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命運始終握在自己手裡,
敷衍了事、滿口謊言、自卑消極……全部都是成功的大忌!
因為父母很平凡,所以自己也注定平凡?
不是你不想努力,是沒有任何機會給你?
看看那些「貧窮」的名人如何走出困境,從而收穫恆久的財富!
▎彼此互不信任的世界,縱使成功也不會長久
四隻蒼蠅出去覓食,有三隻都死於非命?
第一隻蒼蠅找到一截香腸,卻被亞硝酸鹽殺死;
第二隻蒼蠅找到一袋麵粉,被裡面的明礬毒死;
第三隻蒼蠅找到一杯牛奶,結果被粉筆灰嗆死;
最後一隻蒼蠅想:既然吃什麼都死,倒不如自殺算了!
於是找了蒼蠅藥來吃,卻沒死成,原來那藥也是假的。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同時也是做生意的準則。一名成功的生意人,必定也是一個誠實的人。要想獲得利益,必須要付出相應價值的商品。若只靠弄虛作假,欺騙顧客來牟取暴利,這樣的生意人與強盜又有何異?
▎凡事轉個彎思考,會發現生活處處美好
年幼的兒子詢問父親,所謂的樂觀主義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父親回答:「無論現實多麼沮喪,工作多麼艱難,都不會喪失生活的勇氣,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當你抱怨:工作好多,還有一半以上沒完成!
不妨設想成:工作雖然多,但我已經完成了將近一半呢!
調整一下做事的心態,本質雖未改變,效率卻在不知不覺間提升了。
►當所有人都對自己的選擇持反對意見,嘲笑自己的愚笨時,只有強者才能夠堅持己見,繼續為自己認定的目標努力奮鬥,最終度過眼前的難關,贏得事業的成功。
▎以衝動的方式炫耀能力者,永遠得不到他人尊敬
美國總統林肯年輕時脾氣非常暴躁,經常為一點小事就怒火衝天。他在意識到這一點以後,便開始努力改善自己的性格缺陷,終於將自己變成了一個沉著冷靜的人。
他對朋友弗尼上校說:「我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是因為在黑鷹戰爭過後,我發現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於是不斷提醒自己改正,並取得了成功。」
►我們從小就要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中,無論遇上多少坎坷與磨難,這種本領都會保護我們免受更大的傷害。要獲得健康的身心,絕非藥物所能辦到,愉悅平和的心境才是最重要的。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成功的要素,分為六大主題:誠信、仁愛、自信、熱忱、堅定、精神。透過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和實際案例,強調了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及如何在逆境中鍛鍊意志力等。內文提及的指導原則不僅適用於事業,也適用於日常生活,幫助讀者建立正向心態,克服困難,實現目標,蛻變為真正的勝利者。
作者簡介:
奧里森.馬登(Orison Marden,西元1850~1924年),被譽為美國大師級人文勵志作家,一生著述70多部,其作品是潛能大師和成功學作家的必讀範本。代表作有《贏法,扭轉人生的32條金律》、《有過財富,但都過去了》、《奧里森.馬登談「老闆策略」》、《快樂心理學》、《當恐懼占據心靈,日常逐漸失序》、《因為進度太落後,所以需要高效心理學》、《個性磁場,締造非凡魅力》、《修養是一種優質投資》等多部經典作品,每本都深受各國年輕人喜愛。
克莉絲汀.摩爾(Kristin Moore),美國成功學作家、國際演講大師和心靈指導專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溫暖的筆觸而聞名,擅長將智慧和靈性融入作品中,幫助讀者找到人生的目標。
譯者簡介:
逸凡,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貧窮不能阻止人們成功
一名英國作家曾這樣感慨美國歷史:「許多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出生在貧窮的黑屋子裡。」如果你對此質疑,那麼不妨看看下列名單:林肯、格蘭特、加菲爾德、格里利(Horace Greeley)、克萊門斯(Andrew Clements)、沃納梅克(John Wanamaker)、洛克斐勒、比徹(Henry Beecher)、愛迪生、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等等。這些名人全都在貧窮的鄉下出生,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完全源自自身的勤奮與努力。
政治家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在美國西部旅行時,與當地一位農場主人聊了起來。農場主人忍不住地誇讚本地豐盛的物產,並問韋伯斯特:「你們新英格蘭地區,什麼物產最為豐盛?」韋伯斯特不卑不亢地答道:「我們沒有豐盛的物產,只有盛產人才!」綜觀美國歷史,大多數總統都出生在鄉下。當然了,也不排除例外,老羅斯福就是一個特例。他自幼生長在城市,憑藉傲人的天賦與能力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本地最成功的人往往來自偏遠地區,很多大城市中普遍存在這種怪異的現象。反觀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卻多數一無所成。一位名人曾說:「堂堂一個紐約,走出的成功人士居然屈指可數,真是匪夷所思!」現在生活在紐約的所有成功人士之中,自幼生長在貧窮的鄉下的占據了九成。除了紐約,類似現象還出現在了巴黎、柏林、倫敦這些大城市。這告訴我們,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其才能往往比不上在鄉下長大的孩子。
對此,一名作家曾專門做過一項調查。他隨機抽取了四十名成功人士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展開調查,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四十人中,來自鄉下的竟高達二十二人,其餘有十人來自小鎮,在城市中長大的僅有八人。這樣的結論令很多人大吃一驚,然而更叫人驚詫的是,來自鄉下的這二十二位成功人士中,接受過正統教育的僅有三人。這項調查還指出,拋開出身的差異,這四十位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全都在十六歲左右開始在城市中獨立生存。
人才不斷由鄉下湧向城市,為城市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們的城市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離不開這些才能出眾的人民的努力奉獻。
對孩子們而言,生活在鄉下,好過生活在城市。城市的孩子們清早一開窗,映入眼簾的就是灰濛濛的天空,呼吸到的全是骯髒渾濁的空氣。而農村的孩子們,每天都能看到蔚藍乾淨的天空,呼吸著純淨的空氣。他們在一望無際地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鍛鍊身體,心靈奔放。他們親自動手,學習修理農具和玩具,在這個過程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實踐知識。鄉下能為成功者提供最佳的成長環境,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們,無疑是非常幸運的。田間的勞作賜予了他們勤勞的雙手和強健的體魄,更培養了他們敏銳的思維和迅捷的反應能力。他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間久了,人格也逐漸與大自然趨同,變得越來越質樸,越來越美好。成長在城市中的孩子們,永遠都無法培養這種自然純樸的性情。與城市中到處充滿了枯燥的人造建築物不同,鄉下除了人造建築以外,更多的是自然景物。孩子們可以從無邊無際的原野,飄逸瀟灑的雲彩,變化無端的四季景致中,領略到無數深刻的人生哲理。高大起伏的山脈,險峻巍峨的峭壁,恣意流淌的河流,無一不在訴說著發人深省的話語,叮囑孩子們要像它們一樣寬厚、溫和、博大、堅定、灑脫,讓孩子們逐漸培養純潔高尚的人格。另外,鄉下無處不在的動物們,也在向孩子們默默傳授著道理。烏鴉反哺,母牛舐犢等現象終日發生在孩子們眼前,藉著活生生的例子向他們展現偉大的愛之力量。
自幼生活在鄉下的孩子們,從來不缺動手實踐的機會。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對他們而言,早就司空見慣。透過人們的努力付出,花兒在貧瘠的田地上破土而出,莊稼在荒蕪的田野上得到收穫,木材自崇山峻嶺間被源源不斷地開採出來。這些由人類親手創造的奇蹟,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他們清楚觀察到花兒盛放的過程,果實成熟的過程,動物繁衍的過程,植物生長的過程,以及人們對它們的利用過程。孩子們知道,所有這些成果,都是人們在大自然慷慨施予的前提下,透過勤奮勞作得來的。在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孩子們便會時刻心懷感恩,踏踏實實地用雙手與智慧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當然,鄉下也並非十全十美。提到鄉下,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貧窮」兩字。一些鄉下的孩子渴望能到城市中生活,他們憎惡鄉下,覺得在這裡完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熱切盼望接近夢想中的城市,因為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成功機會。那裡充斥著條件優良的學校,汗牛充棟的圖書館,實力雄厚的企業,設施齊全的實驗室。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城市無疑都是最佳的選擇。在這些孩子眼中,城市遍地都是機遇,只要身在城市,成功便唾手可得,反觀鄉下,帶給他們的只有無盡的絕望。
這種想法其實存在很大的偏差。事實上,很多鄉下的孩子後來之所以能作出驚人的成就,正是因為受到城鄉之間經濟條件差異的刺激。生活在鄉下的孩子們必須要相信,自己現在正在承受的貧窮生活,實際上是在為日後的成功累積資本。這方面的缺乏,勢必會在另一方面得到補償,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自幼經濟上的匱乏,日後會得到健康、智慧、美德等作為補償。歷史上無數偉人之所以成就顯赫,正是由於從小在鄉下長大的經歷造成的。鄉下的孩子們應該相信,自己是天之驕子,終有所成。眼下的一切困難,都是上帝對自己的考驗。等充分利用自己的信念與智慧,將這些困難一一克服以後,自己將毫無阻礙地走向成功。
天下間成功的機會五花八門,成千上萬。只要自己有充足的能力,總能找到發揮這種能力的職位。關於這一點,所有人可以放寬心。從現在開始,我們應將一切精力全都集中在培養自己能力上。在機會到來之前,做好最充足的準備,方能在機會到來之際抓緊時機,功成名就。
那些生活在鄉下的聰明孩子,絕不會在做好準備之前,就匆匆忙忙跑去城市謀生。他們首先要做的便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林肯為例,他在鄉下生活的日子裡,無時無刻不在為日後做準備。對於自己能拿到手的每一本書,他都會認真閱讀。長久的累積,使他獲得了處理各種複雜情況的勇氣、意志與能力。
主教蒲福(Henry Beaufort)曾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年輕人在城市中會得到更多的成功機會嗎?蒲福認真思索了一下,答道:「報紙上經常刊登出這樣的廣告,宣稱在城市中取得成功如探囊取物一樣簡單。很多年輕人因此捨棄了鄉下的一切,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其實就算在城市中,如果沒有足夠的才能與機遇,也不會獲得成功。這些年輕人在來之前並不清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城市中的大多數人都很平凡,只有極少數人取得成功。尤其是那些剛來城裡的年輕人,他們的機會比起其他人更是少得可憐,成功在現階段對他們而言幾乎難於登天。他們之中的有些人,甚至淪落到沿街乞討的淒慘境地。這些年輕人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就在於沒有自知之明,不了解自己在複雜狀況下根本就束手無策。」主教繼續說道,「在殘酷的競爭中,一定會有不少人被淘汰出局。巨大的生存壓力令其中一部分人不堪忍受,選擇了走上犯罪的道路或是自甘墮落,乞討為生。他們滿懷希望地來到城市,哪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局。這與他們的憧憬天差地別,天底下最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此!
城市裡確實隨時隨地都潛藏著機遇,但風險與機遇是並存的。能充分發掘並利用這些機遇的,不會是那些才智平庸、有勇無謀的人。再好的機遇都要遇上才能與意志並存的人,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從來不缺少失敗者,這些人苦苦掙扎到最後,依舊一無所有。在進入一個城市之後,便很難全身而退。不少在城市中慘敗的年輕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算是那些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他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枯燥工作,吞噬著他們原本旺盛的精力,直至將他們完全榨乾。城市就像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一樣,埋葬了無數由鄉下湧入這裡的年輕人。
鄉下的年輕人在剛到城市時,一定要萬分小心。最初的適應階段危機重重,稍有不慎,便會在繁華的城市中迷失自我,走上不歸路。他們早已習慣了鄉下緩慢的節奏,在做任何決定之前,都會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城市則剛好與之相反,為了適應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他們一定要反應迅速,面對任何突發事件,都能當機立斷作出決定。五光十色的引誘在城市中隨處可見,一旦身陷其中,便很難再脫身。年輕的人們應該堅定意念,潔身自好,自動遠離這些誘惑,否則,必將走向失敗。若剛開始進入城市時沒有把握好方向,終日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便會放任無數機遇從身邊白白溜走,虛度了大好的青春年華。」
一位傑出的牧師,同時也是一位改革家,在談及年輕人的事業發展時,他說:「在當今社會中,城市的發展前景遠沒有鄉下那麼樂觀。年輕人在鄉下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如今在城市中,擁擠著無數企業、商行,競爭異常殘酷激烈,整座城市的環境因此變得汙濁不堪,每天都在上演著無數的罪惡與悲劇。我們的城市越來越令人失望,人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賺錢。城市中的人們,除了錢以外一無所有。」
城市並非人們實現理想的聖地,只要肯努力,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自幼生活在鄉下的年輕人不必妄自菲薄,在鄉下這片沃土上,同樣可以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貧窮不能阻止人們成功
一名英國作家曾這樣感慨美國歷史:「許多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出生在貧窮的黑屋子裡。」如果你對此質疑,那麼不妨看看下列名單:林肯、格蘭特、加菲爾德、格里利(Horace Greeley)、克萊門斯(Andrew Clements)、沃納梅克(John Wanamaker)、洛克斐勒、比徹(Henry Beecher)、愛迪生、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等等。這些名人全都在貧窮的鄉下出生,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完全源自自身的勤奮與努力。
政治家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在美國西部旅行時,與當地一位農場...
推薦序
前言
奧里森.馬登(Orison Marden)(西元1848~1924年),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全世界影響最大的勵志大師之一。
1930年代,林語堂親自將馬登的部分作品譯成中文,結集為《成功之路》。林語堂在前言中寫道:「對於時代青年所經驗到的煩悶、消極等等滋味,譯者未曾錯過。自讀馬氏的原書後,精神為之大振,人生觀念為之一變,煩悶、消極、悲觀、頹唐的妖霧陰霾,已經驅除盡淨……謹將此書介紹給同病的青年,希望他們從中獲得(與我)同樣的興奮與影響。」
馬登的成功學著作多達四十五部。截至1970年代,大部分作品已在四十多個國家流傳,「加起來,他的書至少售出兩千萬冊」,美國記者、著名書評家門肯(Henry Mencken)說,「其中,至少三百萬冊不是用英語出版,而是用另外二十五種語言……直到今天,在歐洲,馬登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之一……在西班牙、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偏遠小鎮,我親眼看到他的譯本被放上書架。在某些連馬克.吐溫和傑克.倫敦(Jack London)都不為人知的地方,馬登簡直就是美國文學的旗幟……」
馬登的一生,是追求財富、成功和自我完善的歷程,也是將所思所得凝聚成文字、造福他人的歷程。馬登去世後,上千個家庭給子女起名為「馬登」,以表達對這位奮鬥者的崇敬和對子女的期望。
奧里森.馬登,西元1848年生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森林地區,地處偏遠,家境貧寒。他三歲喪母,七歲時父親也去世了。在幼小的馬登面前,生命是如此孤單,而存活下去又是多麼艱難。他只能像野草一樣匍匐於人們腳下,貪婪地吸收偶爾關照到自己的那一點陽光和雨露。
馬登寄人籬下,做了童工。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卻吃不到一頓飽飯;雇主不但不像長輩那樣關愛他,還時常責罵和鞭打他;主人的孩子不跟他做朋友,還經常欺負他。這樣的困境持續了七年,馬登看不到任何希望。十四歲那年,他決心有所突破,於是勇敢逃出。馬登在一家鋸木場找到了工作,開始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讀書。在這裡,上天給馬登打開了一扇門,那就是讓馬登讀到了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的《自勵,人自為王》(Self-Help)。「它打破了我狹隘的生活,向我展示出一個從未想過的全新天地。我改變了所有的想法,改變了看待生活的角度……」馬登說,「我如獲至寶,反覆閱讀,直到它深深銘刻在腦海裡。」
《自勵,人自為王》使馬登的人生豁然開朗。他興奮地意識到,很多看上去遙不可及的事情,其實並不遙遠;即使像自己一樣的窮孩子,也可以透過努力擺脫困境,獲得財富和成功,甚至爬到社會的最上層。
馬登滿懷熱情地走出了深山老林,到城市裡尋求機會。他一邊工作,一邊找書來讀,跌跌撞撞地接受著教育。二十三歲時,馬登終於走進了大學校門。僅僅用了九年時間,他就拿到了如下學位:波士頓大學學士、奧拉托利會學士、波士頓大學碩士、哈佛醫學院博士。
此時的馬登博士,不僅學業出眾,而且在事業上也頗有成效。畢業前夕,他存了大約兩萬美元,開始做生意。到了四十歲左右,馬登已經成了一位擁有多家旅館的大亨,生意風生水起,財源滾滾。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世紀末,經濟蕭條席捲美國,倒閉潮以及失業潮引起多次騷亂和暴動。西元1893年,馬登的兩個主要旅館在暴動中被付之一炬。馬登一夜之間就從百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他背著沉重的債務,來到波士頓,開始了成功學方面的創作。大約三十年前,少年馬登因為一本書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從那時起,馬登就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寫出同樣激勵人心的作品,給更多像自己一樣走投無路的年輕人提供幫助。現在,時機已經成熟。馬登奮鬥了四十年,經歷過最暗無天日的磨難,也品嘗過突破困境的喜悅;曾站在財富的最高處,也曾被拋到債務纏身的谷底。現在的馬登,更加了解財富與成功的奧祕。
西元1894年,四十六歲的馬登開始出版成功學著作,並獲得巨大成功。幾年後,美國第二十五任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這樣評價馬登:「馬登的書,對於有抱負的年輕讀者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馬登所倡導的成功原則,改變了世界各地千百萬貧苦人民的命運,使他們由一貧如洗變為百萬富翁,從無名之輩變為社會名流。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比馬登的書更值得推薦給每一個美國的年輕人。」
馬登的成功學著作,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引起強烈迴響,這使馬登再次擁有了巨額財富,也使他有能力將「成功學」發揚光大。西元1897年,馬登創辦了《成功》雜誌,發行量很快達到三十萬冊。在此後的十多年裡,這個雜誌對美國民眾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1911年,《成功》雜誌因為諸多原因而宣布倒閉。馬登再次債務纏身。又過了七年,馬登東山再起,《新成功》雜誌創刊,即使在馬登去世之後,這本雜誌仍然非常活躍。
馬登的著作,充分反映著他作為奮鬥者的風骨。
第一,其作品中每一頁都洋溢著自我肯定、自信和熱情。他深信,任何人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潛能。所以,無論你處於何種情形下,都應該不惜代價,滿懷信心地尋找可能激發你潛能的環境,去獲取更多發展的機會,以期實現財富、幸福與成功。這個觀點,毫無疑問與他的親身經歷有關。其核心在於,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力,敢於夢想美好的生活。如果連夢想都沒有,那麼當然不可能實現夢想。
第二,馬登很注重人品和素養的培養。他收集了大量成功者的事實——包括古代傳記和軼事資料,也包括現實中的人和事——並把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融合,生動地說明成功需要具備的一些特質,比如勤勞、節儉、真誠、包容、自我控制等。
第三,馬登對以上兩個方面進行了融合。所謂「自信」、「相信潛能」和「保持熱情」等等,基本上傾向於肯定「欲望」和「索取」,是向外拓展的;而對於「人品」和「素養」的強調,則是向內尋求精神上的磨練和滿足。在馬登之前,向外拓展的成功學往往會流於功利主義,甚至鼓勵貪婪和享樂,以及欺騙;而向內修練的成功學往往會走向空需無用,對於人的實際需求和心理層面認知不足。馬登基本上解決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真正的成功者,在這兩個方面是協調發展的;馬登自己的閱歷和思考,更強化了他這方面的認知。
在馬登的作品裡,存在著多種對立統一的因素:主觀願望與實際能力,功利心與道德,欲望與克制,手段與修養,率真與世故等等。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涵蓋了成功所需的各種要素。
整體看來,馬登的成功學,是崇高而務實的。其文字樸實、親切,凝聚著他真實的生命感悟。馬登的一生大起大落,每次在躍上最高處,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個卑微的起點,讓人不得不感嘆夢想和堅強的力量。
馬登曾建議讀者每天誦讀《聖經.詩篇》中的第二十三篇,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我就是勝利。
雖然飢餓、寒冷、疾病纏身,
但這只能讓我稍作停留。
我會微笑著說:
「苦難轉瞬即逝,
快樂即將到來。」
我是上帝的孩子,
祂為我保留著無盡的財富。
祂的就是我的——
健康,幸福,還有金錢。
馬登的一生都是積極向上的,他不但獲得了財富和成功,而且將其傳播出去,點亮了數以億計年輕人的生命。當代成功學家諾曼.文森.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說:「我讀過馬登的所有著作,是他促使我發展了『積極思考』的人生哲學。在我看來,馬登與愛默生、梭羅、卡內基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都是積極思想的倡導者。」
前言
奧里森.馬登(Orison Marden)(西元1848~1924年),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全世界影響最大的勵志大師之一。
1930年代,林語堂親自將馬登的部分作品譯成中文,結集為《成功之路》。林語堂在前言中寫道:「對於時代青年所經驗到的煩悶、消極等等滋味,譯者未曾錯過。自讀馬氏的原書後,精神為之大振,人生觀念為之一變,煩悶、消極、悲觀、頹唐的妖霧陰霾,已經驅除盡淨……謹將此書介紹給同病的青年,希望他們從中獲得(與我)同樣的興奮與影響。」
馬登的成功學著作多達四十五部。截至1970年代,大部分作品已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誠信乃立身之本
做真正的自己
誠實是對自己負責
不要失去誠實
言必信,行必果
打動人心的力量
誠實才能獲得信任
誠信是最好的廣告
商機從哪裡來
第二章 仁愛者得天下
不要隨便發脾氣
愛能溫暖人心
小善帶來大仁
第三章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
不自信會怎樣
自信創造奇蹟
樂觀主義者
調整自己的心態
要有美好的期待
第四章 熱忱的力量
生活因樂觀而美好
強烈的進取心
熱情創造傑作
熱情驅動人生
做事要當機立斷
立即行動
第五章 堅定才能強大
貧窮不能阻止人們成功
苦難成就偉大
擺脫環境的束縛
不要輕言放棄
意志要堅定
打拚在人生的賽場上
增強自我控制力
第六章 做精神上的強者
更高的目標才算目標
無所畏懼
堅持到底
樹立必勝的信念
要獨立不要依賴
要完美不要敷衍
你就是成功者
前言
第一章 誠信乃立身之本
做真正的自己
誠實是對自己負責
不要失去誠實
言必信,行必果
打動人心的力量
誠實才能獲得信任
誠信是最好的廣告
商機從哪裡來
第二章 仁愛者得天下
不要隨便發脾氣
愛能溫暖人心
小善帶來大仁
第三章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
不自信會怎樣
自信創造奇蹟
樂觀主義者
調整自己的心態
要有美好的期待
第四章 熱忱的力量
生活因樂觀而美好
強烈的進取心
熱情創造傑作
熱情驅動人生
做事要當機立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