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與Winnicott《客體的使用》,進行電影與精神分析的交會。
◎藉由《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這兩部電影,並和《客體使用》做聯結,嘗試能從這兩部電影裡,學到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觀點。
◎如果以生的本能或性本能來說,這些生物學式的描繪,只有在這些活生生的人生故事裡,才能如何燃燒成悲傷,卻在其中看見了活下去的渴望?
誰是「客體」?
準備成為母親前,秘藏的生命熱誠、
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
多餘性器官的性和性別、
失落兒子後悲傷的母親,不再復返的時光?
如何成為客體?
幽默如何做為罪惡的客體、
悲憫如何做為情感的客體、
離奇如何做為分離的客體;
優雅如何做為重聚的客體?
由於阿莫多瓦,讓我們重新想像,
佛洛伊德在《論幽默》裡對於「幽默的態度」的描繪,
做為有著親職功能的潛在意義。
幽默不是說笑話,幽默不是順從的,它是反叛的,
幽默不僅表示自我勝利,還有快樂原則的勝利,
這種原則能夠對抗現實情況的不友好,
幽默具有兩個特點:拒絕現實的要求和實現享樂原則。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812615.pdf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王明智、邱顯翔、陳瑞君、張贏云、陳建佑、謝昀融、王盈彬、廖麗霞、黃守宏、劉俊廷、郭淑惠、王怡萍、劉又銘、吳婉綺、何彥廷、周容琳、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成員密切合作,走在精神分析的心理風景裡,和文學、藝術、戲劇、電影、人類學等密切交流。我們不是只談論診療室的工作場景,我們更是「回到佛洛伊德」,回到他當年草創精神分析時,在各種資源裡尋找語言,來描繪臨床所經驗的想像和情感等。我們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和心理師的組合,目前有資深成員「薩所羅蘭的山」,和年輕協力者「薩所羅蘭的風」。
【薩所羅蘭的山】郭淑惠、陳瑞君、陳建佑、王盈彬、黃守宏、劉玉文、劉又銘、魏與晟、許薰月、謝朝唐、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風】張博健、王慈襄、白芮瑜、彭明雅
章節試閱
第一堂 恨的善良: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作為客體
王明智
之一、無盡的憂鬱空間
「在一個早晨,我悄悄進入母親的臥室,卻意外地發現了一疊被剪成兩半的照片。被剪去的那一半,我想,應該是屬於我的父親。無法看到他,一股強烈的情感襲擊了我──我的生命有缺憾,就像照片失去的那一半!我渴望能夠見到我的父親,不論他是誰,或者他曾對母親做過什麼。沒有人能夠剝奪我對他的這種情感。」
電影一開始,Alberto Iglesias的配樂便像夜霧籠罩了阿莫多瓦溫柔營造的世界,霧所經之處不禁沾染些許愁緒。直覺這是一部關於哀悼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小班這個男孩便深深吸引我的注意,他是如此安靜,靜靜守在母親身邊,總是低著頭振筆疾書,捕捉心頭掠過的浮光殘影。
「我明天滿十七歲,看起來比較成熟。我們這些跟母親一起住的男孩,長的比較特別,比一般人嚴肅,像學者或作家。對我來說,在平常也不過了,因為我是作家。」
電影一開始的憂鬱基調,從小班想要寫下他的母親,關於她所有的一切,卻有甚麼祕密阻礙著不讓他知道。我們可以感覺到揮之不去的情感矛盾,始於兒子,終於母親。
那撕去一半的照片,讓小班隱隱約約知道,是自己的父親。寫下母親像是要吞吃母親,既使母親不希望兒子寫下她的一切,但小班無法遏抑自己寫作的慾望;是因為透過文字,讓母親永遠活在自己心底。開場兒子便問母親:「是否會為她賣身?」關於母親的性,隱隱約約指向的第三者,還有為子賣身的犧牲,終究還是回到嬰兒陛下的優位。某種程度解決了這樣的矛盾。
然而,這個矛盾還指向,兒子對父親的慾望,希望這個失去父親的家(還有心理空間),會因為尋回父親而完整嗎?(感人的是,這種完整不是基於對於父親的理想化。而是基於父親的眞實;更重要的,而帶回母親的眞實。)
這個矛盾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失落與憂鬱,透過母親幫逝去兒子的尋父之旅,卻意外地讓母親更加完整。
之二、雖死猶生的小班
本來母親打算在小班(Esteban)十七歲生日那天告訴他的父親是誰,未料當天發生意外車禍,小班當場喪命。母親曼紐拉(Manuela)朝被撞倒地的小班奔來,大雨滂沱,導演使用倒地小班的主觀鏡頭,望著媽媽朝他奔來,不管母親如何聲嘶力竭,母子已天人永隔。
就在這時,導演帶入小班筆記的唸白,彷彿小班依然在世。
失去親人者都會知道,好長一段時間,理智上知道親人已然過世,但情感上卻覺得親人彷彿還在世間;有人會說,親人還生活在不知名的某處。這種無比眞實的感受,隨著曼紐拉同意捐出兒子的心臟,戲劇與人生已經無分軒輊(或者說,人生比戲劇還要戲劇),那是因為曼紐拉之前便在器官捐贈中心擔任護士,扮演過家屬角色。
果然,曼紐拉不惜違反倫理,偷偷探望兒子的心臟捐贈病人,此時兒子的旁白再次出現:
「昨晚母親給我看年輕的照片,照片缺了一半,但我不想告訴她,我人生也缺了一半。」
這段情節充分體現了客體的影子不忍離去,投影在主體心理;小班雖死猶生的話語,此刻也化為主體的心情,推動著曼紐拉離開馬德里,只為完成兒子的遺願。
「十七年前,我也進行了一樣的旅程,反方向,當時是從巴塞隆納到馬德里。當時我也在逃避,但不孤獨。我肚裡懷著小班,當時我在逃避他的父親,現在我打算去找他。」
之三、換心手術
女演員如煙(Huma Rojo)與曼紐拉第一次見面遺落了心型項鍊,曼紐拉幫她找回,很快地曼紐拉成為她的助理,幫她找回自己的心。
這個簡單的動作呼應了曼紐拉將小班的心臟捐給換心手術的病人,讓垂死的病人復活。不僅病人復活,小班還為此長存曼紐拉心中,兒子的心願驅動著母親踏上尋父之旅(在這裡可以看到侵入式投射認同的主題,後面再詳述)。
當曼紐拉帶著兒子的心願重返巴塞隆納,火車穿越隧道時,我們會有一種兒子潛入母親身體腔室的感覺,像是從小班的角度望進曼紐拉身體內部,想像著曼紐拉。
因此,之後的巴塞隆納,還有後續發生的種種情節,或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小班對母親的內在幻想。這是一個經過兒子內攝進來的自體客體,重新想像母親過往的經歷,建構一個新的敍事版本。
之四、女性主義夏令營
阿莫多瓦將這部作品獻給:貝蒂.戴維斯、吉娜.羅蘭茲、羅密.施耐德……獻給所有演過女演員的女演員,獻給所有演戲的女性,獻給演戲並成為女性的男人,獻給所有想當媽媽的人,獻給我的母親。
有影評人說:看《我的母親》像是走入政治正確的夏令營。
如果你仔細注意,這個夏令營男人幾乎缺席(少數存在的男人角色扁平,或者衰老失智),在夏令營中,充分體現了girls help girls,甚至帶著單偶制無性生殖的潛意
識幻想。
這裡充滿了母親與小孩的融合配對,這種配對並非兩人關係,更像是一人的自戀關係。
以上內容節錄自《熱情氣色不曾消褪的苦與痛: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王明智等人合著,薩所羅蘭分析顧問有限公司 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812615.pdf
第一堂 恨的善良: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作為客體
王明智
之一、無盡的憂鬱空間
「在一個早晨,我悄悄進入母親的臥室,卻意外地發現了一疊被剪成兩半的照片。被剪去的那一半,我想,應該是屬於我的父親。無法看到他,一股強烈的情感襲擊了我──我的生命有缺憾,就像照片失去的那一半!我渴望能夠見到我的父親,不論他是誰,或者他曾對母親做過什麼。沒有人能夠剝奪我對他的這種情感。」
電影一開始,Alberto Iglesias的配樂便像夜霧籠罩了阿莫多瓦溫柔營造的世界,霧所經之處不禁沾染些許愁緒。直覺這是一部關於哀悼的...
作者序
把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與Winnicott《客體的使用》,放在一起經驗和想像,雖有著標題做基礎,但那不是要妨礙我們的想像,期待是可以擴增想像的基礎,因此不要被標題的內容所侷限了。
我們的方式如先前的論述,我們不是要以已知卻有限的術語,來窄化我們對於電影裡錯綜複雜的情感,以及心身的反應。對阿莫多瓦來說,這些看似複雜的身體器官,是否錯置?或對於母親是什麼的多元樣貌?似乎都是理所當然,雖然有男子做父親後,不滿意有著陰莖在自己的身體上,而離家改變了性器官,過著另一種日子。而女人們和母親的關係,以及自己做母親時的慾望和恩怨情仇,彷彿都是人生裡必然有的戲碼,重點似乎不在於有什麼情緒或情感的診斷,而更像是因為必然的存在。
但是也讓受苦成為無法避開的,如果有理由避開,也可能只是人生裡的短暫,因為總會在人生的某個遭遇裡,再現那些情景,如同導演讓這部《我的母親》裡,再度穿插出現老電影《慧星美人》,和舞台劇《慾望街車》走進生活裡,不只是被影中人觀看,而且就如同那些劇情直接走進了影中人的人生。可以說是重複的必然,也可以說是因為這些不同型式的接觸,而在悲憫和幽默,卻誇張且離奇的人生戲碼裡,展現著重複本身所擁有的,一層再一層的情感秘藏。更像是對於愛滋和跨性別的包容,和某種深度的人性的理解。
我們甚至很難說淸楚這種說不淸楚,但深刻感動的溫柔裡,到底藴藏著什麼生命的活力,讓各種愛慾情仇,如同散置在人生街頭,隨時可以遇得到,反映著這些就是人生,所有人的可能性的人生。如果以生的本能或性本能來說,這些生物學式的描繪,只有在這些活生生的人生故事裡,才能如何燃燒成悲傷,卻在其中看見了活下去的渴望?好像生命的源頭,是什麼短暫或浮淺的愛情,但熱情卻不曾消褪。
其實這是不可思議的活力,我們不知道在電影外的人生,是否人眞有這些淒美動力的生和死?但似乎卻又依稀覺得,阿莫多瓦的述說裡有著,人做為人,不論何種性別,何種角色,他所展現的離奇和幽默,是人生的線軸裡必然有的一條。我們還不知,在我們這些文字描繪和後續討論裡,是否能夠彰顯出這條線軸所走出來的人生,能夠讓我們萃取出多少新生的語彙,來補充我們在人生或診療室裡的無力、無助和無望時,可以觸動一些有意義的活力和想像?而且不是表淺式的讚頌,而是內心裡被翻攪過無數的低吟或高昂,所自然浮現出來的讚嘆,對於失落和悲傷,有著善良、堅強、寬容和美麗在吟唱。
把阿莫多瓦《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與Winnicott《客體的使用》,放在一起經驗和想像,雖有著標題做基礎,但那不是要妨礙我們的想像,期待是可以擴增想像的基礎,因此不要被標題的內容所侷限了。
我們的方式如先前的論述,我們不是要以已知卻有限的術語,來窄化我們對於電影裡錯綜複雜的情感,以及心身的反應。對阿莫多瓦來說,這些看似複雜的身體器官,是否錯置?或對於母親是什麼的多元樣貌?似乎都是理所當然,雖然有男子做父親後,不滿意有著陰莖在自己的身體上,而離家改變了性器官,過著另一種日子。而女人們和母親的關係,以及...
目錄
前言
第一堂 恨的善良: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作為客體
王明智
與談人:邱顯翔
第二堂 愛的堅強:準備成為母親前,秘藏的生命熱誠做為客體
陳瑞君
與談人:張贏云
第三堂 仇的寬容:不是生理母親,多餘性器官的性和性別做為客體
陳建佑
與談人:謝昀融
第四堂 情的美麗:失落兒子後悲傷母親,時光不再復返做為客體
王盈彬
與談人:廖麗霞
第五堂 罪惡感的鮮艷色彩:借問幽默如何做為罪惡的客體?
黃守宏
與談人:劉俊廷
第六堂 情感是種難斷的癮:探問悲憫如何做為情感的客體?活著的人共飲悲傷內疚的酒
郭淑惠
與談人:王怡萍
第七堂 分離來不及說理由:詢問離奇如何做為分離的客體?
劉又銘
與談人:吳婉綺
第八堂 重聚不必多說理由:問問優雅如何做為重聚的客體?
蔡榮裕
與談人:何彥廷
與談人:周容琳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前言
第一堂 恨的善良: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作為客體
王明智
與談人:邱顯翔
第二堂 愛的堅強:準備成為母親前,秘藏的生命熱誠做為客體
陳瑞君
與談人:張贏云
第三堂 仇的寬容:不是生理母親,多餘性器官的性和性別做為客體
陳建佑
與談人:謝昀融
第四堂 情的美麗:失落兒子後悲傷母親,時光不再復返做為客體
王盈彬
與談人:廖麗霞
第五堂 罪惡感的鮮艷色彩:借問幽默如何做為罪惡的客體?
黃守宏
與談人:劉俊廷
第六堂 情感是種難斷的癮:探問悲憫如何做為情感的客體?活著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