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森邁入成熟的蛻變之作
令人困惑不已又難以自拔
一張關於愛、慾望、接納與背叛的傳奇專輯「《危險之旅》跟瑪丹娜(Madonna)、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大不相同。它的視角更具威脅性,也更為廣闊……如果說《危險之旅》算是流行專輯,那麼等於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的界限。」
──Joseph Vogel(美國作家、樂評家)
麥可.傑克森從幼時便進入娛樂產業,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在1983年發行的專輯《顫慄》(Thriller)創下史上銷量最高的紀錄,音樂生涯也攀上了高峰。出人意料的是,在橫掃無數座音樂大獎、名利雙收的同時,他的「危險之旅」才正要開始。
《危險之旅》(Dangerous)是傑克森在1991年發行的錄音室專輯,他在這張專輯中深入挖掘了許多黑人音樂的可能性,大眾卻往往被關於他外貌與性向的傳言吸引,導致對這張專輯音樂的關注失焦,從而忽略了其中所隱含關於黑人音樂、性愛與種種反思等深層議題。本書作者蘇珊.法斯特從音樂、種族、性別、文化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張傑克森生涯中最神祕的專輯,深度剖析其中的種種謎團:
◎〈即興〉(Jam)的旋律為何如此破碎?
◎〈密愛〉(In the Closet)隱含了什麼性別隱喻?
◎〈銘記時光〉(Remember the Time)當中有什麼黑白權利的表述?
◎〈療癒世界〉(Heal the World)只是〈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複製品嗎?
◎〈黑或白〉(Black or White)MV中那支震驚五億人的「黑豹舞」有何涵義?
《危險之旅》共收錄了十四首非常長的歌曲,當喇叭播放出傑克森這張嘔心瀝血的作品時,許多人卻是越聽越感到迷惑不解:突兀的碎玻璃聲音開場、長達一分鐘的冗長前奏、歌曲中穿插的童音、帶一點「東方味」的旋律、傑克森本人時而急促時而哽咽的唱腔……雖然這張專輯仍在當年拿下美國《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的冠軍,但仍因其非主流的音樂形式而備受批評。
但是,如果我們把《危險之旅》視為一張概念專輯,一切就會合理許多。從這張唱片對於成年人的描繪,我們可以看出傑克森正努力面對一些沉重的負擔──政治、愛、慾望、誘惑、背叛、譴責,以及或許最重要的種族問題──這種方式在他先前的音樂之中前所未見,帶給我們一個更著重現實、也更陰鬱的世界。
蘇珊.法斯特在本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到見解,以文化、性別等多重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張傑克森被遠遠低估的傑作。回顧他的一生,即便外界評價褒貶不一,他在音樂的貢獻及創下的種種紀錄仍舊不可磨滅。他的每一個舞步、每一首暢銷單曲,至今仍震撼人心、充滿啟示,同時──難以超越。
作者簡介:
蘇珊.法斯特(Susan Fast)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性別、種族、民族、表演藝術與當代流行音樂,著有《聆聽齊柏林飛船:音樂中的儀式、差異性與身體》(Listening to Led Zeppelin: Ritual, Otherness and the Body in the Music,暫譯)。
譯者簡介:
彭臨桂
自由譯者,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譯有《倖存者,如我們》、《聖母峰上的情書》、《莉西的故事》、《完美嫌犯》、《遺忘效應》等。喜愛閱讀、音樂、攝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礡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作家)
作者創造了立體的多維度討論,使用了文化研究、哲學的語言,拿出痴狂樂迷才會重視的音樂段落分析,嚴肅程度可謂巨大的人文科學實驗,且時時回望麥可「人本」的部分,詰問層次豐富,簡直是樂評人「動真情」的新高度。這本書寫給麥可,寫給麥可的粉絲,寫給麥可的研究者,更寫給有志鑽研「專輯」的樂評人——我深受鼓舞,大為感動。
──陳玠安(作家、樂評人)
透過這本書導引,方才了解在狀似商業的專輯框架下,那些喃喃自語和工業噪音的背後,還藏有更多衝突尋釁,乍聽矛盾,順流而下卻感摩訶不思議,一切就從初始那聲玻璃的碎裂開始。
──因奉(樂評人)
作為一名音樂學家,法斯特撰寫了許多關於傑克森的文章,為他的創作過程提供了清晰的見解。她將這些作品放在種族主義、政治、性別和性的文化背景中,為大眾帶來了精采的閱讀體驗。
——Karin Merx,《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蘇珊.法斯特這本關於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專輯的作品,是對傑克森這張具爭議性的專輯引人注目且完全明智的重新評估。法斯特以一群文學理論家支持她的主張(蓋茲、傅柯),但她的寫作風格——就像她的主題傑克森專輯一樣——是危險的……在她充滿激情的散文中,絲毫感受不到強硬的理論和哲學的論述。
——Paul Gleason,美國《立體聲餘燼》雜誌(Stereo Embers)
傑克森所有的創作都具有關鍵性的轉變,法斯特則是有力地指出《危險之旅》是他最具破壞性的作品之一。她在本書深入研究了傑克森作品中很少被討論的面向,值得推薦。
──喬恩.卡拉馬尼卡(Jon Caramanica),美國《紐約時報》
每個音樂愛好者都需要閱讀的書籍之一。
——美國媒體 BuzzFeed
我可以誠實地說:讀完蘇珊.法斯特的《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後,我再也不會以先前的方式聆聽這張專輯了。對於麥可.傑克森的樂迷和社會歷史學家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引人入勝的作品。
——Lisa Jade Bentley,LisaTalksAbout.com
如何透過學術寫作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法斯特以本書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美國音樂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Music)
名人推薦:各界讚譽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礡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作家)
作者創造了立體的多維度討論,使用了文化研究、哲學的語言,拿出痴狂樂迷才會重視的音樂段落分析,嚴肅程度可謂巨大的人文科學實驗,且時時回望麥可「人本」的部分,詰問層次豐富,簡直是樂評人「動真情」的新高度。這本書寫給麥可,寫給麥可的粉絲,寫給麥可的研究者,更寫給有志鑽研「專輯」的樂評人——我深...
章節試閱
前言: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1991 年的《危險之旅》象徵傑克森告別純真,展露出複雜、矛盾的感受。
──美國樂評人,阿蒙德.懷特(ArmondWhite)
《危險之旅》是代表麥可.傑克森邁入成熟的專輯。我了解這樣說有些誇張,乍聽之下也很荒謬,畢竟許多人認為他最棒的作品尚未出世。請容我娓娓道來。以這張唱片為起點,傑克森終於展現出成年的樣貌──這不正是許多人認為他所欠缺的嗎?──他的作法則是在之後的作品中持續深入發掘黑人音樂的可能性。然而,受到媒體影響的民眾卻不認為他能夠表達成熟的觀點──我是指深入的政治參與、以成人的方式看待性、精神反思等──大眾也不相信他會關心自身的黑人傳統。這種現象本身就是個有趣的故事,講述的是哪些事情被傾聽、被相信、被容許、被寬恕與被接納、又是被哪些人所接納;這是關於什麼能被看見(和聽到),以及什麼事實被扭曲了,正如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所言,我們往往無法跳脫「囚禁著自己」的心理圖像。
從這張唱片對於成年的描繪,我們看得出傑克森正努力面對一些沉重的負擔──政治、愛、慾望、誘惑、背叛、譴責,以及或許最重要的種族問題──這種作法在他的音樂中前所未見。他描繪了一個更陰鬱、更現實的世界,而非重述他特有的戲劇性演出。也許這是一種戲劇寫實主義(theatrical realism),卻傳達了與先前作品不同的感觸;面對他人的極盡嘲諷,他有時似乎已忍無可忍。即使在歡快的時刻,你仍能感受到不確定、憤怒、背叛、模稜兩可的氛圍,此外,這張專輯整體上傳達出更多痛苦的訊息,而非希望;這並不是炫目愉悅的流行樂。當然,傑克森先前就已涉足這個領域:瀰漫著焦慮的〈比莉.珍〉(Billie Jean)即為原型。然而在《危險之旅》中,那種感覺更為深刻持久,不僅關注肉體的欺騙──這當然絕對存在──更包含對慾望的屈服,也涵蓋了世界的狀態、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孤寂、尋求救贖與群體認同,同時也很陰鬱。這並非許多評論者所謂的「偏執」(為何他不像大部分藝人那樣,繼續探索他認為特別豐富又具煽動性的主題,就不會被貼上這種標籤了?),而是擔憂、掙扎、飢渴、失望、猜疑、看透。艾倫.萊特(Alan Light)在為《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撰寫的一篇評論中,提及了傑克森新「確立」的性傾向,認為這是他有史以來最棒的作品,代表他「是個男人,不是大男孩」,而他「最棒的歌曲和舞蹈總是充滿性暗示與緊張感,且不斷相互纏繞」,以及「他在真正散發危險氣息時最具吸引力」。雖然許多人不相信傑克森變「壞」(bad)了,不過難以否認的是,此刻的他確實被視為危險人物──這也正是我在本書中的論點。2011 年,喬瑟夫.沃格爾發表了傑克森相關的專文──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於如此重磅的藝人,像這樣嚴肅探究其音樂的專題著作竟然少之又少。沃格爾指出,在傑克森死後,如萊特之類的幾位樂評人,似乎都對《危險之旅》採取的新方向頗有共鳴,《滾石》編輯強恩.多蘭(JonDolan)甚至更進一步地以超脫合唱團(Nirvana)的《從不介意》(Nevermind)相比,畢竟《從不介意》可是搶下了《危險之旅》在《告示牌》(Billboard )排行榜的冠軍,還開啟了油漬搖滾(grunge)的時代:「大家都沒注意到,傑克森的恐懼、憂鬱以及如受傷孩子般對於善惡的感受,其實與寇特.柯本(Kurt Cobain)有許多共通之處。」《危險之旅》發行二十年後,沃格爾又在文章中繼續補充這個概念:
在音樂上,《危險之旅》與瑪丹娜(Madonna)、惠妮. 休斯頓(WhitneyHouston)、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大不相同。這張專輯的視角更具威脅性,也更為廣闊……跟普遍認知恰好相反的是,1991 年底,超脫合唱團就像麥可.傑克森一樣「流行」──而麥可.傑克森也跟超脫合唱團一樣「另類」……如果說《危險之旅》算是流行專輯,那麼它等於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的界限。
正如《從不介意》──或是U2在同年推出的《注意一點!寶貝》(Achtung Baby )──《危險之旅》的突破令人憂心且不被看好,比起前兩張專輯,技巧更為複雜,風格色彩也更加廣泛。事實上,我認為《危險之旅》之所以是一張難以理解的專輯,部分原因在於其風格不明。不僅僅是歌詞的緣故,傑克森更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了獨特、輕靈的歌聲,表現出陰沉、如工業音樂般的律動感,再次向黑人音樂靠攏──包括過去〔靈魂樂(soul music)和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簡稱為R&B)〕與現在〔嘻哈(hip hop)〕──與他完全成熟的形象,以及MV 中的舞蹈。他並非又製作了一張集結了主打單曲的時髦跨界唱片,而是回歸本質的放克(funk)和教會的福音音樂,當中還穿插了一首動人的金屬情歌,並邀請豪放不羈的吉他手Slash伴奏:聽起來再也不像是俐落愉快的艾迪.范海倫(Eddie Van Halen)了。傑克森只有在〈療癒世界〉與〈黑或白〉採用了一貫成功的跨界公式,〈稍縱即逝〉則是向他喜愛的「美國經典歌曲集」(Great AmericanSongbook)風格致敬;可想而知,這張專輯裡僅有〈黑或白〉獲得《告示牌》百大單曲榜的冠軍──這首歌曲第一版的MV,代表著他截至目前對種族關係最強烈的表態,但諷刺的是,《危險之旅》卻遭到了徹底的曲解和譴責,這也是他身陷危機的第一個訊號。這張唱片中的歌曲擠進十大熱門金榜的數量,比他在《牆外》(Off the Wall)之後推出的任何專輯都少。他開闢的新方向也並未如往常那樣抱回眾多葛萊美獎。然而,《危險之旅》的全球銷量仍超過三千萬張,也確實在音樂層面帶來重大的衝擊。首先,美國樂評人尼爾森.喬治(Nelson George)認為傑克森在《危險之旅》採取了緊繃、清脆並有別以往的發聲風格,為1990 年代及其後的節奏藍調帶來了全新的詮釋方法,沃格爾則指出「『傑克森』開啟了節奏藍調和饒舌融合的先聲」,也就是說,他以新穎的方式創造了具有影響力的成熟黑人音樂。
前言: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1991 年的《危險之旅》象徵傑克森告別純真,展露出複雜、矛盾的感受。
──美國樂評人,阿蒙德.懷特(ArmondWhite)
《危險之旅》是代表麥可.傑克森邁入成熟的專輯。我了解這樣說有些誇張,乍聽之下也很荒謬,畢竟許多人認為他最棒的作品尚未出世。請容我娓娓道來。以這張唱片為起點,傑克森終於展現出成年的樣貌──這不正是許多人認為他所欠缺的嗎?──他的作法則是在之後的作品中持續深入發掘黑人音樂的可能性。然而,受到媒體影響的民眾卻不認為他能夠表達成熟的觀點──我是指深入的政治參與...
推薦序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
我跳舞時,會被某種神聖的事物感動。在那個時刻,我感覺精神在飛翔,和宇宙萬物合而為一。我變成了星辰與月亮。變成愛人與被愛之人。變成主人與奴隸。變成歌手與歌曲。我繼續跳舞,跳這支永恆的創造之舞,造物者和祂的創造物在過程中融為喜悅的整體。我繼續跳著——直到世間只剩下……舞蹈。
——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歌詞內頁
1991年冬天,我穿著學校厚厚的運動外套在操場邊遊走。這是上國中後我第一次參加校慶園遊會,而校慶總在冬天。
那是一所男女分班的國中,全校大概五千多人,全都跟我一樣,是在1970年代尾聲出生,後來被社會學家喚作「X世代」的群體。90年代是我們長成的十年,而二十世紀末的歷史(HIStory)舞台上,站立著一位光芒萬丈的人物。
那時地球還沒開始發燒,冬天真的會讓人感到寒冷。我把手插進褲子的口袋保暖,沿操場邊繞了一圈。橢圓形的空間旁,挨著一格一格相鄰的攤位,有班級賣著熱豆花,有班級烤著紅豆餅。有班級在紙箱上貼了描圖紙,用BB槍射中靶心就送你一個娃娃。
三十多年過去了,暖化的氣候烘乾了記憶的質地,但我依稀記得那天的溫度、紅土跑道和草皮的對比色,甚至紅豆餅那種甜膩的香氣。所有細節中記得最清楚的,透過我們「關不掉」的感官——耳朵,卻是從校園每一個角落聽見的麥可・傑克森音樂。
他剛發行了《危險之旅》專輯,一上市就登上《告示牌》(Billboard)冠軍。整個園遊會好像成了他的新專輯發表會,無論男生班或女生班,所有攤位都大聲播著專輯裡的歌。每個人的Walkman,也都裝了那張「熱門」唱片。
那幅華麗的像夢中童話的封面,被一個攤位用印表機印了出來,神氣地黏上看板,當作攬客的招牌。麥可・傑克森,那個像天神一樣巨大的人物,全身都散發著某種神秘激素。他的音樂從深海捲起宏偉的海嘯,一陣一陣拍打過來!夾帶著挑逗的重音、讓身體忍不住起舞的反拍,還有對性與慾望毫不遮掩的探索,橫掃了我這代人青春的景觀。
King of Pop,媒體稱他流行樂之王。那是有王的年代。
從1970年代他還在傑克森五人組(The Jackson 5)的「童星」時期,到《危險之旅》陰柔的王者氣概,麥可似乎有辦法從複雜的成人世界裡抽離出來,同時是大人、青年與男童的化身。他的歌聲,這一首極度純真,下一首又極度挑釁。他像一座自我牴觸,好像也因為這樣才自我完整的奇觀,矗立在充滿想像空間的維度。
麥可,同時讓人困惑與著迷。而年輕的我們,被困在仍有髮禁的島國物語,就在他創造的音樂烏托邦裡集會;在那座模糊不安的國度,窺探對異性的好奇。十八世紀的英國思想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如此定義崇高(sublime)的本源——我們心中所產生而能感受到最強烈的情感。
麥可從聽者體內勾動出巨量的激情,自己成為更加危險的存在。他的人,他的「形象」,他鋪天蓋地在廣播電視上輪番播送的金曲,處處充斥著各種模稜兩可的東西。還不知道正在經歷人類歷史從類比進化到數位革命的X世代,深深掉進了麥可・傑克森的一千種面貌,掉進他魔幻多變的舞池。
曾經在1980年代初期和麥可互相跨刀,在對方專輯中獻唱的披頭四貝斯手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如此形容心目中理想的音樂:「即使你的靈感來自別處,聽起來還是有你的風格。」(A nice fact of music is, even though you’re inspired by something, it’s going to sound like you.)
從傑克森五人組的摩城唱片(Motown)年代開始,麥可玩的是不折不扣的黑人音樂,因為他就是黑人。節奏藍調、靈魂樂、放克,這些風格刻印在他的音樂DNA。後來在王牌製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的調教下,麥可讓黑人音樂增添了一絲都會的(也更能召喚白人聽眾的)感性。加上美國在雷根主政時期,無人能撼動的世界首強地位,麥可・傑克森——美國流行樂壇的標竿,成為制霸全球的超級巨星。
當時向全球輸出的美式文化產品中,還有另一個人與麥可平起平坐,就是另一位MJ——公牛隊的籃球天王麥可・喬丹。當《危險之旅》的A面第一首歌〈即興〉(Jam)的音樂錄影帶在電視上播出,簡直構成一樁讓地殼震動的大事件!
鏗鏘有力的節拍下,兩個屹立在各自領域頂端的天才,難得在鏡頭前略顯生澀地,琢磨著對方早已精熟的技藝:傑克森嘗試把手中的球投進籃框;喬丹扭動著身軀,努力做出舞蹈的律動。兩人在場中共舞時,一個饒舌歌手竄入畫面,開始了〈即興〉中段的Rap唸唱。
雖然這個時期麥可的皮膚愈來愈白,他卻沒有忘了黑人音樂的根本。終於揮別昆西・瓊斯的他,在自己的專輯擔任執行製作人,將正要興起的嘻哈元素導入他的流行樂裡。很矛盾吧?面容愈來愈「白化」,音樂卻愈做愈黑,底層蔓延著源自非洲的能量。
這是麥可身上另一次衝突性的展現:藉由強大的、帶著張力的音樂,包容了許多異質的事物,無論種族、性別或政治主張,他在藝術之外的領域並不隨便表態。一旦決定要把立場說清楚時,他就要像狂風一樣,用最令人激動的手段席捲一切!
你看過〈黑或白〉(Black or White)那支音樂短片嗎?當年的首播,吸引了上億人口收看,是堪比「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直播的盛事,緊緊抓住了人類這個共同體的想像。經典的各色人種「變臉」橋段,放到這個反移民的、更加對立的當代,會呈現出更強的力道。
回到麥卡尼那句話,麥可的天賦在於他持續演變的才華,將各種影響調和成屬於他的獨家風味,不斷實驗著各種可能性(他的身體,也是實驗的一部分)。他在〈銘記當時〉(Remember the Time)以精湛的舞藝和古老寓言,描繪出一種異國情調,音樂錄影帶還出現第三位MJ——湖人隊的傳奇後衛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屈服於我〉(Give In to Me)邀來槍與玫瑰(Guns N' Roses)的吉他手Slash一同演繹這首重搖滾情歌,即便那是一種當年過度氾濫的曲風,似乎只要麥可一開口,就能唱成原創的語言。
而青少年又何能忘記〈密愛〉(In the Closet)的影片,麥可和娜歐蜜・坎貝兒(Naomi Campbell)火辣大膽的情節。兩人不只在我們眼前「模擬」著性愛的動作,那首歌更以威脅的姿態,鼓動著藏在私處的渴望。對男生如此,對女生如此,也對每一個流動在兩者之間的自由個體。
「一個沒有人記得的過去是不存在的。」德國哲學家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在《時間之書》(Zeit: Was sie mit uns macht und was wir aus ihr machen)裡寫下這句話。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礴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我希望自己能回到90年代,鼓起勇氣跟父母說,請讓我上一趟台北,我要去看麥可的演唱會。時間無法倒流,錯過當年的我,彷彿還能從那個遙想的時空,聽見狂熱的尖叫,共感台前的暈眩與昏厥。麥可,他穿著金色的舞衣,從舞台下彈了出來!魔法就要開始了,and that would be the best night of my life…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
我跳舞時,會被某種神聖的事物感動。在那個時刻,我感覺精神在飛翔,和宇宙萬物合而為一。我變成了星辰與月亮。變成愛人與被愛之人。變成主人與奴隸。變成歌手與歌曲。我繼續跳舞,跳這支永恆的創造之舞,造物者和祂的創造物在過程中融為喜悅的整體。我繼續跳著——直到世間只剩下……舞蹈。
——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歌詞內頁
1991年冬天,我穿著學校厚厚的運動外套在操場邊遊走。這是上國中後我第一次參加校慶園遊會,而校慶總在冬天。
那是一所男女分班的國中,全校大概五千多人,全都跟...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陳德政
推薦序 就像聽一張全新的專輯:
再訪《危險之旅》/陳玠安
誌謝
前言: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Chapter 1 噪音
Chapter 2 慾望
Chapter 3 烏托邦
Chapter 4 靈魂
Chapter 5 尾聲:危險
全書注釋
作者注釋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陳德政
推薦序 就像聽一張全新的專輯:
再訪《危險之旅》/陳玠安
誌謝
前言: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Chapter 1 噪音
Chapter 2 慾望
Chapter 3 烏托邦
Chapter 4 靈魂
Chapter 5 尾聲:危險
全書注釋
作者注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