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烈萬城目學陳澄波納瓦爾寶典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日文單字很有事恩田陸池上彰多巴胺節稅法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新聞自由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Look Agai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塔莉.沙羅特、凱斯.桑思坦

評價
17收藏
20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79 NT$ 355 NT$ 4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6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 315
其他二手價
72 325
圖書館借閱
限量贈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2024商業百大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亞馬遜最佳「非文學類」編輯選書✦
✦新思潮俱樂部(Next Big Idea Club)推薦必讀✦


────《推力》、《雜訊》共同作者 ╳ 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聯手解密人類的最大盲點:習慣化傾向


危機與轉機,就藏在習以為常的事物裡。
從個人幸福到社會議題,當現狀變得沉悶且黯淡,
「去習慣化」就是走出新局的路線圖。


❝ 本書猶如一場生活實驗,帶領我們看穿習慣化,
用嶄新的眼光衡量自己的人生、撼動已經凍結的信念 ❞


▎習慣化無所不在,卻又經常被無視

.在揭穿謊言時要避免重述謊言?
.一年安排幾趟小旅行的效果勝於一次長時間的遠行?
.瑞典改為「靠右行駛」的第一天,交通事故竟然大幅下降?
.結婚提升戀人的幸福程度,但在兩年後便會下降至婚前的水平?
.貼文的按讚鈕新增信任與不信任兩個選項,就能減少一半的假訊息?
.英國前首相大衛.卡麥隆為何甘冒政治史上的最大風險舉行脫歐公投?

曾經教我們興奮的事物,最後成了生活裡習以為常的擺設;短暫的戀情比長達十年的感情更讓人回味。我們一旦接受看似微不足道的壞事,對壞事的容忍度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放大;每安然度過一個小風險,就會讓我們去冒更大的風險。

我們每天都與這些內建的傾向共處,卻毫無頭緒它會影響我們至何種境地。哈佛法學教授桑思坦和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沙羅特深入研究這些現象,不僅告訴我們為何會習慣化,還要教我們如何去習慣化:重燃生活中的喜悅之火、讓我們更具創造力、覺察迫切需要改變之處。

▎每個行為都只比上一個糟糕一點點,最終會讓我們做出多可怕的事?

「我一開始只拿幾百、幾千,對此感到安心自在,
在我意識到之前,它已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巨大的數目。」
───龐氏騙局的首腦伯納德.麥道夫

想像你是新上任的社群小編,為一名抗癌成功的健康大師管理社群,她要你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茄子的療效,你對內容有疑慮,但經過一番掙扎還是照做了;第二篇文章是自家網站販售的鴕鳥蛋可以促進生育,你覺得不對勁但還是照做了;幾個月後,她要你發表一篇癌症療法教讀者放棄化療改採某種偏方,這篇文章對讀者造成的影響,嚴重性遠大於之前的文章。

在工作幾個月後,或是任職第一天,你在哪種情況下比較可能遵照她的指示發布貼文?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前者,因為對壞事的容忍度逐漸產生位移。這是在澳洲真實上演的吉卜森詐騙案,她被踢爆從未罹患任何癌症,而她的說謊傾向可以追溯到少女時期,這又是另一個習慣化效應。在家裡,當小孩撒謊立即給予指正;在公司,建立不接受小謊的文化(例如虛報幾塊開支),可以避免將來出現更大的過失。

▎歡愉,來自於不完全且間歇性的滿足

親密,是透過重複和熟悉而增加;慾望,卻會因為重複而麻痺。人類的慾望,從不關心自己去過哪裡,對還可以去哪裡倒是充滿激情。我們在理智上知道要珍惜的事物,經常與我們在情感上的感受分離。親密關係雖然需要共處的時間來維持,但參雜各自獨處的空間才是催情的良方。

科學家發現人們最受伴侶吸引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對伴侶感到不熟悉與不了解(例如伴侶和陌生人交談展現不同的一面);二是暫時分離之後。重燃愛意的關鍵就在於「去習慣化」, 不論是物理上的分離或心靈上的想像練習都有助益。

▎習慣化在某些方面有利於生存,去習慣化則有助於進步

習慣化讓人類祖先不用每次遇見危及生命的野獸都像第一次那麼恐懼,讓我們上台做簡報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慘不忍賭;但習慣化也讓我們身處污染的環境而不自覺,身受歧視而沒有挺身而出。我們沒有去思考在我們周圍一點一滴增長的可怕事物,每一步都那麼小、那麼無關緊要、那麼自圓其說……以至於我們沒有看出它一天天發展,直至為時已晚。

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於去習慣化倡導者打破多數人的盲點: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專制暴政等。當有愈多的去習慣化倡導者,就能大幅擴展人類全體的界限,原本看似瘋狂的目標最後也會落在可能的範圍內。

作者簡介:

凱斯.桑思坦 Cass R. Sunstein

哈佛大學法學院羅伯特沃姆斯利教授(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 Professor),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並擔任所長。2009到2012年任職於歐巴馬政府的白宮資訊與法規事務辦公室,2020到2021年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的行為洞察與健康技術諮詢組主席,2021年加入拜登政府,擔任國土安全部的資深顧問與法規政策官員。曾在國會委員會作證,參與多國的憲法制訂與法律改革,著有許多文章與書籍,包括《淤泥效應》、《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與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及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合著的《雜訊》、與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合著的《推力》。2018年獲頒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該獎每年表揚在藝術、人文、社會科學、法律、神學等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學者。

塔莉.沙羅特 Tali Sharot

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她是情感大腦實驗室(Affective Brain Lab)的創始人和主任,曾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撰寫文章,並擔任諸多全球企業和政府項目的顧問。她的工作獲得威康信託基金(Wellcome Trust)、美國心理學會、英國心理學會等機構頒發的獎金和獎項,TED演講觀看人次超過一千萬,著有《正面思考的假象》等書。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動盪》、《年輕人為何憤怒》、《她們的創作日常》、《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園長夫人》、《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愛之旅》、《豐盛》等。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