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目學陳澄波阿甘節稅法池上彰長期買進多巴胺國度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新聞自由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恩田陸吳明益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馭電風城:從交通大學的復校到電子所創立,改變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

作者:郭力中、朱富國

評價
收藏
0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5 NT$ 551 NT$ 5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
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
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


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

▎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
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

▎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
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

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



本書特色
•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
•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
•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

作者簡介:

郭力中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與中文雙學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對史料蒐集、檔案分析、訪談紀錄以及文稿撰述皆有濃厚興趣。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協助製作校史紀錄片、口述歷史專書、校史主題策展、退休教職員訪談以及發展館校史主題導覽等工作項目。

朱富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學組教育學士,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中國商務與亞太研究碩士。歷任《園區生活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當代設計雜誌》、《經濟日報》文字採訪編輯,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特約文編、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企業公關班與新聞稿寫作班講師,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著有《從茅寮細孲仔到臺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

章節試閱
推薦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近期最多人購買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