了見識也一定可以長知識,如果沒長什麼知識,也肯定可以增加常識。閱讀其文章的投入時間與所得的CP值比極高。所以即便還沒看完這本書的內容,光憑過去經驗,能夠為其寫推薦序就讓我感到很榮幸。
中志這本書提到的是「你不知道的美國」,事實上更像是針對討論的問題所引發的「美國通史」寫作。這個通史敘述過程是中志對問題展開論證的重要背景。有趣的是,以台美關係互動的密切,與華府智庫交往的密度程度之高,但對於美國如何產生這些決定,以及為何會有這樣的討論方式,國內卻少有文字或是專書進行申論。若干研究美國政治的文章,也往往專就於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但是一個較廣泛的背景概述卻付之闕如。其結果是對於美國當前的政治討論,特別是報紙上名專欄作家之間的辯論,台灣一般讀者往往只能根據這些作家申論的內容進行理解,但對於論理的歷史脈絡及論證策略往往無法掌握。導致台灣號稱有很多對美專家,但卻無法針對當代事件與論理交戰的雙方展開有意義的討論。而這個對當代事件缺乏介入能力的問題,不只存在對美關係,也存在對日關係上,甚至包括對中國也可能有類似的現象。
讀完中志這本書予人最大的感觸,就是這本書有嘗試填補上述的空缺,即便因篇幅所限,只能針對美國的某些議題,同時中志在寫作時應該也沒有要對此長篇大論,但為了提供讀者一個可理解的背景,累積數篇後就自然形成一個小小的美國通史。相信大家在讀中志的文章後應可以發現,想知道美國的制度在今天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對其社會政治過程脈絡的掌握力,絕不下於對該制度的法規內容的分析與理解。這是個大家應該知道但至今還沒讀到的美國,這是形成個人對美理解的關鍵成分。
認識中志近三十年。記得在我鑽到康乃爾大學足球場底下同步輻射加速器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寫作時,李中志、林朝億、許維德這三位當時在離康乃爾大學不到一小時車程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就讀的朋友,是幫助我在綺色佳(Ithaca)度過數個嚴寒冷峻冬天最溫暖的陽光之一。我們理念相投,也都有強烈的台灣心。更因為中志與我都是理工出身,較朝億與維德這兩位社會科學專業者,更有專業上的同好話題,也對於社科與人文議題的理解策略會有比較近似的方法論,自然討論會更為投機。
二十年前中志回台時曾試探在台灣找尋教職,但可能之後為了小孩已在美國生根而作罷。這些年看著中志從紐約上州到德州,之後再落腳於今天的伊利諾玉米田中。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單純讀書教學的教授生活,給了中志冷靜清明地看待身邊與在台灣發生的人與事的空間。有時候不禁想如果中志當時真的回到台灣擔任教職,在被台灣嘈雜紊亂的輿論環境消耗後,中志的文字還會是這樣子嗎?
相信大家與我一樣,對中志兄在涉台時事分析的銳利觀點與精準到位印象深刻,但中志在這個三十年旅程所增加對美國的掌握,並進一步將其轉譯為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知識。使得中志對台灣評論界的貢獻就不只是個犀利的時事分析家,而是具有跨文化與跨區域比較的國際評論專家。相信大家看完這本在玉米田環繞中寫就的《你沒讀到的美國》後,除了會得到高 CP 的知識增加值外,也會感受到中志論析的特別與厲害之處。
是為序,一個沒看玉米田但頗享受吃玉米的讀者。
【推薦序1】玉米田裡打造的夢境與實境
蔡其達(晏山農)|《思想坦克》總編輯
黃澄澄的玉米田,讓人想到什麼?對我這棒球迷來說,1989年由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演出的《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就是我對「玉米田─棒球─美國夢」的最鮮明連結。
片中,凱文.科斯納飾演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名農夫,有回他聽到一個聲音:「你蓋好了,他就會來!」,於是他在一片玉米田中闢出一塊平地作為棒球場,當棒球場落成後,他曾經的偶像「無鞋喬」竟出現在他面前,其後「無鞋喬」還夥同「黑襪事件」的其他涉案球員在這塊「世外...
作者序
玉米田裡的
我住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四周環繞玉米田的大學城,在那裡,我有如在台灣的新住民,面對生活,認識我的新祖國,也懷念我的故鄉。這是一本因故鄉而發的文集,談論美國。
其實多年前便曾動念想出版一本文集,但並不是什麼遠大的構想,純粹只是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評論漸多,想留個紀錄。雖然也得到很多讀者與前輩的鼓勵,但自認這樣的動機並無公益,畢竟在知識普及、評論已平民化的時代,只要有心,隨著時事起伏在報章一隅發表個方塊文章並不困難。累積之後,若毫無系統地集結成冊,固然有個人的風格與看法穿梭其間,必然雜亂無章。尤其在時事過去之後,多數的文字已不具張力,對新的讀者而言,很難引發共鳴與更進一步的思考,出版社可能也沒有投資的意願,加上時間有限,無暇整理,很快便打消了出書的念頭,但仍然保持寫評論的習慣。
新認識的朋友不免好奇,我的專業既不在此,又已去國多年,何來這麼多議論?予豈好辯哉?當然也不好否認生性就是好辯,但更重要的,這是對台灣的焦慮。看看後冷戰時代轉型的國家,二、三十年的民主化,早就足夠讓這些國家慢慢步上正軌,連最棘手的轉型正義也大抵完成。以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應該有機會趕上日本,超越歐盟多數的國家,但台灣似乎在七次修憲之後就開始原地踏步。不可否認,台灣有一個十分獨特的民主之路與國族認同史,原本一個清晰的國族面貌隨著民主化逐漸浮現,卻在政治現實與歷史包袱的兩大重力場之間扭曲變形。改革與反改革不斷衝撞,內外勢力糾葛不清,加上國際局勢瞬息萬變,讓我這個在解嚴後離開台灣的台美人,從太平洋彼岸,頻頻回頭凝視故鄉,總覺台灣有討論不完的議題,不吐不快。
然而侷限在一千字左右的方塊文章,不出隨興的雜論。儘管多所克制,不免憤世嫉俗,政治立場的情緒居多,但很難深入釐清複雜的觀念。時過境遷,我自己並不特別留念那些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文字,總認為只要能夠在混亂中提供另一個視角去檢視當下的熱門議題,也算聊慰為文當為天下文的心願。這當然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現實未必如此。一篇隨興而發的方塊文章,真有傳播知識與宣揚理念的效果嗎?我想答案是難以肯定的。在台灣政治的氛圍裡,情緒與立場早已過分充斥,就算是名家專欄,也很難跳出這個限制,充其量只是一個較耀眼的啦啦隊,何況名不見經傳的寫手?既不能開創新局,也稱不上是觀念的播種者。
許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文人報的理念已隨著上世紀進入歷史,報社經營在艱困的環境下,鮮明的立場反而成為鞏固讀者的最後手段。厚重的文章乏人問津,讀者投書的知識量大減,輿論與意見領袖進入惡性循環。許多歐美經過數百年辯論與實驗出來的理念與制度,固然常被寫入幾百字的方塊文章裡,但背後的演變與理路顯然無法闡明。許多朗朗上口的名詞,往往只是望文生義,以合理化各自的立場,於是常常出現兩個主張完全對立的陣營,卻可以用同一個概念攻擊對方,讓人啼笑皆非。例如大學自主、言論自由、黨內民主、司法獨立、人民自決等等,每個意見領袖都大聲疾呼,但不是為了實踐這些理念,而是為了貶抑對手。這是所有自詡為觀念傳播者的困境,為文不深,讀文不思,反而成為台灣習慣性誤解西方觀念的幫兇。這是我多年投書與閱讀輿論的遺憾,但礙於篇幅,無能為力。
就在對寫方塊文章逐漸失去興趣的同時,媒體的形式也出現變化。報紙的銷路大為萎縮,輿論的重點逐漸移往網路論壇。蔡英文總統在2012年敗選後成立小英基金會,設立《想想論壇》。顧名思義,就是希望透過這個網路論壇,邀約大家一起想想台灣的各種問題。在窒悶的政治氣氛中,蔡英文從政治上退一步,轉而從宣揚思想上再出發,毋寧是相當「非典」的政治人物。這個論壇吸引不少年輕人的注意,內容相當活潑,我也在那個時候意外得到友人的推薦,成為邀稿的對象。網路論壇打破字數的限制,讓我能放手做較深入的闡述,得到不少忠實讀者的愛護,也以文會友,結交了好幾位在論壇工作的先進,成為好友,如賴秀如、許建榮、蔡其達等,在他們的愛護與鼓勵下,加重了我的評論寫作,也慢慢譜成了本文集的主軸。受益之多,我無法一一在此致謝。
隨著蔡英文總統2016年當選,小英基金會面臨轉型,《想想論壇》似乎有意轉往我較不熟悉的文化批評,但國內政情依然洶湧。不久蔡其達先生前往台灣智庫新轉型的《思想坦克》,我也將稿投往這個新論壇。承蒙其達兄看得起,給了我一個專欄,希望我能每週固定給稿,但我不敢答應,畢竟我是業餘寫作,學校的正職優先,也無法保證能隨時文思泉湧,篇篇有料。最後答應以兩個星期一篇為原則,仍倍感壓力,學校忙起來,也只能拖稿,想必造成編輯上不少困擾,真是抱歉。這兩個網路論壇給我極大的空間發揮,談論的範圍很廣,而我得到的鼓勵也遠遠超出我的意料,例如在《思想坦克》上定名為《玉米田裡的天地》的專欄,竟然有幸入選卓越新聞獎的平面及網路(文字)類新聞評論獎。對一個業餘評論者而言,這是莫大的鼓勵,讓我更願意花更多的精神去釐清各種似是而非的觀念,跳開同溫層裡自我合理化的論述。
然而把網路論壇視為言論的解放,則又是一大迷思。同溫層現象只是其中之一,網路時代匱乏的,已不是傳播言論的工具,而是閱讀言論的讀者。看似打破紙本報刊的字數限制,可暢所欲言,但點閱率成為另一道障礙。網路雖然無所不在,但比起以往的閱報率,網路文章能觸及的讀者更為稀少,讀者對不熟悉事物的專注力也更低,更無所謂。
根據研究,讀者在大量流竄的訊息中,專注一個網路訊息的平均時間逐年減少,現在已降到八秒,廣告類只剩兩秒,而八秒約等於閱讀50到 60個字的時間,艱澀的文字可能更少。這和我曾提出一個有待驗證的假說有若干吻合之處,我認為在網路上的文章,每200個字就會減少一半的讀者,而閱讀200個字約需半分鐘。半分鐘比八秒多了三倍以上,讓這個「閱讀半衰期」的估計可能過於保守。儘管如此,依這個估計,一篇2,000字的文章,不管難易,每1,000個隨機的點閱者,可能只有一人完成閱讀。經驗上也是如此,網路論壇上文章的長度與點閱數成反比,這個假說就算不中,亦不遠矣。四、五千字的網路文章往往被列入「深度評論」,寫得好,或有知音,但不易普及。
網路的閱讀現象雖然令人洩氣,但何嘗不是傳統出版社的新機會?網路過度充斥之後,反而讓愛書人更體認到紙本書籍不可取代的地位。實體書佔有空間、有重量,擁有的成本不低,但實體書的設計、印刷與裝訂所呈現的質感,讓書與讀書人之間產生微妙的依戀。擁有一本書的感情與滑過手機頁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這種對書的擁有感,會轉化為對書中知識的擁有感,讓愛書人更願意為書中的知識宣傳與捍衛。也就是說,只要實體書有足夠的知識含量,便不會淹沒在虛擬的電子海裡。而我既然以釐清觀念為寫作的目標,當然希望這些經過無數夜晚沉澱出來的想法與文字,能夠與更多的讀者分享,受到更多人的看重。出書的想法再度出現。
但出書不在我的經驗之內,既無信心,也不知從何開始。碰巧原本在《思想坦克》的鄭凱榕小姐轉往玉山社,正在尋訪可能合作的作者。凱榕熟悉我的文字,我將想法告知之後,立刻鼓勵我進行,也幫我引薦發行人兼總編輯魏淑貞女士,很快便談妥這件事。在她們的鼓勵之下,我開始整理過去幾年在前述兩個論壇的文章。也剛好遇到年休,於是利用這個機會,整理出了近30萬字,顯然過於龐大,只好捨去大半。主要的改寫工作是將嵌在文章內關於台灣的時事在不失脈絡的情況下極小化,之後再擴充歐美的法政觀念與相關歷史的討論,希望做學術以下、雜論以上,科普式的介紹。成書之後,能否達到這個目標?只能由讀者來評斷。
最後選定21篇文章,成為全書的主軸,著重在過去三年台灣與世界大局所引發的觀念辯論,也就是橫跨武漢疫情爆發前後各一年多的時間。從台美兩國的總統大選、防疫政治,到台美中關係的改變,申論各自引發的民主困境,也企圖從歷史中找到對應的情況,分析異同,希望從中找到對當代的建議。這21篇文章雖各自獨立,但依性質串成五大主題,標題分別為:1. 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2. 瘟疫下的歷史軌跡; 3. 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 4. 美國價值下的陰影;5. 國際強權的平行線。事實上美國做為史上第一個沒有君王的民主大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也是跌跌撞撞,從失敗與錯誤中學習過來,值得台灣更深入地去理解美式民主的軌跡與理路,而不只是羨慕其民主的外表。
選文時也考慮了出版的時間,台美將再度進入大選的週期,而選舉動員在分裂社會中輕而易舉。幾乎可以確定,四年前同樣的問題不會消失,如美國的選舉人票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種族問題、社群網路的言論自由等等;台灣則將再度面臨黨內民主與初選的紛爭、政黨之間的分際、中國政策等等。全部是棘手問題,也必是爭論的焦點,各種口水也將再現。這些挑選的文章曾試圖在上次大選中回應這些問題,如今集結成冊,希望能更有系統的撥開許多望文生義的迷思。當然也捨棄了不少我著力頗深,但礙於篇幅無法收錄的主題,例如轉型正義與學術自由,只好等到將來有機會再出版。
除了長期愛護我的讀者與臉友,最大的支柱來自家人。從小為文論說一直是我頗有自信的能力,來自媽媽在我小學一年級教我寫下第一篇文章,要畫插圖的提早習作。爸爸40年前開始指導我政論,整個法政的架構是他教給我的。父親到現在還有剪報習慣,收集我每一篇發表在報章上的文章,已厚厚好幾本。蘋果日報在巔峰時期,一報難求,我一有文章發表,爸爸要跑好幾家超商才買得到,真遇到一家不剩時,他只好拜託熟識的麵店老闆,請他把當天的言論版留下來。如今網路時代對他很不習慣,希望這本實體書能早日交到他手上。還有老弟老妹,是我最忠實的粉絲,妹妹還帶著我的文章去布拉格開會,照著文章的敘述,實地體會捷克的轉型正義,憑弔當年勇敢抵抗蘇聯魁儡政權的受難者。為了趕稿,心愛的妻子一部電影要看兩次,自己先看一次,交稿後還要陪我看一次。這本書獻給他們。
李中志 謹誌
2023年3月7日
玉米田裡的
我住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四周環繞玉米田的大學城,在那裡,我有如在台灣的新住民,面對生活,認識我的新祖國,也懷念我的故鄉。這是一本因故鄉而發的文集,談論美國。
其實多年前便曾動念想出版一本文集,但並不是什麼遠大的構想,純粹只是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評論漸多,想留個紀錄。雖然也得到很多讀者與前輩的鼓勵,但自認這樣的動機並無公益,畢竟在知識普及、評論已平民化的時代,只要有心,隨著時事起伏在報章一隅發表個方塊文章並不困難。累積之後,若毫無系統地集結成冊,固然有個人的風格與看法穿梭其間,必然雜亂...
目錄
【推薦序1】玉米田裡打造的夢境與實境 蔡其達(晏山農)
【推薦序2】在玉米田裡寫就的美國通史 賴怡忠
玉米田裡的自序
Ⅰ.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
不完備的美國總統選舉辦法
美國政治的城鄉分裂
午夜法官,政治與司法的糾結
言論自由的叢林法則
Ⅱ. 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
一個自由主義時代的結束
詹森的困境,放棄連任
金恩與羅伯甘迺迪遇刺
芝加哥民主黨大會
初選機制與政治協商
美式初選與台灣全民調初選
一場玉石俱焚的初選
叛黨競選
甘迺迪的叛黨競選
卡特的困境
Ⅲ.美國價值下的陰影
「敗局命定」的迷思
好萊塢眼中的南方莊園
平行時空裡的南北戰爭
「黑命攸關」與美國價值
小岩城九人事件
艾森豪之怒
象牙塔裡的黑暗帝國
哈佛與納粹
挑戰西方學術自由的孔子學院
一位被遺忘的美國記者
第一篇二二八事件的英文報導
迷失於紅色中國
中國的NBA與納粹的奧運
美國職籃在中國
納粹奧運
台灣的奧運之路
日治時代
慕尼黑決議
蒙特婁奧運
雅典奧運與「強尼士太配」
Ⅳ.瘟疫下的歷史軌跡
瘟疫中的美國與台灣
當羊皮紙遇上病毒
WHO疾病命名的政治學
口罩、疫苗、EUA,科學在哪裡?
Ⅴ.國際強權的平行線
烏俄之戰,國際現實主義的轉折與台灣奴才主義的變形
米洛斯圍城
俄羅斯的焦慮與烏克蘭的噩夢
誰的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的惡水大橋
冷戰蘇維埃的魔鬼交易
台灣的奧運之路
日治時代
慕尼黑決議
蒙特婁奧運
雅典奧運與「強尼士太配」
後記
【推薦序1】玉米田裡打造的夢境與實境 蔡其達(晏山農)
【推薦序2】在玉米田裡寫就的美國通史 賴怡忠
玉米田裡的自序
Ⅰ.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
不完備的美國總統選舉辦法
美國政治的城鄉分裂
午夜法官,政治與司法的糾結
言論自由的叢林法則
Ⅱ. 你沒看到的美國民主廚房
一個自由主義時代的結束
詹森的困境,放棄連任
金恩與羅伯甘迺迪遇刺
芝加哥民主黨大會
初選機制與政治協商
美式初選與台灣全民調初選
一場玉石俱焚的初選
叛黨競選
甘迺迪的叛黨競選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