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他的親情世界有風有雨有彩虹。做為兒子,性格倔強叛逆的毛澤東卻是百分百的大孝子;做為丈夫,亂雲飛渡的的歲月中毛澤東的愛情婚姻也有著普通男人的痛苦和無奈;做為父親,大愛無言的毛澤東對兒女的教育同樣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本書特色:
一位 影響近代中國的領袖
一位叛逆的孝子
一位有情有無奈的丈夫
一位既嚴格又有慈愛的父親
跳脫政治舞台,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的毛澤東?
作者簡介:
丁曉平 詩人、歷史傳記作家。一九七一年出生,安徽懷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副編審。致力於文學、歷史、學術的跨界跨文體寫作,著述500餘萬字。
主要著作:《光榮夢想:毛澤東人生七日談》《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傳)》《王明中毒事件調查(毛澤東和王明的恩恩怨怨)》《五四運動畫傳:歷史的現場和真相》《硬骨頭:陳獨秀五次被捕紀事》《一代宗師:蔡元培傳》《毛澤東的親情世界》《毛澤東的鄉情世界》《鄧小平和世界風雲人物》《張萬年傳》《愛德格•斯諾:紅星為什麼照耀中國》等。
主編校訂作品:《陳獨秀自述》《毛澤東自傳》《少年毛澤東》和開國領袖印象叢書(《毛澤東印象》《周恩來印象》《鄧小平印象》)等。
章節試閱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約五十公里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的領袖之前,毫無疑問那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儘管貧窮落後,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風景如畫,「瀠洄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嶷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里,蜿蜒來八面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長明公不老,白雲乃不速之客」,「九天韶樂,時來疊奏羅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1
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裏,毛澤東這個農民的兒子在他十六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里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二十六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二十三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乾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裏替兒子毛澤東叩拜一塊巨石認作乾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裏生活到九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毛順生十歲時他父母給他訂下十五歲時完婚的這門親事,從此在他的勤勞經營下,家道還真的交上了好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十六歲這年,新婚不久的毛順生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被迫外出當兵,好掙一些餉銀養家糊口。在兵營,毛順生省吃儉用,一年後退伍回家,用積攢的錢還清了債務。從此,他開始經營耕作自家祖傳的六七畝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為一家的溫飽精打細算。「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會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毛順生雖然沒有讀過書,識不得幾個字,但在外當過一年兵的經歷自然也讓他比山溝裏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見多識廣」了。「拼命地節省」的他把從自家人嘴裏節省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一個叫銀田寺的集市去趕集出售,或者零售給那些窮苦的腳夫和手工業者;同時將稻穀加工剩下的米糠用來養豬。慢慢地,毛順生就有了一些積蓄,他將這些積蓄贖回父親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產。到毛澤東十歲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十五畝自耕地,年收六十擔穀。連父親在內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糧三十五擔,這樣就有了二十五擔的節餘,毛順生就成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韶山沖的富戶了。
但「這個老人繼續『積聚財物』,在那個小村裏可以說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買田,但是他向別人押來很多的田。他的資本增加了兩三千元」。這個時候,毛順生一邊繼續靠販賣稻穀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賺錢,不過規模已經從肩挑發展到板車運以至從銀田寺雇用船隻了;同時他還兼做販運生豬、耕牛的買賣,並得到妻子娘家的貸款支援,生意越做越大,家業日益興旺。為了擴大生產,毛順生開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後來就乾脆雇用了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加個短工。不久,他就從堂弟毛菊生那裏買進七畝水田,使田產增至二十二畝,年產量達到八十擔。已經成為韶山沖「大富」的毛順生,不僅入股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還自己印行了自家「義順堂」的紙票流通周轉,和「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幾家大店鋪有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儘管如此,毛順生仍然克勤克儉,省吃儉用,不准家中有吃閒飯的,兒子們和長工一樣都得下田幹活。毛澤東在「自傳」中說:「我在六歲時便開始耕種的工作了。父親的生意並不是開店營業的。他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在冬天磨米的時候,他另雇一個短工在家裏工作,所以在那時他要養活七口。我家吃得很節省,但總是夠飽的。」
毛澤東從「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裏做工。白天就讀《四書》。我的塾師管教甚嚴。他很嚴厲,時常責打學生。我在十三歲時,便從校中逃出。逃出以後,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於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裏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後,家裏才找到我。這時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過繞來繞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過距家約八里。」2
其實,毛澤東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歲的時候開始入學讀書的。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兩百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幹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強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後,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十三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後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後僅勉強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十三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自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只有妥協,畢竟兒子才十三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後,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害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課)』。」
從九歲到十三歲這四年多時間內,毛澤東先後在四所私塾的四個老師門下讀書,幾乎是一年換一個私塾。這或許與聰明頑皮、不願意死讀書和讀死書,且討厭封建禮教的毛澤東的性格有關。一九○二年在啟蒙老師鄒春培那裏先後讀了《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九○四年秋天,毛澤東轉學到關公橋私塾讀書,私塾老師毛潤生。第二年春天,他又轉到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私塾,在周少希塾師門下讀到一九○六年夏天。秋天他又轉學到井灣里私塾的毛宇居門下,繼續讀《四書》、《五經》,並開始練習書法。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生的離經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澤東,自然對讀經書不感興趣,儘管他熟讀並熟記許多經書和令他後來受益終生的《左傳》,甚至背誦如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我所歡喜讀的是中國古時的傳奇小說,尤其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我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說它們害人。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的同學大多也是如此。我們讀了許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夠背誦出來,並且一再地談論它們。關於這類故事,我們較本村的老年人還知道得多。他們也歡喜故事,我們便交換地講聽。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澤東在課堂上偷看古代傳奇小說等課外書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幾乎一樣地發生過。但後來他在談及自己幼年的讀書生活時說:「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3
毛澤東對這種私塾封建式教育難以接受,再加上父親讓他讀書的初衷基本已經實現,他完全可以勝任父親交給他的「記家賬」的任務了。因為從他「剛認識幾個字的時候」開始,父親就開始要他「記家賬了」。而且父親還要他「學習打算盤,因為父親一定要我這樣做,我開始在晚間計算賬目。」這個時候,毛澤東的生活是白天讀書,晚上記賬,過著學生兼會計的生活。父親在他的眼裏「是一個很凶的監工」。而且「父親最恨我懶惰,如果沒有賬記,他便要我到田間做工,他的脾氣很壞,時常責打我和我的弟弟們。他一個錢不給我們,給我們吃最粗糲的東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總是給雇工吃雞蛋和鹹魚片,但很少給過肉。對於我,則既沒有蛋也沒有肉。」
不久,也就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兩年,毛澤東乾脆停學,「開始在田中做長時間的工作,幫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著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親記賬。」雖然人離開了學校,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繼續求學,找到什麼書便讀,除了經書以外」。儘管這使要他熟讀經書的父親「十分生氣」,但毛澤東仍「繼續讀中國文學中的古傳奇和小說」。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十四五歲的農村伢子毛澤東在讀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不是僅僅沉浸在傳奇小說精彩故事情節的表面。「有一天,我在這些故事中偶然發現一件可注意的事,即這些故事中沒有耕種田地的鄉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學者,從未有過一個農民英雄。這件事使我奇怪了兩年,於是我便分析這些故事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讚美人民的統治者的武士,他們用不著耕種田地,因為他們佔有土地,顯然是叫農民替他們工作的。」這個「發現」令毛澤東大吃一驚,而且竟然讓他「奇怪了兩年」。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他對歷史小說中的這種現象感到納悶,甚至提出了質疑!難以想像,這樣與眾不同的思考竟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溝裏的少年身上,這是多麼的了不起!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即使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這些古典小說,也不一定能總結思考出這樣深刻的命題。顯然,這樣的閱讀和獨立思考,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以至中國革命的最後成功,都是有著啟發和幫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在他十四五歲的鄉村生活中,他是渴望著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位「農民英雄」的出現,而他自己或許也開始在心中埋藏了一個「英雄」的夢想。
毛澤東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門遮蓋起來,使我的父親看不見燈光。我這樣讀了一本我很歡喜的書,叫做《盛世危言》。該書的作者們都是主張革新的老學者,他們以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由於缺少西洋的工具: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並想將它們介紹到中國來。我的父親認為讀這一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的。他要我讀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的如經書那類的實際東西!」4
《盛世危言》這本書的出現如同一道閃電,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和人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這不僅是毛澤東接觸到的第一本討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毛澤東開始思考中國社會的政治現狀和未來前途。《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清末的一個改良主義者。書是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借給他的。此間,毛澤東還讀到了另一位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的著作《校廬抗議》。這些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或者表示對外國侵略和清朝腐敗不滿,提出富國強兵主張的書籍,無疑開闊了
毛澤東的視野,萌發了愛國思想,提高了精神境界,又激起了他重返學堂恢復學業的
願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靠「三條驢腿起家(即與另一家合用一頭驢)」、左右手都會打算盤的毛順生為了讓兒子繼承父業,趕緊給十五歲的毛澤東娶回了老婆,希望能以婚姻來鎖住這個不安分的兒子的心。但對這個二十歲的羅氏姑娘,當時「對於女人本無興趣」的毛澤東自然沒有好感,而且「沒有和她一起住過─此後也未有過」。因此他「不以她為我的妻子,那時根本也不去想她」。為此,毛澤東和父親再次產生衝突。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自己的主意,堅決還要去上學讀書。好在母親文七妹始終支援兒子,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面對嚴父的管教,少年毛澤東開始抗議父親,與父親「頂嘴」。「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鬥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二十年後他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想起這些往事,還一邊「很幽默地引用這些政治術語,一面笑著追述這些事件」,津津樂道地說:「我以為我父親的苛刻,結果使他失敗。我漸漸地仇恨他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聯合戰線』來反對他。」但毛澤東也坦然承認,父親的管教「這對於我也許很有益處,這使我盡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記賬,讓他沒有把柄來批評我」。
不願受約束的毛澤東對父親的專制不滿,並且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爭。為此,他風趣地說:「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雇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顯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毛澤東的這個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普遍心態,母親的「間接進攻的政策」和毛澤東「不合乎中國的道理」的「直接進攻」,顯然有著「是左還是右」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與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征途中的諸多矛盾,又是多麼的相似!從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在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出生之後,因生怕毛澤東也像前面兩個早夭的兒子一樣養不大,母親文七妹就抱著滿月的毛澤東回到了娘家,因為外婆家兒女眾多,家大福大,可以托其福,使兒子好養活,平安長大。唯恐第三個兒子再夭折,母親開始「吃觀音齋」,並多方拜佛燒香,祈求神靈保佑。「完全不識字」的母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信佛的,「篤信菩薩」。外婆還陪著母親一起到唐家的後山一個叫龍潭的地方叩拜「石觀音」,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就取名「石三伢子」。文七妹還讓兒子拜七舅母趙氏為乾娘。從此,「石三伢子」這個乳名一直伴隨到他十八歲到長沙求學。而毛澤東對這個乳名也念念不忘:
─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寫信給在廣州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特別提到:「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厲害,來信請寫毛石山,莫寫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二月,彭德懷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向毛澤東彙報戰況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是兩塊石頭。」彭德懷也謙虛幽默地答道:「主席是塊寶石,我彭德懷不過是塊頑石罷了。」毛澤東接著詼諧地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韶山賓館松山餐廳與鄉親們共進晚餐時,興奮地說:「今天,各位都到齊了,只有我的石頭乾娘還沒有來,是不是等一等?」說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為毛澤東平安長大了,而且母親又生了弟弟澤民、澤覃,後來又收養堂妹澤建,因此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施以宗教教育」。但是「父親是一個不信神佛的人」,所以毛澤東兄弟和母親「都因父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而感覺難過」。在九歲的時候,毛澤東「便認真地和母親討論父親沒有信仰的問題了」,並且他們「都想了許多辦法來改變他的心,但沒有效果。他只是責罵我們。因為我們受不住他的進攻,我們退而想新的計劃。但他無論如何不與神佛發生關係」。
少年毛澤東追隨母親信佛,而且像母親一樣的虔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曾提及少年毛澤東「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的事情。要知道,那還不是一般的在寺廟裏燒香磕頭許個願,而是去南嶽「朝拜香」,是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里到南嶽的。這就像朝聖的教徒一樣,五體投地。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對母親深沉的愛,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況且這一年,毛澤東才十五歲。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孝心。
一九○九年秋天,渴望讀書的毛澤東「到一個失業的法科學生家裏去,在那裏讀了半年書。此後,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讀了更多的經書,並讀了許多當代論著和幾本書」。十六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支援下,終於復學,先來到韶山烏龜頸私塾就讀,塾師毛簡臣。就在這個時候,韶山沖李家屋場從外地來了一個維新派的教師,叫李漱清─「因為他反對神佛,想把神佛取消。他教人民把廟宇改為學校。他成為一個被大家議論的人。然而我欽慕他,並同意他的意見。」毛澤東對他講述的反對封建迷信的維新思想和各種見聞,感到新鮮,兩人很談得來,就建立了師生和朋友的關係(一九二五年,李漱清也到了廣州,他們曾在一起工作)。於是,毛澤東通過讀書漸漸地「自己愈來愈懷疑神佛了」。毛澤東思想的變化,很快被母親「注意到這一點,責備我不該對神佛冷淡,但我父親則不說什麼。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在途中碰見一隻老虎。老虎因不提防而立即驚逃,但我的父親卻格外地害怕,後來他對於這次奇跡的逃生,仔細想過。他開始想他是不是開罪了菩薩。自那時起,他對於菩薩比較恭敬起來,有時也偶爾燒香。但是當我愈來愈不信神佛時,他老人家卻並不管。他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向神禱告」。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到韶山茅塘的秀才、曾在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職的毛麓鍾家裏讀書。又選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就在這個春天,也就是四月份,毛澤東和與他一起在這個小小私塾讀書的同學們看到許多米商幾乎成群結隊地都從長沙回家來了。毛澤東和他的一班同學看見了就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都離開長沙。他們就把「城中發生了大亂子」的事告訴了毛澤東─「原來,那年發生一個大饑荒,在長沙有好多萬人沒有東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舉了一個代表團去見巡撫,請求救濟,但他卻傲慢地回答他們:『你們為什麼沒有糧食?城裏多得很,我向來就沒有缺少過。』當他們聽到巡撫的回答,大家都十分憤怒。他們召集民眾大會,舉行一次示威運動。他們攻進滿清衙門,砍倒作為衙門象徵的旗杆,並把巡撫趕走。過後,布政使騎著馬出來了。他告訴老百姓,政府準備設法救濟他們。他這話顯然是誠懇的。但皇帝(或許是慈禧太后吧)不高興他,責備他與『暴徒』發生密切關係,並將他撤職。一位新巡撫來了,馬上下令捉拿為首的亂黨。其中有許多人被砍去頭顱,掛在柱子上示眾。」
就這一事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在私塾裏「討論了數日之久」。毛澤東和他的許多同學都十分同情這些到衙門示威的「亂黨」。許多年以後,毛澤東認為他的同學們「只是站在旁觀的立場。他們並不瞭解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不過把這事當作一個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覺興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記它。我覺得這些『叛徒』都是與我的家人一樣的普通良民,於是我深恨對待他們的不公平了」。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為這是一樁「影響我的一生的事件」。
此後不久,「哥老會」一個叫「磨刀石彭」的首領也領導貧苦農民向地主「造反」。但最後戰敗,逃亡後被捕砍頭。但在毛澤東看來「他是一位英雄,因為大家都同情這次造反」。
此後,最愛革命的湖南人「造反」不斷,同樣也波及到韶山這個偏僻的山溝。毛澤東家因為父親毛順生的經營,已經成為韶山沖的「大富」,因此也成了「造反」的對象。毛澤東回憶說:「第二年,新穀還沒有成熟,冬米已吃完的時候,我們一村發生食糧恐慌。窮人向富戶要求幫助,他們發動了一個『吃米不給錢』的運動。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和父親的主要矛盾就在這裏。他與母親之所以能結成「聯合戰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的婦人,慷慨而仁愛,不論什麼都肯施捨。她很憐惜窮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給那些跑來乞討的人。不過在父親面前,她就不能這樣做了。他不贊成做好事。家中因了這個問題時常吵鬧」。顯然,毛澤東更熱愛也支援母親。而母親的優秀品德也給了兒子深刻的良好影響。
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對父親過於自私吝嗇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不滿,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母親這個後盾的支援。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裏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嚥一頓。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毛澤東知道母親不會責怪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她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母親的高尚品德感動了兒子,毛澤東後來還多次說起母親的善良和愛心。
有一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在田地裏收割穀物,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風雨。於是男女老少都趕回自家曬穀場上收稻子。雨越下越大,毛順生也不見石三伢子回家幫助收稻子,眼看著稻子就被大雨淋濕,有的還被沖走。費了好半天工夫,稻子終於收好了。這時毛澤東也渾身濕淋淋地匆匆跑回家來了,原來他去幫助一個佃農家收稻子去了。毛順生知道後,氣得破口大罵。毛澤東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的田,要交租,淋濕發黴壞了和沖走了就了不得,連吃的都沒得了。我們家是自己的田,淋濕一點沖走一點也餓不著,怕什麼!」毛順生見兒子如此說,氣得渾身發抖,揚手就打。還是母親拉住了,勸說了半天才罷休。
一年臘月,毛澤東代父親去收一筆賣豬的賬。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見了幾個衣衫襤褸的鄉親,就把錢分給他們,讓他們好好過一個年。又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有一次,父親在一個老阿婆家定下買了頭豬崽,過幾天讓毛澤東去把豬趕回家。誰知,等毛澤東去的時候,豬價上漲了好幾元,老阿婆有些後悔沒有賣個好價錢。毛澤東很同情,就同意不買了,只收回了父親交的一元錢定錢便回家了。父親見兒子沒有把豬趕回來,很是生氣,罵毛澤東「沒用,不會辦事」。
還有一次,毛澤東挑一擔稻穀去私塾老師家交學費。走到半路上聽見本家的毛承七夫婦因為斷糧正在吵架。毛澤東乾脆就挑著稻穀走進毛承七家把稻子倒進了人家的米缸裏。回家後,毛澤東把這事情跟母親說了,母親沒有半點埋怨,瞞著丈夫又在米缸裏量了一擔,讓毛澤東挑到私塾去了。
顯然,在遙遠的長沙發生的饑荒「暴動」和「造反」事件,與韶山沖發生的事是「密切發生在一起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心靈中遙相呼應,產生了某種震動。毛澤東同情被處死的那些長沙的造反者和「哥老會」的首領,在毛澤東的眼裏他們是「英雄」。毛澤東思想上受維新派的影響已經逐步開始「革命」。
這個時候,毛澤東在韶山讀到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幾十年後他仍能清楚地記得「這小冊子的開頭第一句:『嗚呼,中國將亡矣!』」和「它講到的日本佔領高麗與臺灣」。毛澤東說自己這個「已經有著反叛性的青年」的頭腦裏「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年輕的心靈開始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我為我祖國的將來痛心,開始明瞭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
十六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一百多擔稻穀封存在毛氏宗祠裏進行倒賣,不平糶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因此惹出事端,便打發兒子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做學徒,學些生意經,將來好繼承父業。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毛澤東所說的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是表兄文運昌把這個消息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不大注重經書的,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進』的」。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來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鍾、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範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後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後,便在這所離家五十里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這一年,毛澤東十七歲。他做出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而這個選擇就像春風吹過早春湖面的薄冰,帶給他整個身心的是一種冰釋,一種解放。從此,離開閉塞視聽的山溝和脫離家庭束縛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的世界裏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如同穿過雲層的晴朗陽光,快活又歡暢。
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5夾在父親的賬簿裏,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這個新學校中,毛澤東「讀到了自然科學和西洋學術的新課程」。讓毛澤東難忘的是「教員中有一位日本留學生,他戴了一個假辮子」,因此「每個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澤東卻是從這個「假洋鬼子」那裏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覬覦中國的情形。他還教授毛澤東唱日本歌曲和英語。但那個時候,毛澤東只是從歌曲中「感覺到日本的美」和「它對於戰勝俄國的光榮和武功的發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
毛澤東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很少有農民能將他們的子弟送到那樣一個學校去讀書。我穿得比旁的學生都蹩腳。我只有一套像樣的襖褲。一般學生是不穿長袍的,只是教員穿,至於洋裝,只有『洋鬼子』才穿。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但是,在這些人之中我也有幾個朋友,而且有兩個是我的好同志。」這兩個朋友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詩人蕭三(蕭植蕃),另一個就是表兄文運昌。可見,毛澤東在這裏是很孤獨的。
「因為我不是湘鄉人,又不為人所喜。做一個湘鄉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鄉的某一區人也很重要。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完全是因為鄉土觀念。雙方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似的。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哪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就在這樣的精神苦悶之中,毛澤東仍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師出題要求學生寫作文一篇,而毛澤東的古文功底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諸如《言志》、《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都成為全校的範文。因此深受校長和教員器重,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國文老師賀嵐崗看到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還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毛澤東。然而毛澤東的志趣並不在經書上,他正在讀文運昌送給他的一本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一本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把這兩本書「讀而又讀,一直到能夠背誦出來」。這個時候,毛澤東「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為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毛澤東對康、梁這兩位當時歷史的明星人物的學說的理解和接受,自然要比在韶山沖讀到的《盛世危言》要更多更深一些。特別是梁啟超的那種「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文章,更使毛澤東神往,還取筆名「子任」(梁啟超號「任公」),有意模仿梁的文風寫作政論文章。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
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裏」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後,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唯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裏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後,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
來到長沙,十八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我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如果說,毛澤東到東山小學堂讀書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呼吸到時代的新鮮氣息的話,那麼,他走進長沙─這個湖南政治文化中心和晚清新舊政治鬥爭的激烈場所,以及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黃興、陳天華等眾多政治明星和英雄人物的活動之地,毛澤東就已經直接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到半年,獨立不羈的毛澤東再次做出了他人生命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這個選擇將意味著毛澤東真正開始投身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偉人輝煌的人生劇目即將開演!而這個從韶山沖走出來的農村娃「石三伢子」,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注定成為了一個閃亮的角色,直至成為導演歷史的主角。
從一年前在韶山就聽聞的影響其一生的長沙饑民「搶米風潮」,到來長沙前夕廣州爆發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壯舉,毛澤東震驚了!八年之後,他在自己主編的《湘江評論》中還說「學生界中之抱革命主義者,已躍躍欲試」。6毫無疑問,這正是毛澤東當年真實的自我寫照!
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報紙。這是一份由中國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右任等主編的進步報紙《民立報》。毛澤東就是從這份「革命的報紙」裏面看到「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的。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報》裏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
會綱」。
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毛澤東除了積極參加湘鄉駐省中學堂的學生運動,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反滿情緒,並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髮辮。還出其不意地剪掉「不履行諾言」的十個人的髮辮。這樣,毛澤東也「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髮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髮了」。他感歎說:「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這些日子,他激動異常,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壁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但幾十年後,毛澤東覺得那時自己還是「有點糊裏糊塗」。而且他「還沒有放棄對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也還沒有搞清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分野,所以他在文章中「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就在這時,四川的保路運動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毛澤東成為學堂裏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幹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改變了毛澤東的發展道路。毛澤東再次中斷了在中學堂僅僅半年的學業,特地向朋友借了雨鞋準備去武昌當兵的他,因為湖南成為第一個回應獨立的省份,便改變計劃在長沙參加了革命。特立獨行的他不喜歡學生軍,就在十月底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因為「清帝尚未遜位」,毛澤東決定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他覺得「這正是奮鬥的時候」,而且每月還可以得到七元餉銀。毛澤東在長沙再次目睹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殘酷:十月二十二日,革命黨人焦達峰和陳作新任正副都督而成立的湖南軍政府,不到十天就被立憲黨人譚延闓發動的兵變推翻,並被處死,毛澤東「看見他們的屍首橫陳街上」。
後來,他回憶當年的兵營生活:「多餘的餉銀都用在報紙上,我變成它們的熱心讀者了,在當時與革命有關的報紙就是《湘江日報》7。其中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從這上面初次知道這個名詞。我也和其他學生士兵們討論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幾本關於社會主義和它的原理的小冊子,並熱心地寫信和同班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在軍營,毛澤東極喜歡同隊中的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他說:「其餘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而且有一個是流氓。我又勸了兩個學生參加軍隊,我和隊長及一般弟兄都合得來。我能寫,讀過一點書,他們很佩服我的『博學』。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寫寫家信之類的事情。」毛澤東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年的副班長彭友勝在一九五○年夏天還特此給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寫信,毛澤東親切地寫了回信。
誰知道,「革命的結局還沒有決定,滿清還沒有完全放棄政權,國民黨內部又發生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在湖南聽說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了。當時有許多軍隊都組織起來反對滿清和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當湘人準備起事的時候,孫中山和袁世凱訂立了協定,8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就這樣,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決定繼續求學」,他總共才當了半年兵。
十九歲的毛澤東,遠離父母,獨自一人在長沙漂泊求學,一連報考了好幾個學校,如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等等,變換再三,舉棋不定,有的上了個把月就自己退學了,有的報名考取了乾脆也就不去。後來花了一塊錢報名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考試的題目為《民國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梁啟超的「教育為主腦」之說為主題,論述教育在興國中的作用。
毛澤東說:「這是一個大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的也很多。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的幫我,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毛澤東此處提及的「這位先生」名叫柳潛。毛澤東在讀了柳潛借給他的這套長達一百一十六卷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自學。而此前毛澤東在學校所作的六百字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深受柳潛好評,評語竟達一百五十字,稱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但與眾不同的毛澤東仍然不喜歡第一中學,在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他又嫌「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從而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說到做到,在第一中學又是唯讀了半年,他就離開學校,寄居在湘鄉會館,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位於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距離定王台的圖書館大約三里路。毛澤東十分有規律地執行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毛澤東說:「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他讀了許多書籍,包括《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還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邏輯學》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書籍。而更讓毛澤東驚喜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世界坤輿大地圖》,他想不到世界竟然有這麼大!原來我們這個「中央之國」其實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暢遊在書海裏的毛澤東,每天都要站在這張大世界地圖前面,反覆看上幾眼。從此,毛澤東把眼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從這裏起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走去。
在圖書館的自學生活,是毛澤東最難忘的一頁,他曾自稱這段學習生活是「自我教育」。一九五一年秋天,幾個在北京學習的湖南老同學去看望毛澤東,談起青年時代在長沙學習的生活時,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談起了他在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的往事。他說:「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更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樣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沖裏,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沖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9
半年的自修,因為父親的反對,無法繼續下去。「我沒有錢用,因為家裏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又因為會館不能再住下去,我開始尋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時,我懇切地考慮了我的『職業』,並以為我最適宜於教書。於是我又開始留心廣告了。現在我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我高興地讀了它的優點:不收學費,膳宿費很便宜。」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想法「寫信給家裏,得到他們的同意」。這樣,二十歲的毛澤東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錄取。校長看了他的作文,深為歎服:「這樣的文章,我輩同事中有幾個做得出來!」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於第一師範;同年秋毛澤東被編入本科第八班。因「四師」是春季始業,「一師」是秋季始業,所以毛澤東多讀了半年預科,直到一九一八年暑期才畢業。毛澤東在這裏做了五年學生。他回憶說,在湖南師範學校「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並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驗」。儘管學校中「有許多規則,只有極少幾條我是同意的。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我最討厭的就是必修的靜物寫生。我以為這是透底的愚笨。我總想畫簡單的東西,快快畫完就離開課室。記得有一次畫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詩),我用一條直線和上邊半個圓圈來代表。還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的分數都非常好,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
毛澤東自己講述的這個故事,正好能反映毛澤東這個「叛逆」青年無拘無束的個性和風采。而對這個已經立志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青年來說,不認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在這五年裏,毛澤東幸運地結識了一個好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同時也看到了一本好雜誌─陳獨秀主編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他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紀民主主義』、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堅決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自己的心裏已經醞釀好了一塊「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土壤,一等馬克思主義的新苗落地,就自然會在這片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結果。
在師範學校讀書的五年中,連所有學費在內,毛澤東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錢。因為毛澤東每月都要花一元訂閱書報,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誌,因此這些開銷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買報刊上。為此,父親毛順生仍然責備他,「說是浪費,這是在廢紙上花錢」。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兩個月前,他和蔡和森等人發起建立的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不久又開會決定學會會友「向外發展」的問題,應盡力推行留法勤工儉學。月底,他收到已經到北京的蔡和森的來信,告訴他,已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老師「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七月,蔡和森再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儘快赴京,說:「吾輩須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自由研究以兄為之,必有多少成處,萬不至無結果。」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文七妹已經患病。其實母親在他十五歲時,就生病了,時常在外婆家養病。如今毛澤東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人了,作為長子,自從十八歲來到長沙求學後,他就很少有時間在父母身邊侍候。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加遙遠的北京。慈母臥病在床,遊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澤東決定回故鄉看看母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九一八年八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準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毛澤東的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一句中,我們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故鄉探望了母親,而且信是回到長沙數日後寫的。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後來的真實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八月十五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曆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二十四人。而且毛澤東還隱瞞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在信中只說「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毛澤東在這裏善意地撒了個謊,或許是為了安慰母親,以免臥床的慈母為兒子的遠行操心,好安心養病。可見毛澤東對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是如此的心細。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儘早康復,毛澤東焦急萬分,在家中和舅舅們商議,並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後,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寄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十五日起程後,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十八日到達許昌,十九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工作倒也簡單,只是負責新到的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的登記。而薪俸自然也就不高,每月八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一百二十塊,胡適為二百塊,陳獨秀為三百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裏。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裏的課程。」1
剛到北京時,毛澤東暫住在楊昌濟教授位於鼓樓的豆腐池胡同九號(今豆腐池胡同二十號)。後來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今吉安所左巷八號),與蔡和森、蕭子升(蕭瑜)、羅章龍等住一起,毛澤東在一九二○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晚上睡覺時,他們幾個人在一張大通鋪上緊緊地挨在一起,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連翻身都要跟別人打招呼。據說,為了生活,毛澤東還當起了「洗衣工」,給別人洗衣服掙錢,可見其求學生活之艱難。1
在大家都張羅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卻沒有去,從頭至尾都只是幫助別人實現這個計劃。毛澤東說:「我本人並沒有到歐洲去,我認為我對於本國還未能充分瞭解,而且我以為在中國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時間……」但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決定去法國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一方面他此次北京之行肯定沒有得到父親經濟上的支援,身無分文;另一方面,他在這裏「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他們在新聞學研究會上又是同學,而且楊開慧也不願去歐洲。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是毛澤東的牽掛,他「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一九一九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三月十二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同時順便到上海去為準備赴法的學生送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可以說是窮得叮噹響,他回憶說:「我只有到天津的車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走下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給我,使我能買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車訪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門徒濯足的溪水,聖人幼時所居的小村,我看見孔子手植的樹。我又訪問顏回的住處和孟子的生地。在旅途中,我還登遊過泰山,就是馮玉祥將軍退隱時寫愛國詩的地方。不過當我到達浦口以後,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車票也沒有。沒人有錢借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啊呀!怎麼辦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的運氣非常好。在車站外面,我碰到一個湖南的老友,他借給我足夠買一雙鞋子和到上海車票的錢。到了上海後,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子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我回湖南。」由此,毛澤東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他在天津和浦口「一文不名,而且車票也沒有」,並且「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的遭遇,就是今天看來,其生活與一個流浪漢也差不了多少。在這裏,毛澤東兩次用「天無絕人之路」來形容自己不幸中的萬幸。
毛澤東是在十四日到達上海的,分別在十七日和三十一日為兩批赴法學生送行後,於四月六日回到了長沙。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愛國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六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搞愛國運動。他跟周士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剛剛從北京、上海回到長沙的毛澤東自然知道因「巴黎和會」的賣國條款已經在北京等大城市激起愛國青年和知識份子的抗議,一股民族救亡圖存的烈火即將熊熊燃起。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湖南愛國學生運動的大纛,領軍突進。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二十多天裏,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四月二十八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彙報。
七、八兩位舅父1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紆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 稟
四月二十八日
俗話說:兒子像娘有福氣。長相酷似母親的毛澤東,在對父親和母親的感情上
又確實有所不同─愛母親勝過愛父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讀懂毛澤東這個從農村成長並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巨人和他的父親母親的情感,或許也就讀懂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知道,對於五十二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後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裏,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莊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三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二十六歲,毛澤民二十三歲,毛澤覃十四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住在修業小學的毛澤東,此間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後,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七月十四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發表毛澤東的「創刊宣言」等文章二十餘篇;七月二十一日,《湘江評論》第二號和增刊同時出版;八月四日,第四號出版;八月中旬,剛剛印刷的第五號被查封沒收;此後,湘雅醫院的《新湖南》、周南女校的《女界鍾》和修業小學的《小學生》陸續在毛澤東的主持、影響和幫助下出版。同時,毛澤東領導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幹城。
就在毛澤東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生政治活動上」的時候,十月五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
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
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值得琢磨,唯此也才讀得懂其中兒子對母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深刻。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二十六歲的生命年輪裏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十月八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七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後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後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後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儘管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有身份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一個月後,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上寫的日期來看,照相的這一天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我們還可以看到,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
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曆十二月初一(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母親去世才三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屍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只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鍾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輓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只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而就在六天前,他的恩師楊昌濟也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曾和楊開慧、楊開智一起守靈。
短短三個多月,毛澤東接連失去三位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和母親,教他育他的導師,但毛澤東這個獨立不羈、叛逆造反的熱血青年,依然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英雄氣,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向世界提出了一個中國式的反問─「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年五月五日,毛澤東從北京轉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號。兩個月後的七月七日,毛澤東回到長沙。一九二一年二月,毛澤東帶著弟弟澤覃回韶山過春節。父母雙亡,長兄為父。也就是在這個春節,毛澤東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舉家遷往長沙。這天晚上,毛澤東召集二弟澤民、小弟澤覃、繼妹澤建和弟媳王淑蘭等,暢談家庭和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等情形。毛澤東作為大哥勸澤民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捨家為國,捨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就這樣,毛氏四兄妹從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
此後的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七年的春天,毛澤東也曾回韶山短暫停留,還帶著妻子楊開慧和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邊學習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每每回到故鄉,毛澤東總要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奠,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奉中央指示,發動秋收起義。他匆匆安頓嬌妻幼子,開始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別竟然整整相隔了三十二年。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時,毛澤東在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一九二七年離開後就沒有再見的故鄉、他的出生地韶山沖。他的革命事業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親手締造的人民共和國,再過三個多月就要過她的十周歲生日。毛澤東站在故居中後人懸掛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佇立,久久凝望,好一陣子,他才指著照片跟隨行人員說:「這是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得的是傷寒病,我母親頭上生了皰,穿了一個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因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麼疑難病症,卻過早地去世了,而現在他領導的共和國已經完全有這個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當他走到自己的臥室,看到他與兩個弟弟和母親的合影,一下子高興得像個孩子,用家鄉話說:「咯是從哪裏拱出來的呀?」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外婆家的表兄們保存下來的。六十六歲的毛澤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年,二弟弟澤民也已經於一九四三年在新疆殉難,小弟弟澤覃則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犧牲於江西的紅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縱有萬端感慨又與何人說?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一個人靜悄悄地爬到南岸對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著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工作人員看見後,都趕緊跟隨過去。毛澤東隨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親母親三鞠躬,嘴裏默念:「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將松枝插在父母墳墓前的泥土上,作為祭奠。
簡單的祭奠完畢,毛澤東站在墳墓前,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1
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嘴裏念念有詞,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1─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故鄉行,詩言志。毛澤東將「別夢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為「咒」,其實,他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又豈是一個「咒」字了得!
毛澤東說「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父親母親)」,而且還對陪同人員用家鄉話說:咯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咯塊子給我搭個茅棚子住,好嗎?兩年後,「茅棚」─滴水洞別墅搭好了,一九六六年他也的確回來了,也住進了這個被他稱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卻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走進離他近在咫尺的家門、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親母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九五九年別離三十二年後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後一次踏進家門看父親母親的最後一眼!
又過了十七年,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還牽掛著他的老家,向中央提出安排他回韶山休養,隨後就陷入了昏迷之中。葉落而不能歸根,毛澤東─這個把握時代推動歷史的巨人,如今沉睡在中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著億萬人的瞻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成了他永遠的「老家」了。而他的巨幅畫像卻似一種圖騰,全天候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張「大中華」臉孔,與他的人民保持著一種可親可敬的距離,觀看著他的祖國,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監視,包括他的
思想─
毛澤東,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生肖屬蛇。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當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享年八十三歲。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約五十公里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的領袖之前,毫無疑問那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儘管貧窮落後,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風景如畫,「瀠洄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嶷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里,蜿蜒來八面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長明公不老,白雲乃不速之客」,「九天韶樂,時來疊奏羅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1
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裏,毛澤東這個農民的兒子在他十六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里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二十六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二十三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乾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裏替兒子毛澤東叩拜一塊巨石認作乾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裏生活到九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毛順生十歲時他父母給他訂下十五歲時完婚的這門親事,從此在他的勤勞經營下,家道還真的交上了好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十六歲這年,新婚不久的毛順生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被迫外出當兵,好掙一些餉銀養家糊口。在兵營,毛順生省吃儉用,一年後退伍回家,用積攢的錢還清了債務。從此,他開始經營耕作自家祖傳的六七畝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為一家的溫飽精打細算。「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會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毛順生雖然沒有讀過書,識不得幾個字,但在外當過一年兵的經歷自然也讓他比山溝裏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見多識廣」了。「拼命地節省」的他把從自家人嘴裏節省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一個叫銀田寺的集市去趕集出售,或者零售給那些窮苦的腳夫和手工業者;同時將稻穀加工剩下的米糠用來養豬。慢慢地,毛順生就有了一些積蓄,他將這些積蓄贖回父親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產。到毛澤東十歲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十五畝自耕地,年收六十擔穀。連父親在內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糧三十五擔,這樣就有了二十五擔的節餘,毛順生就成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韶山沖的富戶了。
但「這個老人繼續『積聚財物』,在那個小村裏可以說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買田,但是他向別人押來很多的田。他的資本增加了兩三千元」。這個時候,毛順生一邊繼續靠販賣稻穀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賺錢,不過規模已經從肩挑發展到板車運以至從銀田寺雇用船隻了;同時他還兼做販運生豬、耕牛的買賣,並得到妻子娘家的貸款支援,生意越做越大,家業日益興旺。為了擴大生產,毛順生開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後來就乾脆雇用了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加個短工。不久,他就從堂弟毛菊生那裏買進七畝水田,使田產增至二十二畝,年產量達到八十擔。已經成為韶山沖「大富」的毛順生,不僅入股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還自己印行了自家「義順堂」的紙票流通周轉,和「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幾家大店鋪有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儘管如此,毛順生仍然克勤克儉,省吃儉用,不准家中有吃閒飯的,兒子們和長工一樣都得下田幹活。毛澤東在「自傳」中說:「我在六歲時便開始耕種的工作了。父親的生意並不是開店營業的。他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在冬天磨米的時候,他另雇一個短工在家裏工作,所以在那時他要養活七口。我家吃得很節省,但總是夠飽的。」
毛澤東從「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裏做工。白天就讀《四書》。我的塾師管教甚嚴。他很嚴厲,時常責打學生。我在十三歲時,便從校中逃出。逃出以後,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於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裏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後,家裏才找到我。這時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過繞來繞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過距家約八里。」2
其實,毛澤東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歲的時候開始入學讀書的。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兩百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幹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強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後,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十三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後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後僅勉強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十三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自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只有妥協,畢竟兒子才十三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後,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害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課)』。」
從九歲到十三歲這四年多時間內,毛澤東先後在四所私塾的四個老師門下讀書,幾乎是一年換一個私塾。這或許與聰明頑皮、不願意死讀書和讀死書,且討厭封建禮教的毛澤東的性格有關。一九○二年在啟蒙老師鄒春培那裏先後讀了《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九○四年秋天,毛澤東轉學到關公橋私塾讀書,私塾老師毛潤生。第二年春天,他又轉到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私塾,在周少希塾師門下讀到一九○六年夏天。秋天他又轉學到井灣里私塾的毛宇居門下,繼續讀《四書》、《五經》,並開始練習書法。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生的離經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澤東,自然對讀經書不感興趣,儘管他熟讀並熟記許多經書和令他後來受益終生的《左傳》,甚至背誦如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我所歡喜讀的是中國古時的傳奇小說,尤其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我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說它們害人。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的同學大多也是如此。我們讀了許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夠背誦出來,並且一再地談論它們。關於這類故事,我們較本村的老年人還知道得多。他們也歡喜故事,我們便交換地講聽。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澤東在課堂上偷看古代傳奇小說等課外書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幾乎一樣地發生過。但後來他在談及自己幼年的讀書生活時說:「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3
毛澤東對這種私塾封建式教育難以接受,再加上父親讓他讀書的初衷基本已經實現,他完全可以勝任父親交給他的「記家賬」的任務了。因為從他「剛認識幾個字的時候」開始,父親就開始要他「記家賬了」。而且父親還要他「學習打算盤,因為父親一定要我這樣做,我開始在晚間計算賬目。」這個時候,毛澤東的生活是白天讀書,晚上記賬,過著學生兼會計的生活。父親在他的眼裏「是一個很凶的監工」。而且「父親最恨我懶惰,如果沒有賬記,他便要我到田間做工,他的脾氣很壞,時常責打我和我的弟弟們。他一個錢不給我們,給我們吃最粗糲的東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總是給雇工吃雞蛋和鹹魚片,但很少給過肉。對於我,則既沒有蛋也沒有肉。」
不久,也就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兩年,毛澤東乾脆停學,「開始在田中做長時間的工作,幫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著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親記賬。」雖然人離開了學校,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繼續求學,找到什麼書便讀,除了經書以外」。儘管這使要他熟讀經書的父親「十分生氣」,但毛澤東仍「繼續讀中國文學中的古傳奇和小說」。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十四五歲的農村伢子毛澤東在讀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不是僅僅沉浸在傳奇小說精彩故事情節的表面。「有一天,我在這些故事中偶然發現一件可注意的事,即這些故事中沒有耕種田地的鄉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學者,從未有過一個農民英雄。這件事使我奇怪了兩年,於是我便分析這些故事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讚美人民的統治者的武士,他們用不著耕種田地,因為他們佔有土地,顯然是叫農民替他們工作的。」這個「發現」令毛澤東大吃一驚,而且竟然讓他「奇怪了兩年」。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他對歷史小說中的這種現象感到納悶,甚至提出了質疑!難以想像,這樣與眾不同的思考竟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溝裏的少年身上,這是多麼的了不起!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即使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這些古典小說,也不一定能總結思考出這樣深刻的命題。顯然,這樣的閱讀和獨立思考,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以至中國革命的最後成功,都是有著啟發和幫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在他十四五歲的鄉村生活中,他是渴望著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位「農民英雄」的出現,而他自己或許也開始在心中埋藏了一個「英雄」的夢想。
毛澤東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門遮蓋起來,使我的父親看不見燈光。我這樣讀了一本我很歡喜的書,叫做《盛世危言》。該書的作者們都是主張革新的老學者,他們以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由於缺少西洋的工具: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並想將它們介紹到中國來。我的父親認為讀這一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的。他要我讀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的如經書那類的實際東西!」4
《盛世危言》這本書的出現如同一道閃電,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和人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這不僅是毛澤東接觸到的第一本討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毛澤東開始思考中國社會的政治現狀和未來前途。《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清末的一個改良主義者。書是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借給他的。此間,毛澤東還讀到了另一位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的著作《校廬抗議》。這些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或者表示對外國侵略和清朝腐敗不滿,提出富國強兵主張的書籍,無疑開闊了
毛澤東的視野,萌發了愛國思想,提高了精神境界,又激起了他重返學堂恢復學業的
願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靠「三條驢腿起家(即與另一家合用一頭驢)」、左右手都會打算盤的毛順生為了讓兒子繼承父業,趕緊給十五歲的毛澤東娶回了老婆,希望能以婚姻來鎖住這個不安分的兒子的心。但對這個二十歲的羅氏姑娘,當時「對於女人本無興趣」的毛澤東自然沒有好感,而且「沒有和她一起住過─此後也未有過」。因此他「不以她為我的妻子,那時根本也不去想她」。為此,毛澤東和父親再次產生衝突。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自己的主意,堅決還要去上學讀書。好在母親文七妹始終支援兒子,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面對嚴父的管教,少年毛澤東開始抗議父親,與父親「頂嘴」。「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鬥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二十年後他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想起這些往事,還一邊「很幽默地引用這些政治術語,一面笑著追述這些事件」,津津樂道地說:「我以為我父親的苛刻,結果使他失敗。我漸漸地仇恨他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聯合戰線』來反對他。」但毛澤東也坦然承認,父親的管教「這對於我也許很有益處,這使我盡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記賬,讓他沒有把柄來批評我」。
不願受約束的毛澤東對父親的專制不滿,並且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爭。為此,他風趣地說:「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雇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顯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毛澤東的這個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普遍心態,母親的「間接進攻的政策」和毛澤東「不合乎中國的道理」的「直接進攻」,顯然有著「是左還是右」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與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征途中的諸多矛盾,又是多麼的相似!從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在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出生之後,因生怕毛澤東也像前面兩個早夭的兒子一樣養不大,母親文七妹就抱著滿月的毛澤東回到了娘家,因為外婆家兒女眾多,家大福大,可以托其福,使兒子好養活,平安長大。唯恐第三個兒子再夭折,母親開始「吃觀音齋」,並多方拜佛燒香,祈求神靈保佑。「完全不識字」的母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信佛的,「篤信菩薩」。外婆還陪著母親一起到唐家的後山一個叫龍潭的地方叩拜「石觀音」,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就取名「石三伢子」。文七妹還讓兒子拜七舅母趙氏為乾娘。從此,「石三伢子」這個乳名一直伴隨到他十八歲到長沙求學。而毛澤東對這個乳名也念念不忘:
─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寫信給在廣州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特別提到:「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厲害,來信請寫毛石山,莫寫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二月,彭德懷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向毛澤東彙報戰況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是兩塊石頭。」彭德懷也謙虛幽默地答道:「主席是塊寶石,我彭德懷不過是塊頑石罷了。」毛澤東接著詼諧地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韶山賓館松山餐廳與鄉親們共進晚餐時,興奮地說:「今天,各位都到齊了,只有我的石頭乾娘還沒有來,是不是等一等?」說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為毛澤東平安長大了,而且母親又生了弟弟澤民、澤覃,後來又收養堂妹澤建,因此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施以宗教教育」。但是「父親是一個不信神佛的人」,所以毛澤東兄弟和母親「都因父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而感覺難過」。在九歲的時候,毛澤東「便認真地和母親討論父親沒有信仰的問題了」,並且他們「都想了許多辦法來改變他的心,但沒有效果。他只是責罵我們。因為我們受不住他的進攻,我們退而想新的計劃。但他無論如何不與神佛發生關係」。
少年毛澤東追隨母親信佛,而且像母親一樣的虔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曾提及少年毛澤東「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的事情。要知道,那還不是一般的在寺廟裏燒香磕頭許個願,而是去南嶽「朝拜香」,是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里到南嶽的。這就像朝聖的教徒一樣,五體投地。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對母親深沉的愛,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況且這一年,毛澤東才十五歲。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孝心。
一九○九年秋天,渴望讀書的毛澤東「到一個失業的法科學生家裏去,在那裏讀了半年書。此後,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讀了更多的經書,並讀了許多當代論著和幾本書」。十六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支援下,終於復學,先來到韶山烏龜頸私塾就讀,塾師毛簡臣。就在這個時候,韶山沖李家屋場從外地來了一個維新派的教師,叫李漱清─「因為他反對神佛,想把神佛取消。他教人民把廟宇改為學校。他成為一個被大家議論的人。然而我欽慕他,並同意他的意見。」毛澤東對他講述的反對封建迷信的維新思想和各種見聞,感到新鮮,兩人很談得來,就建立了師生和朋友的關係(一九二五年,李漱清也到了廣州,他們曾在一起工作)。於是,毛澤東通過讀書漸漸地「自己愈來愈懷疑神佛了」。毛澤東思想的變化,很快被母親「注意到這一點,責備我不該對神佛冷淡,但我父親則不說什麼。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在途中碰見一隻老虎。老虎因不提防而立即驚逃,但我的父親卻格外地害怕,後來他對於這次奇跡的逃生,仔細想過。他開始想他是不是開罪了菩薩。自那時起,他對於菩薩比較恭敬起來,有時也偶爾燒香。但是當我愈來愈不信神佛時,他老人家卻並不管。他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向神禱告」。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到韶山茅塘的秀才、曾在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職的毛麓鍾家裏讀書。又選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就在這個春天,也就是四月份,毛澤東和與他一起在這個小小私塾讀書的同學們看到許多米商幾乎成群結隊地都從長沙回家來了。毛澤東和他的一班同學看見了就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都離開長沙。他們就把「城中發生了大亂子」的事告訴了毛澤東─「原來,那年發生一個大饑荒,在長沙有好多萬人沒有東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舉了一個代表團去見巡撫,請求救濟,但他卻傲慢地回答他們:『你們為什麼沒有糧食?城裏多得很,我向來就沒有缺少過。』當他們聽到巡撫的回答,大家都十分憤怒。他們召集民眾大會,舉行一次示威運動。他們攻進滿清衙門,砍倒作為衙門象徵的旗杆,並把巡撫趕走。過後,布政使騎著馬出來了。他告訴老百姓,政府準備設法救濟他們。他這話顯然是誠懇的。但皇帝(或許是慈禧太后吧)不高興他,責備他與『暴徒』發生密切關係,並將他撤職。一位新巡撫來了,馬上下令捉拿為首的亂黨。其中有許多人被砍去頭顱,掛在柱子上示眾。」
就這一事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在私塾裏「討論了數日之久」。毛澤東和他的許多同學都十分同情這些到衙門示威的「亂黨」。許多年以後,毛澤東認為他的同學們「只是站在旁觀的立場。他們並不瞭解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不過把這事當作一個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覺興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記它。我覺得這些『叛徒』都是與我的家人一樣的普通良民,於是我深恨對待他們的不公平了」。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為這是一樁「影響我的一生的事件」。
此後不久,「哥老會」一個叫「磨刀石彭」的首領也領導貧苦農民向地主「造反」。但最後戰敗,逃亡後被捕砍頭。但在毛澤東看來「他是一位英雄,因為大家都同情這次造反」。
此後,最愛革命的湖南人「造反」不斷,同樣也波及到韶山這個偏僻的山溝。毛澤東家因為父親毛順生的經營,已經成為韶山沖的「大富」,因此也成了「造反」的對象。毛澤東回憶說:「第二年,新穀還沒有成熟,冬米已吃完的時候,我們一村發生食糧恐慌。窮人向富戶要求幫助,他們發動了一個『吃米不給錢』的運動。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和父親的主要矛盾就在這裏。他與母親之所以能結成「聯合戰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的婦人,慷慨而仁愛,不論什麼都肯施捨。她很憐惜窮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給那些跑來乞討的人。不過在父親面前,她就不能這樣做了。他不贊成做好事。家中因了這個問題時常吵鬧」。顯然,毛澤東更熱愛也支援母親。而母親的優秀品德也給了兒子深刻的良好影響。
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對父親過於自私吝嗇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不滿,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母親這個後盾的支援。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裏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嚥一頓。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毛澤東知道母親不會責怪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她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母親的高尚品德感動了兒子,毛澤東後來還多次說起母親的善良和愛心。
有一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在田地裏收割穀物,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風雨。於是男女老少都趕回自家曬穀場上收稻子。雨越下越大,毛順生也不見石三伢子回家幫助收稻子,眼看著稻子就被大雨淋濕,有的還被沖走。費了好半天工夫,稻子終於收好了。這時毛澤東也渾身濕淋淋地匆匆跑回家來了,原來他去幫助一個佃農家收稻子去了。毛順生知道後,氣得破口大罵。毛澤東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的田,要交租,淋濕發黴壞了和沖走了就了不得,連吃的都沒得了。我們家是自己的田,淋濕一點沖走一點也餓不著,怕什麼!」毛順生見兒子如此說,氣得渾身發抖,揚手就打。還是母親拉住了,勸說了半天才罷休。
一年臘月,毛澤東代父親去收一筆賣豬的賬。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見了幾個衣衫襤褸的鄉親,就把錢分給他們,讓他們好好過一個年。又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有一次,父親在一個老阿婆家定下買了頭豬崽,過幾天讓毛澤東去把豬趕回家。誰知,等毛澤東去的時候,豬價上漲了好幾元,老阿婆有些後悔沒有賣個好價錢。毛澤東很同情,就同意不買了,只收回了父親交的一元錢定錢便回家了。父親見兒子沒有把豬趕回來,很是生氣,罵毛澤東「沒用,不會辦事」。
還有一次,毛澤東挑一擔稻穀去私塾老師家交學費。走到半路上聽見本家的毛承七夫婦因為斷糧正在吵架。毛澤東乾脆就挑著稻穀走進毛承七家把稻子倒進了人家的米缸裏。回家後,毛澤東把這事情跟母親說了,母親沒有半點埋怨,瞞著丈夫又在米缸裏量了一擔,讓毛澤東挑到私塾去了。
顯然,在遙遠的長沙發生的饑荒「暴動」和「造反」事件,與韶山沖發生的事是「密切發生在一起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心靈中遙相呼應,產生了某種震動。毛澤東同情被處死的那些長沙的造反者和「哥老會」的首領,在毛澤東的眼裏他們是「英雄」。毛澤東思想上受維新派的影響已經逐步開始「革命」。
這個時候,毛澤東在韶山讀到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幾十年後他仍能清楚地記得「這小冊子的開頭第一句:『嗚呼,中國將亡矣!』」和「它講到的日本佔領高麗與臺灣」。毛澤東說自己這個「已經有著反叛性的青年」的頭腦裏「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年輕的心靈開始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我為我祖國的將來痛心,開始明瞭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
十六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一百多擔稻穀封存在毛氏宗祠裏進行倒賣,不平糶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因此惹出事端,便打發兒子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做學徒,學些生意經,將來好繼承父業。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毛澤東所說的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是表兄文運昌把這個消息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不大注重經書的,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進』的」。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來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鍾、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範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後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後,便在這所離家五十里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這一年,毛澤東十七歲。他做出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而這個選擇就像春風吹過早春湖面的薄冰,帶給他整個身心的是一種冰釋,一種解放。從此,離開閉塞視聽的山溝和脫離家庭束縛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的世界裏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如同穿過雲層的晴朗陽光,快活又歡暢。
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5夾在父親的賬簿裏,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這個新學校中,毛澤東「讀到了自然科學和西洋學術的新課程」。讓毛澤東難忘的是「教員中有一位日本留學生,他戴了一個假辮子」,因此「每個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澤東卻是從這個「假洋鬼子」那裏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覬覦中國的情形。他還教授毛澤東唱日本歌曲和英語。但那個時候,毛澤東只是從歌曲中「感覺到日本的美」和「它對於戰勝俄國的光榮和武功的發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
毛澤東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很少有農民能將他們的子弟送到那樣一個學校去讀書。我穿得比旁的學生都蹩腳。我只有一套像樣的襖褲。一般學生是不穿長袍的,只是教員穿,至於洋裝,只有『洋鬼子』才穿。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但是,在這些人之中我也有幾個朋友,而且有兩個是我的好同志。」這兩個朋友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詩人蕭三(蕭植蕃),另一個就是表兄文運昌。可見,毛澤東在這裏是很孤獨的。
「因為我不是湘鄉人,又不為人所喜。做一個湘鄉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鄉的某一區人也很重要。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完全是因為鄉土觀念。雙方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似的。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哪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就在這樣的精神苦悶之中,毛澤東仍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師出題要求學生寫作文一篇,而毛澤東的古文功底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諸如《言志》、《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都成為全校的範文。因此深受校長和教員器重,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國文老師賀嵐崗看到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還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毛澤東。然而毛澤東的志趣並不在經書上,他正在讀文運昌送給他的一本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一本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把這兩本書「讀而又讀,一直到能夠背誦出來」。這個時候,毛澤東「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為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毛澤東對康、梁這兩位當時歷史的明星人物的學說的理解和接受,自然要比在韶山沖讀到的《盛世危言》要更多更深一些。特別是梁啟超的那種「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文章,更使毛澤東神往,還取筆名「子任」(梁啟超號「任公」),有意模仿梁的文風寫作政論文章。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
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裏」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後,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唯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裏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後,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
來到長沙,十八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我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如果說,毛澤東到東山小學堂讀書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呼吸到時代的新鮮氣息的話,那麼,他走進長沙─這個湖南政治文化中心和晚清新舊政治鬥爭的激烈場所,以及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黃興、陳天華等眾多政治明星和英雄人物的活動之地,毛澤東就已經直接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到半年,獨立不羈的毛澤東再次做出了他人生命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這個選擇將意味著毛澤東真正開始投身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偉人輝煌的人生劇目即將開演!而這個從韶山沖走出來的農村娃「石三伢子」,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注定成為了一個閃亮的角色,直至成為導演歷史的主角。
從一年前在韶山就聽聞的影響其一生的長沙饑民「搶米風潮」,到來長沙前夕廣州爆發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壯舉,毛澤東震驚了!八年之後,他在自己主編的《湘江評論》中還說「學生界中之抱革命主義者,已躍躍欲試」。6毫無疑問,這正是毛澤東當年真實的自我寫照!
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報紙。這是一份由中國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右任等主編的進步報紙《民立報》。毛澤東就是從這份「革命的報紙」裏面看到「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的。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報》裏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
會綱」。
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毛澤東除了積極參加湘鄉駐省中學堂的學生運動,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反滿情緒,並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髮辮。還出其不意地剪掉「不履行諾言」的十個人的髮辮。這樣,毛澤東也「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髮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髮了」。他感歎說:「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這些日子,他激動異常,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壁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但幾十年後,毛澤東覺得那時自己還是「有點糊裏糊塗」。而且他「還沒有放棄對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也還沒有搞清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分野,所以他在文章中「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就在這時,四川的保路運動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毛澤東成為學堂裏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幹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改變了毛澤東的發展道路。毛澤東再次中斷了在中學堂僅僅半年的學業,特地向朋友借了雨鞋準備去武昌當兵的他,因為湖南成為第一個回應獨立的省份,便改變計劃在長沙參加了革命。特立獨行的他不喜歡學生軍,就在十月底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因為「清帝尚未遜位」,毛澤東決定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他覺得「這正是奮鬥的時候」,而且每月還可以得到七元餉銀。毛澤東在長沙再次目睹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殘酷:十月二十二日,革命黨人焦達峰和陳作新任正副都督而成立的湖南軍政府,不到十天就被立憲黨人譚延闓發動的兵變推翻,並被處死,毛澤東「看見他們的屍首橫陳街上」。
後來,他回憶當年的兵營生活:「多餘的餉銀都用在報紙上,我變成它們的熱心讀者了,在當時與革命有關的報紙就是《湘江日報》7。其中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從這上面初次知道這個名詞。我也和其他學生士兵們討論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幾本關於社會主義和它的原理的小冊子,並熱心地寫信和同班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在軍營,毛澤東極喜歡同隊中的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他說:「其餘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而且有一個是流氓。我又勸了兩個學生參加軍隊,我和隊長及一般弟兄都合得來。我能寫,讀過一點書,他們很佩服我的『博學』。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寫寫家信之類的事情。」毛澤東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年的副班長彭友勝在一九五○年夏天還特此給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寫信,毛澤東親切地寫了回信。
誰知道,「革命的結局還沒有決定,滿清還沒有完全放棄政權,國民黨內部又發生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在湖南聽說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了。當時有許多軍隊都組織起來反對滿清和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當湘人準備起事的時候,孫中山和袁世凱訂立了協定,8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就這樣,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決定繼續求學」,他總共才當了半年兵。
十九歲的毛澤東,遠離父母,獨自一人在長沙漂泊求學,一連報考了好幾個學校,如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等等,變換再三,舉棋不定,有的上了個把月就自己退學了,有的報名考取了乾脆也就不去。後來花了一塊錢報名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考試的題目為《民國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梁啟超的「教育為主腦」之說為主題,論述教育在興國中的作用。
毛澤東說:「這是一個大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的也很多。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的幫我,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毛澤東此處提及的「這位先生」名叫柳潛。毛澤東在讀了柳潛借給他的這套長達一百一十六卷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自學。而此前毛澤東在學校所作的六百字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深受柳潛好評,評語竟達一百五十字,稱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但與眾不同的毛澤東仍然不喜歡第一中學,在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他又嫌「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從而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說到做到,在第一中學又是唯讀了半年,他就離開學校,寄居在湘鄉會館,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位於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距離定王台的圖書館大約三里路。毛澤東十分有規律地執行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毛澤東說:「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他讀了許多書籍,包括《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還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邏輯學》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書籍。而更讓毛澤東驚喜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世界坤輿大地圖》,他想不到世界竟然有這麼大!原來我們這個「中央之國」其實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暢遊在書海裏的毛澤東,每天都要站在這張大世界地圖前面,反覆看上幾眼。從此,毛澤東把眼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從這裏起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走去。
在圖書館的自學生活,是毛澤東最難忘的一頁,他曾自稱這段學習生活是「自我教育」。一九五一年秋天,幾個在北京學習的湖南老同學去看望毛澤東,談起青年時代在長沙學習的生活時,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談起了他在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的往事。他說:「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更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樣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沖裏,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沖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9
半年的自修,因為父親的反對,無法繼續下去。「我沒有錢用,因為家裏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又因為會館不能再住下去,我開始尋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時,我懇切地考慮了我的『職業』,並以為我最適宜於教書。於是我又開始留心廣告了。現在我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我高興地讀了它的優點:不收學費,膳宿費很便宜。」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想法「寫信給家裏,得到他們的同意」。這樣,二十歲的毛澤東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錄取。校長看了他的作文,深為歎服:「這樣的文章,我輩同事中有幾個做得出來!」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於第一師範;同年秋毛澤東被編入本科第八班。因「四師」是春季始業,「一師」是秋季始業,所以毛澤東多讀了半年預科,直到一九一八年暑期才畢業。毛澤東在這裏做了五年學生。他回憶說,在湖南師範學校「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並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驗」。儘管學校中「有許多規則,只有極少幾條我是同意的。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我最討厭的就是必修的靜物寫生。我以為這是透底的愚笨。我總想畫簡單的東西,快快畫完就離開課室。記得有一次畫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詩),我用一條直線和上邊半個圓圈來代表。還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的分數都非常好,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
毛澤東自己講述的這個故事,正好能反映毛澤東這個「叛逆」青年無拘無束的個性和風采。而對這個已經立志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青年來說,不認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在這五年裏,毛澤東幸運地結識了一個好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同時也看到了一本好雜誌─陳獨秀主編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他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紀民主主義』、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堅決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自己的心裏已經醞釀好了一塊「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土壤,一等馬克思主義的新苗落地,就自然會在這片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結果。
在師範學校讀書的五年中,連所有學費在內,毛澤東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錢。因為毛澤東每月都要花一元訂閱書報,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誌,因此這些開銷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買報刊上。為此,父親毛順生仍然責備他,「說是浪費,這是在廢紙上花錢」。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兩個月前,他和蔡和森等人發起建立的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不久又開會決定學會會友「向外發展」的問題,應盡力推行留法勤工儉學。月底,他收到已經到北京的蔡和森的來信,告訴他,已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老師「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七月,蔡和森再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儘快赴京,說:「吾輩須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自由研究以兄為之,必有多少成處,萬不至無結果。」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文七妹已經患病。其實母親在他十五歲時,就生病了,時常在外婆家養病。如今毛澤東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人了,作為長子,自從十八歲來到長沙求學後,他就很少有時間在父母身邊侍候。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加遙遠的北京。慈母臥病在床,遊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澤東決定回故鄉看看母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九一八年八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準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毛澤東的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一句中,我們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故鄉探望了母親,而且信是回到長沙數日後寫的。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後來的真實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八月十五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曆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二十四人。而且毛澤東還隱瞞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在信中只說「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毛澤東在這裏善意地撒了個謊,或許是為了安慰母親,以免臥床的慈母為兒子的遠行操心,好安心養病。可見毛澤東對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是如此的心細。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儘早康復,毛澤東焦急萬分,在家中和舅舅們商議,並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後,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寄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十五日起程後,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十八日到達許昌,十九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工作倒也簡單,只是負責新到的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的登記。而薪俸自然也就不高,每月八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一百二十塊,胡適為二百塊,陳獨秀為三百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裏。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裏的課程。」1
剛到北京時,毛澤東暫住在楊昌濟教授位於鼓樓的豆腐池胡同九號(今豆腐池胡同二十號)。後來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今吉安所左巷八號),與蔡和森、蕭子升(蕭瑜)、羅章龍等住一起,毛澤東在一九二○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晚上睡覺時,他們幾個人在一張大通鋪上緊緊地挨在一起,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連翻身都要跟別人打招呼。據說,為了生活,毛澤東還當起了「洗衣工」,給別人洗衣服掙錢,可見其求學生活之艱難。1
在大家都張羅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卻沒有去,從頭至尾都只是幫助別人實現這個計劃。毛澤東說:「我本人並沒有到歐洲去,我認為我對於本國還未能充分瞭解,而且我以為在中國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時間……」但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決定去法國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一方面他此次北京之行肯定沒有得到父親經濟上的支援,身無分文;另一方面,他在這裏「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他們在新聞學研究會上又是同學,而且楊開慧也不願去歐洲。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是毛澤東的牽掛,他「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一九一九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三月十二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同時順便到上海去為準備赴法的學生送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可以說是窮得叮噹響,他回憶說:「我只有到天津的車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走下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給我,使我能買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車訪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門徒濯足的溪水,聖人幼時所居的小村,我看見孔子手植的樹。我又訪問顏回的住處和孟子的生地。在旅途中,我還登遊過泰山,就是馮玉祥將軍退隱時寫愛國詩的地方。不過當我到達浦口以後,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車票也沒有。沒人有錢借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啊呀!怎麼辦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的運氣非常好。在車站外面,我碰到一個湖南的老友,他借給我足夠買一雙鞋子和到上海車票的錢。到了上海後,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子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我回湖南。」由此,毛澤東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他在天津和浦口「一文不名,而且車票也沒有」,並且「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的遭遇,就是今天看來,其生活與一個流浪漢也差不了多少。在這裏,毛澤東兩次用「天無絕人之路」來形容自己不幸中的萬幸。
毛澤東是在十四日到達上海的,分別在十七日和三十一日為兩批赴法學生送行後,於四月六日回到了長沙。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愛國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六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搞愛國運動。他跟周士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剛剛從北京、上海回到長沙的毛澤東自然知道因「巴黎和會」的賣國條款已經在北京等大城市激起愛國青年和知識份子的抗議,一股民族救亡圖存的烈火即將熊熊燃起。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湖南愛國學生運動的大纛,領軍突進。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二十多天裏,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四月二十八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彙報。
七、八兩位舅父1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紆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 稟
四月二十八日
俗話說:兒子像娘有福氣。長相酷似母親的毛澤東,在對父親和母親的感情上
又確實有所不同─愛母親勝過愛父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讀懂毛澤東這個從農村成長並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巨人和他的父親母親的情感,或許也就讀懂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知道,對於五十二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後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裏,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莊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三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二十六歲,毛澤民二十三歲,毛澤覃十四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住在修業小學的毛澤東,此間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後,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七月十四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發表毛澤東的「創刊宣言」等文章二十餘篇;七月二十一日,《湘江評論》第二號和增刊同時出版;八月四日,第四號出版;八月中旬,剛剛印刷的第五號被查封沒收;此後,湘雅醫院的《新湖南》、周南女校的《女界鍾》和修業小學的《小學生》陸續在毛澤東的主持、影響和幫助下出版。同時,毛澤東領導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幹城。
就在毛澤東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生政治活動上」的時候,十月五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
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
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值得琢磨,唯此也才讀得懂其中兒子對母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深刻。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二十六歲的生命年輪裏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十月八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七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後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後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後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儘管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有身份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一個月後,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上寫的日期來看,照相的這一天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我們還可以看到,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
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曆十二月初一(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母親去世才三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屍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只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鍾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輓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只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而就在六天前,他的恩師楊昌濟也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曾和楊開慧、楊開智一起守靈。
短短三個多月,毛澤東接連失去三位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和母親,教他育他的導師,但毛澤東這個獨立不羈、叛逆造反的熱血青年,依然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英雄氣,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向世界提出了一個中國式的反問─「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年五月五日,毛澤東從北京轉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號。兩個月後的七月七日,毛澤東回到長沙。一九二一年二月,毛澤東帶著弟弟澤覃回韶山過春節。父母雙亡,長兄為父。也就是在這個春節,毛澤東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舉家遷往長沙。這天晚上,毛澤東召集二弟澤民、小弟澤覃、繼妹澤建和弟媳王淑蘭等,暢談家庭和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等情形。毛澤東作為大哥勸澤民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捨家為國,捨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就這樣,毛氏四兄妹從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
此後的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七年的春天,毛澤東也曾回韶山短暫停留,還帶著妻子楊開慧和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邊學習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每每回到故鄉,毛澤東總要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奠,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奉中央指示,發動秋收起義。他匆匆安頓嬌妻幼子,開始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別竟然整整相隔了三十二年。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時,毛澤東在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一九二七年離開後就沒有再見的故鄉、他的出生地韶山沖。他的革命事業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親手締造的人民共和國,再過三個多月就要過她的十周歲生日。毛澤東站在故居中後人懸掛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佇立,久久凝望,好一陣子,他才指著照片跟隨行人員說:「這是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得的是傷寒病,我母親頭上生了皰,穿了一個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因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麼疑難病症,卻過早地去世了,而現在他領導的共和國已經完全有這個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當他走到自己的臥室,看到他與兩個弟弟和母親的合影,一下子高興得像個孩子,用家鄉話說:「咯是從哪裏拱出來的呀?」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外婆家的表兄們保存下來的。六十六歲的毛澤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年,二弟弟澤民也已經於一九四三年在新疆殉難,小弟弟澤覃則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犧牲於江西的紅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縱有萬端感慨又與何人說?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一個人靜悄悄地爬到南岸對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著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工作人員看見後,都趕緊跟隨過去。毛澤東隨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親母親三鞠躬,嘴裏默念:「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將松枝插在父母墳墓前的泥土上,作為祭奠。
簡單的祭奠完畢,毛澤東站在墳墓前,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1
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嘴裏念念有詞,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1─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故鄉行,詩言志。毛澤東將「別夢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為「咒」,其實,他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又豈是一個「咒」字了得!
毛澤東說「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父親母親)」,而且還對陪同人員用家鄉話說:咯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咯塊子給我搭個茅棚子住,好嗎?兩年後,「茅棚」─滴水洞別墅搭好了,一九六六年他也的確回來了,也住進了這個被他稱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卻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走進離他近在咫尺的家門、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親母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九五九年別離三十二年後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後一次踏進家門看父親母親的最後一眼!
又過了十七年,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還牽掛著他的老家,向中央提出安排他回韶山休養,隨後就陷入了昏迷之中。葉落而不能歸根,毛澤東─這個把握時代推動歷史的巨人,如今沉睡在中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著億萬人的瞻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成了他永遠的「老家」了。而他的巨幅畫像卻似一種圖騰,全天候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張「大中華」臉孔,與他的人民保持著一種可親可敬的距離,觀看著他的祖國,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監視,包括他的
思想─
毛澤東,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生肖屬蛇。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當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享年八十三歲。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約五十公里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的領袖之前,毫無疑問那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儘管貧窮落後,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風景如畫,「瀠洄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嶷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里,蜿蜒來八面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長明公不老,白雲乃不速之客」,「九天韶樂,時來疊奏羅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1
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裏,毛澤東這個農民的兒子在他十六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里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二十六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二十三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乾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裏替兒子毛澤東叩拜一塊巨石認作乾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裏生活到九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毛順生十歲時他父母給他訂下十五歲時完婚的這門親事,從此在他的勤勞經營下,家道還真的交上了好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十六歲這年,新婚不久的毛順生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被迫外出當兵,好掙一些餉銀養家糊口。在兵營,毛順生省吃儉用,一年後退伍回家,用積攢的錢還清了債務。從此,他開始經營耕作自家祖傳的六七畝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為一家的溫飽精打細算。「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會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毛順生雖然沒有讀過書,識不得幾個字,但在外當過一年兵的經歷自然也讓他比山溝裏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見多識廣」了。「拼命地節省」的他把從自家人嘴裏節省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一個叫銀田寺的集市去趕集出售,或者零售給那些窮苦的腳夫和手工業者;同時將稻穀加工剩下的米糠用來養豬。慢慢地,毛順生就有了一些積蓄,他將這些積蓄贖回父親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產。到毛澤東十歲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十五畝自耕地,年收六十擔穀。連父親在內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糧三十五擔,這樣就有了二十五擔的節餘,毛順生就成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韶山沖的富戶了。
但「這個老人繼續『積聚財物』,在那個小村裏可以說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買田,但是他向別人押來很多的田。他的資本增加了兩三千元」。這個時候,毛順生一邊繼續靠販賣稻穀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賺錢,不過規模已經從肩挑發展到板車運以至從銀田寺雇用船隻了;同時他還兼做販運生豬、耕牛的買賣,並得到妻子娘家的貸款支援,生意越做越大,家業日益興旺。為了擴大生產,毛順生開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後來就乾脆雇用了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加個短工。不久,他就從堂弟毛菊生那裏買進七畝水田,使田產增至二十二畝,年產量達到八十擔。已經成為韶山沖「大富」的毛順生,不僅入股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還自己印行了自家「義順堂」的紙票流通周轉,和「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幾家大店鋪有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儘管如此,毛順生仍然克勤克儉,省吃儉用,不准家中有吃閒飯的,兒子們和長工一樣都得下田幹活。毛澤東在「自傳」中說:「我在六歲時便開始耕種的工作了。父親的生意並不是開店營業的。他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在冬天磨米的時候,他另雇一個短工在家裏工作,所以在那時他要養活七口。我家吃得很節省,但總是夠飽的。」
毛澤東從「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裏做工。白天就讀《四書》。我的塾師管教甚嚴。他很嚴厲,時常責打學生。我在十三歲時,便從校中逃出。逃出以後,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於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裏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後,家裏才找到我。這時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過繞來繞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過距家約八里。」2
其實,毛澤東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歲的時候開始入學讀書的。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兩百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幹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強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後,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十三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後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後僅勉強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十三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自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只有妥協,畢竟兒子才十三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後,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害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課)』。」
從九歲到十三歲這四年多時間內,毛澤東先後在四所私塾的四個老師門下讀書,幾乎是一年換一個私塾。這或許與聰明頑皮、不願意死讀書和讀死書,且討厭封建禮教的毛澤東的性格有關。一九○二年在啟蒙老師鄒春培那裏先後讀了《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九○四年秋天,毛澤東轉學到關公橋私塾讀書,私塾老師毛潤生。第二年春天,他又轉到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私塾,在周少希塾師門下讀到一九○六年夏天。秋天他又轉學到井灣里私塾的毛宇居門下,繼續讀《四書》、《五經》,並開始練習書法。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生的離經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澤東,自然對讀經書不感興趣,儘管他熟讀並熟記許多經書和令他後來受益終生的《左傳》,甚至背誦如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我所歡喜讀的是中國古時的傳奇小說,尤其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我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說它們害人。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的同學大多也是如此。我們讀了許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夠背誦出來,並且一再地談論它們。關於這類故事,我們較本村的老年人還知道得多。他們也歡喜故事,我們便交換地講聽。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澤東在課堂上偷看古代傳奇小說等課外書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幾乎一樣地發生過。但後來他在談及自己幼年的讀書生活時說:「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3
毛澤東對這種私塾封建式教育難以接受,再加上父親讓他讀書的初衷基本已經實現,他完全可以勝任父親交給他的「記家賬」的任務了。因為從他「剛認識幾個字的時候」開始,父親就開始要他「記家賬了」。而且父親還要他「學習打算盤,因為父親一定要我這樣做,我開始在晚間計算賬目。」這個時候,毛澤東的生活是白天讀書,晚上記賬,過著學生兼會計的生活。父親在他的眼裏「是一個很凶的監工」。而且「父親最恨我懶惰,如果沒有賬記,他便要我到田間做工,他的脾氣很壞,時常責打我和我的弟弟們。他一個錢不給我們,給我們吃最粗糲的東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總是給雇工吃雞蛋和鹹魚片,但很少給過肉。對於我,則既沒有蛋也沒有肉。」
不久,也就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兩年,毛澤東乾脆停學,「開始在田中做長時間的工作,幫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著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親記賬。」雖然人離開了學校,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繼續求學,找到什麼書便讀,除了經書以外」。儘管這使要他熟讀經書的父親「十分生氣」,但毛澤東仍「繼續讀中國文學中的古傳奇和小說」。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十四五歲的農村伢子毛澤東在讀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不是僅僅沉浸在傳奇小說精彩故事情節的表面。「有一天,我在這些故事中偶然發現一件可注意的事,即這些故事中沒有耕種田地的鄉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學者,從未有過一個農民英雄。這件事使我奇怪了兩年,於是我便分析這些故事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讚美人民的統治者的武士,他們用不著耕種田地,因為他們佔有土地,顯然是叫農民替他們工作的。」這個「發現」令毛澤東大吃一驚,而且竟然讓他「奇怪了兩年」。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他對歷史小說中的這種現象感到納悶,甚至提出了質疑!難以想像,這樣與眾不同的思考竟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溝裏的少年身上,這是多麼的了不起!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即使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這些古典小說,也不一定能總結思考出這樣深刻的命題。顯然,這樣的閱讀和獨立思考,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以至中國革命的最後成功,都是有著啟發和幫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在他十四五歲的鄉村生活中,他是渴望著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位「農民英雄」的出現,而他自己或許也開始在心中埋藏了一個「英雄」的夢想。
毛澤東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門遮蓋起來,使我的父親看不見燈光。我這樣讀了一本我很歡喜的書,叫做《盛世危言》。該書的作者們都是主張革新的老學者,他們以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由於缺少西洋的工具: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並想將它們介紹到中國來。我的父親認為讀這一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的。他要我讀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的如經書那類的實際東西!」4
《盛世危言》這本書的出現如同一道閃電,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和人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這不僅是毛澤東接觸到的第一本討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毛澤東開始思考中國社會的政治現狀和未來前途。《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清末的一個改良主義者。書是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借給他的。此間,毛澤東還讀到了另一位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的著作《校廬抗議》。這些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或者表示對外國侵略和清朝腐敗不滿,提出富國強兵主張的書籍,無疑開闊了
毛澤東的視野,萌發了愛國思想,提高了精神境界,又激起了他重返學堂恢復學業的
願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靠「三條驢腿起家(即與另一家合用一頭驢)」、左右手都會打算盤的毛順生為了讓兒子繼承父業,趕緊給十五歲的毛澤東娶回了老婆,希望能以婚姻來鎖住這個不安分的兒子的心。但對這個二十歲的羅氏姑娘,當時「對於女人本無興趣」的毛澤東自然沒有好感,而且「沒有和她一起住過─此後也未有過」。因此他「不以她為我的妻子,那時根本也不去想她」。為此,毛澤東和父親再次產生衝突。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自己的主意,堅決還要去上學讀書。好在母親文七妹始終支援兒子,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面對嚴父的管教,少年毛澤東開始抗議父親,與父親「頂嘴」。「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鬥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二十年後他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想起這些往事,還一邊「很幽默地引用這些政治術語,一面笑著追述這些事件」,津津樂道地說:「我以為我父親的苛刻,結果使他失敗。我漸漸地仇恨他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聯合戰線』來反對他。」但毛澤東也坦然承認,父親的管教「這對於我也許很有益處,這使我盡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記賬,讓他沒有把柄來批評我」。
不願受約束的毛澤東對父親的專制不滿,並且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爭。為此,他風趣地說:「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雇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顯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毛澤東的這個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普遍心態,母親的「間接進攻的政策」和毛澤東「不合乎中國的道理」的「直接進攻」,顯然有著「是左還是右」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與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征途中的諸多矛盾,又是多麼的相似!從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在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出生之後,因生怕毛澤東也像前面兩個早夭的兒子一樣養不大,母親文七妹就抱著滿月的毛澤東回到了娘家,因為外婆家兒女眾多,家大福大,可以托其福,使兒子好養活,平安長大。唯恐第三個兒子再夭折,母親開始「吃觀音齋」,並多方拜佛燒香,祈求神靈保佑。「完全不識字」的母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信佛的,「篤信菩薩」。外婆還陪著母親一起到唐家的後山一個叫龍潭的地方叩拜「石觀音」,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就取名「石三伢子」。文七妹還讓兒子拜七舅母趙氏為乾娘。從此,「石三伢子」這個乳名一直伴隨到他十八歲到長沙求學。而毛澤東對這個乳名也念念不忘:
─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寫信給在廣州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特別提到:「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厲害,來信請寫毛石山,莫寫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二月,彭德懷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向毛澤東彙報戰況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是兩塊石頭。」彭德懷也謙虛幽默地答道:「主席是塊寶石,我彭德懷不過是塊頑石罷了。」毛澤東接著詼諧地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韶山賓館松山餐廳與鄉親們共進晚餐時,興奮地說:「今天,各位都到齊了,只有我的石頭乾娘還沒有來,是不是等一等?」說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為毛澤東平安長大了,而且母親又生了弟弟澤民、澤覃,後來又收養堂妹澤建,因此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施以宗教教育」。但是「父親是一個不信神佛的人」,所以毛澤東兄弟和母親「都因父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而感覺難過」。在九歲的時候,毛澤東「便認真地和母親討論父親沒有信仰的問題了」,並且他們「都想了許多辦法來改變他的心,但沒有效果。他只是責罵我們。因為我們受不住他的進攻,我們退而想新的計劃。但他無論如何不與神佛發生關係」。
少年毛澤東追隨母親信佛,而且像母親一樣的虔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曾提及少年毛澤東「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的事情。要知道,那還不是一般的在寺廟裏燒香磕頭許個願,而是去南嶽「朝拜香」,是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里到南嶽的。這就像朝聖的教徒一樣,五體投地。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對母親深沉的愛,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況且這一年,毛澤東才十五歲。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孝心。
一九○九年秋天,渴望讀書的毛澤東「到一個失業的法科學生家裏去,在那裏讀了半年書。此後,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讀了更多的經書,並讀了許多當代論著和幾本書」。十六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支援下,終於復學,先來到韶山烏龜頸私塾就讀,塾師毛簡臣。就在這個時候,韶山沖李家屋場從外地來了一個維新派的教師,叫李漱清─「因為他反對神佛,想把神佛取消。他教人民把廟宇改為學校。他成為一個被大家議論的人。然而我欽慕他,並同意他的意見。」毛澤東對他講述的反對封建迷信的維新思想和各種見聞,感到新鮮,兩人很談得來,就建立了師生和朋友的關係(一九二五年,李漱清也到了廣州,他們曾在一起工作)。於是,毛澤東通過讀書漸漸地「自己愈來愈懷疑神佛了」。毛澤東思想的變化,很快被母親「注意到這一點,責備我不該對神佛冷淡,但我父親則不說什麼。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在途中碰見一隻老虎。老虎因不提防而立即驚逃,但我的父親卻格外地害怕,後來他對於這次奇跡的逃生,仔細想過。他開始想他是不是開罪了菩薩。自那時起,他對於菩薩比較恭敬起來,有時也偶爾燒香。但是當我愈來愈不信神佛時,他老人家卻並不管。他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向神禱告」。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到韶山茅塘的秀才、曾在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職的毛麓鍾家裏讀書。又選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就在這個春天,也就是四月份,毛澤東和與他一起在這個小小私塾讀書的同學們看到許多米商幾乎成群結隊地都從長沙回家來了。毛澤東和他的一班同學看見了就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都離開長沙。他們就把「城中發生了大亂子」的事告訴了毛澤東─「原來,那年發生一個大饑荒,在長沙有好多萬人沒有東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舉了一個代表團去見巡撫,請求救濟,但他卻傲慢地回答他們:『你們為什麼沒有糧食?城裏多得很,我向來就沒有缺少過。』當他們聽到巡撫的回答,大家都十分憤怒。他們召集民眾大會,舉行一次示威運動。他們攻進滿清衙門,砍倒作為衙門象徵的旗杆,並把巡撫趕走。過後,布政使騎著馬出來了。他告訴老百姓,政府準備設法救濟他們。他這話顯然是誠懇的。但皇帝(或許是慈禧太后吧)不高興他,責備他與『暴徒』發生密切關係,並將他撤職。一位新巡撫來了,馬上下令捉拿為首的亂黨。其中有許多人被砍去頭顱,掛在柱子上示眾。」
就這一事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在私塾裏「討論了數日之久」。毛澤東和他的許多同學都十分同情這些到衙門示威的「亂黨」。許多年以後,毛澤東認為他的同學們「只是站在旁觀的立場。他們並不瞭解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不過把這事當作一個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覺興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記它。我覺得這些『叛徒』都是與我的家人一樣的普通良民,於是我深恨對待他們的不公平了」。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為這是一樁「影響我的一生的事件」。
此後不久,「哥老會」一個叫「磨刀石彭」的首領也領導貧苦農民向地主「造反」。但最後戰敗,逃亡後被捕砍頭。但在毛澤東看來「他是一位英雄,因為大家都同情這次造反」。
此後,最愛革命的湖南人「造反」不斷,同樣也波及到韶山這個偏僻的山溝。毛澤東家因為父親毛順生的經營,已經成為韶山沖的「大富」,因此也成了「造反」的對象。毛澤東回憶說:「第二年,新穀還沒有成熟,冬米已吃完的時候,我們一村發生食糧恐慌。窮人向富戶要求幫助,他們發動了一個『吃米不給錢』的運動。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和父親的主要矛盾就在這裏。他與母親之所以能結成「聯合戰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的婦人,慷慨而仁愛,不論什麼都肯施捨。她很憐惜窮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給那些跑來乞討的人。不過在父親面前,她就不能這樣做了。他不贊成做好事。家中因了這個問題時常吵鬧」。顯然,毛澤東更熱愛也支援母親。而母親的優秀品德也給了兒子深刻的良好影響。
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對父親過於自私吝嗇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不滿,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母親這個後盾的支援。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裏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嚥一頓。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毛澤東知道母親不會責怪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她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母親的高尚品德感動了兒子,毛澤東後來還多次說起母親的善良和愛心。
有一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在田地裏收割穀物,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風雨。於是男女老少都趕回自家曬穀場上收稻子。雨越下越大,毛順生也不見石三伢子回家幫助收稻子,眼看著稻子就被大雨淋濕,有的還被沖走。費了好半天工夫,稻子終於收好了。這時毛澤東也渾身濕淋淋地匆匆跑回家來了,原來他去幫助一個佃農家收稻子去了。毛順生知道後,氣得破口大罵。毛澤東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的田,要交租,淋濕發黴壞了和沖走了就了不得,連吃的都沒得了。我們家是自己的田,淋濕一點沖走一點也餓不著,怕什麼!」毛順生見兒子如此說,氣得渾身發抖,揚手就打。還是母親拉住了,勸說了半天才罷休。
一年臘月,毛澤東代父親去收一筆賣豬的賬。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見了幾個衣衫襤褸的鄉親,就把錢分給他們,讓他們好好過一個年。又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有一次,父親在一個老阿婆家定下買了頭豬崽,過幾天讓毛澤東去把豬趕回家。誰知,等毛澤東去的時候,豬價上漲了好幾元,老阿婆有些後悔沒有賣個好價錢。毛澤東很同情,就同意不買了,只收回了父親交的一元錢定錢便回家了。父親見兒子沒有把豬趕回來,很是生氣,罵毛澤東「沒用,不會辦事」。
還有一次,毛澤東挑一擔稻穀去私塾老師家交學費。走到半路上聽見本家的毛承七夫婦因為斷糧正在吵架。毛澤東乾脆就挑著稻穀走進毛承七家把稻子倒進了人家的米缸裏。回家後,毛澤東把這事情跟母親說了,母親沒有半點埋怨,瞞著丈夫又在米缸裏量了一擔,讓毛澤東挑到私塾去了。
顯然,在遙遠的長沙發生的饑荒「暴動」和「造反」事件,與韶山沖發生的事是「密切發生在一起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心靈中遙相呼應,產生了某種震動。毛澤東同情被處死的那些長沙的造反者和「哥老會」的首領,在毛澤東的眼裏他們是「英雄」。毛澤東思想上受維新派的影響已經逐步開始「革命」。
這個時候,毛澤東在韶山讀到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幾十年後他仍能清楚地記得「這小冊子的開頭第一句:『嗚呼,中國將亡矣!』」和「它講到的日本佔領高麗與臺灣」。毛澤東說自己這個「已經有著反叛性的青年」的頭腦裏「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年輕的心靈開始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我為我祖國的將來痛心,開始明瞭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
十六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一百多擔稻穀封存在毛氏宗祠裏進行倒賣,不平糶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因此惹出事端,便打發兒子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做學徒,學些生意經,將來好繼承父業。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毛澤東所說的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是表兄文運昌把這個消息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不大注重經書的,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進』的」。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來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鍾、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範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後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後,便在這所離家五十里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這一年,毛澤東十七歲。他做出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而這個選擇就像春風吹過早春湖面的薄冰,帶給他整個身心的是一種冰釋,一種解放。從此,離開閉塞視聽的山溝和脫離家庭束縛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的世界裏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如同穿過雲層的晴朗陽光,快活又歡暢。
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5夾在父親的賬簿裏,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這個新學校中,毛澤東「讀到了自然科學和西洋學術的新課程」。讓毛澤東難忘的是「教員中有一位日本留學生,他戴了一個假辮子」,因此「每個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澤東卻是從這個「假洋鬼子」那裏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覬覦中國的情形。他還教授毛澤東唱日本歌曲和英語。但那個時候,毛澤東只是從歌曲中「感覺到日本的美」和「它對於戰勝俄國的光榮和武功的發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
毛澤東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很少有農民能將他們的子弟送到那樣一個學校去讀書。我穿得比旁的學生都蹩腳。我只有一套像樣的襖褲。一般學生是不穿長袍的,只是教員穿,至於洋裝,只有『洋鬼子』才穿。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但是,在這些人之中我也有幾個朋友,而且有兩個是我的好同志。」這兩個朋友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詩人蕭三(蕭植蕃),另一個就是表兄文運昌。可見,毛澤東在這裏是很孤獨的。
「因為我不是湘鄉人,又不為人所喜。做一個湘鄉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鄉的某一區人也很重要。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完全是因為鄉土觀念。雙方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似的。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哪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就在這樣的精神苦悶之中,毛澤東仍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師出題要求學生寫作文一篇,而毛澤東的古文功底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諸如《言志》、《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都成為全校的範文。因此深受校長和教員器重,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國文老師賀嵐崗看到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還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毛澤東。然而毛澤東的志趣並不在經書上,他正在讀文運昌送給他的一本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一本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把這兩本書「讀而又讀,一直到能夠背誦出來」。這個時候,毛澤東「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為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毛澤東對康、梁這兩位當時歷史的明星人物的學說的理解和接受,自然要比在韶山沖讀到的《盛世危言》要更多更深一些。特別是梁啟超的那種「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文章,更使毛澤東神往,還取筆名「子任」(梁啟超號「任公」),有意模仿梁的文風寫作政論文章。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
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裏」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後,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唯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裏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後,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
來到長沙,十八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我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如果說,毛澤東到東山小學堂讀書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呼吸到時代的新鮮氣息的話,那麼,他走進長沙─這個湖南政治文化中心和晚清新舊政治鬥爭的激烈場所,以及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黃興、陳天華等眾多政治明星和英雄人物的活動之地,毛澤東就已經直接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到半年,獨立不羈的毛澤東再次做出了他人生命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這個選擇將意味著毛澤東真正開始投身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偉人輝煌的人生劇目即將開演!而這個從韶山沖走出來的農村娃「石三伢子」,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注定成為了一個閃亮的角色,直至成為導演歷史的主角。
從一年前在韶山就聽聞的影響其一生的長沙饑民「搶米風潮」,到來長沙前夕廣州爆發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壯舉,毛澤東震驚了!八年之後,他在自己主編的《湘江評論》中還說「學生界中之抱革命主義者,已躍躍欲試」。6毫無疑問,這正是毛澤東當年真實的自我寫照!
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報紙。這是一份由中國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右任等主編的進步報紙《民立報》。毛澤東就是從這份「革命的報紙」裏面看到「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的。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報》裏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
會綱」。
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毛澤東除了積極參加湘鄉駐省中學堂的學生運動,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反滿情緒,並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髮辮。還出其不意地剪掉「不履行諾言」的十個人的髮辮。這樣,毛澤東也「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髮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髮了」。他感歎說:「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這些日子,他激動異常,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壁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但幾十年後,毛澤東覺得那時自己還是「有點糊裏糊塗」。而且他「還沒有放棄對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也還沒有搞清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分野,所以他在文章中「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就在這時,四川的保路運動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毛澤東成為學堂裏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幹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改變了毛澤東的發展道路。毛澤東再次中斷了在中學堂僅僅半年的學業,特地向朋友借了雨鞋準備去武昌當兵的他,因為湖南成為第一個回應獨立的省份,便改變計劃在長沙參加了革命。特立獨行的他不喜歡學生軍,就在十月底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因為「清帝尚未遜位」,毛澤東決定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他覺得「這正是奮鬥的時候」,而且每月還可以得到七元餉銀。毛澤東在長沙再次目睹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殘酷:十月二十二日,革命黨人焦達峰和陳作新任正副都督而成立的湖南軍政府,不到十天就被立憲黨人譚延闓發動的兵變推翻,並被處死,毛澤東「看見他們的屍首橫陳街上」。
後來,他回憶當年的兵營生活:「多餘的餉銀都用在報紙上,我變成它們的熱心讀者了,在當時與革命有關的報紙就是《湘江日報》7。其中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從這上面初次知道這個名詞。我也和其他學生士兵們討論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幾本關於社會主義和它的原理的小冊子,並熱心地寫信和同班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在軍營,毛澤東極喜歡同隊中的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他說:「其餘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而且有一個是流氓。我又勸了兩個學生參加軍隊,我和隊長及一般弟兄都合得來。我能寫,讀過一點書,他們很佩服我的『博學』。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寫寫家信之類的事情。」毛澤東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年的副班長彭友勝在一九五○年夏天還特此給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寫信,毛澤東親切地寫了回信。
誰知道,「革命的結局還沒有決定,滿清還沒有完全放棄政權,國民黨內部又發生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在湖南聽說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了。當時有許多軍隊都組織起來反對滿清和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當湘人準備起事的時候,孫中山和袁世凱訂立了協定,8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就這樣,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決定繼續求學」,他總共才當了半年兵。
十九歲的毛澤東,遠離父母,獨自一人在長沙漂泊求學,一連報考了好幾個學校,如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等等,變換再三,舉棋不定,有的上了個把月就自己退學了,有的報名考取了乾脆也就不去。後來花了一塊錢報名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考試的題目為《民國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梁啟超的「教育為主腦」之說為主題,論述教育在興國中的作用。
毛澤東說:「這是一個大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的也很多。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的幫我,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毛澤東此處提及的「這位先生」名叫柳潛。毛澤東在讀了柳潛借給他的這套長達一百一十六卷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自學。而此前毛澤東在學校所作的六百字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深受柳潛好評,評語竟達一百五十字,稱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但與眾不同的毛澤東仍然不喜歡第一中學,在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他又嫌「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從而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說到做到,在第一中學又是唯讀了半年,他就離開學校,寄居在湘鄉會館,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位於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距離定王台的圖書館大約三里路。毛澤東十分有規律地執行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毛澤東說:「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他讀了許多書籍,包括《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還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邏輯學》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書籍。而更讓毛澤東驚喜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世界坤輿大地圖》,他想不到世界竟然有這麼大!原來我們這個「中央之國」其實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暢遊在書海裏的毛澤東,每天都要站在這張大世界地圖前面,反覆看上幾眼。從此,毛澤東把眼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從這裏起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走去。
在圖書館的自學生活,是毛澤東最難忘的一頁,他曾自稱這段學習生活是「自我教育」。一九五一年秋天,幾個在北京學習的湖南老同學去看望毛澤東,談起青年時代在長沙學習的生活時,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談起了他在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的往事。他說:「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更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樣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沖裏,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沖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9
半年的自修,因為父親的反對,無法繼續下去。「我沒有錢用,因為家裏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又因為會館不能再住下去,我開始尋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時,我懇切地考慮了我的『職業』,並以為我最適宜於教書。於是我又開始留心廣告了。現在我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我高興地讀了它的優點:不收學費,膳宿費很便宜。」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想法「寫信給家裏,得到他們的同意」。這樣,二十歲的毛澤東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錄取。校長看了他的作文,深為歎服:「這樣的文章,我輩同事中有幾個做得出來!」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於第一師範;同年秋毛澤東被編入本科第八班。因「四師」是春季始業,「一師」是秋季始業,所以毛澤東多讀了半年預科,直到一九一八年暑期才畢業。毛澤東在這裏做了五年學生。他回憶說,在湖南師範學校「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並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驗」。儘管學校中「有許多規則,只有極少幾條我是同意的。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我最討厭的就是必修的靜物寫生。我以為這是透底的愚笨。我總想畫簡單的東西,快快畫完就離開課室。記得有一次畫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詩),我用一條直線和上邊半個圓圈來代表。還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的分數都非常好,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
毛澤東自己講述的這個故事,正好能反映毛澤東這個「叛逆」青年無拘無束的個性和風采。而對這個已經立志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青年來說,不認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在這五年裏,毛澤東幸運地結識了一個好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同時也看到了一本好雜誌─陳獨秀主編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他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紀民主主義』、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堅決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自己的心裏已經醞釀好了一塊「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土壤,一等馬克思主義的新苗落地,就自然會在這片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結果。
在師範學校讀書的五年中,連所有學費在內,毛澤東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錢。因為毛澤東每月都要花一元訂閱書報,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誌,因此這些開銷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買報刊上。為此,父親毛順生仍然責備他,「說是浪費,這是在廢紙上花錢」。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兩個月前,他和蔡和森等人發起建立的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不久又開會決定學會會友「向外發展」的問題,應盡力推行留法勤工儉學。月底,他收到已經到北京的蔡和森的來信,告訴他,已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老師「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七月,蔡和森再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儘快赴京,說:「吾輩須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自由研究以兄為之,必有多少成處,萬不至無結果。」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文七妹已經患病。其實母親在他十五歲時,就生病了,時常在外婆家養病。如今毛澤東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人了,作為長子,自從十八歲來到長沙求學後,他就很少有時間在父母身邊侍候。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加遙遠的北京。慈母臥病在床,遊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澤東決定回故鄉看看母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九一八年八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準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毛澤東的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一句中,我們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故鄉探望了母親,而且信是回到長沙數日後寫的。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後來的真實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八月十五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曆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二十四人。而且毛澤東還隱瞞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在信中只說「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毛澤東在這裏善意地撒了個謊,或許是為了安慰母親,以免臥床的慈母為兒子的遠行操心,好安心養病。可見毛澤東對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是如此的心細。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儘早康復,毛澤東焦急萬分,在家中和舅舅們商議,並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後,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寄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十五日起程後,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十八日到達許昌,十九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工作倒也簡單,只是負責新到的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的登記。而薪俸自然也就不高,每月八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一百二十塊,胡適為二百塊,陳獨秀為三百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裏。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裏的課程。」1
剛到北京時,毛澤東暫住在楊昌濟教授位於鼓樓的豆腐池胡同九號(今豆腐池胡同二十號)。後來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今吉安所左巷八號),與蔡和森、蕭子升(蕭瑜)、羅章龍等住一起,毛澤東在一九二○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晚上睡覺時,他們幾個人在一張大通鋪上緊緊地挨在一起,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連翻身都要跟別人打招呼。據說,為了生活,毛澤東還當起了「洗衣工」,給別人洗衣服掙錢,可見其求學生活之艱難。1
在大家都張羅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卻沒有去,從頭至尾都只是幫助別人實現這個計劃。毛澤東說:「我本人並沒有到歐洲去,我認為我對於本國還未能充分瞭解,而且我以為在中國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時間……」但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決定去法國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一方面他此次北京之行肯定沒有得到父親經濟上的支援,身無分文;另一方面,他在這裏「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他們在新聞學研究會上又是同學,而且楊開慧也不願去歐洲。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是毛澤東的牽掛,他「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一九一九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三月十二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同時順便到上海去為準備赴法的學生送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可以說是窮得叮噹響,他回憶說:「我只有到天津的車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走下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給我,使我能買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車訪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門徒濯足的溪水,聖人幼時所居的小村,我看見孔子手植的樹。我又訪問顏回的住處和孟子的生地。在旅途中,我還登遊過泰山,就是馮玉祥將軍退隱時寫愛國詩的地方。不過當我到達浦口以後,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車票也沒有。沒人有錢借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啊呀!怎麼辦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的運氣非常好。在車站外面,我碰到一個湖南的老友,他借給我足夠買一雙鞋子和到上海車票的錢。到了上海後,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子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我回湖南。」由此,毛澤東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他在天津和浦口「一文不名,而且車票也沒有」,並且「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的遭遇,就是今天看來,其生活與一個流浪漢也差不了多少。在這裏,毛澤東兩次用「天無絕人之路」來形容自己不幸中的萬幸。
毛澤東是在十四日到達上海的,分別在十七日和三十一日為兩批赴法學生送行後,於四月六日回到了長沙。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愛國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六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搞愛國運動。他跟周士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剛剛從北京、上海回到長沙的毛澤東自然知道因「巴黎和會」的賣國條款已經在北京等大城市激起愛國青年和知識份子的抗議,一股民族救亡圖存的烈火即將熊熊燃起。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湖南愛國學生運動的大纛,領軍突進。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二十多天裏,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四月二十八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彙報。
七、八兩位舅父1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紆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 稟
四月二十八日
俗話說:兒子像娘有福氣。長相酷似母親的毛澤東,在對父親和母親的感情上
又確實有所不同─愛母親勝過愛父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讀懂毛澤東這個從農村成長並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巨人和他的父親母親的情感,或許也就讀懂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知道,對於五十二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後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裏,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莊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三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二十六歲,毛澤民二十三歲,毛澤覃十四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住在修業小學的毛澤東,此間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後,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七月十四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發表毛澤東的「創刊宣言」等文章二十餘篇;七月二十一日,《湘江評論》第二號和增刊同時出版;八月四日,第四號出版;八月中旬,剛剛印刷的第五號被查封沒收;此後,湘雅醫院的《新湖南》、周南女校的《女界鍾》和修業小學的《小學生》陸續在毛澤東的主持、影響和幫助下出版。同時,毛澤東領導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幹城。
就在毛澤東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生政治活動上」的時候,十月五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
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
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值得琢磨,唯此也才讀得懂其中兒子對母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深刻。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二十六歲的生命年輪裏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十月八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七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後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後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後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儘管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有身份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一個月後,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上寫的日期來看,照相的這一天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我們還可以看到,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
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曆十二月初一(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母親去世才三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屍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只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鍾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輓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只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而就在六天前,他的恩師楊昌濟也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曾和楊開慧、楊開智一起守靈。
短短三個多月,毛澤東接連失去三位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和母親,教他育他的導師,但毛澤東這個獨立不羈、叛逆造反的熱血青年,依然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英雄氣,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向世界提出了一個中國式的反問─「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年五月五日,毛澤東從北京轉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號。兩個月後的七月七日,毛澤東回到長沙。一九二一年二月,毛澤東帶著弟弟澤覃回韶山過春節。父母雙亡,長兄為父。也就是在這個春節,毛澤東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舉家遷往長沙。這天晚上,毛澤東召集二弟澤民、小弟澤覃、繼妹澤建和弟媳王淑蘭等,暢談家庭和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等情形。毛澤東作為大哥勸澤民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捨家為國,捨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就這樣,毛氏四兄妹從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
此後的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七年的春天,毛澤東也曾回韶山短暫停留,還帶著妻子楊開慧和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邊學習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每每回到故鄉,毛澤東總要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奠,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奉中央指示,發動秋收起義。他匆匆安頓嬌妻幼子,開始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別竟然整整相隔了三十二年。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時,毛澤東在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一九二七年離開後就沒有再見的故鄉、他的出生地韶山沖。他的革命事業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親手締造的人民共和國,再過三個多月就要過她的十周歲生日。毛澤東站在故居中後人懸掛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佇立,久久凝望,好一陣子,他才指著照片跟隨行人員說:「這是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得的是傷寒病,我母親頭上生了皰,穿了一個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因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麼疑難病症,卻過早地去世了,而現在他領導的共和國已經完全有這個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當他走到自己的臥室,看到他與兩個弟弟和母親的合影,一下子高興得像個孩子,用家鄉話說:「咯是從哪裏拱出來的呀?」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外婆家的表兄們保存下來的。六十六歲的毛澤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年,二弟弟澤民也已經於一九四三年在新疆殉難,小弟弟澤覃則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犧牲於江西的紅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縱有萬端感慨又與何人說?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一個人靜悄悄地爬到南岸對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著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工作人員看見後,都趕緊跟隨過去。毛澤東隨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親母親三鞠躬,嘴裏默念:「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將松枝插在父母墳墓前的泥土上,作為祭奠。
簡單的祭奠完畢,毛澤東站在墳墓前,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1
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嘴裏念念有詞,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1─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故鄉行,詩言志。毛澤東將「別夢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為「咒」,其實,他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又豈是一個「咒」字了得!
毛澤東說「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父親母親)」,而且還對陪同人員用家鄉話說:咯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咯塊子給我搭個茅棚子住,好嗎?兩年後,「茅棚」─滴水洞別墅搭好了,一九六六年他也的確回來了,也住進了這個被他稱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卻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走進離他近在咫尺的家門、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親母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九五九年別離三十二年後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後一次踏進家門看父親母親的最後一眼!
又過了十七年,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還牽掛著他的老家,向中央提出安排他回韶山休養,隨後就陷入了昏迷之中。葉落而不能歸根,毛澤東─這個把握時代推動歷史的巨人,如今沉睡在中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著億萬人的瞻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成了他永遠的「老家」了。而他的巨幅畫像卻似一種圖騰,全天候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張「大中華」臉孔,與他的人民保持著一種可親可敬的距離,觀看著他的祖國,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監視,包括他的
思想─
毛澤東,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生肖屬蛇。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當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享年八十三歲。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約五十公里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的領袖之前,毫無疑問那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儘管貧窮落後,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風景如畫,「瀠洄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嶷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里,蜿蜒來八面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長明公不老,白雲乃不速之客」,「九天韶樂,時來疊奏羅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1
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裏,毛澤東這個農民的兒子在他十六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里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二十六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二十三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乾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裏替兒子毛澤東叩拜一塊巨石認作乾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裏生活到九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毛順生十歲時他父母給他訂下十五歲時完婚的這門親事,從此在他的勤勞經營下,家道還真的交上了好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十六歲這年,新婚不久的毛順生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被迫外出當兵,好掙一些餉銀養家糊口。在兵營,毛順生省吃儉用,一年後退伍回家,用積攢的錢還清了債務。從此,他開始經營耕作自家祖傳的六七畝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為一家的溫飽精打細算。「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會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毛順生雖然沒有讀過書,識不得幾個字,但在外當過一年兵的經歷自然也讓他比山溝裏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見多識廣」了。「拼命地節省」的他把從自家人嘴裏節省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一個叫銀田寺的集市去趕集出售,或者零售給那些窮苦的腳夫和手工業者;同時將稻穀加工剩下的米糠用來養豬。慢慢地,毛順生就有了一些積蓄,他將這些積蓄贖回父親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產。到毛澤東十歲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十五畝自耕地,年收六十擔穀。連父親在內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糧三十五擔,這樣就有了二十五擔的節餘,毛順生就成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韶山沖的富戶了。
但「這個老人繼續『積聚財物』,在那個小村裏可以說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買田,但是他向別人押來很多的田。他的資本增加了兩三千元」。這個時候,毛順生一邊繼續靠販賣稻穀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賺錢,不過規模已經從肩挑發展到板車運以至從銀田寺雇用船隻了;同時他還兼做販運生豬、耕牛的買賣,並得到妻子娘家的貸款支援,生意越做越大,家業日益興旺。為了擴大生產,毛順生開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後來就乾脆雇用了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加個短工。不久,他就從堂弟毛菊生那裏買進七畝水田,使田產增至二十二畝,年產量達到八十擔。已經成為韶山沖「大富」的毛順生,不僅入股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還自己印行了自家「義順堂」的紙票流通周轉,和「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幾家大店鋪有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儘管如此,毛順生仍然克勤克儉,省吃儉用,不准家中有吃閒飯的,兒子們和長工一樣都得下田幹活。毛澤東在「自傳」中說:「我在六歲時便開始耕種的工作了。父親的生意並不是開店營業的。他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在冬天磨米的時候,他另雇一個短工在家裏工作,所以在那時他要養活七口。我家吃得很節省,但總是夠飽的。」
毛澤東從「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裏做工。白天就讀《四書》。我的塾師管教甚嚴。他很嚴厲,時常責打學生。我在十三歲時,便從校中逃出。逃出以後,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於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裏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後,家裏才找到我。這時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過繞來繞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過距家約八里。」2
其實,毛澤東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歲的時候開始入學讀書的。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兩百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幹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強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後,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十三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後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後僅勉強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十三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自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只有妥協,畢竟兒子才十三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後,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害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課)』。」
從九歲到十三歲這四年多時間內,毛澤東先後在四所私塾的四個老師門下讀書,幾乎是一年換一個私塾。這或許與聰明頑皮、不願意死讀書和讀死書,且討厭封建禮教的毛澤東的性格有關。一九○二年在啟蒙老師鄒春培那裏先後讀了《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九○四年秋天,毛澤東轉學到關公橋私塾讀書,私塾老師毛潤生。第二年春天,他又轉到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私塾,在周少希塾師門下讀到一九○六年夏天。秋天他又轉學到井灣里私塾的毛宇居門下,繼續讀《四書》、《五經》,並開始練習書法。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生的離經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澤東,自然對讀經書不感興趣,儘管他熟讀並熟記許多經書和令他後來受益終生的《左傳》,甚至背誦如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我所歡喜讀的是中國古時的傳奇小說,尤其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我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說它們害人。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的同學大多也是如此。我們讀了許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夠背誦出來,並且一再地談論它們。關於這類故事,我們較本村的老年人還知道得多。他們也歡喜故事,我們便交換地講聽。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澤東在課堂上偷看古代傳奇小說等課外書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幾乎一樣地發生過。但後來他在談及自己幼年的讀書生活時說:「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3
毛澤東對這種私塾封建式教育難以接受,再加上父親讓他讀書的初衷基本已經實現,他完全可以勝任父親交給他的「記家賬」的任務了。因為從他「剛認識幾個字的時候」開始,父親就開始要他「記家賬了」。而且父親還要他「學習打算盤,因為父親一定要我這樣做,我開始在晚間計算賬目。」這個時候,毛澤東的生活是白天讀書,晚上記賬,過著學生兼會計的生活。父親在他的眼裏「是一個很凶的監工」。而且「父親最恨我懶惰,如果沒有賬記,他便要我到田間做工,他的脾氣很壞,時常責打我和我的弟弟們。他一個錢不給我們,給我們吃最粗糲的東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總是給雇工吃雞蛋和鹹魚片,但很少給過肉。對於我,則既沒有蛋也沒有肉。」
不久,也就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兩年,毛澤東乾脆停學,「開始在田中做長時間的工作,幫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著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親記賬。」雖然人離開了學校,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繼續求學,找到什麼書便讀,除了經書以外」。儘管這使要他熟讀經書的父親「十分生氣」,但毛澤東仍「繼續讀中國文學中的古傳奇和小說」。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十四五歲的農村伢子毛澤東在讀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不是僅僅沉浸在傳奇小說精彩故事情節的表面。「有一天,我在這些故事中偶然發現一件可注意的事,即這些故事中沒有耕種田地的鄉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學者,從未有過一個農民英雄。這件事使我奇怪了兩年,於是我便分析這些故事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讚美人民的統治者的武士,他們用不著耕種田地,因為他們佔有土地,顯然是叫農民替他們工作的。」這個「發現」令毛澤東大吃一驚,而且竟然讓他「奇怪了兩年」。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他對歷史小說中的這種現象感到納悶,甚至提出了質疑!難以想像,這樣與眾不同的思考竟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溝裏的少年身上,這是多麼的了不起!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即使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這些古典小說,也不一定能總結思考出這樣深刻的命題。顯然,這樣的閱讀和獨立思考,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以至中國革命的最後成功,都是有著啟發和幫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在他十四五歲的鄉村生活中,他是渴望著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位「農民英雄」的出現,而他自己或許也開始在心中埋藏了一個「英雄」的夢想。
毛澤東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門遮蓋起來,使我的父親看不見燈光。我這樣讀了一本我很歡喜的書,叫做《盛世危言》。該書的作者們都是主張革新的老學者,他們以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由於缺少西洋的工具: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並想將它們介紹到中國來。我的父親認為讀這一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的。他要我讀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的如經書那類的實際東西!」4
《盛世危言》這本書的出現如同一道閃電,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和人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這不僅是毛澤東接觸到的第一本討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毛澤東開始思考中國社會的政治現狀和未來前途。《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清末的一個改良主義者。書是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借給他的。此間,毛澤東還讀到了另一位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的著作《校廬抗議》。這些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或者表示對外國侵略和清朝腐敗不滿,提出富國強兵主張的書籍,無疑開闊了
毛澤東的視野,萌發了愛國思想,提高了精神境界,又激起了他重返學堂恢復學業的
願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靠「三條驢腿起家(即與另一家合用一頭驢)」、左右手都會打算盤的毛順生為了讓兒子繼承父業,趕緊給十五歲的毛澤東娶回了老婆,希望能以婚姻來鎖住這個不安分的兒子的心。但對這個二十歲的羅氏姑娘,當時「對於女人本無興趣」的毛澤東自然沒有好感,而且「沒有和她一起住過─此後也未有過」。因此他「不以她為我的妻子,那時根本也不去想她」。為此,毛澤東和父親再次產生衝突。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自己的主意,堅決還要去上學讀書。好在母親文七妹始終支援兒子,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面對嚴父的管教,少年毛澤東開始抗議父親,與父親「頂嘴」。「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鬥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二十年後他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想起這些往事,還一邊「很幽默地引用這些政治術語,一面笑著追述這些事件」,津津樂道地說:「我以為我父親的苛刻,結果使他失敗。我漸漸地仇恨他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聯合戰線』來反對他。」但毛澤東也坦然承認,父親的管教「這對於我也許很有益處,這使我盡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記賬,讓他沒有把柄來批評我」。
不願受約束的毛澤東對父親的專制不滿,並且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爭。為此,他風趣地說:「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雇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顯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毛澤東的這個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普遍心態,母親的「間接進攻的政策」和毛澤東「不合乎中國的道理」的「直接進攻」,顯然有著「是左還是右」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與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征途中的諸多矛盾,又是多麼的相似!從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在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出生之後,因生怕毛澤東也像前面兩個早夭的兒子一樣養不大,母親文七妹就抱著滿月的毛澤東回到了娘家,因為外婆家兒女眾多,家大福大,可以托其福,使兒子好養活,平安長大。唯恐第三個兒子再夭折,母親開始「吃觀音齋」,並多方拜佛燒香,祈求神靈保佑。「完全不識字」的母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信佛的,「篤信菩薩」。外婆還陪著母親一起到唐家的後山一個叫龍潭的地方叩拜「石觀音」,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就取名「石三伢子」。文七妹還讓兒子拜七舅母趙氏為乾娘。從此,「石三伢子」這個乳名一直伴隨到他十八歲到長沙求學。而毛澤東對這個乳名也念念不忘:
─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寫信給在廣州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特別提到:「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厲害,來信請寫毛石山,莫寫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二月,彭德懷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向毛澤東彙報戰況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是兩塊石頭。」彭德懷也謙虛幽默地答道:「主席是塊寶石,我彭德懷不過是塊頑石罷了。」毛澤東接著詼諧地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韶山賓館松山餐廳與鄉親們共進晚餐時,興奮地說:「今天,各位都到齊了,只有我的石頭乾娘還沒有來,是不是等一等?」說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為毛澤東平安長大了,而且母親又生了弟弟澤民、澤覃,後來又收養堂妹澤建,因此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施以宗教教育」。但是「父親是一個不信神佛的人」,所以毛澤東兄弟和母親「都因父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而感覺難過」。在九歲的時候,毛澤東「便認真地和母親討論父親沒有信仰的問題了」,並且他們「都想了許多辦法來改變他的心,但沒有效果。他只是責罵我們。因為我們受不住他的進攻,我們退而想新的計劃。但他無論如何不與神佛發生關係」。
少年毛澤東追隨母親信佛,而且像母親一樣的虔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曾提及少年毛澤東「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的事情。要知道,那還不是一般的在寺廟裏燒香磕頭許個願,而是去南嶽「朝拜香」,是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里到南嶽的。這就像朝聖的教徒一樣,五體投地。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對母親深沉的愛,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況且這一年,毛澤東才十五歲。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孝心。
一九○九年秋天,渴望讀書的毛澤東「到一個失業的法科學生家裏去,在那裏讀了半年書。此後,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讀了更多的經書,並讀了許多當代論著和幾本書」。十六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支援下,終於復學,先來到韶山烏龜頸私塾就讀,塾師毛簡臣。就在這個時候,韶山沖李家屋場從外地來了一個維新派的教師,叫李漱清─「因為他反對神佛,想把神佛取消。他教人民把廟宇改為學校。他成為一個被大家議論的人。然而我欽慕他,並同意他的意見。」毛澤東對他講述的反對封建迷信的維新思想和各種見聞,感到新鮮,兩人很談得來,就建立了師生和朋友的關係(一九二五年,李漱清也到了廣州,他們曾在一起工作)。於是,毛澤東通過讀書漸漸地「自己愈來愈懷疑神佛了」。毛澤東思想的變化,很快被母親「注意到這一點,責備我不該對神佛冷淡,但我父親則不說什麼。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在途中碰見一隻老虎。老虎因不提防而立即驚逃,但我的父親卻格外地害怕,後來他對於這次奇跡的逃生,仔細想過。他開始想他是不是開罪了菩薩。自那時起,他對於菩薩比較恭敬起來,有時也偶爾燒香。但是當我愈來愈不信神佛時,他老人家卻並不管。他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向神禱告」。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到韶山茅塘的秀才、曾在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職的毛麓鍾家裏讀書。又選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就在這個春天,也就是四月份,毛澤東和與他一起在這個小小私塾讀書的同學們看到許多米商幾乎成群結隊地都從長沙回家來了。毛澤東和他的一班同學看見了就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都離開長沙。他們就把「城中發生了大亂子」的事告訴了毛澤東─「原來,那年發生一個大饑荒,在長沙有好多萬人沒有東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舉了一個代表團去見巡撫,請求救濟,但他卻傲慢地回答他們:『你們為什麼沒有糧食?城裏多得很,我向來就沒有缺少過。』當他們聽到巡撫的回答,大家都十分憤怒。他們召集民眾大會,舉行一次示威運動。他們攻進滿清衙門,砍倒作為衙門象徵的旗杆,並把巡撫趕走。過後,布政使騎著馬出來了。他告訴老百姓,政府準備設法救濟他們。他這話顯然是誠懇的。但皇帝(或許是慈禧太后吧)不高興他,責備他與『暴徒』發生密切關係,並將他撤職。一位新巡撫來了,馬上下令捉拿為首的亂黨。其中有許多人被砍去頭顱,掛在柱子上示眾。」
就這一事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在私塾裏「討論了數日之久」。毛澤東和他的許多同學都十分同情這些到衙門示威的「亂黨」。許多年以後,毛澤東認為他的同學們「只是站在旁觀的立場。他們並不瞭解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不過把這事當作一個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覺興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記它。我覺得這些『叛徒』都是與我的家人一樣的普通良民,於是我深恨對待他們的不公平了」。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為這是一樁「影響我的一生的事件」。
此後不久,「哥老會」一個叫「磨刀石彭」的首領也領導貧苦農民向地主「造反」。但最後戰敗,逃亡後被捕砍頭。但在毛澤東看來「他是一位英雄,因為大家都同情這次造反」。
此後,最愛革命的湖南人「造反」不斷,同樣也波及到韶山這個偏僻的山溝。毛澤東家因為父親毛順生的經營,已經成為韶山沖的「大富」,因此也成了「造反」的對象。毛澤東回憶說:「第二年,新穀還沒有成熟,冬米已吃完的時候,我們一村發生食糧恐慌。窮人向富戶要求幫助,他們發動了一個『吃米不給錢』的運動。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和父親的主要矛盾就在這裏。他與母親之所以能結成「聯合戰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的婦人,慷慨而仁愛,不論什麼都肯施捨。她很憐惜窮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給那些跑來乞討的人。不過在父親面前,她就不能這樣做了。他不贊成做好事。家中因了這個問題時常吵鬧」。顯然,毛澤東更熱愛也支援母親。而母親的優秀品德也給了兒子深刻的良好影響。
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對父親過於自私吝嗇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不滿,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母親這個後盾的支援。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裏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嚥一頓。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毛澤東知道母親不會責怪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她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母親的高尚品德感動了兒子,毛澤東後來還多次說起母親的善良和愛心。
有一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在田地裏收割穀物,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風雨。於是男女老少都趕回自家曬穀場上收稻子。雨越下越大,毛順生也不見石三伢子回家幫助收稻子,眼看著稻子就被大雨淋濕,有的還被沖走。費了好半天工夫,稻子終於收好了。這時毛澤東也渾身濕淋淋地匆匆跑回家來了,原來他去幫助一個佃農家收稻子去了。毛順生知道後,氣得破口大罵。毛澤東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的田,要交租,淋濕發黴壞了和沖走了就了不得,連吃的都沒得了。我們家是自己的田,淋濕一點沖走一點也餓不著,怕什麼!」毛順生見兒子如此說,氣得渾身發抖,揚手就打。還是母親拉住了,勸說了半天才罷休。
一年臘月,毛澤東代父親去收一筆賣豬的賬。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見了幾個衣衫襤褸的鄉親,就把錢分給他們,讓他們好好過一個年。又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有一次,父親在一個老阿婆家定下買了頭豬崽,過幾天讓毛澤東去把豬趕回家。誰知,等毛澤東去的時候,豬價上漲了好幾元,老阿婆有些後悔沒有賣個好價錢。毛澤東很同情,就同意不買了,只收回了父親交的一元錢定錢便回家了。父親見兒子沒有把豬趕回來,很是生氣,罵毛澤東「沒用,不會辦事」。
還有一次,毛澤東挑一擔稻穀去私塾老師家交學費。走到半路上聽見本家的毛承七夫婦因為斷糧正在吵架。毛澤東乾脆就挑著稻穀走進毛承七家把稻子倒進了人家的米缸裏。回家後,毛澤東把這事情跟母親說了,母親沒有半點埋怨,瞞著丈夫又在米缸裏量了一擔,讓毛澤東挑到私塾去了。
顯然,在遙遠的長沙發生的饑荒「暴動」和「造反」事件,與韶山沖發生的事是「密切發生在一起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心靈中遙相呼應,產生了某種震動。毛澤東同情被處死的那些長沙的造反者和「哥老會」的首領,在毛澤東的眼裏他們是「英雄」。毛澤東思想上受維新派的影響已經逐步開始「革命」。
這個時候,毛澤東在韶山讀到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幾十年後他仍能清楚地記得「這小冊子的開頭第一句:『嗚呼,中國將亡矣!』」和「它講到的日本佔領高麗與臺灣」。毛澤東說自己這個「已經有著反叛性的青年」的頭腦裏「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年輕的心靈開始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我為我祖國的將來痛心,開始明瞭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
十六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一百多擔稻穀封存在毛氏宗祠裏進行倒賣,不平糶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因此惹出事端,便打發兒子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做學徒,學些生意經,將來好繼承父業。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毛澤東所說的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是表兄文運昌把這個消息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不大注重經書的,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進』的」。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來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鍾、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範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後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後,便在這所離家五十里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這一年,毛澤東十七歲。他做出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而這個選擇就像春風吹過早春湖面的薄冰,帶給他整個身心的是一種冰釋,一種解放。從此,離開閉塞視聽的山溝和脫離家庭束縛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的世界裏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如同穿過雲層的晴朗陽光,快活又歡暢。
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5夾在父親的賬簿裏,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這個新學校中,毛澤東「讀到了自然科學和西洋學術的新課程」。讓毛澤東難忘的是「教員中有一位日本留學生,他戴了一個假辮子」,因此「每個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澤東卻是從這個「假洋鬼子」那裏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覬覦中國的情形。他還教授毛澤東唱日本歌曲和英語。但那個時候,毛澤東只是從歌曲中「感覺到日本的美」和「它對於戰勝俄國的光榮和武功的發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
毛澤東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很少有農民能將他們的子弟送到那樣一個學校去讀書。我穿得比旁的學生都蹩腳。我只有一套像樣的襖褲。一般學生是不穿長袍的,只是教員穿,至於洋裝,只有『洋鬼子』才穿。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但是,在這些人之中我也有幾個朋友,而且有兩個是我的好同志。」這兩個朋友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詩人蕭三(蕭植蕃),另一個就是表兄文運昌。可見,毛澤東在這裏是很孤獨的。
「因為我不是湘鄉人,又不為人所喜。做一個湘鄉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鄉的某一區人也很重要。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完全是因為鄉土觀念。雙方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似的。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哪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就在這樣的精神苦悶之中,毛澤東仍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師出題要求學生寫作文一篇,而毛澤東的古文功底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諸如《言志》、《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都成為全校的範文。因此深受校長和教員器重,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國文老師賀嵐崗看到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還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毛澤東。然而毛澤東的志趣並不在經書上,他正在讀文運昌送給他的一本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一本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把這兩本書「讀而又讀,一直到能夠背誦出來」。這個時候,毛澤東「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為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毛澤東對康、梁這兩位當時歷史的明星人物的學說的理解和接受,自然要比在韶山沖讀到的《盛世危言》要更多更深一些。特別是梁啟超的那種「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文章,更使毛澤東神往,還取筆名「子任」(梁啟超號「任公」),有意模仿梁的文風寫作政論文章。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
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裏」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後,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唯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裏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後,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
來到長沙,十八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我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如果說,毛澤東到東山小學堂讀書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呼吸到時代的新鮮氣息的話,那麼,他走進長沙─這個湖南政治文化中心和晚清新舊政治鬥爭的激烈場所,以及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黃興、陳天華等眾多政治明星和英雄人物的活動之地,毛澤東就已經直接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到半年,獨立不羈的毛澤東再次做出了他人生命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這個選擇將意味著毛澤東真正開始投身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偉人輝煌的人生劇目即將開演!而這個從韶山沖走出來的農村娃「石三伢子」,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注定成為了一個閃亮的角色,直至成為導演歷史的主角。
從一年前在韶山就聽聞的影響其一生的長沙饑民「搶米風潮」,到來長沙前夕廣州爆發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壯舉,毛澤東震驚了!八年之後,他在自己主編的《湘江評論》中還說「學生界中之抱革命主義者,已躍躍欲試」。6毫無疑問,這正是毛澤東當年真實的自我寫照!
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報紙。這是一份由中國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右任等主編的進步報紙《民立報》。毛澤東就是從這份「革命的報紙」裏面看到「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的。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報》裏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
會綱」。
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毛澤東除了積極參加湘鄉駐省中學堂的學生運動,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反滿情緒,並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髮辮。還出其不意地剪掉「不履行諾言」的十個人的髮辮。這樣,毛澤東也「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髮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髮了」。他感歎說:「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這些日子,他激動異常,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壁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但幾十年後,毛澤東覺得那時自己還是「有點糊裏糊塗」。而且他「還沒有放棄對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也還沒有搞清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分野,所以他在文章中「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就在這時,四川的保路運動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毛澤東成為學堂裏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幹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改變了毛澤東的發展道路。毛澤東再次中斷了在中學堂僅僅半年的學業,特地向朋友借了雨鞋準備去武昌當兵的他,因為湖南成為第一個回應獨立的省份,便改變計劃在長沙參加了革命。特立獨行的他不喜歡學生軍,就在十月底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因為「清帝尚未遜位」,毛澤東決定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他覺得「這正是奮鬥的時候」,而且每月還可以得到七元餉銀。毛澤東在長沙再次目睹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殘酷:十月二十二日,革命黨人焦達峰和陳作新任正副都督而成立的湖南軍政府,不到十天就被立憲黨人譚延闓發動的兵變推翻,並被處死,毛澤東「看見他們的屍首橫陳街上」。
後來,他回憶當年的兵營生活:「多餘的餉銀都用在報紙上,我變成它們的熱心讀者了,在當時與革命有關的報紙就是《湘江日報》7。其中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從這上面初次知道這個名詞。我也和其他學生士兵們討論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幾本關於社會主義和它的原理的小冊子,並熱心地寫信和同班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在軍營,毛澤東極喜歡同隊中的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他說:「其餘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而且有一個是流氓。我又勸了兩個學生參加軍隊,我和隊長及一般弟兄都合得來。我能寫,讀過一點書,他們很佩服我的『博學』。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寫寫家信之類的事情。」毛澤東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年的副班長彭友勝在一九五○年夏天還特此給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寫信,毛澤東親切地寫了回信。
誰知道,「革命的結局還沒有決定,滿清還沒有完全放棄政權,國民黨內部又發生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在湖南聽說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了。當時有許多軍隊都組織起來反對滿清和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當湘人準備起事的時候,孫中山和袁世凱訂立了協定,8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就這樣,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決定繼續求學」,他總共才當了半年兵。
十九歲的毛澤東,遠離父母,獨自一人在長沙漂泊求學,一連報考了好幾個學校,如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等等,變換再三,舉棋不定,有的上了個把月就自己退學了,有的報名考取了乾脆也就不去。後來花了一塊錢報名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考試的題目為《民國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梁啟超的「教育為主腦」之說為主題,論述教育在興國中的作用。
毛澤東說:「這是一個大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的也很多。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的幫我,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毛澤東此處提及的「這位先生」名叫柳潛。毛澤東在讀了柳潛借給他的這套長達一百一十六卷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自學。而此前毛澤東在學校所作的六百字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深受柳潛好評,評語竟達一百五十字,稱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但與眾不同的毛澤東仍然不喜歡第一中學,在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他又嫌「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從而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說到做到,在第一中學又是唯讀了半年,他就離開學校,寄居在湘鄉會館,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位於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距離定王台的圖書館大約三里路。毛澤東十分有規律地執行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毛澤東說:「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他讀了許多書籍,包括《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還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邏輯學》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書籍。而更讓毛澤東驚喜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世界坤輿大地圖》,他想不到世界竟然有這麼大!原來我們這個「中央之國」其實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暢遊在書海裏的毛澤東,每天都要站在這張大世界地圖前面,反覆看上幾眼。從此,毛澤東把眼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從這裏起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走去。
在圖書館的自學生活,是毛澤東最難忘的一頁,他曾自稱這段學習生活是「自我教育」。一九五一年秋天,幾個在北京學習的湖南老同學去看望毛澤東,談起青年時代在長沙學習的生活時,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談起了他在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的往事。他說:「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更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樣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沖裏,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沖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9
半年的自修,因為父親的反對,無法繼續下去。「我沒有錢用,因為家裏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又因為會館不能再住下去,我開始尋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時,我懇切地考慮了我的『職業』,並以為我最適宜於教書。於是我又開始留心廣告了。現在我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我高興地讀了它的優點:不收學費,膳宿費很便宜。」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想法「寫信給家裏,得到他們的同意」。這樣,二十歲的毛澤東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錄取。校長看了他的作文,深為歎服:「這樣的文章,我輩同事中有幾個做得出來!」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於第一師範;同年秋毛澤東被編入本科第八班。因「四師」是春季始業,「一師」是秋季始業,所以毛澤東多讀了半年預科,直到一九一八年暑期才畢業。毛澤東在這裏做了五年學生。他回憶說,在湖南師範學校「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並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驗」。儘管學校中「有許多規則,只有極少幾條我是同意的。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我最討厭的就是必修的靜物寫生。我以為這是透底的愚笨。我總想畫簡單的東西,快快畫完就離開課室。記得有一次畫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詩),我用一條直線和上邊半個圓圈來代表。還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的分數都非常好,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
毛澤東自己講述的這個故事,正好能反映毛澤東這個「叛逆」青年無拘無束的個性和風采。而對這個已經立志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青年來說,不認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在這五年裏,毛澤東幸運地結識了一個好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同時也看到了一本好雜誌─陳獨秀主編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他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紀民主主義』、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堅決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自己的心裏已經醞釀好了一塊「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土壤,一等馬克思主義的新苗落地,就自然會在這片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結果。
在師範學校讀書的五年中,連所有學費在內,毛澤東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錢。因為毛澤東每月都要花一元訂閱書報,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誌,因此這些開銷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買報刊上。為此,父親毛順生仍然責備他,「說是浪費,這是在廢紙上花錢」。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兩個月前,他和蔡和森等人發起建立的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不久又開會決定學會會友「向外發展」的問題,應盡力推行留法勤工儉學。月底,他收到已經到北京的蔡和森的來信,告訴他,已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老師「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七月,蔡和森再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儘快赴京,說:「吾輩須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自由研究以兄為之,必有多少成處,萬不至無結果。」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文七妹已經患病。其實母親在他十五歲時,就生病了,時常在外婆家養病。如今毛澤東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人了,作為長子,自從十八歲來到長沙求學後,他就很少有時間在父母身邊侍候。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加遙遠的北京。慈母臥病在床,遊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澤東決定回故鄉看看母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九一八年八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準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毛澤東的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一句中,我們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故鄉探望了母親,而且信是回到長沙數日後寫的。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後來的真實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八月十五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曆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二十四人。而且毛澤東還隱瞞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在信中只說「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毛澤東在這裏善意地撒了個謊,或許是為了安慰母親,以免臥床的慈母為兒子的遠行操心,好安心養病。可見毛澤東對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是如此的心細。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儘早康復,毛澤東焦急萬分,在家中和舅舅們商議,並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後,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寄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十五日起程後,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十八日到達許昌,十九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工作倒也簡單,只是負責新到的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的登記。而薪俸自然也就不高,每月八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一百二十塊,胡適為二百塊,陳獨秀為三百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裏。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裏的課程。」1
剛到北京時,毛澤東暫住在楊昌濟教授位於鼓樓的豆腐池胡同九號(今豆腐池胡同二十號)。後來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今吉安所左巷八號),與蔡和森、蕭子升(蕭瑜)、羅章龍等住一起,毛澤東在一九二○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晚上睡覺時,他們幾個人在一張大通鋪上緊緊地挨在一起,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連翻身都要跟別人打招呼。據說,為了生活,毛澤東還當起了「洗衣工」,給別人洗衣服掙錢,可見其求學生活之艱難。1
在大家都張羅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卻沒有去,從頭至尾都只是幫助別人實現這個計劃。毛澤東說:「我本人並沒有到歐洲去,我認為我對於本國還未能充分瞭解,而且我以為在中國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時間……」但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決定去法國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一方面他此次北京之行肯定沒有得到父親經濟上的支援,身無分文;另一方面,他在這裏「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他們在新聞學研究會上又是同學,而且楊開慧也不願去歐洲。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是毛澤東的牽掛,他「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一九一九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三月十二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同時順便到上海去為準備赴法的學生送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可以說是窮得叮噹響,他回憶說:「我只有到天津的車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走下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給我,使我能買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車訪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門徒濯足的溪水,聖人幼時所居的小村,我看見孔子手植的樹。我又訪問顏回的住處和孟子的生地。在旅途中,我還登遊過泰山,就是馮玉祥將軍退隱時寫愛國詩的地方。不過當我到達浦口以後,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車票也沒有。沒人有錢借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啊呀!怎麼辦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的運氣非常好。在車站外面,我碰到一個湖南的老友,他借給我足夠買一雙鞋子和到上海車票的錢。到了上海後,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子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我回湖南。」由此,毛澤東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他在天津和浦口「一文不名,而且車票也沒有」,並且「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的遭遇,就是今天看來,其生活與一個流浪漢也差不了多少。在這裏,毛澤東兩次用「天無絕人之路」來形容自己不幸中的萬幸。
毛澤東是在十四日到達上海的,分別在十七日和三十一日為兩批赴法學生送行後,於四月六日回到了長沙。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愛國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六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搞愛國運動。他跟周士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剛剛從北京、上海回到長沙的毛澤東自然知道因「巴黎和會」的賣國條款已經在北京等大城市激起愛國青年和知識份子的抗議,一股民族救亡圖存的烈火即將熊熊燃起。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湖南愛國學生運動的大纛,領軍突進。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二十多天裏,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四月二十八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彙報。
七、八兩位舅父1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紆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 稟
四月二十八日
俗話說:兒子像娘有福氣。長相酷似母親的毛澤東,在對父親和母親的感情上
又確實有所不同─愛母親勝過愛父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讀懂毛澤東這個從農村成長並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巨人和他的父親母親的情感,或許也就讀懂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知道,對於五十二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後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裏,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莊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三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二十六歲,毛澤民二十三歲,毛澤覃十四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住在修業小學的毛澤東,此間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後,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七月十四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發表毛澤東的「創刊宣言」等文章二十餘篇;七月二十一日,《湘江評論》第二號和增刊同時出版;八月四日,第四號出版;八月中旬,剛剛印刷的第五號被查封沒收;此後,湘雅醫院的《新湖南》、周南女校的《女界鍾》和修業小學的《小學生》陸續在毛澤東的主持、影響和幫助下出版。同時,毛澤東領導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幹城。
就在毛澤東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生政治活動上」的時候,十月五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
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
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值得琢磨,唯此也才讀得懂其中兒子對母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深刻。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二十六歲的生命年輪裏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十月八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七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後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後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後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儘管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有身份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一個月後,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上寫的日期來看,照相的這一天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我們還可以看到,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
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曆十二月初一(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母親去世才三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屍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只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鍾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輓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只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而就在六天前,他的恩師楊昌濟也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曾和楊開慧、楊開智一起守靈。
短短三個多月,毛澤東接連失去三位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和母親,教他育他的導師,但毛澤東這個獨立不羈、叛逆造反的熱血青年,依然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英雄氣,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向世界提出了一個中國式的反問─「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年五月五日,毛澤東從北京轉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號。兩個月後的七月七日,毛澤東回到長沙。一九二一年二月,毛澤東帶著弟弟澤覃回韶山過春節。父母雙亡,長兄為父。也就是在這個春節,毛澤東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舉家遷往長沙。這天晚上,毛澤東召集二弟澤民、小弟澤覃、繼妹澤建和弟媳王淑蘭等,暢談家庭和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等情形。毛澤東作為大哥勸澤民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捨家為國,捨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就這樣,毛氏四兄妹從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
此後的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七年的春天,毛澤東也曾回韶山短暫停留,還帶著妻子楊開慧和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邊學習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每每回到故鄉,毛澤東總要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奠,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奉中央指示,發動秋收起義。他匆匆安頓嬌妻幼子,開始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別竟然整整相隔了三十二年。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時,毛澤東在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一九二七年離開後就沒有再見的故鄉、他的出生地韶山沖。他的革命事業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親手締造的人民共和國,再過三個多月就要過她的十周歲生日。毛澤東站在故居中後人懸掛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佇立,久久凝望,好一陣子,他才指著照片跟隨行人員說:「這是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得的是傷寒病,我母親頭上生了皰,穿了一個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因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麼疑難病症,卻過早地去世了,而現在他領導的共和國已經完全有這個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當他走到自己的臥室,看到他與兩個弟弟和母親的合影,一下子高興得像個孩子,用家鄉話說:「咯是從哪裏拱出來的呀?」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外婆家的表兄們保存下來的。六十六歲的毛澤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年,二弟弟澤民也已經於一九四三年在新疆殉難,小弟弟澤覃則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犧牲於江西的紅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縱有萬端感慨又與何人說?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一個人靜悄悄地爬到南岸對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著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工作人員看見後,都趕緊跟隨過去。毛澤東隨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親母親三鞠躬,嘴裏默念:「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將松枝插在父母墳墓前的泥土上,作為祭奠。
簡單的祭奠完畢,毛澤東站在墳墓前,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1
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嘴裏念念有詞,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1─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故鄉行,詩言志。毛澤東將「別夢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為「咒」,其實,他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又豈是一個「咒」字了得!
毛澤東說「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父親母親)」,而且還對陪同人員用家鄉話說:咯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咯塊子給我搭個茅棚子住,好嗎?兩年後,「茅棚」─滴水洞別墅搭好了,一九六六年他也的確回來了,也住進了這個被他稱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卻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走進離他近在咫尺的家門、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親母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九五九年別離三十二年後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後一次踏進家門看父親母親的最後一眼!
又過了十七年,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還牽掛著他的老家,向中央提出安排他回韶山休養,隨後就陷入了昏迷之中。葉落而不能歸根,毛澤東─這個把握時代推動歷史的巨人,如今沉睡在中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著億萬人的瞻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成了他永遠的「老家」了。而他的巨幅畫像卻似一種圖騰,全天候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張「大中華」臉孔,與他的人民保持著一種可親可敬的距離,觀看著他的祖國,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監視,包括他的
思想─
毛澤東,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生肖屬蛇。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當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享年八十三歲。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約五十公里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的領袖之前,毫無疑問那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儘管貧窮落後,但山清水秀,「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風景如畫,「瀠洄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嶷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里,蜿蜒來八面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皎月是長明公不老,白雲乃不速之客」,「九天韶樂,時來疊奏羅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1
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裏,毛澤東這個農民的兒子在他十六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里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二十六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二十三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乾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裏替兒子毛澤東叩拜一塊巨石認作乾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時光大多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裏生活到九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毛順生十歲時他父母給他訂下十五歲時完婚的這門親事,從此在他的勤勞經營下,家道還真的交上了好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十六歲這年,新婚不久的毛順生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被迫外出當兵,好掙一些餉銀養家糊口。在兵營,毛順生省吃儉用,一年後退伍回家,用積攢的錢還清了債務。從此,他開始經營耕作自家祖傳的六七畝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為一家的溫飽精打細算。「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會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毛順生雖然沒有讀過書,識不得幾個字,但在外當過一年兵的經歷自然也讓他比山溝裏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見多識廣」了。「拼命地節省」的他把從自家人嘴裏節省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一個叫銀田寺的集市去趕集出售,或者零售給那些窮苦的腳夫和手工業者;同時將稻穀加工剩下的米糠用來養豬。慢慢地,毛順生就有了一些積蓄,他將這些積蓄贖回父親毛翼臣典出去的一部分田產。到毛澤東十歲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十五畝自耕地,年收六十擔穀。連父親在內全家五口人每年只需口糧三十五擔,這樣就有了二十五擔的節餘,毛順生就成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韶山沖的富戶了。
但「這個老人繼續『積聚財物』,在那個小村裏可以說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買田,但是他向別人押來很多的田。他的資本增加了兩三千元」。這個時候,毛順生一邊繼續靠販賣稻穀加工大米向湘潭易俗河等地出售賺錢,不過規模已經從肩挑發展到板車運以至從銀田寺雇用船隻了;同時他還兼做販運生豬、耕牛的買賣,並得到妻子娘家的貸款支援,生意越做越大,家業日益興旺。為了擴大生產,毛順生開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後來就乾脆雇用了一個長工,農忙時再加個短工。不久,他就從堂弟毛菊生那裏買進七畝水田,使田產增至二十二畝,年產量達到八十擔。已經成為韶山沖「大富」的毛順生,不僅入股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還自己印行了自家「義順堂」的紙票流通周轉,和「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幾家大店鋪有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儘管如此,毛順生仍然克勤克儉,省吃儉用,不准家中有吃閒飯的,兒子們和長工一樣都得下田幹活。毛澤東在「自傳」中說:「我在六歲時便開始耕種的工作了。父親的生意並不是開店營業的。他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在冬天磨米的時候,他另雇一個短工在家裏工作,所以在那時他要養活七口。我家吃得很節省,但總是夠飽的。」
毛澤東從「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裏做工。白天就讀《四書》。我的塾師管教甚嚴。他很嚴厲,時常責打學生。我在十三歲時,便從校中逃出。逃出以後,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於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裏面的。我漂流了三天之後,家裏才找到我。這時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過繞來繞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過距家約八里。」2
其實,毛澤東是在一九○二年春他九歲的時候開始入學讀書的。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兩百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幹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強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後,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十三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後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後,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後僅勉強地「只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十三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自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只有妥協,畢竟兒子才十三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後,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害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課)』。」
從九歲到十三歲這四年多時間內,毛澤東先後在四所私塾的四個老師門下讀書,幾乎是一年換一個私塾。這或許與聰明頑皮、不願意死讀書和讀死書,且討厭封建禮教的毛澤東的性格有關。一九○二年在啟蒙老師鄒春培那裏先後讀了《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九○四年秋天,毛澤東轉學到關公橋私塾讀書,私塾老師毛潤生。第二年春天,他又轉到韶山橋頭灣、鍾家灣私塾,在周少希塾師門下讀到一九○六年夏天。秋天他又轉學到井灣里私塾的毛宇居門下,繼續讀《四書》、《五經》,並開始練習書法。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生的離經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澤東,自然對讀經書不感興趣,儘管他熟讀並熟記許多經書和令他後來受益終生的《左傳》,甚至背誦如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我所歡喜讀的是中國古時的傳奇小說,尤其是關於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我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說它們害人。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的同學大多也是如此。我們讀了許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夠背誦出來,並且一再地談論它們。關於這類故事,我們較本村的老年人還知道得多。他們也歡喜故事,我們便交換地講聽。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澤東在課堂上偷看古代傳奇小說等課外書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也幾乎一樣地發生過。但後來他在談及自己幼年的讀書生活時說:「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3
毛澤東對這種私塾封建式教育難以接受,再加上父親讓他讀書的初衷基本已經實現,他完全可以勝任父親交給他的「記家賬」的任務了。因為從他「剛認識幾個字的時候」開始,父親就開始要他「記家賬了」。而且父親還要他「學習打算盤,因為父親一定要我這樣做,我開始在晚間計算賬目。」這個時候,毛澤東的生活是白天讀書,晚上記賬,過著學生兼會計的生活。父親在他的眼裏「是一個很凶的監工」。而且「父親最恨我懶惰,如果沒有賬記,他便要我到田間做工,他的脾氣很壞,時常責打我和我的弟弟們。他一個錢不給我們,給我們吃最粗糲的東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總是給雇工吃雞蛋和鹹魚片,但很少給過肉。對於我,則既沒有蛋也沒有肉。」
不久,也就是十三歲到十五歲這兩年,毛澤東乾脆停學,「開始在田中做長時間的工作,幫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著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親記賬。」雖然人離開了學校,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繼續求學,找到什麼書便讀,除了經書以外」。儘管這使要他熟讀經書的父親「十分生氣」,但毛澤東仍「繼續讀中國文學中的古傳奇和小說」。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十四五歲的農村伢子毛澤東在讀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不是僅僅沉浸在傳奇小說精彩故事情節的表面。「有一天,我在這些故事中偶然發現一件可注意的事,即這些故事中沒有耕種田地的鄉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學者,從未有過一個農民英雄。這件事使我奇怪了兩年,於是我便分析這些故事的內容。我發現這些故事都是讚美人民的統治者的武士,他們用不著耕種田地,因為他們佔有土地,顯然是叫農民替他們工作的。」這個「發現」令毛澤東大吃一驚,而且竟然讓他「奇怪了兩年」。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分析,他對歷史小說中的這種現象感到納悶,甚至提出了質疑!難以想像,這樣與眾不同的思考竟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溝裏的少年身上,這是多麼的了不起!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或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即使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完這些古典小說,也不一定能總結思考出這樣深刻的命題。顯然,這樣的閱讀和獨立思考,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以至中國革命的最後成功,都是有著啟發和幫助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在他十四五歲的鄉村生活中,他是渴望著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位「農民英雄」的出現,而他自己或許也開始在心中埋藏了一個「英雄」的夢想。
毛澤東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門遮蓋起來,使我的父親看不見燈光。我這樣讀了一本我很歡喜的書,叫做《盛世危言》。該書的作者們都是主張革新的老學者,他們以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由於缺少西洋的工具: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並想將它們介紹到中國來。我的父親認為讀這一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的。他要我讀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的如經書那類的實際東西!」4
《盛世危言》這本書的出現如同一道閃電,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和人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這不僅是毛澤東接觸到的第一本討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毛澤東開始思考中國社會的政治現狀和未來前途。《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清末的一個改良主義者。書是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借給他的。此間,毛澤東還讀到了另一位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的著作《校廬抗議》。這些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或者表示對外國侵略和清朝腐敗不滿,提出富國強兵主張的書籍,無疑開闊了
毛澤東的視野,萌發了愛國思想,提高了精神境界,又激起了他重返學堂恢復學業的
願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靠「三條驢腿起家(即與另一家合用一頭驢)」、左右手都會打算盤的毛順生為了讓兒子繼承父業,趕緊給十五歲的毛澤東娶回了老婆,希望能以婚姻來鎖住這個不安分的兒子的心。但對這個二十歲的羅氏姑娘,當時「對於女人本無興趣」的毛澤東自然沒有好感,而且「沒有和她一起住過─此後也未有過」。因此他「不以她為我的妻子,那時根本也不去想她」。為此,毛澤東和父親再次產生衝突。但毛澤東仍然堅持自己的主意,堅決還要去上學讀書。好在母親文七妹始終支援兒子,與兒子站在同一戰線。面對嚴父的管教,少年毛澤東開始抗議父親,與父親「頂嘴」。「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鬥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二十年後他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想起這些往事,還一邊「很幽默地引用這些政治術語,一面笑著追述這些事件」,津津樂道地說:「我以為我父親的苛刻,結果使他失敗。我漸漸地仇恨他了,我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聯合戰線』來反對他。」但毛澤東也坦然承認,父親的管教「這對於我也許很有益處,這使我盡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記賬,讓他沒有把柄來批評我」。
不願受約束的毛澤東對父親的專制不滿,並且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爭。為此,他風趣地說:「我家有『兩個黨』。一個是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是我、我的母親和弟弟所組成的,有時甚至雇工也在內。不過,在反對黨的『聯合戰線』之中,意見並不一致。母親主張一種間接進攻的政策。她不贊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顯明的表示,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說這樣不合乎中國的道理。」毛澤東的這個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普遍心態,母親的「間接進攻的政策」和毛澤東「不合乎中國的道理」的「直接進攻」,顯然有著「是左還是右」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與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征途中的諸多矛盾,又是多麼的相似!從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在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出生之後,因生怕毛澤東也像前面兩個早夭的兒子一樣養不大,母親文七妹就抱著滿月的毛澤東回到了娘家,因為外婆家兒女眾多,家大福大,可以托其福,使兒子好養活,平安長大。唯恐第三個兒子再夭折,母親開始「吃觀音齋」,並多方拜佛燒香,祈求神靈保佑。「完全不識字」的母親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信佛的,「篤信菩薩」。外婆還陪著母親一起到唐家的後山一個叫龍潭的地方叩拜「石觀音」,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就取名「石三伢子」。文七妹還讓兒子拜七舅母趙氏為乾娘。從此,「石三伢子」這個乳名一直伴隨到他十八歲到長沙求學。而毛澤東對這個乳名也念念不忘:
─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寫信給在廣州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特別提到:「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厲害,來信請寫毛石山,莫寫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二月,彭德懷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向毛澤東彙報戰況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是兩塊石頭。」彭德懷也謙虛幽默地答道:「主席是塊寶石,我彭德懷不過是塊頑石罷了。」毛澤東接著詼諧地說:「我也是一塊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向杜魯門,一塊扔向麥克阿瑟。」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韶山賓館松山餐廳與鄉親們共進晚餐時,興奮地說:「今天,各位都到齊了,只有我的石頭乾娘還沒有來,是不是等一等?」說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為毛澤東平安長大了,而且母親又生了弟弟澤民、澤覃,後來又收養堂妹澤建,因此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施以宗教教育」。但是「父親是一個不信神佛的人」,所以毛澤東兄弟和母親「都因父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而感覺難過」。在九歲的時候,毛澤東「便認真地和母親討論父親沒有信仰的問題了」,並且他們「都想了許多辦法來改變他的心,但沒有效果。他只是責罵我們。因為我們受不住他的進攻,我們退而想新的計劃。但他無論如何不與神佛發生關係」。
少年毛澤東追隨母親信佛,而且像母親一樣的虔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曾提及少年毛澤東「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的事情。要知道,那還不是一般的在寺廟裏燒香磕頭許個願,而是去南嶽「朝拜香」,是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里到南嶽的。這就像朝聖的教徒一樣,五體投地。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對母親深沉的愛,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況且這一年,毛澤東才十五歲。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孝心。
一九○九年秋天,渴望讀書的毛澤東「到一個失業的法科學生家裏去,在那裏讀了半年書。此後,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讀了更多的經書,並讀了許多當代論著和幾本書」。十六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支援下,終於復學,先來到韶山烏龜頸私塾就讀,塾師毛簡臣。就在這個時候,韶山沖李家屋場從外地來了一個維新派的教師,叫李漱清─「因為他反對神佛,想把神佛取消。他教人民把廟宇改為學校。他成為一個被大家議論的人。然而我欽慕他,並同意他的意見。」毛澤東對他講述的反對封建迷信的維新思想和各種見聞,感到新鮮,兩人很談得來,就建立了師生和朋友的關係(一九二五年,李漱清也到了廣州,他們曾在一起工作)。於是,毛澤東通過讀書漸漸地「自己愈來愈懷疑神佛了」。毛澤東思想的變化,很快被母親「注意到這一點,責備我不該對神佛冷淡,但我父親則不說什麼。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在途中碰見一隻老虎。老虎因不提防而立即驚逃,但我的父親卻格外地害怕,後來他對於這次奇跡的逃生,仔細想過。他開始想他是不是開罪了菩薩。自那時起,他對於菩薩比較恭敬起來,有時也偶爾燒香。但是當我愈來愈不信神佛時,他老人家卻並不管。他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向神禱告」。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到韶山茅塘的秀才、曾在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職的毛麓鍾家裏讀書。又選讀了《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就在這個春天,也就是四月份,毛澤東和與他一起在這個小小私塾讀書的同學們看到許多米商幾乎成群結隊地都從長沙回家來了。毛澤東和他的一班同學看見了就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都離開長沙。他們就把「城中發生了大亂子」的事告訴了毛澤東─「原來,那年發生一個大饑荒,在長沙有好多萬人沒有東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舉了一個代表團去見巡撫,請求救濟,但他卻傲慢地回答他們:『你們為什麼沒有糧食?城裏多得很,我向來就沒有缺少過。』當他們聽到巡撫的回答,大家都十分憤怒。他們召集民眾大會,舉行一次示威運動。他們攻進滿清衙門,砍倒作為衙門象徵的旗杆,並把巡撫趕走。過後,布政使騎著馬出來了。他告訴老百姓,政府準備設法救濟他們。他這話顯然是誠懇的。但皇帝(或許是慈禧太后吧)不高興他,責備他與『暴徒』發生密切關係,並將他撤職。一位新巡撫來了,馬上下令捉拿為首的亂黨。其中有許多人被砍去頭顱,掛在柱子上示眾。」
就這一事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在私塾裏「討論了數日之久」。毛澤東和他的許多同學都十分同情這些到衙門示威的「亂黨」。許多年以後,毛澤東認為他的同學們「只是站在旁觀的立場。他們並不瞭解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不過把這事當作一個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覺興趣而已。然而我永不忘記它。我覺得這些『叛徒』都是與我的家人一樣的普通良民,於是我深恨對待他們的不公平了」。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為這是一樁「影響我的一生的事件」。
此後不久,「哥老會」一個叫「磨刀石彭」的首領也領導貧苦農民向地主「造反」。但最後戰敗,逃亡後被捕砍頭。但在毛澤東看來「他是一位英雄,因為大家都同情這次造反」。
此後,最愛革命的湖南人「造反」不斷,同樣也波及到韶山這個偏僻的山溝。毛澤東家因為父親毛順生的經營,已經成為韶山沖的「大富」,因此也成了「造反」的對象。毛澤東回憶說:「第二年,新穀還沒有成熟,冬米已吃完的時候,我們一村發生食糧恐慌。窮人向富戶要求幫助,他們發動了一個『吃米不給錢』的運動。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和父親的主要矛盾就在這裏。他與母親之所以能結成「聯合戰線」,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的婦人,慷慨而仁愛,不論什麼都肯施捨。她很憐惜窮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給那些跑來乞討的人。不過在父親面前,她就不能這樣做了。他不贊成做好事。家中因了這個問題時常吵鬧」。顯然,毛澤東更熱愛也支援母親。而母親的優秀品德也給了兒子深刻的良好影響。
毛澤東像母親一樣周濟貧窮的鄉親,盡力幫助他能幫助的人,與父親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對父親過於自私吝嗇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不滿,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母親這個後盾的支援。在私塾讀書時,中午都是自帶午飯。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黑皮伢子因為家裏窮,沒有帶午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午飯分一半給黑皮伢子吃。以後,毛澤東每天吃午飯時,都叫上黑皮伢子,兩人一起吃,自己卻餓著肚子等到晚上放學回家再狼吞虎嚥一頓。漸漸地,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這個小小變化,就將飯盒換了一個大的。但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依然還要大吃,好像午飯沒吃一樣。母親對兒子飯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問毛澤東:「你上學讀書怎麼比在家幹活還吃得多呀?」毛澤東知道母親不會責怪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她自己的秘密。母親知道原委後,慈愛地說:「石三伢子,你做得對,只是你不該瞞著我,應該早點跟我說,我好給你多帶點飯,省得兩個人都吃不飽,不能餓壞了身子呀!」此後,母親天天給毛澤東帶上兩份飯。母親的高尚品德感動了兒子,毛澤東後來還多次說起母親的善良和愛心。
有一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在田地裏收割穀物,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風雨。於是男女老少都趕回自家曬穀場上收稻子。雨越下越大,毛順生也不見石三伢子回家幫助收稻子,眼看著稻子就被大雨淋濕,有的還被沖走。費了好半天工夫,稻子終於收好了。這時毛澤東也渾身濕淋淋地匆匆跑回家來了,原來他去幫助一個佃農家收稻子去了。毛順生知道後,氣得破口大罵。毛澤東理直氣壯地說:「人家是佃的田,要交租,淋濕發黴壞了和沖走了就了不得,連吃的都沒得了。我們家是自己的田,淋濕一點沖走一點也餓不著,怕什麼!」毛順生見兒子如此說,氣得渾身發抖,揚手就打。還是母親拉住了,勸說了半天才罷休。
一年臘月,毛澤東代父親去收一筆賣豬的賬。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見了幾個衣衫襤褸的鄉親,就把錢分給他們,讓他們好好過一個年。又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有一次,父親在一個老阿婆家定下買了頭豬崽,過幾天讓毛澤東去把豬趕回家。誰知,等毛澤東去的時候,豬價上漲了好幾元,老阿婆有些後悔沒有賣個好價錢。毛澤東很同情,就同意不買了,只收回了父親交的一元錢定錢便回家了。父親見兒子沒有把豬趕回來,很是生氣,罵毛澤東「沒用,不會辦事」。
還有一次,毛澤東挑一擔稻穀去私塾老師家交學費。走到半路上聽見本家的毛承七夫婦因為斷糧正在吵架。毛澤東乾脆就挑著稻穀走進毛承七家把稻子倒進了人家的米缸裏。回家後,毛澤東把這事情跟母親說了,母親沒有半點埋怨,瞞著丈夫又在米缸裏量了一擔,讓毛澤東挑到私塾去了。
顯然,在遙遠的長沙發生的饑荒「暴動」和「造反」事件,與韶山沖發生的事是「密切發生在一起的事件」,在毛澤東的心靈中遙相呼應,產生了某種震動。毛澤東同情被處死的那些長沙的造反者和「哥老會」的首領,在毛澤東的眼裏他們是「英雄」。毛澤東思想上受維新派的影響已經逐步開始「革命」。
這個時候,毛澤東在韶山讀到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幾十年後他仍能清楚地記得「這小冊子的開頭第一句:『嗚呼,中國將亡矣!』」和「它講到的日本佔領高麗與臺灣」。毛澤東說自己這個「已經有著反叛性的青年」的頭腦裏「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年輕的心靈開始為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我為我祖國的將來痛心,開始明瞭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
十六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一百多擔稻穀封存在毛氏宗祠裏進行倒賣,不平糶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因此惹出事端,便打發兒子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做學徒,學些生意經,將來好繼承父業。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毛澤東所說的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是表兄文運昌把這個消息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不大注重經書的,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進』的」。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來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鍾、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範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後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後,便在這所離家五十里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這一年,毛澤東十七歲。他做出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而這個選擇就像春風吹過早春湖面的薄冰,帶給他整個身心的是一種冰釋,一種解放。從此,離開閉塞視聽的山溝和脫離家庭束縛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的世界裏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如同穿過雲層的晴朗陽光,快活又歡暢。
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5夾在父親的賬簿裏,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這個新學校中,毛澤東「讀到了自然科學和西洋學術的新課程」。讓毛澤東難忘的是「教員中有一位日本留學生,他戴了一個假辮子」,因此「每個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澤東卻是從這個「假洋鬼子」那裏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覬覦中國的情形。他還教授毛澤東唱日本歌曲和英語。但那個時候,毛澤東只是從歌曲中「感覺到日本的美」和「它對於戰勝俄國的光榮和武功的發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野蠻的日本」。
毛澤東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很少有農民能將他們的子弟送到那樣一個學校去讀書。我穿得比旁的學生都蹩腳。我只有一套像樣的襖褲。一般學生是不穿長袍的,只是教員穿,至於洋裝,只有『洋鬼子』才穿。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但是,在這些人之中我也有幾個朋友,而且有兩個是我的好同志。」這兩個朋友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詩人蕭三(蕭植蕃),另一個就是表兄文運昌。可見,毛澤東在這裏是很孤獨的。
「因為我不是湘鄉人,又不為人所喜。做一個湘鄉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鄉的某一區人也很重要。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完全是因為鄉土觀念。雙方好像要拼個你死我活似的。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哪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就在這樣的精神苦悶之中,毛澤東仍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師出題要求學生寫作文一篇,而毛澤東的古文功底好,寫得一手好文章。諸如《言志》、《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都成為全校的範文。因此深受校長和教員器重,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國文老師賀嵐崗看到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還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毛澤東。然而毛澤東的志趣並不在經書上,他正在讀文運昌送給他的一本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一本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把這兩本書「讀而又讀,一直到能夠背誦出來」。這個時候,毛澤東「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為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毛澤東對康、梁這兩位當時歷史的明星人物的學說的理解和接受,自然要比在韶山沖讀到的《盛世危言》要更多更深一些。特別是梁啟超的那種「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文章,更使毛澤東神往,還取筆名「子任」(梁啟超號「任公」),有意模仿梁的文風寫作政論文章。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
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裏」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後,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唯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裏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後,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
來到長沙,十八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我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如果說,毛澤東到東山小學堂讀書是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呼吸到時代的新鮮氣息的話,那麼,他走進長沙─這個湖南政治文化中心和晚清新舊政治鬥爭的激烈場所,以及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黃興、陳天華等眾多政治明星和英雄人物的活動之地,毛澤東就已經直接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到半年,獨立不羈的毛澤東再次做出了他人生命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這個選擇將意味著毛澤東真正開始投身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偉人輝煌的人生劇目即將開演!而這個從韶山沖走出來的農村娃「石三伢子」,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注定成為了一個閃亮的角色,直至成為導演歷史的主角。
從一年前在韶山就聽聞的影響其一生的長沙饑民「搶米風潮」,到來長沙前夕廣州爆發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壯舉,毛澤東震驚了!八年之後,他在自己主編的《湘江評論》中還說「學生界中之抱革命主義者,已躍躍欲試」。6毫無疑問,這正是毛澤東當年真實的自我寫照!
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報紙。這是一份由中國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右任等主編的進步報紙《民立報》。毛澤東就是從這份「革命的報紙」裏面看到「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難的情形」的。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報》裏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
會綱」。
這時,「長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毛澤東除了積極參加湘鄉駐省中學堂的學生運動,以反對留辮的方式來表示他們的反滿情緒,並和一個朋友毅然剪去髮辮。還出其不意地剪掉「不履行諾言」的十個人的髮辮。這樣,毛澤東也「已經從嘲笑『假洋鬼子』的假髮辮進步到要求普遍地剪髮了」。他感歎說:「政治觀念是如何地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點啊!」這些日子,他激動異常,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的牆壁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但幾十年後,毛澤東覺得那時自己還是「有點糊裏糊塗」。而且他「還沒有放棄對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也還沒有搞清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分野,所以他在文章中「主張應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就在這時,四川的保路運動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毛澤東成為學堂裏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幹將。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改變了毛澤東的發展道路。毛澤東再次中斷了在中學堂僅僅半年的學業,特地向朋友借了雨鞋準備去武昌當兵的他,因為湖南成為第一個回應獨立的省份,便改變計劃在長沙參加了革命。特立獨行的他不喜歡學生軍,就在十月底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因為「清帝尚未遜位」,毛澤東決定參加正規軍隊「來幫助完成革命」。他覺得「這正是奮鬥的時候」,而且每月還可以得到七元餉銀。毛澤東在長沙再次目睹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殘酷:十月二十二日,革命黨人焦達峰和陳作新任正副都督而成立的湖南軍政府,不到十天就被立憲黨人譚延闓發動的兵變推翻,並被處死,毛澤東「看見他們的屍首橫陳街上」。
後來,他回憶當年的兵營生活:「多餘的餉銀都用在報紙上,我變成它們的熱心讀者了,在當時與革命有關的報紙就是《湘江日報》7。其中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從這上面初次知道這個名詞。我也和其他學生士兵們討論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幾本關於社會主義和它的原理的小冊子,並熱心地寫信和同班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在軍營,毛澤東極喜歡同隊中的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他說:「其餘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而且有一個是流氓。我又勸了兩個學生參加軍隊,我和隊長及一般弟兄都合得來。我能寫,讀過一點書,他們很佩服我的『博學』。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寫寫家信之類的事情。」毛澤東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年的副班長彭友勝在一九五○年夏天還特此給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寫信,毛澤東親切地寫了回信。
誰知道,「革命的結局還沒有決定,滿清還沒有完全放棄政權,國民黨內部又發生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在湖南聽說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了。當時有許多軍隊都組織起來反對滿清和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當湘人準備起事的時候,孫中山和袁世凱訂立了協定,8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就這樣,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決定繼續求學」,他總共才當了半年兵。
十九歲的毛澤東,遠離父母,獨自一人在長沙漂泊求學,一連報考了好幾個學校,如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商業學堂、公立高級商業學校等等,變換再三,舉棋不定,有的上了個把月就自己退學了,有的報名考取了乾脆也就不去。後來花了一塊錢報名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考試的題目為《民國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為重要》。毛澤東以梁啟超的「教育為主腦」之說為主題,論述教育在興國中的作用。
毛澤東說:「這是一個大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的也很多。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的幫我,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毛澤東此處提及的「這位先生」名叫柳潛。毛澤東在讀了柳潛借給他的這套長達一百一十六卷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自學。而此前毛澤東在學校所作的六百字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深受柳潛好評,評語竟達一百五十字,稱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但與眾不同的毛澤東仍然不喜歡第一中學,在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他又嫌「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從而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驚人的計劃─「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說到做到,在第一中學又是唯讀了半年,他就離開學校,寄居在湘鄉會館,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讀書。位於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距離定王台的圖書館大約三里路。毛澤東十分有規律地執行自己的計劃,並持之以恆,「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毛澤東說:「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他讀了許多書籍,包括《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還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邏輯學》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書籍。而更讓毛澤東驚喜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世界坤輿大地圖》,他想不到世界竟然有這麼大!原來我們這個「中央之國」其實只占世界的一部分。暢遊在書海裏的毛澤東,每天都要站在這張大世界地圖前面,反覆看上幾眼。從此,毛澤東把眼光投向了整個世界,從這裏起步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走去。
在圖書館的自學生活,是毛澤東最難忘的一頁,他曾自稱這段學習生活是「自我教育」。一九五一年秋天,幾個在北京學習的湖南老同學去看望毛澤東,談起青年時代在長沙學習的生活時,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談起了他在圖書館看到世界地圖的往事。他說:「說來也是笑話,我讀過小學、中學,也當過兵,卻不曾看見過世界地圖,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世界大地圖,我每天經過那裏,總是站著看一看。過去我認為湘潭縣大,湖南省更大,中國自古就稱為天下,當然大得了不得。但從這個地圖上看來,中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縣在地圖上沒有看見,韶山當然更沒有影子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別多。這樣多的人怎樣過生活,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裏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獄活活折磨死的;還有家庭裏、鄉鄰間,為著大大小小的糾紛,吵嘴、打架,鬧得雞犬不寧,甚至弄得投塘、吊頸的;至於沒有書讀,做一世睜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沖裏,我就沒有看見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韶山沖的情形是這樣,全湘潭縣、全湖南省、全中國、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都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數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總有一天,世界會起變化,一切痛苦的人,都會變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9
半年的自修,因為父親的反對,無法繼續下去。「我沒有錢用,因為家裏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又因為會館不能再住下去,我開始尋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時,我懇切地考慮了我的『職業』,並以為我最適宜於教書。於是我又開始留心廣告了。現在我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我高興地讀了它的優點:不收學費,膳宿費很便宜。」毛澤東就把自己的想法「寫信給家裏,得到他們的同意」。這樣,二十歲的毛澤東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錄取。校長看了他的作文,深為歎服:「這樣的文章,我輩同事中有幾個做得出來!」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於第一師範;同年秋毛澤東被編入本科第八班。因「四師」是春季始業,「一師」是秋季始業,所以毛澤東多讀了半年預科,直到一九一八年暑期才畢業。毛澤東在這裏做了五年學生。他回憶說,在湖南師範學校「我的政治觀念開始確定,並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會行動的經驗」。儘管學校中「有許多規則,只有極少幾條我是同意的。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我最討厭的就是必修的靜物寫生。我以為這是透底的愚笨。我總想畫簡單的東西,快快畫完就離開課室。記得有一次畫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詩),我用一條直線和上邊半個圓圈來代表。還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的分數都非常好,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
毛澤東自己講述的這個故事,正好能反映毛澤東這個「叛逆」青年無拘無束的個性和風采。而對這個已經立志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青年來說,不認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在這五年裏,毛澤東幸運地結識了一個好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同時也看到了一本好雜誌─陳獨秀主編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他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紀民主主義』、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堅決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自己的心裏已經醞釀好了一塊「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土壤,一等馬克思主義的新苗落地,就自然會在這片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
結果。
在師範學校讀書的五年中,連所有學費在內,毛澤東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錢。因為毛澤東每月都要花一元訂閱書報,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誌,因此這些開銷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買報刊上。為此,父親毛順生仍然責備他,「說是浪費,這是在廢紙上花錢」。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兩個月前,他和蔡和森等人發起建立的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不久又開會決定學會會友「向外發展」的問題,應盡力推行留法勤工儉學。月底,他收到已經到北京的蔡和森的來信,告訴他,已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老師「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七月,蔡和森再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儘快赴京,說:「吾輩須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自由研究以兄為之,必有多少成處,萬不至無結果。」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文七妹已經患病。其實母親在他十五歲時,就生病了,時常在外婆家養病。如今毛澤東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人了,作為長子,自從十八歲來到長沙求學後,他就很少有時間在父母身邊侍候。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加遙遠的北京。慈母臥病在床,遊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澤東決定回故鄉看看母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九一八年八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準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毛澤東的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一句中,我們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故鄉探望了母親,而且信是回到長沙數日後寫的。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後來的真實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八月十五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曆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二十四人。而且毛澤東還隱瞞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在信中只說「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毛澤東在這裏善意地撒了個謊,或許是為了安慰母親,以免臥床的慈母為兒子的遠行操心,好安心養病。可見毛澤東對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是如此的心細。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儘早康復,毛澤東焦急萬分,在家中和舅舅們商議,並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後,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寄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十五日起程後,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十八日到達許昌,十九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工作倒也簡單,只是負責新到的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的登記。而薪俸自然也就不高,每月八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一百二十塊,胡適為二百塊,陳獨秀為三百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裏。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裏的課程。」1
剛到北京時,毛澤東暫住在楊昌濟教授位於鼓樓的豆腐池胡同九號(今豆腐池胡同二十號)。後來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今吉安所左巷八號),與蔡和森、蕭子升(蕭瑜)、羅章龍等住一起,毛澤東在一九二○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晚上睡覺時,他們幾個人在一張大通鋪上緊緊地挨在一起,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連翻身都要跟別人打招呼。據說,為了生活,毛澤東還當起了「洗衣工」,給別人洗衣服掙錢,可見其求學生活之艱難。1
在大家都張羅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卻沒有去,從頭至尾都只是幫助別人實現這個計劃。毛澤東說:「我本人並沒有到歐洲去,我認為我對於本國還未能充分瞭解,而且我以為在中國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時間……」但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決定去法國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一方面他此次北京之行肯定沒有得到父親經濟上的支援,身無分文;另一方面,他在這裏「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他們在新聞學研究會上又是同學,而且楊開慧也不願去歐洲。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是毛澤東的牽掛,他「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一九一九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三月十二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同時順便到上海去為準備赴法的學生送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可以說是窮得叮噹響,他回憶說:「我只有到天津的車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走下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給我,使我能買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車訪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門徒濯足的溪水,聖人幼時所居的小村,我看見孔子手植的樹。我又訪問顏回的住處和孟子的生地。在旅途中,我還登遊過泰山,就是馮玉祥將軍退隱時寫愛國詩的地方。不過當我到達浦口以後,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車票也沒有。沒人有錢借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啊呀!怎麼辦呢?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我的運氣非常好。在車站外面,我碰到一個湖南的老友,他借給我足夠買一雙鞋子和到上海車票的錢。到了上海後,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子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我回湖南。」由此,毛澤東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他在天津和浦口「一文不名,而且車票也沒有」,並且「最倒楣的就是一個賊偷去了我僅有的一雙鞋子」的遭遇,就是今天看來,其生活與一個流浪漢也差不了多少。在這裏,毛澤東兩次用「天無絕人之路」來形容自己不幸中的萬幸。
毛澤東是在十四日到達上海的,分別在十七日和三十一日為兩批赴法學生送行後,於四月六日回到了長沙。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愛國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六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搞愛國運動。他跟周士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剛剛從北京、上海回到長沙的毛澤東自然知道因「巴黎和會」的賣國條款已經在北京等大城市激起愛國青年和知識份子的抗議,一股民族救亡圖存的烈火即將熊熊燃起。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自然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湖南愛國學生運動的大纛,領軍突進。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二十多天裏,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四月二十八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彙報。
七、八兩位舅父1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紆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 稟
四月二十八日
俗話說:兒子像娘有福氣。長相酷似母親的毛澤東,在對父親和母親的感情上
又確實有所不同─愛母親勝過愛父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讀懂毛澤東這個從農村成長並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巨人和他的父親母親的情感,或許也就讀懂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知道,對於五十二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後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裏,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莊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三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二十六歲,毛澤民二十三歲,毛澤覃十四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住在修業小學的毛澤東,此間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後,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七月十四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發表毛澤東的「創刊宣言」等文章二十餘篇;七月二十一日,《湘江評論》第二號和增刊同時出版;八月四日,第四號出版;八月中旬,剛剛印刷的第五號被查封沒收;此後,湘雅醫院的《新湖南》、周南女校的《女界鍾》和修業小學的《小學生》陸續在毛澤東的主持、影響和幫助下出版。同時,毛澤東領導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幹城。
就在毛澤東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生政治活動上」的時候,十月五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在修業小學讀書的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後一面。大弟弟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
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
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值得琢磨,唯此也才讀得懂其中兒子對母親那種深沉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深刻。
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二十六歲的生命年輪裏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十月八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輓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七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後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後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後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儘管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有身份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一個月後,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上寫的日期來看,照相的這一天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我們還可以看到,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
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曆十二月初一(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母親去世才三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屍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只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鍾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輓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只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而就在六天前,他的恩師楊昌濟也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曾和楊開慧、楊開智一起守靈。
短短三個多月,毛澤東接連失去三位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和母親,教他育他的導師,但毛澤東這個獨立不羈、叛逆造反的熱血青年,依然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英雄氣,在湖南這片熱土上向世界提出了一個中國式的反問─「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一九二○年五月五日,毛澤東從北京轉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號。兩個月後的七月七日,毛澤東回到長沙。一九二一年二月,毛澤東帶著弟弟澤覃回韶山過春節。父母雙亡,長兄為父。也就是在這個春節,毛澤東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舉家遷往長沙。這天晚上,毛澤東召集二弟澤民、小弟澤覃、繼妹澤建和弟媳王淑蘭等,暢談家庭和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等情形。毛澤東作為大哥勸澤民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捨家為國,捨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就這樣,毛氏四兄妹從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為中國革命貢獻出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
此後的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七年的春天,毛澤東也曾回韶山短暫停留,還帶著妻子楊開慧和兒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邊學習一邊開展革命活動。每每回到故鄉,毛澤東總要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奠,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奉中央指示,發動秋收起義。他匆匆安頓嬌妻幼子,開始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別竟然整整相隔了三十二年。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時,毛澤東在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一九二七年離開後就沒有再見的故鄉、他的出生地韶山沖。他的革命事業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親手締造的人民共和國,再過三個多月就要過她的十周歲生日。毛澤東站在故居中後人懸掛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佇立,久久凝望,好一陣子,他才指著照片跟隨行人員說:「這是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得的是傷寒病,我母親頭上生了皰,穿了一個眼。只因為是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因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麼疑難病症,卻過早地去世了,而現在他領導的共和國已經完全有這個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當他走到自己的臥室,看到他與兩個弟弟和母親的合影,一下子高興得像個孩子,用家鄉話說:「咯是從哪裏拱出來的呀?」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外婆家的表兄們保存下來的。六十六歲的毛澤東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年,二弟弟澤民也已經於一九四三年在新疆殉難,小弟弟澤覃則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犧牲於江西的紅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縱有萬端感慨又與何人說?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一個人靜悄悄地爬到南岸對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著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工作人員看見後,都趕緊跟隨過去。毛澤東隨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親母親三鞠躬,嘴裏默念:「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後將松枝插在父母墳墓前的泥土上,作為祭奠。
簡單的祭奠完畢,毛澤東站在墳墓前,跟隨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1
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松山一號樓,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嘴裏念念有詞,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1─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變昔年。
故鄉行,詩言志。毛澤東將「別夢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為「咒」,其實,他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又豈是一個「咒」字了得!
毛澤東說「我下次回來,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父親母親)」,而且還對陪同人員用家鄉話說:咯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咯塊子給我搭個茅棚子住,好嗎?兩年後,「茅棚」─滴水洞別墅搭好了,一九六六年他也的確回來了,也住進了這個被他稱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卻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走進離他近在咫尺的家門、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親母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九五九年別離三十二年後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後一次踏進家門看父親母親的最後一眼!
又過了十七年,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還牽掛著他的老家,向中央提出安排他回韶山休養,隨後就陷入了昏迷之中。葉落而不能歸根,毛澤東─這個把握時代推動歷史的巨人,如今沉睡在中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著億萬人的瞻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成了他永遠的「老家」了。而他的巨幅畫像卻似一種圖騰,全天候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他那張「大中華」臉孔,與他的人民保持著一種可親可敬的距離,觀看著他的祖國,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監視,包括他的
思想─
毛澤東,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生肖屬蛇。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當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享年八十三歲。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
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
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
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
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像,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韶山沖當年流傳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後這頂帽子同樣也戴在韶山的頭上。「禾鐮上壁,沒得飯吃。」東北距長沙約九十公里、東南離湘潭...
目錄
敬致臺灣讀者
前言─
家書是一面鏡子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02 開慧之死 百身莫贖╱毛澤東和楊開慧
03 革命第一 生死愛戀╱毛澤東和賀子珍
04 愛恨交加 失敗選擇╱毛澤東和江青
05 知父愛子 英名永垂╱毛澤東和毛岸英
06 父愛如母 視如己出╱毛澤東和劉思齊
07 呵護有加 又痛又愛╱毛澤東和毛岸青
08 與君相知 企予望之╱毛澤東和邵華
09 姣好千金 寶貝天使╱毛澤東和李敏
10 掌上明珠 喜慰無極╱毛澤東和李訥
附錄─
毛澤東親屬世系簡表
敬致臺灣讀者
前言─
家書是一面鏡子
01 叛逆孝子 疾革呼兒╱毛澤東和父親母親
02 開慧之死 百身莫贖╱毛澤東和楊開慧
03 革命第一 生死愛戀╱毛澤東和賀子珍
04 愛恨交加 失敗選擇╱毛澤東和江青
05 知父愛子 英名永垂╱毛澤東和毛岸英
06 父愛如母 視如己出╱毛澤東和劉思齊
07 呵護有加 又痛又愛╱毛澤東和毛岸青
08 與君相知 企予望之╱毛澤東和邵華
09 姣好千金 寶貝天使╱毛澤東和李敏
10 掌上明珠 喜慰無極╱毛澤東和李訥
附錄─
毛澤東親屬世系簡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