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是一門偏向實務的課程。在台灣不管新聞教育或新聞媒體,都非常發達,而生氣勃勃。但回顧新聞學的歷史軌跡,又是史蹟斑斑,多少新聞自由的鬥士,為自己的理想、人民的福祉及國家的發展,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日成果,而面對天災人禍,如:戰爭的屠殺、政治的壓力、獨裁者的迫害以及物質與權力的誘惑,新聞從業人員也面臨新聞自由與自身生命的一些新的威脅。因此,新聞學在實務與學理方面,也不斷經歷挑戰與洗禮。
本書從基礎理論出發,討論新聞自由歷史、演變與威脅。另外,在實務面上也有探討,如採訪、寫作、編輯等,在這面向,也注意到新媒體的發展,如網路新聞和電子報等。有關新聞倫理自律與法規,也是重要的一環,不管實務或理論,最重要的是,在介紹、解釋或論述之際,都用圖解的方式來兩邊對照說明,力求易懂、易記,不管是初學者、上課溫習或準備高普考試,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也是參考書,希望讀者會喜歡。
作者簡介:
莊克仁
現職
銘傳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傳播學碩士
美國南加大傳播事業管理碩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法學士
高等考試新聞行政人員及格
經歷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處編輯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科長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公關部協理
台北電台副台長
世新電台執行祕書
民防電台編輯採訪組記者、節目主持人、編輯、組長
服務
考試院102年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關稅人員升官等考試、交通事業郵政、港務、公路人員升等考試典試委員
考試院100年地方特考四等考試新聞廣播命題兼閱卷委員
考試院95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及考試及普通考試命題兼閱卷委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新聞概念
UNIT 1-1名詞的由來
新聞(News)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新聞是根據人類具有求生存與好奇心,及其實際需求而來的。當然,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新聞」,是藉由大眾媒體(Mass Media)而來。然而,「新聞」最原始的意義就是消息,可以經由口頭傳述,也可以見諸文字記載。
一、古籍中的「新聞」涵義
「新聞」一詞,在我國唐宋時的書籍文稿中,即已出現。如唐朝初年出版的《新唐書》及《南礎新聞》,又如宋朝的《朝野類要》等,不過,當時所謂「新聞」與今日通行的「新聞」二字的涵義,有所出入。
當時的新聞有民間流傳的奇聞軼事、新近聽說的消息及新知識的意思,但多只的尚未成熟而又不太可靠的消息或報導而言,可說不是一個完全正面的名詞。一直要到清朝,「新聞」一詞才教接近現代意義,而有「新鮮消息」的涵義。
二、現代意義
現在中文通行的「新聞」二字,與英文News一詞的涵義一致,指最近發生或發現少有的新鮮人事物,經由媒體報導出來的內容,都可概稱為新聞。
美國新聞學者卡斯伯‧約斯特對「新聞」一詞在西方的起源也做過考證。他認為,雖然「新聞」一詞在古時代的語言中已可發現其根源,但據英國《牛津辭典》的解釋,正式將其解釋為「新聞報導」則是發生在15世紀的事。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1423年在他發布的敕書中使用了「新聞」一詞。約斯特經過考證還指出,有人把英文的「新聞」(News)一詞說成是由英語北(North)、東(East)、西(West)、南(South)四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意指在四方所發生的事情,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幻想的觀念,沒有切實的依據」。他指出,「新聞」一詞是由「New」(新)這個字引伸而來的,這種情況是字源的奇特發展之一。約斯特的這個說法與我們漢字中「新聞」的涵義是相吻合的。。這個說法,居然有不少人深信不疑。甚至早期的赫頓辭典(Haydn’s Dictionary),也把它收錄了進去。
事實上這個說法只能說一個巧合,並沒有學理的根據。因為,早期英文的News一詞,原寫為Newes,Newes是名詞,其形容詞為Newe,似出於拉丁文之Novus。照這一發展來看,說News是由North、East、West與South四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合成的說法,顯然就不太可信了。
三、英文News首次出現
英文“News”一詞首次出現在刊物上,是在1621年8月13日,由英國出版商鮑爾尼(N. Bourner)和阿切爾(T. ARCHER)經國無許可而定期出版的《來自義大利、德國匈牙利、波西米亞宮廷、法國和低地各國的新聞週刊》(Weekly News From Italy, Germnanine, Hungaria, Bohemala, The Palatinate, France And Low Countries),歷史上簡稱為《新聞週刊》。這本週刊是英國首次將荷蘭或德國的新聞刊物翻譯成英文,是「本冊式」,每期20頁,出版了數年。從1622年起到英國大革命。當時根據英國政府的規定,不得報導國內政治新聞,但可以報導國外政治新聞,因此才有這類新聞刊物的出現。
總之,現代人已處於無時無刻,不受「新聞」造訪的日子當中。
UNIT 1-2新聞的定義
新聞的定義形形色色,歸類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不成文的定義,另一類是合乎邏輯要求的定義。
一、「不成文」的新聞定義
如:美國《紐約太陽報》19世紀80年代的編輯室主任約翰‧伯加特(Joun Bogart)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If a dog bites a man, it is not a news, if a man bites a dog, it is.)
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採編主任斯坦利‧瓦克爾(Stanley Walker)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女人、金錢、罪惡三者,就是新聞。」(News are Women, Wampum and Wrongdoing.)
這幾句話在西方的影響至深且鉅,稱得上是新聞的不成文定義的代表性話語。說他們是不成文的定義,是因聞它們雖然生動,但並非邏輯的概括說明;雖然注意到了新聞應是不平常的新鮮事,注重的卻是異常、刺激,尤其重視情色之事,與新聞的真諦相去甚遠。
二、「合乎邏輯要求」的新聞定義
這一類定義如作歸納,有三種類型:第一類型亦認為,新聞就是新的事實或事物。如:新聞是任何足以引人興趣的新發生的事情。(News is anthing that happens in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美國德摩城資本報(Des Moines Capital)總主筆賈納金(Jarnagin));新聞是新近報導的事情。(News is recent report of events.)(密蘇里新聞學院前院者已故的莫特博士[Frank Luther Mott])。這可說是一個最簡單而又涵義最廣泛的定義,其重點在於「新近報導」,而非「新事情」。他的意思是,不但是新事情,舊事情只要未報導過,經過新近的報導,也一樣會成為新聞。
我國新聞學者和報人也有相同看法:「新聞乃多數閱讀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徐寶璜);「新聞者,有人類之興味,與人類生活及幸福上能發生影響之一切事件及觀念等相關之原質的事實也。」(戈公振)。
第二類型定義認為,新聞是對事實或訊息的報導、傳播、記錄、介紹。如:新聞是任何一個也是每一個有關生命與物質的趣聞之徹底宣露。( News is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interesting about life and materials in all their manifestation. ) (合眾國際社發給記者的手冊)。
新聞是任何具有時間性,並且能使一些人感到興趣的東西。最好的新聞,乃是能使最大多數的人感到最大興趣之新聞。(News is anything that interests a number of persons, 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for the greatest number.)(美國早期新聞學教授白蘭雅[Willard Bleyer]);新聞並非一面社會的鏡子,而是對不合常規的事情的報導」(美國作家、記者、政治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
第三類型定義注重新聞的社會影響和作用,認為新聞是一種工具性、手段式的東西。如:新聞是透過適時的煽動(。News if agitation by facts.)(蘇俄前塔斯社社長巴格諾夫[Nikolai Palgunor]);「新聞是根據自己的使命,對具有現實性的事實的報導和批判,是用最短時間有規律的連續出現來廣泛傳播的經濟範疇內的東西」(日本小野秀雄);可見事實是新聞的要素,經由媒介的報導後,即能對人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力。
UNIT 1-3新聞的結構
一、新聞的構成
不管報紙、廣播或電視,每天所刊播的新聞構成,至少應有三項基本考慮,即是:時間性、重要性與趣味性。
1. 時間性:時間性是指新近報導而言。也就是說,任何新聞,都必須世新進的報導,也唯有最新的地一手報導,才具有時間性。時間性愈強,新聞的價值亦愈高。
2. 重要性:新聞重要性的構成,至少有下列四項因素:
(1)不尋常;(2)註明;(3)鄰近性;(4)影響力。
3. 趣味性:一般新聞報導,不一定都是重要的,不重要而具有相當趣味的,也很多,甚至在許多重要的新聞裡面,也含有趣味成分。趣味因素很多,值得我們分別加以探討:
(1)自我興趣;(2)衝突鬥爭;(3)英雄崇拜;(4)名號;(5)人情味;
(6)大小、多少;(7)美女;(8)羅曼史;(9)發現或發明;(10)神祕與懸疑。
二、新聞的特性
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派克(R. Park)為新聞所描述的特徵包括:新聞是即時性的、非系統性的、稍縱即逝的、不尋常的、不能期待的、必須具有新聞價值及以符合讀者的興趣。謹將之歸納為下列幾項:
1.寫實性:新聞是事實訊息的報導,事實是新聞的本源和基礎,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因此,新聞反映的是客觀現實中發生過或存在著的事實,是完全的真人真事。新聞說件什麼事情,現實中一定有這麼一件事情;新聞說個什麼人,現實生活中一定有這樣的一個人。因此,新聞是實話實說。徐寶璜在其所著《新聞學》中指出:新聞第一須確實。「新聞須為事實,此理極明,無待解釋。顧凡憑框杜撰閉門捏造知消息,均非新聞。」新聞的真實和文字的真實,是兩種意義上的真實。」
2.新鮮性:早先人們把報紙稱作「新聞紙」。新聞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新」。換句話說,新聞報導新近發生的事實。所謂「新」是指內容新,「近」是指時間近。總起來看,「新近」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指新聞事實與新聞報導之間的時間差。新聞報導事實的時間離新聞事實與新聞報導之間的間距愈近,新近性就愈強。其具體尺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新聞報導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實信息傳播給公眾。現今的解說,所謂「新近」,是指新聞事實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現代新聞不是一般地講新近,而是以日計,以小時計,重要的新聞還以分計,以秒計。
3.即時性:真實、新鮮的新聞事實信息若得不到及時傳播,新聞便成了舊聞,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任何時間上的稍微拖延和懈怠都是新聞報導所忌諱的。
4.公開性:新聞是通過新聞傳播工具與形式,向社會和人們公開告知的消息。它告訴人們,在他們周遭發生的什麼,世界發生了什麼,使人們得以了解它周圍的世界,了解社會和時代,「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UNIT 1-4新聞的類型
這裡僅就新理論,應當涉及的分類和類型作些介紹,包括各種不同的角度和標準,至少有為下列幾項:一、依新聞發生的地區來分類,二、若依新聞的性質來分類,三、以對立分類。
一、依新聞發生的地區來分類
可將新聞擇要分為下列幾項:
1. 國際新聞:指發生在本國領土以外地區且和本國無關的新聞,如波灣戰爭的新聞、印度大地震……等。
2. 國內新聞:國內新聞的範圍很廣,凡是在國內各地所發生的新聞,均可列為國內新聞。但若新聞發生在首都地區,則對全國皆具影響性,故在採訪被列為國內要聞。
二、依新聞的性質來分類
擇較重要的新聞可分為下列幾項:
1.政治新聞:目前國內各媒體將正式新聞稱之為政黨新聞,特別指發生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且會影響全國人民的重大事件,因此,採訪對象包括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等五院個政黨黨部、內政部、外交部及蒙藏委員會。
2. 經濟新聞:經濟新聞包括財政、金融、股市行情、貿易、商業……等屬於經濟範圍以內的新聞。這是報導一切經濟活動之新聞,美國報紙多甚有完全以報導經濟動態為主旨的專業報紙(例如經濟日報、工商日報等)的存在,可見經濟新聞之受重視了。
3. 社會新聞:社會新聞是「新聞中的新聞」,因為社會新聞最貼近一般社會大眾,往往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話題,其中包括下列三類:犯罪新聞、災禍新聞及人情趣味新聞。
4. 影劇新聞:採訪對象包括個無線電視演藝人員、由於多涉及知名影歌星等偶像人物,內容五花八門,精采活潑,甚至經常有緋聞出現,而吸引大批讀者閱讀,故目前各媒體不但有影劇版,且版面多至三、四個版,並以全版彩色、大幅照片處理。
三、對比的分類
1. 意內新聞與意外新聞:即依照新聞的時間性來擇要分類如下:
(1)意內(預知)預知新聞(Predicted News):指記者預知必然會發生的新聞,如元旦集會、國慶閱兵等。屬尋常性新聞,新奇性較少。
(2)意外(突發)新聞(Unpredicted News):指記者在事前無法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會發生什麼事的新聞,其刺激性、新奇性較多。
2. 軟性新聞與硬性新聞
(1)軟性新聞(Soft News):係指那些人情味濃濃、趣味性較強、生動活潑、容易引起受眾興趣、對受眾能產生立即報酬,亦即「即時效應」效應的新聞。如要人們的逸文趣事、電影明星的活動,乃至八十老者與年輕女子結婚的消息等皆是。
(2)硬性新聞(Hard News):指那些題材比較嚴肅,思想性、知識性、指導性比較強的時政、經濟、科技、國會集會、政府文告等新聞。這類新聞,受眾接受時,只能產生「延遲報酬」效應,故稱之為「硬新聞」。這兩項新聞,如以重要性而言,自應推硬性新聞;如以輕鬆宜人而言,自又非軟性新聞莫屬了。
UNIT 1-5新聞與宣傳
一、宣傳的定義
所謂宣傳,就是運用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來影響群眾的集體態度。然而,新聞與宣傳不是一回事,但新聞卻常被用為宣傳的工具。為了某種崇高的理想,新聞自亦不妨擔任宣傳的任務,但宣傳的用途太多,有商業宣傳,有個人宣傳,也有帶有種種惡毒目的之宣傳。所以宣傳有時也被視為一項不好的名詞,而我們也就不能不加以留意。
二、新聞與宣傳之比較
1. 宣傳具有目的性,新聞則否。
2. 宣傳目的在自利,新聞則為公眾利益。
3. 宣傳只有意見而無事實,新聞只有事實而無意見。
4. 宣傳主觀性重於客觀性,新聞客觀性重於主觀性。
三、新聞與宣傳之異同
1.相同之處
(1)目標集中化:不論是新聞或是宣傳,它的目標不外:促進社會繁榮,國家富強,人類進步。要達到此一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必須有重點,集中力量,統一目標,才能事半功倍。
(2)內容純淨化:新聞與宣傳既有其共同目標,則其內容則宜力求「純淨化」。
(3)態度主動化:宣傳和新聞一樣,都要有攻擊的精神、主動的精神。
2.相異之處
(1)程度深淺不同:不論新聞或宣傳,它們最終目的都在影響目標群眾,然而程度尚有深淺之別。新聞注重在「客觀的報導與解釋」,基本上,它的態度比較客觀而消極。宣傳則不然,它是在傳播一種主義、觀念、看法,而希望目標群眾去信仰這一主義,同意這個觀念或看法,故它較新聞要主觀而積極得多。
(2)用技巧不同:新聞必須「據實報導」,宣傳為引起公眾的注意,有時不惜誇大宣染。新聞報導不可重複,宣傳的主題或符號,是常被反覆運用。
四、認識新聞宣傳屬性的意義
1. 正確認識新聞的宣傳功能:如同前述,既然新聞與宣傳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那麼,我們在做新聞工作和宣傳工作時就應該注意正確、科學地處理好新聞與宣傳的關係。要認識到新聞有其不同於宣傳的自身特性,因而不能將所有新聞都用來作宣傳。
2.正確認識新聞的宣傳關係:宣傳與新聞既不是完全相同無關的,也不是完全平行相離的,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好比市兩個圓圈相交,既互不交叉的獨立部分,即「純新聞」部分和「純宣傳」部分,也有相互交叉結合的部分,即人們常說的「新聞宣傳」。一般來說,交叉結合得愈緊密,社會效果愈好。
3.努力實現新聞宣傳的最佳效果:新聞具有宣傳屬性,新聞可以用於宣傳,這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新聞媒介所作的宣傳卻不大滿意。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些媒體片面強調新聞的宣傳作用,而不注意尊重新聞規律,不講究宣傳藝術,因而使得新聞宣傳收不到好的傳播效果。
UNIT 1-6新聞的真實性
一、新聞真實性的意義
新聞報導必須真實。這是對新聞及新聞活動的最基本要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一切其他屬性,新聞的一切職能都事件力在此基礎上的。美國著名報人、新聞學者李普曼在其著《輿論學(或民意)》一書中指出,新聞與真實性是不容的兩個概念,二者應該明顯地區別出來。新聞的作用是突出說明某個事件,而真實性的作用是揭示出隱藏的事實,指出這些事實之間的關係,然後根據人們的活動描述一幅實際的圖畫。她的這一解釋並未明確界定真實性。
中國新聞學者徐寶璜認為,新聞真實性就是只新聞跟據新聞報導中的事實,必須同客觀相符合。相符合就是真實,不符合就是不真實。這是新聞真實性涵義的核心。
二、新聞真實建構理論
1984年,美國阿多尼與緬因(H. Adoni and S. Mane)在其《媒介與社會真實建構:朝向一個理論與研究的整合》論文中,將「媒介的社會現實」分為三部分:(1)客觀真實(objective reality);(2)符號真實(symbolic reality);(3)主觀真實(subjective reality)。可說是自拉克曼(Luckman)以來,首次將「真實建構」理論作了整合性的解釋,並將其運用到新聞傳播領域,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檢證。
三、客觀真實、主觀真實、符號真實
1. 客觀真實:客觀真實是存在於個人之外的客觀世界的每一種「事實」(fact),被認定是無須經過驗證而普遍存在的長式(common sense)。
2. 主觀真實:主觀真實則是經由個人輸入(input)上述客觀真實與符號真實建構而成的,即個人將客觀真實以及符號真實融入其意識,而在腦中見構成的真實。
3. 符號真實:「符號真實」乃是阿多尼與緬因(Adoni and Mane)在舒茲的「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之外所在演繹的創見,其重點強調與其他兩種真實之間的互動關係,亦是其他兩種真實維持與轉化的主要辯證因素,它是社會客觀意義的建構、社會的歷史產物,同時也是個人日常生活經驗的表現。
符號真實是指用符號(symbol)將客觀真實表現出來的任何形態,如藝術、文學、或媒介內容等,這種符號真實展現的形態很多,舉凡報紙、小說、雜誌,甚至廣告等內容均屬之。
三種真實的關係有:客觀真實(近─遠)、符號真實(近─遠)、主觀真實(近─遠)。「近─遠」關係(zones of relevance)指的是個人經驗所及之事務,例如直接接觸事物,乃屬近(close)的關係,反之,則屬遠(remote)的關係。個人之主觀真實乃依此「近─遠」關係而建構,且社會化、語言與社會角色學習等社會過程,藉此傳達了基本的常識,以使個人得已在社會發生作用。
總之,確保新聞傳播完全真實,應是一切新聞傳播媒介和傳播者的共同追求。
UNIT 1-7新聞報導方式的演進
根據羅文輝教授對新聞報導方式的歷史演進,分為下列六個階段:
一、政黨報業時期
1830年以前報紙的讀者並不要求新聞報導要公正客觀,美國的報業大至採取明確的黨派路線,多數報紙的政策是在言論上支持某一政黨,並竭盡所能的打擊發行人反對的政黨。沒有人期望報導呈現中立路線,記者甚至常歪曲事實,或故意曾減情節,以滿足媒體負責人的要求。
二、客觀性新聞報導的起始
1830年以後,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電報的發明及美聯社的興起,客觀性新聞報導逐漸取代政黨路限,並使客觀成為新聞報導必備條件。1848年5月,美國紐約六家報紙成立聯合採訪部,由於要負責供應許多立場不同的報紙,因此他的報導必須客觀,才能使所有的會員及客戶樂於採用,這是客觀新聞報導的濫觴。一直到1930年代,客觀性報導事新聞界的主要報導方式,一般記者都遵循倒金字塔的公式。此種將重要事實放在新聞最前面,除了方便作標題及編輯外,也能言簡意賅的讓讀者了解新聞的重點。
三、解釋性新聞報導的發展
客觀性報導到了1930年代以後,開始受到批評,讀者要求新聞報導應對事件提供背景資料,並使讀者對該事件能有全面性的了解。1933年美國記者開始採用解釋性新聞報導來寫新聞,並分析各種新聞事件所隱含的意義。1950年代美國參議員麥卡錫曾在演說中指控美國國務院雇用大批共黨份子及同情共黨的人,它宣稱國務院中至少有兩百人士共黨份子,而且它擁有這份名單。當時新聞界一罩客觀性報導原則,忠實的記路麥卡錫的言論,後來事時證明麥卡錫對國務院的指控完全沒有根據,經過這次慘痛教訓後,新聞記者逐漸體認,傳統客觀性的新聞報導有諸多缺失,於事有愈來愈多記者嘗試解釋性新聞報導。
四、新新聞學報導融合新聞故事筆法
1960年代越戰與校園示威,促使新新聞學及調查性報導的報導方式,新新聞學的報導係以小說的筆法,來寫新聞故事,這種報導方式融和小說創作想像力及新聞記者的採訪技巧,強調的是寫作風格及描述的品質,允許發揮想像力,並注重人格、風格及內幕消息的報導,儘管如此,新新聞學的寫作方式是必須以新聞事件做依據,不能憑空捏造,而受到新新聞學的影響最大的是雜誌及小說寫作。
五、調查性報導發揮監督力量
美國新聞界扒糞運動,1960年代以調查性報導的新面貌出現,它幾乎以政府機構做為報導對象。這種強調新聞界應該監督政府的理念,一直是新聞哲學的基礎,也變成維護社會公義的一股新興力量,調查性報導最有名的例子是《華盛頓郵報》報導水門案件,迫使尼克森總統下台。
六、精確新聞報導與科學方法的運用
精確新聞報導於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新聞系教授邁爾(Philip meyer )推動下漸漸被廣泛運用,它是將科學研究方法與傳統新聞報導技巧融合為一體的報導方式。
第一章 新聞概念
UNIT 1-1名詞的由來
新聞(News)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新聞是根據人類具有求生存與好奇心,及其實際需求而來的。當然,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新聞」,是藉由大眾媒體(Mass Media)而來。然而,「新聞」最原始的意義就是消息,可以經由口頭傳述,也可以見諸文字記載。
一、古籍中的「新聞」涵義
「新聞」一詞,在我國唐宋時的書籍文稿中,即已出現。如唐朝初年出版的《新唐書》及《南礎新聞》,又如宋朝的《朝野類要》等,不過,當時所謂「新聞」與今日通行的「新聞」二字的涵義,有所出入。
...
目錄
第一章 新聞概念
UNIT 1-1名詞的由來
UNIT 1-2新聞的定義
UNIT 1-3新聞的結構
UNIT 1-4新聞的類型
UNIT 1-5新聞與宣傳
UNIT 1-6新聞真實性
UNIT 1-7新聞報導的演進
第二章 新聞學概念
UNIT 2-1新聞學的概念
UNIT 2-2新聞學研究法
UNIT 2-3新聞學和新聞工作
UNIT 2-4 報業四種理論
UNIT 2-5世界各國新聞學主導性理論
UNIT 2-6新聞學理論轉向
UNIT 2-7符號學與新聞學
第三章 傳播與新聞傳播的基本概念
UNIT 3-1傳播與新聞傳播活動
UNIT 3-2傳播的結構
UNIT 3-3傳播的功能
UNIT 3-4新聞傳播過程
UNIT 3-5新聞傳播文本
UNIT 3-6過去:新聞傳播適度效果理論
UNIT 3-7現在及未來:新聞傳播強大效果理論
第四章 新聞的選擇─新聞價值
UNIT 4-1 新聞選擇
UNIT 4-2何謂新聞價值
UNIT 4-3傳統新聞本質
UNIT 4-4傳統新聞價值衡量標準
UNIT 4-5新聞價值的實現
UNIT 4-6新聞價值的限制
UNIT 4-7 網路時代的新聞價值新探
第五章 新聞傳播者(一)--新聞記者
UNIT 5-1新聞記者的角色功能
UNIT 5-2新聞記者的意識構成
UNIT 5-3新聞記者應具備的條件
UNIT 5-4新聞記者的專業意理
UNIT 5-5新聞記者的專業與媒體亂象
UNIT 5-6傳統記者與網路記者
UNIT 5-7網路記者與傳統記者之比較
第六章 新聞傳播者(二)--新聞事業
UNIT 6-1新聞事業的功能
UNIT 6-2新聞事業的性質
UNIT 6-3新聞事業的特性
UNIT 6-4新聞事業的專業意理
UNIT 6-5新聞事業之專業性與新聞教育
UNIT 6-6資訊社會的新聞事業
UNIT 6-7新聞事業新趨勢
第七章 新聞傳播媒體
UNIT 7-1新聞傳播媒體的種類
UNIT 7-2新聞傳播媒體的發展
UNIT 7-3 部落格的發展
UNIT 7-4維基社論網經緯
UNIT 7-5 新聞傳播媒體的性質
UNIT 7-6大眾傳播的功能
UNIT 7-7新聞媒體與新聞實踐
第八章 新聞的處理(一)--新聞蒐集
UNIT 8-1 新聞的蒐集及其類型
UNIT 8-2 採訪前可參考之資料
UNIT8-3 網路新聞訊蒐集
UNIT 8-4 資料室
UNIT 8-5 通訊社
UNIT 8-6 新聞蒐集如何界定問題?
UNIT 8-7 新聞蒐集如何解決問題?
第九章 新聞的處理(二)--採訪
UNIT 9-1 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
UNIT 9-2 採訪類型
UNIT 9-3現場採訪
UNIT 9-4 訪問前的準備
UNIT 9-5 訪問的進行
UNIT 9-6新聞採訪之策略問題
UNIT 9-7 新聞來源之保密
第十章 新聞的處理(三)--寫作
UNIT 10-1 新聞報導與寫作
UNIT 10-2 新聞的結構與要素
UNIT 10-3 新聞寫作型式
UNIT 10-4 新聞報導客觀性問題
UNIT 10-5 新聞之正確性
UNIT 10-6新聞之可讀性
UNIT 10-7 深度報導
第十一章 新聞的處理(四)--編輯
UNIT 11-1編輯
UNIT 11-2編輯政策
UNIT 11-3新聞編輯工作流程
UNIT 11-4廣播電視新聞編輯
UNIT 11-5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內容
UNIT 11-6 電子報的編輯作業:
UNIT 11-7 編輯改正錯誤的責任
第十二章 新聞受眾
UNIT 12-1新聞受眾觀
UNIT 12-2 受眾是新聞媒介積極的參與者
UNIT 12-3受眾的類型
UNIT 12-4 閱聽人的媒介素養
UNIT 12-5新聞接收的過程
UNIT 12-6 影響新聞接收的因素
UNIT 12-7受眾調查
第十三章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
UNIT 13-1歷史背景
UNIT 13-2新聞自由的含意極其重要性
UNIT 13-3新聞自由的發展
UNIT 13-4 新聞自由流弊與新威脅
UNIT 13-5新聞自由與新聞與自律
UNIT 13-6 社會責任起源與內容
UNIT 13-7自評人與媒體的問責
第十四章 新聞倫理與新聞道德
UNIT 14-1新聞道德的起源與標準
UNIT 14-2 關於新聞職業道德的一般理解
UNIT 14-3 體現新聞職業道德的自律文件
UNIT 14-4 新聞自律組織
UNIT 14-5新聞倫理的規範
UNIT 14-6我國新聞倫理問題與探討
UNIT 14-7 二十一世紀新聞倫理的挑戰
第十五章 新聞法規
UNIT 15-1 憲法與新聞自由
UNIT 15-2 誹謗罪
UNIT 15-3 隱私權
UNIT 15-4新聞審判
UNIT 15-5 刑法對於情色資訊的管制
UNIT 15-6 兒童及少年法對於情色資訊的管制
UNIT 16-7 置入式行銷
第十六章 新聞與輿論
UNIT 16-1輿論的歷史和概念
UNIT 16-2輿論的定義
UNIT 16-3輿論的特徵
UNIT 16-4輿論的分類
UNIT 16-5輿論的形成
UNIT 16-6新聞輿論監督
UNIT 16-7民意測驗
第十七章 大眾傳播的控制
UNIT 17-1 對大眾傳播控制的方式
UNIT 17-2 政府對媒介的管制
UNIT 17-3 讀者投書
UNIT 17-4 大眾傳播與選舉
UNIT 17-5 政治與選舉廣告
UNIT 17-6 競選廣告之法規
UNIT 17-7 選舉廣告與媒介近用權及機會平等原則
第十八章 大眾傳播與社會體系
UNIT 18-1大眾傳播與社會
UNIT 18-2大眾傳播與政治
UNIT 18-3大眾傳播與經濟
UNIT 18-4大眾傳播與文化
UNIT 18-5大眾傳播與國際傳播
UNIT 18-6大眾傳播與科技
UNIT 18-7大眾傳播與宣傳
第一章 新聞概念
UNIT 1-1名詞的由來
UNIT 1-2新聞的定義
UNIT 1-3新聞的結構
UNIT 1-4新聞的類型
UNIT 1-5新聞與宣傳
UNIT 1-6新聞真實性
UNIT 1-7新聞報導的演進
第二章 新聞學概念
UNIT 2-1新聞學的概念
UNIT 2-2新聞學研究法
UNIT 2-3新聞學和新聞工作
UNIT 2-4 報業四種理論
UNIT 2-5世界各國新聞學主導性理論
UNIT 2-6新聞學理論轉向
UNIT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