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從百年來的日本觀光旅遊、購買土產、逛百貨等角度切入,重新探究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消費行為背後有著怎樣錯縱複雜、耐人尋味的歷史。囊括旅遊史、土產史與百貨史,著眼於時代與產業的變遷,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帶來一段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日本之旅!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土產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社會網絡,
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認識在地的媒介。」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岡山吉備糰子與桃太郎的故事背後其實和戰爭脫不了關係?
伊勢赤福當初如何受到皇室加持而躍登龍門?
京都八橋的正牌老店之爭反倒提升了土產的知名度?
北海道白色戀人爆紅又與全日空的企劃有何關聯?
一部以「土產」為主題的日本近代史專著
揭開不為人知的產業祕辛與軼聞趣事
每當赴日旅遊,除了觀光攬勝、品嚐美食,更少不了大包小包的「土產」,舉凡機場飯店觀光區,囊括仙貝羊羹甜饅頭,各地土產的種類之多總叫人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精巧包裝、動輒百年的悠久歷史以及流傳已久的動人故事,更是讓遊客樂於敞開心胸與荷包,掃貨不手軟──畢竟土產不只是旅行的證明,更能展現分享的喜悅。
這麼說來,人手一袋土產曾幾何時變成了旅遊的習慣?買土產莫非是東亞國家獨有的風氣?如今廣受歡迎的日本土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土產」一詞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裝盛祭神供品的「宮笥」(miyake),也有人認為是源於大和朝廷儲糧的「屯倉」(miyake),指的都是百姓獻給神明或貴族的貢品,而當時百姓在不辭遠路參拜後,往往會分得神明賜予的酒食,還會帶回酒杯等物品證明神明的「庇蔭」。但後來由於參拜的人數眾多,祭品不敷分配,久而久之,便開始出現販售土產的店家,以「土產」取代神明的「庇蔭」,更可以帶回家鄉分送親朋好友。
其次,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各地盛產的知名美食只能作為一項「名產」在當地現做現吃,但隨著現代化鐵路設施漸趨完善與保存方式的改良,「名產」產生了流通的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旅客購買後能夠長途攜回、分送親友的「土產」。
土產的形塑與歷史典故息息相關,其沿革發展更與參拜伊勢神宮的風氣、博覽會的舉辦、日本帝國的擴張、溫泉旅行的興盛以及現代社會的變遷密不可分,產品的改良、宣傳與銷售策略的調整等,也令許多土產得以延續數百年、至今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所謂的土產,代表的不僅是風味的傳承和旅行的回憶,更蘊含社會脈動與文化意義,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歷史剖面。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對喜歡鐵道旅行的人或是愛買土產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此外對日本近現代史感興趣的人也絕對不能錯過,全書圖文並茂、註解詳盡,毫無疑問值得滿分五顆星!──千人同心
.沒想到司空見慣的土產居然有這麼深刻的歷史!本書的主題是日本人最愛的旅行、鐵道和土產多采多姿的歷史,光是書中趣味十足的故事就足以讓人對旅行與土產產生數十倍的期待。其中令人感慨良多的是有關戰爭的部分,亦即技術與商品、經濟發展與戰爭其實是一體兩面,即便是全國知名的土產,背後也和戰爭脫不了關係,讓人深深感受到現實的嚴酷。──meshiwan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揭開一段「誤解」與「重新發現」的日本觀光史!
明治時代與當代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內容有何差異?
西方人心目中的熱門景點排行有哪些變遷?又透露出怎樣的訊息?
何以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的日光?
日本人未曾留意、由外國人所「發現」的熱門景點有哪些?
招攬外國觀光客的做法為何過去在日本被抨擊為「乞丐外交」?
昭和初期,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何以「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日本的真實面貌是藝妓、花魁、武士,抑或現代化設施與文明?
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
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明治以降,美好而神祕的日本便已吸引許多西方人的目光,在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中,東京、京都、日光、箱根等都是名列前茅的旅遊勝地,西方人發掘上高地、打造中禪寺湖避暑勝地;日本人則創立喜賓會,提出改善旅日環境的方針,揭開了日本觀光旅遊的序幕。
然而,外國人到日本想看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見的又是什麼?150年來,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西方人往往期待看到古老而傳統的日本,日本人卻意圖展現先進科技與現代文明……透過西方的視角,如何「發現」不為人知的日本?當想像中的東洋遇見現實中的日本,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日本又如何經由西方的評價而重新認識自我?
本書透過日本與西方的觀點互為對照,以時代為主軸,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等面向探討觀光的本質,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星好評!】
.明治時代至今150年來,外國人來到日本想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要展現的又是什麼?書中從「魅力的落差」與外國人「重新發現」日本等角度切入,俯瞰近現代的日本觀光旅遊史,是思索觀光的未來時必讀的一本書。(yukio)
.雖然我對現代的觀光旅行沒有太大興趣,卻對戰前的日本帝國與戰後的昭和日本有所憧憬,這本書從嶄新的角度切入日本史,非常有意思。(美夏)
.本書運用豐富的統計資料詳細闡明幕末到現代外國人赴日旅行的情形,內容十分扎實。雖然是高水準的作品,但由於作者本身擔任過旅行導覽手冊的總編輯,因此讀來一點也不艱澀,可以一口氣讀完。(koyama_y)
.透過本書的歷史視角可以了解日本觀光的沿革與發展,但並非從中獲得實務經驗,而是藉由觀照歷史,進一步思考未來日本觀光立國應該走的方向,雖然我不是旅遊業者,但讀了這本書卻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十分推薦。(biometrics)
.蒐集各類史料、網羅各種題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sasabon)
.儘管日本自明治以降便以「觀光立國」為目標,官方與民間都致力於招攬外國觀光客,但本書卻提醒了我們,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外國人想看的日本」與「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的日本」兩者往往背道而馳,加上近年來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連日本人平常不會留意的地方都有大批外國人造訪,導致彼此的認知落差越來越大。對於今後將逐漸增加的外國觀光客,日本人該如何宣傳、如何應對,是這本書揭示的一大課題。(真尾hideyuki)
.全書以日本人的視角與外國人的視角、過去與現代為主軸交相對照,非常出色,尤其第一章和第五章擷取相異的旅行導覽手冊互相比較,特別有意思,推薦給對日本觀光感興趣的人。(customer)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創立至今整整120年
陳列著夢想與未來,展示著欲望與憧憬,
所有你想要的,都在三越!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專文導讀
1904年,三越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
1914年,日本橋三越總店「獅子像」落成,
伴隨帝國擴張,引領流行文化,
以東洋第一為目標的十年草創軌跡,
奠定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百年經營之道。
1673年,日本商人三井高利在江戶本町一丁目開設「越後屋吳服店」,首創「現金交易不二價」與「布匹可依需求零售」兩大商業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銷售型態。
1893年,越後屋改組,更名為「三井吳服店」。
1904年,三井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取三井家的「三」與越後屋的「越」為新公司命名,正式成立具備近代百貨公司概念的「三越吳服店」。
十年後的1914年,三越吳服店新館落成,這幢文藝復興風格的五層樓鋼筋建築配備了最新的電梯、手扶梯與暖氣等近代化設備,宣告傳統吳服店轉型為百貨公司的計畫大功告成。
一直以來,三越的經營除了與國際情勢亦步亦趨,也和時尚潮流密不可分,其號召文化人組織「流行會」,塑造流行時尚與服務風格,打造出獨有的城市空間與消費文化,更形塑了時下的女性和兒童形象。
本書網羅大量報刊雜誌與文學作品,細膩考察三越早期的歷史,從戰爭與消費等面向切入,圖文並茂地呈現三越吳服店自1904年到1914年的發展歷程,徹底爬梳帝國百貨的軌跡與百貨帝國的原點。
【封面圖像】
〈此位美人〉,橋口五葉,1911年(三越伊勢丹股份有限公司典藏)
此為三越吳服店首次舉辦的廣告海報徵稿頭獎作品,畫家是以夏目漱石《我是貓》初版裝幀為人所知的橋口五葉。
圖中穿著和服的女性束髮的造型稱為「瑪格麗特」──前髮全部往後梳、頭頂梳得蓬鬆、髮尾束起並搭配絲帶蝴蝶結,這是當時女學生之間最流行的洋風髮型。此外,她所戴的戒指同樣突顯摩登時尚的元素,手上拿的浮世繪畫集則是對江戶時代的回顧,畫作呈現新藝術風格,是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和洋折衷的象徵。
據說這幅石版畫共分為高達35塊版印刷,繁複細膩、風格強烈,在當時被視為劃時代的海報作品。
作者簡介: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鈴木勇一郎
1972年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青山學院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歷史學博士,專攻日本近代史、近代都市史。現為川崎市市民博物館學藝部門學藝員,曾以《土產物語》一書獲得鐵道史學會住田獎勵賞。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內田宗治
1957年出生於東京,畢業自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主修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曾任實業之日本社的經濟雜誌記者、旅行導覽手冊系列總編輯(亦提供資料予臺灣版及韓國版),其後成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針對日本國內旅遊、鐵道、地形散步、天然災害等主題蒐集資料並撰稿,文章散見各雜誌。
主要著作有《彩色版 東京鐵道遺產100選》(中公新書)、《感受地形的站名祕密 東京周邊》(實業之日本社)、《關東大地震與鐵道》(新潮社)等。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和田博文
1954年生於橫濱市。東京女子大學人文學科教授(日本文學文化專攻)、東洋大學名譽教授,曾任倫敦大學SOAS、巴黎第七大學、復旦大學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與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史、比較文化、日本近現代文學。
已出版中文著作有《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蔚藍文化)、《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馬可孛羅)。
譯者簡介: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劉淳/譯
兼職日文譯者。東吳大學日文系、東海大學日文所畢業。譯作四十餘冊,譯有《成人過動症的真相》、《AI分析,前5%菁英的做事習慣》、《養出自我效能高的孩子》、《聰明女子好廚藝》等書。
聯絡信箱:wishowever@gmail.com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李彥樺/譯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現為專職譯者,於FB粉專「小黑熊的翻譯世界」上不定期更新翻譯心得。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陳令嫻/譯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專文導讀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工頭堅/走讀日本史youtuber旅行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專文導讀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名人推薦:《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專文導讀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工頭堅/走讀日本史youtuber旅行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
章節試閱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序章中提過,近世偏好的是不會腐壞、不佔空間的土產,畢竟當時交通尚不發達,將食物或笨重且龐大的物品當成土產並不可行。
而鐵道的出現則為此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鐵道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時間概念等文化層面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由於名產與土產兩者和旅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自然也遭受到鐵道帶來的直接衝擊。
本章將探討鐵道這項近代交通設施的出現,使近世以後名產與土產的意義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又如何轉變成符合近代需求的型態。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事實上,即使是近世,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運送笨重又龐大的土產。
安政二年(一八五五),著名的幕末志士清河八郎與母親一同前往西國旅遊,探訪伊勢、東海道、金毘羅、宮島等近世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並將行程詳細記錄在《西遊草》這部遊記中。翻閱《西遊草》會發現,清河非但在旅遊地點購買了陶器、人偶等大量「笨重又龐大的土產」,更直接寄回家鄉,據說運費並不貴,而且這種作法相當普及。現代人常用來寄送土產的宅配服務,或許可說就是源自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不過,清河畢竟是出羽國清川村出身的富裕鄉士,在這趟旅途中他還包下了一整艘船由四國搭往本州,連番的奢侈行徑連諸侯也為之遜色。由此可見,當時要寄送體積龐大的土產回鄉,或許不像現代這般容易。
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鐵道的開通改變了前述狀況,其中最為劃時代的發展,便是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東海道線全線通車。這使得東京到大阪、京都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也大大改變了生鮮食品的運送模式。
東海道線全線通車後,人們享有交通之便,早晨在大阪飲酒,晚上就得以享用東京佳餚。因此,今年許多民眾將大阪產的海鰻寄到東京當新年禮物,國內的運輸公司不斷湧進貨物,配送員也極為忙碌。
儘管引文中的情況與本書列舉的土產不在同一個討論範圍,其時的輸送系統其實也無法在當日完成運送,不過東京往返京都與大阪所需的時間大幅縮短,確實可能為食品的贈送與答禮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鐵道的開通也促使新名產誕生。舉例來說,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京都二條到嵯峨之間的京都鐵道開通後,沿線的嵐山、嵯峨野等自古便十分知名的景點,就開始販售「勝花糰子」及「櫻餅」等名產。
勝花糰子據說是模仿隅田川的糰子製作,鐵道開通後來訪的遊客增加,各家業者競相販賣這種糰子,於是成為嵐山的名產之一。櫻餅也是在京都鐵道通車的明治三十年前後由奧村又兵衛開始販賣。兩者都是鐵道開通後新創的名產,但其型態仍保有近世以來的傳統,以當場食用為前提。
明治三十六年(一九○三)京都鐵道發行的沿線旅遊指南中,將勝花糰子與櫻餅放在「美食」單元,看來是以當場食用為前提(土產單元則有櫻樹手杖、竹硯等手工藝品,以及天龍寺納豆、香魚煎餅等便於保存的食品)。當然,其時並非完全沒有食品類土產的需求,只是尚未有證據證明這些食品在保存性與容器包裝上已獲得改良。
以當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不僅銷路有限,業績也難以大幅提升。為了拓展銷售版圖,就必須擴張銷路,並克服保存期限短與攜帶不便等問題,將名產發展為土產。此外,像嵐山這樣歷史悠久的地方,一般都會給名產加上歷史典故,然而,「勝花糰子」與「櫻餅」卻欠缺這些要素,難免給人美中不足的印象。嵐山自古就是知名的賞櫻景點,將商品取名為「勝花糰子」可說韻味十足,只是如今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可見一項名產能否成為主流,背後確實存在前述的因素。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
東海道不僅連接京都與江戶,也是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必經街道,乃近世主要的交通幹線,沿途曾有許多名產問世,同樣是廣為人知的事實。
其中,安倍川餅自近世開始便是知名的東海道名產。顧名思義,當時的安倍川餅是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售的點心,關於它的起源,則流傳著這麼一段說法:
慶長年間,德川家康赴御用金山井川笹山巡視時,一名男子製作了麻糬進獻。家康詢問這款麻糬的名字,男子假安倍川與金山的金粉答稱「這是安倍川的黃金粉餅」,家康聞言大喜,之後便將這種點心稱為安倍川餅。
安倍川餅自此成為名產,然而明治以降卻隨著東海道線的開通「逐漸沒落,僅餘石部屋一家商店尚在販賣」。
在靜岡車站有一家販售鐵路便當的加藤便當店,店主加藤鶴對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便開始在車站內兜售安倍川餅。安倍川餅因此成為靜岡站的名產,甚至只要「列車停靠靜岡站,叫賣『名產安倍川餅』與醃山葵的聲音便此起彼落」。
值得注意的是,改為在靜岡站販賣的安倍川餅與之前銷售的近世東海道名產安倍川餅,並非只有販賣地點不同。
近世以來,安倍川畔的茶屋所販賣的安倍川餅,是撒上黃豆粉的麻糬;至於靜岡站販售的名產安倍川餅,用的其實不是麻糬而是求肥。
求肥是用水溶解白玉粉或餅粉,再加入砂糖、水飴攪拌後製成的一種和菓子材料,主要特徵是口感柔軟,且比一般麻糬的保存期限更長。事實上,近世的麻糬名產之所以能成功轉型成近代土產,求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使用求肥製作的安倍川餅一直以來都受到「似是而非的假貨」、「欺騙世人」等批判。然而,安倍川餅原本是以在茶屋現場食用為前提的名產,若要轉型成在車站就能隨手購買的土產,就免不了這番脫胎換骨的過程。
此外,靜岡站還會販賣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土產──醃山葵。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說最晚在幕末時期就已經有了醃山葵的雛形。不過,基本上在「東海道鐵道開設前,醃山葵並非出奇之物」。
到了明治三○年代,醃山葵已經躋身「鐵道開設以來備受東西往返旅客喜愛的土產,靜岡車站每日銷售盛況驚人,稱得上本市首屈一指的特產」,在靜岡車站內販售,成為醃山葵這項土產大為風行的開端。
明治初期的醃山葵主要由田尻屋製造販賣,鐵道開通之後,小泉樓與田丸屋的商品也加入了站內販售的陣容。其中田丸屋還由壽司桶得到靈感,開發出盛裝醃山葵的桶狀容器,據說「與普通的容器不同,別具雅趣,因而大受讚賞,後來業者也參與各種共進會、博覽會,大大宣傳了一番」。如今,靜岡車站等處有許多商店會販賣田丸屋的醃山葵,可見積極的商品改良與擴大銷路是其主導醃山葵市場的關鍵之一。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歐美人到底對日本的哪些面向感興趣?想要知道答案,只要看看他們所出版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就行了。為了能在日本國內旅行無礙而由歐美人統一蒐集資訊、撰稿、編輯及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打從明治時代前期便已存在,挑選的內容都是歐美人心中認定「值得一看的景點」,在手冊中所占的篇幅比重也就與其價值呈正比。舉例來說,假如一本旅行導覽手冊共三百頁,介紹京都的篇幅占了五十頁、日光占了二十頁,就代表歐美人認為京都值得觀光的景點多於日光。若是在同一個地區,例如淺草寺在東京的介紹文裡占了五十行、鹿鳴館的建築只占了五行,則可以合理推論編纂者推薦遊客前往淺草寺更勝於鹿鳴館。有些旅行導覽手冊還會以星號來表示這方面的評價,例如淺草寺三顆星、鹿鳴館零顆星等。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旅行導覽手冊與現在書店裡陳列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以現代的概念來想像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可能就太小看當時的外國人對日本所抱持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了。以下舉個例子。
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十二月,因日本文部省的命令而在倫敦留學的夏目漱石寫了一封信給正準備動身前往英國留學的茨木清次郎──茨木後來曾歷任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校長與東京外國語學校(東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校長。
他在信中簡單扼要地條列了留學英國的七個建議事項,包含打包行李的重點、怎樣在倫敦尋找住處,以及如何粗估生活費等等,其中有一項是:
「務必隨身帶一本貝德克爾的倫敦導覽手冊。」
那個時代在日本的西洋書店就買得到貝德克爾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列旅行導覽手冊,在對西歐有所了解的知識分子之間,「貝德克爾」幾乎已經成了旅行導覽手冊的代名詞。
這封信中的另一個項目提到從日本帶去的東西越少越好,連衣服也只要準備一套,剩下的到那邊再買就行了。換句話說,夏目漱石建議茨木帶到英國的,只有一套衣服以及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他在寫給妻子鏡子的信中曾描述倫敦的馬車、鐵路及地下鐵「有如蜘蛛網一般錯綜複雜」,「一個不小心就會迷路,被帶往陌生的地方」。剛到英國的日本人幾乎都會因為搞不清楚方向而迷路,所以必須隨身攜帶一本囊括交通路線圖及介紹文的旅行導覽手冊。貝德克爾的《倫敦》導覽手冊除了簡單明瞭地記載這些資訊,還提供關於倫敦歷史、風俗、氣候及自然的豐富知識,如果不是知識分子,要全部讀通恐怕不容易。既然要到倫敦留學,就得把這些基礎知識記到腦海裡──這應該也是夏目漱石想要傳達給茨木的訊息吧。
現在的日本書店所販售的旅行導覽手冊大多不脫「好玩」、「好吃」的工具書範疇,甚少提及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地理、藝術、文學、動植物等相關知識,就算有,往往也只是寥寥數行。但是在昭和末期之前,如果是針對日本國內旅遊的旅行導覽手冊,作者通常是地方上的文史工作者、地方性報紙的文化記者、高中教師或大學教授,因此介紹景點時也會囊括一些歷史知識;如果是針對國外旅遊的旅行導覽手冊,作者則會是在該領域極具權威的大學教授等,這不僅是明治時期以來旅行導覽手冊的特色,同時也承襲了歐美出版社所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的傳統。如今在歐美國家所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例如著名的《米其林綠色指南》,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會詳細介紹各景點的歷史及文化。
曾任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在一九六二年的著作中提出了以下看法:
「想要知道在人們的觀念裡『應該觀賞什麼』或『什麼比較重要』,不妨參考旅行導覽手冊。我在前往法國、義大利旅行時,身上總是帶著貝德克爾。」「閱讀貝德克爾讓我樂在其中且獲益良多。」「這些內容非常有趣,而且都是很有用的研究題材。」(《幻影時代──大眾媒體所製造的事實》)
由此可知,即使在歷史學家眼裡,旅行導覽手冊的內容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足以成為研究題材。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薩道義及霍斯所編著的默里旅行導覽手冊第二版的一些內容(以下引用該書的內容皆出自庄田元男譯,《明治日本旅行案內》)。
這本書在介紹各景點之前,首先說明了整趟旅程的注意事項及各種必備知識,閱讀後便能稍微理解當時的外國旅客如何在日本旅行,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例如在飲食方面,書中提出了下列注意事項:
「旅客在絕大部分的內陸地區不可能吃得到西式餐點,因此吃不慣當地食物的話就只能自行攜帶糧食。」
另外書中也提到,在內陸的箱根宮之下、日光、京都這些地方,可以透過旅館取得魚肉、雞肉及雞蛋;酒類的話,符合個人口味的葡萄酒並不容易入手,因此最好自備;至於麵包,「如果隨從會烤麵包,那麼當地只要有麵粉就夠了,不難取得能代替烤箱的用具」。
接著又解釋所謂「代替烤箱的用具」,指的就是煮飯的鐵鍋,用鐵鍋代替烤箱製作麵包,這樣的方法可說相當獨特:
「以側面朝下的方式埋入地面,就是相當好用的烤箱代替品。生了火之後,可以用蓋子調節溫度。」
但也提到了以下的注意事項:
「旅宿老闆往往不願意拿他們的廚房用具烹調外國食物,因此要是能攜帶平底鍋及烤網就可以派上用場。」
好心將鐵鍋借給外國客人,對方卻將它埋入地面,旅宿老闆想必會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吧。光看這段敘述,便不難想像會造成多大的文化衝擊。
此外,就算是不排斥日本食物的旅客,書中也建議攜帶一些下面的食物:
「李比希公司的牛肉精、起司、德國的香腸豌豆湯、鹽與芥末、芝加哥的粗鹽醃牛肉、伍斯特醬、罐裝牛奶、培根、餅乾、紅茶與砂糖、果醬。」
另外亦提醒:「蠟燭、燭台、小刀、叉子、湯匙、杯子都是相當方便的隨身必需品,同時別忘了開瓶器及開罐器。」
肉類的部分,書中提到即便在大城鎮同樣很難買到牛肉,就連雞肉也不容易入手,但亦提及;「在主要驛道上的旅宿,應該能夠吃到非常美味的當地食物。」
西歐人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吃不慣日本的食物而傷透腦筋,不過薩道義等英國人在吃的方面似乎並不特別講究。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書中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食物的衛生問題,也只用寥寥數語提醒讀者不要飲用生水:「最好攜帶小型過濾器,有時能派上用場。水田裡的水絕對不要喝。」
事實上就算是日本人,也不太可能會去喝水田裡的水。另一方面,像是溪水、井水,或是東京的神田上水、玉川上水這類自來水,外國人似乎認為在飲用上不會有什麼問題。東京的現代化淨水系統(將水過濾後透過壓力輸送的供水系統)必須要等到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的淀橋淨水場通水後才漸漸開始普及,在此之前,日本人都是喝生水過活。不過就算到了現代,亞洲大部分國家的自來水依然不太適合直接飲用。薩道義在書中並未特別提及食物的衛生問題,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提供客人的餐點基本上都算乾淨衛生。
比起飲食衛生,更讓外國人感到困擾的是跳蚤及蚊蟲。伊莎貝拉.博兒在《日本奧地紀行》一書中也曾數次提及旅宿房間太多跳蚤,令人苦惱。《明治日本旅行案內》當然也針對這一點加以提醒:
「千萬別忘了帶基廷牌防蟲粉。每到夏天,旅宿房間裡的榻榻米及相當於床鋪的寢具上必定會有成群的跳蚤,如果沒做好預防措施,恐怕整個晚上難以安眠。最好的做法,就是在睡衣撒上大量防蟲粉,如果跳蚤實在太多,也可以直接撒在身上。在床單底下鋪一層油紙確實有防護效果,但難聞的氣味可能會引發頭痛,而一小塊樟腦有時也能發揮不錯的效用。」
當然若是投宿在箱根、日光等地專門接待外國人的旅店,就不太會有跳蚤問題;至於蚊蟲,外出時自不用說,如果是夏天,就算乾淨衛生的旅店也難以避免。書中介紹到箱根及草津時,一開頭就會提到「(這一帶)蚊蟲很少」,那是因為附近有硫磺溫泉,較不易孳生蚊蟲。這兩處溫泉勝地很早就廣受外國人喜愛,除了距離東京較近、適合避暑,以及溫泉水量豐沛外,旅行導覽手冊上標榜的「蚊蟲很少」,應該也是理由之一。關於這個部分,第三章還會詳述。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18 家庭相簿──一小時照片/彩色照片/輪轉印刷照片
促使三越吳服店脫胎換骨的要素之一──攝影部成立於一九○七年四月一日。《讀賣新聞》於同年四月十二日的報導〈新郎新娘的攝影棚(三越吳服店的新攝影部)〉中,提到攝影部除了攝影棚,還有化妝室,拍攝費用與「一般相館」無異,不同的是拍攝時能免費租借衣物。三越畢竟是吳服店,提供的服裝種類廣泛,報導提到「除了元祿風格等傳統服飾,還有中國、朝鮮的服裝,和扮裝用的衣物與歌舞伎服裝」。「婚禮」是兩人建立家庭的第一個典禮,也是家庭相簿的起點。當然,不分身分、不論目的,任何人都能來拍照。實際上,在讀賣新聞來採訪的前一天,農業大臣松岡與商工局長森田就已經來拍過照了。
駿河町三越,顧客紛登門,購衣又飽食,攝影棚留影。(劍珍坊)
三越攝影部,看見小倆口,兩人同合影,相簿又添頁。(桃仙坊)
前者在一九○八年一月號《時好》〈川柳〉欄獲選頭獎,描述客人來到三越吳服店買衣服、進餐廳吃午飯,然後在攝影部留下紀念照。對於立志轉型成為百貨公司的三越而言,看到這句川柳想必非常高興吧。後者則收錄於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讀賣新聞》所刊登的〈第四十二屆讀賣川柳會〉,描寫兩人婚後大概是為了紀念日來拍照,令家庭相簿又添了新的一頁。蕉雨生〈照片的故事(二)〉(《時好》,一九○七年)中提及,三越的化妝室裡有鏡子、香水、肥皂、白粉、化妝品與理髮工具,提供顧客自由使用,但也同時提醒讀者白粉塗多了,五官會顯得模糊;口紅塗多了,嘴唇反而會顯黑。
當時一般人還沒有相機,無法自由拍攝感興趣的人事物,因此所謂的家庭相簿,收藏的多是在三越攝影部與照相館所拍攝的紀念照,或是參加活動與旅行時購買的明信片。三越攝影部技師長柴田常吉在〈秋季最適合攝影〉(《三越時刊》,一九○九年九月號)中提到,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攝影的興趣日漸高漲,可說是「攝影界革新」的時代,「嚴肅認真、有禮端正」的照片在大家看來已經過於單調,拍照的姿勢也出現了變化。〈開始銷售東都美女明信片──攝影部的新活動〉(《三越時刊》,一九一○年四月號)一文則表示過往的「明信片風潮」已經退燒,大家不再收集明信片、製作相簿,許多明信片商店因而倒閉。明信片熱潮降溫的其中一項原因,是市面上出現大量粗製濫造的明信片,三越因此推出「美人明信片」,由柴田負責攝影與印刷,並且使用「最新進口」的紙張。
至於紀念照則在一九一○年代前期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第一種變化是「一小時照片」問世,降低了民眾拍照的門檻。《三越》一九一一年八月號的報導〈推出一小時照片──破天荒的速成照片〉中介紹了「一小時照片」是指從拍照、顯影、印相到交給顧客,所有工時合計僅一小時,過往若是委託歐洲知名的「攝影師」在郊外的工房處理後再郵寄給顧客,約莫費時一週。在這之前,如果只有一兩位顧客,三越攝影部通常也能在一小時後交件,但客人一多便無法快速交件,於是進口了新型機器來解決這個問題,顧客拍照後就先去逛街,買完東西後恰好照片也洗好了。要是想將照片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在明信片大小的照片背後寫上地址與留言,貼上郵票,便能投進店裡的郵箱。
右圖收錄於一九一一年九月號的《三越》,影中人是巖谷小波,他在拍照一小時後領取照片,寄給了當時人在箱根的日比翁助。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報導〈一小時照片大受好評〉便提到一小時照片的服務始於八月一日,當天利用這項服務的顧客多達數十組,他們和巖谷一樣,趁著購物空檔回到攝影部,提筆寫下近況或是在三越拍攝一事,寄給親朋好友。曾有朝鮮牧師觀光團一行共三十五人前來拍照,即便人數眾多,三越依舊能提供空間拍攝團體紀念照,並在一小時後交件。
只是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選擇拍攝一小時照片。柴田常吉在〈使用一小時照片〉(《三越》,一九一二年五月號)中便提到,許多消費者會期待攝影師發揮「高超技術」,因此傾向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例如拍攝相親照的話,講究成果勝於時間,便會選擇一般的攝影方式。儘管如此,一小時照片還是在一個月內賣出了超過四百組,需求主要集中在從外地來到東京的民眾,他們想讓故鄉的親朋好友瞧瞧自己「健健康康的樣子」,於是來到攝影部拍照。另外到了報考官公立學校的季節,學生也會紛紛前來拍照,好把照片貼在報名表上,之後辦理入學手續時也會需要繳交照片。除此之外,更有每個月來拍一小時照片好幾次的「常客」。
一小時照片推出兩個月之後,也就是一九一一年十月一日,三越又推出瞬間攝影的彩色照片。同年十月號的《三越》刊登了行銷廣告宣稱:「過往的奧托克羅姆(Autochrome Lumière)彩色照片顯像技術需時三分鐘,拍照的人必須靜止不動,十分辛苦。本店技師利用一大發明,瞬間便能拍下原本的顏色,得以記錄真實的人物景色,萬無缺失。」彩色照片不受天氣影響,一小時便能顯影印相,雖然不是全新發明,但這樣的瞬間攝影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剎那間」即可結束。同一期雜誌刊登的另一篇報導〈推出彩色照片〉則強調「想要將真實的『自己』流傳後世,必定需要這種攝影方式」,這是構成「我」這個個人故事的嶄新片段,為家庭相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真實色彩。
隔年一九一二年八月一日,三越再推出輪轉印刷照片。〈推出輪轉印刷照片──以及運用水中屏風〉(《三越》,同年八月號)中,讚賞輪轉印刷照片「是新穎的發明,使用一片感光版便能立刻印出八百張以上的照片」,根據該雜誌刊登的照片可知,這是在長長的紙上印了許多相同的照片。輪轉印刷照片的方便之處是運用在眾人群聚的典禮、宴會與園遊會等場合,大家先集合拍照,等到要回家時便能帶走方才拍攝的團體紀念照。只不過拍照後當然需要把底片送回三越顯影、印相,加上往返會場的時間,通常需要幾個小時。在這期雜誌發行前一個月的七月十九日,三越接受日本橋區委託,印製了一千兩百張照片送給新大橋落成典禮的出席人士,大受好評。至於文章副標題中的「水中屏風」,指的是玻璃做的背景,能讓人雖然在攝影棚,拍起來的效果卻像是站在淺灘上。
一小時照片問世的一年四個月後,也就是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三越攝影部又推出了一分鐘照片。右圖《三越》一九一三年一月號的廣告顯示一分鐘照片分為兩種,右邊是立框式,左邊是獎牌式,照片會鑲在金屬製的圓形相框裡。〈一分鐘照片廣受好評〉(《三越》,同年一月號)中介紹這樣的照片是以進口的機器拍攝,尺寸比一般照片小,鮮明的程度卻不相上下。只需一分鐘就能收到相片,這項服務因此大受好評,推出當天就有兩百二十名顧客上門,由於賓客盈門,材料一下子就用光了,所幸又收到了向國外追加下單的材料。雖然照片裝進相框裡就無法收在家庭相簿中,卻能放在桌上或架子上,輕輕鬆鬆為生活空間增添個人畫像。
一分鐘照片在當時蔚為話題,各家報社也爭相報導,例如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讀賣新聞》的報導標題便是〈一分鐘拍照〉,指出一分鐘照片在歐美大為風行,三越的技師兼攝影部主任泉谷氐一數天前才從柏林塔波公司(Talbot)買來機器與材料。只要拍照後按下機器的按鈕,感光版掉進顯像液箱中,約莫二十到三十秒便能完成顯像。根據〈德國最新流行的照片〉(《三越》,同年十一月號)一文報導,泉谷在七月下旬與妻子一同前往柏林,距離上次拜訪已經過了六年半,在考察柏林攝影界與電影界的現況時發現了一分鐘照片,於是把機器帶回日本。
對於日本的家庭相簿來說,最劃時代的革新或許是一九一三年八月三越開始販賣相機。〈照相機與進口鞋開賣〉(《三越》,同年九月號)一文報導,相機銷售部為業餘攝影師引進了美國伊士曼公司(Eastman)、德國哥茲公司(C.P Goerz)與福倫達公司(Voigtlander)的相機。部分相機──如伊士曼公司推出的柯達(Kodak)相機──體積小到可以放進口袋,至於腳架等配件,提供的是攝影部實際覺得好用的商品,顯影劑與混合鍍層液則由三越獨自調製販賣。同時三越也舉辦攝影比賽,所需的相關用品同樣一應俱全。要是人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相機,拍攝喜歡的對象,自行在壁櫥裡的暗室顯像,那麼家庭相簿的存在便會大幅改觀,不同於紀念照與明信片,家庭的歷史與回憶將會透過相機記錄在相紙上,得以反覆翻閱回顧。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序章中提過,近世偏好的是不會腐壞、不佔空間的土產,畢竟當時交通尚不發達,將食物或笨重且龐大的物品當成土產並不可行。
而鐵道的出現則為此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鐵道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時間概念等文化層面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由於名產與土產兩者和旅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自然也遭受到鐵道帶來的直接衝擊。
本章將探討鐵道這項近代交通設施的出現,使近世以後名產與土產的意義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目錄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銷售與「站內店」
鐵道弘濟會成立/旅遊指南與土產
黍糰子與吉備糰子/中日戰爭與鐵道運輸
透過銷售策略形成固定的商品形象/羽田穴守稻荷、門前町與土產的興衰
京阪電鐵與香里園/八橋成為主流點心的漫長歷程
正牌老店之爭所帶來的效應/五色豆與政岡豆
古典而新潮的鎌倉/「異國風情」的鴿子餅躋身名產之前
第二章 近代參拜伊勢神宮與赤福
參拜伊勢神宮是近世一大娛樂
萬金丹、伊勢曆、菸草盒──從「宮笥」到「土產」
赤福的誕生/呈獻給明治天皇的赤福/修建為「神都」的伊勢神宮
宣傳與改良/參宮急行電鐵開通拉近了與神宮的距離
從《伊勢參宮要覽》中看到的參拜者心聲/畢業旅行與伊勢神宮
畢業旅行的土產/「將伊勢物產一網打盡」的「百貨式大物產館」
伊勢──整備大型土產店的先驅/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盛況與後續的演變
赤福的現代化之路/超越赤福的生薑糖/近鐵電車與站內銷售
改良保存方法、擴大事業版圖,成為代表伊勢的企業/衰落與復興
第三章 博覽會與名產
博覽會、共進會、商品展示所/「地方特產店」的起源
江之島貝殼工藝的興衰/江之島與鎌倉的融合
淪為「待宰肥羊」的顧客/努力做到「收費透明化」
管制劣質商品與改良名產/鐵道院的名產評鑑
博覽會與創造名產/奈良的商品宣傳
大阪電氣軌道開業與打造橿原名產/日本旅行與JTB
「吸引外國旅客」與改良土產/全國點心大博覽會
大垣的柿羊羹/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登場的競爭對手與努力改良
激烈競爭後登上主流寶座的土產/瞬息萬變的環境中
第四章 帝國日本的擴張與名產的普及
誕生於近代後期的宮島工藝品/「飯杓是克敵利器」
隨著戰爭興起的商業入門書/「軍事都市」所誕生的「軍人土產」
明治時代宮島土產的主角是手工藝品
創造的故事──紅葉饅頭與伊藤博文傳說
史料中的紅葉饅頭/媒體引領的風潮
香蕉與北海道/木雕熊成為名產之前
新領土臺灣與土產/並沒有「鄭成功月餅」與「孫文餅」
東亞與土產文化/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誕生於明治時期的名產小城羊羹/眾多追隨者的努力
生產邁向現代化與統一商標/欠缺歷史由來的發展與日後演變
誕生於成田山新勝寺門前町的糕點/開始製作羊羹的米屋
城田町的主要產業/守護國家、祈求戰勝的寺廟
在戰地大受歡迎的慰勞品/戰時體制下各地增加的觀光客
砂糖、白米供給減少與海外需求急速下滑
戰後的成田米屋──進駐鐵道沿線販售、參加銘菓展、著眼自衛隊
機械化與統一化的兩難/老雜誌《旅》提出的問題
增殖的「鐵路貨」/工藝品的式微
「地區限定商品」普及背後的「安心感」
第五章 溫泉觀光與土產
提供長期住宿的溫泉療養地/昭和時期展開的觀光化
依然遙遠的伊香保溫泉/文學作品中的伊香保
溫泉饅頭的誕生/尚未成為土產中的主角
陸軍特別大演習與昭和天皇/道後溫泉與松山的交通
道後煎餅與溫泉煎餅/少爺在哪裡吃糰子?
道後溫泉何時開始賣糰子?/遠離東海道
東海道本線來了,團體客來了
熱海的魚乾──欠缺歷史由來的名產
別府溫泉的躍進/有馬溫泉和別府間的技術轉移
溫泉相關的名產/流行作家所購買的商品
戰後的「慰勞旅行」與夜晚的街道
第六章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土產
休息站登場/土產店+餐廳=休息站
高速公路的急速建設/服務區賣場獨佔經營
上行與下行販賣不同的商品/道路公團民營化與土產多樣化
在變化中求生存的荻野屋釜飯/高速交通設施帶來的改變
初期乏人問津的萩之月/用於機上餐點,獲得電視節目介紹
靠經營形象一炮而紅的白色戀人/小雞饅頭的創業傳說
地區性與「銘菓」地位/全國性鐵道與國際性機場
長年缺席的東京土產代表/觀光會館計畫與地方特產店
兼具現代性與普遍性的街道/配合東京車站與羽田機場的發展
香蕉與「東京芭娜娜」/垃圾土產與三角旗
從團體旅遊到個人旅行/土產「紀念品化」?
東京迪士尼最熱賣的商品/分送土產是根深柢固的習慣
對土地的刻板印象與土產/土產銷售策略所呈顯的現象
終 章 近代的國民經驗與土產
後記
原註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臺灣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妖精棲息的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日本」
1 深深吸引外國人的景色與人民
舉世罕見、美好秀麗的日本都市
有窮人但不窮困的國家
「古老而美好的日本」在明治中期已經淪喪!?
必須擁護傳統的西歐人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默里」與「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花了四百五十天在日本各地旅行的薩道義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涵蓋外國人評價的旅行導覽手冊
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
日光位居第三,神佛分離政策未引發宗教戰爭,令外國人大感驚奇
溫泉勝地箱根名列第四
攀登富士山名列第五,北岳等日本南阿爾卑斯山一帶的登山路線也不少
4 明治時代的外國人所介紹的東京
對前政權的城塞及墓地大感興趣
對西洋建築不屑一顧
推薦的東京餐廳都是江戶時代開業的老字號
5 介紹京都及奈良時特別重視其獨特的宗教觀
對日本爆發「宗教戰爭」的地點深感興趣
在奈良考察神佛習合的現象
龍安寺石庭──「重新發現」不為人知的價值
伏見稻荷大社的風潮所帶來的啟示
第二章 明治時期外國人的旅日環境
1 幕末至明治前期──離開居留地及遊步區域的探險之旅
對國內自由旅行的限制
內地通行權成為修訂條約的交涉籌碼
2 創立接待外國旅客的組織──喜賓會
以巴黎為模仿對象
改善旅館環境等五大方針
對喜賓會投以羨慕眼神的伊斯蘭教民族運動家
第三章 國際級景點日光與箱根的發展
1 日光──孕育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外國人別墅地
每逢夏天外務省就會搬到日光
中禪寺湖湖畔是外國人一手打造的觀光景點
佛教寺院境內傳出了基督教的讚美詩歌
金谷旅店開幕
奧日光的英國紳士運動──釣鱒魚
2 箱根──備受外國人喜愛的避暑勝地及私房祕境
景色貌似瑞士高地
富士屋飯店與奈良屋上演激烈的外國人爭奪戰
「沒有蚊子」成了最誘人的關鍵詞
輕井澤也是由英國人「發現」的避暑勝地
3 日光東照宮的布魯諾.陶特衝擊──藝術價值觀天翻地覆
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不管外國人或日本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受時代風潮影響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訪日旅客人數起起伏伏
1 日本觀光處(Japan Tourist Bureau)
從歐洲經由西伯利亞鐵路的國際聯程運輸體制
在鐵道院主導下設立日本觀光處
最熱衷於招攬訪日外國旅客的是鐵道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美國投下了和平的「紙炸彈」
日本成為傷病士兵的療養地,來自俄國的旅客大增
2 外國旅客增加、飯店嚴重不足
訪日歐美旅客在戰後暴增
戰後大蕭條與物價高漲的影響
第五章 「想展現」與「想看見」的差異
1 《官方公認東亞導覽》與《泰瑞的日本帝國導覽》
美國及日本分別發行的新世代旅行導覽手冊
從後藤新平的「大餅」中誕生的《官方公認東亞導覽》
美國人認定在東京必看的景點
遊郭「吉原」是日本人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
日本人想要展現本國的現代化設施
真正保留傳統日本氛圍的景點
日本人編纂的導覽手冊隻字未提傳統事物
志賀重昂主張「外國人應該看的是裏長屋的巷道」
2 美國觀光團與清朝觀光團參觀的景點不同
在吉原與遊女交談
日本的風貌──藝妓、花魁、武士及切腹
只有一流國家才懂得款待外賓
向清朝及韓國觀光團展示的現代化風貌
第六章 昭和戰前是追求「觀光立國」的時代
1 創立國際觀光局
招攬外國旅客首次成為國策
「覬覦金錢而招攬外國旅客」讓大藏大臣不以為然
廣邀大人物就任委員,以防國際觀光局遭廢除,
2 全球經濟大蕭條與後來的黃金時代
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觀光產業的外幣收入躍升至第四名,僅次於棉織品、生絲及人造絲織品
在政府特別協助下所打造的國際觀光飯店
遭到擱置的國際觀光景點分級
在江之島設置賭場
親切(款待)是飯店業最厲害的武器
3 戰爭期間也積極進行觀光宣傳
太平洋戰爭的兩年前還向美國進行觀光宣傳
以宣揚皇道精神為目的的國際觀光
第七章 昭和戰後快速成長
1 外國人眼中的原爆圓頂館
車站的RTO及盟軍專用列車
原子彈災區的少年表示「美國人都很親切」
駐軍士兵參觀原爆圓頂館
不想讓歐美人看見原爆受害者?
2 背包客眼中的日本
嬉皮與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時代
《一天五美金的歐洲之旅》作者遊覽日本
背包客眼中的廣島
大型旅行社開始為外國人安排套裝行程
中曾根首相呼籲國民「多買外國貨」──無法實行觀光立國政策的時代
第八章 現代日本的觀光立國政策環境
1 突然湧現的外國旅客
金融海嘯與日本東北大地震
日本政府將外國旅客人數的目標從兩千五百萬人上修至四千萬人
中、韓、臺、港的旅客占了全體的百分之七十五
2 「為什麼是那裡?」──外國人所「發現」的現代觀光景點
外國人最喜愛的日本觀光景點排名
因外國人而變得熱鬧的伏見稻荷大社,以及眾多歐美人造訪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3 東京的大自然對外國人極具吸引力?
傳統文化與大自然,外國人想看的是哪一邊?
不管過去或現在,日本的大自然都深深吸引外國人
新宿御苑不休園,江戶城重建天守閣及本丸(松廊、大奧等)
泰國人發現「能同時遙望富士山與京都的景點」
拉麵是日本料理!?
「東京車站七分鐘的奇蹟」也能成為觀光對象?
4 考量觀光產業風險的未來規劃
各地觀光公害所引發的規矩及道德議題
戰爭、恐怖攻擊、傳染病讓觀光產業陷入危機
中國政府限制中國人前往韓國
中國旅客暴增是雙面刃
綜觀一百五十年歷史大局的視野
不光是宣傳,還要強調市場行銷
參考文獻
人名/刊物名對照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導 讀 歷史與文化的百貨公司──寫在《三越誕生》前面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序 章 目標是成為日本的哈洛德百貨──百貨公司宣言與「學俗合作」
第一章 邁向遠東帝國與百貨公司之路
1 從三井吳服店到三越吳服店
2 日俄戰爭的戰況與國粹主義
3 三越的凱旋門與三笠艦材製成的紀念品
4 英日同盟更新與印製明信片
5 列強的皇室、高官與軍人造訪三越
6 來自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客人
第二章 赴西方考察與組織流行會的功能
7 費城、芝加哥與倫敦的百貨公司
8 搭乘西伯利亞鐵路前去採購歐洲的商品
9 三越創辦文化人的流行會
10 從柏林回國的巖谷小波與從巴黎回國的久保田米齋
11 新渡戶稻造的流行觀與坪井正五郎開發的新玩具
12 帝國劇場開幕與流行會評選服飾
第三章 創造文化的百貨公司
13 光之魔術──東京勸業博覽會與三越吳服店
14 土藏式兩層樓店鋪與森鷗外的〈三越〉
15 西服/洋傘/拐杖/帽子/鞋子
16 聆賞音樂、相親、擺脫家事的束縛──休息室與餐廳
17 文藝復興風格的三層樓臨時門市與都市景觀
18 家庭相簿──一小時照片/彩色照片/輪轉印刷照片
19 三越少年音樂隊與都市空間中的西洋音樂
20 電話銷售員/汽車/跑腿男孩
第四章 時尚的發源地
21 在三越享受視覺饗宴後才打道回府──文學表述中的三越
22 從元祿風到桃山風──和服的時尚
23 始於紐約的尾形光琳風潮
24 三越面紗與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浴衣
25 來自倫敦的西服部主任亞歷山大.米契爾
26 西式房間、和洋折衷的房間裝飾與杉浦非水、橋口五葉的商業藝術
第五章 日本近代的「兒童」與「新女性」
27 兒童博覽會的國際性與對地方的影響
28 桃太郎與海事思想
29 兒童用品研究會、玩具會與尚武精神
30 宿舍、教育與運動會──店員的福利
31 國木田獨步的遺孀治子與「新女性」
32 東京大正博覽會──《東京三日遊導覽》
終 章 「東洋第一」的百貨公司落成與獅子像
後 記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