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變老,一切都好!
百歲人生才剛走過一半的「壯世代」,
長壽經濟專家為你更新思維,預見你沒看到的未來──
★全球暢銷書《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個人全新力作
★跨世代共同必解課題
★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CNN、PBS、BBC、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
星期日泰晤士報、國家地理、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
你預期自己將活到幾歲?面對老年,你的想像是……?
現在的財務、健康、生活規畫,足以支應你到那時候嗎?
預期活到七十歲,跟預期活到九十歲的人,行事作為大不相同。你期盼健康、財富、生活目標、人際關係,在往後幾十年的生活是平安順利,還是痛苦潦倒?現代人類的壽命延長,多出比以往還要多的餘生時間,舊制度的生涯規畫,現在必須打破、重塑,才能面對挑戰。
把握人生變長的機會,各世代都可以抓緊長壽人生的紅利──
面對年輕人預期可活到很老的新時代,長壽經濟專家安德魯.史考特重建人生變長的新思維,告訴我們長壽人生的幸福解方:
☑健康:好好變老,一切都好
健康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礎,到老都還很健康,老年生活就能享有更多選擇。因此我們應該加強預防重於治療的醫療保健體系,維持終生健康。
☑職涯:保持終身的活力
你可以選擇努力工作提前退休或先玩樂再延後退休、為轉換跑道多學習、有更長時間發展不同專業……當到老都還很健康的時候,更容易自我更新,人生道路更多元。
☑財務:找出財富管理新模式
可以活多久?需要多少錢?投報率是多少?種種不確定是長壽財務的一大挑戰,儲蓄、投資、保險、退休金,各種混搭組合,幫你支應更長的人生。
☑目標:擅用多出來的歲月
生命延長給我們累積智慧與知識的機會,有更多時間做想做的事,你可以從年輕時就多投資未來,建構想要的人生。
☑社會:撕下世代標籤
出生率降低,壽命變長,跨世代互動的必要性更勝以往。我們必須破除年齡歧視,並對各世代都公平及包容。
☑經濟:把握新機會
銀髪經濟是新商機,企業除了銀髮族的「需要」,更該著重銀髮族的「想要」。此外,政府政策也要針對改善老年提出激勵措施,使其獲利。
更長的人生產生新挑戰,也創造新機會,使我們的生活價值、目標、快樂可以持續更久。現在就開始準備未來,帶來的好處將終生受益。
◎本書特色
1.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長期研究長壽課題的精華集結
長期研究長青課題的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史考特,從醫療、哲學、心理、文化、經濟、政策……全方位解析在平均壽命增加的現代,從個人、企業乃至政府能做好哪些準備,迎向全球高齡化的趨勢。
2. 面對生育率降低、平均壽命延長的世界,走出新格局
過去習慣的就學、工作、退休人生三階段現在已不適用。我們因為擁有可預期更長的生命、更多的時間、更健康的生活,而更有彈性安排每個年齡階段做要做的事、完成想要的目標。
3. 不同年齡層對長青議題也有不同斬獲
長青議題不光是老年才要考慮的事,而是現在就需要採取步驟,從年輕時就重視健康、開始投資未來,才能最大限度好好變老,享受生命。
4. 對高齡社會提出反思與期許,減少世代隔閡
壽命延長,勢必會影響到年輕一代的就業、資產、退休金、稅賦、政策走向等等,史考特教授提醒我們現階段面對長青課題時的困境,並探討對各年齡層的刻板印象,以顧及跨世代公平,善用世代多元潛力。
作者簡介: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諮詢學者。過去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亦是多間企業和各國政府委員會成員與諮詢專家。他是長壽人生論壇創辦者之一,目前也是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英國內閣榮譽委員會的成員。
他的研究重點是長壽和高齡化社會,研究成果廣泛發表在經濟學和健康領域的期刊上,他的研究和觀點曾在CNN、PBS、BBC、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國家地理、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上專題報導。他與林達.葛瑞騰合著暢銷全球的著作《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授權15國語言,另合著《長壽新人生》(The New Long Life)。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從事翻譯多年,已出版譯作七十餘種,主要有《與成功有約》《樂在溝通》《季辛吉理想主義者》《逆齡社會》《最嗆的貿易史》《人類的旅程》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
楊淑惠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
嫺人 「嫺人的好日子」版主
陳亮恭醫師|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各界讚譽
感謝安德魯.史考特在這本書裡探索長壽帶來的工作、生活與心理層面各種改變,有助於大家及早思索可能應對方式,打造自主、有尊嚴且全方位的幸福解方,畢竟能夠享受生命賜予的餘裕,活得更久才有意義。──楊淑惠,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
身為五十歲前遇到中年職場危機的我,對本書很有共鳴,也得到了激勵,……因為長壽化,就算中年跌倒也不代表game over,我們都還有足夠長的時間做其他嘗試!──嫺人,「嫺人的好日子」版主
對人類壽命延長帶來的社會經濟後果進行了令人深思的探討……一本重要而及時的書。──金融時報
是一份指導長壽革命的宣言,每個醫生和政治家都應該讀一讀,每一頁都有啟發。──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紐約時報暢銷書《可不可以不變老?》(Lifespan)作者
探討範圍廣又個人化,本書將人口高齡化明確地列入將改變我們未來生活方式的重大趨勢之一。──約瑟夫.柯佛林(Joseph Coughlin),《銀光經濟》(The Longevity Economy)作者
從各個方面來看,長壽都是我們一生的機會。這本書精彩而扣人心弦地討論「長青課題」,為個人、經濟和社會的益處提供鑰匙,解鎖這個機會。──安迪.霍爾丹(Andy Haldane),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執行長、前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籍,探討了人類有史以來遇到的最重要的現象之一,那就是延長壽命並過上更健康的生活。──約翰.貝爾(John Bell),牛津大學醫學院皇家教授
本書鼓舞人心、啟發想法、令人振奮,使我們對老化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並提出一個藍圖,指引我們如何在今天、明天和未來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是企業領袖和政治家的警鐘,也是任何希望過上美好人生的人的必讀之作。──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孤獨世紀》(The Lonely Century)作者
隨著醫學科學和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可預期能活到老。我們如何確保老去的過程中能夠健康變老,也就是說,我們如何保持「長青」?這是安德魯.史考特在這本新書中的核心問題,他強力主張老化對人類來說是一個與氣候變遷或人工智慧同等重要的挑戰。史考特對我們究竟如何做到這點提出了一些明智的建議。──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貨幣掘起》(The Ascent of Money)作者
偶爾會出現一本書,它重置了我們的思維──這本書確實做到了!這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會激勵你重新思考你自己以及我們共同的未來。──琳達.岳(Linda Yueh),牛津大學經濟研究員
高齡化社會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嚴重的未來經濟威脅,但如果長壽能夠成為經濟成長的源泉呢?在這本引人注目的書中,史考特概述了為何改變老化方式如此重要,要怎麼做才會成功,以及個人和國家潛在效益有多大。──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大威脅》(MegaThreats)作者
安德魯.史考特寫了一本關心世界的每個人都必讀的書。有些議題我們都應該成為倡議者,長壽議題的迫切性就像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一樣重要,如果沒有像史考特這樣能力出眾的人來寫作,我們就不會更明智看這件事。請閱讀並討論這個問題。──吉姆.梅隆(Jim Mellon),Burnbrae Holdings董事長
名人推薦:◎推薦人
楊淑惠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
嫺人 「嫺人的好日子」版主
陳亮恭醫師|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各界讚譽
感謝安德魯.史考特在這本書裡探索長壽帶來的工作、生活與心理層面各種改變,有助於大家及早思索可能應對方式,打造自主、有尊嚴且全方位的幸福解方,畢竟能夠享受生命賜予的餘裕,活得更久才有意義。──楊淑惠,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
身為五十歲前遇到中年職場危機的我,對本書很有共鳴,也得到了激勵,……因為長壽化,就算中年跌倒也不代表game over,我們都還有足夠長的時間做其...
章節試閱
第五章 把握經濟紅利
六十五歲退休很可笑,我六十五歲時還長青春痘。
──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美國名演員,百歲過世前數週還在工作)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七十四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1,400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六分之一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二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一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二是走丹佛先生的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若這兩個選項都不想選,你仍可遵循《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一則漫畫的建議,結合二條路:「延後退休和早點離開人世,就勉強過得去。」
這兩條路如何選擇,看個人情況而定。你需要多少錢?你的工作對體力要求多大?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健康狀況能支撐工作更久嗎?雇主是否支持你繼續工作?
從以上列舉問題可看出,每個人的結局不會相同。但有一點可確定:這二選一的狀況無法逃避,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依我看來,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工作更久,少數人或許夠幸運,可以靠公司豐厚的退休金退休,絕大多數人則是活得越久,就需要工作越久。
理查.丹佛就是這樣,七十四歲還在露營地工作。世界各國政府提高可領取政府年金的年齡,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你現在二十幾歲,是在丹麥讀這一段,我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你到理查.丹佛的年齡還無法領取政府的年金。
當我說明,活得更久就需要工作更久的邏輯推論,經常得到許多抗拒的回應。不過我遭到的抗拒,絲毫無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的遭遇相比。當時他出於平均壽命延長,決定把法國的退休年齡從六十二歲提高到六十四歲,結果有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巴黎也發生暴動。後面會談到,就算從長壽角度看,也有正當理由抗議單純為此就提高退休年齡。只是這麼做根本不夠應對長壽的挑戰。然而我們很難不去理會,由於第一次長壽革命,工作生涯需要延長的結論。
為明白其緣由,且看一些數字。假定你每年可增加儲蓄1%,共三十年,也就是每年不只存下收入的10%,而是11%,而另一個多出相同金額的方式是延後六個月退休,你最想選哪一個?是減少未來三十年的花費,還是多工作半年?我問別人會怎麼選時,大多數人的答覆都是不情願地選多工作半年,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閒錢可以增加儲蓄。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還有一個理由。每月須存多少錢以支應退休所需,取決於你何時開始儲蓄。如果你(或政府的年金)過去二十年沒有多存那百分之一,那未來十年就要多存三倍才能補足;反之,退休時多工作半年的收入不會變,於是如果太晚才開始儲蓄,隨時間過去,延長工作的選擇就越有吸引力。所以為壽命延長安排財務,延後退休就成為最可能的選項。
我們好像再次回到長壽變成問題的慘澹世界。退休和政府養老年金是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此後不必再工作到死,失能無法工作時也不必靠家人。如今的恐懼卻是這一切將化為烏有,要是工作生涯延長再延長,叫人怎能不擔心無盡的勞累與枯燥乏味?
應該會有較好的對策吧?就像醫療保健體系,面對壽命延長,試圖延續現行政策與作法非長久之計。就像多聘用醫師護理師,解決不了高齡化社會的醫療保健問題一樣,只是延長工作年數、延後退休,也解決不了長壽的經濟挑戰。醫療保健體系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健康,而長壽的經濟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賺錢能力。單靠提高退休年齡的作用有限,我們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因此本章要轉而討論達成長壽紅利的第三層面。第一次長壽革命完成第一層面:生命延長;前一章重點在第二層面:如何使延長的生命更健康。本章的重點是經濟層面: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施展生產力當然遠超出有償的工作。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志願及照顧工作(照顧孫子女和配偶)的老人不成比例地多。很多人受惠於這關鍵資源,無償並不表示老人沒有生產力或價值。工作除提供薪水,也有許多其他作用,最理想的工作可以提供認同、目的、挑戰、愉快、群體感,甚至有證據顯示,從工作中找到參與及歸屬,有助於延長健康的生命期,達到長青結果。
不過現在大家注意的是,有償工作較狹隘的生產力概念。生命延長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但爭議性最高也最急切的,是決定有多少時間要用於有償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使生產力維持更久的政策,替更長的人生做好財務準備,而完成前一章談到的健康革命是關鍵要素,無法維持健康,就不能工作更久。另外也需要投資成年人的教育,針對年長者的需要重新設計工作,解決年齡歧視,改造退休。這些對如何考慮及計畫個人事業,將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另一大挑戰是努力解決健康與平均壽命的差異,人人的健康及壽命改進不會一致,繼續工作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處理這種異質性的政策。
所以馬克宏總統認知到,活得更久需要工作更久是對的。但要這麼做必須配合許多政策創新,提高退休年齡並非首先要推動的政策手段。例如,如果在退休年齡時你並未就業,很可能退休後不易找到工作,所以退休前的就業問題,就是比提高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政策。
維持較久生產力的好處不只跟著個人,也會擴散到整體的經濟。高齡化社會論強調「老年依賴率」上升,據以警告經濟成長會下降。但人生若更健康,生產力維持更久,長青課題反而會促進GDP成長,這種集體資源增加便構成長壽經濟紅利。
我們長久以來都認可,投資年輕人的教育及健康有利經濟成長,我們希望年輕人長大後具經濟生產力,因為那對他們與對社會整體都有好處。但我們也要承認,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年長者,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未來表現最優異的經濟體,將是解開長壽經濟紅利者。過去十年裡世上最富有國就業成長的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工作者。美國社會企業家馬克.佛利曼(Marc Freedman)說:「老年人是世上唯一增加中的自然資源。」維持終生的生產力,找出善用這方面潛能的方法,是明日生活水準的鎖鑰。
享受更多閒暇時間
平均壽命延長不必然導致退休年齡延後,還有一個原因,畢竟二十世紀大半時期,平均壽命都在增加,退休年齡卻降低。為追究原因,需要講一下經濟學。我們認為活得越久就要工作越久,因為需要更多的錢,養更長的老年,多工作幾年是方式之一。還有另一種方式:提升每一工作年的生產力,就可少工作幾年。生產力增長可提供生命延長所需的額外資源,就不必工作更久。
生產力提高可賺更多錢,有錢就想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休閒是我們十分重視的事物之一,於是當二十世紀的所得增加,我們迎來週末,每週工時減少,假期變長。同時退休年齡定為六十五歲,使後半生有更多休閒時間。
所以針對退休年齡加以討論,會得出兩種成對比的結果:一是活得更久要工作更久;一是增強生產力,賺更多錢,就不必工作那麼久。今後退休年齡會怎麼走,取決於這二方面的平衡。平均壽命若再繼續延長,所得成長卻依舊令人失望,退休年齡會更提高。反之,平均壽命若成長停滯,所得成長增加,就無需提高退休年齡。
由此可推論出一種有趣的可能性。長青課題越成功,健康及生產力就能維持越久,延長工作期也越可行。我們還會有其他選擇,假設平均壽命相同,試想兩種情境。一是朝史楚布魯格情境發展,健康和生產力都往下走;一是朝道林格雷情境發展,可保持健康更佳和生產力更高更多年。道林格雷情境可維持較高的生產力較久,因此工作年數可減少,卻仍賺到同樣的終生所得,這樣就能比史楚布魯格情境提早退休。我們的金句是:提高生產力,就有錢享受更多年的閒暇。
不過道林格雷情境還有一個選擇,你可以不只在晚年享受更多的閒情逸致,也可以晚退休,縮短退休後的時間。與其等待晚年有很長的閒暇,不如提早先享受一些,把閒暇分散在整個人生。那可能的形式包括每週上班四天,照顧家庭,每年度假日增加,或彈性兼職,特別是在下半生。
這樣改為退休前多一點閒暇,顯然是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再把退休看成硬性踩煞車,而是逐漸變成陸續的轉變,由全職轉向兼職,最後到無職。退休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過程:使工作變得對年齡越來越友善的滑行道。如此鬆綁有助於延長工作生涯及生產力平均壽命,同時支持健康平均壽命。
但休閒時機的改變,在長青世界可能再更進一步。諾貝爾獎得主、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青春浪費在年輕人身上。」借用相同說法,道林格雷思想實驗,也提出閒暇可能浪費在老人身上。要是知道未來五、六十年要不停地工作,那十八或二十一歲就開始工作明智嗎?較好的人生管理,或許是在踏上工作與責任的跑步機前,先抽出時間去旅行或追求熱愛的事物,或是在四、五十歲時暫停工作,並計畫好延後退休做為代價。中年休息可像第一章說的,用於避開中年變得較不快樂。或用於為較長的事業生涯下一階段更新技能,可以學習新東西,或避免自己跟不上科技進步。除自願暫停工作,若失業或環境改變,你的事業之路也可能非自願地中斷。總之就是會在不同階段間插入多次暫停。
這是長青課題真正的收穫。不是承諾無止境地辛勞,為事業精疲力盡,而是受益於壽命延長的好處,提供更多選擇。長青社會將改變工作與休閒的平衡。二十世紀因平均壽命增加,因而退休後有更多閒暇時間;如今隨退休年齡提高,二十一世紀的趨勢是退休前有更多閒暇。
對個人職涯的意義是什麼?
正如政府只注重改變退休年齡是不對的,若你認為長壽對事業最重要的意義,是工作生涯會更長也不對。有極為深遠的變化正在發生。一旦退休延後,你必須提早很久就改變行為。
整體來說,要受惠於長壽紅利,必須做的全面改變是重新設計個人事業。二十世紀時我們把人生分成標準三階段:就學、工作、退休,像三幅連環畫。這三階段的人生架構,形成社會老化論的基礎。老化加上年齡結構改變,導致工作人口減少,領退休年金者增加,經濟前景慘淡。
長青課題需要擺脫這種三階段結構。可惜各國政府至今仍傾向於改變三階段人生的參數:提高退休年齡,減少老人年金,加稅以支付這些開支。這對維持健康及生產力更久的長青議題毫無幫助。那應當怎麼做,對個人又有何意義?
為確保事業延長,生產力發揮更久,你需要深呼吸,然後思考以下幾點:
一、混搭人生:職涯延長將變成多階段。為維持健康、技能、關係、目標更久,你必須改變和轉型,在不同階段要注意不同結果。
也許你是二十來歲,已經工作幾年,但想找時間去旅行。你還不確定自己的未來,也想花時間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及最有價值的技能。也許你是三十幾歲,希望結婚生子,或發現入錯行想轉換事業跑道。到四十多歲,你心想已工作二十年,可是還有三十年要做,你寧可重新接受不同的訓練。
到五十多歲時,你可能需要有時間照顧父母;六十多歲時經濟情況還不允許退休,但你已準備改變生活型態。也許你能活到七、八十歲,仍然想要工作,但需要壓力較小的職務。
形成這種多階段職業的,是把閒暇轉移到退休前的長青安排。壽命延長給我們更多時間,那些時日可分散到整個人生。隨時光流逝,我們也不得不做更多轉型和變動。這兩方面會促成多階段的人生。
二、有備無患:為準備接受多階段人生帶來的自願與非自願改變,你需要考慮個人財務、專業與個人人脈、個人認同。重點在於要使自己日後有選擇餘地,所以必須刻意投資以建立選項。財務安排不只是為退休,也是為度過可能不工作或收入減少的日子。人脈關係非常重要,因為你需要能夠隨情況改變,去發現新管道與職業選擇。要是人脈網絡太集中於當前的職業,無助於你轉行。太過認同當前的工作,同樣會使你日後轉換其他工作倍加困難。當人生變長,你的品味與價值觀會改變,所以你需要給自己適應這些變化的空間。
三、重回學校:好好變老的長青要務,代表一輩子都重視健康和教育。你很可能會活得更久,若要享受這多出來的時間,你必須跟上未來的腳步。開展第一階段的事業後,尤其不能放棄教育,或陸續吸收新知,或以一段時間接受再訓練,人必須活到老學到老。當公司及學校嗅到進修市場不斷擴大的商機,各種短期課程與長期學位學程蜂湧而出。不論在課堂裡或線上,你要持續檢視接下來該學什麼。
四、多元發展:由於工作時日加長,才剛起步的人打下好基礎就很重要。你要發掘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而且不只思考目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要考量這職務能讓你學到什麼,可用於未來轉職。
反過來說,在某個專門職位或行業待得越久,個人技能對那種職務就越有用,怕的是在其他地方用處不大。如今工作生涯延長,這種風險就大很多。
你需要做一番自我檢核,回答幾個基本問題,如:你現在做的產業正在走下坡嗎?你目前的工作是否不受年齡限制,未來幾十年可穩當地做下去?你是否感覺自己再做下去,會覺得了無新意、很厭煩?你是否具備可帶到其他職務或行業的技能?你能想像自己說服別種產業的可能雇主嗎?職涯拉長,雖然會增加無法繼續做目前工作的風險,但也給你更多時間,投資與轉換到新工作。
五、跨越高峰:三階段的人生十分重視事業發展及成就,一般的觀念是「唯有往上爬」。當工作期拉長,並分成多階段,這種想法就不合時宜。工作動機會隨不同年齡而改變,想從工作中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或許隨年齡增長,你希望要求壓力少一點、責任不會太重、彈性較大的工作。薪水可能也隨之較少。但這反映不同形式的事業進展。從財務角度看,需要繼續工作是為賺更多錢,但重點在一生的總所得,而非收入每年都要持續增加。
第五章 把握經濟紅利
六十五歲退休很可笑,我六十五歲時還長青春痘。
──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美國名演員,百歲過世前數週還在工作)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七十四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1,400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六分之一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
推薦序
三十歲就可以開始思考的,人生百歲的願景
嫺人|「嫺人的好日子」版主
當我四十九歲離開職場的時候,只想迅速從那不愉快的場景中了結,甚至連退休金是否足夠,都沒有認真試算過。直到退休後,無意間在超市聽到兩位貌似六十多歲的先生的對話,才猛然一驚。他們在討論著,各自都有超過一百歲的親友,他們的語氣與其說是羨慕,不如說是隱隱的不安。
我的父母和公婆四人,最短的壽命是八十五歲,而其他三人都超過九十歲,倘若我也活到九十歲,那樣我四十九歲退離職場時,還有四十年的路要走。
退休後聽聞長命百歲的案例,我震驚,除了改變理財的方式,以便能產出穩健的被動收入,也探索退而不休、產出主動收入的可能性,除了經營部落格之外,也嘗試英日語導遊、領隊的工作,雖然後者,自嘲是因為年事過高,並沒有成功。
因為親身的經歷,所以對於這本書中所描繪的百歲人生的願景,更有所感。作者形容長壽化,是和AI以及地球暖化等議題同等重要的,影響人類未來的大趨勢。當學者把「老化」當成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我們要如何重新思考人生?
當工作遇上瓶頸時,很常聽到連三十歲的年輕人都會冒出「好想退休喔」這樣的口頭禪,但當長壽化繼續發展下去,活得愈久,退休金不足的可能性提高,不是提高儲蓄率、投資報酬率,就是得延後退休。就用這幾個變數,我們要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
是拚命爆肝工作、冒大的投資風險,在短年數內達標,然後處理過剩、可能感到無聊的時間?還是細水長流,用合理的步調工作、保住健康,也一邊休閒?我們不一定有選擇的權利,不過作者認為,細水長流,應該會是長壽化下合理的工作趨勢之一。
我記得二十幾年前去澳洲出差,看到總公司辦公室裡一般員工座位上,坐著頭髮斑白的員工,很是驚訝;在當時的台灣,一般員工都是年輕人,頭髮白的人應該要是坐在主管位才是。在熟齡後做一般員工的職務,身心能負荷,也可以減少退休金的焦慮,社會能不能給予這樣的空間?而熟齡人士,又能不能調適心態融入?
本書作者是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必須說這本書有相當的深度,以及以政策面出發的論述,很適合公部門政策的主事者,或是公司領導階層、人資單位來閱讀,如何打造一個百歲人生趨勢下,善用熟齡人才的社會?
而身為五十歲前遇到中年職場危機的我,對本書很有共鳴,也得到了激勵,像是作者提到「混搭人生」,如果部落格是一個工作,那我無意中也過了一個「混搭人生」了,因為長壽化,就算中年跌倒也不代表game over,我們都還有足夠長的時間做其他嘗試!
而,預防勝於治療,三十歲和四十歲的族群也很適合看這本書,像是作者提到能工作到六十幾歲的可能性,受你五十幾歲時在做什麼影響極大,細節我就不劇透。但是,誠如作者所說,適應命運的彈性在人生長度拉長之後,更為重要,你能提早做怎樣的準備來提升適應力?而不只是把「好想退休」當成一句舒壓的口頭禪。
三十歲就可以開始思考的,人生百歲的願景
嫺人|「嫺人的好日子」版主
當我四十九歲離開職場的時候,只想迅速從那不愉快的場景中了結,甚至連退休金是否足夠,都沒有認真試算過。直到退休後,無意間在超市聽到兩位貌似六十多歲的先生的對話,才猛然一驚。他們在討論著,各自都有超過一百歲的親友,他們的語氣與其說是羨慕,不如說是隱隱的不安。
我的父母和公婆四人,最短的壽命是八十五歲,而其他三人都超過九十歲,倘若我也活到九十歲,那樣我四十九歲退離職場時,還有四十年的路要走。
退休後聽聞長命百歲的案例,我震驚,除了...
目錄
推薦序
富足第三人生,由投資自己開始!──楊淑惠
三十歲就可以開始思考的,人生百歲的願景──嫺人
前言
【第一部 新當務之急】
第一章 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了解事實/我能活多久?/可是我會更健康地活得更久嗎?/低估老年能力/長壽是誰的問題?
第二章 我們如何變老
老化是什麼?/死亡的徵兆/健康如何隨年齡變化?/好好變老是什麼樣貌?/好好變老的意義/該怎麼做才能好好變老?/進入年齡紅區
第三章 好好變老,一切都好
老化的四大特徵/恰當的代價/因為你值得/人類新紀元
【第二部 建設長青經濟】
第四章 健康革命
創建長青醫療保健體系/科學解方/測量生物年齡/藥物開發/這次不同/何時會發生什麼?/進步有止境嗎?
第五章 把握經濟紅利
社會老化的壞消息/邁向長青經濟/適合老人的工作/對個人職涯的意義是什麼?/企業該怎麼做?/保持活力
第六章 金錢與人生
錢財(正是我要的)/退休金危機存在嗎?/個人財務安排/生存保險/長壽產業
【第三部 實現長青社會】
第七章 人生的意義
是該成長的時候/改變個人老化方式/改變文化對老化的態度
第八章 世代挑戰
世代的意義/吸引年輕人重視/照顧未來/世代衝突/未來可能會有麻煩/高興的理由/長青待辦事項
第九章 困境與進步
修正期望/把握時機就是一切/長青激勵措施/終極的奢侈/尋找年輕小夥子/人口過剩/我能做什麼?
後記:愛的力量
謝辭
參考資料
推薦序
富足第三人生,由投資自己開始!──楊淑惠
三十歲就可以開始思考的,人生百歲的願景──嫺人
前言
【第一部 新當務之急】
第一章 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了解事實/我能活多久?/可是我會更健康地活得更久嗎?/低估老年能力/長壽是誰的問題?
第二章 我們如何變老
老化是什麼?/死亡的徵兆/健康如何隨年齡變化?/好好變老是什麼樣貌?/好好變老的意義/該怎麼做才能好好變老?/進入年齡紅區
第三章 好好變老,一切都好
老化的四大特徵/恰當的代價/因為你值得/人類新紀元
【第二部 建設長青經濟】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