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 350為什麼是「人類生存數字」
□如果你認為 關掉冷氣、更換省電燈泡這些小動作,就足以拯救地球
□如果你不知道 泡澡浴缸和全球碳排放量的關係
□如果你認為 全球暖化是一場經濟騙局
□如果你不知道 該用什麼簡單的思考工具,來評估風險和報酬
你最需要的,就是翻開這本《想想地球,救救自己》!
與其等待所有辯論塵埃落定,不如自己來為全球暖化做個徹底的風險評估!
全球暖化是當前最重要的議題,也是最熱門的論戰主題,當各領域專家與懷疑論者爭相提出各種論述,我們到底該相信誰?該怎麼做才最正確?
正因為暖化議題如此複雜,我們更需要一套簡單的工具——「決策矩陣」&「信賴光譜」,幫助我們思考這個無論結局為何,我們都將身在其中的世紀大挑戰!
如果你也厭倦了等待專家、名嘴、政治人物提出一致的結論,這本書就是你最好的思考練習本——你既不需要跟一大堆數據、科學名詞奮戰,更無須受任何帶有偏見與預設立場的說詞擺布,只要掌握本書為你整理的思考與應變守則,就能在你有限的時間裡、在暖化危機無法遏止之前,一步步釐清你一定做得到的、而且真正有效的行動方向!
「決策矩陣」神奇之處,在於不用理會不確定因素,我們就能做出決定!
這些思考工具永遠不會過時,你可以把它應用在任何難以下決定的問題。
—— 本書作者柯瑞文
作者簡介:
柯瑞文 著。
成長在美國俄勒岡州的農場,十年來換了幾個不同的工作,最後終於找到他的志向,就是當一位高中物理及化學老師。他之所以能讓外行人開始瞭解氣候變遷的議題,就是靠著過去十年來,每天在課堂上和三十位學生腦力激盪,鑽研與批判各種科學問題。他發現修正思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它拋給滿屋子會批判的青少年。他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會寫成這本書。
柯瑞文拍攝的YouTube影片 How It All Ends 與 The Most Terrifying Video You’ll Ever See,用白板和決策矩陣來解釋全球暖化,在網路上引起瘋狂點閱,有將近六百萬人次觀看過,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小甜甜布蘭妮。
章節試閱
讓我們來泡個澡吧!
如果你曾試圖瞭解世界末日發生的原因,你大概會跟我一樣,被一大堆名詞搞得頭昏眼花。舉例來說,當問到行動策略的目標是啥,你可能會聽到同一批蛋頭學者說「濃度要在百萬之三百五十(ppm)以下」,有時又說「攝氏1度」,不然就是說「2050年之前減少80%的排放量」。這就像在同一張數據表裡,一下用英制,一下換成公制。對於熟悉度量衡的人來說,這當然沒問題,但卻讓我們頭痛得要命,只想趕緊逃開。
為了瞭解氣候系統中的反饋機制如何運作,如何讓些微的溫度變化造成全球氣候減穩,我們必須仔細研究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就讓我們從澡盆開始這趟探索之旅吧。
首先,把地球的大氣層想像是一個澡盆,裡頭的水就是二氧化碳,這當然是過度簡化的比喻(老天爺呀,我居然還真的畫了一個澡盆,請看中文版),但卻是瞭解這個限制底線的好開場。
地球澡盆
澡盆底下有個排水孔,同時也有進水的水龍頭。如果水龍頭進水的速率比排水快,水位就會慢慢上升;如果進水的速率比排水慢,水位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兩者速率相同,水位就維持不變。
水龍頭的轉把決定水流的速率,而我們握有控制轉把的能力。如果我們用力轉開水龍頭,水流進澡盆的流速就會加速,水位自然就上升。
如果在此同時,排水孔剛好阻塞住,排水速率減緩,已經逐漸上升的水位又會繼續上升。如果我們希望看到水位上升得更快,只要將水龍頭轉得更大——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了,進水量很大!
如果希望穩住水位,讓它至少維持在同一水平面,我們就得將水龍頭關小一點,好讓進水量等於出水量。如果我們真的急著要降低水位,那就應當把水龍頭關緊,同時把排水孔挖大一點,好讓出水量大於進水量。
好啦,泡完澡有沒讓你覺得神清氣爽一些?不過,我們還是得再蹚一下專業術語的渾水,才能進一步瞭解碳排放量的議題。你還是可以運用這個澡盆的概念,來幫助你理解。
碳含量
我們先繼續假設澡盆裡的水代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澡盆中的水位高度就代表碳含量(carbon level)或大氣中的含碳濃度(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arbon),也就是指空氣中有多少碳。碳含量愈高,代表全球平均溫度愈高,這也是一直驅動整個暖化爭議的論點。在150年前工業革命開始之初,大氣中的碳含量大約是280ppm(也就是0.028%的另一種寫法),2009年的碳含量則大約是388ppm,而且還以每年增加2ppm的速率增加(以前是每年增加1ppm),主要是因為全球的經濟和人口都是以指數成長的方式增加。
碳壑
澡盆裡的排水孔,代表將大氣中的碳移除,例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或是被樹木吸收。我們將這些機制稱為碳壑(carbon sink),這個過程又可稱為碳固存。碳固存是大自然的一種過程,但我們也能主動加速它的過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種植很多樹。隨著暖化爭議的發展,我想你應該聽到愈來愈多更為積極及高科技的做法,例如將二氧化碳用高壓打入地底下儲存、將樹木炭化後埋進地底、滋養浮游植物之類的方式。
碳排放
水龍頭代表排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的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而我們是具有掌控能力的。水龍頭的流量以每年的碳排放量為計算基礎,也就是我們每年從地面傳輸多少碳至空氣中,計量單位為每年排放多少十億噸的碳(GtC/yr)。
我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關心這個議題,當時的碳排放量是6 GtC/yr,到了2009年則上漲至10 GtC/yr。讓水龍頭愈開愈大的主因,就是呈現指數成長的全球經濟和人口,所以你可能會聽過「每年增加3%的碳排放量」(也就是澡盆進水量每年增加3%),這是我早先曾提過的現況。
自然界也有大量的碳排放和碳壑現象,但因為兩者之間互相抵消,所以我沒有含括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舉例來說,你有時會聽到「海洋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是人類的10倍」,但海洋同時也會吸收同等的量,所以不會影響到大氣中碳含量的變化。
排碳控制
如果按照現行的排碳模式(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穩定的經濟成長、典型的人口成長),大氣中的碳含量將在2100年達到900ppm,如果比對一下澡盆邊標注的排放量,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不太合理。碳含量在過去150年內從280ppm成長到2009年的388ppm,我們怎麼可能在未來90年內達到900ppm呢?
就我觀察的結果來看,因為現行的排碳模式是根基於指數成長的經濟模式和人口成長,代表水龍頭的進水量不是固定的,實際上是愈流愈快,再加上排水量持續縮減(因為森林砍伐、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降低、海平面上層提供給浮游植物的養分減少——這些等會兒都會逐一說明),所以預測澡盆裡的碳含量將以破錶的速率,在未來幾十年內上漲,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你可能聽暖化論者說過,上一次地球大氣中的碳含量超過500ppm,已經是3億年前的事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暖化論者,你非常擔心澡盆裡的水位太高,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你沒辦法爬出來,因為這是唯一的澡盆,所以你會試著把水龍頭關小一點,而不是讓水一直愈流愈快(這真的很難,因為這得靠委員會決定);然後,你也會試著把排水孔清乾淨一點,好讓水排得快一點;然後,你又會回頭再把水龍頭關小一點,因為進水量還是不少(還好已經不再愈流愈快了,感謝老天爺)。
你花了不少心力把水龍頭關得更小,減緩進水速率,好讓進水量再次符合排水量,才能穩定水位(雖然它還是維持在百萬年來的最高水位)。所以你終於可以放鬆了嗎?
暖化論者說:不行。因為他們發現一些新的線索,讓他們真的很惶恐。(啊!那真的是很嚴重的打擊,他們到底有沒有快樂過啊?)想知道是什麼新線索嗎?那就繼續讀下去。
氣候系統中的幾個反饋迴路
我們已經知道氣候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且系統中的反饋迴路,可能會帶來龐大且無法預期的改變。為了讓你瞭解這些暖化論者為什麼會有歇斯底里的恐懼,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全球氣候系統中幾個特定的反饋迴路,這些迴路全都肇因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且最終還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到大氣之中,繼續反饋給迴路。
浮游植物減少
浮游植物是世界上最小的植物,生存在海洋的最表層,就像陸地的植物一樣,它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碳來建造自己的小枝幹。一旦海水表面的溫度上升一點點,就會減少上升流從深海帶給表層的養分,導致浮游植物減少。浮游植物減少,就代表大氣中愈少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因而導向一個反饋迴路的現象。
森林死亡
森林也和浮游植物扮演一樣的反饋機制。區域氣候移動可能導致森林突然死亡,然後突然引發大規模的森林大火。我們不只是少了一大片森林,也少了一大片可以吸收碳的碳壑。
除此之外,當大片森林燃燒時,又釋放出更多的碳到大氣裡,雪上加霜。所以不只是森林停止吸收碳,還釋放出更多的碳,這也是為何大家反對雨林砍伐或焚林。
反照效應
閃亮潔白的冰層會反射陽光,這就是反照效應(albedo effect,這也是albedo這個字詞的含意——有多少陽光給反射回到太空裡)。當溫度上升時,冰層會融化一點,所以反射較少的陽光,愈多的陽光被冰層底下黑色的岩石或水吸收,這又讓溫度上升,開始了反饋迴路和加速的過程。
甲烷槍
甲烷是一種威力比二氧化碳更猛的溫室效應氣體。目前有一大堆的甲烷給困在海洋深處,以一種與海水結凍成塊狀的「水合物」型態存在。當海水溫度上升時,這些甲烷化合物就會稍微融化一些,釋放出甲烷至空氣中。接下來的循環過程,我想你已經猜得到了。
目前有合理的證據顯示,這樣的反饋機制曾經在達到某個關卡之後,甲烷就突然大量釋放,因此這樣的現象才被形容為甲烷槍(methane gun)。在生物史的某一次大滅絕事件中,這個現象很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海洋輸送帶停擺
海洋的表層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包括溶解於海水中,一部分則被浮游植物吸收做為枝幹),再經由海洋輸送帶將表層的水送到北大西洋的海底深處,有效的固存碳原子。
當溫暖的氣候融化更多的冰層,增加北大西洋的淡水量,因為淡水的密度較小,所以就減緩向海底運輸海水的速率,減少二氧化碳被固存的量,讓更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繼續停留在大氣中,導致溫度上升,又再進入反饋迴路。
這正是格陵蘭發生的一部分故事——不只是因為冰層融解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層融化釋放大量的淡水,正好嚴重影響到海洋輸送帶的傳輸。一旦輸送帶完全停止,我們將目睹一次氣候大翻轉。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歐洲曾在一萬四千年前進入小型冰河期,有可能是肇因於輸送帶突然停止,史上稱為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冰層不穩定
冰河實際上就是結冰層緩慢的流動,慢慢流向大海。當冰河流動得愈快,愈多的冰層掉入海水中融化,觸發前述兩種反饋迴路的發生,也就是反照效應和造成海洋輸送帶停止的格陵蘭案例。上升的溫度促使冰河流動得更快,啟動了反饋迴路。
冰河融化的特殊現象已經多次震驚科學界,因為科學家發現冰河融化的速率比預期快很多。例如已存在1萬2千年的拉森B冰棚(Larsen B ice shelf),在2002年的某幾週之內突然消失不見,當時嚇得冰河地質學家都啞口無言。
除了知道冰河融化的速率比我們預期的快,我們對於冰河生成、流動與融化的過程幾乎一無所知,這也是為何氣候模擬沒有探討到冰層不穩定的問題。
永凍土融化
上升的溫度促使冷凍的泥炭沼澤和其他永凍土融化,又讓死去的植物繼續腐爛。腐爛的泥炭會同時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啟動反饋迴路。
因為極圈的暖化速率比其他地方快,使得所有與冰層融化有關的反饋迴路(甲烷槍、冰層不穩定、反照效應、海洋輸送帶和永凍土),對溫度上升的反應更為敏感。
升溫的海水,溶解不了太多二氧化碳!
如果將一杯自來水放在室溫下過夜,隔天清晨會看到許多氣泡附著在杯子內緣,這是因為杯內的水溫上升,能夠溶解的氣體變少。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碳壑,因為二氧化碳能夠溶解於海水中,但是當海水溫度上升,能夠溶解的氣體量就變少,代表大氣中留有更多的二氧化碳,繼續觸發反饋迴路。
讓我們來泡個澡吧!
如果你曾試圖瞭解世界末日發生的原因,你大概會跟我一樣,被一大堆名詞搞得頭昏眼花。舉例來說,當問到行動策略的目標是啥,你可能會聽到同一批蛋頭學者說「濃度要在百萬之三百五十(ppm)以下」,有時又說「攝氏1度」,不然就是說「2050年之前減少80%的排放量」。這就像在同一張數據表裡,一下用英制,一下換成公制。對於熟悉度量衡的人來說,這當然沒問題,但卻讓我們頭痛得要命,只想趕緊逃開。
為了瞭解氣候系統中的反饋機制如何運作,如何讓些微的溫度變化造成全球氣候減穩,我們必須仔細研究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