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史不絕書。歐洲自羅馬帝國崩解後,千年間漸成列國並立之勢。後經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工業革命,形成大國博弈、競逐富強的局面,戰爭遂成為常態。大英帝國於19世紀崛起,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是「日不落國」的霸權。20世紀之初,德國崛起,挑戰英國,引發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之後,又有二戰。二戰之後,德國敗亡,大英帝國亦「與德偕衰」,美國乘勢而起,經濟實力獨步寰宇,軍威無與倫比。然而蘇聯於戰後,席捲東歐,深入東亞,政軍實力也不可輕侮,形成美蘇爭雄的「冷戰」棋局。兩霸博弈之劇烈,核武競逐之驚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蘇聯因軍備拖垮經濟,領導失能而導致解體,美國遂獨霸世界;然其不脫西方霸權傳統,以其偏執一意孤行,導致世界各地動亂不已,又逢中國於21世紀崛起,美國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中美對抗的局面又不可避免,所謂全世界的和平紅利,終不可得。
大國之間的博弈,縱橫捭闔,驚心動魄,誠屬人類歷史上的頭等大事。《縱橫捭闔一局棋》集汪榮祖教授執教大學課堂多年之精華,以政治史角度,述其原委,解説因果,以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作者簡介:
汪榮祖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71),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執教31年,獲榮退教授銜(Professor Emeritus)。曾獲美國維吉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1993),全美研究型圖書館2001年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2003年之後的16年間,先後在海峽兩岸任教。主要學術著作有英文專書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Beyond Confucian China: the Rival Discourses of Kang Youwei and Zhang Binglin 等5種,中文專書有《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史學九章》、《詩情史意》等17 種,中英文論文100 餘篇、書評40 餘篇。
章節試閱
第一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節 尚未遠去的世紀
歷史的發展如長江大河,順流而下,浩浩蕩蕩,難以抽刀斷流,但歷史學家為了記事的方便,不得已而須斷代,要分一個一個世紀。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十九世紀的成就,超過所有前世紀的總和。我們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二十餘年,回看二十世紀的成就應該更超過十九世紀。由於科技日進千里,不斷改變了物質環境,衣食住行娛樂都在二十世紀有了飛躍的進展,可以說日新月異,不以為過。只看讀書與寫作,一個時代即把中文方格稿子、英文打字機變成古董。物質環境的改變,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歷史的格局,人文世界也換了面貌。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十九世紀的技術革命,使得二十世紀初,先進的西歐各國,成為控制世界的主要國家。英、法、德、意,以及後起的美、日等國,完成工業化後,以強大的政軍實力向海外擴張,成為趾高氣揚的殖民國家,與受壓迫的被殖民國家,形成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殖民國家從殖民地取得資源、勞力、市場,而後發展資本主義,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其實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列寧就說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國家以武力逞強,欺侮亞非拉貧弱民族,而貧弱民族無力抵抗,受盡屈辱。然而強權不只一個,列強之間的競爭,成為二十世紀世界大戰的禍根。第一次世界大戰原稱「歐戰」,也即歐洲列強的兵戎相見。一戰英法勝而德奧負,但並未解決列強抗衡的局面,戰敗的德國借機復仇,觸動二戰。東方的日本,仿效老牌帝國主義手法,與新興的美帝隔太平洋爭霸,導致太平洋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威爾遜的自由主義、列寧的共產主義、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貌似是雙方意識形態之爭,實際上仍然是列強之間的國家利益之爭,所以希特勒的德國可以和史達林的蘇聯一度訂約,互不侵犯;「自由民主」的英美也可與蘇聯聯手擊敗法西斯的德日,可見意識形態還是不如國家利益重要。美蘇聯手獲勝之後,又貌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矛盾,然實際上仍不過是美蘇兩大超強國家,為了掌控世界的冷戰,足見國家利益的重要,絕對會超越意識形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老大」。盟國雖多,但「老大」自己國家的利益,並不因盟友而稍假借。羅斯福總統規劃戰後世界,不允許殖民主義繼續存在,貌似道德高度,實則針對盟國英法。英法兩國於戰前,因擁有眾多殖民地而成強國,戰後若殖民地盡失,唯有淪為二三流國家,永不會挑戰到美國的龍頭地位。令人最驚異的是,老美連最親近的盟邦,也不很信任。美國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英國與加拿大都曾參與其事,貢獻頗大,然而美國國會於戰後,居然通過原子能法案,拒絕與英、加分享,以策安全,令邱吉爾大為惱怒,遂自行發展,至氫彈試爆成功,美國國會不得不改弦更張,只能前倨後恭。近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這位毫無政治經驗的「素人」,更直白說出「美國第一」。何意?即不論是敵、是友,皆不能妨礙美國的國家利益。
所謂殖民主義,就是列強用強大的武力侵占弱小的亞非拉國家,作為其殖民地。早期的殖民,像英國人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是真殖民;二十世紀的殖民,列強不是到亞非拉去殖民,而是去殖民亞非拉的人民。亞非拉與北美不同,北美空曠,而亞非拉的人口本已很多,所以列強彼時所謂的殖民,就是榨取亞非拉的原物料,把當地人當成廉價勞動力,並把西方工業化的剩餘物資賣到殖民地。中國同受此害,鴉片戰爭之後,洋貨進來,打垮整個中國的手工業,使中國人民不聊生。這即是現代的殖民主義。
十九世紀末,美國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開始行殖民主義,開始海外擴張。有兩件大事把美國成為以殖民為主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是殖民夏威夷,二是殖民菲律賓。菲律賓本來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當古巴反抗西班牙的過程中,美國幫助近鄰古巴鬧事,導致美西戰爭,結果美國勝出,而且這一仗打的時間很短,所以美國人稱其為「美好的小戰」(a splendid little war)—不僅贏了,而且沒有付出多少代價。菲律賓於是成了美國的殖民地。
美國在「二戰」後允許菲律賓獨立,一因不會損及美國的超強國家的地位。二是假如併吞菲律賓,會影響美國的政治生態,因為一旦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就必須按照人口比例選出參議員和眾議員,菲律賓人口眾多,將會選出很多的眾議員,山姆叔豈能容忍「棕色小兄弟」(the little brown brothers)左右美國政治。
美國於二戰後,獨霸世界,美元操縱環球金融,軍事預算超過其他主要國家的總和,不僅不能化敵為友,而且激化敵人,亦不能平等對待盟國,透露的依然是霸權心態。美國雖於「二戰」後放棄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但換湯沒換藥,虛有其表。美國人有悠久的使命感傳統,因其先人來到新大陸廣闊的天地後,享受民主與自由,國力不斷上升,認為此乃是上帝的恩賜,於是要把自以為是的基督教與民主自由推廣到全世界,不自覺而產生「政治的偏狹症」,以其實力強加其理念與政策於其他國家,不惜以制裁、顛覆甚至動武為手段,其實質與老牌帝國主義沒什麼不同。
再看風行的「全球化」到底是什麼?美國因其富強,更鞏固其信念,提倡全球化(Globalization),其內容等同「美國化」(Americanization)。不過我個人認為,「Globalization」翻譯為「環球化」較為合適。因為首先,全球化是靜態的,環球化才是動態的。所謂「Globalization」實際上是一種環球的發展。其次,要達到全球化是很難的,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跟全球化,並不相干。美國一旦發現,環球化不一定會美國化,特別見到中國借由一帶一路倡議的環球化,為了遏制中國,不惜斷鏈,逆環球化而行。
當蘇聯崩解,美國贏得冷戰,以為目的已達,所以有「歷史抵達終點」的說法。這是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來的結論。他有一本書叫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End of History),寫於蘇聯崩解後的一九九二年。所謂「歷史的終結」,其實就是美國化的終點,美國化得到完勝。美國以為已經達到其之所欲,於是想要收拾剩餘的不服從者,尤其在中東,不惜先處處「放火」,然後到處「救火」,導致中東至今仍是不可救藥的亂源,正見美國褊狹之持續不斷,動輒啟動經濟制裁、軍事威脅。但橫行霸道難以服眾,以至世局的發展,與其願望相悖,和平紅利未得,更未真能將全球美國化。美國欲掌管世界,已有捉襟見肘之態。
至此,我總結一下對於二十世紀世界史的看法和評論。二十世紀是以歐洲的崛起為開端。歐洲的崛起,歸功於數世紀科技的發展及工業化的完成,所以那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在歐洲,如英、法、德、意。強大之後,便向海外擴張,利用殖民地的勞力、資源,使本國更加壯大,但是激烈的競爭,導致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強國的實力,無論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深受重創。但是美國由此崛起,美國雖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因戰火未及本土,反而是是受益者。當二戰於一九四五年結束後,美國的產能占了全世界的六○%。所以可以說,尚未遠去的二十世紀是歐洲從興到衰、美國躍登世界最強大國家的一個轉折點。
第一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節 尚未遠去的世紀
歷史的發展如長江大河,順流而下,浩浩蕩蕩,難以抽刀斷流,但歷史學家為了記事的方便,不得已而須斷代,要分一個一個世紀。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十九世紀的成就,超過所有前世紀的總和。我們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二十餘年,回看二十世紀的成就應該更超過十九世紀。由於科技日進千里,不斷改變了物質環境,衣食住行娛樂都在二十世紀有了飛躍的進展,可以說日新月異,不以為過。只看讀書與寫作,一個時代即把中文方格稿子、英文打字機變成古董。物質環...
作者序
我在國內外教研五十年,專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多聚焦於中國史,特別是十七世紀以降的中國歷史。但在美國州立大學執教,由於本科生的必選課,學生人數眾多,各專業教授多須承擔部分必選課程。我選擇了「二十世紀世界史」,教這門課長達十餘年之久,教學相長,累積了不少經驗與知識。新世紀之後,我在台灣以及大陸講學,也常以近現代史事為題,講述我的所知與所見。沒料到的是,多年前大陸的新亞公司,邀我以「二十世紀大國博弈與興衰」為題,作系列錄音講課,借用日本天皇的話說,那是「玉音放送」(Gyokuon-hōsō),使我所講不僅能傳達到廣大的聽眾,而且「玉音」永存,欣喜何似!
大國興衰,史不絕書,中華帝國於三千年間,朝代興亡,屢見不鮮,雖然分分合合,終歸統一。泰西的羅馬帝國,一傾不復,千餘年間,崩裂形成列國之勢。再經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走向發達國家之列。歐洲各國因利之所在,力爭富強,競奪越來越烈,形成大國博弈的局面。博弈的結果,使戰爭成為常態。至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崛起,憑其強大的海軍,擁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國」,稱霸世界。二十世紀之初,德國崛起,挑戰英國,引發史無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不足,尚有「二戰」。德國經過二次大戰,極盛而衰,大英帝國雖未「與子偕亡」,卻「與德偕衰」;乘二次大戰而興者,美利堅是也。美國於二戰後,軍事占領日本,太平洋幾成其內湖,而其經濟實力更獨步寰宇,儼然代大英帝國而興。然蘇聯乘二戰崛起,席捲東歐,因而形成美蘇兩霸爭雄的棋局,號稱「冷戰」。其間博弈之劇烈,不啻生死搏鬥,核武之競逐,尤令人類有滅絕之威脅。冷戰亦有勝負,蘇聯因軍備拖垮經濟,而導致解體,美國遂獨霸世界;然其不脫西方霸權傳統,往往一意孤行,導致各地動亂不已,中東的苦難尤甚,疏解無望。寰宇所期盼的和平紅利,終不可得。於此可見,大國之博弈與興衰,洎乎現代,甚是劇烈,誠為人類歷史上的頭等大事,豈可不知其原由?
我出生在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之初,目睹「二戰」與冷戰,又因旅美長達四十年,不僅身處其境,亦勤讀其史,故而不僅看到北美的民主、自由與富強,也能洞悉其深層的自負與偏見;美國人自以為站在「道德的高度」(moral pretension),其實往往是「政治上的偏狹」(political parochialism),經常利用美元與軍事的優勢,在世界各地強行其意志,造成動亂與災難。美國畢竟是多元的社會,存在不同的意見,即以美國的對外政策而言,有洞見流弊的史家如威廉斯(William A. Williams)者,指出美國於「二戰」之後,外交政策多誤,特別是自以為是的所謂理想主義,每以希臘式的悲劇收場。然而威廉斯被視為左派,而未得應有的重視,更未被決策者所關注。所以雖說多元社會,主流依然故我,依然主宰全局。主流思維扎根於潛在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民族國家意識,所謂「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具有使基督恩典,光被天下的天職。然而特色歸特色,實質仍然是西方盛行的國族主義。國族主義(nationalism)乃多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當今各國幾乎都由多民族所組成,稱之為「國族主義」,更為允當。國家間之爭霸,競爭激烈,國族主義遂越來越烈,甚至成為攻擊性的精神武器。
中國直到二十世紀初,仍然是統一的傳統帝國,並非西方式的多民族國家,自無近代國族主義可言,卻是列強具有攻擊性之國族主義的一大受害者,受盡屈辱後,被迫加入其國家之林,接受西方制定的秩序。國人亦熱望國族主義,因民貧國弱,國族主義僅勉強自衛而已。及中國崛起,竟能於三、四十年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坐二望一,為當今霸主華府主政者始料未及;據其西方爭霸思維,以己度人,以為中國必步列強之後塵,起而爭霸,因而視中國為敵,亟欲遏制打壓,其仇華態勢益趨明朗。然而中國明言「和平崛起」,亟言「不稱霸」,但華府不信,因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只有「霸道」,沒有「王道」概念,連「王道」恰當的英譯都沒有。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雖然傾心西化,但畢竟數千年王道文化的底蘊猶在。進入新世紀二十餘年以來,泰西輿論已視美中為雙「超強」(super power),美國也不諱言,以中國為最強大對手,阻遏中華,不餘遺力。我們處此極大的變局之中,要知己知彼,須知美國霸權之挑戰、須知美國霸權之本質,須知西方列強興衰的時代大背景,當然也須知自家應對挑戰的政治與文化背景,此乃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舉世皆知,即使要韜光養晦,已無可能。西方霸權,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必定會棒打「出頭鳥」,中國要想出頭,民族復興,就必須面對現實,如何面對,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如何以中國王道的軟實力化解西方的霸道,使一帶一路,成為王道的實踐,將是中國最大的挑戰與使命。
溯自二戰結束以來,專業史家漸重社會、經濟、文化史,然晚近有識之士,認知到政治史,畢竟仍然是歷史課題的重中之重。對一般讀者而言,更有需要從根本的政治史來理解歷史,居今知昔,此乃筆者講述現代大國博弈的初衷。
我在國內外教研五十年,專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多聚焦於中國史,特別是十七世紀以降的中國歷史。但在美國州立大學執教,由於本科生的必選課,學生人數眾多,各專業教授多須承擔部分必選課程。我選擇了「二十世紀世界史」,教這門課長達十餘年之久,教學相長,累積了不少經驗與知識。新世紀之後,我在台灣以及大陸講學,也常以近現代史事為題,講述我的所知與所見。沒料到的是,多年前大陸的新亞公司,邀我以「二十世紀大國博弈與興衰」為題,作系列錄音講課,借用日本天皇的話說,那是「玉音放送」(Gyokuon-hōsō),使我所講不僅能傳達到廣大...
目錄
題詩
自序
第一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節 尚未遠去的世紀
第二節 歐洲稱霸的弱肉強食時代
第三節 美日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
第四節 八月的炮火:歐戰的偶然與必然
第五節 震驚世界的十天
第六節 歐戰可以避免嗎?
第二講 為何又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重建世界秩序的失敗
第二節 全球經濟大蕭條及其影響
第三節 法西斯因何興起?
第四節 歐陸北非遍地烽火
第五節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及其敗亡
第六節 二戰浩劫後的省思
第三講 冷戰的開始與結束
第一節 美蘇爭霸的原委
第二節 中國在美蘇之間
第三節 冷戰氛圍下的熱戰: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
第四節 去殖民化與新興國家的處境
第五節 龍象博弈:印度的中國情結
第六節 蘇聯從超強到崩解
第四講 歷史並未終結
第一節 和平紅利的錯失
第二節 中東的悲歌
第三節 中國的崛起
第四節 龍鷹博弈:中美從糾結到對抗
第五節 中國走向世界的挑戰
第六節 俄烏之戰打亂地緣政治與世界格局
結語 居今應知昔
後記
題詩
自序
第一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一節 尚未遠去的世紀
第二節 歐洲稱霸的弱肉強食時代
第三節 美日加入帝國主義俱樂部
第四節 八月的炮火:歐戰的偶然與必然
第五節 震驚世界的十天
第六節 歐戰可以避免嗎?
第二講 為何又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重建世界秩序的失敗
第二節 全球經濟大蕭條及其影響
第三節 法西斯因何興起?
第四節 歐陸北非遍地烽火
第五節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及其敗亡
第六節 二戰浩劫後的省思
第三講 冷戰的開始與結束
第一節 美蘇爭霸的原委
第二節 中國在美蘇之間
第三節 冷戰氛圍下的熱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