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歷史,總是意外的相似……
一個朝代的興盛,象徵者另一個朝代的覆滅。
千年來不同的民族、勢力更替輪換,但不變的公式仍在這塊土地上不停地反覆上演著。
【內容簡介】《國朝興亡史—開國》雄才大略、乘勢而起、平定海內、再創霸業
且看十六位帝王,如何開創他們的帝國盛事 《國朝興亡史—治國》繼世英主?中興明君?守成庸主?肇禍昏君?
且看十七位帝王,嗣承大統後的治世之路。 《國朝興亡史—亡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從夏桀到清末溥儀,13個朝代、18位亡國君主,
他們或警醒奮發,力挽狂瀾;
他們或荒淫墮落,無可奈何……。
是歷史的必然,抑或是偶然?
殘酷暴虐、奢侈腐朽、生靈塗炭、山河破碎
且看這十八位亡國之君,為何成為千古罪人,遭萬世唾罵?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趙國華
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中國秦漢史研究學會副會長
中國湖北省東漢文化研究會會長
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曾開設中國古代史、秦漢史、中國兵學史及《三國志》、《孫子兵法》研究等課程並出版過多部相關著作。
韓 敏
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院講師
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員
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的研究與教學,參與多個中國國家基金研究項目。
顧志華
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過《張居正集》、《資治通鑑全譯》等多部相關著作。
王延武
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系畢業
中國中南民族大學前教授
中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院前院長
姚偉鈞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武漢市文史館館員,武漢市參室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歷史文獻學研究。
宋傳銀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夏朝末代王 桀
夏祚滄桑
夏啟家族的權威是由禹肇始的。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集中了中原酋邦的權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禹東巡至會稽,大會酋邦中各部落成員,執玉帛為貢品者有萬數之多。防風氏未能如期抵達,被禹殺死。禹的權力比堯、舜大多了,同時,禹家族也積蓄了強大的權力,啟完全有可能繼承這種權威。而強權往往屈服於習慣的力量,禹去世後,按照中原酋邦權力遞嬗遺規,東夷族的益成為酋邦最高首領的唯一候選人。
此時,中國早期國家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酋邦最高權力遞嬗是繼續傳賢傳統,還是更為傳子新制,兩種勢力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啟不甘示弱,依憑大禹留下的基業,欲從益手中奪取首領職位,勇登權力巔峰。鑒於夏啟家族的強大勢力,為維護中原酋邦的原始民主傳統,益針鋒相對,將啟拘捕,加以監禁。啟的被囚,引起了夏啟家族集團勢力的強烈不滿和恐慌,在維護集團利益的意圖驅動下,他們孤注一擲,發動武裝政變,將啟搶救出來。啟當機立斷,率領其家族勢力向益發起進攻,益最終被殺。
啟殺益,不是一般的酋邦成員對繼任權的爭奪,而是代表了新式政治向傳統政治的挑戰。這一過程是通過暴力實現的,所以,益的被害,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具有標誌性的大事。益一死,啟即位,建立了世襲王權,天下為公成為天下為家,中國早期國家形成了。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國家。啟從益手中奪取了最高權力,他恐怕料想不到,他與東夷族的構難,激發了一連串的衝突。夏與東夷族的鬥爭成為夏統治生活中最重大的政治問題之一,直至夏桀最終敗於東夷族之手,這個禍根早在夏建國之初就深埋下了。
夏朝建立之初,夏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維護其擁有王權的合法性。他一占據權位,即在鈞台(今河南禹縣)舉行祭典,號令原酋邦各成員參加,試圖通過大會的形式給予世襲制和君主制合法地位,顯示最高權威,取得原酋邦各成員對夏王朝的擁護。然而卻受到了夏之同姓有扈氏(今河南原陽)的強烈反對,這是夏啟絕對不能容忍的,夏啟率眾西征,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今河南鄭州以西的古滎甘之澤和甘水沿岸),有扈氏大敗,被徹底屠滅。有扈氏的敗亡,並沒有使夏王朝走上坦途,東夷諸族才是夏王朝的致命隱患。事實的確如此。
夏啟晚年生活日益腐化,好安逸遊樂,整日過著荒淫放蕩的生活。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位,太康也是一個熱衷於酒食聲色之徒,耽於遊戲田獵,對政事置之不理,完全忘記了夏王朝的合法性尚未徹底得到確認。這樣,夏王朝的統治力量,自太康以來就日益衰落了。夏朝的統治危機立刻引起了東夷族的高度注意。東夷族的一支在其首領羿率領下,從(今河南滑縣東)出發,西逼夏境,至於窮石(今河南洛陽西),擊敗太康,控制了夏政權。後來,羿廢掉太康,立太康之子仲康為王,手執權柄,氣焰沖天。仲康之後,相繼立,羿乾脆將相驅逐,直接接管了夏政權,夏朝的統治遭到了最致命的打擊,中原最高統治權力又回到了東夷族之手,益地下有靈,也該感到欣慰了吧!相逃到夏朝屬下的同姓斟灌氏之地,依靠斟灌氏和斟氏的力量,在那裡避居起來,積蓄力量,謀求復位。
事實證明,羿不過是一個勇武莽夫,照例是個荒唐的君主。他非但不對夏氏斬草除根,反而效仿夏王朝的腐化、墮落。羿善射,整日醉心於遊獵,經常外出狩獵,一去很久不歸,政事日益荒弊。更為嚴重的是,羿剛愎自用,廢黜賢臣武羅、伯姻、熊髡、龍圉等,而任用佞臣寒浞。寒浞,原為伯明氏之子弟,陰險狡詐,好讒言,伯明氏因此將其驅逐,寒浞轉而投奔羿,騙取了羿的信任,羿委任寒浞專理國事,朝政日敗。寒浞對內極盡諂媚之能事,對外巧使籠絡之術,私自培植自己的勢力,伺機篡奪王位,單單矇騙了羿一人。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政局並不鞏固,註定不能長久。劍拔弩張之時,羿同往常一樣,外出遊獵,寒浞趁機率部眾將羿殺死,並施以烹法,逼令其子吞食,其子不忍食其父肉,憤而自殺。寒浞自立為王,政權再次易手。歷史沒有忘記記上這一筆,就在這時,夏朝舊臣靡乘亂逃奔夏朝的屬下有鬲氏,對於夏朝歷史而言,這同樣是一個大事件,不久,它所發揮的作用將為大眾所知。
寒浞的確不同於羿,他有著比羿更為強硬的政治手腕。事隔多年,他還沒有忘記夏朝的第四代君主相,以及他所依靠的斟灌氏和斟氏對寒浞政權的極大威脅。為防止夏王朝復辟,寒浞命其長子澆討伐斟灌氏和斟氏,大敗二斟,相為亂軍所殺。相的妻子后緡,是有仍氏的女兒,此時正懷有身孕,聽說前方戰事失利,緊急之中,從牆上小洞逃出,奔回有仍氏母家,不久生子少康,真是天不絕夏祚。少康在有仍氏寄居,出任有仍氏的「牧正」。
夏王朝的後裔避居有仍氏的消息慢慢傳出,澆窮追不捨,意欲斬草除根,命椒討伐有仍氏。有仍氏勢單力孤,趕忙將少康轉移,送出疆境。少康連夜投奔夏王朝的屬下、勢力強大而地勢偏遠的有虞氏。有虞氏收留少康,與澆針鋒相對,任少康為「庖正」,並將兩個女兒嫁給了他,把綸地(今河南虞城)作為其封地,於是少康有地方十里,人員五百,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實力基礎。少康以此為基地,依託有虞氏,收攏夏王朝部眾,積蓄力量,積極為復國作準備。同時,靡也以有鬲氏為依靠,召集斟灌氏和斟氏舊部,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復夏力量,大敵當前,兩股力量聯合在一起,勢力空前壯大,同東夷族決戰的時刻到了。
少康、靡分兵兩路,事先,少康命女艾到澆處作間諜,不費吹灰之力,一戰而滅掉了澆勢力;少康的兒子杼計誘寒浞次子豷,乘機將其攻殺,東夷政權主力喪失殆盡,同時,靡以有鬲氏為據點,率二斟餘眾,向寒浞發起猛烈反擊,殺死寒浞,東夷族勢力在中原再一次徹底失敗,紛紛東奔。少康繼位,夏王朝又重新奪回了權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少康中興」。
少康之世,夏王朝統治力量振興,政局相對穩定,夏朝同東夷的關係也進一步得到改善,東夷族各部紛紛來朝。道理是很簡單的,中原王朝的強大使東夷無機可乘。從這個角度看,夏朝與東夷族的關係無疑帶有很大的暫時性。少康和他的後繼者杼同樣看出了這一點。杼繼位,為對付東夷,將都城從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東遷至老丘(今河南開封附近)。東夷善射,針對東夷這種戰術特點,杼作甲以禦之,在作戰裝備上做了充分準備。為宣示夏王朝的權威和不可戰勝,杼率軍東征至於海,威嚇東夷諸族。因此,杼以後,歷經槐(一作芬)、芒、泄、不降、扃、廑六王,政局基本穩定,東夷多次進貢,表示臣服。
然而,廑死後,不降之子孔甲繼位,孔甲好鬼神術,淫亂無道,夏王朝又逐漸走向衰落,東夷再次叛亂。這次,禹的子孫卻再也沒有他的前輩們的魄力和神威了。雖然,在孔甲之後,經皋、發二世,政局有所緩和,其實也不過是夏王朝統治的迴光返照而已,此時的東夷族已不同以往,他們捲土重來。恰逢此時,夏王朝自己卻敞開大門,開門揖盜。
夏桀亂德
盛極則衰,衰極則亡,這對中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來說都是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夏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國家,正是這種治亂迴圈的濫觴。在王朝的衰亡階段,任何一個當國的君主都可以說是悲哀的,他們或警醒奮發,力挽狂瀾;或荒淫墮落,無可奈何,但不論怎樣,歷史發展的大勢不是他們所能改變的。昏庸者麻木不仁,警醒者難免苦痛。任何一個政權的衰落期都是一場社會的大悲劇,尤其是其中的個人,他們經歷的苦難尤其深重。儘管我們對這一連串的治亂迴圈的怪圈深有體察,但我們對它產生的深刻原因卻不甚瞭解,是整個的國家體制還是每個王朝具體的政治、經濟諸因素?或許兼而有之。
夏朝傳國十四代,到了孔甲時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平靜地述說:「夏後氏德衰,諸侯叛之。」意思是說夏王朝德政衰敝,統治階層內部分崩離析。區區十字,道不盡其中深重的苦難,夏桀就是在這個時期走上了政治舞臺。
夏桀,名履癸,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根據《諡法》:「賊人多殺曰桀。」他是夏朝第十六代國王發之子。也有人說,他和發是親兄弟,都是十五代國王皋之子。但對夏朝的統治而言,這是無關緊要的,夏王朝統治區域下民怨鼎沸,誰都無力回天了,夏桀,已經坐在了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上。
第一章 夏朝末代王 桀
夏祚滄桑
夏啟家族的權威是由禹肇始的。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集中了中原酋邦的權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禹東巡至會稽,大會酋邦中各部落成員,執玉帛為貢品者有萬數之多。防風氏未能如期抵達,被禹殺死。禹的權力比堯、舜大多了,同時,禹家族也積蓄了強大的權力,啟完全有可能繼承這種權威。而強權往往屈服於習慣的力量,禹去世後,按照中原酋邦權力遞嬗遺規,東夷族的益成為酋邦最高首領的唯一候選人。
此時,中國早期國家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酋邦最高權力遞嬗是繼續傳賢傳統,還是更為傳子新制,兩種勢力...
作者序
前言 創業垂統承敝拓新 趙國華、韓敏
君主專制政體權力系統的結構,如同一個金字塔,位於塔尖的最高統治者是君主,在中華歷史上或稱「王」,或稱「帝」,自秦代開始,專稱為「皇帝」,還有「天子」等別稱。
天子、帝王,威震天下,富有四海,高踞「九五之尊」,俯視億兆百姓。提到他們,人們就會想起那巍峨的宮殿,宏大的苑囿,穆穆的禮儀,威風凜凜的出巡,三公九卿,屏息叩首,三宮六院,佳麗無數……當然,這只是一般人的聯想,而身為帝王到底是什麼滋味,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有真實的體會。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大臣叔孫通為他制禮,隆重的儀式結束後,劉邦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就是他當皇帝的感受。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管子.君臣》),遠古時代,並沒有高踞於眾人頭上的君主。司馬遷作《史記》,開首就是《五帝本紀》,記述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之事。其實,他們都是原始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後來的專制帝王有著本質的區別。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原始社會是實行「禪讓制」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通過民主推舉的方式產生。據說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都是按此方式進行的。禹死,王位的繼承者本應是他生前選定的伯益,但伯益被迫把權位交還給了禹的兒子啟,啟確立了一家一姓的帝王式統治,夏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天下」的專制朝代。
商湯用暴力推翻夏朝末代暴君桀的統治,這是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第一個成功的例子,古人稱之為「革命」。後來,周武王又效此先例,伐紂滅商。這些都是被古代的「民主派」認可和讚揚的。商帝、周王都自稱「余(予)一人」,表示自己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到了春秋時期,除了周天子仍然稱王外,有的諸侯國首領也敢於稱王,如楚國、吳國、越國的國君就是這樣。到了戰國時期,則是七王並立,都傾盡全力去奪取統治天下的最高權力。一直到「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統一中國,秦始皇確定以「皇帝」作為幅員廣大的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按照他的設想,他自己是「始皇帝」,其後繼者「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果能如此,豈不是中國永遠只有一位開國皇帝了嗎?歷史無情地嘲笑了秦始皇,秦朝只傳了二世,在他死後三年就滅亡了。
此後的中國,或統一,或分裂,改朝換代,司空見慣。早在春秋時代就有「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之說(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秦以後仍是這樣,一個朝代,長久的可至二、三百年,短命的只維持三、五年。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便有受命易姓的觀念,認為「帝王之興,不常一姓」(《三國志.文帝紀》裴注引《獻帝傳》),又出現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循環論,甚至在老百姓中都流傳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之類的說法。
從秦代算起,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朝代有秦、西漢、王莽的新朝、東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較長時間統治中國局部地區的朝代有三國時期的魏、蜀、吳,西晉滅亡後在江南延續的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政權宋、齊、梁、陳,北方政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宋間在北方依次更替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北宋滅亡後在南方重建的南宋,先後與宋朝對峙的遼(契丹)、西夏、金,這樣算來,總計就有三十三個了,還沒有包括一些在華夏分裂情況下建立的地方性政權。
開國帝王的出現,多數是由於新政權的建立,而少數是原有政權的更新,在這種重要關頭,大多要發生政權易手之事。政權易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暴力的和平的轉移,一類是用暴力奪取,或者是主要依靠暴力建立起來的新政權取代舊政權。
非暴力的和平的轉移,就是某一位君主讓出皇(王)位,把權力交給另一個人。這種皇位更迭方式,與原始民主制度下的「禪讓制」看起來相似,於是被冠以「禪讓」之名,而其實質和原始社會的軍事民主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那柴燎告天、升壇祭拜的莊嚴儀式背後,閃耀著刀光劍影,所謂「禪讓」,其實是強迫交權。王莽原是西漢朝廷的執政大臣和外戚,他就是利用這一身份,由「安漢公」而「假皇帝」,再到廢黜孺子嬰而自立為皇帝。曹丕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逼漢獻帝退位的,而過了四十五年,他的後人又被司馬炎用同樣的方式趕下了台。還有像趙匡胤之建立北宋王朝,就是通過所謂「黃袍加身」來實現的,真可謂是朝為臣而暮已為君。這裡所謂的「和平方式」,指的是在沒有發生直接的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沒有經過戰爭的情況下的政權轉移,並不是說這後面沒有武力背景。
更多的政權轉移,是通過戰爭等暴力手段完成的。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統一的朝代,都是在長期的戰爭之後建立的,也就是說,這些新王朝的天下都是打出來的。這其中約略又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從先前長期存在的地區性政權,通過兼併和統一戰爭,奪取對全國的統治權。歷史上第一個完成統一的秦朝就是如此,後來,隋朝也是從統治北方到用武力統一全國的。
二是少數民族政權由佔領部分地區到佔有中國的半壁江山甚至全部。在中國歷史上政權轉移的過程中,少數民族表現得非常活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少數民族主要居住於邊疆地區,先進的中原文明對他們有極強的吸引力。當統治中原的漢族政權無法再維持統治時,少數民族的政治軍事集團就會問鼎中原。歷史上鮮卑族之建立北魏並統一北方,女真族之建立金朝,後來(改為滿洲,簡稱滿族)又建立清朝,蒙古族之建立元朝,都是這樣。
三是在反抗舊王朝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甚或直接憑藉農民武裝而形成了勢力,再消滅其他集團,進而完成國家的統一。中國歷史上有多次意義重大的改朝換代,都是通過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起義的形式完成的。參加這種一般被稱之為「農民起義」的鬥爭的社會成員很廣泛,其中也有從舊統治集團中分化出來的上層貴族。在暴力革命推翻了腐朽殘暴的政權之後,往往會經歷一段混亂無序的時期,若干政治軍事集團再作較量,最後產生出一個有能力統治全國的政權。一些全國性的、建立後一度表現較佳的政權,常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如西漢之代秦、東漢之代王莽的新朝、唐之起於隋亡之後、明之興於元朝滅亡。這些政權的開國皇帝,有的就是起義的參加者和起義軍的領袖人物,如劉邦、劉秀、朱元璋,其中,朱元璋還是一個貧苦農民出身的起義軍領袖。
從中國歷史上看,皇位的更迭,政權的易手,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當一個政權及其統治集團在遭遇沉重打擊時,往往還能保存部分力量,產生新的領袖人物,使這個政權在保留原有名稱的情況下延續下去,並努力再圖恢復。由於正統觀念和民族感情,相當一部分人對這一政權的擁戴還繼續存在,加上其他種種條件,一些實際上已經遭受滅頂之災的政權又會延續下來,發展成一個新政權。西周滅亡,周幽王被殺後繼位的平王,東遷洛邑,把周王室保存下來。建立東晉的晉元帝司馬睿原是西晉的琅琊王,建立南宋的宋高宗趙構原是北宋的康王,都是如此。
前言 創業垂統承敝拓新 趙國華、韓敏
君主專制政體權力系統的結構,如同一個金字塔,位於塔尖的最高統治者是君主,在中華歷史上或稱「王」,或稱「帝」,自秦代開始,專稱為「皇帝」,還有「天子」等別稱。
天子、帝王,威震天下,富有四海,高踞「九五之尊」,俯視億兆百姓。提到他們,人們就會想起那巍峨的宮殿,宏大的苑囿,穆穆的禮儀,威風凜凜的出巡,三公九卿,屏息叩首,三宮六院,佳麗無數……當然,這只是一般人的聯想,而身為帝王到底是什麼滋味,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有真實的體會。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大臣叔孫...
目錄
《國朝興亡史—開國》
前 言 創業垂統承敝拓新
第一章 夏王 大禹
受命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
威嚴赫赫臣服萬邦
第二章 商王 成湯
成湯革命
成湯治國
第三章 周武王 姬發
武王克商
安邦治國,鞏固勝利成果
第四章 周平王 姬宜臼
失意太子幸運國君
平王東遷王室衰微
第五章 秦始皇 嬴政
邯鄲出生艱辛童年
王冠帶劍翦除政敵
風雲際會四海歸一
百代政法同文同軌
暴虐天下魂斷沙丘
第六章 漢高祖 劉邦
起於草莽趁勢滅秦
楚漢相爭滅掉項羽
安邦定國初展鴻業
第七章 漢光武帝 劉秀
「白衣」敢為「秀才」造反
從昆陽大捷到鄗南稱帝
掃平群雄恢復統一
以柔為道以文治國
第八章 晉武帝 司馬炎
借父祖之功而成就帝業
實現統一與經濟的繁榮
揮霍無度日趨敗亡
第九章 晉元帝 司馬睿
移鎮建鄴
「王與馬,共天下」
消極北伐,偏安江南
無奈王敦亂
《國朝興亡史—治國》
前 言 勵精圖治,繼往開來
第一章 齊桓公 姜小白
賢人輔佐,亂世奪權
管仲為相,完成霸業
赫赫霸主,驅擾平亂
違背遺策,終釀大禍
第二章 晉文公 姬重耳
懼禍流亡
奠定初基
終成霸業
第三章 楚莊王 羋旅
辨清形勢,大智若愚
重用人才,政治清明
問鼎周室,稱霸中原
勤惜民力,威德並用
第四章 秦孝公 嬴渠梁
以沖天之志,得羽翼之資
重用商鞅,更張秦政
賞罰必信,政令必行
兵伐魏國,收復河西
政成於內,敵服於外
第五章 漢武帝 劉徹
少年得志,君臨天下
強化專制,穩定國家
勤事邊陲,開拓疆土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晚年知過,改弦易轍
第六章 北魏孝文帝 元宏
幼年稱帝,學有所成
班行俸祿,始推均田
遷都洛陽,實行漢化
改革官制,修定律令
崇儒尚佛,講究門閥
打擊守舊,守境伐齊
第七章 唐太宗 李世民
輝煌的軍事戰績
玄武門兵變登基
貞觀之治與開明君王
以開明求團結的民族政策
第八章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從才人到皇后
天后垂簾
武周女皇
第九章 唐玄宗 李隆基
陰影籠罩下的少年時代
歷經艱辛登帝位
選賢任能為治國
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
盛極而衰
苦度晚年
《國朝興亡史—亡國》
前言
第一章 夏朝末代王 桀
夏祚滄桑
夏桀亂德
無力回天
第二章 商紂王 辛
殷鑒已遠
禍起周原
鹿台之喪
第三章 周幽王 姬宮涅
山雨欲來
冰凍三尺
身國俱喪
第四章 秦二世 胡亥
狼狽為奸改詔篡位
貪圖享樂任倀作虐
官逼民反拔劍自戕
第五章 西漢平帝 劉衎
「燕飛來,啄皇孫」
成帝少嬪館暴亡
荒淫的年輕皇帝
王莽手中的傀儡皇帝
第六章 東漢獻帝 劉協
立長還是立少
外戚與宦官間的廝殺
董卓進京
李傕、郭汜相互爭鬥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丕代漢
第七章 蜀漢後主 劉禪
顛沛流離身世堪憐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惑閹豎則為昏闔之後
此間樂,不思蜀也
第八章 西晉湣帝 司馬鄴
武帝貽患
白癡肇禍
羊羔替罪
第九章 東晉恭帝 司馬德文
王室衰微權臣當道
禍起蕭牆身不由己
第十章 隋煬帝 楊廣
軍旅中出類拔萃的皇子
相煎何太急
烝淫父妃
好戲不連臺
「好頭頸,誰當斫之」第十一章 唐哀帝 李柷
臨難登基
一心禪讓第十二章 南唐後主 李煜
誰料心願與身違
佳人舞點金釵溜
虔誠信佛
三十年來夢一場
屈辱的囚徒生活第十三章 北宋徽宗 趙佶
弟承兄統登大寶初期為政尚清明
逐忠良,寵六賊,不勤政事;崇道教,興土木,實為苛政
內政外政多有誤,從此天下不太平
欲借金亡遼自釀苦酒,待國破家亡悔之晚矣第十四章 北宋欽宗 趙桓
受命於危難之時
勤政和從諫雖好,膽識與才智平庸
猶猶豫豫抗戰事,淒淒慘慘亡國君
第十五章 南宋恭宗 趙㬎
國難小皇帝
名僧瀛國公
第十六章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文宗悔過舍子立侄
委事重臣善加制衡
義軍紛起大廈將傾
第十七章 明莊烈湣皇帝 朱由檢
驚恐惶惑登上皇位
沈機獨斷刈除客魏
舉措失當激化糾紛
過敏多疑自毀長城
用人失策走馬換相
官逼民反水必覆舟
第十八章 清宣統帝 愛新覺羅.溥儀
沖齡踐阼
康德皇帝
從囚徒到公民
《國朝興亡史—開國》
前 言 創業垂統承敝拓新
第一章 夏王 大禹
受命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
威嚴赫赫臣服萬邦
第二章 商王 成湯
成湯革命
成湯治國
第三章 周武王 姬發
武王克商
安邦治國,鞏固勝利成果
第四章 周平王 姬宜臼
失意太子幸運國君
平王東遷王室衰微
第五章 秦始皇 嬴政
邯鄲出生艱辛童年
王冠帶劍翦除政敵
風雲際會四海歸一
百代政法同文同軌
暴虐天下魂斷沙丘
第六章 漢高祖 劉邦
起於草莽趁勢滅秦
楚漢相爭滅掉項羽
安邦定國初展鴻業
第七章 漢光武帝 劉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