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不停哭鬧是任性嗎?應該要抱起來哄還是放著哭?
►阿公阿嬤太溺愛孫子怎麼辦?該如何樹立父母的形象?
►怕小孩進度落後又怕壓力過大?爸媽要怎麼督促學習?
►要給胎兒聽莫札特還是貝多芬?他真的能聽到樂曲嗎?
新手父母的種種疑問,讓本書根據心理學角度來回答!
▎開啟人生初體驗:從感官探索到動作發展
本書揭示了孩子如何透過感官探索世界的奧祕。初生嬰兒對環境充滿了好奇心,透過感覺和知覺,他們開始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孩子如何將外界資訊傳遞到大腦並加以理解,是這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書中強調動作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協調,這對孩子的身體和認知成長至關重要。針對孩子的認生現象,作者給予了科學解釋,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應對。
▎激發思維:從觀察到自我意識
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這本書探討了孩子在認知和語言思維方面的發展,透過觀察和模仿,他們逐漸掌握理解世界的方法。記憶力的形成和應用是孩子學習的重要環節,書中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幫助父母促進孩子的記憶發展。「心理理論」讓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對他們的社交影響至關重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和性別意識逐漸形成,這些發展象徵著他們在心理上的進步。
▎解碼行為: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書中以遊戲為例,展示了遊戲在親子溝通中的獨特作用,遊戲不僅是娛樂,更是學習和發展的工具。對於孩子的攻擊行為和說謊行為,本書從科學角度幫助父母理解其背後的心理需求。注意力是孩子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書中提供了提升專注力的建議。與同儕交往則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友誼在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情感與情緒:建立健康的情感連結
情緒管理對孩子的成長不容忽視,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回應是決定孩子EQ的關鍵。對於孩子的哭鬧,作者分析了背後可能的原因,並提供有效的安撫方法。母嬰依戀關係是孩子情感發展的基石,影響他們的一生。書中還探討了道德感的形成,幫助父母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教養策略:塑造孩子的未來
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環境的豐富性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同的教養方式也各有其特點和效果。書中詳細分析了這些方式,幫助父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針對華人父母常見的教育迷思,提供了具體改善建議。同時指出面對隔代教養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應如何扮演各自角色。對於即將誕生二寶的家庭,又該如何幫助大寶進行心理調適,實現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從感知世界、思維培養、行為塑造到情緒表達,再到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本書不僅揭示了嬰幼兒在認知、語言、記憶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機制,還強調了父母在孩子情緒管理、同儕交往和道德感培養中的關鍵角色。旨在幫助父母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支持其健康人格的發展。
作者簡介:
郭蓮榮,心理學教授,從事心理學教學、科學研究以及心理諮商工作近三十年。主持和參與了多項科研課題;主編、參編和創作了多部教材。
章節試閱
一、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孩子在這個階段透過動作來逐漸認知並熟悉周圍世界。新生兒可以在先天的反射動作基礎上,逐步與環境相協調以學習一些新的行為。像新生兒吮吸媽媽乳頭的動作就是先天反射動作,可以同化到吮吸奶瓶上。在這個階段,孩子從一開始本能的反射動作發展到個別反射動作的系統整合,並出於一定目的實施動作,動作目的和動作手段的區分進一步加強,學會從偶然事件中總結經驗,最後能夠獨立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會用肢體去觸碰外部世界,體驗並熟悉像「燙」、「辣」、「痛」這樣的感覺。在這個階段,父母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勇於探索。
也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逐漸形成物體恆存的概念。物體恆存是指個體在無法感知物體存在時卻仍然相信物體的存在。但在0~9個月大的孩子心中,如果某個面前的物體突然離開了他們的視線,他們可能會在最後見到這個物體的地方隨意尋找下,如果找不到,他們也不會往心裡去,畢竟在他們心裡這個物體「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這麼沉迷於「躲貓貓」的遊戲,畢竟看不見的物體忽然出現對缺乏物體恆存概念的孩子而言就像魔術一般神奇。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物體恆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們不僅會在最後一次見到物體的地方搜索,還會在疑似藏匿物體的地方搜索,最後慢慢培養出在腦海中預估物體移動路徑的能力。在物體恆存的發展過程中,孩子的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也得到了發展,這是因為在孩子尋找物體行蹤時,需要藉助空間上的定位和時間上的連續性。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孩子在2~7歲認知所處的前運算階段主要是指孩子透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抽象概括所經歷過的事物、所看到的物體。比如:當這個階段的孩子看見有羽毛、會飛的動物會脫口而出「鳥」。他們開始逐步脫離具體化的外界事物,開始在腦海中形成概括化的、具體的、靜態的表象。
除了上述,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認知上具備的一個特徵是「泛靈論」,也就是說,此時的孩子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如果不小心踩到了小草,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為「小草會痛的」、「小草會哭哭的」。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制止孩子這類「泛靈論」的表達,而是透過適當的方式讓「泛靈論」發揮最大的教育作用。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歡刷牙,那麼父母可以模仿動畫人物的語氣假裝成孩子嘴巴內的牙齒,和孩子說:「親愛的小主人,你可以幫助我變得乾淨嗎?」「謝謝小主人,我變得好乾淨呀!」藉助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思維特點,幫助孩子養成愛刷牙的好習慣。
皮亞傑有一個經典的實驗叫做三山實驗。他在桌子中央擺放了一個由三座高低、大小不同的假山組成的模型,研究人員引導孩子繞著假山模型環繞四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看到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湖泊和森林模型,還可以看到對面山附近的小動物模型,後者呈現在玩偶面前。結束這個過程後,研究人員請孩子說出玩偶可以看到什麼,結果發現孩子只能回答出自己看到的物體,無法從玩偶的視角來回答問題。
透過這個實驗,皮亞傑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這一階段的孩子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以自我為中心的具體表現是認為別人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任何事物都和自己的一致。在此時的孩子心中,「我」是世界的主角,世界因「我」而存在。這種認知上的特點還會表現在孩子的語言上,皮亞傑把這稱為「集體性獨白」。看似在一起激烈討論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各說各話,只是興高采烈地講述自己在做什麼、將要做什麼,相互之間談論的內容沒有任何一點交集。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站在他的角度與之溝通。比如:孩子在沉迷玩玩偶的過程中,比起直接的「別玩了」,換成「盒子媽媽在等它的寶貝回家哦,小英雄可以把它送回家嗎?」效果會更好。
我們應該如何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呢?面對聽不懂道理的孩子,言傳身教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根據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孩子透過觀察周圍人的行為及其獲得的結果來完成行為的習得。班度拉又提出了3種強化方式,來加固刺激和行為的聯結:
直接強化。行為個體在做出某種行為後直接受到獎勵或懲罰。
替代強化。行為個體觀察到類似的人實施某類行為後所受到的獎勵和懲罰來決定自己應採取何種行為。
自我強化。孩子根據社會道德標準和相關的行為規範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定的強化。
面對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要合理運用替代強化,如卡通人物在做了某種行為後受到相應的懲罰,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這種行為發生。我們還需要正確看待懲罰,有些孩子搗蛋、不聽話只是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如果你選擇了懲罰,那麼在孩子看來這類行為就順利獲得了強化。綜上所述,面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強化其正確行為,從而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向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定A>B,B>C,問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難以回答。若換一種問法:「小張比小李高,小李又比小王高,問小張和小王哪個高?」他們可以正確回答。因為在後一種情形下,兒童可以藉助具體表象進行推理。此時的兒童思維正處於皮亞傑所說的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可以開始藉助具體物體形成的表象進行比較常見的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但是這種運算不能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就像剛剛舉的例子,此時的兒童在解決問題時無法離開熟悉的場景和事物。該階段的兒童隨著大腦結構的發育,他們的認知結構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改善,具備了一定的守恆性。兒童在這個階段能清楚地意識到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不變與守恆,學會如何從形態各異的變化中找到本質。
本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已具備了可逆性。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還缺乏可逆性。可逆性是指個體在思考和運算過程中,能夠知道如何從某一步驟出發到達終點,也知道如何從某一步驟回到出發點。等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逐漸具有可逆性。他們可以知道A>B,所以B<A,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回到問題的出發點來思考。
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去集中化。所謂的思維集中化,是指個體無法靈活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比如:會認為「留長頭髮的一定是女孩」;相反,去集中化說的是個體能夠學會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比如: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理解女孩可以留長髮也可以留短頭髮。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成熟的重要象徵是去集中化,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進行一定的逆向或互換的邏輯推理。
(四)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後)
形式運算階段是皮亞傑為兒童認知發展所劃分的最後一個階段,主要針對的是12歲以後的兒童。在這個階段,兒童可以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並且不需要藉助具體事物。這一階段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可以脫離具體的事物,在頭腦中進行活靈活現的運算。
在關於推理預測事物的發展上,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因為思維只能局限於具體的事物,因而難以對未來的事物發展進行推理。而等兒童進入了形式運算階段後,不僅可以考慮各種抽象事物,還可以同時對兩個及以上的變數進行思考。比如:當計劃明天和朋友的約會時,他們不僅可以考慮到交通,還會考慮到天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分析別人行事的動機時,不再局限於權威人物制定的規則,還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也取得了根本上的提升。他們可以先透過觀察然後設定一個個假設,再控制其餘變數,透過經驗觀察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這種「假設-演繹」的推理能力是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遠遠不能達到的。這在著名的鐘擺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研究人員透過向兒童展示鐘擺擺動的過程(將擺繩的一端固定在一點上,將繫住重物的另一端擺繩提升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並提供了不同長度的擺繩和不同重量的重物這樣的實驗器材。研究人員想讓兒童回答在重物的重量、擺繩被提起的高度、推動擺繩的力度和擺繩的長短這4個因素中,究竟哪一個才是決定鐘擺擺動速度快慢的因素。
處於形式運算階段前的兒童,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不是隨意地擺動、搖晃鐘擺,就是無法只變化一個因素而確保其餘3個因素不變。而只有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才可以真正像科學家一樣採用控制變數法,先提出假設,再在頭腦中設定一個研究計畫來驗證假設的合理性。
隨著思維的發展,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社會化水準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他們開始意識到環境不同,自己的行為也會有不同的社會規範標準。比如:在老師面前,需要呈現一個愛讀書、懂禮貌的乖寶寶形象;而在同儕面前,呈現一個獨立、冷酷的形象能夠更為同儕所追捧。此時他們會有意識地表現出別人期望的形象,以期待自己被人們所喜愛和接納。
從整個思維發展趨勢來看,孩子認知發展階段的進程出現差異性,展現為以下兩點:
不同的孩子進入某一階段先於或晚於其他孩子,我們要理性看待皮亞傑關於年齡的表述是涵蓋了平均數的概念。
在不同學科方面的認知發展也存在差異。比如:孩子的形式運算思維會先在自然學科領域出現,在社會學科領域可能長期停留在具體運算思維。而且,同一個人的思維可能會受到問題類型和學科領域的影響,例如:已經達到了形式運算水準,卻還是有機會退回到具體運算水準。
結合孩子思維發展的特點,教學應適應孩子認知的發展,即以學生認知結構為出發點,依據學生現階段的理解能力來組織教材、調整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對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抽象水準提高,能夠透過思辨的方式如比較、分析等認知外界。
在學習概念時,可以直接把概念的關鍵屬性同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連接,從而獲得概念的正確意義,而不再是與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那樣藉助大量例子來理解某個概念的關鍵屬性。所以,國小階段老師往往藉助一些可以反映關鍵屬性的具體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某個概念。比如:與其介紹鳥是一種有羽毛、有翅膀和會飛的動物,還不如給孩子直接看麻雀長什麼樣,會更適應孩子的思維方式。
一、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孩子在這個階段透過動作來逐漸認知並熟悉周圍世界。新生兒可以在先天的反射動作基礎上,逐步與環境相協調以學習一些新的行為。像新生兒吮吸媽媽乳頭的動作就是先天反射動作,可以同化到吮吸奶瓶上。在這個階段,孩子從一開始本能的反射動作發展到個別反射動作的系統整合,並出於一定目的實施動作,動作目的和動作手段的區分進一步加強,學會從偶然事件中總結經驗,最...
推薦序
前言
我在講授心理學課程時,時常和學生們分享養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我們自己的樣子。我有時也會突然意識到,孩子在不經意間說出了我的口頭禪,用了和我一樣的狀聲詞。孩子和媽媽流著一樣的血液,擁有高度相似的去氧核糖核酸序列,這都讓我們難以否認和忽視遺傳對我們成長的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隨機把他們訓練成不同職業的人,可以是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至是乞丐和賊,而不管他們的天賦、興趣、能力及血統如何。」後天教育可以讓我們超越天賦,打破遺傳劣勢對我們的限制。我們必須了解到,後天教育和遺傳一樣,都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比遺傳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本書將從嬰幼兒的感覺、知覺、觀察力、思維、記憶、行為、情緒情感和教養方式等方面為各位父母與教育工作者介紹心理學知識,以期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可以把後天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本書既不是一本只關注心理學技術的應用心理學書籍——不僅僅著眼於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嬰幼兒身體和心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是一本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心理學科普書籍——不只局限於學科領域中抽象又晦澀的理論。相反,本書關注嬰幼兒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涉及各個層面,試圖將理論和實際應用系統結合起來。
第一章從嬰幼兒基礎的感知覺入手,帶領讀者從嬰幼兒的視角再一次重新認知和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討論育兒相關的熱門話題——胎教和早教。透過科普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動作發展的相關知識,能更好地讓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對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初體驗有明確的了解。
第二章重點講述嬰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根據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3~7歲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能在這個階段抓住機會,對孩子的認知、語言、記憶和學習等能力進行科學養育與引導,那麼他們的育兒焦慮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第三章是讀懂嬰幼兒的行為「密碼」。嬰幼兒在沒有學會說話,或者無法用語言精準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只能透過動作來傳達資訊。父母只有破解嬰幼兒這些豐富的身體「密碼」,才能充分了解他們真正想表達的需求,也才能及時做出回應,給予孩子最好的呵護和陪伴。
第四章主要講述的是情緒管理和表達的能力,這項能力並非生來就用,發脾氣、哭鬧、摔東西、跺腳、微笑、依戀等都是孩子的情緒表現。嬰幼兒開始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4~8歲是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階段,父母是教給孩子情緒技能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如何應對孩子的各種情緒,是父母的重要課題。
第五章講述的是家庭因素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透過分析當下存在的典型問題,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犯錯並不可怕,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也是從「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過程中成為父母的,優秀的父母懂得尊重和愛孩子。
韓劇《請回答1988》裡爸爸曾愧疚地對二女兒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的女兒稍微理解一下吧。」「爸爸」、「媽媽」其實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詞,它們蘊藏著巨大的責任和義務。身為父母,總會思考:要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健康且快樂的童年?要怎麼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要怎麼樣才能教育好孩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很多人逐漸意識到父母這個角色所要承擔的責任。父母,不應該只是一種身分。養育孩子,不能僅僅為了傳宗接代,而是應該成為一門學問。任何人在成為父母之前,其實需要先認知自己,修正、完善自身,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習相關的知識,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反思。時刻謹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充分給予他們愛與自由。被承認、被理解和被接納,是孩子重要的情感需求。如果這些需求在童年得不到滿足,那麼他們成年後要走的路會更曲折。
本書詳細介紹了嬰幼兒發展變化的各個方面,力圖用淺顯易懂的語句為讀者描述和解釋嬰幼兒行為及其發展變化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為讀者更好地提供養育嬰幼兒的指南。
前言
我在講授心理學課程時,時常和學生們分享養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我們自己的樣子。我有時也會突然意識到,孩子在不經意間說出了我的口頭禪,用了和我一樣的狀聲詞。孩子和媽媽流著一樣的血液,擁有高度相似的去氧核糖核酸序列,這都讓我們難以否認和忽視遺傳對我們成長的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隨機把他們訓練成不同職業的人,可以是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至是乞丐和賊,而不管他們的天賦、興...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生初體驗:這個世界熟悉又陌生
第一節 感覺:世界如何進入大腦
第二節 知覺:我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
第三節 觀察力:小觀察成就大思維
第四節 動作:充分鍛鍊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第五節 認生:這是天性,不是缺陷
第二章 思維的培養:好奇寶寶上線
第一節 認知思維:我會觀察,我會懂
第二節 語言思維:我會模仿,我會說
第三節 記憶力:我會儲存,我會用
第四節 心理理論:你的感覺,我都懂
第五節 學習:我學知識,我最棒
第六節 自我意識:這是我的
第七節 性別意識:原來我們不一樣
第三章 行為的塑造:讀懂孩子的行為
第一節 遊戲:親子溝通的藝術
第二節 攻擊:動不動就打人怎麼辦
第三節 說謊:我的鼻子真的會變長嗎
第四節 注意力:專注到底有多難
第五節 同儕交往:我真的需要你
第四章 情緒的表達:洞察孩子的需求
第一節 情緒: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回應決定他的EQ
第二節 哭鬧:為什麼哄勸都沒有用
第三節 依戀:母嬰關係塑造孩子一生的情感
第四節 道德感: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第五章 教養的迷思:父母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第一節 環境豐富性:可以促進智力發展
第二節 四種教養方式:你是哪一種
第三節 「華人父母」:越努力越糟糕
第四節 隔代教養:正慢慢影響孩子一生
第五節 二胎家庭:煩惱與幸福同在
前言
第一章 人生初體驗:這個世界熟悉又陌生
第一節 感覺:世界如何進入大腦
第二節 知覺:我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
第三節 觀察力:小觀察成就大思維
第四節 動作:充分鍛鍊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第五節 認生:這是天性,不是缺陷
第二章 思維的培養:好奇寶寶上線
第一節 認知思維:我會觀察,我會懂
第二節 語言思維:我會模仿,我會說
第三節 記憶力:我會儲存,我會用
第四節 心理理論:你的感覺,我都懂
第五節 學習:我學知識,我最棒
第六節 自我意識:這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