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暴力四法」與「性平三法」的修正,「社安網第二期」與「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的訂頒,觸動本書同步改版。在政策制定,新增社會投資觀點、永續發展目標;在政策內容,列入2021年修正通過的家庭政策等多種政策;在法規制定,新增規範最佳模式等較新論述;在法規內容,納入社會福利基本法等六種最新立法。書內行文,亦以黑體字標示重點;以﹝﹞註明要點。期待更新之後,能提供較新觀點、較新題材。
本書依社會福利基本法對社會福利之界定為範圍。前四章簡介基本概念、背景考量、制定及執行、發展脈絡,後十一章分析重要社會政策及其相關法規。
作者簡介:
林勝義
現職: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學科委員及召集人
社區發展季刊編輯委員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長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兼任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兼任教授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教授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教授
文化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中原大學共同科兼任教授
行政院九二一災後重建社區營造小組委員
內政部莫拉克颱風災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考核委員
內政部福利社區化諮詢委員
臺北市社會福利諮詢委員
高雄市社會工作諮詢委員
臺南市老人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
臺南市保母托育制度管理委員會委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基本概念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在於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立法(social legislation),在於實踐社會政策。
國家政府為了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制定對應的社會政策;為了確保社會政策的實踐,必須制定相關的社會立法,以期依法行政,增進福利。因此,「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社會立法—社會行政」之間,有一種連動的邏輯關係。本章將略述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目的、範圍、探討途徑。
第一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
一、社會政策的意義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的意義,常因觀點或國情,而有不同的解釋。茲列舉三則定義:
(一) 英國學者馬歇爾(Marshall)的定義
「社會政策是政府用以直接影響人民福利的政策, 其行動是提供服務或所得給人民,其核心包括:社會保險、公共救助、衛生保健、福利服務、住宅政策等。」(Marshall, 1965,引自林萬億,2022:7)
這個早期定義,將社會政策視為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用以指導政府對人民的服務輸送與所得保障。在英國,社會政策的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衛生保健及住宅等政策。
(二) 美國《社會工作辭典》的定義
「社會政策是一個社會的作為與原則,用以指導個人、團體、社區、機構之中,涉及關係時的預防或管制的方式。這些作為或原則,係由社會的價值和慣例所形成,並據以決定人群的資源配置與福祉層次。通常,社會政策包括:教育、健康照顧、犯罪矯正,以及由政府、志願組織和一般人民所共同提供的社會福利計畫與方案,有時也涉及社會獎賞與約束的社會觀點。」(Barker, 2014: 399)
這個定義,認為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有關,用以指導政府與民間組織對於人群服務的資源配置、服務方式、福利層次之作為或原則。在美國,社會政策的內容,除了社會福利之外,還包括:健康照顧、犯罪矯正、教育等政策。
(三) 我國《社會工作辭典》的定義
「社會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謀達成某種目標,所確立的某些基本原則或方針。而社會福利政策,則為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以維持社會秩序並謀求人民福利,所確立的基本原則或方針。」(詹火生,2000:291)
這個定義,將社會政策分為兩種層次:一種是廣義的社會政策,指國家政策,為國家或執政黨的特定目標,確定社會政策施行的原則或方針;另一種是狹義的社會政策,指社會福利政策,藉以確定解決社會問題,增進人民福利的方針或原則。
綜觀上述社會政策的定義,都與社會福利息息相關,其狹義的社會政策,可視為社會福利政策。同時,由上述定義也顯示出社會政策的特質:
1. 社會政策是國家政策的一環,也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不是與其他公共政策截然不同〕。
2. 社會政策是國家對人民福利權的保障,以確保人民的最低生活水準〔不含保障最佳生活水準〕。
3. 社會政策的制定及執行,傾向於以弱勢者優先受益為原則。
4. 社會政策重視資源的適當配置,藉由社會政策運用資源,較能有效達成政策的目標。
5. 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其目標在於維持社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二、社會立法的意義
社會立法(social legislation),在德國稱為「社會法」,是社會政策法律化的表現(林谷燕等,2016:27),但文獻上對社會立法的解釋,不盡相同,以下列舉三則定義。
(一) 薩克斯納(Saxena)的定義
「社會立法是為了消除明顯的社會弊害,或者為了改善社會情境,以帶動相關社會改革為目的,由立法機關通過法案,並由政府公告的法規。」(cited in Singh, 2017: 65)
這個定義,說明社會立法的性質或目的,必須是有關社會不利情境的改善或改革;也說明社會立法的程序,必須經由立法機關通過,並由政府權威當局(例如:總統)公告施行。
(二) 美國《社會工作辭典》的定義
「社會立法,是為了人群的福利需求、經濟安全、教育及文化成長、公民權、消費者保護,以及回應社會問題的方案,而賦予法律規定與資源配置。」(Barker, 2014: 399)
這個定義,有兩個重點:在性質上,社會立法是有關公共利益之法規制定,並賦予強制性與實踐性,依法執行相關資源(經費、人力)的配置;在目的上, 是為了回應社會問題,滿足人群的福利需求、教育及文化成長、公民權保障、消費者保護。
(三) 我國《社會工作辭典》的定義
「狹義的社會立法,著眼於解決與預防社會問題,用以保護處於經濟劣勢狀況下一群弱勢者的生活安全所制定的社會法規,諸如社會救助立法、勞工保護立法。廣義的社會立法,著眼於增進社會大眾的福利,用以改善大眾生活及促進社會進步發展所制定的有關法規,諸如衛生保健立法、國民就業立法、國民住宅立法。」(張學鶚,2000:282)
這個定義,有廣狹之分:狹義的社會立法,是有關於保護少數弱勢族群的福利法規;廣義的社會立法,是關於促進多數國民或全體國民的福利法規。
綜觀上述社會立法的定義,聚焦於社會福利相關法規的制定,其狹義的社會立法,可視為社會福利法規。同時,上述定義也顯示社會立法的特質:
1. 社會立法必須經過立法機關通過,總統公布,才具法律的效力。
2. 社會立法是有關保障公共利益之法律規定,具有合法性及強制性。
3. 社會立法是直接有關社會福利的立法,且以保障弱勢者的生活安定為優先。
4. 社會立法對於相關經費來源及運用的限制亦有所規定,俾以確保其保障對象的權益。
5. 社會立法的內容,也包括罰則,用以懲罰不當行為,維護社會正義。
三、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關係
雖然社會政策著重於政策面,社會立法著重於法律面,但是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兩者之間仍有密切關係(江亮演、林勝義、林振裕,2006:20-21):
(一) 在主要目的方面:社會政策是針對社會問題而訂定因應的對策,社會立法則是針對社會政策而制定規範的法律,以確保社會問題能夠有效解決。因此,兩者的主要目的相同,都在解決社會問題,增進社會福利。
(二) 在制定單位方面:一般情況,社會政策的制定單位是行政機關,社會立法的制定單位是立法機關。但是現代立法,除了立法機關提出社會法案之外,也需行政機關提出相對的法案(簡稱「對案」),對照討論,使立法更臻完備。因此,無論社會政策或社會立法的制定單位,都含括行政機關。
(三) 在制定程序方面:通常,社會政策的形成在前,社會立法的形成在後;社會政策有所改變或調整,社會立法亦需隨之變更或修正,兩者程序息息相關。
(四) 在涵蓋範圍方面:社會立法透過立法程序,將社會政策條文化,並賦予行政機關執行的權力,也規範行政機關遵守的義務。可說,有怎樣的社會政策,就有怎樣的社會立法,兩者涵蓋的內容大同小異。
(五) 在社會責信方面:社會政策約束力,是行政機關上級對下級的關係;社會立法的約束力,則是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要求。然而,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對社會都應有所交代,以克盡其社會責信。
簡言之,社會政策可視為社會立法的指導原則,社會立法亦可視為是社會政策的法制化,兩者相輔相成,始能相得益彰。
第二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目的
有關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目的之論述,散見於各相關文獻。茲就相關資料及個人意見,分別略述:
一、社會政策的目的
社會政策是國家的政策,也是推動社會福利的基本原則與方針,其主要目的:
(一) 解決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為了因應社會問題而產生,其制定的目的,是將社會政策當作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工具(林谷燕等,2016:34)。
(二) 提升人民福利:政府制定社會政策,常須針對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發展新的服務方案,以提升人民福利,因而狹義的社會政策也稱為社會福利政策。
(三) 顯現政府的政策作為:政府制定某種社會政策,表示政府對於解決這種社會問題願意負起責任,有所作為,也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應具備五種特性(5R)(吳定,2006:12):
1. 回應性(responsiveness):政府能回應民眾的需求。
2. 代表性(representation):政府所作所為能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3. 責任性(responsibility):政府能負起照顧人民生活的責任。
4. 可靠性(reliability):政府言而有信,令出必行,能獲人民信賴。
5. 務實性(realism):政府的政策作為,能從實際可行且能達成目標的觀點著手進行。
(四) 促進社會的平等與正義: 「平等」(equality)與「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是社會政策改革者訴求的焦點,社會政策應以促進社會的平等與正義為目的,使社會弱勢者都有平等機會獲得必要服務。
(五) 平衡社會與經濟發展:經濟是影響社會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政策的執行也需經濟或財務的支持,因而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必須相輔相成,以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簡言之,社會政策的目的,在於解答社會政策的問題,而其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全民充分就業,自主自立。
二、社會立法的目的
社會立法是社會政策的法制化,也是保障社會與經濟弱勢者生活安全的社會法規,其主要目的:
(一) 落實社會政策的執行:一個國家針對社會問題提出因應的社會政策,除了宣示政府的政策主張,還須完成立法程序,使政策具有合法性與強制性,落實國家社會政策的執行。
(二) 提供福利輸送的法源: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社會立法在法律條文中,通常有資源配置、服務方式等配套措施,其目的在於提供法源,使服務輸送者可依法行政,完成任務。
(三) 保障人民的福利與權益:狹義的社會立法,指社會福利法規。現代的社會福利法規,不但著重人民福利的增進,更強調人民權益的保障。
(四) 發揮社會控制的功能:社會立法是有關人民福利的權利與義務之規範。就正向而言,對於人民接受服務或領取給付的資格、條件、額度、期限,都有明文規定;就負向而言,對於損害人民的權益,或違反相關規定者,也有處罰的條款。這些規定,促使社會立法發揮其社會控制的功能及目的。
(五) 營造政府民主法治的形象:國際上重視社會政策的國家,幾乎都是民主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瑞典(Gal & Weiss-Gal, 2014: 1-11),這些國家的社會政策內涵,也包含相關立法在內,相當程度透露其立法的目的,乃在於營造政府以人民的需求為主,並依法提供必要服務之形象。
簡言之,社會立法是以促進社會安全與社會公平為目的之法律〔不是以利益團體的利益為目的,也不是以經濟發展及社會權力為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社會安全,依法輸送服務,以保障人民的福利與權益。
第一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基本概念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在於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立法(social legislation),在於實踐社會政策。
國家政府為了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制定對應的社會政策;為了確保社會政策的實踐,必須制定相關的社會立法,以期依法行政,增進福利。因此,「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社會立法—社會行政」之間,有一種連動的邏輯關係。本章將略述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目的、範圍、探討途徑。
第一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
一、社會政策的意義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的意義...
作者序
第九版序
最近,「數位性暴力四法」與「性平三法」同步修正;「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與「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也相繼出爐。顯示,我國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已進入一個新里程,這是觸發本書改版的主要動機及動力。
本書改版之前,筆者曾瀏覽國考此一科目的命題大綱及命題格式,連同社會政策的動向與社會立法的更新,一併列入改版考量,其重點說明如下:
在政策面,新增社會投資的觀點、永續發展的目標,以及當前社會政策重要計畫:2021年修正通過的家庭政策、性別平等推動計畫等。相對刪除過時的政策議題—長照1.0、二代健保與一代健保之比較等。
在法規面,新增《社會福利基本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原住民族健康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跟蹤騷擾防制法》、《新住民基本法》,並針對新近修法條文,予以汰舊換新。
在分析項目,新增重要罰則。因為國考有考,必須擇要臚列。例如:違反兒少權法之強制親職教育若干時數、權勢之性騷擾加重何種處罰,不可不知。
在分析方式,新增比較分析,例如:性平三法之比較、傳統型福利國家與投資型福利國家之比較等。相對上,精簡各章政策之分析,僅列政策之要點,夠用就好,也省篇幅。
在呈現方式,特別以黑體字標示內文重點,以〔不是○○〕、〔不含○○〕區辨不同人物、論述、數據間之差異。至於以表格呈現資料、列舉新近修法重點,前者可執簡馭繁,後者可提綱挈領,仍予保留,但其內容有所更新。
坦白地說, 政策常變, 法規既多又常修, 如此改版, 難度頗高,簡直是自討苦吃,中間曾數度擱置。歷經自我激勵,終於勉強完成。由此亦可想像讀者準備此科考試,可能不勝其煩;但相信只要堅持到底,仍可順利過關。且讓我們互相鼓勵、互相打氣,好嗎?
林勝義 謹誌
第九版序
最近,「數位性暴力四法」與「性平三法」同步修正;「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與「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也相繼出爐。顯示,我國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已進入一個新里程,這是觸發本書改版的主要動機及動力。
本書改版之前,筆者曾瀏覽國考此一科目的命題大綱及命題格式,連同社會政策的動向與社會立法的更新,一併列入改版考量,其重點說明如下:
在政策面,新增社會投資的觀點、永續發展的目標,以及當前社會政策重要計畫:2021年修正通過的家庭政策、性別平等推動計畫等。相對刪除過時的政策議題—...
目錄
第九版序
第一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
第二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目的
第三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範圍
第四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探討途徑
第二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背景考量
第一節 人民的社會需求
第二節 基本價值的選擇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取向
第四節 社會投資的觀點
第五節 永續發展的目標
第三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制定及執行
第一節 社會政策制定之理論
第二節 社會政策制定之模式
第三節 社會政策制定的過程及原則
第四節 社會立法制定的過程及原則
第五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執行及評量
第四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歐美歷年來重要社會政策
第二節 歐美歷年來重要社會立法
第三節 我國歷年來重要社會政策
第四節 我國歷年來重要社會立法
第五節 我國當前社會政策的重要計畫
第六節 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基本法》分析
第七節 我國現行《新住民基本法》分析
第五章 社會救助及津貼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社會救助及津貼政策
第二節 《社會救助法》分析
第三節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分析
第四節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分析
第五節 社會救助及津貼相關議題
第六章 社會保險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社會保險政策
第二節 《全民健康保險法》分析
第三節 《國民年金法》分析
第四節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分析
第五節 《就業保險法》分析
第六節 社會保險相關議題
第七章 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
第二節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分析
第三節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分析
第四節 《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條例》分析
第五節 兒童及少年福利相關議題
第八章 婦女福利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婦女福利政策
第二節 《家庭暴力防治法》分析
第三節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分析
第四節 《性別平等工作法》分析
第五節 《性騷擾防治法》分析
第六節 《跟蹤騷擾防制法》分析
第七節 婦女福利相關議題
第九章 老人福利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老人福利政策
第二節 《老人福利法》分析
第三節 《長期照顧服務法》分析
第四節 《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分析
第五節 老人福利相關議題
第十章 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分析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福利相關議題
第十一章 原住民族福利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原住民族福利政策
第二節 《原住民族基本法》分析
第二節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分析
第四節 《原住民族健康法》分析
第五節 原住民族福利相關議題
第十二章 健康及醫療照顧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健康及醫療照顧政策
第二節 《精神衛生法》分析
第三節 《病人自主權利法》分析
第四節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分析
第五節 健康及醫療照顧相關議題
第十三章 就業安全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就業安全政策
第二節 《就業服務法》分析
第三節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分析
第四節 就業安全相關議題
第十四章 居住正義及社區營造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居住正義及社區營造政策
第二節 《住宅法》分析
第三節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分析
第四節 居住正義及社區營造相關議題
第十五章 人力資源及財力資源政策與立法
第一節 人力資源及財力資源政策
第二節 《社會工作師法》分析
第三節 《志願服務法》分析
第四節 《公益勸募條例》分析
第五節 人力資源及財力資源相關議題
參考文獻
第九版序
第一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意義
第二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目的
第三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範圍
第四節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探討途徑
第二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背景考量
第一節 人民的社會需求
第二節 基本價值的選擇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取向
第四節 社會投資的觀點
第五節 永續發展的目標
第三章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制定及執行
第一節 社會政策制定之理論
第二節 社會政策制定之模式
第三節 社會政策制定的過程及原則
第四節 社會立法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