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港拓展教育服務。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為《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的第二版,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以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李子建 教授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院長、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院長,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李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生命與價值觀教育,以及學校改進等。李教授著作甚豐,曾編輯及出版專書二十餘本,並發表論文及篇章百餘份,亦為「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共同主編。
鄭保瑛 博士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於大學圖書館工作逾三十五載,先後擔任香港大學圖書館編目館員及首任視聽部主任、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副館長;2012 年起出任香港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由「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第一部《再做一次幼稚園生:香港幼兒教育今昔》開始,鄭館長一直參與叢書主編工作。
鄧穎瑜 女士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2018 年至今)。鄧女士曾從事項目及活動策劃、傳訊、出版、編輯、撰稿等工作二十餘年;加入香港教育博物館後,即參與「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主編工作,並統籌及策展以香港課外活動為主題的「課堂外的學生歲月」展覽,深獲學校及各界支持。
姚依彤 小姐
現為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先後獲翻譯學文學士與博物館研究碩士學位;近年專注教育歷史範疇,參與策展、藏品管理及編輯等工作。
高彥靜 小姐
現為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甲等榮譽);近年致力參與藝術教育及香港歷史文化研究工作。
香港教育博物館
成立於2009 年5 月,旨在收藏、保存、研究及展示有關香港教育歷史、文化及發展的文物,並通過合作項目、伙伴計劃、展覽和互動性的教育活動,推動社群參與發掘歷史文物,以及建立資源推廣終身學習。自2018 年開始,出版「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
章節試閱
一、香港開埠初期教育發展
九龍地區的教育和區內學校發展,與全港教育發展息息相關。1960年,當時的副華民政務司鄭棟材曾指出,1941年以前香港教育主要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分別為:中國人對教育及中國文化的重視、早期教會對教育的貢獻、英文教育在經濟上的價值,以及中國主要運動、政治及教育對香港的影響等。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教育發展主要以傳統學塾為主導。港府在開埠初期並沒有設立官方正式的教育制度,只是鼓勵教會和私人辦學,以及向合資格的中文學塾提供資助,其後於1855年將學塾收編為皇家書館,創官立學校先河。1873年,港府實施補助書館計劃(Grant-in-aid Scheme),向受補助學校提供資金,卻同時制定學校需要具備的條件。1879年,政府修訂補助書館計劃,不再干預校內宗教活動,讓更多教會學校加入計劃,並於1893年把補助班級擴展至中學。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十九世紀末,香港人口逐漸由香港島遷移至九龍半島。不少早年於港島區辦學的團體洞悉九龍彼岸教育發展的需要,開始在九龍拓展其教育事業。1887年,聖公會於九龍創辦土瓜灣聖公會學校(聖提摩太小學前身),成為九龍區第一所聖公會小學。此外,本地華人團體亦開始於九龍辦學。1897年,一座位於油麻地天后廟右側的書院建成,相信即為東華三院九龍第一義學前身;另一書院位於廟宇南端,由東華醫院總理何世光於1920年興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東華三院所有義學被迫停辦。戰後,東華各義學相繼復課。由於學校冠以廟宇名稱不合時宜,復課後便取消廟宇名稱,故此於1946年12月復課的天后廟義學,就易名為「東華三院九龍第一免費小學」。1953年,因校舍殘舊不堪計劃重建,但校舍本屬天后廟一部分,一旦拆卸重建勢必影響廟宇結構;最後獲政府批地,在旺角山東街水月宮旁近黑布街地段興建新校舍,並於1955年2月23日落成開幕,易名為「九龍第一小學」。新校舍有12間課室,設有上下午班及夜校,能收容約1,500名兒童,設備均符合當時政府要求,為當年九龍廣大失學兒童提供教育服務。1962年,東華三院董事局倡議在水月宮近山東街地段增建一座校舍,與九龍第一小學校舍相連;1967年(丁未年)落成,增加課室六間,定名為「九龍第一小學丁未樓」。1977年,東華三院為感謝姚中立主席慷慨捐助,學校正式易名為「東華三院姚達之紀念小學」;1992年,為配合發展,該校再遷至天水圍天瑞邨新型標準校舍內,繼續辦學。五年內,上、下午校均擴展至30班。1999年,下午校更遷往天水圍天華邨,以全日制形式續辦,並易名為「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鄭寶鴻指出,香港早年較具規模的學校,大多建於較高尚地段。十九世紀末,不少中層階級的歐洲及歐亞家庭鑑於九龍較多寬敞而相宜的房子,漸漸由港島搬到九龍居住,尖沙咀因而成為高尚住宅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前身九龍書院、喇沙書院前身聖若瑟書院分校(St. Joseph’s Branch School),以及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前身聖瑪利學校,均在尖沙咀建校;其後拔萃女書院亦從港島般咸道遷至佐敦道現址。學校以外,尖沙咀還有聖安德烈堂,反映九龍早期的發展是以宗教團體為主導,即先有教堂進行傳教工作,再設立學校和醫院。當時,學校既接收英籍及外籍學生,也吸納華人學生,相信是為了配合學校所屬宗教團體的傳教目的。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建於1894年,原址位於彌敦道136號。學校最初名為「九龍書院」(Kowloon College)。1896年,校舍遭颱風摧毀,何東先生(後晉封爵士)於1900年捐贈15,000元,資助港府於原址重建,原意為所有國籍兒童提供教育,但遭英商及官員反對,最後只取錄英籍兒童。學校於1902年4月19日正式開幕,並易名為「九龍英童學校」(Kowloon British School),最初只有60位小學生。1910年代,該校轉為中學,學生已逾300人,並於1923年再易名為「中央英童學校」(The Central British School)。1935年,學校遷往何文田現址,時任港督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為校舍奠基,於1936年9月正式開幕。校舍現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日治時期,學校被日軍佔用為醫院;重光後,再被英國皇家空軍徵用作空軍醫院。學校於1946年夏季復課,但當時只有79名學生。1947年,學校開始取錄所有國籍的學生,並於1948年易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ing George V School),以紀念學校主樓奠基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1979年,經過長期爭議後,校方決定加入英基學校協會,成為旗下學校。
據香港政府1911年的人口普查,約80%共3,100多名本地葡萄牙人住在九龍,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和玫瑰堂的源起皆與葡萄牙人有關,前者於1900年創辦,後者於1905年落成。該校是一所受資助學校(grant school),前身為1887年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創辦的修女和宿生住所「厄瑪烏」(Emmaus)。1900年,甘姆姆修女將其改為聖瑪利學校,初期學生以中國籍和葡國籍女童為主,招收兩班學生共30人。到了1921年,學生已增至220人,並在漆咸道加建校舍。
一、香港開埠初期教育發展
九龍地區的教育和區內學校發展,與全港教育發展息息相關。1960年,當時的副華民政務司鄭棟材曾指出,1941年以前香港教育主要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分別為:中國人對教育及中國文化的重視、早期教會對教育的貢獻、英文教育在經濟上的價值,以及中國主要運動、政治及教育對香港的影響等。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教育發展主要以傳統學塾為主導。港府在開埠初期並沒有設立官方正式的教育制度,只是鼓勵教會和私人辦學,以及向合資格的中文學塾提供資助,其後於1855年將學塾收編為皇家書館,創官立學校先河。1873年,港...
作者序
序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一版在各方支持下,於2021 年出版。編著團隊藉着與各校師長、資深校友和歷史專家、學者的訪談,回顧了九龍早年的發展及教育歷程,將九龍各區的變遷重現讀者眼前。第一版出版後廣受讀者歡迎,更榮獲香港閱讀城第19 屆「十本好讀」教師推薦好讀(中學組)第七位,現在已經售罄。
編著團隊深受鼓舞,因而着手編撰《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本書地域覆蓋更廣,包括黃大仙和觀塘等區,以及更多歷史悠久、位於九龍的學校及其校園軼事,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本書乃「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的第七部作品,惟根據出版社的建議,第一版的第三章「九龍區學校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薰陶」及「特別收錄:九龍漫步」部分將不再重版。
隨着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令該處成為高級住宅區;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多以維修漁船為業,亦有經營金舖、米店、雜貨等,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隨着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來此拓展教育服務,作育英才。各類學校,包括:教會學校、英童學校、官校和義學等,陸續在尖沙咀、九龍塘及何文田等地區建立。晚清年間內地廢除科舉,其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內地傳統知識分子來港從
事教育工作,大批內地民眾和學校亦遷移南來,香港教育因而呈現一派多元而欣欣向榮的景象。
時代更迭,人事遞嬗。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彌敦道、太子道、上海街、大埔道等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例如:喇沙利道、培正道、真光里、牧愛街等街道的命名,正蘊含和學校息息相關的故事;而牛津道、加多利山至窩打老道山、蒲崗村道學校村等區域,學校林立,更各有其歷史淵源。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重拾昔日上海街遠勝彌敦道的繁華熱鬧;體驗不同年代莘莘學子在各式各樣校舍上課的情景;讚許出身貧苦的孩子在義學的勤奮學習;感受外國人和本地華人穿梭於中西樓房和學校之間的苦心;欣賞身穿長衫的女生在老師教導和培育
下的滿懷自信…… 以文字和圖照,交織出當年光景,一切卻又宛如昨日。
2023 年秋,李子建教授再次帶領編著團隊走訪九龍多所於1960 年前成立的學校。從與校長、老師和資深校友的分享中,讀者可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更能一睹當時教育工作者的風華,並了解各校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校園文化,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由於篇幅所限,豐富的訪談內容難以盡載
書中。因此,團隊將訪談片段剪輯,並上載本書網站,為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讀者提供更多資訊,歡迎瀏覽。此外,本書同時收錄第一版及第二版兩批訪談內容,訪問主要集中於2020 年及2023 年,各受訪嘉賓頭銜均以訪問日期為準,不另作標注。
藉此機會,團隊謹向各位受訪的歷史專家、學者、資深教育工作者、校友和支持機構,致以深切謝忱。全賴他們鼎力襄助,本書方可面世。本書編著團隊肩負蒐集及整理有關資料的責任,如有疏漏之處,敬祈讀者指正。
本書編委會希望讀者細味之時,不僅能從中回顧往昔,更可了解教育和社會的互動關係,藉以思考教育的意義。百多年來,香港無數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以及歷代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崗位上各自發揮力量,為香港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付出不少努力,貢獻良多。在此,我們謹向他們敬致由衷謝意!
序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一版在各方支持下,於2021 年出版。編著團隊藉着與各校師長、資深校友和歷史專家、學者的訪談,回顧了九龍早年的發展及教育歷程,將九龍各區的變遷重現讀者眼前。第一版出版後廣受讀者歡迎,更榮獲香港閱讀城第19 屆「十本好讀」教師推薦好讀(中學組)第七位,現在已經售罄。
編著團隊深受鼓舞,因而着手編撰《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本書地域覆蓋更廣,包括黃大仙和觀塘等區,以及更多歷史悠久、位於九龍的學校及其校園軼事,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本書乃「香港教育...
目錄
序 /2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6
一、香港初期教育發展 /7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7
三、二十世紀初香港教育政策 /17
四、1920 至40 年代的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18
五、戰後發展 /38
六、九龍學校巡禮-部分於1951 年前成立之九龍區學校 /49
七、歷史專家訪問錄影 /53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54
一、九龍概況 /55
二、尖沙咀、油麻地、旺角 /56
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九龍華仁書院
麗澤中學
三、九龍城 /93
九龍真光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香港培正中學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民生書院
喇沙書院
創知中學
四、紅磡 /134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五、深水埗 /140
英華書院
聖公會聖多馬小學
香島中學
六、黃大仙 /160
德望學校
七、 觀塘 /169
慕光英文書院
結語 /177
參考書目 /179
鳴謝 /191
序 /2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6
一、香港初期教育發展 /7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7
三、二十世紀初香港教育政策 /17
四、1920 至40 年代的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18
五、戰後發展 /38
六、九龍學校巡禮-部分於1951 年前成立之九龍區學校 /49
七、歷史專家訪問錄影 /53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54
一、九龍概況 /55
二、尖沙咀、油麻地、旺角 /56
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九龍華仁書院
麗澤中學
三、九龍城 /93
九龍真光中學
香港培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