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繁體中文版專論「被遺忘的愛神」安特洛斯!
★收錄逾30幅各大美術、博物館重要授權圖像,完整了解安特洛斯潛藏身影!
★榮格心理分析、心理治療、藝術史與神話學領域之專業人士、有興趣者必讀!
「對立面,是所有心靈生活根深柢固且不可或缺的前題。」 ──榮格
在希臘神話中,阿芙洛蒂忒苦於其子愛神厄洛斯(Eros)無法長大,因此又生下安特洛斯(Anteros),企圖以友愛的手足競爭疏導厄洛斯停滯的動能。這一招發揮了作用,同為愛神、個性互補的兩兄弟在遊戲般的競爭對抗中,一同成長了起來。
本書作者身為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承襲榮格學派重視神話原型的傳統,從一項又一項歐洲歷史的遺跡中,指認出安特洛斯之於厄洛斯的對立動能,如何在不同時空脈絡下,受到特定的挪用與詮釋。
作者所追溯的範圍,橫跨古雅典與羅馬的安特洛斯崇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題材、法國浪漫派宇宙觀下的文學創作、現代化初期英國倫敦的公眾藝術,直到當代的詩學與大眾文本。透過神話原型中這對愛神兄弟的身影,映射出「垂直階層/平等互惠之愛」、「神聖/世俗之愛」、「發射/回應愛」等多層次的文化與心靈意涵。
在近代心理學的場域中,佛洛伊德、吉哈爾、拉岡等學者都將情慾(厄洛斯)置於理論的中心;安特洛斯的神話原型,能在他們的學說系統中引發相應的啟示嗎?何以榮格的心靈動態結構理論,與厄洛斯及安特洛斯的動力關係最相近?當治療師把得自安特洛斯神話的啟發帶入診療室,又能為對弈般的治療關係帶來何種具有助益的洞見?
經由本書,我們將穿越古今、澱積對於愛神手足安特洛斯的認識,而這層認識,也將為我們對於愛的理解與實踐,帶來反饋。
讓愛成熟的,不是單方面的熱情;在回應與對立的張力裡,愛才更臻成熟。
作者簡介:
奎格‧史蒂芬森(Craig E. Stephenson)
1955年出生,加拿大籍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與治療師。畢業於瑞士的蘇黎世榮格學院、楚米孔心理劇學院,以及英國艾賽克斯大學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自2001年開始執業,並於2006年開始從事心理劇的治療方法。另著有《附身:榮格的精神比較解剖學》(Possession: Jung's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Psyche, 2009)、《心理學與視覺藝術:榮格針對涅爾瓦《奧雷莉亞》的講義筆記》(On Psychological and Visionary Art: Notes from C. G. Jung's Lecture on Gérard de Nerval's "Aurélia", 2015)等作品。
譯者簡介:
周嘉娸
臨床心理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個別會員。現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臨床教育和健康心理研究系,精神分析組博士班,研習依戀關係與心智化。合譯作品有《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心靈工坊)、《情感性疾病手冊:診斷與治療》(合記圖書)、《心理急救操作手冊第二版》(台大心理系)。
審閱者
孫雲平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台灣大學心理系,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專研詮釋學、現象學、形上學、宗教哲學、哲學人類學,興趣為文學、藝術哲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同推薦(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南方朔(資深評論人)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高千惠(藝術領域學者與評論人)
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愛情社會學」授課老師)
名人推薦:共同推薦(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南方朔(資深評論人)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高千惠(藝術領域學者與評論人)
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愛情社會學」授課老師)
章節試閱
導論
一段被人遺忘的神話
這就是那孩子,愛神(Love)。愛正是他的萬丈深淵:看哪,他無法和任何事物和睦相處,在各方面與其作對的就是他自己。
──格維多(Quevedo),〈定義愛神的十四行情詩〉
愛神的弟弟安特洛斯(Anteros)的神話,似乎在西元前四百五十年,當雅典人受到某些定義清楚的問題所困擾的時刻,就已在雅典具體成形。對於安特洛斯的敬拜儀式,最早期的藝術表現能追溯到雅典時期;然而現存對於其故事的演繹,大部分來自羅馬征服希臘之後才創作出來的文本。時至今日,安特洛斯的故事幾乎被世人所遺忘。我在本書中整理了希臘羅馬時期的斷簡殘篇,並循著橫跨許多世紀的軌跡、直到我們的世代,記錄下安特洛斯的神話曾在何時,以及是如何復甦的。
神話之所以激發我們的興趣,是因為它受到人類原始且共享的意義所加持,比起一則好的故事,神話文本更能深入人心。或許神話的生生滅滅並不那麼令人驚訝,因為在不同的故事重述與情境脈絡下,神話都有可能失去其整全性與重要性。然而,當有一則神話出現、消失、又再出現,一次次彷彿對抗著時間、主張著自身的重要意義,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神話是否不只具有意義,也具備著生命力與韌性呢?
在歷史之初的一則重要故事中,愛神厄洛斯(Eros) 一直無法從嬰兒狀態長大,他沮喪的母親阿芙洛蒂忒(Aphrodite) 找了她的姊妹泰美斯(Themis) 求助,這位深具智慧的泰坦巨神(Titan) 建議阿芙洛蒂忒,應該要與戰神阿瑞斯(Ares)生育第二位兒子安特洛斯,他將會反對但也同時強化厄洛斯,以友愛的手足競爭者身份,將他哥哥停滯的動能轉換到積極的方向。根據這則故事,泰美斯的處方發揮了作用:只要有安特洛斯在,他與厄洛斯就成長起來;要是安特洛斯缺席,他們就一同退化。
這樣的故事在今日能得出什麼意義?經典派的學者們對於大多數研究希臘神話的當代取向表示質疑,而欲將有關遠古希臘心靈的著作,侷限在古代文本所能讀出的那些意涵——但所能讀出的並不多。通常,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評論者會跳脫那些反對聲浪,讓老故事煥然一新,卻同時也輕率地普同化了故事中與特定文化緊扣的意象。為了提供第三方的立場,妮可.洛勞(Nicole Loraux,1990) 為自己創造了「想像的歷史學家」(historienne de l’imaginaire)這種職業。與英文的想像imaginary一詞不同的是,法文名詞imaginaire並不必然隱含「虛構」或者「非現實」的含意;思想家像是巴什拉(Bechelard) 、拉岡(Lacan) 、以及沙特(Sartre) 等人使用imaginaire來指稱源於意象(imange)的意識,而非源於感官經驗、或理智推論者。因此將勞洛對於其職業的概念,翻譯成英文當中「虛構的歷史學家(historian of the imaginary)」是種錯誤印象。她使用「imaginaire」一字所欲指涉的,是能夠釋放想像力,為文化與社會開啟夢想以及詩意資源的基本力量。勞洛堅持,在探究一個希臘神話所伴隨之圖像群及其意義時,至少必須始於追問:該神話首次被人傳述之時,有什麼可能是關鍵的?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為什麼會發生?
跟隨勞洛的帶領,在第一章中,我會追溯安特洛斯到他在雅典衛城的古代祭儀場所。在那兒,膜拜者在非常特定的歷史情境當中,崇拜著一位發展完整的神祇,接著,他幾乎消失無蹤。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他的傳說卻沒有在那裡終結。
第二章到第五章,我開始集合安特洛斯的簡史,揀選他在西歐文化不同情境和地理區域間斷出現的證據──無論是否有被指名道姓。他在這兒,在十七世紀羅馬的宮殿中,在一張被小心翼翼地藏在綠色簾幕之後、充滿挑釁意味的圖畫裡,他完全被兄長所擊敗,並刻意被從畫面中省略。他在這兒,在十八世紀巴黎庭院的喧鬧與幻滅中,朝著天堂,高聲叫喊與衝撞著。他在這兒,傾身向前、單腳顫顫巍巍保持著平衡,看來還比較像是他的前現代倫敦雕刻師的十五歲助手。把這些參考文獻與軼事放在一起看,或許我們才有可能開始學到,身為戰神之子、糾纏搏鬥的手足競爭,其適得其所的動力性質或力量。
從第六章到第八章,本書向前推演到當代情慾經驗,以及現代關於慾望的理論。首先,我在當今文化情境中尋找「安特洛斯式」(anterotic)的成份。舉例來說,我發現有藝術家採用創作神話(mythopoeic)的取徑:他們研究古希臘語言,在今日處處充斥著情慾的(erotic)文字圖象、但厄洛斯(身為超越人類極限的神)卻不見蹤影的情形中,找出可能的嶄新意義。於此同時,我也發現其他藝術家創造了「安特洛斯式」的場景,細數彷彿從安特洛斯故事而來的基本要素,卻渾然不知他們正在影射的對象。最後,我呈現佛洛依德(Freud) 、拉岡、吉哈爾(Girard) 和榮格(Jung) 等思想家,將慾望(desire)安置於其精神分析以及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關鍵核心的方式。他們都視慾望為當代的核心問題和主要關懷,而對於如何療癒地論說此問題與關懷,他們每一位都有著不同的假設。
第九章的內容,呈現了我身為榮格派分析師所執業的三個臨床案例,我對於安特洛斯的熟稔,如何形塑了與這三位案主的分析工作,並讓一些細微但重要的吉光片羽更具意義。否則這些時刻可能會遭到忽略、失去其臨床重要性,而對這幾位被分析者(analysand)有所不利。在他們的同意之下,我描述了這些歷程,但變更姓名及細節。我曾想像,最初必然有許多個傳說故事的匯集,才形塑了安特洛斯的神話。現在我發現,神話裡的安特洛斯對於這三則在診療室中被傾訴的故事,產生了意義深遠的貢獻。
一九○七年,當佛洛依德五十一歲時,他向榮格坦承他夢想撰寫的不是另一篇《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Sexuality),而是愛神厄洛斯的歷史:「(以常理來說)當我完全克服我的力比多(libido) ,」他寫道,「我應該提筆撰寫的是『人類的愛情生活』(Love-life of Mankind)。」(1907年11月19日,佛洛依德寫給榮格的書信)多年以後,八十歲的榮格著手撰寫自傳,他不談論厄洛斯,對此隻字不提:
在這類事物受到恰當理解的古希臘時期(classical times),厄洛斯被視為是其神性超越我們人類極限的神祗,因此無法以任何方式領會或呈現他。我可能和許多前人一樣,曾經冒險接近這位神靈的樣貌,他的活動範圍從無邊的天堂到黑暗的地獄深淵;但是在這個任務面前──找尋能適當表達無法勝數的愛之矛盾的語言──我遲疑了……於從醫經驗與個人生涯中,我一次又一次面對愛的神祕,卻從來未能解釋愛是什麼。就像約伯(Job)一樣,我必須「摀住我的嘴」。(榮格1961,p.353)
一位男士坐著書寫他的厄洛斯傳說,另一位虔誠的以手摀口——將這兩個形象放在一起,本身已是閱讀及思考神話人物時的絕佳矛盾姿態。佛洛依德因為在心理案例研究中自覺的精準用字、對於敘事文本充滿說服力的應用,使他獲頒歌德文學獎(the Goethe Prize for Literature)。另一方面,在二○○九年榮格的《紅書》(Red Book: Liber novus)發行之後,人們可以得知他在一九六一年的著作《回憶、夢、與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實屬斷斷續續、共同創作的折衷之作,也突顯了榮格對此決口不提的程度。在他已出版的《作品集》(Collected Works)論文當中,他盡其所能的論述、以心理學來作分析;在《紅書》中,榮格則以文字及他偏好借以引發與召喚(invoke and evoke)的圖象,為後世守護其更加具有藝術性的實驗 。
我對於安特洛斯神話的詮釋,來自於身為榮格分析師和臨床工作者的觀點。榮格認為神話可以啟發哲學論述,但理論卻無法啟迪神話。在此書中,我想嘗試以維科式(Vico-like)的口吻來推論榮格的觀點:論述能被人以回應神話的方式來書寫。根據義大利哲學家詹巴蒂斯坦.維科(Giambattista Vico)的觀點,神話的語言是原初的語言。而寓言(allegory)作為神話的解釋評論,賦予意義多於敘事,屬於次級的語言(secondary language)。在維科的三階段理論圖示(schema)當中,客觀的論述以及議論而來的歸納,是第三級語言(third language)。維科詳細圖示了文化如何延著這三階段的語言逐步移動,而非同時掌握三個層次的豐厚資源。當今社會明顯偏重第三階段議論性質的語言甚於另外兩種。在此書中,我為了隱喻與神話的原始基本語言,援引了大量第二階段語言的評論論述,或許可以將我的評論,視為安特洛斯神話和心理分析理論之間的橋樑。但是我希望讀者也思考另一種可能性:我的評論可能更適用於厄洛斯和安特洛斯的神話,而不在於提出關於厄洛斯和安特洛斯的理論。我經常回歸到榮格以手摀口的意象,這種姿勢表達的是因敬畏神話而引發的道德整體態度。無庸置疑,這是趨近任何神祇或者潛意識元素的好方法。
隨之而來的不是「人類愛情生活史」,也不是充滿敬意的沈默宣誓(如果我只認同於後者就不會有此書)。這些篇章試圖挪開已摀嘴夠久的那隻手,清楚喚回在情慾想像(erotic imaginaire)的歷史當中,一個微小、受人遺忘的要素。我不會提供天衣無縫、最終定論的史實,去細數安特洛斯作為發展演變中的情慾動能,從古希臘時期的孕育,到西歐文明連續數個年代的的成熟階段,直至當代它羽翼豐滿的安特洛斯式之愛(anterotic love)的具體展現。恰恰相反的,安特洛斯幾乎從未將自己置身於舞台中央,他充其量也只是間歇地出現。我匯集了歷史文化中,哲學家、畫家、詩人們明確提及他的鮮明現身時刻,不過這本書無意窮盡關於安特洛斯的一切。舉例而言,我對於安特洛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評論只侷限於義大利,儘管文藝復興時期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對此神話貢獻了特別重要的著作。同樣的,我也只聚焦於法國浪漫主義(French Romanticism)情境下的安特洛斯,而不涉及德國浪漫主義(German Romantics)。
在安特洛斯似乎不為人知地來來去去的那些場合,我也點出較直覺的可能情況;像是當藝術家或思想家刻劃了他隱約的現身及影響,卻沒有意識到要指名此現象的那些時刻。對於我將安特洛斯強加到這些變化多端的情況中,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困擾。我只能保證,我會清楚指出安特洛斯被指名的時刻,將此與那些我認為隱含著他但未被指名的時刻區隔開來。然而,讀者和觀眾對於表演總是賦予了超越作家或藝術家意識動機的詮釋,因此,並不需要安特洛斯被當場見證的情境,才足以被稱為「安特洛斯式(anterotic)」的。
我希望這件事會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曾經受人遺忘或邊緣化,安特洛斯會在某些時刻,特別是在愛慾的場景顯現,彷彿是要充滿創造力的去對抗個人或集體情欲之窘境。安特洛斯每一次的具體顯現,都必須放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下,反映其特定情境。當瞥見其對立面的情慾他者(erotic alterity),人們會問:為何是此時?為何在此處?同時,安特洛斯所積累的歷史對抗著某物,我視之為其神話的重要性,倒不是將他的立場作為反向論點,而是視他的力道為相對應的份量。
最後,我採取泰美斯所啟發的安特洛斯觀點,以充滿療癒的方式抵制我們自身的集體厄洛斯概念。人類從未像我們現在這樣,處於以科技相連的「地球村」當中,體驗著如此龐大的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隨之而來的是,我們可能也因為不知如何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而承受等量的痛苦。在我們的時代,厄洛斯作為心靈的連結特性讓人感到欠缺明顯特色,可以立刻被理想化,是令人嫌棄的乏味老套,或許阿芙洛蒂忒女神,會再一次向她的姊妹抱怨孩子所面臨的窘境。不知道泰美斯會給出什麼建議?
導論
一段被人遺忘的神話
這就是那孩子,愛神(Love)。愛正是他的萬丈深淵:看哪,他無法和任何事物和睦相處,在各方面與其作對的就是他自己。
──格維多(Quevedo),〈定義愛神的十四行情詩〉
愛神的弟弟安特洛斯(Anteros)的神話,似乎在西元前四百五十年,當雅典人受到某些定義清楚的問題所困擾的時刻,就已在雅典具體成形。對於安特洛斯的敬拜儀式,最早期的藝術表現能追溯到雅典時期;然而現存對於其故事的演繹,大部分來自羅馬征服希臘之後才創作出來的文本。時至今日,安特洛斯的故事幾乎被世人所遺忘。我在本書中整理...
目錄
導論 一段被遺忘的神話
第一章 古希臘與羅馬的安特洛斯:常駐的外來者
第二章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安特洛斯:復甦
第三章 安特洛斯化身法國啟蒙時期「回應的愛」
第四章 法國浪漫宇宙觀的地底神靈安特洛斯
第五章 英國現代主義開端的安特洛斯
第六章 屬於安特洛斯的當代藝術家
第七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佛洛伊德、拉岡、吉哈爾
第八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榮格
第九章 諮商室中的三個安特洛斯時刻
第十章 開放的結局:讓安特洛斯成為更可見的奧祕
圖片索引
參考書目
導論 一段被遺忘的神話
第一章 古希臘與羅馬的安特洛斯:常駐的外來者
第二章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安特洛斯:復甦
第三章 安特洛斯化身法國啟蒙時期「回應的愛」
第四章 法國浪漫宇宙觀的地底神靈安特洛斯
第五章 英國現代主義開端的安特洛斯
第六章 屬於安特洛斯的當代藝術家
第七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佛洛伊德、拉岡、吉哈爾
第八章 從心理學看安特洛斯:榮格
第九章 諮商室中的三個安特洛斯時刻
第十章 開放的結局:讓安特洛斯成為更可見的奧祕
圖片索引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