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0套巴赫的經典器樂作品為主,介紹100年來的私房推薦錄音,兼談作曲家的樂曲設計。
書中跳脫名演名盤的榜單思維,重新蒐羅從入門聆賞到進階收藏皆宜的優異演奏。
(封底折口附有QR Code,掃描即可下載《爵士喫茶案內所》PDF,下載期限至2025/12/31。)
作者簡介:
周靖庭,音樂文字工作者。
喜歡聽音樂、買唱片、逛菜市場。
2020《爵士喫茶案內所》
2021《爵士試聽間》
2021《台湾人ジャーナリストが見たニッポンのジャズ喫茶》
2015- 《音響論壇》雜誌專欄主筆
章節試閱
——|創意曲|——
創意曲的「創意」到底是什麼呢?打從第一次知道這套樂曲開始,這問題就在我心裡徘徊不去,時不時地像遊蕩的幽靈般喃喃細語:創意到底是什麼呢。如果用日常會話裡面的創意來理解,好像只是靈光乍現的念頭,但這似乎不像巴赫想傳達的樂念,一開始這名稱實在令我大感困惑,後來才稍微有些許體會。
許多音樂名詞在翻譯上都有為難之處,因為每個詞的肇始和演變都有其脈絡。創意曲是由Inventio/Invention譯過來的,它指向修辭法的Inventio,有構思取材之意;巴赫也許是將這概念對應至音樂上,它便暗示了音樂主題或動機的開展。於是,創意曲裡精細的、技藝的、探索的成份其實多於瞬間靈感、瞬間創造的意味。也就是說,巴赫寫的不是讓靈感恣意流汜的破格新奇,而是嘗試依循樂思動機而「創生樂曲的意趣」。
所以創意這兩個字,在此不妨解釋成熟練的發想,熟練得足以使狀似無機的音符結構突變出有機的音樂美感。這麼一想,好像也符合巴赫對這套樂曲的設想。
——|誠摯的導引|——
創作、教學、演奏在巴赫生涯裡頭是緊密相關的,創意曲集正是一例。整套創意曲最早是在1720年左右輯成,原本是巴赫為了長子威廉‧弗里德曼(Wilhelm Friedemann Bach)寫就的樂曲,有十五首二聲部的前奏曲與十五首三聲部的幻想曲,後來在1723年重新整理成冊,稱之為「誠摯的導引」,並將前奏曲改稱為創意曲(Inventio)、幻想曲改稱為交響曲(Sinfonia)。後來中文也將創意曲與交響曲合併稱作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
「創意」講究的是音樂在精簡框架中允宜地開展,「交響」則取其共聲本意,強調對位聲部相偕並進的趣味。由此可見,雖然創意曲本為教育用途,但這套作品其實也濃縮了巴赫的音樂思維,不妨把它當成一把理解其作品的鑰匙。作曲家告訴我們,誠摯的導引旨在「引領鍵盤樂器愛好者與學徒,助其清晰地演奏兩個聲部,並掌握合宜處理三個聲部之方式,進而領略良好樂思,尤其是從實踐中達致如歌之演奏技藝,並憑此對曲構有所體悟。」這段話雖然不長,不過一面聆聽創意曲、一面咀嚼這段話,會慢慢注意到兩件事:
第一,「如歌」說的是悅耳、動聽、能夠被耳朵捕捉的特質,但它需要聲部線條表達存在感,還有演奏者的用心琢磨,不必然和綿長的浪漫式樂句處理劃上等號。第二,音樂的結構是巴赫念茲在茲之事,攤開譜面,會發現每首樂曲的篇幅都很「有限」,但作曲家就是有辦法在有限的長度裡面變化材料,讓音樂很緊密,又生出個性。創意曲幾乎能拆解出巴赫其他作品的元素——舞曲、協奏曲、奏鳴曲、清唱劇、受難曲、半音的運用、嫻熟的複音——或者說,巴赫把他多樣多彩的樂思都藏在這套樂曲之中了。難怪後代作曲家對創意曲也有涉獵,像是貝多芬就研究過它,據說還有一套自己的抄本,孟德爾頌也會演奏這套曲目,蕭邦則用它當作教材。
整套創意曲像是巴赫的樂思選粹,隨著音樂進行,我們將聽見樂思自時間的彼端生成、更迭,然後隱沒……究竟是何等縝密的頭腦才能在樂曲開頭就顧及後續發展可能的雛型,還兼具情意的表述……真是難以想像。聽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樂器詮釋這般玲瓏而精妙的作品,更讓我著迷於巴赫作品之深奧。
——|鋼琴錄音選|——
András Schiff版:Schiff的Decca鋼琴版和ECM翼琴版都是聆賞這套曲目很合適的出發點,在他灌錄Decca版的六年前還有份Denon版全曲錄音,亦是我心頭好。鋼琴家青春繁茂的氣息難再,如同常人的芳華氣血,稍縱即逝,幸而那氣稟昭昭的演奏與鮮活的鋼琴質感由錄音保存下來。聽Schiff在此演奏的BWV 772a,每個小節都能聽見似曾相識的動機,他洞視樂曲結構之明晰精準,恰好呼應著樂曲的簡潔精煉;又如BWV 799,那強弱自如的發力配合略為稠密的線條,透著樂曲的深邃呼吸,曲終忽又一轉,飄出清幽氣息。
Glenn Gould版:若把Gould和Schiff的演奏對照著聽,彷彿能捉摸到現代鋼琴詮釋巴赫的座標系,前者是縱軸,剖析樂思孕育出的架構,後者是橫軸,訴說樂器歌唱之勻稱熙怡。巴赫在BWV 773寫下甚為抒情的卡農線條,紮實而不僵固,Gould循此踏上尋覓的路途,視線所及卻是一望無際的清冷,而改造過的鋼琴音聲是那路途上一顆顆幾乎要與時光絕緣的石——它不砥礪事物,它自身就是事物。再聽BWV 776,不斷迸現的漣音動機好像更能說明Gould改造鋼琴的用意是要側寫音樂的機械性、側寫作曲家匠藝顯現於線條的構成。Gould懂得創意曲關注線條的展延堆疊,他很講求聲部獨立性,也許正是出於對複音織體的堅持,其演奏乾爽分明,骨骼立體。
Christoph Eschenbach版:有些人彈起鋼琴非常地舒服自在,甚至從聽覺就能想像演奏者泰然自若的神情,Eschenbach的創意曲聽起來就是這麼回事。巴赫在BWV 784讓音樂張力均衡地堆積與釋放,而Eschenbach輕輕踩著試探的步子,循環往復,聲音是淡淡的、甜甜的,情緒則是淺淺的、澀澀的。在BWV 786,他隨著自然的鋼琴色彩去消化音樂中的憂愁與幽默,既有即興風範,又不失感懷。
Cordelia Williams版、Christian Grøvlen版:現代鋼琴在錄音團隊的奧援下,很能表達截然不同的風味,有些錄音能聽見均勻豐滿的現代鋼琴聲響,展現演奏者的速度與力度,有些錄音則善於表達樂器質感之精純和鋼琴顆粒之晶瑩。譬如Williams便屬前者,其圓潤飽滿的鋼琴聲效注入曲子結構,樂句銜接的細膩度也聽得見,她在微型風暴般的BWV 775彈出明顯騷動,也在舞曲風的BWV 789彈出洗練雀躍的句子。Grøvlen則是後者的一個好例子,他在BWV 798奏得均質清新、晶瑩剔透,心無雜念地遁入舞蹈與對位法的深度結合,而在聲部緊密模仿的BWV 800,他讓樂譜變成珠寶盒,一串串的音符成了彼此輝映的首飾。
Tatiana Nikolayeva版:同樣是現代鋼琴,質樸枯淡也是種表現方式。BWV 795有半音下行的長線思索,是一齣微型戲劇,也是一部史詩的開端;Nikolayeva以堅實觸鍵彈出水落石出的況味,時而又似遠方鐘鳴般蒼茫低迴,聲音生生滅滅,既空寂又完滿,格局非凡。而抒情詠嘆的BWV 797在她手上則灑落成映著靜謐夜空的湖面,表面抹勻力度,實則每個音又有漣漪,音樂大致維持在低對比色調,待到最後六個小節,琴音和泛音枯榮共存,成了自己與內心深處的對話。
Aldo Ciccolini版:回到巴赫提的「如歌」,Ciccolini琴鍵起落如歌,且線條不大肆鋪張,亦是耐聽之一枚。像是BWV 787有著嚴謹的構作,講究音階間隙,Ciccolini寬厚地哼唱至結束,反映其性格之溫柔底色。又如BWV 790,和弦外音若有所思,把步履染得哀戚,許多優良演奏都讓聽者體會到巴赫果真懂得追索小調的韻味,而Ciccolini再使裝飾音搖曳,溫柔地拾起一段段樂句裡的纏綿。
Marcelle Meyer版:雖然這份演奏是上個世紀中期的歷史錄音,蒙塵的音質仍不掩其演奏之靈動透亮。聽Meyer彈奏精緻又輕快的BWV 785,那手指尖端有光熒熒,旋律攀折未見一絲一毫的勉強,隨處是甜美歌唱。再聽BWV 792,她把原曲的清麗開頭彈得氤氳繚繞,明明是庫朗舞曲風的流動,音色卻如夢初醒般地迷濛,綜合在一起,竟帶出田園詩趣的開闊舒暢,加上結尾優柔揚升,充分表達了愉悅樂想。
——|大鍵琴錄音選|——
Blandine Verlet版:Verlet有兩份全曲錄音,早先是Philips版,後來是Auvidis版。其Philips版便已展示大鍵琴的多聲部能夠多麼立體、生動,她的BWV 788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聲部間藕斷絲連的親暱感,糾葛的內蘊無以名狀;她也在BWV 796彈出大幅動感,且心情的快甚於節奏的活潑,能聽見Verlet調控速度,讓密實音符明確呈現前行的姿態。而Auvidis版會聽見Verlet以中庸句法讓大鍵琴得以陳述自身明亮清脆之曼妙,當我聽這份錄音的BWV 774和BWV 783會有種奇妙的錯覺,因為我無法分辨那是快活中的均衡還是均衡中的快活,但無論何者,都吸引我。
Elisabeth Joyé版:我想,作曲家會提醒演奏者需要琢磨如歌般的樂句,可能有個原因是大鍵琴的聲音天生註定會快速消散,所以需要想方設法去調度音符。不過,聽Joyé演奏大鍵琴,那順暢的態勢好像在說這項樂器有著渾然天成的聲部獨立性與歌唱性;她能從絕妙韻律中帶出音符的接續,自然推展成樂句,且複音線條總保持優雅的行進距離,使聲部對話融洽地交織在一起。聽她詮釋BWV 779,果然張力明快,充滿動覺喜悅,再聽半音階起起伏伏的BWV 782,Joyé徹底抓住對位線條,讓雙敘事線並進,而且那彷彿隨時要下沉的琴音甚至還有點魅惑聽覺……
——|翼琴錄音選|——
盛原版:盛原造句流暢,常能闡述栩栩如生的樂想。他用翼琴演奏的BWV 781,除了樂句熨貼在吉格舞曲般的節奏上,顫音更是處理得精細美好。聽過這般渾然一體的演奏,會相信巴赫在寫下第一個顫音記號的時候就已預見了第二十小節開始的連續顫音,還能想像他在寫出這些顫音時的會心微笑。又如盛原演奏的BWV 794,不只讓密接的聲線聽來透明生動,還點出協奏曲似的歡騰,很是耐聽。
Benjamin Alard版:Alard的翼琴錄音有著較為濃厚的色調,聽起小調樂曲相當對味。聽他彈奏BWV 780,聲部交織出深濃的緋紅色暗影,便心想,是啊,這首曲子就是有那般苦悶情熱。再聽他彈奏BWV 793,主題動機反覆纏繞,就覺得這繞不開的糾結以這等翼琴聲響傳達也真貼切。
Jaroslav Tuma版:雖然翼琴音量不大,但在錄音中的表現幅度可不小。若說盛原的演奏清澈、Alard的演奏動情,Tuma的演奏則可以說是奇異。聽BWV 778,Tuma細微的力度變化讓樂句走得心事重重,使大量顫音不再像裝飾,而是無可抗拒的暗鬱。還有BWV 801,他快速音群彈得不快,卻有凝縮的張力,因為每個音確實地鄰接,使音符之繁密與不和諧襯出奇想曲般的意念。
——|弦樂版錄音選|——
雖然改編版的錄音越來越多,但在鍵盤樂器之外,我最鍾情的始終是小提琴家Janine Jansen領銜的弦樂合奏版,她和中提琴家Maxim Rysanov與大提琴家Torleif Thedéen聯手,將創意曲層層疊疊的線條梳理得一清二楚。BWV 777的音階行進和切分節奏改編給二把提琴,當小提琴之妖嬈搭上中提琴之煙韌,還有那沙沙擦弦聲,只聞聲線分進合擊的默契和諧,表情精微。BWV 791是另一經典示例,巴赫以一部低音和兩部模仿呼應的上聲部做出三重奏鳴曲般的充實感,在這份弦樂改編版裡,神來一筆的大提琴撥奏賦予樂曲進行的方向性,小提琴和中提琴則唱出附點的情感意向及裝飾音型的飄逸之美。整份演出處處是靈活唱和的線條,表情豐富得不可思議,弓弦各自的俐落刻劃皆具存在感,可謂一聽難忘的詮釋。
——|爵士版錄音選|——
聽過古典樂壇諸家以不同線條濃度去描摹「一曲一世界」的創意曲小宇宙,最後來張爵士樂的版本如何?爵士風格的演出同樣能讓我們聽見演奏者之樂思,以及如歌之技藝……(未完)
——|創意曲|——
創意曲的「創意」到底是什麼呢?打從第一次知道這套樂曲開始,這問題就在我心裡徘徊不去,時不時地像遊蕩的幽靈般喃喃細語:創意到底是什麼呢。如果用日常會話裡面的創意來理解,好像只是靈光乍現的念頭,但這似乎不像巴赫想傳達的樂念,一開始這名稱實在令我大感困惑,後來才稍微有些許體會。
許多音樂名詞在翻譯上都有為難之處,因為每個詞的肇始和演變都有其脈絡。創意曲是由Inventio/Invention譯過來的,它指向修辭法的Inventio,有構思取材之意;巴赫也許是將這概念對應至音樂上,它便暗示了音樂主題或動...
作者序
——|在唱片行挖寶的實體樂趣,還沒絕跡|——
常常在聽巴赫唱片的時候,腦中一邊想著:「假設有開唱片行,我會想賣這張嗎?」
聽音樂這回事,個人化的一面佔了很大比例,如果按自己的喜好選唱片來進貨,經營勢必不易;所以在那幻想的圖景裡,為了推銷難賣的片子,唱片行接近門口的地方大概會有一份黑白印刷的小報,裡面主要是碎碎念一般的側標,偶爾會有樂曲介紹。由於唱片行沒什麼機會開得成,不如把那些打算印在小報上的東西做成一本出版品,期待它能為所有走進唱片行的樂友帶來一絲挖寶的樂趣。
在分享音樂之前,請容我先碎念幾件小事。
——|其一|——
以往在平面媒體撰稿推薦唱片時,還會考慮到該唱片是否容易取得,而今音樂串流服務已然發展成熟,線上試聽極為便利,因此現在更樂於提出相對低調的版本。很希望這本小書能有一兩張唱片成為樂友們下次在唱片行挖寶的選項,那便是作為出版者最幸福的時刻了。
——|其二|——
聆聽時,內心能夠直接與音樂帶來的感受對話是要緊的,所以書中選薦的版本除了演出良好,也難免包括個人主觀喜好。說到底,一個人對一份錄音最誠實的反應就是「這份錄音會不會想要反覆拿出來聽」,耳朵的喜好騙不了自己,後面收錄的,大部分是自己歷來鍾愛的演奏。因為名曲名盤在所多有,在音樂資訊極度發達的這個時代,介紹錄音或可毋須堅持著眼於一線名家,也期待能藉此讓各世代的優異演奏有機會遇見更多聽眾。
更重要的是,文內羅列的版本是盡量試著以「能表達各首樂曲趣味、演奏有意思」的角度來考量。換句話說,沒有要強調「哪份全集最值得入手、哪些名演最經典」之類編列榜單的意圖。
假使自己站在書店看到一本聊樂曲版本的書,我會想看作者選了哪些我有的錄音,然後會看作者寫到哪些奇怪的、沒聽說過的錄音。聆聽音樂有時是在「錄音與錄音之間的距離」擺蕩。前一代的名家名盤影響市場與大眾聽覺經驗相當久,很多優秀的當代演奏還是受到忽略;隨著時代變遷,錄音工業、演奏教學、考證校訂等環節不斷交融出新的音樂視野,審美觀點、聆聽習慣將不會像過往的唱片評鑑那般定於一尊。況且,聆聽今時的秀逸演奏後再回訪經典,說不定更能彰顯名家名盤的價值與意義。
——|其三|——
在物色唱片的路上,我漸漸發覺自己罹患資訊焦慮症,是被數位世界過度放大的資訊焦慮。後來體會到對抗資訊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聆聽手上有的唱片,不帶成見地去聽它,去寫它。希望這樣聆聽音樂、天馬行空想像音樂的樂趣,能夠藉由書本形式傳遞給每一位愛樂同好。
書中章節安排的大方向是這樣的:請不妨先從創意曲聽看看巴赫音樂的DNA,然後從管弦樂組曲和布蘭登堡協奏曲聽見樂曲的充實設計,以及舞曲與協奏曲包含的多樣性。接著會以小提琴協奏曲和大鍵琴協奏曲繼續簡介協奏曲特點,並請感受一眾獨奏家的丰采。既然分享到協奏曲,後面當然還要續上巴赫的經典獨奏作品,諸如無伴奏小提琴、無伴奏大提琴、鍵盤組曲、郭德堡變奏曲等。在巴赫生涯晚期的作品中,還有無法忽視的對位法巨作,賦格的藝術,其複雜度體現在各種演奏上,也是聆賞唱片的一大樂趣。在書本接近尾聲前,將以一篇漫談分享近代古樂的發展,最後讓魯特琴錄音再度引領我們想像一種樂器蘊含的、輕盈而深沉的千古迴聲——並分享六位作家(明格斯、張心柔、吳毓庭、尚玉婷、柏森、楊雨樵)從魯特琴音樂幻化出的綺想。
——|在唱片行挖寶的實體樂趣,還沒絕跡|——
常常在聽巴赫唱片的時候,腦中一邊想著:「假設有開唱片行,我會想賣這張嗎?」
聽音樂這回事,個人化的一面佔了很大比例,如果按自己的喜好選唱片來進貨,經營勢必不易;所以在那幻想的圖景裡,為了推銷難賣的片子,唱片行接近門口的地方大概會有一份黑白印刷的小報,裡面主要是碎碎念一般的側標,偶爾會有樂曲介紹。由於唱片行沒什麼機會開得成,不如把那些打算印在小報上的東西做成一本出版品,期待它能為所有走進唱片行的樂友帶來一絲挖寶的樂趣。
在分享音樂之前,請容我先碎...
目錄
■創意曲 BWV 772-801
■管弦樂組曲 BWV 1066-1069
■布蘭登堡協奏曲 BWV 1046-1051
■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1043 & 1060
■大鍵琴協奏曲 BWV 1052-1059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BWV 1001-1006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BWV 1007-1012
■鍵盤習作第一輯 鍵盤組曲 BWV 825-830
■鍵盤習作第四輯 郭德堡變奏曲 BWV 988
■賦格的藝術 BWV 1080
■古樂漫談
■魯特琴上的巴赫
■魯特琴奇想六篇
■創意曲 BWV 772-801
■管弦樂組曲 BWV 1066-1069
■布蘭登堡協奏曲 BWV 1046-1051
■小提琴協奏曲 BWV 1041-1043 & 1060
■大鍵琴協奏曲 BWV 1052-1059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BWV 1001-1006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BWV 1007-1012
■鍵盤習作第一輯 鍵盤組曲 BWV 825-830
■鍵盤習作第四輯 郭德堡變奏曲 BWV 988
■賦格的藝術 BWV 1080
■古樂漫談
■魯特琴上的巴赫
■魯特琴奇想六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