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藥,終究是一門生意。
藥效有疑慮、藥價比較高的糖尿病新藥為何比舊藥更受醫界喜愛?
「心理感冒」就直接吃藥也能獲得效果的話,自殺率何以居高不下?
為了預防心臟病而吃藥,除了效果不彰,卻更可能先吃出糖尿病、肌肉受損?
本書帶你深入了解隱藏在藥物背後的種種風險和危機,
還你一個藥命真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鳥集 徹
1966年生於兵庫縣。同志社大學文學部社會學科新聞學系畢業、文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2004年從事醫藥記者工作至今,獨家報導揭露了奧司他韋獻金問題以及植入物重覆使用疑雲,也於《週刊文春》、《女性セブン》等雜誌投稿。2015年以著作《新薬の罠 子宮頸がん、認知症…10兆円の闇」(暫譯:新藥的陷阱 子宮頸癌、老年痴呆症…10兆日圓的黑暗)》(文藝春秋出版),獲頒第四屆日本醫藥記者協會獎大獎。其他著作有《医学部(暫譯:醫學部)》(文春新書出版)、《東大医学部(暫譯:東大醫學部)》(與和田秀樹共著,bookman社出版)、《新型コロナワクチン 誰も言えなかった「真実」(暫譯:新冠疫苗 誰也說不出口的「真相」)》、《コロナワクチン失敗の本質(暫譯:新冠疫苗 失敗的本質)》(皆與宮澤孝幸共著,寶島社出版)、《薬害「コロナワクチン後遺症」(暫譯:藥害「新冠疫苗後遺症」)》(bookman社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02疾病是捏造出來的
膽固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話說回來,膽固醇真的就那麼十惡不赦嗎?一如前述,低密度膽固醇通常被稱為「壞膽固醇」,但這只是人類基於膽固醇的作用而亂取的名字,膽固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脂質之一的膽固醇若未經過任何變化很難溶入血液,所以必須與特殊
的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再溶入血液。此時比重比較低的脂蛋白稱為LDL(低密度)脂蛋白,比重比較高的稱為HDL(高密度)脂蛋白。
於肝臟合成的膽固醇會被低密度脂蛋白包住,再透過血液載往全身,而各組織多餘的膽固醇則會被高密度脂蛋白包住再被肝臟回收。基於上述的功能,將膽固醇運往全身的LDL才被稱為「壞膽固醇」,回收多餘膽固醇的HDL才被稱為「好膽固醇」。
被「壞膽固醇」這個名稱洗腦
這些講座讓擁有開藥權利的醫師知道,當患者因為超過指南的標準值,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風險增加時,就該積極開立這類藥物給患者,但是,膽固醇的情況卻遠遠不只如此。他們總是利用「壞膽固醇」這個字眼不斷地洗腦大眾,讓大眾覺得高膽固醇的食品很不健康。
其中最常被當成箭靶的就是「雞蛋」,應該有不少人因為聽過「雞蛋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這種說法,而不敢吃太多雞蛋對吧?
那為什麼我們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雞蛋呢?其中之一的根據是日本厚生勞動省制定的「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二○○五年版首次制定了膽固醇每日建議攝取量,其中規定成年男性一天不要攝取超過750mg,成年女性一天不要攝取超過600mg,膽固醇與鈉(食鹽)一樣,被歸類為應該減少攝取的營養素之一。
一顆雞蛋的膽固醇含量約為200∼300mg,所以若是吃兩顆、三顆雞蛋,就會立刻超過上限,所以大眾才會以為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雞蛋。
可是當「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在二○一五年修訂之後,就拿掉了膽固醇的建議值。理由是「這項建議值未得到科學證實」。
其實很久之前就有報告指出,減少透過飲食攝取的膽固醇,血脂值也不會因此快速下降。這件事被證實之後,日本動脈硬化學會也於同年發表「體內的膽固醇值不會因為改善飲食而改變」。
「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雞蛋」的說法也漸漸地煙消雲散。
我的意思不是一天吃五顆或六顆雞蛋也沒問題,我真正想說的是,就算偶爾想多吃幾顆蛋,也不用太過擔心。
不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已在這段期間被稱為「壞膽固醇」,社會大眾也一直保持著膽固醇是「壞人」的觀念,直到現在,超市的架上都還看得到以零膽固醇為賣點的食用油、美乃滋與醬料。
只要以零膽固醇為賣點,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就能增加獲利,所以對於銷售這類食品的企業來說,膽固醇被當成壞人是再歡迎不過的事情。不過,在這段期間被當成壞人的養雞業者,豈不是承受了無妄之災嗎?
不論如何,透過藥物降低膽固醇這件事催生了「血脂異常症(一開始稱為高脂血症)這種「疾病」,而且當膽固醇被當成壞人,許多人便開始害怕膽固醇,相關的市場也跟著形成與擴大。
疾病的強迫推銷與沿街叫賣
從上述這些例子不難發現,製藥公司在推出藥物的同時,在檯面上與檯面下都做了不少小動作,例如將之前沒人在意的現象重新定義為「疾病」或是「異常」,或是調高基準值,創造更多的患者,抑或不斷地強調疾病的危險性與煽動民眾不安的情緒,讓民眾乖乖前往醫療機關接受治療。
在歐美,將製藥公司這類行銷手法稱為「DiseaseMongering」,意思是「強迫推銷疾病」或是「沿街叫賣疾病」,許多醫師、研究者與記者都大力抨擊這種過度介入醫療的行銷手法。
除了血脂異常症、高血壓、骨質疏鬆症、憂鬱症之外,「胃食道逆流(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流行性感冒(疫苗或是抗病毒藥物)」、「失智症(失智症藥物)、「年長者的肺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癌症檢查(攝護腺癌的PSA值、PET檢查)」也都被批為強迫推銷的疾病之一。
後面也會提到,大家不覺得新冠肺炎也是被「強迫推銷的疾病」之一嗎?
約有八成的日本人,也就是超過一億的日本人接受了兩次疫苗,但是真的有必要連嬰兒或是小朋友都接受施打嗎?我們又怎麼能忽略恐懼與不安一再被煽動的事實呢?
總之,我希望大家記住的是,所謂的「疾病」不一定真的存在,有可能只是製藥公司為了推銷藥物所捏造的。
02疾病是捏造出來的
膽固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話說回來,膽固醇真的就那麼十惡不赦嗎?一如前述,低密度膽固醇通常被稱為「壞膽固醇」,但這只是人類基於膽固醇的作用而亂取的名字,膽固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脂質之一的膽固醇若未經過任何變化很難溶入血液,所以必須與特殊
的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再溶入血液。此時比重比較低的脂蛋白稱為LDL(低密度)脂蛋白,比重比較高的稱為HDL(高密度)脂蛋白。
於肝臟合成的膽固醇會被低密度脂蛋白包住,再透過血液載往全身,而各組織多餘的膽固醇則會被高密度脂蛋白包住再被肝臟回收。基於...
作者序
前言
「身體若是有狀況,最好早點去看醫生,接受治療」
「反正只要聽醫師的話就沒錯」
應該有不少人都有這種想法吧?不過,這不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總以為「積極接受檢查,乖乖吃藥,接種疫苗,就能保持健康,長命百歲」,但其實能證明這一點的科學證據非常少。
說得更正確一點,藥物與疫苗的效果其實不如大家所想像,而且很多藥物都有安全疑慮,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比方說,流感藥物的克流感(學名:奧司他韋)就是其中之一。
克流感是全世界最早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藥物,上市之際還被譽為「特效藥」。不過,之後的臨床試驗卻指出,這款藥物只能縮短半天或一天的病程。
而且《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這本世界級的醫學期刊也整合了十五個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隨機對照試驗),得出「克流感無法預防住院」這個結論。
其實大家也不需要太過吃驚。在這項研究結果出爐之前,就有許多醫師指出克流感的效果不如預期。事實上歐美的醫師就算遇到流感患者,只要症狀不那麼誇張,基本上也不會開藥。
反觀在藥物因為健保而變得便宜的日本就不一樣,只要被診斷為流感,就會立刻開立克流感或是抗流行性感冒的藥物。
其實患者本身也有問題,因為有許多人沒拿到藥就不肯罷休,所以許多醫師才會開立不需要的藥物。
新冠肺炎的藥物也有相同的情況。二○二二年十一月,日本國產的「XOCOVA」(學名:恩司特韋)批准上市,成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之一。
最近(二○二三年六月)我讀了某篇新冠確診的記者所寫的治病經過,他在這篇文章將XOCOVA形容成「新冠疫情的特效藥」,但是這款藥物與克流感一樣,在經過臨床試驗之後,都只得出「只能讓症狀縮短一天」的結論。
而且這款藥物非常貴,一錠125mg的費用為七千四百零七日圓,每次療程下來都得花費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一日圓。當新冠病毒變異為毒性較弱的Omicron之後,許多人「不用服藥也能痊癒」,我們真的還需要如此昂貴的藥物嗎?
而除了藥物之外,流感疫苗也有相同的情況。有不少人抱怨自己明明每年都接種疫苗,自己與家人卻還是感染了。
就算出現這類案例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本書在第五章會提到,流感疫苗的效果其實也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麼高,可是許多公司卻要求員工每年都要接種。
新冠肺炎疫苗也是一樣,明明已經接種了多達五次或六次的疫苗,卻還是陸續傳出「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許多政治家與專家都不斷地鼓吹「大家一起打疫苗,疫情就會結束」的口號,但應該有不少人都覺得自己被騙了吧。
更糟的是,還有不少人在接種之後死亡或是遇到難以擺脫的後遺症,而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藥害」。由於在開始接種之後,新冠肺炎的確診與死亡人數開始上升,所以有不少人質疑新冠肺炎疫苗是不是產生了「反效果」。
由此可知,全心相信醫師或是醫療,不一定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然而人們總是容易盲目相信醫療,所以才會如此不幸。
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我認為要了解「藥物的真相」。
許多藥物的藥效不如大家所想像。
製藥公司為了賣藥,總是過度吹噓效果和淡化危害。
明明舊藥比新藥安全有效,製藥公司卻為了賺錢,推銷昂貴的新藥。
為了讓患者接受藥物或是疫苗,製藥公司常透過行銷手法強調疾病有多麼可怕。許多人也因此成為「藥罐子」。
過度依賴醫療只會讓內心充滿不安,無法得到幸福,遺憾的是當新冠疫情爆發,許多人越來越依賴醫療了。
我希望大家注意這類的弊端才撰寫了本書,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閱讀到本書。
鳥集徹
前言
「身體若是有狀況,最好早點去看醫生,接受治療」
「反正只要聽醫師的話就沒錯」
應該有不少人都有這種想法吧?不過,這不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總以為「積極接受檢查,乖乖吃藥,接種疫苗,就能保持健康,長命百歲」,但其實能證明這一點的科學證據非常少。
說得更正確一點,藥物與疫苗的效果其實不如大家所想像,而且很多藥物都有安全疑慮,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比方說,流感藥物的克流感(學名:奧司他韋)就是其中之一。
克流感是全世界最早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藥物,上市之際還被譽為「特效藥」。不過,之後的臨床試驗卻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對於藥效總是「過度吹噓」,對風險卻總是「輕描淡寫」
「發病風險約降低30%」的實情是?
藥廠不會說的「必須治療數」與「絕對風險下降率」
最具科學可信度的是「隨機對照試驗」
沒有心臟病的人服用史他汀沒有任何好處
每十人就有一人會出現「肌肉受損」的副作用
對輕度高血壓的人來說,「降血壓藥沒有任何用處」
對於抗凝血藥物「阿斯匹靈」的評估
服用「華法林」必須小心謹慎
臥病在床的患者需要「骨質疏鬆症藥物」?
「維生素D對骨頭有益」的真相
問題在於患者不知道「必須治療數」
各年齡層是否服用藥物的標準不同
標準治療原理主義與藥罐子醫療
第二章 疾病是捏造出來的
降膽固醇藥物在「男女服用率」產生的矛盾
膽固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膽固醇的重要功能
在一九七○年代之前,沒有人在意膽固醇的高低
製作健康指南的委員有八成以上接受藥廠贊助
被「壞膽固醇」這個名稱洗腦
七十歲以上的日本人,有半數都在服用「降血壓藥」
高血壓的藥物透過「調降標準值」的方式讓市場擴增兩倍
用於商品行銷的「高血壓」
骨質疏鬆症是「疾病」嗎?
憂鬱症與其他「心理感冒」的活動
不到十年,患者多出兩倍以上,藥物的業績也增加四倍以上
疾病的強迫推銷與沿街叫賣
第三章 藥廠是「賭博企業」
藥廠的「疾病認知廣告」
接種新冠疫苗與「帶狀疱疹」真的沒有關係嗎?
藥廠是營利事業
開發新藥是場豪賭
賭贏了就是效期長達十年的「搖錢樹」
「愛憶欣」的長期生存戰略
超級暢銷藥物「得安穩」的資料竄改疑雲
藥廠會「失控」
統治醫學與醫界的藥廠資金
無法批評藥廠的結構性問題
醫療記者的極限
「預防發病效果95%」的衝擊
新冠疫苗也有「誇大效果,淡化危害」的情況
第四章 再沒有比昂貴的新藥更危險的藥物
越是新藥,越需要「注意」的理由
光速承認錯誤的藥物「艾瑞莎」的悲劇
也有進入市場之後,才知道副作用很嚴重的藥物
經過五十年之後「回歸」的二甲雙胍
對效果有疑問,卻以藥價較高的藥物為優先的意義為何?
那個「沙利竇邁」也再度被提起了
在大眾媒體推波助瀾下的「新藥」報導
被媒體過度包裝的「光免疫療法」的現況
獲得諾貝爾獎的「iPS細胞」成果是?
盡一切方法煽動了眾人的期待之後,卻擺出一副「沒我的事」的態度
未被重視的藥害教訓
第五章 該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接種疫苗
全面接種新冠疫苗之後,日本國內的死者人數增加
了解「效果」的數字來源
新冠疫苗的「絕對風險下降率」為0.84%
考慮「疫情」與「感染的風險」
被感染的風險與接種疫苗的風險
流感疫苗的藥效不如想像
無法排除偏差的「病例對照研究」
考科藍文獻回顧的評價
日本厚生省認為「現行的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感染」
再次鼓勵接種的「子宮頸癌疫苗」
計算子宮頸癌疫苗的「接種必要數」
是「公共衛生」重要,還是「個人權益」重要?
有可能「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子宮頸癌
不理想的資訊也該公布
第六章 過度「依賴醫療」會短命
有濫用藥物嗎?
對新的醫療用品抱持觀望的態度
服藥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透過藥物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就算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也不代表「總死亡率」下降
服用「抗癌藥物」不代表能夠「延長生命」
會奪命的不只是「疾病」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盲點
也有「不會危及性命的癌症」
針對「攝護腺癌」患者進行大規模調查之後產生的衝擊
沒有科學實證證明接受健康檢查能讓我們延長生命
全身健康檢查的結果為「沒有任何異常」的機率為5.6%
不依賴藥物也能長壽
結語 遇見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的七項原則
前言
第一章 對於藥效總是「過度吹噓」,對風險卻總是「輕描淡寫」
「發病風險約降低30%」的實情是?
藥廠不會說的「必須治療數」與「絕對風險下降率」
最具科學可信度的是「隨機對照試驗」
沒有心臟病的人服用史他汀沒有任何好處
每十人就有一人會出現「肌肉受損」的副作用
對輕度高血壓的人來說,「降血壓藥沒有任何用處」
對於抗凝血藥物「阿斯匹靈」的評估
服用「華法林」必須小心謹慎
臥病在床的患者需要「骨質疏鬆症藥物」?
「維生素D對骨頭有益」的真相
問題在於患者不知道「必須治療數」
各年齡層是否服用藥物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