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容法師訪談錄──走進佛光,走向世界》這一本書的標題,很貼切的形容了容法師一生跟隨師父上人星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的發心與發展。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幼年的容法師就懂得體恤父母的辛勞,在戰亂中,背著妹妹逃難躲空襲,即便汗流浹背、衣服磨破,他也不喊苦、不喊累。長大後,因緣際會,與朋友親近宜蘭雷音寺,讀到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從此確定了向道心,從宜蘭到高雄,從台北到美國、到全世界,可以說,一心一意追隨大師弘揚人間佛教。
作者簡介:
慈容法師/口述
法名心愚,號依智,字慈容,臺灣宜蘭人,俗姓吳,1936年生。1954年皈依星雲大師,參加雷音寺佛教青年歌詠隊,追隨大師參加「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弘法,隨後擔任宜蘭慈愛幼稚園教師及園長。1969年依止星雲大師落髮出家,10月於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弟子。
1973年負笈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就讀社會福祉學系,學成歸國後致力佛光山慈善、教育等事業發展。歷任佛光山慈善院院長、台北女子佛學院院長、台北普門寺住持、台北道場住持、美國西來寺住持及首任佛陀紀念館館長。現任紐澳教區、美洲教區、大陸教區首座、日韓教區總長、佛光山人間大學校長、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等。
榮獲1984年度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外交部外交之友勳章、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國際佛教傑出比丘尼獎等。著有《我看美國人》、《幽蘭行者》、《自覺人生‧莊嚴身行》、《活出生命的豪情—走過佛光會三十年》等書。
譯者簡介:
妙願法師/記錄
1972年出生,台灣屏東人,1992年進入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1993年9月依止星雲大師出家受具足戒,2003年就讀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曾任台北佛光大學籌款處、人間福報讀報教育中心經理、發行中心經理、叢林學院教師,《星雲大師全集》第四類編輯。現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及研究中心主任。
章節試閱
一、宜蘭 我的故鄉
我是1936年出生在宜蘭,俗名吳素真,皈依和出家的法名本來都叫「慈蓉」,出家時,我就跟師父建議說:「出家要斷三千煩惱絲,原來『蓉』的『草』字可以不要嗎?」師父向來滿人所願,所以我的法名是「慈容」,這個名字也成為我一生修行的目標:「以慈悲的容顏,凡事與人為善。」
宜蘭,過去老一輩的人稱這裡叫做「噶瑪蘭(Kbalan)」或「甲子蘭」,宜蘭是翻譯過來的名稱。宜蘭一邊靠太平洋,一邊靠中央山脈,中間就是蘭陽平原,從北宜公路看下去,一望無際延伸到海的稻田,是當地最美的風景。龜山島是蘭陽的地標,不論坐火車或開車,只要看見龜山島,就知道宜蘭到了!它就像宜蘭人的母親,有一種家人般的親切。
宜蘭人講閩南語(福佬話),有一種特殊腔調,最後一字會出現「ㄥ」的鼻音,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不是從外地來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會把煮飯念成「朱奔」、煮麵就念「朱咪」,還有「柑仔黃黃軟軟酸酸」、「呷飯配魯卵」。像我們稱讚一個人或一件事很好、很特別,或東西非常好吃,就會在前面加一個「勁」字,表示非常的意思;例如:「勁」好呷、「勁」美,非常好吃、非常美。這個「勁」字的口音是宜蘭人獨有,我講的台語,有些地方會跟大家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
宜蘭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地方,過去雪山隧道還沒有開通前,北部與東部的交通往來只能靠火車、北宜公路和濱海公路三條路線,還有一般人不常走的草嶺古道。
早年坐火車到台北要花掉半天時間,而且都是燒煤炭的火車,沿途像猴硐、平溪、雙溪、三貂嶺都是出產煤礦的地方。師父說過,一趟路坐下來,要經過好幾個山洞,不但鼻孔黑了,臉跟全身也都霑滿煤炭灰了。(配圖1)
宜蘭跟台北之間隔了一座大雪山,因為對外的交通不便,反而保存了自己純樸厚道的特性。就像人家形容宜蘭人的性格,像宜蘭特產「糕渣」,外表看起來冷冷的,但吃在嘴巴裡會燙口的。人家都說宜蘭人看起來冷冷的,但其實他們內心很熱情、重情義。
當初,師父會留在宜蘭,就是宜蘭人這種很淡(不熱)、很慧(聰明)、很實(不虛榮)、不張揚的性格。如他自己所說,高雄信徒都熱烘烘的招呼接待,他一個年輕人受不起這樣的熱情接待,他比較習慣宜蘭人這種淡淡的性格,讓他感覺就像回家一樣,不用招呼,來去很自在。
民間信仰盛行 百姓生活淳樸
前面說過,蘭陽平原都是稻田,種田的人很多,農作物收成是靠天吃飯,所以宜蘭人很重視「敬天祭祖」,主要信奉媽祖、城隍爺、開漳聖王、土地公等民間信仰,宮廟非常多。像我家到雷音寺不到幾公尺,中間就有一間「同興廟」;雷音寺後面是「慶和廟」,宜蘭電信局旁邊還有一間宜蘭有名的「昭應宮媽祖廟」。可以說「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佛教寺院則很少聽說。
宜蘭最有名的就是城隍爺信仰,宜蘭城隍廟大約從清代到現在有二百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迎城隍爺的日子,會有神明巡境。我們小孩子就會跟著媽媽去廟裡拜拜,看「鬧熱」(台語,熱鬧的意思),傍晚再去看歌仔戲。廟會是那個年代比較熱鬧的慶典活動,家家戶戶都會參加,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
過去佛教在宜蘭並不興盛,沒聽過什麼念佛、拜佛的活動,更沒有人在講經說法,是師父到雷音寺後,才把佛教弘揚開來被大家看到。過去我家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是師父來了雷音寺後,才開始親近佛教。
像依來法師(九妹吳素梅)說的,師父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逢農曆過年初一彌勒佛聖誕日,就會帶著一群蓮友到熱心的信徒家普照。到了農曆四月初八,全宜蘭市的人都在慶祝佛誕節,再到年底的彌陀佛七,整個宜蘭市就像過年一樣熱鬧,連外地上班的人都趕回來參加。
那時,依來法師還在兒童班學習,小朋友在雷音寺念佛結束後,就會擠到念佛會講堂繼續念佛。為什麼?因為等一下念佛結束會發點心,而念佛會的點心比兒童班的點心還要大份,小孩子就是為了這個去參加念佛的。在那個窮苦的年代,物資很少,念佛會、兒童班的點心很吸引人。
師父就是有辦法做到讓佛教成為全宜蘭人的佛教,只要雷音寺有活動,幾乎就是整個宜蘭市的大事。大家都打從心底對師父產生「好了不起」的讚歎,相較於一般人都是把佛當神拜,家中有事才來求佛的佛教,大家開始對師父推動的「生活化的佛教」、「人間化的佛教」有了新的認識。
二、廣結善緣是吳家祖風
我的俗家在宜蘭中山路上,距離雷音寺幾步路而已。祖父吳秀清是單傳,只生我爸爸吳水成這麼一個兒子及三個女兒,家中任何事都是以祖父為大。媽媽吳陳雙屘是一位傳統的家庭婦女,從小就被送到吳家幫忙,非常勤勞安分、刻苦認命。
爸爸的個性非常好,從來沒有罵過我們,媽媽比較嚴厲,會要求我們把事情做好,很有原則。祖父偶爾替人家看病,像鄉下的郎中大夫一樣。因為早期台灣鄉下醫療不發達,一般人都是去中藥店抓藥自己煎煮。祖父治病有一套方法,我記得以前如果有人喉嚨痛,祖父會把粉紅色的藥放在紙上,再把紙捲起來,對著患者的舌頭輕輕吹下去,過一陣子,對方就能把痰咳出來,然後祖父再開藥單給他。
爸爸也傳承了祖父的衣缽,會幫人把脈、開藥方,附近鄰居有一些小病,都直接來找我爸爸問診,請他把脈、抓藥、煎藥,所以從小家裡都飄著中藥味。很多孩子受驚嚇,也都來找我爸爸「收驚」,他會用金紙在孩子的前胸、後背繞一繞,再讓孩子跨過金爐,小孩就會好睡。所以我家常常有人來問事,我也就自然地在他旁邊當小助手,也和爸爸學習了不少漢字。
前面講到我的母親很儉約刻苦,家裡的大小事多半是她在操勞。過去家家戶戶都有種田,一到秋天收割季節時,左鄰右舍就會互助合作幫忙收割;今天到張家去割稻,明天到李家去收成。如果遇到偏遠一點,沒有人喜歡去割的稻田,對方都會來拜託爸媽幫忙。祖父總是告訴我們:「詰者呷戇人,戇人呷天公」(台語),意思就是只要認真本分做事,老天也會來幫忙。說也奇怪,我們家運氣很好,每次去收割稻米時,總是遇到好天氣,很快就順利收成。
收割後要曬稻穀,需要有空地,從我們家到雷音寺正好整排都是走廊,左鄰右舍都很樂意借我們曬穀;媽媽為了感謝鄰居給我們方便,常常準備豐盛的點心請大家吃。就這樣,每次遇到我們家要割稻、插秧時,大家也都很願意來幫忙。媽媽這種對鄰居的感恩心,我們從小就跟著她學習,自然也養成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
我的性格 不叫苦不喊累
台灣光復(1945年)前後,那時每一戶人家的孩子都很多,我們家是十一個孩子的大家庭,我排行老五,上有一兄三姐,下有二弟四妹。在以前的年代,一般家庭若一連生三個女孩,老人家就會很盼望有一個男孩。好不容易媽媽第四胎生了一個男孩,就是我大哥,接著是我和二個弟弟、四位妹妹陸續出生,所以爸媽的負擔非常重。
我大姊叫吳筠、二姊吳翠娥、三姊張選、大哥吳錫璋、六弟吳錫錡、七弟吳錫富、八妹吳美惠、九妹吳素梅(依來法師)、十妹蔡素蕙、十一妹吳素芬。兩位姊姊與我相差約六到八歲,我八歲的時候,大姊已經在宜蘭縣政府上班,二姊也到當地的兵工廠工作分擔家計。我上下雖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但那個年代男孩子很寶貝,家中大小事幾乎都由我來替媽媽分擔,還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配圖3、圖4)
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任何可以吃的菜葉都不會輕易丟棄,而是把它們醃製保存起來;尤其我們家人口眾多,就要學會更多食物的製作。比如七月中元節,民間都要拜拜,我們家就會用米做糕點來祭拜,拜好後切起來存放,以備颱風來時有東西吃。宜蘭經常下雨,東西容易壞,媽媽就會醃製各種醬菜、蘿蔔乾,甚至自己做醬油。因為我常跟著媽媽做事,或多或少都學會一點醃漬的功夫,不過因為後來沒有再做,也都忘記了。
平時下課,我也常跟著媽媽去祖父的菜園裡幫忙。弟弟妹妹年紀小,頂多拔拔草、施肥,我比較大,會幫忙挑菜、洗菜,還會一把一把綁起來拿去賣。每次只要我把菜帶去大街小巷繞個兩圈,喊一喊,青菜就賣光了。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我很習慣,也不覺得有什麼辛苦,從小就養成勞動的性格了。
我國小一年級時,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已經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規定每戶人家都要備有防空洞,一旦警報一響,全部的人都要躲到防空洞裡。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常帶著弟妹躲空襲,空襲過後,看到街上許多房子都倒塌了,甚至整排房子都被炸毀,市中心不能住人,大家都疏散到鄉下避難。
當時,我們有一位親戚住在龍潭,只要空襲來臨時,媽媽就會帶著我們去那邊避難。從宜蘭市走到龍潭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每次都是我背著八妹美惠走路去;到最後,全身都溼透了,衣服也被磨破,但我從來沒有鬧脾氣說不背了。直到有一次,換成媽媽背妹妹,她突然對我說:「走這麼遠的路,都沒聽你喊苦過,實在很能忍耐。」這就是我的性格,從小就是這樣,不會找理由說不要,自己會承擔起來。
一、宜蘭 我的故鄉
我是1936年出生在宜蘭,俗名吳素真,皈依和出家的法名本來都叫「慈蓉」,出家時,我就跟師父建議說:「出家要斷三千煩惱絲,原來『蓉』的『草』字可以不要嗎?」師父向來滿人所願,所以我的法名是「慈容」,這個名字也成為我一生修行的目標:「以慈悲的容顏,凡事與人為善。」
宜蘭,過去老一輩的人稱這裡叫做「噶瑪蘭(Kbalan)」或「甲子蘭」,宜蘭是翻譯過來的名稱。宜蘭一邊靠太平洋,一邊靠中央山脈,中間就是蘭陽平原,從北宜公路看下去,一望無際延伸到海的稻田,是當地最美的風景。龜山島是蘭陽的地標,...
推薦序
慈容法師,1936 年出生,宜蘭人,1969 年出家,同年赴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她和慈惠法師一樣,從幼教開始,再到佛教文化服務處,後來轉到佛教學院,對於佛教裡的共修、傳教、講經說法、社會活動等,無論規劃、流程、動線、進出、舞台設計,真是無師自通,可以說是佛教大型弘法的先鋒。
像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開大座講經,每一年聽眾都數千人以上,場場爆滿,三十年不斷。主要是,她善於把傳統的講座與現代的音樂、藝術、舞蹈結合;大家對於這種新穎、活潑的傳教講座,心生嚮往,並且歡喜參與。可以說,台灣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如「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萬人「禪淨共修」等,由於她的帶動,都創下許多紀錄。像國父紀念館館方人員也表示,只有佛教的講經,撐持了他們館內的榮耀。
慈容法師,1936 年出生,宜蘭人,1969 年出家,同年赴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她和慈惠法師一樣,從幼教開始,再到佛教文化服務處,後來轉到佛教學院,對於佛教裡的共修、傳教、講經說法、社會活動等,無論規劃、流程、動線、進出、舞台設計,真是無師自通,可以說是佛教大型弘法的先鋒。
像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開大座講經,每一年聽眾都數千人以上,場場爆滿,三十年不斷。主要是,她善於把傳統的講座與現代的音樂、藝術、舞蹈結合;大家對於這種新穎、活潑的傳教講座,心生嚮往,並且歡喜參與。可以說,台灣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如「把...
目錄
《佛光山口述歷史》編輯序
人間佛教弘法先鋒——慈容法師 星雲大師
慈容法師:永保熱誠的弘法者 心保和尚
追隨師父 集體創作走向未來 慈容法師
第一章 家世背景—光復初期的台灣(身世篇)
蘭陽平原的女兒
民間信仰盛行 百姓生活淳樸
廣結善緣是吳家祖風
我的性格 不叫苦不喊累
學校司令台上的指揮手
代表學校 參加全省講演比賽
第二章 求法之路—遇見生命中的導師(入道篇)
北門口師父 開啟我學佛之路
師父講經 讓我走入雷音寺
大德圓寂 觸動我皈依三寶
週六念佛會 從敲法器到彈風琴
青年歌詠隊 菩提心開始萌芽
慶祝佛誕 從頭城走到蘇澳
元旦拜年 家家歡喜迎師父
講堂落成 青年上台說佛法
下鄉布教 我開始走入人群
宜蘭青年 走出佛教的希望
台北錄音 中廣電台唱佛曲
師父領隊 環島宣傳大藏經
台中佛教 李炳南居士貢獻很大
幼稚教育 我人生的起跑點
前往台中 保育人員訓練班
留在佛教 當時髦的幼教老師
從北到南 十三年的老園長
追隨師父 今生最正確的選擇
因緣聚合 我終於滿願剃度
自我修行 從練習笑容開始
日本留學 師父栽培永難忘
第三章 創意弘法—開創佛教新格局(寺院弘法篇)
興辦學院 住持台北的前緣
中國佛教研究院
台北女子佛學院
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台北別院 改變一生的首站
普門大開 都市寺院弘法模式
名流精英 佛教走向上層社會
十方求法 北台灣道場開展
都會道場 寺院運作學校化
郊區道場 信仰落實修持化
千里因緣 普門寺到五大洲
遠渡重陽 台灣經驗到美國
一份結緣 我們走向了歐洲
華僑請法 大洋洲需要佛教
傳承信仰 菲律賓日本弘法
未來希望 非洲淨蓮南華寺
第四章 全台行腳—蓮花遍地開(中華總會篇)
創佛光會 走向佛教新紀元
組織社團 團結信眾的力量
師父領航 全球同步創歷史
行佛人間 佛光會創會宗旨
制度領導 僧信和合的關鍵
走出小我 走向社會的公義
社會衝突 要努力創造和諧
愛護佛教 要保衛我們的信仰
佛誕國光 創造和諧的社會
走出寺院 走向社會的淨化
把心找回來 歌星名人來助陣
七誡運動 看籃球賽推誡毒
慈悲愛心人 社會安全人人有責
三好運動 大家一起做好事
禪淨共修法會 為社會國家祈和平
社會參與 全民淨化運動
台灣社會 佛教地位提升
師父信任 以師心為己心
第五章 邁向國際—佛光世界的先行者(世界總會篇)
走上國際 世界總會的成立
佛光普照 從台灣走向全球
會員大會 讓世界看見佛教
佛教信仰 安定了華僑的心
師父願力宏大 五大洲協會成立
【歐洲地區】 巴黎與倫敦佛光協會
【北美洲地區】 洛杉磯佛光協會
【非洲地區】 南非佛光協會
【大洋洲地區】 雪梨佛光協會
【南美洲地區】 巴西佛光協會
【東南亞地區】 菲律賓佛光協會
馬來西亞佛光協會
汶萊佛光協會
【南亞地區】 拉達克與印度各協會
泰國曼谷佛光協會
國際僧伽會議 南北傳佛教橋樑
世界佛教論壇 兩岸交流的契機
同體共生 佛光人全球賑災
世界慈善委員會
世界急難救助委員會
世界殘障福利委員會
進聯合國 非營利組織成員
第六章 開創新局—全方位弘法展現活動創新力(跨宗教篇)
電台弘法 從講故事開始學
高層施壓 上節目如登天難
千難萬難 信心門終於開播
組織委員會 護持電視弘法
不再受刁難 人間衛視開台
師父講座 從此站上大舞台
舞台布置 講究莊嚴大氣
講經大會 不要唱獨角戲
一票難求 站著聽也要來
場場爆滿 從台灣走向世界
法音清流 將佛法唱入人心
音樂弘法 走上國家大會堂
回歸佛陀 走向萬人弘法大會
音樂無國界 從歐洲走向全球
大陸首演 師父站上大會堂
舞台總監 面臨的最大考驗
千載一時 恭迎佛陀真身舍利
1998年 恭迎佛牙舍利
2002年 恭迎佛指舍利
第七章 亦師亦友 我所見的慈容法師
永遠的楷模--勇者慈容法師 依來法師
永不退票的容法師 永平法師
容師父的處世哲學 永固法師
人間佛教長者 永光法師
永不關機的慈悲精神 永富法師
邁向國際弘法的比丘尼 滿謙法師
開創現代的女性典範 滿潤法師
佛光弟子的精神導師 覺誠法師
佛教界的女中豪傑 覺培法師
有容乃大的長老 妙士法師
有求必應的容法師妙凡法師
為法奉獻的長老風範如常法師
一生心靈的靠山蕭碧涼師姑
慈容法師生平榮譽事蹟
慈容法師記事
採訪後記 妙願法師
《佛光山口述歷史》編輯序
人間佛教弘法先鋒——慈容法師 星雲大師
慈容法師:永保熱誠的弘法者 心保和尚
追隨師父 集體創作走向未來 慈容法師
第一章 家世背景—光復初期的台灣(身世篇)
蘭陽平原的女兒
民間信仰盛行 百姓生活淳樸
廣結善緣是吳家祖風
我的性格 不叫苦不喊累
學校司令台上的指揮手
代表學校 參加全省講演比賽
第二章 求法之路—遇見生命中的導師(入道篇)
北門口師父 開啟我學佛之路
師父講經 讓我走入雷音寺
大德圓寂 觸動我皈依三寶
週六念佛會 從敲法器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