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知識飢渴症,是因為他有持續關心,想要釐清、解釋、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攸關他所生存的島嶼,以及與他一起共頻呼吸的島嶼子民。
這些問題不是一本書、一種主義、一類思潮可以釐清與解答。
那個被怪獸追趕的惡夢,既是指涉「生命是痛苦的符號」,也是臺灣命運的隱喻,惡夢纏繞的時間有多長,李喬閱讀、思考與寫作的時間就有多長。這不只是隱喻,這是李喬的生活現實與生命實體。
這個生命實體,從青年時期思索「痛苦的符號」開始。他所遇到的老師博學者眾,帶領他進入知識海域,如中國文字學、西方哲學、佛學、易學、心理學……等等,而他所自學的各種文藝思潮與文學理論,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魔幻寫實、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設理論,無所不包,
還有各種歷史書籍、符號學、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1990 年代開始,臺灣現實與臺灣命運的課題開始纏繞李喬,他的閱讀更積極更廣泛了:「約在1990 年之後十多年,我才始於自我強迫,終而狂熱投入,苦讀文化人類學的書籍,旁及現代民族、國家、權力、殖民、生態的論述,都是自修苦學(當然也向多位行家請益),顯然所學不完整。但我努力思索探索,追求體系性理解——這是我中老年後最美好的一部分。」
如此這般,李喬建構了一張幅員遼闊的閱讀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註記了無數閱讀旅棧,每一個旅棧都幻變成無數評論,「雜學家李喬」誕生。所有的跨界閱讀都成為「雜學家李喬」的脊骨血肉,織就他的思考紋理與思想體系,更成為他的靈魂底色。我認為,李喬的評論甚至比他的小說更貼近「李喬本尊」,更能彰顯「思想家李喬」的整體面貌。
李喬以廣博雜學,試圖探索、描繪、解釋這個世界的紛繁現象,試圖揭露這個世界(特別是臺灣)的問題與困境,尋求解決的路徑與方法,成就了近二百萬字的評論文字,「雜學家李喬」、「思想家李喬」幾乎可以說是《評論卷》十冊最精簡最精準的註腳。
作者簡介:
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勤於涉獵各類知識,形成作品豐富內涵,創作包括小說、詩、散文、戲劇、雜文、評論等。精擅多樣類型,講究形式變化,主張「文學志在反抗」和「臺灣主體意識」,作品已有多國語言外譯。寫作之外,另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及公共事務。曾獲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行政院文化獎等。
李喬全集主編:
黃美娥,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另亦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等,曾任臺灣大學臺文所所長、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史料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百餘篇,另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暨選集1603-1945》、《世界中的臺灣文學》等十餘種。曾獲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國家圖書館「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
評論卷主編:
楊翠,1962年生,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臺新聞主編、《臺灣文藝》執行主編、臺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並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與廖振富合著《臺中市文學史》。
目次:
向反抗的哲學家致敬
為臺灣而寫:李喬的文學、哲學與行動
為臺灣文學「做膽」
編輯凡例
一、前言
二、漢文化批判、文化立國說
三、反抗哲學、土地認同
四、人生意義:減輕生界痛苦
五、「直觀映象術」、「意識自療說」
六、「得救」「涅槃」「無機存在」
七、文本(Text)變異說
八、臨走心聲
九、最後遺言
附錄
文學:苦難與救贖的火炬
鄭南榕之殉
自然、人文與共構交想——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
客家文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二七部隊與人民反抗的歷史意義
【內文】
九、最後遺言
以下所述,在我近千萬文學文化文字裡,大都以不同形式、角
度表達過,在人生的末段因念念不忘,所以再簡略敘述一次,是向
自己交代,也是給後人的遺言。
我是一個悲觀者,悲觀論者,是生長經驗、處身時代的反應,以及智識探討的結果。但卻是一個積極生活閱讀反省者。就是這種生命姿態,一生總是陷入「莫名其妙」的痛苦中。也許有人會譏以「無聊之痛」——事實上對人間之苦,全無助益嘛!沒辦法:是這種「生命形態」嘛!以這種心情寫下下列「遺言」:
一、「臺灣人」迄至於今日——2018 年,仍未晉「成熟狀態」。「臺灣的人」,一種形容詞狀。幾百年的「分割」,那漢文化的「文化傳統」仍如實壓制在心靈上。看看對岸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大概還是差不多,縱然科學武器可與資本主義老大分庭抗禮,但人文社會,生命觀、價值觀,還是很少變遷。看看臺灣,街上學校,「學子少年」,甚至中年男女,人人低頭手機;人的「個別像」越看越模糊。想想本人「走後」,臺灣、中國,唉!無言。
本人在「走之前」,最大隱憂不在統獨之爭,不在制度之辨,也非「理想之辨」,而是:什麼情勢之下,臺灣大地生界,臺灣各族類居民,可免受到核彈等毀滅性武器的攻擊——殺亡以百萬為單位出現?
先說中國;中國要拿下臺灣,以現在的七分政治加上利益攻勢,配以三分武力恐嚇,這就容易到手。反正「臺灣人仍在未成熟狀態」。就世界形勢看;資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貿易戰」持續玩下去就是了。美日等國,只想把臺灣當作看門狗,或「橋頭堡」,不可能「敢」要土地,或殖民的野望。
臺灣人「吃」毀滅性武器,唯一情勢是:臺灣成為對抗「美日帝國」的中國前置基地。把先進武器配置於臺島北中南,尤其東部中段。這是堅守最佳備置。中國沿岸甚至中部各省,都可在第一波敵方炸彈攻守中,保持不傷。這是「最省本」的攻守策略。
至於「美日帝國」立即面對的是「臺灣這個前置強大碉堡」。所以:不得不先以毀滅性武器——核彈,生化武器摧毀「這個前置碉堡」。至於臺灣居民「百萬為單位」毀亡是「不得已」的「陪葬」而已。心有不忍,卻是形勢的不得不也。
一直處於「未成熟狀態」的「臺灣居民」,在這形勢下,神佛也仰首或低頭而已……。
這不是憑空幻想,而是邏輯的雙方戰略思考。這是臺灣島嶼的位置的潛存惡運,非人力改變的。奈何?
二、關於臺灣先民「分類械鬥」的事實與意義,在此要再談一次:漢人渡海來的,早期幾乎是窮無立錐的「羅漢腳」,他們是許以些許鹽米,向原住民取得荒地,植薯芋謀生的。清政府設一特殊制度:有多少資金、壯丁、槍枝,縣府就予「墾戶」身分——實際是占取羅漢腳已開墾使用多年的田地,真正開墾人一夕成為「佃農」——向墾戶繳稅。墾戶互相結合成集團,甲乙集團為擴展,自然互相要爭奪
而戰鬥。何人出戰?當然不會「頭家子弟」,當然是受到剝削的佃戶。文書記載:佃戶,兩子一人出戰,三子兩人上場;不遵者,明年「吊佃」,一家挨餓。「械鬥」實況是這樣。械鬥而亡,被人譏笑,家人甚至不敢,也難予「收屍」;「合葬」之,就是「義民」,後人尊為「義民爺」。福佬族譏笑客籍死難者為「助清廷奸人」。這是絕對誤指。實際上「漳泉械鬥」規模巨大於閩客之鬥多倍,其傷亡絕
大於閩客之間。重點是:相同族群方便結合與他集團戰鬥,械鬥原因是:墾戶拓展勢力之戰。這一點,臺灣世代子孫一定要辨明黑白;也還「義民」之冤枉。想想,「義民」多麼可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客家委員會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內容簡介:
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知識飢渴症,是因為他有持續關心,想要釐清、解釋、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攸關他所生存的島嶼,以及與他一起共頻呼吸的島嶼子民。
這些問題不是一本書、一種主義、一類思潮可以釐清與解答。
那個被怪獸追趕的惡夢,既是指涉「生命是痛苦的符號」,也是臺灣命運的隱喻,惡夢纏繞的時間有多長,李喬閱讀、思考與寫作的時間就有多長。這不只是隱喻,這是李喬的生活現實與生命實體。
這個生命實體,從青年時期思索「痛苦的符號」開始。他所遇到的老師博學者眾,帶領他進入知識海域,如中國文字學、西方哲學、佛學、易學、心理學……等等,而他所自學的各種文藝思潮與文學理論,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魔幻寫實、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設理論,無所不包,
還有各種歷史書籍、符號學、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1990 年代開始,臺灣現實與臺灣命運的課題開始纏繞李喬,他的閱讀更積極更廣泛了:「約在1990 年之後十多年,我才始於自我強迫,終而狂熱投入,苦讀文化人類學的書籍,旁及現代民族、國家、權力、殖民、生態的論述,都是自修苦學(當然也向多位行家請益),顯然所學不完整。但我努力思索探索,追求體系性理解——這是我中老年後最美好的一部分。」
如此這般,李喬建構了一張幅員遼闊的閱讀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註記了無數閱讀旅棧,每一個旅棧都幻變成無數評論,「雜學家李喬」誕生。所有的跨界閱讀都成為「雜學家李喬」的脊骨血肉,織就他的思考紋理與思想體系,更成為他的靈魂底色。我認為,李喬的評論甚至比他的小說更貼近「李喬本尊」,更能彰顯「思想家李喬」的整體面貌。
李喬以廣博雜學,試圖探索、描繪、解釋這個世界的紛繁現象,試圖揭露這個世界(特別是臺灣)的問題與困境,尋求解決的路徑與方法,成就了近二百萬字的評論文字,「雜學家李喬」、「思想家李喬」幾乎可以說是《評論卷》十冊最精簡最精準的註腳。
作者簡介:
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勤於涉獵各類知識,形成作品豐富內涵,創作包括小說、詩、散文、戲劇、雜文、評論等。精擅多樣類型,講究形式變化,主張「文學志在反抗」和「臺灣主體意識」,作品已有多國語言外譯。寫作之外,另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及公共事務。曾獲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行政院文化獎等。
李喬全集主編:
黃美娥,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另亦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等,曾任臺灣大學臺文所所長、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史料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百餘篇,另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暨選集1603-1945》、《世界中的臺灣文學》等十餘種。曾獲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國家圖書館「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
評論卷主編:
楊翠,1962年生,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臺新聞主編、《臺灣文藝》執行主編、臺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並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與廖振富合著《臺中市文學史》。
目次:
向反抗的哲學家致敬
為臺灣而寫:李喬的文學、哲學與行動
為臺灣文學「做膽」
編輯凡例
一、前言
二、漢文化批判、文化立國說
三、反抗哲學、土地認同
四、人生意義:減輕生界痛苦
五、「直觀映象術」、「意識自療說」
六、「得救」「涅槃」「無機存在」
七、文本(Text)變異說
八、臨走心聲
九、最後遺言
附錄
文學:苦難與救贖的火炬
鄭南榕之殉
自然、人文與共構交想——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
客家文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二七部隊與人民反抗的歷史意義
【內文】
九、最後遺言
以下所述,在我近千萬文學文化文字裡,大都以不同形式、角
度表達過,在人生的末段因念念不忘,所以再簡略敘述一次,是向
自己交代,也是給後人的遺言。
我是一個悲觀者,悲觀論者,是生長經驗、處身時代的反應,以及智識探討的結果。但卻是一個積極生活閱讀反省者。就是這種生命姿態,一生總是陷入「莫名其妙」的痛苦中。也許有人會譏以「無聊之痛」——事實上對人間之苦,全無助益嘛!沒辦法:是這種「生命形態」嘛!以這種心情寫下下列「遺言」:
一、「臺灣人」迄至於今日——2018 年,仍未晉「成熟狀態」。「臺灣的人」,一種形容詞狀。幾百年的「分割」,那漢文化的「文化傳統」仍如實壓制在心靈上。看看對岸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大概還是差不多,縱然科學武器可與資本主義老大分庭抗禮,但人文社會,生命觀、價值觀,還是很少變遷。看看臺灣,街上學校,「學子少年」,甚至中年男女,人人低頭手機;人的「個別像」越看越模糊。想想本人「走後」,臺灣、中國,唉!無言。
本人在「走之前」,最大隱憂不在統獨之爭,不在制度之辨,也非「理想之辨」,而是:什麼情勢之下,臺灣大地生界,臺灣各族類居民,可免受到核彈等毀滅性武器的攻擊——殺亡以百萬為單位出現?
先說中國;中國要拿下臺灣,以現在的七分政治加上利益攻勢,配以三分武力恐嚇,這就容易到手。反正「臺灣人仍在未成熟狀態」。就世界形勢看;資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貿易戰」持續玩下去就是了。美日等國,只想把臺灣當作看門狗,或「橋頭堡」,不可能「敢」要土地,或殖民的野望。
臺灣人「吃」毀滅性武器,唯一情勢是:臺灣成為對抗「美日帝國」的中國前置基地。把先進武器配置於臺島北中南,尤其東部中段。這是堅守最佳備置。中國沿岸甚至中部各省,都可在第一波敵方炸彈攻守中,保持不傷。這是「最省本」的攻守策略。
至於「美日帝國」立即面對的是「臺灣這個前置強大碉堡」。所以:不得不先以毀滅性武器——核彈,生化武器摧毀「這個前置碉堡」。至於臺灣居民「百萬為單位」毀亡是「不得已」的「陪葬」而已。心有不忍,卻是形勢的不得不也。
一直處於「未成熟狀態」的「臺灣居民」,在這形勢下,神佛也仰首或低頭而已……。
這不是憑空幻想,而是邏輯的雙方戰略思考。這是臺灣島嶼的位置的潛存惡運,非人力改變的。奈何?
二、關於臺灣先民「分類械鬥」的事實與意義,在此要再談一次:漢人渡海來的,早期幾乎是窮無立錐的「羅漢腳」,他們是許以些許鹽米,向原住民取得荒地,植薯芋謀生的。清政府設一特殊制度:有多少資金、壯丁、槍枝,縣府就予「墾戶」身分——實際是占取羅漢腳已開墾使用多年的田地,真正開墾人一夕成為「佃農」——向墾戶繳稅。墾戶互相結合成集團,甲乙集團為擴展,自然互相要爭奪
而戰鬥。何人出戰?當然不會「頭家子弟」,當然是受到剝削的佃戶。文書記載:佃戶,兩子一人出戰,三子兩人上場;不遵者,明年「吊佃」,一家挨餓。「械鬥」實況是這樣。械鬥而亡,被人譏笑,家人甚至不敢,也難予「收屍」;「合葬」之,就是「義民」,後人尊為「義民爺」。福佬族譏笑客籍死難者為「助清廷奸人」。這是絕對誤指。實際上「漳泉械鬥」規模巨大於閩客之鬥多倍,其傷亡絕
大於閩客之間。重點是:相同族群方便結合與他集團戰鬥,械鬥原因是:墾戶拓展勢力之戰。這一點,臺灣世代子孫一定要辨明黑白;也還「義民」之冤枉。想想,「義民」多麼可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