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德國著名哲學家及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多部著作中對教育的論述,對教育工作者具劃時代的啟發。本書指出大學教育的常見弊病,針對問題提出教育改革的方向,並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及其與語言、文化、科學等範疇的關係,強調哲學思考對教學雙方的重要性,當中的議題至今仍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精神病學家、教育家。有《存在哲學》、《時代的精神狀況》、《尼采》等著作。
章節試閱
17 教育與傳承
一、作為研究領域和存在要求的歷史
歷史。——倘若歷史研究中存在着這樣一種趨勢,即為了將歷史意識作為純粹的知識而自外於生存的歷史性意識,這將帶來兩重危險:一是真正的歷史性從我身上消失,直至成為無盡的歷史知識的殘餘表象;二是我意圖擺脫歷史性而達到一般的人類真實——一種在歷史客觀性中被奉為權威的事物。
只要歷史研究服務於歷史意識,那麼即使在對真理的極致追求中堅持研究的批判性,這種研究也能憑藉歷史意識滲入曾經的生存(Existenz)。研究的原初意義在於看到每一個歷史形象的存在(Sein)與上帝的直接關聯。在歷史認知和觀察中,生存就會像從魔法禮帽(Tarnkappe)中跑出來一樣,顯現在觀看行為與觀看物中。對藴含着生存的幽暗過往的渴慕,對深不可測的事物的敬畏,對故土的根之依戀……一切過往曾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如今也仍屬我們的世界。追根溯源,以智慧充實靈魂,以這樣的準備來理解和汲取我們的歷史性。將歷史意識僅僅當作客觀事實,便是混淆了歷史的可研究性與歷史對我們的真正要求。這種混淆使得可被歷史地感知的事物碎裂為無數瓦礫,而隨着事件的發生,不可預知性只會越來越多,對它們的認知和收集也將失去意義。
只要歷史知識服務於歷史意識,過去就能保留在一種無法對象化的基礎的客觀性之中,唯有在這種客觀性中,當下才能走向其歷史性的起源。因而,並不存在一種總能為我們把握的真理效果,有的只是無盡的運動,在其中,每個當下都必須重新成為其自身。自我存在的匱乏所導致的相對性意識會人為地提升過去的價值,這是混淆了真正的偉大與看似持久的效果。浪漫主義試圖彌補失去了存在的此在。而後,來源於真正的歷史性的、對一切客觀事物的相對化,被暴力地扭轉到了它的反面:歷史地認知到的事物被客觀化、固化為一種具有權威的效果。
然而,假如我對歷史性有所意識,我就能與陌生的歷史性交流,但我無法將我之為我的東西轉移到他人身上,也不能指望將他人的根基據為己有。歷史性生存的真理從不是適用於一切事物的獨一真理,它是一種召喚。超越於真理現象範圍的對真理的絕對化,以及將一般性真理視為歷史事實的根基,是對歷史性生存的揚棄。它以客觀效果取代了隱祕的歷史性根基,似乎客觀效果早已建立在歷史之中;因為沒有一種知識能使邏輯的普遍性與生存的歷史性同一。
只要歷史知識服務於歷史意識,它就與歷史汲取息息相關。將對偉大歷史世界的觀察視為已然實現的生活,是混淆的開始。如此一來,人們似乎無須當下的交流也能免於孤獨。自身虛無的深淵使人戰慄,於是人們委身於客觀的形象,陶醉於偉人和他們的作品;偉大曾經存在過,這就足夠了。讚歎的願望在一切當下性面前破碎,當下的奇跡與醜陋一併暴露在日光之下,使那些並不生存於其中也無法使之改進的人們顯得不那麼協調。因此,我儘可能地抓住浮現於我眼前的歷史世界,它是無盡的寧靜的源泉。但這個世界始終與我隔膜,它沒有進入我的現實生活。儘管我以現實的眼光接近歷史世界,但歷史始終因其遙遠而具有無可比擬的美好。我不只是作為自己,更是作為歷史的靈魂而存在,這使我滿足。當下終將成為歷史,在遙遠的距離中——就像我們在當下觀望過去——我也可能成為人們讚歎的對象。我就這樣生活在陌生人之中,保持着孤獨,被偉大的形象所吸引。(Ph 636 f.)
歷史之鏡使我們意識到當下的狹窄,它是我們衡量事物的標準。沒有歷史,我們將失去精神的空氣;掩蓋歷史,將使我們遭受歷史出其不意的襲擊。歷史上專事愚弄的幽魂始終牽引着我們。(KS 33)
在當今這個技術時代裏,一切人類此在的關係急劇變化着。人們尚未遺忘傳統,但傳統正面臨着如何被證實的問題。(AuP 249)
二、歷史汲取的要素
歷史汲取。——一種對陶冶的敵意已經形成,這種敵意將精神活動的內涵貶低為一種技術能力,貶低為對最低限度的赤裸的此在的表達。這種態度與這個星球上的個人生活的技術化過程相關,這一過程使得一切民族中的個人生活逐漸脫離歷史傳統,以便將整個此在建立在全新的基礎上:除了在西方造就的新世界中能找到技術上的理論依據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都無法繼續存在。儘管這種事物起源於「西方」,但其意義和效果卻是普遍的。人的此在從根本上被撼動了。這是西方所經歷過的最深刻的震動。但是,由於它是西方特有的精神發展的結果,它終究是它所屬的世界的連續性中的一部分。但對於其他文明而言,它卻像是一種外來的災難。任何事物似乎都無法再以舊日的形式繼續存在了。印度和東亞的偉大文明民族與我們面臨着同一個根本問題。在技術文明的世界裏,這些民族不得不轉變社會條件,否則就會走向沒落。一種對陶冶的敵意正在粉碎迄今存在着的一切,並且狂妄地認為世界此刻正在完全重新開始;在這重組的過程中,精神實體唯有通過一種歷史回憶的方式才能被保存。這種回憶並不是關於過去的純粹知識,它也是當下生活的力量。若非如此,人們可能又會回到荒蠻時代。我們時代危機的劇烈在永恆的實體面前已黯然失色,而回憶是這個實體的存在的一部分,正如它是一切時代所共有的不朽要素。
因此,對於過去的敵視,正是對歷史性的新內涵即將誕生前的陣痛之一。假如歷史主義已成為一種不真實的陶冶的替代品,成為一種虛假的歷史性,那麼這種敵對便又會轉向歷史主義。如果回憶僅僅是關於過去的知識,那麼它便不過是無數考古材料的堆積。如果回憶僅僅是富於理解力的觀照,那麼它也不過是冷淡地描繪了過往的圖景。唯有當回憶採取了汲取的形式,才能在對歷史的敬畏中創
造當下自我存在的現實性;而後,這種回憶才會成為衡量他情感與活動的標準,並最終成為他對永恆存在的參與。回憶方式的問題,也是陶冶如今是否仍然可能的關鍵所在。
廣泛滲透的習俗有助於我們了解過去。現代世界對這類習俗的關心程度表明了一種深藏的本能,即使在文化的普遍毀滅中,這種本能也仍然拒絕接受歷史連續性完全中斷的可能性。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着過去的作品,人們意識到他們正在保護某種不可替代的事物,即使它們此刻向未得到理解。如今,不同黨派、不同世界觀,以及不同國家在這件事上持一致的態度,這種謹慎的忠誠從未像今天這樣普遍而明確地視為理所當然。歷史遺跡在一切紀念地得到保護和照看。凡屬古代的偉大遺物,都像木乃伊那樣留存着,成為人們觀瞻的對象。那些曾在世界上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曾有過一段共和國獨立的輝煌歷史的地方,如今迎來了絡繹不絕的外國遊客。整個歐洲彷彿已成為西方人的歷史博物館。在這種歷史紀念的風尚中,在種種為銘記國家、城市、大學、劇院的成立和為著名人物的誕生、逝世而設定的節日中,回憶儘管尚未獲得充實的內涵,但仍然象徵着人們力圖保存過去的願望。
只有在個別人那裏,有意識的回憶才會轉變為一種富於理解力的觀照。這種情形就像是一個人放棄了當下而返回過去的生活。那已終結的事物仍然作為教養的要素而長久地留存着。幾千年的歷史圖景,如同一個供人進行神聖沉思的空間。在19 世紀,這種關於過去的觀念的廣泛性與客觀性是前所未有的:當看到前人的至高偉業時,觀照的熱情會使人們從悲苦的當下中解脫出來。由此,形成了這
樣一個教養世界:它僅僅存在於關於過去的書本和考據的傳統中。最初的觀照者的後繼者們所傳承的是他們的偉大先驅曾目睹的景象的褪色的描繪。而後繼者的後繼者們將它當作先驅者們最初見識的事物而保存,並仍然着迷於它在理解或至少是在言辭和教學中所呈現出來的豐富性。
但是,考古的經驗以及生動的理解,唯有作為當下可能的現實化的模範才擁有它們的權利。不應將歷史作為單純的關於某種事物的知識來汲取;歷史也並非本不應衰亡故而必須加以恢復的黃金時代。若沒有人的存在的重生,就不可能有歷史的汲取。由於這種重生,歷史發生了轉
變,因為我進入了一個精神的領地,在這個領地中我憑藉自身的源泉而成為我自己。通過對歷史的汲取而形成的教養,並不意圖將當下作為某種毫無價值的東西而予以摧毀,從而輕易地逃避它;而是使我在對以往曾經達到的高度的觀望中,找到自己的道路,走向當下所能追求的最高峯。
作為一種新的財富而獲得的事物,也將為當下帶來全新的面貌。純粹的理解力的陶冶僅具有不真誠的歷史性,那不過是一種意圖重複過去的意志而已。真誠的歷史性意在探尋滋養每個當下的生命的源泉。因此,真正的歷史汲取是在沒有目標和計劃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我們無法預測回憶的現實化力量。伴隨着歷史連續性的斷裂所帶來的危險,現時代的狀況要求我們自覺地抓住回憶的可能性。倘若對這種斷裂聽之任之,人就會使自身消亡。當成長中的一代人進入大眾的此在秩序的機械世界時,他們會發現作為回憶手段的書籍、雕塑、繪畫、建築、紀念碑、其他作品,以及古代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所有這一切都能使他們意識到關於自身起源的事實,並且前所未有地豐富且容易取得。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生存能在其歷史性中創造出什麼呢?
作為純粹的認知與理解力的陶冶,可能浪漫地希望重建無法挽回之物,同時卻忘記了,每一種歷史情境都只有它自身的現實化可能。與此相對的,是一種淡薄的生活態度的誠實。在歷史沉思的領域中,這種生活態度需要的只是對其自身而言絕對必要,因此對其行支有約束力的事物。真正的陶冶寧願在最低限度的歷史汲取中成為原初的自己,也不願在一個宏大的世界中,在混淆中迷失。正是由於這一動力,真實之物與存在之原初性的意義才得以面向歷史而成熟。在這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不只是豐富多什麽是教育樣的價值,而首先是那個人們站在其上向一切時代發聲的高峯。在今天,淡薄者與偉大者是一致的。浪漫的熱情在與當今的此在之現實發生衝突時所必然遭逢的幻滅,正在轉變為關於真實事物的、祛魅了的目光,而這種真實的事物在過去也同樣豐富。(GSZ 118-121)
17 教育與傳承
一、作為研究領域和存在要求的歷史
歷史。——倘若歷史研究中存在着這樣一種趨勢,即為了將歷史意識作為純粹的知識而自外於生存的歷史性意識,這將帶來兩重危險:一是真正的歷史性從我身上消失,直至成為無盡的歷史知識的殘餘表象;二是我意圖擺脫歷史性而達到一般的人類真實——一種在歷史客觀性中被奉為權威的事物。
只要歷史研究服務於歷史意識,那麼即使在對真理的極致追求中堅持研究的批判性,這種研究也能憑藉歷史意識滲入曾經的生存(Existenz)。研究的原初意義在於看到每一個歷史形象的存在(Sein)與上帝的直接關...
目錄
1 教育作為必不可少的基本關係
2 教育的基本類型
3 直接傳達與間接傳達
4 可在有限範圍內計劃的教育
5 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張力之中的教育
6 依存於整體的教育
7 教育的意義與任務
8 教育的可能性與界限
9 教育的必要性
10 作為教育之源泉的真正權威
11 教育與語言
12 教育與文化
13 作為過程的陶冶
14 科學性的陶冶
15 大眾的陶冶
16 對教養的批判
17 教育與傳承
18 大學的觀念
19 大學的任務
1 教育作為必不可少的基本關係
2 教育的基本類型
3 直接傳達與間接傳達
4 可在有限範圍內計劃的教育
5 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張力之中的教育
6 依存於整體的教育
7 教育的意義與任務
8 教育的可能性與界限
9 教育的必要性
10 作為教育之源泉的真正權威
11 教育與語言
12 教育與文化
13 作為過程的陶冶
14 科學性的陶冶
15 大眾的陶冶
16 對教養的批判
17 教育與傳承
18 大學的觀念
19 大學的任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