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半世紀的真相調查
九十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破除近百年的傳說迷霧
一本事實比幻想更動人的重量級傳記
深入藍調音樂與美國南方黑人文化之根
這是史上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羅伯・強森傳記,根據認識強森的人對「真正的他」的第一手描述,加上旁徵博引各種文獻資料,完整考證了他一生的所有經歷,描繪出這位過去一直籠罩在傳說迷霧下藍調大師的真實面貌,並帶你實地走訪一個多世紀前美國南方的藍調之鄉,是全球藍調樂迷朝聖、尋根的必讀之作。
深深影響巴布・狄倫、
凱斯・李察、勞勃・普蘭特的藍調之王
故事是這樣說的:「站在午夜時分的十字路口,把吉他交給一個高大的黑人,等他把吉他調好音還給你,你就擁有出神入化的彈奏能力,同時他也會收下你的靈魂。」沒有這樣的奇遇,要如何解釋這位藍調吉他鼻祖的橫空出世與空前傳奇?
羅伯・強森在1936和1937年留下的錄音雖然只有寥寥29首,卻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歌手、吉他手和作曲者,包括巴布・狄倫、滾石合唱團、齊柏林飛船和艾力克・克萊普頓等當代音樂巨人,狄倫說:「如果我沒聽到強森的那張唱片,我後來那千百行的歌詞大概也就沒有了。」克萊普頓更稱他是「史上最重要的藍調歌手」。但強森在27歲就被謀殺身亡的短暫一生,留下的紀錄卻十分貧乏──直到這本書的問世。
本書作者之一沃德洛早在1960年代就訪問過認識強森的人,並在1967年率先發現強森的死亡證明書;康佛斯則是在1970年開始研究強森的音樂和生平,矢志填補他人生故事的空白。兩位作者根據每一段訪談、每一項消息來源和文獻資料,為強森的一生寫下了這本最具權威性的傳記,其中許多素材過去從未披露。
作者簡介:
布魯斯・康佛斯 Bruce Conforth
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民俗、藍調、流行文化與美國史教授,搖滾名人堂第一任館長。現居密西根州安納保。
蓋爾・迪恩・沃德洛 Gayle Dean Wardlow
聲譽卓著的藍調歷史學者,收藏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戰前藍調錄音。他的著作《追尋那魔鬼音樂》(Chasin’ That Devil Music)已成為藍調經典文獻。現居佛羅里達州朋沙科拉。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大化學系、臺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專職從事書籍翻譯,譯有《如何成為恐龍探險家》、《化學學了沒》、《地球毀滅記》、《哺乳動物們》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五章 音樂的根源與認同
一九二六年,羅伯・強森成為一名樂手。當時他十五歲,住在他年少人生中待過的第二座種植園,將時間分給孟斐斯與三角洲的兩個家。每一次他去孟斐斯找家人,他都更確定自己完全不想當農夫,音樂才是他最大興趣。剛長成青少年的羅伯已將口琴與口簧琴(Jew’s harp)吹得出神入化,他還能彈一點吉他與鋼琴(兩者都是孟斐斯的繼兄查爾斯教他的)。當時他的異父姊姊凱莉帶著兒子路易斯從孟斐斯搬來三角洲,與羅伯一家人會合;她在羅賓森維附近迫克街定居下來,成為羅伯的鄰居。這時候羅伯大多數的朋友都還只愛玩遊戲與捉魚,但羅伯發現自己跟R・L・溫德姆有同樣的音樂愛好:他們都會吹口琴。「我們以前會一起吹口琴,」溫德姆回憶著,「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吹口琴,那時候男孩子都這樣混在一起。」口琴很便宜,大小可以放進口袋,便於攜帶。它能吹出單音也能吹出和弦,能模仿火車汽笛或蒸汽引擎,且它的音色強而有力,能奏出酒館酒客想要的強有力節奏。羅伯也擅長口琴,但他最愛的樂器還是吉他。
另一方面,「老灰」・威利斯只在意羅伯有沒有下田幫他幹活。對他來說,羅伯如果只想彈吉他不想務農,這簡直是作夢。雖然受到繼父反對,羅伯還是動手自製弦樂器,就像在他之前與之後的許多藍調樂手一樣。
「眨眼」・克拉克還記得羅伯頭一次自己製琴:「他用三條金屬線在牆壁上做了一個。他就用三條金屬線跟三個瓶子,從這裡開始做。他往牆上釘三個釘子,把一根弦綁在這根釘子,再拉到另一根釘子上……他在下面放個瓶子,上面再放個瓶子,然後把瓶子往上推,繃緊弦,就像是給吉他調音。他能把自己唱的歌彈出來,但我從來聽不懂他在彈什麼〔笑〕。」克拉克描述的樂器叫做「美國獨弦琴」(diddley bow),這是種構造簡單的弦樂器,可以是獨立一把樂器,也可以附在建築物表面。一片木板、一根鋤頭柄、或是隨便能取得的一塊木材,都可以用來製作獨弦琴。
羅伯鎮日沉浸在音樂裡。威利・梅森說,羅伯如果不能彈獨弦琴,或者後來他如果不能彈吉他,他就會吹口琴,就連下田的時候也是。「眨眼」克拉克的說法也相同:「我們一起在田裡工作,工頭叫他快去,因為田裡大家都在除雜草。〔羅伯〕跑進屋裡拿條細繩子,乾草繩,把口琴綁在他嘴巴上。」這是羅伯自製的口琴固定器,讓他工作時也能吹奏音樂。但吹口琴一定會妨礙工作效率,損害農田收成,導致羅伯一再挨老灰打。話說回來,羅伯在三角洲也有不反對他音樂與雄心的家人。凱莉當初與羅伯同住在孟斐斯時就很照顧他,在羅伯需要時幫他買眼鏡,每天跟他一起走路上學;這時候凱莉再度成為她異父弟弟身邊助力。
凱莉當時跟「眨眼」・克拉克的哥哥利蒙(Leamon)同居,她覺得羅伯不是當農夫的料,覺得他的興趣就是音樂。她知道孟斐斯與那裡的文化對羅伯意義深重;當初她還住在史賓賽家時,也看到羅伯怎樣從三角洲逃家跑來童年熟悉的環境尋求庇護。從以前她就支持他,以後她也會支持他一輩子;如果羅伯想彈吉他,凱莉就來幫忙。她和羅伯都買不起工廠生產的便宜琴,但凱莉還是幫羅伯從木屋牆壁上的獨弦琴進步一階,自製出菸盒吉他。他們用農場的草繩、一塊木頭(當琴頸)、和「眨眼」・克拉克爸爸給的香菸盒組合出成品。羅伯一邊用這把琴練習,他與凱莉也一邊拼命存錢,只為有一天能買到商店裡的真正吉他。一九二七年初,他們終於走進雜貨店,買下想要的東西:一把少了兩根弦的老舊木吉他。
羅伯整天撥著四根弦,練琴聲讓所有聽到的人不勝其擾;後來他終於存到一角錢來補上缺的兩條弦,旁人遭受的折磨才結束。有了真吉他在手,羅伯的演奏不僅更進步,他的心態也更成長,逐漸遠離那些他其餘朋友依舊熱中的事物。「眨眼」克拉克說到羅伯心態轉變的表現:「我們會去堤岸,到路邊某個地方,在那裡玩彈珠,〔但〕他就彈吉他。」終其一生,羅伯總是吉他不離身。
羅伯與凱莉製作菸盒吉他時,「眨眼」・克拉克的父親幫過忙。後來他買了輛T型福特,又協助羅伯更方便去孟斐斯。羅伯這時已經十六歲,他與凱莉開始搭老克拉克的車去拜訪查爾斯・史賓賽、查爾斯的太太莫麗、以及他們新生的兩個女兒。之前羅伯只能盡量在路邊找機會搭便車,現在他每隔幾星期就能搭車走這趟五十幾公里的路。一如既往地,在他從男孩長成大人的過程中,每次進城經驗都更拉開他與鄉下朋友的距離。
對羅伯來說,改變人生最大一堂課就是學喝酒。「他喝嗎?」克拉克反問,「你該問的是,他喝多少?他會喝掉所有釀好的玉米威士忌,他從來不會醉到彈不了吉他,但他是真的很能喝。他喝很多,喝一整晚。你看那些女人怎樣小口喝可口可樂,羅伯就是那樣喝一整瓶威士忌。」
隨著羅伯長大,他身為樂手的那部分也跟著成長。就在一年前,他最早的老師之一,一個有十年演奏經驗的吉他手,搬到羅賓森維居住。這個人名叫威利・布朗(Willie Brown),他讓羅伯的音樂能力突飛猛進。
布朗是個有名的天才吉他手,他住在密西西比州科莫蘭特湖附近時甚至指導過孟斐斯・米妮(Memphis Minnie)。他雖然能力高超,但他最出名的還是跟查理・派頓或桑・豪斯合作,擔任伴奏吉他手。布朗出生於一八九七年前後,地點大概在密西西比的佩斯郡(Perthshire)附近。他的演奏生涯從克里夫蘭附近的道克利種植園(Dockery’s Plantation)開始,一路來到突尼卡。來到羅賓森維之前,他住在亞瑟・皮爾曼種植園(Arthur Peerman’s Plantation),就在克里夫蘭東北邊。威利・摩爾在一九一六年認識布朗,他這樣描述布朗與派頓的友誼:「他〔布朗〕跟我說,他有個過去一起演奏的老朋友在附近;他跟我說,那個人住在霍倫岱爾(Hollendale)這裡。他還說,『老兄,你一定得聽聽他演奏!」說『我跟他一起演奏!』他說的就是查理・派頓!」布朗學吉他深有造詣,他無論是演奏音樂或是附帶的肢體表演(histrionics,在吉他演奏中稱為「扮小丑」(clowning))都能跟派頓勢均力敵。「他會光著腳跺腳。他說『給我那杯酒!』」摩爾解釋道,「把那個吉他一甩,好傢伙,甩到後面,說,『就放這裡!』他總是用自己的招數來表演。」布朗的招數包括把吉他放到頭後面彈奏。他彈的曲子很多樣,包括〈美麗大娃娃〉(You Great Big Beautiful Doll)和〈為何這樣對待我〉(What Makes You Do Me Like You Do Do Do?)這種流行歌,足以娛樂白人與黑人聽眾。他與桑・豪斯或派頓合作時,通常是在某地區各個小酒館與家庭派對表演,每個地方只待一晚。羅伯・強森開始偷溜出門,看布朗在這些場合演出。他們倆很快變成朋友。據伊莉莎白・摩爾證實,布朗至少也有傳授這位年輕樂手一些吉他訣竅:「〔羅伯〕不必說什麼〔關於威利・布朗的事〕,他跟他很熟。他會講到他,因為他就跟他一起演奏。他〔羅伯〕彈得很好,我覺得他是跟威利・布朗學了一些,但他自己就彈得很好。〔羅伯跟著〕他們兩個〔威利・布朗與桑・豪斯〕。」
羅伯很快發現,他靠著彈吉他可以逃過務農、吸引年輕女孩更注意他、同時還賺點零用錢。但要成功,他得彈更好才行。他把自己變成一塊音樂海綿,從任何願意花時間教他的人身上吸收演奏訣竅,不論這些人才能高低。「他會來我跟丈夫在羅賓森維附近的家,」伊莉莎白・摩爾說,「我們一直住在同個種植園裡,在羅賓森維外面。我丈夫會一首很老的歌,是這樣,然後他一直過來學那首歌。天哪,我聽他們彈那首老歌,叫〈我要坐下來喊我女人〉(I’m Gonna Sit Down and Tell My Mama),聽得快煩死了。」後來她終於對丈夫表達抗議,說他花太多心力在這個年輕學生身上。「我會說,『老伴,你該放下那把舊吉他〔她丈夫有自己的吉他〕了吧?』『哈維小姐〔伊莉莎白當時的夫姓〕,』他會說,『別這樣說嘛。』他想學怎麼寫譜呢。我會說,『唉,你們都不讓我好過。』我自己上床去睡,留他們坐在門廊上。他在那裡撥他那把舊吉他,噹啷,噹啷,噹啷。我先生別的都不會,只會彈這一首老歌,他〔搬到三角洲之前〕在山上學會的。他本來彈的是鋼琴。」
學會基本技巧後,羅伯踏上每個年輕樂手必經之路,他開始尋求讚譽。以他的情況,他要找的是年紀比較大的佃農,這些人除了現場音樂演奏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娛樂。羅伯一家一家去拜訪,只要有人願意聽,他就當場來一段即興演奏。這些人都很有善意回應他:「孩子,繼續幹,好好幹。」羅伯這時已經完全把音樂以外的一切拋在腦後。「老灰」・威利斯還期望他下田幫忙,但羅伯根本不理他。「他不種田了,他媽媽跟家人都在那種田,我們都在那個地方,都在種東西,這樣。」伊莉莎白・摩爾回憶說,「他呢,他不一樣了,他不要種棉花。」
第五章 音樂的根源與認同
一九二六年,羅伯・強森成為一名樂手。當時他十五歲,住在他年少人生中待過的第二座種植園,將時間分給孟斐斯與三角洲的兩個家。每一次他去孟斐斯找家人,他都更確定自己完全不想當農夫,音樂才是他最大興趣。剛長成青少年的羅伯已將口琴與口簧琴(Jew’s harp)吹得出神入化,他還能彈一點吉他與鋼琴(兩者都是孟斐斯的繼兄查爾斯教他的)。當時他的異父姊姊凱莉帶著兒子路易斯從孟斐斯搬來三角洲,與羅伯一家人會合;她在羅賓森維附近迫克街定居下來,成為羅伯的鄰居。這時候羅伯大多數的朋友都還只愛玩遊戲...
作者序
導讀一:吳念達
你有聽過「27 俱樂部(27 Club)」嗎?
這是一個神祕的都市傳說、一個音樂圈的美麗巧合、一個特定時間死亡才能加入的俱樂部。不知是來自於老天爺的忌妒,或是真的與惡魔交換靈魂有關,相傳那些最具有才華的音樂人或藝術家都活不過 27 歲。他們在人生最璀璨炙熱的巔峰,留下被視作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的作品後相繼離世。
六屆葛萊美得主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當代文化指標性的超脫樂團(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搖滾傳奇門戶合唱團(The Doors)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藍調與迷幻搖滾女皇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吉他之神」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搖滾巨擘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創團元老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以上這些赫赫有名又如雷貫耳的人物皆為「27 俱樂部」成員,也全都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象徵。然而,誰是27俱樂部歷史中第一位吉他手,誰又是20世紀第一位成為27 俱樂部成員的天才?
答案就是此書的主角、一個你可能很陌生的名字:羅伯・強森(Robert Johnson)。
死後23年,才被稱為「三角洲藍調之王」
羅伯・強森的生平資料少之又少,同時因各種神迷色彩虛幻交錯導致其故事的難以考究,甚至連他「生於一九一一年五月八日,並於一九三八年八月十六日逝世」的紀錄都存有不少爭論,但根據目前眾多音樂史學家們的考究,大致上是認同此一生卒年月日。
然而更有趣的事情來了,強森的死因至今還未有定案:有人說是因為他與別人的老婆亂搞,被妒火中燒的丈夫活活刺死;也有人說強森風流成性,年紀輕輕就染上一身性病,最終疾病纏身而死;更有人從強森的歌詞裡推敲,指出強森曾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午夜時分,於密西西比州的某個十字路口與惡魔締結契約,透過獻祭自己的靈魂換取高超吉他演奏技巧,並約定在27歲時由惡魔前來取走強森的性命。不得不說,這些神秘玄幻的穿鑿附會,讓羅伯・強森的傳奇更加迷人與鮮豔。
回歸羅伯・強森的音樂生涯,他生前並沒有大紅大紫、更沒有享盡榮華富貴,他僅僅是在密西西比州與阿肯色州的幾個城鎮裡小有名氣,雖曾前往芝加哥、紐約、加拿大等地演出,但並沒有成名或是引起知名音樂廠牌的青睞。最終,他仍然在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一帶的小酒館和妓院裡,混雜著粗鄙下流的氣息,演奏他那未能得到關注、卻在往後二十年改變世界的藍調音樂。
一九六一年,強森死後二十三年,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名為《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的黑膠唱片,集結羅伯・強森在一九三六年與一九三七年的兩次錄音作品,其中包含〈Cross Road Blues〉、〈Walkin' Blues〉、〈Traveling Riverside Blues〉、〈Me and the Devil Blues〉以及〈Hellhound on My Trail〉等作品。《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的發行,讓已殞落二十三年的羅伯・強森再次出現在眾人視野裡,並且深深影響了六〇、七〇年代眾多音樂人物。
受到羅伯・強森與《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啟發的音樂家,包含了民謠傳奇巴布狄倫 (Bob Dylan)、艾力克萊普頓(Eric Clapton)、齊柏林飛船 (Led Zeppelin) 吉他手羅伯普蘭特 (Robert Plant)、滾石樂團吉他手基斯里查 (Keith Richards),以及已故的當代藍調傳奇強尼溫特斯 (Johnny Winters)等人,而這一批老傳奇又深深影響八〇、九〇年代以至二〇〇〇年代的音樂家;可以說,羅伯・強森奠定後世搖滾樂的基礎,且因為有羅伯・強森將藍調從傳統鋼琴演奏搬到以吉他為主角的劃時代變革,造就了無數傳奇登上歷史舞台。
可惜的是,羅伯・強森卻未能有機會見證這一切。
從未聽過的名字,很可能是你偶像的偶像
一九六四年二月七日,當披頭四 (The Beatles)第一次來到美國時,全美早已掀起所謂的「披頭四狂熱 (Beatlemania)」。在擠得水洩不通的紐約甘迺迪機場,披頭四懷抱著粉絲般的心情想要來美國見被稱為「現代芝加哥藍調之父」的穆迪・瓦特斯 (Muddy Waters)一面,然而當披頭四向現場媒體說出穆迪瓦特斯的名字,並希望能與其見面時,現場先是一片靜默並充斥著此起彼落的疑惑,一名記者立刻詢問:「穆迪瓦特斯?這是….在哪裡?」,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 (Paul McCartney)相當驚訝地說:「那不是地名!難道你們(指美國人)連自己國家最有名、最厲害的音樂家都不認識嗎?」。
這個著名的事件,正如同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羅伯・強森」時的反應,陌生、疑惑、不解、好奇,但當大家知道他是巴布狄倫的偶像、他影響了「搖滾之父」查克貝瑞 (Chuck Barry)、他啟發了艾力克萊普頓,羅伯・強森又將走進一個新世代並繼續傳承他神祕詭譎的故事。
羅伯・強森的音樂生涯極為短暫,從一九二九年至他逝世的一九三八年為止,短短近十年的時間他只淬鍊出「二十九首」歌曲,但他充滿變革性的音樂演奏和風格,將散拍音樂 (ragtime)、布基烏基(Boogie-woogie)、搖擺樂 (Swing) 等不同流派揉雜後進化,加上令人戰慄的「滑音 (slide)」吉他演奏,最後搭配上他彷若蒼涼密西西比州那有著滾風草與黃沙畫面的幽魅嗓音,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藍調音樂,為後來的搖滾與節奏藍調鋪好寬廣的大道。
到了一九八〇、九〇年代,對於羅伯・強森這位「三角洲藍調之王」的研究逐漸展開,人們不僅僅滿足於那二十九首歌曲,他們想要知道這個只活了二十七歲的南方天才音樂家到底是誰、他做過甚麼事、他師承哪位樂手、他還有沒有尚未被發現的作品、他到底被葬在甚麼地方、他有甚麼奇聞軼事,等等等等,但大家赫然發現一切為時已晚。
經過半世紀以上的不經意忘卻和早年未有詳細紀錄,當我們回過頭來想要將羅伯・強森描繪得更為立體時,他早已拎著吉他遠走,在不知名處與魔鬼共譜我們無緣品嘗的樂曲。
羅伯・強森一直在我們四周,只是很少人發現
堪稱「準現象級」的日本漫畫作品《監獄學園》,不只漫畫本身暢銷,更推出動畫與真人電視劇,擁有極高人氣,而其作者平本Akira雖擅長搞笑漫畫,但他曾在二〇〇四年時進行一次極大膽的挑戰。這一年,平本Akira推出一部名為《俺と悪魔のブルーズ (台譯:我和惡魔的藍調)》的作品,漫畫中主角名為「R J」,正是取自Robert Johnson的名字縮寫。故事充滿黑暗風格與平本Akira不經意的獨特笑點,成功將羅伯・強森的生平塑造出立體感,也成為史上第一部以羅伯・強森為主角的漫畫作品。
高中或大學曾經參加過吉他社、熱音社的學生,必然都聽過大名鼎鼎的艾力克萊普頓,許多人更將其知名作品視為吉他練習的一大里程碑。而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艾力克萊普頓本人最愛不釋手、經常性演奏、深受所有樂迷喜愛的前五名作品裡,就有一首名為〈Crossroads〉的經典之作。另外一位被稱為是20世紀新生代藍調搖滾的天王人物-約翰梅爾 (John Mayer),在他音樂生涯的指標性作品中剛好也有一首名為〈Crossroads〉的作品,且此首歌曲也是他在諸多演唱會中必定演奏的經典曲目。沒錯,這兩首〈Crossroads〉都改編自羅伯・強森1937年所創、生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Cross Road Blues〉。
被譽為替法國嘻哈音樂帶來顛覆性改變的「MC Solaar」,以其獨特的饒舌調性融合爵士樂聞名於世,同時也深深影響法國當代的嘻哈發展,締造與美國截然不同的歐陸派嘻哈風格。MC Solaar 在其一九九四年的一鳴驚人之作《Prose Combat》中,有一首極為特別的歌曲〈La Fin Justifie Les Moyens〉。仔細聆聽會發現,在九〇年代的嘻哈節拍的歌曲中混入異常突出的吉他滑音,雖然明顯感受到兩者在時代的差距性但卻不覺突兀。當再進一步探索後,沒錯,又是羅伯・強森的音樂幽魂遁入其中,MC Solaar 以嘻哈特有的創作方式-「取樣 (Sample)」,將強森知名的〈Come on in My Kitchen〉中那極富特色的吉他滑音演奏擷取,並放入到自己的音樂作品裡,完成橫跨美國密西西比州到法國聖但尼、從一九三七年穿越到一九九四年的時空融合之作。
如果更進一步爬梳,會發現當今許多被定義為傳奇、巨星、天王的音樂人或樂團,都曾翻唱過強森的作品,或是曾「引用」他的樂句;這彷彿就像是羅伯・強森從未離去一般,深深鑽入音樂與文化的每一個環節,持續散播他的幽魅音符。
當一切謎團被解開,讓我們與羅伯・強森面對面
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羅伯・強森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他為二十世紀音樂帶來的爆炸性變革,這樣的成就讓他在死後擁有「三角洲藍調之王」、「藍調祖師」、「(可能)史上第一個搖滾人」、「藍調傳奇」、「密西西比藍調天王」等眾多頭銜;不過在這些頭銜的背後,我們如何撥開那些圍繞其身的神秘論述、發現真實的羅伯・強森?他的高超與創新吉他演奏技巧如果非惡魔所為,那是從何而來?羅伯・強森短短的人生歲月裡,有哪些真實的事件可以讓我們更清楚這個人的生活軌跡?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我們無法只看他的成就與輝煌,而是要直面他剝去神話包裝後的真實樣貌,《尋找魔鬼琴音》此書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能看清羅伯・強森是一個「甚麼樣的人」。透過布魯斯・康佛斯(Bruce Conforth)與蓋爾・迪恩・沃德洛(Gayle Dean Wardlow)這兩位知名的音樂傳記作者,帶領讀者走訪並研究密西西比州與其周邊的地理、歷史、文件與文獻,從而拼湊出羅伯・強森最真實且接近無渲染的人生,讓無法親赴當地的你我像是可以踏入一九三〇年代的美國南方,走在羅伯・強森背後看著他的日常生活,從而解構這位被無數傳說與神祕學所環繞的藍調祖師爺。
作者序
過去將近六十年,羅伯・強森都在美國的音樂心靈中占據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一九五九年以前,只有七十八轉蟲膠唱片的收藏者中,很少數有幸找到一張羅伯・強森的老錄音的人,知道有這麼一位有趣的藍調樂手。直到山謬・查特斯的劃時代著作《鄉村藍調》(The Country Blues)這本史上最早純粹談論藍調的學術研究作品問世,情況就開始改變了。但查特斯也承認,關於羅伯・強森,「我們對他的生平幾乎一無所知」。
這句話在今天依然成立,強森是藍調史上最著名傳說的主角:據說他在十字路口把靈魂賣掉,換得一身驚人才能,而這項「交易」也導致他在二十七歲英年早逝。所有聽過強森名號的人,幾乎都能不假思索地說出這段傳聞。但他人生的真實故事,除了幾則籠統的軼事以外,仍舊不為人知。
查特斯說,羅伯完成最後一次錄音工作之後不久,就在德州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被他的事實婚妻子下毒謀害。這是錯的。查特斯又說,羅伯某些錄音是在一間撞球館裡錄的,結果有人為了球局打架,把母盤弄壞了。這個軼事的真實性也很可疑。查特斯用一種滿懷激情的方式分析羅伯的歌詞,「羅伯・強森最好的藍調作品,」他寫到,「都有一種陰沉的苦難與絕望感。藍調成為『沮喪消沉』的人格化呈現……他的歌唱充滿了不安,讓人幾乎聽不懂他的歌詞。」2查特斯發表這些文字時用意雖好,卻無意間助長了羅伯・強森神話傳說的成形,與真實的樂手本人幾乎毫無關係。
一九五九年,羅伯的〈傳道藍調〉(Preaching Blues)被收錄在查特斯這本書搭售的唱片內,這是第一次有人重新發行羅伯的音樂。然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在一九六一年推出專輯《三角洲藍調歌王》(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終於讓大眾能廣泛接觸到羅伯的錄音。製作人法蘭克・德里格斯在唱片封套介紹文字上提到查特斯的書,以及英國藍調研究者保羅・奧利佛(Paul Oliver)的作品。德里格斯承認,我們對羅伯或他的生平知道得非常少:「我們只知道羅伯・強森這個名字出現在某一間已經不存在的留聲機公司資料庫裡老舊的索引卡,和幾張積灰塵的母盤上,其他就幾乎沒有了。美國頂尖的藍調研究專家努力在追查強森的生涯,考據他人生的細節時,獲得的資訊實在微不足道。」然而,德里格斯又提出不少錯誤消息,加重了強森傳說的份量:「約翰・哈蒙德在一九三八年籌備卡內基廳『從靈歌到搖擺』(Spiritual to Swing)音樂會時,〔強森〕已經是傳奇人物」;「強森的唱片幾乎是一發行就成了收藏名盤」;「強森初次進錄音室之前,幾乎不曾、甚至從未離開他出生長大的密西西比州羅賓森維(Robinsonville)種植園」;「他顯然想要離開那裡,但一直不能如願。」
這張專輯的問世,主要是名製作人約翰・亨利・哈蒙德二世的推動,他早在一九三〇年代就大力讚揚強森的音樂。《三角洲藍調歌王》能成為里程碑,有幾個重要原因:它讓新的世代、新的聽眾(其中大多是參與民俗音樂復興運動的年輕白人)有機會聽到羅伯的音樂。它大膽宣告羅伯是三角洲地區的藍調歌手之王,沒有人比他更好。而且這是第一張、也是當時唯一一張由大廠牌重新發行的一九二〇或三〇年代以吉他為主的鄉村藍調樂手唱片,市面上沒有同類型的音樂可以比較,因此新一代聽眾第一次聽見三角洲藍調,聽到的就是羅伯・強森。年輕的巴布・狄倫(Bob Dylan)、艾力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凱斯・理查(Keith Richards),這些未來引領風潮的人都深受這張專輯影響,後來就成了羅伯・強森名號的有力說客。
這張專輯的發行,使羅伯・強森的一切成為大家新的興趣所在。與查特斯同輩,或比查特斯稍微年輕的學者,例如梅克・麥考密克與本書共同作者之一蓋爾・迪恩・沃德洛,此時已開始研究羅伯對後世的影響以及他的生平。這次的發行也恰巧趕上藍調復興熱潮,刺激年輕唱片收藏家與樂迷尋找曾在一九二〇與三〇年代留下錄音的藍調樂手,因而發現了桑・豪斯、史吉普・詹姆斯(Skip James)、以及其他實際上認識羅伯的人。接下來,蓋爾・迪恩在一九六八年找到羅伯的死亡證明書,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發現;除此之外,他在一九六〇年代還訪談過好幾個羅伯的舊識,得知了關於羅伯生平的第一批事證。
一九七〇年,哥倫比亞唱片發行第二張羅伯歌曲集,封套上只有短短三段藍調作家皮特・維爾丁所寫的說明,又加深了羅伯的神話,他主張:
沒有其他藍調音樂呈現出這麼具有末日意味的生命觀,充滿黑暗預感,幾乎徹底看透人類處境、看透那沒來由卻日夜糾纏他的恐懼……他的歌,是漫遊者走在沒有出路的黑暗冥府所寫下的日記;是一個具有敏感心靈的黑人奧菲斯(Orpheus),在人類心靈的迷宮路徑中留下的旅途編年史。在他的歌裡,我們能聽到「人」的激切悲嚎,沒有根源、沒有目的、無人理會。「惡」的刺鼻氣味永遠在他心中灼燒。
一九七三年,來自德州休斯頓的民俗學家梅克・麥考密克找到羅伯的同母異父姊姊凱莉・哈里斯・湯普森;在此之前山姆・「閃電」・霍普金斯(Sam “Lightnin” Hopkins)的職業生涯就曾因為他而重獲新生。凱莉給麥考密克看了兩張羅伯的照片,一張是胡克斯兄弟(Hooks Brothers)照相館拍的、現在最出名的那張照片,另一張(從未公開,應當仍為麥考密克私人收藏)則是羅伯、凱莉、以及凱莉的兒子路易斯(Louis)穿著海軍制服的三人合照。找到凱莉之後,麥考密克開始尋找更多事實資訊,一投入就是數十年,最後他甚至還找出意外殺死這位藍調樂手的凶手本人。麥考密克打算用這些資料寫一本強森傳記為他定案,書名已暫訂為《魅影傳》,然而這本書始終沒有完成。
山謬・查特斯在一九七三年重新踏入羅伯・強森宇宙,寫了一本新書,書名很簡單,就叫《羅伯・強森》,以蓋爾・迪恩發現的羅伯死亡證明書做為敘事骨幹。他質疑證明書上寫的羅伯出生地有問題,主張羅伯應該是在三角洲地區才對,「因為黑哲赫斯特(Hazlehurst)在傑克孫(Jackson)沿五十一號公路往南五十六公里的科派亞郡(Copiah County),而其他每一個認識羅伯的人都說他來自三角洲傑克孫北邊的突尼卡郡(Tunica County)。」查特斯也以強尼・夏因斯的回憶內容當做依據,夏因斯有時會陪羅伯一起走唱,對強森的個性與音樂能力提出了一番見解。但夏因斯能提供的羅伯生平資訊實在很少。所以故事仍舊沒有主線。
同一年,布魯斯・庫克出版《聆聽藍調》(Listen to the Blues),書中描述羅伯對於藍調音樂和美國文化的重要性:
若羅伯・強森不存在,也必須發明出一個他。他是整個藍調界最有力的傳奇──他是才華橫溢的年輕藝術家,受到對生命的渴望、對音樂的熱情所驅動,因此走向極端,因此於二十四歲英年早逝……他是藍調界的雪萊、濟慈與藍波(Rimbaud)合為一體。如果有哪個藍調樂手百分之百將會永垂不朽,那就是這個帶著吉他流浪、可能一輩子沒離開過南方的小人物。
事實上,羅伯是在二十七歲被人意外殺害,不是死於二十四歲。庫克犯的毛病不只是資訊錯誤,他還用浪漫化的誇張語句進行分析。他闡述的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神話:天才流浪者,「受到對生命的渴望所驅動」──一個與社會和常規站在對立面的個人。庫克將羅伯比擬為雪萊、濟慈與藍波,更把羅伯的形象塑造成「燒盡自己的明燈」。
孟斐斯藍調研究者史蒂芬・C・勒維爾開始探索羅伯生平時,他是用麥考密克的線索找到羅伯的同母異父姊姊凱莉・哈里斯・湯普森,並在一九七三年說服她簽下合約,把羅伯留下的材料交給他管理,而所得的版稅與其他收入的一半為他所有。之後數十年,勒維爾實際上掌管了羅伯的生平、音樂與照片,強悍地維護著自己的利益。
一九八二年,彼得・古拉尼克使用梅克・麥考密克告訴他的資訊,寫出〈尋找羅伯・強森〉(Searching for Robert Johnson)一文,發表在《活藍調》雜誌。然而這篇「傳記」裡面的確切資訊很少。古拉尼克想要紀錄羅伯人生,結果他的紀錄裡只有一句話被流傳開來:「桑・豪斯確信羅伯・強森是這樣〔在十字路口把靈魂賣給惡魔〕,且毫無疑問地,正如強尼・夏因斯所說,其他人也都這樣想。」沒有證據顯示桑・豪斯說過這句話。一則神話,在過去只是謠傳,但後來似乎眾口鑠金而成為事實。
古拉尼克把這篇文章擴展成書,以相同標題做為書名在一九八九年出版,而《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則在一九八六年刊出第一張羅伯的照片。一年後,《活藍調》用一整期的專刊獻給「羅伯・強森之死」,報導他的傳奇故事、十字路口和胡督魔法(hoodoo)的傳說等等。這期雜誌訪問了許多羅伯的同時代人,試圖對這個人與他的生平獲得事實性的了解。
新力音樂在一九九〇年發行一套雙CD的《錄音全集》(The Complete Recordings),這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把羅伯所有已知存在的錄音,包括未發行的版本,全部做成一整套推出。製作人勞倫斯・柯恩曾是史詩唱片(Epic Records,現在屬於新力音樂旗下)副總裁,當時他帶頭想推行一個重新發行草根音樂的企畫,卻一直被新力否決,經過多年遊說對方才終於讓步,核准了企畫。柯恩決定第一張就要做羅伯・強森的音樂,但新力預期這套專輯五年內不會賣出超過一萬套,第一版只做了四千套。結果這套CD一上市就創下驚人佳績,幾星期內賣掉幾十萬套,現在光是美國境內銷量已累積到兩百萬套以上,還贏得一座葛萊美獎。唱片附的小冊子內容由勒維爾提供,可說是當時最齊全的羅伯生平資訊彙總,但其中的事實仍不夠完整,因為某些時期的經歷談得很少(比如在孟斐斯的那幾年),對於羅伯生命中的人物也出現錯誤訊息,其中錯得最明顯的就是關於吉他手艾克・齊瑪曼(Ike Zimmerman)以及他在羅伯的音樂成長中扮演的角色。勒維爾這本冊子寫得算好,但內容遠遠談不上完整。
新力電影在一九九二年推出一部英國紀錄片《尋找羅伯強森》(The Search for Robert Johnson),主角是藍調吉他手兼歌手、也是羅伯・強森的崇拜者約翰・保羅・哈蒙德。這部片公開了羅伯的幾位前女友和童年好友,使用了蓋爾・迪恩、麥考密克等人找到的資訊。一九九六年,蓋爾・迪恩發現強森死亡證明書的背面內容,並在《吉他手》(Guitar Player)雜誌上發表。兩年後,他出版《追逐惡魔之音》(Chasin’ That Devil Music),在書中對強森的「十字路口傳說」提出質疑。
二〇〇三年,巴瑞・李・皮爾森與比爾・麥庫羅共同出版《羅伯強森:真相大白》(Robert Johnson Lost and Found),一年後,伊萊賈・瓦德的《逃出三角洲:羅伯強森與藍調的發明》(Escaping the Delta: Robert Johnson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Blues)也問世。這兩本書都是絕佳作品,但定位都不是人物傳記。皮爾森與麥庫羅的著作針對圍繞著羅伯生平的傳說,分析它們的源起。他們認為,這些傳說都是當代大眾文化、刻板印象,以及執著於重建歷史而創造出來的東西。瓦德的書也檢視了羅伯的神話,試圖把他從傳說中區隔出來。
近年來最接近所謂羅伯・強森傳記的一本書,是湯姆・葛雷夫斯的《十字路口:藍調傳奇羅伯・強森的生前與死後》(Crossroads: The Life and Afterlife of Blues Legend Robert Johnson),二〇〇八年出版。據勒維爾說,《十字路口》「比起其他任何一本講強森的書,少了誇張描述、多了事實資訊」,但葛雷夫斯這本書實在遠遠不符合勒維爾的說法,書中包含強森生平資訊的內容不到三十頁,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錯的。
擁有羅伯錄音版權的新力唱片,知道羅伯有強大的市場潛力,決定趁他的百歲冥誕發行一套特別版,也就是二〇一一年的《羅伯・強森原始母盤全集:百年紀念版》(Robert Johnson, The Complete Original Masters: Centennial Edition)。新力唱片的宣傳詞聲稱這是「收藏家的終極黑膠」,重現一九三〇年代賣給唱片買家的原版十吋七十八轉唱片的外觀與音質,限量發行,每套都有各自的編號,從一到一千號,外包裝是一本精美華麗的十吋唱片收納冊。每張黑膠都以四十五轉的速度播放,上面連原版唱片的廠牌都複刻過來。音樂史學家泰德・喬亞為這套唱片寫了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勒維爾也貢獻了五頁「新的」羅伯傳記。
羅伯的名號與形象衍生出許多音樂會、致敬產品、紀念物或小玩意,包括電腦隨身碟、吉他撥片,甚至還有限量版的羅伯・強森「地獄犬追著我的愛爾」(Hellhound on My Ale)啤酒,由美國狗鯊頭酒廠(Dogfish Head Brewery)出品,號稱「我們在味覺漩渦中加入乾燥檸檬皮與果肉,集中放大百年啤酒花的柑橘風味(並以此向羅伯・強森的老師盲眼雷蒙・傑佛森(Blind Lemon Jefferson)致意)。」20沒有證據顯示傑佛森指導過羅伯,但反正這款酒是要慶祝傳說故事的誕生,事實資訊就不重要了。
本書首開先例,把認識強森的人對他的所有回憶紀錄都納入內容。我們花了五十多年研究羅伯的生涯、演出他的音樂,現在我們決定補足這個空缺,把這些資料來源都放進這本全面性的傳記裡。我們仔細研究過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每一支影片或電影,不論這些作者或製片者是學術專家或業餘藍調迷。我們逐字抄錄了每一個認識羅伯的人說過的每一句話。我們引用自己的研究以及其他所有能找到的資源,作為這整本書的基礎。我們研讀並參考了每一份人口普查報告、城市人名地址簿、結婚證書、訃聞,以及報紙文章。
在這裡,你會看到羅伯繼家庭的親人、童年好友、鄰居、樂手同行、交往女友以及其他熟人,用聲音、文字或影像留下來的相關回憶記錄(引用時可能會稍加編輯來澄清文意)。我們以這些資料,整理出強森一生的時間線。這本傳記完全不是基於臆測,而是根據認識強森的人對「真正的他」的第一手描述。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寫作,可以讓強森從藍調樂迷所創造的象徵符號與神話傳說中解脫,回歸他獨一無二的本來面目。
而且我們不僅要呈現羅伯的真實故事,還要指出別家說法的錯誤之處。基本上我們發現,包括我們與其他所有人在內,原本以為或相信的關於「羅伯・強森」的每一件事,都多少有些不正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羅伯・強森那些仍不為人知的事大概只能永遠不為人知了。雖然這本書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本以他為主題的書,但今後出現任何新發現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他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曾經攀登到極高處,也曾跌落谷底的凡人所經歷的苦難與喜樂。現在這個故事終於可以被說出來了。
導讀一:吳念達
你有聽過「27 俱樂部(27 Club)」嗎?
這是一個神祕的都市傳說、一個音樂圈的美麗巧合、一個特定時間死亡才能加入的俱樂部。不知是來自於老天爺的忌妒,或是真的與惡魔交換靈魂有關,相傳那些最具有才華的音樂人或藝術家都活不過 27 歲。他們在人生最璀璨炙熱的巔峰,留下被視作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的作品後相繼離世。
六屆葛萊美得主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當代文化指標性的超脫樂團(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搖滾傳奇門戶合唱團(The Doors)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藍調與迷幻...
目錄
導讀──吳念達
導讀──鍾永豐
謝誌
作者序
第一章 羅伯・強森來也
第二章 一切開始之前
第三章 孟斐斯時光
第四章 回到三角洲
第五章 音樂的根源與認同
第六章 婚姻、死亡與藍調
第七章 樂聲響起
第八章 就是那個吉他人
第九章 流浪在十字路口
第十章 河濱行腳藍調
第十一章 我已經預定,就得走
第十二章 好心女人
第十三章 我才是被砍頭的那個
第十四章 趕快走,藍調像冰雹往下掉
第十五章 當我離開這城鎮,我會跟你說再見
第十六章 你要把我埋在公路邊
終曲 最後一輪掀牌
附錄一 羅伯・強森參與過的錄音工作安排表
附錄二 羅伯・強森家族世系表
註釋
導讀──吳念達
導讀──鍾永豐
謝誌
作者序
第一章 羅伯・強森來也
第二章 一切開始之前
第三章 孟斐斯時光
第四章 回到三角洲
第五章 音樂的根源與認同
第六章 婚姻、死亡與藍調
第七章 樂聲響起
第八章 就是那個吉他人
第九章 流浪在十字路口
第十章 河濱行腳藍調
第十一章 我已經預定,就得走
第十二章 好心女人
第十三章 我才是被砍頭的那個
第十四章 趕快走,藍調像冰雹往下掉
第十五章 當我離開這城鎮,我會跟你說再見
第十六章 你要把我埋在公路邊
終曲 最後一輪掀牌
附錄一 羅伯・強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