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為十三經之一,記述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的理想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與《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誤字逕改,考證詳實。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注釋詳盡明確,語譯通順流暢。每官之後並附「研析」一篇,分析六官主要職責,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是研讀《周禮》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賀友齡,1950年生於天津。66年初中畢業,68年下鄉務農,77年恢復高考,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本科。79年越級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蕭仲珪(璋)先生攻讀訓詁學專業,8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分配至中國國際政治學院中文系任教。經校名更改,院校合併,2010年退休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著有《漢字與文化》、《尚書今注》、《說苑斠補》(點校)、《大學今譯》等。論文有《禮儀、禮制與禮義——略論先秦時期「禮」的三個階段》、《「是」字小詁》、《漫話孟子的語言風格》、《中日文字與文化》、《「渾言」與「析言」——段玉裁對同義詞的動態分析》、《近義吸引與同義避讓》等。
作者序
《周禮》是一本很難讀的書。首先,這部《周禮》到底是何人何時所著?書中描述的是什麼年代什麼朝代的典章制度?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既然孟老夫子要求的「知人論世」我們做不到,那麼,「讀其書」也就很難了。說其難讀,還難在語言文字的障礙。書中用了許多古字古語,例如?(栗)、?(艱)、媺(美)、虣(暴)、?(礦)、抭(舀)、?(漁)、邍(原)、?(柩)等等,這些古字,在其他古籍中都很少見到,甚至有些字是唯一見於此書的。再如,〈冬官考工記.弓人〉有「牛戴牛」一語,若不是鄭司農告訴我們「角直一牛」,還真得費心去思量一番,而當明白了其文意是指牛有好角,就相當於牛頭上又頂著一頭牛的雙倍價值時,又不禁為古人妙語妙喻而啞然失笑。當然,最難的還是書中所敘的名物制度,由於時代變遷,又經「禮崩樂壞」,有些禮制就連漢儒禮學宗師鄭玄也都說不清楚了,例如〈夏官.司弓矢〉「其矢箙皆從其弓」,鄭注:「從弓數也。每弓者一箙百矢。」賈疏:「按《詩.頌》云『束矢其搜』,毛注云『五十矢為束』,鄭從之。至此為百矢者,無正文,鄭兩從不定也。」有些禮制在社會生活中早已廢置,就更無從考究了,例如〈天官.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鄭注:「四禮唯禳其遺象今存。」再如,所謂畿服之制,於古代社會從未實行過,只是儒家理想化的產物,所以在《尚書》、《逸周書》、《國語》等古籍中所述服數、里數、名稱等亦多駮文。《周禮》謂王畿千里,畿外九服,共五千里。那麼,王城有多大?〈春官.典命〉鄭注意謂方十二里,〈冬官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鄭注又依王城解之,為方九里。賈疏:「鄭《異義駁》『或云周亦九里城』,則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不取〈典命〉等注。由鄭兩解,故義有異也。」王城九里也罷,十二里也罷,千里王畿,或畿服五千里之說,王城的里數為何皆未計入?老實講,筆者至今未能明白。諸如此類的疑問之處尚多,注譯不清乃至謬誤之處定然不少,惟待通人達者有以教之!
正因《周禮》難讀,故此《新譯周禮讀本》註定不會是大眾讀物。儘管近三十年來,中華大地顯現傳統文化、國學、儒家等種種熱,然而《周禮》一書仍是冷門。有些高等院校設立了國學院,私人書院也多借國學熱而興起讀經之風,但教學《周禮》者似乎沒有,各種機構、國學專家們提倡的經典書目,也不見《周禮》的身影。可以預見,這本《新譯周禮讀本》難以成為暢銷書,如能長銷就謝天謝地了。
承蒙三民書局不棄,約稿《新譯周禮讀本》。筆者學殖荒落,誠惶誠恐,勉力為之,孜孜三載,書稿終於殺青。撰寫不易,賣出也難。我猜想,出版社和作者這對歡喜冤家,可能都會於心中暗笑對方之癡吧!
最後,關於本書有幾點說明:
一、本書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為工作底本。校勘主要參考阮元《校勘記》、孫詒讓《周禮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之趙伯雄整理的《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誤字徑改,不出校記。
二、古人注釋,除《周禮注疏》的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外,主要參考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今人注述主要參考林尹先生《周禮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二○○五年八月初版八刷)。〈冬官考工記〉主要參考聞人軍《國學經典導讀.考工記》(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二○一一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三、正文不分卷。前五官以〈序官〉為一段落單元,其屬官每官之職各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較長段落單元(〈序官〉及正、貳、考之職)則適當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即附於每小段之後,以求層次清晰,便於讀者參照。〈冬官考工記〉以〈總敘〉為一段落單元,三十工每工為一段落單元。「注釋」與「語譯」附於每一段落單元之後。篇幅長者(〈總敘〉、〈輪人〉、〈輈人〉、〈梓人〉、〈匠人〉、〈車人〉)根據所製器物不同劃分小段。「注釋」和「語譯」仍附於段落單元之後。惟〈攻金之工〉一節,為築、冶、鳧、?、段、桃六工之序,單立一節。當下屬〈築氏〉,但與〈築氏〉分別附「注釋」和「語譯」。
四、注釋力求簡明,古今解說有歧義者,注釋、譯文擇善而從,不做繁瑣考證。失考者存疑。
五、前文有注,後文一般不再出注。但有些冷僻字詞而又切關文意者,為方便讀者,適當重出注,以免讀者前後翻檢之勞。
六、注釋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代通用字,以「某通某」表示;古今字、異體字,以及因古文、籀文或隸變產生形體差異的字,以「某同某」表示。
七、注釋引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清孫詒讓正義,第一次出現用全稱,其後則略稱為鄭注、賈疏、《釋文》、孫正義。
八、語譯採用通俗白話,儘量用直譯法,以便讀者與原文對照。由於古今詞彙用法變化、語法句式不同,個別處酌情意譯。有些專用名詞,不便譯出,或避免譯文過於累贅,則於注中加以解釋,譯文則沿用原詞。
九、根據叢書統一體例要求,《周禮》六官,每官前冠以「題解」,說明題意及全篇大旨。每官之後附「研析」一篇,因篇幅限制,且有些屬官的六官歸屬尚存疑問,故僅就六官主要職責略加說明分析,旨在幫助讀者閱讀理解。
十、全書採用新式標點。
是為序。
賀友齡
丁酉年冬月於北京
《周禮》是一本很難讀的書。首先,這部《周禮》到底是何人何時所著?書中描述的是什麼年代什麼朝代的典章制度?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既然孟老夫子要求的「知人論世」我們做不到,那麼,「讀其書」也就很難了。說其難讀,還難在語言文字的障礙。書中用了許多古字古語,例如?(栗)、?(艱)、媺(美)、虣(暴)、?(礦)、抭(舀)、?(漁)、邍(原)、?(柩)等等,這些古字,在其他古籍中都很少見到,甚至有些字是唯一見於此書的。再如,〈冬官考工記.弓...
目錄
新譯周禮讀本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序
導讀
天官冢宰第一
序官一
大宰一二
小宰二三
宰夫三○
宮正三三
宮伯三五
膳夫三五
庖人三七
內饔三九
外饔四○
亨人四一
甸師四二
獸人四三
䱷人四三
鼈人四四
腊人四五
醫師四五
食醫四六
疾醫四七
瘍醫四八
獸醫四九
酒正五○
酒人五二
漿人五三
凌人五三
籩人五四
醢人五六
醯人五七
鹽人五八
冪人五九
宮人五九
掌舍六○
幕人六一
掌次六一
大府六三
玉府六四
內府六五
外府六六
司會六七
司書六八
職內六九
職歲七○
職幣七○
司裘七一
掌皮七二
內宰七三
內小臣七五
閽人七六
寺人七七
內豎七八
九嬪七八
世婦七九
女御八○
女祝八○
女史八一
典婦功八一
典絲八二
典枲八三
內司服八四
縫人八五
染人八六
追師八六
屨人八七
夏采八八
地官司徒第二
序官九一
大司徒一○二
小司徒一一七
鄉師一二三
鄉大夫一二六
州長一二八
黨正一二九
族師一三一
閭胥一三二
比長一三三
封人一三三
鼓人一三五
舞師一三六
牧人一三七
牛人一三八
充人一三九
載師一四○
閭師一四二
縣師一四四
遺人一四五
均人一四六
師氏一四七
保氏一四九
司諫一五一
司救一五一
調人一五二
媒氏一五四
司市一五五
質人一五九
廛人一六○
胥師一六一
賈師一六一
司虣一六二
司稽一六三
胥一六三
肆長一六四
泉府一六四
司門一六六
司關一六七
掌節一六八
遂人一六九
遂師一七二
遂大夫一七四
縣正一七五
鄙師一七五
酇長一七六
里宰一七七
鄰長一七七
旅師一七八
稍人一七九
委人一八○
土均一八一
草人一八一
稻人一八三
土訓一八四
誦訓一八四
山虞一八五
林衡一八六
川衡一八七
澤虞一八八
迹人一八九
人一八九
角人一九○
羽人一九○
掌葛一九一
掌染草一九一
掌炭一九二
掌荼一九二
掌蜃一九三
囿人一九三
場人一九四
廩人一九四
舍人一九六
倉人一九七
司祿(闕)一九七
司稼一九八
舂人一九八
𩟄人一九九
槀人一九九
春官宗伯第三
序官二○五
大宗伯二一六
小宗伯二二六
肆師二三二
鬱人二三五
鬯人二三六
雞人二三七
司尊彝二三八
司几筵二四○
天府二四二
典瑞二四四
典命二四七
司服二四八
典祀二五二
守祧二五二
世婦二五三
內宗二五四
外宗二五五
冢人二五六
墓大夫二五七
職喪二五八
大司樂二五九
樂師二六六
大胥二六八
小胥二七○
大師二七一
小師二七三
瞽矇二七四
眡瞭二七四
典同二七五
磬師二七七
鍾師二七八
笙師二七九
鎛師二八○
韎師二八○
旄人二八一
籥師二八一
籥章二八二
鞮鞻氏二八三
典庸器二八三
司干二八四
大卜二八四
卜師二八七
龜人二八八
菙氏二八九
占人二九○
簭人二九一
占夢二九二
眡祲二九四
大祝二九五
小祝三○一
喪祝三○三
甸祝三○五
詛祝三○六
司巫三○六
男巫三○七
女巫三○八
大史三○九
小史三一一
馮相氏三一二
保章氏三一四
內史三一五
外史三一七
御史三一八
巾車三一八
典路三二四
車僕三二五
司常三二六
都宗人三二八
家宗人三二八
神仕三二九
夏官司馬第四
序官三三一
大司馬三四三
小司馬三五五
軍司馬(闕)三五六
輿司馬(闕)三五六
行司馬(闕)三五六
司勳三五六
馬質三五八
量人三五九
小子三六○
羊人三六一
司爟三六二
掌固三六三
司險三六四
掌疆(闕)三六五
候人三六五
環人三六六
挈壺氏三六六
射人三六八
服不氏三七一
射鳥氏三七一
羅氏三七二
掌畜三七二
司士三七三
諸子三七六
司右三七七
虎賁氏三七八
旅賁氏三七九
節服氏三七九
方相氏三八○
大僕三八一
小臣三八二
祭僕三八三
御僕三八四
隸僕三八五
弁師三八五
司甲(闕)三八七
司兵三八七
司戈盾三八八
司弓矢三八八
繕人三九一
槀人三九二
戎右三九三
齊右三九四
道右三九四
大馭三九五
戎僕三九六
齊僕三九六
道僕三九七
田僕三九七
馭夫三九八
校人三九九
趣馬四○二
巫馬四○三
牧師四○四
廋人四○四
圉師四○五
圉人四○六
職方氏四○六
土方氏四一一
懷方氏四一二
合方氏四一二
訓方氏四一三
形方氏四一四
山師四一四
川師四一五
邍師四一五
匡人四一六
撢人四一六
都司馬四一七
家司馬四一七
秋官司寇第五
序官四二一
大司寇四三一
小司寇四三七
士師四四一
鄉士四四五
遂士四四六
縣士四四八
方士四四九
訝士四五○
朝士四五一
司民四五四
司刑四五四
司刺四五五
司約四五六
司盟四五七
職金四五八
司厲四六○
犬人四六○
司圜四六一
掌囚四六二
掌戮四六三
司隸四六四
罪隸四六五
蠻隸四六五
閩隸四六六
夷隸四六六
貉隸四六七
布憲四六七
禁殺戮四六八
禁暴氏四六九
野廬氏四六九
蜡氏四七○
雍氏四七一
萍氏四七二
司寤氏四七二
司烜氏四七三
條狼氏四七四
脩閭氏四七五
冥氏四七六
庶氏四七六
穴氏四七七
翨氏四七七
柞氏四七八
薙氏四七九
硩蔟氏四七九
翦氏四八○
赤犮氏四八一
蟈氏四八一
壺涿氏四八二
庭氏四八二
銜枚氏四八三
伊耆氏四八四
大行人四八四
小行人四九一
司儀四九三
行夫四九九
環人五○○
象胥五○一
掌客五○二
掌訝五○七
掌交五○八
掌察(闕)五○九
掌貨賄(闕)五○九
朝大夫五○九
都則(闕)五一○
都士(闕)五一○
家士(闕)五一○
冬官考工記第六
總敘五一三
輪人五一九
輿人五二七
輈人五二九
攻金之工五三四
築氏五三五
冶氏五三六
桃氏五三七
鳧氏五三八
㮚氏五四一
段氏(闕)五四三
函人五四三
鮑人五四五
韗人五四六
韋氏(闕)五四八
裘氏(闕)五四八
畫繢五四八
鍾氏五五○
筐人(闕)五五○
㡛氏五五一
玉人五五二
楖人(闕)五五七
雕人(闕)五五七
磬氏五五七
矢人五五八
陶人五六○
瓬人五六一
梓人五六二
廬人五六八
匠人五七○
車人五七八
弓人五八一
新譯周禮讀本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序
導讀
天官冢宰第一
序官一
大宰一二
小宰二三
宰夫三○
宮正三三
宮伯三五
膳夫三五
庖人三七
內饔三九
外饔四○
亨人四一
甸師四二
獸人四三
䱷人四三
鼈人四四
腊人四五
醫師四五
食醫四六
疾醫四七
瘍醫四八
獸醫四九
酒正五○
酒人五二
漿人五三
凌人五三
籩人五四
醢人五六
醯人五七
鹽人五八
冪人五九
宮人五九
掌舍六○
幕人六一
掌次六一
大府六三
玉府六四
內府六五
外府六六
司會六七
司書六八
職內六九
職歲七○
職幣七○
司裘七一
掌皮七二
內宰七三
內小臣七五
閽人七六
寺人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