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為大學哲學講師、《哲學有偈傾》主持李敬恒(大師兄Roger)文論集,收錄他於《明報》、《立場新聞》哲學版撰寫的文章及其個人散文隨筆,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如科技、AI、後人類、追星文化,以生動有趣的角度反思習以為常的事,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提供哲學入門路徑,內容深入淺出,適合文學藝術哲學愛好者。
作者簡介:
作者李敬恒(大師兄Roger)為大專院校哲學系講師、港台節目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主持,曾撰寫《明報》專欄,具豐富哲學普及經驗,精通中外哲學,且興趣廣泛,曾與不同藝術媒介人士跨界合作,談吐幽默一直深得文藝青年歡迎。本書收錄作者為《明報》、《立場哲學》、「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等不同媒體撰寫的文章,內容以日常生活、音樂、視藝、電影、動畫、文學、科技出發,以哲學角度分析,深入淺出,見微知著,適合沒有哲學背景人士閱讀。
章節試閱
試閱
推薦序:
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敬恒兄(Roger)這本書,我是從最後的篇章讀起,因為我們是相識整整三十年的老同學。我們同在199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然後成為哲學系同班同學。曾有那樣一段日子,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思辨,一起玩樂,並同受陳特先生的存在主義和石元康先生的政治哲學啟蒙。畢業後,我們走上不同的哲學路,現在見到老同學新書出版,我既為他高興,也慶幸我們有這樣一段不淺的哲學緣份。
Roger是哲學系畢業生中,少見興趣如此廣泛的人。他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存在主
義代表人物沙特,後來在唸碩士與博士時轉為研究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芮格爾(Thomas Nagel)。我還留意到,這些年來他的公開講座和哲學教學涉及的主題,還有中國哲學、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馬克思主義、人生哲學、歐陸哲學等。除了哲學,Roger還喜歡音樂、繪畫、翻譯和文學。我這裡說的喜歡,不是一般的興趣而已,而是對這些領域有相當深入的把握。幾年前,我在臉書讀到Roger的一些詩歌翻譯,便十分喜歡,並多次推薦給出版社。我也經常見到他畫的哲學家素描,端的是維妙維肖,教人拍案叫絕。最近幾年,Roger參與主持香港電台的《哲學有偈傾》節目,大受觀眾歡迎,贏得「大師兄」的美名,然後我才知道,原來他做主持也有一手。
Roger興趣多樣,而且玩得出眾,一定是有很強的好奇心,同時對生活本身有極大熱情,否則不可能將整個生命投入這些「無用」之事,並樂在其中。我有時難免好奇,我這位老同學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種人生觀。就我觀察,對Roger來說,哲學不是一門外在的學問,更不是一種謀生的工具,而是貫穿和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使得他不會輕易視世界既有一切為理所當然,並毫無保留地接受和服從。相反,作為有自主意識和價值意識的主體,Roger總是習慣對他所關切的日常生活種種,從哲學的觀點,作出反思詰問,並在必要時毫不猶豫地表明態度。
我認為,本書大部分文章,都反映了這樣一種「存在的態度」: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只能活一次,我們在乎自己活得怎樣,我們因此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存在。Roger沒有一套解釋一切和規範一切的宏大理論,他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引入不同觀點,然後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今天的香港,這樣一種態度,實在極為難得。Roger是厚積薄發的人。我相信,本書只是起點,接著下來,他會為我們呈獻更多的好作品。
推薦序:
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李康廷 (好青年荼毒室)
2005年,我大學畢業不久,正過著靠兼職渡日的清貧生活。某天,朋友告訴我「睿哲文化學會」開辦了一個「哲學證書課程」,問我有沒有興趣一齊報讀。我二話不說,立即把所有積蓄都拿去交學費(學費其實非常便宜,只是我當時實在太窮)。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決定絕對正確。
睿哲辦的這個課程基本上就是哲學系本科的超濃縮版,它的科目全面,有邏輯、形上學、倫理學與政治哲學,連美學都有。每個單元由不同的老師教導,所有老師清一色來自中大哲學系。Roger是這個課程的其中一位老師,我記得他負責教形上學。
Roger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風趣幽默。作為一個老師,他給人的感覺其實不太穩重,原因在於他實在太喜歡講笑。幾乎每講十句說話,他就會講一個笑話。即使講的是抽象艱澀的形上學理論,他也有本事加插笑話在其中。這令我好生佩服。
不過更加令我佩服的,是他講述哲學時的靈活和清晰。我報讀這個哲學課程之前,已經雜七雜八的讀了一些哲學書。然而那時讀書沒有方法沒有系統,學到的東西可謂亂七八糟不知所云。每當聽到Roger講解一些我自以為早已認識的概念,都有恍然大悟之感。每次上完課之後,我都有一種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逐漸變得清晰。簡直就像重新驗眼之後換了一副新眼鏡那樣︰原來一直以來我看見的世界是如此模糊不清!
Roger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技巧更是令我驚嘆。作為初學者,有時候聽不明白一個理論,想要問問題也不知從何問起。結果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往往聽得我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們「究竟問緊乜」。然而Roger卻有超人的理解能力,他總是先整理好同學的問題,然後才施施然回答。我肯定,在Roger整理好同學的問題之前,他們其實不太清楚自己想問甚麼(因為我自己也一樣)。在Roger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見識到「明白」一個理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我當時已經讀過好些書,但和朋友討論的時候往往只能夠依書直說,別人轉一個角度問我,我就不懂如何回答。這其實是讀書讀不通的表現。答問題不容易,整理好別人的問題再回答就更難。你必須要對某個理論有透徹的理解,才能夠靈活地回答五花百門的問題。Roger答問題的技巧,至令依然令我拜服。
回想起來,當時我在Roger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哲學知識(學過甚麼大部分都忘記了,對不起)。除了哲學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向我豎立了一個讀書人的標準。讀完睿哲辦的這個課程之後,我確信讀書要有次序有方法。單憑一腔熱誠,即使你多勤力也只會事倍功半。這個課程堅定了我報讀中大哲學系的意志。每次上完堂,我都有好想讀書的意欲。
2010年,Roger回到中大讀博士,我有幸和他成為同學。原本以為,他早就已經忘記了我。沒想到他居然認得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在中大遇見他的時候,他劈頭第一句就問︰「點解你會喺度嘅?」我心想︰我在這裡讀書,你都要負上部分責任!
在睿哲讀書的時候,我只知道Roger是一個好老師。後來在中大重遇他,我才知道他更加是一個好學生。
在中大和他相處的日子,我發現Roger的興趣誇張地廣泛。於哲學上,不論英美哲學、歐陸哲學、中國哲學,他都有興趣。在我初入哲學系的時候,有些同學,甚至有些老師,都略有門派之見。讀英美哲學的覺得歐陸哲學故弄玄虛,說話不清不楚。讀歐陸哲學的反過來覺得英美哲學討論的問題太過瑣碎,一味鑽牛角尖。而讀西方哲學的又會一同瞧不起中國哲學。然而,Roger卻完全沒有這些門派之見,他甚麼都感興趣,甚麼都讀。任何傳統任何流派的哲學,他總是能夠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
除了哲學之外,Roger也熱愛藝術。他稱自己為「最廣義的藝術愛好者」︰音樂、繪畫、雕塑、文學、動漫、舞台劇、電影他統統都有興趣。我看過的作品,無論是藝術經典還是流行漫畫,他大部分都看過。我一直以文藝青年自居,然而站在Roger身邊,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文藝嬰兒。在討論藝術作品的時候,Roger總是能夠指出作品的好處(我從來沒有聽過他批評任何作品)。我相信他也不是任何作品都喜歡,只是一來不好的作品並沒有太多討論價值,二來,我認為是他的性格使他偏向欣賞事物美好的一面。無論是讀書、欣賞藝術、還是對人,他總是能夠發現值得稱讚的地方。這種性格令Roger成為一個很好的學生。出於對事物的欣賞,他總是不停學習、不停充實自己。對他而言,好學不倦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他只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罷了。
這本書收錄了Roger多年來寫過的文章,內容龐雜得誇張︰有哲學、文化研究、藝術評論、也有他個人求學與教學的逸事紀錄。當中有很多篇我早已讀過,現在連同新的文章重讀一遍,印象最深的是下面幾篇︰
〈人與自然:環保的真正意義〉是動畫《千與千尋》的分析。我在讀到這篇文之前已經看過一次《千與千尋》,當時談不上特別喜歡,也沒有細心多想這齣戲想表達甚麼,只是覺得宮崎駿的角色造型非常有趣(我最喜歡「無面人」)。讀過Roger寫的這篇評論之後,才驚覺可以用環保與資本主義的角度切入。之後我嘗試用這角度將電影重看一遍,發現所有細節都變得合理,甚至連角色的造型設計都解得通。雖然一早已經知道劇情,但重看的時候竟然覺得電影比第一次看的時候更好看!常言藝術需要藝評人,一篇好的藝評確實能夠令人更懂得欣賞作品。
〈框架與自由:規則對藝術創作的意義〉以爵士樂為例子討論規則與創作自由的張力。很多人都認為有規則就有限制,有限制就會影響到創作自由。Roger一反常識,指出規則和創意的共生關係。創意是打破既定的慣例,如果沒有規則,「新意」也就無從理解。我一直認為,最有創意、最能夠打破傳統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了解傳統和最懂得欣賞傳統的人。這篇文章清楚地解釋了當中的機制是如何發生。
〈對話的必要:柏拉圖的對話錄〉一文,打破了我對柏拉圖對話錄的偏見。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對話錄是「未成熟」的哲學文體。我相信哲學最重要的是理據。將理據羅列出來,然後導出結論,不是清楚直接得多嗎?為甚麼要將整個討論過程寫出來呢?Roger在這篇文解答了我的疑問。對話錄的好處正正是「對話」,它要捕捉的是眾人共同思考的過程,而不單單是提出結論。如果學習哲學最重要的是學習思考,那麼對話錄其實正正是「做哲學」的示範。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漫談教與學〉。事實上,這篇序言就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而寫。Roger在文中提到「一個好老師首先要是一個好學生」,因為世界不斷改變,要追得上時代,做老師的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初認識Roger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像他那樣的老師。現在,我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像他那樣學而不厭的學生。
序:我在這兩三年的二三事
一切,當然都是由「五夜講場」開始。
2021年六月底,「五夜講場」的一眾主持正式收到中止拍攝的通知。這個香港電台的皇牌學術文化清談節目隨著朝代更迭被腰斬,在當時可算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之後仲好似令到新舊集數嘅view數大升)。消息傳出後,一位明報編輯(後來先發現原來佢係某位主持朋友嘅女友⋯⋯希望兩位大人不記小人過啦⋯⋯)發了個電郵給我說想和我做個訪問,但由於前一次跟另一個媒體做的電話訪問的經驗不太好(我千叮萬囑要喺文稿強調我要感謝監製羅志華同Phoebe,而佢居然隻字不提!),我就沒有理會啦。不久之後,在《明報》寫專欄的師弟Samson(郭柏年)跟我說,世紀版主編黎佩芬Helen想找我寫篇文章,談談在電視講哲學的經驗以及對哲學普及的看法。我問他:「呢個係咪好人嚟架?」他說:「OK架!」於是我就寫了我在《明報》刊登的第一篇稿〈我與《哲學有偈傾》的二三事〉。
之後同Helen飲了一次茶,她問我有沒有在其他媒體寫開文章,我說:「有呀,自己啲blog同Facebook呀Medium嗰啲囉。正式媒體就梗係無啦!我寫嘢邊有人睇呢!」她說:「唔係呀,上次篇文出街之後反應好似唔錯,有無興趣定期寫稿畀我地登?一個月一篇至兩篇。」我想自少喜歡看書的人,大概都免不了會幻想有朝一日會在報章雜誌,甚至書店見到自己的著作。在大家還是寫blog的年代,我開了一個叫「頹苑~Lazy Garden~」的blog(我句人生座右銘「play seriously and work playfully」就係喺嗰時諗出嚟嘅),把一些在網上論壇上貼過的影、視、動、漫、書評統一展示;數年前在火苗文學工作室的朋友鼓勵下,也在Medium寫過些詩詞分析——當然都是沒有甚麼人會看。也試過鼓起勇氣參加過一兩次徵文比賽,結果當然也只限於累積了些不大寶貴的失敗經驗。所以,當我聽到這個提議時,第一個反應當然是,亦只能是,𦧲,飯,應!後來有傳媒朋友知道我開始為明報定期撰稿,跟我說:「行內皆知,得到Helen收稿係無上光榮呀!」
冷靜下來才知驚。雖然我自問說話能力算頂尖(講事實啫⋯⋯),但說到寫作嘛⋯⋯速度慢不在話下,文筆不算極差但絕對談不上好。勉強要說有甚麼優點的話,大概是在觀點方面吧!通常如果不是有甚麼至少自己覺得有趣獨特的想法,我便不會有動力寫出來(火苗嘅朋友笑稱我有一對「善良之眼」,無論幾平庸或充滿缺憾嘅文章,我都總可以掘到啲值得討論欣賞嘅嘢出嚟——當然我嘅「刻毒之舌」係同樣厲害)。但現在要每月一篇,是每月一篇!哪裡來這麼多東西寫?又應該怎樣寫?
說到這裡,真的又要再次感謝「五夜講場」的監製華爺羅志華。由於參與了《哲學有偈傾》的主持工作,令本來籍籍無名的我,不單只有幸認識了其他各組的主持,還開始被人認識。除了偶爾會在街上——特別是書店跟展覽與表演場地——被認出,還不時有觀眾朋友請我在好青年荼毒室出版的書上簽名——儘管我已經即時澄清:「本書我其實無份寫⋯⋯」亦開始有不同的機構與團體,包括獨立書店、劇團、大專與中學、青少年中心、甚至老人中心,邀約我就不同課題作演講或對談。我甚至試過跟獨立歌手Luna Is A Bep一起主持讀書會討論John Berger的The Ways of Seeing;在本地爵士普及團體「翻騰三周半Fountain de Chopin」的一眾樂手樂迷面前班門弄斧,開壇談過音樂;並分別為法國五月與香港文學館拍攝過一些關於藝術與文學的短片。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與交流不斷刺激著我的思考,正好為我提供了大量寫作題材與靈感。
《哲學有偈傾》似乎特別受年輕藝術家與音樂人——包括歌手、樂手、樂評人與表演製作團隊——歡迎。我本來就很喜歡去逛各種展覽和看戲劇與音樂表演,而貪慕虛榮的我經常會以fans的身份主動去乞求artists或樂手合照,卻不時出現他們在我開口前已很雀躍地搶先一步跟我說:「大師兄?!點解你會喺度嘅?我有睇你地節目呀!可唔可以影張相?」的搞笑情況。他們都是非常厲害與有個性的人,而且即使有些打扮metal,為人也都非常gentle。我私底下也會跟他們在網上閒聊,較熟的會約出來吃飯,甚至有些還賞面到過寒舍聽歌打邊爐!只要時間許可,我都會去看他們的表演與展覽,買他們的唱片與畫集;他們也偶爾會被我拉去聽我講哲學。更有些朋友不嫌棄,邀請我這個門外漢以不同形式參與他們的企劃與製作。我現在經常很自豪地四處跟人說,我應該是香港哲學圈內認識最多本地獨立樂隊與藝術家的人。
這些本身已經非常有趣而寶貴的經歷,意外地成為了我寫作的題材與動力,更照亮了我的寫作方向。通過與音樂、藝術、文學領域裡各式各樣的人與團體交往互動,令我察覺到原來還有這麼多留在這個城市的人,努力不懈地為自己的理想埋首苦幹之餘,或隱或現地流露出以前並不常見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充滿關懷、不滿與疑惑。而且跟以前的普遍社會心態不同,他們一般都不會只顧自掃門前雪,而是強烈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的重要,產生了許多牽涉不同單位與及跨越不同界別的互助與合作。
這一切使我非常感動,同時又令我不禁思考:除了作為觀眾與聽眾,買書買碟買merge、睇展睇show、所有邀約都盡可能接受之外,我還可以幹點甚麼來與他們一起作戰,為這個城市出一點力?我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極為有限的知識,結合頗為豐富的玩樂經驗,就他們以及一般人在這個世代可能關心與感到疑惑的問題,用盡可能簡明有趣但不流於膚淺的方式,寫下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看得愉快、有所共鳴甚至得到鼓勵。於是,便有了構成本書基本內容的那些文章。
回想也覺神奇。我慶幸有自己一對非常好的父母,不單只把我們三兄妹照顧得健康活潑而又待人有禮,最重要的是給予我最大的自由幹自己想幹的事,從來不干涉我的喜好,一切重大的選擇——包括升哪間中學、唸文科定理科、在哪間大學主修甚麼、畢業後繼續讀書還是工作、幹甚麼工作,通通都交由我自己決定。
在公共屋村長大的我,從小除了在公園闖蕩和踢波,大部分時間便是畫畫聽歌玩音樂,影視動漫無所不歡之餘,更是甚麼書都看——不論文史哲科。對大多數人——尤其是一般家長——而言,這些都是沒有甚麼實用意義、浪費時間金錢的無聊事。但爸媽卻從來只有支持鼓勵,沒有半點微言。結果就是:我唸了注定不會發達的哲學(係有好多讀哲學嘅人發咗達,不過肯定同讀哲學無關),工作以來都是左手剛拿到薪水,右手馬上交到不同單位,換回滿屋書籍、漫畫、唱片、樂器以及一大堆展覽、電影、話劇與音樂會門票,正是來得安去也寫意。
勢估不到,這兩三年間,正是這些年來累積的點點哲學思辨能力,以及通過各種嗜好玩樂獲得的經驗與知識,不單只為我帶來各種有趣的工作,更有了現在出版這本書的機會。本書取名《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書中收錄的廿五篇文章,記錄了我由藝術、音樂、文學,甚至唸書與教學這些對我而言都是玩樂的經驗所觸發的反思,都是針對在身邊發生的日用平常事,尋找發掘當中隱而未見但又值得點明的意義——包括「meaning」與「significance」。
本書之所以可能,必須感謝《明報》世紀版主編黎佩芬——沒有她,我根本沒有可能在短短兩年間寫出廿多篇每篇兩三千字(仲要好榮幸咁每次都係喺黃照達嘅漫畫隔離!)的文章(亦係佢令我真切明白到「遲咗一個鐘,下個月請早——仲有下次嘅話」嘅教訓)。感謝《立場哲學》編輯王偉雄教授——〈進入存在:五本存在主義入門書」〉與〈與眾同樂:由音樂到治國〉和〈有樂同享:人的真實之樂〉的母體〈孟子論樂〉,就是應他的邀約寫成的。感謝天地圖書的編輯Elsa——〈對話的必要:略談柏拉圖的對話錄〉是由我為天地圖書出版的《柏拉圖對話集》的導讀修改而成。
我的學習生涯中遇過很多非常好的老師。感謝我的中學美術老師張玉芙、音樂老師梁美輝、李國暢與中文老師冼玉芳——由於她們的啟蒙與善導,令我始終都對藝術、音樂與文學抱持濃厚興趣,讓我享受了一個貧窮(呢點同佢地無關)但非常豐盛有趣的人生。我特別感謝在中五時教我世界歷史的江德卿老師——她給了我一個A之餘,更令我第一次明白到讀書和思考的關係,以及真切體會到成功的教學原來可以如此影響與改變人。直到成長之後我才明白,在這個以成績掛帥、官僚扭曲的教育體制下,能夠做到這一切,是如何難能可貴。
感謝我大學與研究院時代教導過我的李翰林教授、石元康教授、關子尹教授、陳祖為教授,以及已故的陳特教授——我的哲學基礎主要就是通過上他們的課以及與他們對談討論逐漸建立起來。感謝真正大師兄盧傑雄,不單令我第一次體會到如何能夠條理分明而又風趣幽默地解說艱澀複雜的哲學理論,更給予我第一次(同後來好多次)教授哲學的機會。
感謝文潔華、郭柏年、何秀萍、小克、程展緯、白雙全、Jan Curious、Luna Is A Bep仗義推薦本書,讓我可以狐假虎威。感謝經常不顧實際地鼓勵我出書的老同學、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的周保松教授,與及身兼學生/師弟/舊同事/好拍檔、「好青年荼毒室」的「四哥」李康廷,在學期尾這些非常時期,百忙中為本書賜序。感謝我最欣賞喜愛的藝術家、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倪鷺露——封面的畫作就是出自她的妙筆。感謝周旋於不同單位、聯絡統籌一切、勞苦功高的責任編輯陸晛Emily。當然,如果沒有小樺姐的信任與邀約,這堆文章便只會飄流零散,永不可能成書結集。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與太太——前者為我的人生打開了一個容讓我翱翔發揮的空間,後者則令它變得幸福完滿。
2023年5月22日
試閱
推薦序:
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敬恒兄(Roger)這本書,我是從最後的篇章讀起,因為我們是相識整整三十年的老同學。我們同在199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然後成為哲學系同班同學。曾有那樣一段日子,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思辨,一起玩樂,並同受陳特先生的存在主義和石元康先生的政治哲學啟蒙。畢業後,我們走上不同的哲學路,現在見到老同學新書出版,我既為他高興,也慶幸我們有這樣一段不淺的哲學緣份。
Roger是哲學系畢業生中,少見興趣如此廣泛的人。他的畢業論文寫...
推薦序
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敬恒兄(Roger)這本書,我是從最後的篇章讀起,因為我們是相識整整三十年的老同學。我們同在199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然後成為哲學系同班同學。曾有那樣一段日子,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思辨,一起玩樂,並同受陳特先生的存在主義和石元康先生的政治哲學啟蒙。畢業後,我們走上不同的哲學路,現在見到老同學新書出版,我既為他高興,也慶幸我們有這樣一段不淺的哲學緣份。
Roger是哲學系畢業生中,少見興趣如此廣泛的人。他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存在主
義代表人物沙特,後來在唸碩士與博士時轉為研究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芮格爾(Thomas Nagel)。我還留意到,這些年來他的公開講座和哲學教學涉及的主題,還有中國哲學、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馬克思主義、人生哲學、歐陸哲學等。除了哲學,Roger還喜歡音樂、繪畫、翻譯和文學。我這裡說的喜歡,不是一般的興趣而已,而是對這些領域有相當深入的把握。幾年前,我在臉書讀到Roger的一些詩歌翻譯,便十分喜歡,並多次推薦給出版社。我也經常見到他畫的哲學家素描,端的是維妙維肖,教人拍案叫絕。最近幾年,Roger參與主持香港電台的《哲學有偈傾》節目,大受觀眾歡迎,贏得「大師兄」的美名,然後我才知道,原來他做主持也有一手。
Roger興趣多樣,而且玩得出眾,一定是有很強的好奇心,同時對生活本身有極大熱情,否則不可能將整個生命投入這些「無用」之事,並樂在其中。我有時難免好奇,我這位老同學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種人生觀。就我觀察,對Roger來說,哲學不是一門外在的學問,更不是一種謀生的工具,而是貫穿和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使得他不會輕易視世界既有一切為理所當然,並毫無保留地接受和服從。相反,作為有自主意識和價值意識的主體,Roger總是習慣對他所關切的日常生活種種,從哲學的觀點,作出反思詰問,並在必要時毫不猶豫地表明態度。
我認為,本書大部分文章,都反映了這樣一種「存在的態度」: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只能活一次,我們在乎自己活得怎樣,我們因此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存在。Roger沒有一套解釋一切和規範一切的宏大理論,他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引入不同觀點,然後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今天的香港,這樣一種態度,實在極為難得。Roger是厚積薄發的人。我相信,本書只是起點,接著下來,他會為我們呈獻更多的好作品。
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敬恒兄(Roger)這本書,我是從最後的篇章讀起,因為我們是相識整整三十年的老同學。我們同在199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然後成為哲學系同班同學。曾有那樣一段日子,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思辨,一起玩樂,並同受陳特先生的存在主義和石元康先生的政治哲學啟蒙。畢業後,我們走上不同的哲學路,現在見到老同學新書出版,我既為他高興,也慶幸我們有這樣一段不淺的哲學緣份。
Roger是哲學系畢業生中,少見興趣如此廣泛的人。他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存在主
義代...
目錄
【目錄 】
推薦序: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
推薦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李康廷
序 :我在這兩三年的二三事
1. 不尋常的日常:思考日常生活
2. 抽離日常的想像:藝術的價值
3. 框架與自由:規則對藝術創作的意義
4. 與眾同樂:由音樂到治國
5. 有樂同享:人的真實之樂
6. 意義的重塑:現成物的藝術可能
7. 溫暖的過去:舊物的意義與價值
8. 單調與失焦:反思造星文化
9. 沉重的命運:何謂美滿的人生?
10. 何處是吾家:去與留的糾結
11. 人與自然:環保的真正意義
12. 命運與意志:在宿命中自選人生
13. 倔強的溫柔:活在亂世的態度
1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漫談教與學
15. 我在 4/5D 的二三事
16. 科技的憂慮:略談後人類
17. 多餘的存在:人類會否被科技取代?
18. 被剝奪的未來:Don Marquis 的《墮胎為何不道德》
19. 進入存在:五本存在主義入門書
20. 成為自己的作者: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21. 對話的必要:略談柏拉圖的對話錄
22. 本質與基礎:理查德.羅蒂論後哲學文化
23. 微妙的平衡:我的哲學體驗
24. 中大哲學系與我
25. 我與《哲學有偈傾》的二三事
【目錄 】
推薦序: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
推薦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李康廷
序 :我在這兩三年的二三事
1. 不尋常的日常:思考日常生活
2. 抽離日常的想像:藝術的價值
3. 框架與自由:規則對藝術創作的意義
4. 與眾同樂:由音樂到治國
5. 有樂同享:人的真實之樂
6. 意義的重塑:現成物的藝術可能
7. 溫暖的過去:舊物的意義與價值
8. 單調與失焦:反思造星文化
9. 沉重的命運:何謂美滿的人生?
10. 何處是吾家:去與留的糾結
11. 人與自然:環保的真正意義
12. 命運與意志:在宿命中自選人生
1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